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1-2-8 17:48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2-8 17:41 发表 http://bbs.gelupa.org/images/common/back.gif


我确实以寻找立场的先入为主的心态去寻找,可是,这没错啊。我们讨论问题不就是要搞明白你什么立场、依据是什么;他什么立场、依据是什么;从而作出判断什么在此时此刻相对来说似乎比较合理吗?
呵呵,其实前面说了,海公论禅中,曾把祖师禅单提出来,然后后面是如来禅、次第禅,祖师禅的单提正令不入格矩,有点“无厘头”,后面的回复中,有的说的是如来禅、次第禅等,但我不去辨析,对的、错的,就让他续下去即可。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1-2-8 17:52

原帖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2-8 17:43 发表 http://bbs.gelupa.org/images/common/back.gif

随喜,这些回复中,似乎这个很创意。

纯粹我自己想当然、非格鲁的浪漫化理解,但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儿依据的。佛成道后,本来不是说过“唉。。。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唉,这个。。。这个。。。让我怎么解释呢?”,然后准备退休,后来两个天王送礼物让他别退休,他才开始说法的。好像大概就是这样嘛!然后,他先后多次对不同的人用不同角度解释,后来的人,有的说第一场最精彩,有的说最后那场才最最贴切最究竟。。。应成也不说唯识是错误、邪见嘛;唯识也不会说中观是邪见嘛。所以,我觉得我这个版本,不见得完全没依据。这理解有明显完全不靠普的依据不?

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1-2-8 17:54

无上密大威德的双角代表真俗二谛,为什么这样,我不去寻找依据,以对密法的信心,即法尔成就道理。但其实呢,也有点依据,但这个依据“不可说”,说出来,本尊的加持就有差距,呵呵,我的想象。你叫我给这个下定义,难啊。

[ 本帖最后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2-8 18:04 编辑 ]

愚者 发表于 2011-2-8 17:58

回237楼
老大总能这样形像的说事呵呵
但是现实各宗对于空性的解说可能未必是这样:“甜、红色、圆形”和“能吃,是水果,但不是橙,也不是柠檬,也不是香蕉”这样的区别。
有时他确正好是:“甜、红色、方形”和“能吃,是水果,但不是橙,也不是柠檬,也不是香蕉”的区别
或者是:“甜、红色、圆形”和“能吃,是水果,不是柠檬,也不是香蕉,是橙”这样的区别。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1-2-8 18:07

回244:
我没研究就没资格挑战。可是,好奇,有那么大分歧吗?我想可能没有吧?!应成似乎也不认为唯识是错误、邪见嘛;唯识似乎也不会说中观是邪见、错误嘛;顶多就是互相说“不是最究竟”而已,不是吗?

愚者 发表于 2011-2-8 18:13

我没研究就没资格挑战我没研究就没资格挑战。可是,好奇,有那么大分歧吗?我想可能没有吧?!应成似乎也不认为唯识是错误、邪见嘛;唯识似乎也不会说中观是邪见、错误嘛;顶多就是互相说“不是最究竟”而已,不是吗?----------深的在下我也不知道,但是就直白的一句话就明的话,中观许一切法不是谛实成立,一切谛实空 才是空性,唯识说,一切法是谛成立的,空的不是一切法的谛实性,而是。。。(他所许的要空的东东)。这如果依老大形像的说法的话根本就是对“桌子上没有杯具”和“桌子上没有儿子”的不同认识之间的差别嘛。
其实用“桌子上没有杯具”和“桌子上没有儿子”只是为了说明两者所要认识对境不同而以

[ 本帖最后由 愚者 于 2011-2-8 18:22 编辑 ]

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1-2-8 18:21

禅宗的顿悟成佛,密法的即身成佛,自有妙理妙理含摄其中,当你参禅时,你应对顿悟确定不移,当你修密时,你应对即身成佛确定不移,上师即佛必须去遵循,若你去寻找理性的思辨依据时,上师即佛或许仍然未得到确定,或许你会说,我不是这样,那么,就继续观察,但在这观察结束前,你将得不到更大加持。前面说过,祖师禅不入格调,寻找每个人都认可的确定的定义那是一厢情愿,密法的许多事相道理,当你去寻找为什么这样那样时,有点相似,不要问我,禅宗不是密法,密法不是显宗,我不去分辨这个,所以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循规矩。

俗人 发表于 2011-2-8 18:32

你说过自己不懂禅宗
那么你这样学禅师那样绕来绕去说话
对自对他并无任何积极意义

原帖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2-8 17:39 发表 http://www.gelu.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也远或许也近,就扔在那里,你要我给出定义,或许如上善师兄找不到立场,引入前面圣护师兄的话“师父打骂弟子作为加持,也可以说得通。找不到理论根据,只能说我们不懂,不代表人家没根据。”,此位师兄配了图的, ...

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1-2-8 18:36

原帖由 俗人 于 2011-2-8 18:32 发表 http://bbs.gelupa.org/images/common/back.gif
你说过自己不懂禅宗
那么你这样学禅师那样绕来绕去说话
对自对他并无任何积极意义


谢谢你的肯定。

俗人 发表于 2011-2-8 18:39

你这样说话
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原来你不但不懂禅宗 看起来也根本没学过密 :lol

对自己不懂得东西还是虚心点好

原帖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2-8 18:21 发表 http://www.gelu.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禅宗的顿悟成佛,密法的即身成佛,自有妙理妙理含摄其中,当你参禅时,你应对顿悟确定不移,当你修密时,你应对即身成佛确定不移,上师即佛必须去遵循,若你去寻找理性的思辨依据时,上师即佛或许仍然未得到确定,或 ...

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1-2-8 18:42

原帖由 俗人 于 2011-2-8 18:39 发表 http://bbs.gelupa.org/images/common/back.gif
你这样说话
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原来你不但不懂禅宗 看起来也根本没学过密 :lol

对自己不懂得东西还是少说为妙


以前曾和阁下辩过,失敬,师兄的确定性值得佩服,干脆利落,不似我绕来绕去,呵呵。

[ 本帖最后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2-8 18:45 编辑 ]

愚者 发表于 2011-2-8 19:07

对礼兄225楼的补充回复
礼兄在225楼中说:
a. 比如在止观部分修甘丹大手印的,那么他的生起觉受同时是比量得空性,同时也是止观章任运觉受,入大乘加行道。
粗粗看了点资料是下密院扎西慈仁波切教授,见悲格西口译的《甘丹大手印根本颂略讲》其中说说:

“宗喀巴大師父子在此處所提的方案是,先要對空性有個了解,雖然沒有通達,雖然不是真正的懂,可是要有一個概念,有了概念之後,再去修止,獲得心一境性的止之後,再用止去修空性,讓自己懂得空性,從而再接著修了解空性的觀”
按其所授的次第是:对空性大至的了解=》依此了解修止==》修成后再用此止懂空性(因为没有止观双运这里不可能是现量懂了,就是比量了)==》懂后再修了解空性的观==最后可以达到止观双运。
这样看来和礼兄所示的有点一样了。按上文所示 是不可有得比量证空得止观双运得入加行道是同时的。
礼兄是依何来而说呢?

礼进 发表于 2011-2-8 19:55

回复 252# 的帖子

一年前粗看过一点,若有错误请继续指出。楼上和233楼说得都有道理。看来细分以后,还是比量证知后再修空观的。只不过若把整个甘丹大手印作为整体,则有“修前既无比量证空亦无止观双运,修后都有了”这样的印象。

礼进 发表于 2011-2-8 20:35

原帖由 众生即母 于 2011-2-8 16:58 发表 http://www.gelu.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也倾向于比量上了知,也承认许多禅师今生或过去世都曾精进闻思。但我觉得如果禅宗开悟,真地是以果起修的话,那有些问题还好讲一点。比如他们虽然是比量上了知,却无法言说。因为修的是果嘛。所以就完全不能用正常 ...
  比量悟的方法,在禅宗虽然特殊,但称不上是“以果起修”。多识仁波切曾引《密宗道次第广论》说明,所谓“以果起修”,“果”是指四种遍净:处、身、受用、事业。“即佛宫殿、佛身、佛财、佛事。如若随顺佛的这些果德,就是果乘。……”后文又说:“显乘和密乘的差别在有无修色身(果)的方便法上。显乘没有速成色身的方便法,所以修成色身须经三个无量劫,密乘有速成色身的方便法,这个方便法就是观想佛身果德的‘天瑜伽’。”
  禅宗的顿悟,虽在方法上,有类似“你就是佛”、“自心即佛”的笼统教导,然其依据完全不是本尊瑜伽,而是如来藏思想。尤其是其中没有自观本尊天身的教导。它与“以果起修”完全是两回事。说到底,这种“自心即佛”的教导不独禅宗有,中国佛教大多数宗派都有,藏地也有,并无可奇之处。说到这里,问题可能会变得很复杂,论坛上也多次争论,但待江波译师的《宝性论大疏》译文出版之后,所有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感性”不能成为“以果起修”的理由。密法以果起修,可是其中的观修次第仍然十分条分屡析。仅以宗大师三父子文集而论,事实上其中显宗的论著算是少数,密宗的论著比之多之又多。尤其克主杰大师对许多关键问题的抉择,历来为众人所称道。反过来说,显宗观修是因乘,但观修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感性的引导。道次第、修心类著作中这方面的引导不在少数。噶当许多大德的故事、语录也可资证。
  “虽然是比量上了知,却无法言说”这是不成立的。比量所了知的义共相,说白了就是一个名言。它要是“无法言说”,那就没有东西可以言说了。而且说到底,即便是真实空性,也逃不出“名言”的范围,否则它就成为有自性的东西了。贾曹杰大师曾说过:所谓的“不可说”,并非真的不可说,而是指“由于深奥,凡夫不可用名言圆满诠说”。换言之,一般所谓“不可说”,其实只是“难说”的代名词而已。这方面的牵扯各层宗义抉择之差异以及因明的细理,还请愚者等师兄多加补充。

siha 发表于 2011-2-8 21:31

我看你们说的,想到一个一直没想通的问题。
根据密乘的地道,进入圆满次第被判为加行道,义光明判为见道。宗大师在圆寂之前的成就是止于心远离的一部分,是中阴成佛的。也就是说,这样推的话,宗大师现观空性见道应该是在死光明出现生起幻身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圆寂之后见道的。
也就是说,宗大师在圆寂前对于空性中观是比量上的通达,在比量上证得空性。
宗大师传里面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部分
“第二天大师阅读《中观根本佛护释》时,对于应成派中观见的究竟要点,及其所破之界限等,未多费力就在心中生起了与以前不同的究竟定解,一切执相的缘念皆归破灭,所有对于空性之义的疑虑虚构的边际,皆得涤除无余,如实地现见真实义(即空性)。”
这里用的词是“现见”,我不会藏文,不知道藏文里面是怎么样。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在现量证得空性的意思。
如果这里是现量的话,那和密乘地道好像不相顺,而且这里也并非定中,是看书的时候。而且如果是这样,那喜饶僧格大师当时听讲时也应该是现量证得。

问题就是,在显现上,根据普遍的地道,宗大师在圆寂之前是否现观空性?
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个问题一直想问:禅宗的开悟和咱们说的见道究竟是什么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