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94|回复: 22

比较郁闷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生活中观修了一段时间中士道和下士道,近来比较郁闷,觉得以前很多能作为激励的东西都是要摒弃的苦因。但是也找不到价值感和幸福感了,郁闷的情绪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发表于 2004-12-9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你把对金钱的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就不会郁闷了。
发表于 2004-12-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lazer</B> 发表于 <I>2004-12-9 18:48:3</I>觉得以前很多能作为激励的东西都是要摒弃的苦因。但是也找不到价值感和幸福感了,郁闷的情绪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HR></BLOCKQUOTE><P>不是这么认识吧,以前很多能作为激励的东西虽然有世俗上的价值感和幸福感,都有它不足的地方,比如财富.地位.等,到了死的时候就帮不上忙了。如《入行论》说的</P><P>&nbsp;&nbsp;&nbsp; 昼夜不停留 此生恒衰灭<BR>&nbsp;&nbsp;&nbsp; 额外不复增 似吾岂不亡<BR>&nbsp;&nbsp;&nbsp; 临终弥留际 众亲虽围绕<BR>&nbsp;&nbsp;&nbsp; 命绝诸苦痛 唯吾一人受<BR>&nbsp;&nbsp;&nbsp; 魔使来执时 亲朋有何益<BR>&nbsp;&nbsp;&nbsp; 唯福能救护 然我未曾修<BR>&nbsp;&nbsp;&nbsp; 放逸吾未知 死亡如是怖<BR>&nbsp;&nbsp;&nbsp; 故为无常身 亲造诸多罪<BR>&nbsp;&nbsp;&nbsp; 若今赴刑场 罪犯犹惊怖<BR>&nbsp;&nbsp;&nbsp; 口干眼凸出 形貌异故昔<BR>&nbsp;&nbsp;&nbsp; 何况形恐怖 阎使所执持<BR>&nbsp;&nbsp;&nbsp; 大怖忧苦缠 苦极不待言<BR>&nbsp;&nbsp;&nbsp; 谁能善护我 离此大怖畏<BR>&nbsp;&nbsp;&nbsp; 睁大凸怖眼 四方寻救护<BR>&nbsp;&nbsp;&nbsp; 四方遍寻觅 无依心懊丧<BR>&nbsp;&nbsp;&nbsp; 彼处若无依 惶惶何所从<BR>&nbsp;&nbsp;&nbsp; 佛为众怙主 慈悲勤护生<BR>&nbsp;&nbsp;&nbsp; 力能除众惧 故我今皈依<BR>&nbsp;&nbsp;&nbsp; 如是亦皈依 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 及菩萨圣众<BR>&nbsp;&nbsp;&nbsp; 因怖惊颤栗 将身奉普贤<BR>&nbsp;&nbsp;&nbsp; 亦复将此身 敬献文殊前<BR>&nbsp;&nbsp;&nbsp; 哀号力呼求 不昧大悲行<BR>&nbsp;&nbsp;&nbsp; 慈尊观世音 救赎罪人我<BR>&nbsp;&nbsp;&nbsp; 复于虚空藏 及地藏王等<BR>&nbsp;&nbsp;&nbsp; 一切大悲尊 由衷祈救护<BR>&nbsp;&nbsp;&nbsp; 皈依金刚持 怀瞋阎魔使<BR>&nbsp;&nbsp;&nbsp; 见彼心畏惧 四方速逃逸<BR>&nbsp;&nbsp;&nbsp; 昔违尊圣教 今生大忧惧<BR>&nbsp;&nbsp;&nbsp; 愿以皈命尊 求速除怖畏</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当然有不足的地方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建立新的幸福感,要不然做事情没有快乐和幸福感。
发表于 2004-12-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lazer</B> 发表于 <I>2004-12-9 18:48:38</I> :<BR>在生活中观修了一段时间中士道和下士道,近来比较郁闷,觉得以前很多能作为激励的东西都是要摒弃的苦因。但是也找不到价值感和幸福感了,郁闷的情绪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HR></BLOCKQUOTE><P>太好了!恭喜您修行进步,郁闷和无聊是一种修行进步的象征,凡是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都是在夸夸其谈,所以您是值得庆幸的。</P><P>因此,为什么我们不一起为这个郁闷而高兴呢?如果价值感和幸福感都是一种感受,那么郁闷不也是一种感受吗?虽然所感受的内容不一样,但同样都是感受。</P><P>我们学习佛法是要发现真相,不是为了用一种价值感代替另一种价值感,也不是为了谋求那根本不可能长久的幸福。所以不论是我们感到幸福或者郁闷,如果我们能去直接面对,去观察这些感受或者说是心情,那么我们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层次;我们不再陶醉于幸福,也不再厌倦于郁闷,我么有能力超然而上的去观察这些此起彼伏的感受,然后我们就会有所发现------------</P><P>取或者舍都是出于认同,愚蠢地认为是我在幸福、我在郁闷;而跳出来客观的观察就会大不相同——幸福或郁闷就成了所观察的对象,突然,您会发现这些和您毫不相干,都只是一连串的感受而已,根本就没有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您的“自我”只是为了便于区别这些感受而用的一种定位,纯粹的一个概念而已。</P><P>&nbsp;</P><P>幸福发生了然后消失,郁闷发生了然后消失,他们都不是你的----------</P><br>[此帖子已被 龙吟 在 2004-12-10 16:25:50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10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COLOR: #333399">甲、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SPAN></P><SPAN style="COLOR: #333399"><SPAN lang=EN-US><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4pt">人生在世之大事,莫过生之与死,而最难解决之问题,亦唯生死而已矣。是以诸佛兴世,无非将自己所证知的如何解决生死问题之经验与方法,宣扬开示,使一切众生依之实行,而得解决人生最难解决的生死问题。如释迦世尊之降生为娑婆教主,应此界之机,示现成佛说法等事,其所为之目的,即使吾人由之而对生与死之问题获得相当的或究竟的解决办法。故吾人称释迦为本师,通常皆目之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凡佛弟子,皆奉为根本之师,亦以现今世上所流传之佛法,皆导源于释迦佛也。</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4pt">但中国诸大丛林之大雄宝殿中,皆供三佛,中供释迦,其左右兼供药师与弥陀者,正显释迦在此界为主中主,药师弥陀为主中宾。主中主者,乃如如不动之无为妙体,虽无为而无不为,一切诸法莫不依止此,一切作为咸皆归向此,故能达生死本空而究竟解脱者,即为主中主,而更不须他求。然对世界众生之未了生死者,从如如不二之妙体中,开出药师与弥陀之两大法门。将济生之事,付与东方之药师;度死之事,付与西方之弥陀。盖东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长万物,故资生延寿之事属之;西方位四方之三,居四季之秋,万象萧条,故救死度亡事属之。是知药师弥陀,乃从此界释尊全体所起之大用,虽有消灾度亡之别,摄用归体,咸不外乎无为而无所不为之释迦佛;而体用别论,亦不妨列有三佛也。¨¨-------</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4pt">而生时即有父母、妻子、朋友、家族、社会种种关系,若能依此消灾延寿之法门,作种种资生之事业,则生之问题解决矣。然死后须随善恶业因,升沉于天上、人间、鬼、畜、地狱,若依出世三乘教法修行,即得超越轮回六趣,或依弥陀法门而得生净土,则死之问题解决矣。故人生时则有相资相生之关系,依佛教法,得消灾延寿之益;临命终时,则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乃至六亲眷属,广作佛事,水陆空行,超度亡灵;而人世之生死二大事,均有办法矣。</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4pt">而生时即有父母、妻子、朋友、家族、社会种种关系,若能依此消灾延寿之法门,作种种资生之事业,则生之问题解决矣。然死后须随善恶业因,升沉于天上、人间、鬼、畜、地狱,若依出世三乘教法修行,即得超越轮回六趣,或依弥陀法门而得生净土,则死之问题解决矣。故人生时则有相资相生之关系,依佛教法,得消灾延寿之益;临命终时,则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乃至六亲眷属,广作佛事,水陆空行,超度亡灵;而人世之生死二大事,均有办法矣。</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 24pt">故于释迦佛法中,济生之事,须藉此经;度死之事,乃属《弥陀》等经。今欲将唐宋以来偏重度亡之佛教,变为适应今日现实人生之佛教,以逗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之机宜,乃提倡讲演此经之第一因缘也。</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36pt; COLOR: #ff6600">-------药师本愿经讲记</SPAN></B></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36pt; COLOR: #ff6600"><SPAN style="COLOR: #003300"><FONT size=3>太虚大师讲述</FONT></SPAN></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36pt; COLOR: #ff6600"><SPAN style="COLOR: #003300"><FONT size=3><SPAN lang=EN-US><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52.htm#a01">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52.htm#a01</A></SPAN></FONT></SPAN></SPAN></P></SPAN></SPAN>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怕出离心不够坚固,事实上也是不够坚固,这种情况下可以开始修菩提心否?然后再反过来修出离心,反反复复。谢谢各位。顶礼药师七佛如来!顶礼太虚大师。
发表于 2004-12-10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P>树立正见,以正见引导正行,才能踏上正道;否则都是在做空中楼阁,无论是以什么名义以什么美妙动听的方法,都一样无济于事-----------</P><P>&nbsp;</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天真,总是回避生活的阴暗面。近来观修众生和自己的苦情绪经常很郁闷,比如看到生态环境被破坏感受到心里自然而然的忧郁而且已经和自己融为一体。再加上其他事情上潜移默化引出的郁闷情绪的沉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体验。一方面觉得面对这些新感受的确比较煎熬,另一方面也明了从根本上自己有力量去承受和面对,每被这种感受袭击一次心好像就长大并有力量了许多。但是如果进而观修一切众生的痛苦,这种感受会不会过大,这时候是否必须要用三体轮空来转化?<BR>[此帖子已被 lazer 在 2004-12-11 10:53:24 编辑过]<BR>[此帖子已被 lazer 在 2004-12-11 10:55:42 编辑过]<br>[此帖子已被 lazer 在 2004-12-11 10:57:58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1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是先认真学好道次第吧,道次第远远没那么简单。</P><P>首先,在道次第里,让我们对某一个法类生起欲乐,通常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引导的,照日常法师的说法,一手叫推,一手叫拉——这两手即正面的阐述功德利益和反面的阐述过失过患。譬如观苦,苦是现实的实情,但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观苦是为了什么呢?不观苦有什么过患?——这就牵涉到观苦这个法类之所以成立的因。简单地说,对下士而言,观三恶趣苦,目的是为了让学人更深切明白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从而生起寻求人天增上生的欲乐心。对中士而言,观苦是为了深切明白沉溺三有的过患,从而生起希求解脱轮回、获得清净涅槃的意乐。对上士,不但观自苦,也观一切众生苦,是为了策发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这样系统的引导,观苦观来观去指归何处?这也就难怪楼主感觉不知从何建立新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了。其实正如上边有人所说的,先别急着观这个观那个,首要的:先树立正知见,要先把这整个道路上种种法类的所立、所依、所缘认真抉择清楚,才不至于陷在一处出不来。</P><P>其次,以前就听我师兄说起过,说道次第是一个整体,在局部探究之后,也要能够有整体把握。其实在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要趋入大乘道,在这个前提下,有些法类可以统归为加行,而正行则是从上士道的菩提心开始的。如果我们学习不系统,缺乏宏观把握,只关注于经教里的片言只语,那是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碰到问题茫然一片不知所措的。</P><P>以上我所说的不一定正确,尽请各位批评指正。</P><P>但有一点,个人还是坚定地认为:首先,道次第的学修决没那么简单;其次,正知见是首要的,在没有正确了解、深入思维获得定解之前,不必急着观这修那。</P><P>以上意见仅供参考。</P>
发表于 2004-12-11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另外,想要提醒一点,在强烈外緣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强烈地持续某种心念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但恐怕不应该把这种心态理解为已经修某种"心"够量了。看到几片落叶,多愁善感的人还会落泪呢,可看到花好月圆,他又忘乎所以了。这种心态,与如理思维无常苦空无我等等道理之后获得定解而所生起的那种内心感动,是不可同比的。</P><P>btw:如理如量的出离心意味着什么?不说现量认知,至少对三宝、四谛、十二缘起在道理上已经获得了定解,在信心上已经非常坚定。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如何了。</P><P>&nbsp;</P>
发表于 2004-12-11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P>智慧光说的不错,呵呵,随喜赞叹!</P><P>观苦是为了引发皈依。出离心等学处的,从正反两方面说这种方式在《速道》等中说的更加明显。不过合量的出离心按照广论来说是对圆满的世间享乐一点也不动心,能看出来有漏皆苦,所以心相续中唯求解脱。</P><P>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有了出离心,恐怕不会觉得寂寞无聊,他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修法,抓紧一切时间把心和法相合,而不是去作徒然的感慨。</P>
发表于 2004-12-1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lazer</B> 发表于 <I>2004-12-9 18:48:38</I> :<BR>在生活中观修了一段时间中士道和下士道,近来比较郁闷,....<HR></BLOCKQUOTE><P>修道次第要有合格的师长引导,象你这种次第、数目、体性都不明确的修法,在我看来真与“盲修瞎练”没什么区别!</P><P>至尊上师说;观察所缘要与祈祷融和而修。</P><P><STRONG><FONT face=隶书 size=+7><FONT size=4>《</FONT><FONT size=5>掌中解脱</FONT></FONT></STRONG> 》说:积福净罪十分重要!格西铎巴说:<BR><BR>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克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不安住故,终当生起。」<BR><BR>  涉及积净关要的七支与曼荼罗修法,在我们修行的自始自终都极为重要,有些人轻视这些修法,认为只有那些不能广修善行的人才修这些法,或只是视为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由此七支之门,依靠上师诸佛菩萨最上资粮田、修习积福净障之法是最殊胜的,在显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极重要的:四种续部均说应修「七清净],无上部各「生起次第](40)中,也都说应由敬礼,供养等七支之门积福净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为在沃喀修习积净,才生起殊胜证德的。像这样,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很快地生起证德。<BR><BR>衮却格西 讲《菩提道次第纲要》中说:</P><P>修菩提道次第或修其他的法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净罪集资”──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假设我们修行过程的量有六分的话,其中正行只有一分,而以五分作为净除罪障,集聚资粮的工作才对。不集聚资粮就像什么呢? 如同一粒种子放在没有水和没有阳光的地方,它是不会生起苗芽的。就像这样,如果你要修行却没有集聚资粮的话,是不可能得到证悟的。七支供养是很大的关要,是集聚资粮的重点。我们要在资粮田前面,不管是广或略的都好,好好做七支供养,并且对上师或资粮田圣众们祈求加持,这是很重要的。<BR>朋友说:在拉朴楞的传承祖师的道次第的书中说,没有六加行的净罪集资,就去观修如同把种子种在石头上。</P><P>你的“郁闷”并非是观修道次第生起的正确觉受,觉得倒象恶业成熟,抑郁症的前兆。<BR>如帕绷喀大师说的:“过失成熟,犹如脓包行将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实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说:「若不积福则如无润之种」,因此我们应该配合修所缘相,由七支之门勤修积净,光修一些相似道全无所至。”</P><P><BR>&nbsp;</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2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P>非常感谢各位指导,在没有师长专门指导之前,应该怎么办呢?</P><P>六加行目前可不可以药师佛为主尊,积资净障。</P><P>另外我的“观修”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佛陀所说的道理,没有什么特别的练习。</P><P>在开始从下士道到上士道一步一步实修之前,需要整个把次第、数目、体性搞得尽可能明白是吗?</P><br>[此帖子已被 lazer 在 2004-12-31 12:13:49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1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P>修道次第,六加行一定要的.<STRONG><FONT face=隶书 size=4>《掌中解脱</FONT></STRONG> 》中说:</P><P>珠康巴大师在讲[道次第]的时候,常费很长的时间用拖腔来念[加行法],有些人担心,这样作会影响正式讲经的时间,故而请求改念一个比较简短的[加行法]。大师却回答道:[你们在胡说些什么!正式的讲解能不能达到关要,关键就在于此!]而未予以同意。如前所说,我们应当希愿在法会中就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最初证德,而这需要依赖积资、净障及祈祷等,这是珠康巴大师的密意所在。因此,我们在念诵[加行法]时,嘴里不要讲不该讲的话,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心里不要急躁等。为了使每一座法的所缘体验在法会中就能生起,努力地作积净(47)和祈祷是十分重要的。</P><P>六加行念诵法门可以把药师佛法门包含在里边。</P><P>没有找到上师之前,这么办:“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广论卷二<BR><BR></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7 03:22 , Processed in 0.03839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