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68|回复: 5

孙大圣的尾巴•旗杆•佛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6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大圣的尾巴·旗杆·佛刹

“阿喀琉斯的脚跟”,是那位希腊英雄的缺陷,而我们的孙大圣则有两个弱点——“火眼金睛”(沙眼)和那根累赘的尾巴。据“文献”记载:

“原来行者有七十二般变化,若是变飞禽、走兽、花木、器皿、昆虫之类,却就连身子滚去了;但变人物,却只是头脸变了,身子变不过来……果然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

这是连老实的猪八戒都晓得的,你看:

却说猪八戒吊在梁上,哈哈的笑了一声。沙僧道:二哥好啊!吊出笑来也!八戒道:兄弟,我笑中有故。沙僧道:甚故?八戒道:我们只怕是奶奶来了,就要蒸吃;原来不是奶奶,是旧话来了。沙僧道:什么旧话?八戒笑道:弼马温来了。沙僧道:你怎么认得是他八戒道:弯倒腰叫我儿起来,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子。我比你吊得高,所以看得明也。……

那回和二郎神斗“神通”,那条累赘的猴尾巴没收拾好,就老实地出卖了大圣,却见: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看看孙大圣的旗杆)
(截不了图,业力啊!南无阿弥陀佛!)

那二郎真君毕竟比孙猴见多识广,一眼就瞧出这根“旗杆”不合“规制”。这也难怪大圣,之前他也只在仙家学过法术[1],不通晓佛门的那些“常识”。佛教寺院确实有在寺前立竿的传统,由天竺而吐蕃,自华夏以扶桑,莫不如此。

(拉卜楞寺大殿前的旗杆)
(还是截不了图啊!弱弱地问一下:哪个佛管截图的?)

(大藏寺寺门口处的旗杆)
(盗版的,转引自容老大的《大藏寺》系列)



看一下,果然像“旗杆”吧。
说起来,这根“旗杆”,梵文原名应该叫“剌瑟胝”,又叫“刹柱”,柱竿头上安置舍利,一般至于寺前,西国寺院所在有之。据《玄应音义》卷一:

“刹又作擦,音察,梵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者亦是也。浮图名刹者,讹也,应言剌瑟胝。剌音力割切,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也。以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故也。”

甚至在制作微型小塔——“擦擦”——时,这个“刹”还是要表现出来。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
……造泥制底……上置轮相,竿若细针……

传入汉地,这个“旗杆”结合了汉地常见的宝塔式样,立于塔上。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九
孝明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造永宁寺,起九层木浮图,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去地千尺。离京百里即遥见之。初欲筑基,掘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信为法之祥徵,是以营造穷极世工。刹上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轮郭,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角,四角锁上亦有金铎,大小皆如一石瓮。浮图九级,角角皆悬金铜铃铎。合上下,有百三十铎。浮图四面,面别各有三门六窗,并皆朱漆扇,扇上各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十千四百枚铃。铃下复镂,金环铺首。穷造制之巧,极土木之工。庶民子来,匪日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於秋月,永夜高风,宝铎和鸣,声响谐韵,中霄晃朗,昱爚耀空,铿锵之音,闻十余里。

这里的“宝刹”,还没有后起的“寺院”的意思,指的就是安置舍利的竿刹。在塔顶上,倒类似于现在的避雷针的样子。(说不定还放了“天铁”以避雷。这个等慢慢考证。)

由于这根“宝刹”常见于寺院建筑群,便渐渐以它来借指寺院。慢慢地,原意不显,“宝刹”也就以为直指寺院了。这就是无常……

[1] 据南怀瑾先生考证那个“菩提老祖”就是“须菩提长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7-10-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板凳!
发表于 2007-10-16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点疑问:

1。说起来,这根“旗杆”,梵文原名应该叫“剌瑟胝”,又叫“刹柱”,柱竿头上安置舍利,一般至于寺前,西国寺院所在有之。据《玄应音义》卷一:

“刹又作擦,音察,梵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者亦是也。浮图名刹者,讹也,应言剌瑟胝。剌音力割切,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也。以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故也。”

古人对“刹" (ks.atra)的理解,其实并没有错的太离谱, 也就是所谓的"塔刹",那是塔的尖端(“塔竿”)部分,不是塔 (stupa, 浮图)的全部,所以,《玄应音义》 说 “浮图名刹者,讹也。”据此,“这根“旗杆 … 一般至于寺前,西国寺院所在有之”之说似乎不成立。古印度(西国)有没有不知道。在藏地所见的,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旗杆”, 而不是法师认为的“刹柱”,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建塔,不会蠢到立一木杆以代浮图。至于这“旗杆”本身, 极可能是汉地传入的。作用也不是“安舍利故”,而是护法神的象征。

2。甚至在制作微型小塔——“擦擦”——时,这个“刹”还是要表现出来。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
……造泥制底……上置轮相,竿若细针……

“擦擦”是否如法师所猜测即是“刹" (ks.atra),存疑。

3。传入汉地,这个“旗杆”结合了汉地常见的宝塔式样,立于塔上。

接第一条,这个 “旗杆”大概与立于塔上的“塔刹"无关,不存在“结合”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急就章

赶着时间写的,没“结合”好:L
发表于 2007-10-1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截图工具很多。如果是在纪录片什么里面截图的话,可以用MPlayer。这是一个开源软件。
发表于 2009-1-2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喔!O(∩_∩)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9 01:14 , Processed in 0.0367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