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zhongguan

请教宗义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 发表于 2015-8-20 22:12
贴一段阿扎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智慧品:

辛二、二谛的性相:

唯识宗承许胜义谛是圣智的所行境,《解深密经》等多有宣说。
发表于 2015-8-2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0 21:53
大意:菩萨安住于菩萨的第七地,由于其智慧的自境殊胜,(所做的事业)才超胜于声闻和独觉所做的事业。经 ...

  哈哈,的确,可以猜到你问的这位【藏僧】一定不是格鲁派的藏僧。

  
做翻译不能句译,特别是深妙的大乘经论。

  
  这也就是说,连他自己都承认,把【རང་གི་ཡུལ་ཤེས་པའི་ཆེ་བ自境智之殊胜】给“大意”成【ཤེས་པའི་རང་ཡུལ་གྱི་ཆེ་བ智慧的自境殊胜】,根本就不能从《十地经》或《入中论》的词义中解释出来咯?

  阐发微言大义当然可以,意译也非常不错;然而,你把【Chiang Kai-shek】翻译成【领袖】,那是意译;翻成【陈凯申】,那就是乱翻一气。明明说的是【自境智】,却要翻成【智的自境】,等于明明说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却硬要翻成【毛主席的伟大领袖】;明明说的是【导师薄伽梵】,却硬要翻成【薄伽梵的导师】,果然不愧是“神妙的大乘经论”。能把微言大义阐释到这个程度,其思想境界肯定比大乘经论更为深妙。

  从写论文的角度看,如果你硬是要把【自境智】理解为【智的自境】,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做的正途,应该是好好去研读米旁的《入中论释》,做清楚引文和脚注,而不应该是随便拉一个宁玛派的藏僧,让他从字面上给你解释一番,再写到你的论文里——因为这从字面上根本就是解释不出来的。
发表于 2015-8-2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者回复:我不是格鲁派的,但我也学过格鲁派的一些教义。
发表于 2015-8-2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嘎真切!只是我自己用白话译释的,所以有的我无法认同的。归根到底这段的意趣在于”境“与”有境“的差别上。通藏文的话可以审阅龙树的《法界赞》,这里有同样的意趣。
发表于 2015-8-20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good 于 2015-8-21 00:09 编辑

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ས་བདུན་པ་འདི་ལ་གནས་པའི་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ནི། 安住于此七地菩薩之菩薩,རང་གི་ཡུལ་ཤེས་པའི་ཆེ་བ་ལ་གནས་པས།安住于自境智之殊勝故,ཉན་ཐོས་དང་རང་སངས་རྒྱས་ཀྱི་བྱ་བ་ཐམས་ཅད་ལས་ཤིན་ཏུ་འདས་པ་ཡིན་ནོ། །超出于聲聞與獨覺所作事業。
如果要是句譯的話,這樣也可以。
——译者
发表于 2015-8-21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0 23:51
哈哈,嘎真切!只是我自己用白话译释的,所以有的我无法认同的。归根到底这段的意趣在于”境“与”有境“的 ...

  前面125楼的话,是说给兄台你听的:

  
拥有小学三年级语文水平的人都看得出来,前句【以自所行智慧力故】中的【所行】和后句【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中的【所作】完全是两回事。就连兄台自己都知道,【以自所行智慧力故】是因,【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是果,可却偏偏要把还要把【所行】和【所作】这两个词拧巴在一起,【所行所作】【所作所为】【所行(所行)】【所作(所行)】,理解力之惊天地泣鬼神,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两段话,也是说给兄台你听的,不是说给藏僧大哥听的:

  
阐发微言大义当然可以,意译也非常不错;然而,你把【Chiang Kai-shek】翻译成【领袖】,那是意译;翻成【陈凯申】,那就是乱翻一气。明明说的是【自境智】,却要翻成【智的自境】,等于明明说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却硬要翻成【毛主席的伟大领袖】;明明说的是【导师薄伽梵】,却硬要翻成【薄伽梵的导师】,果然不愧是“神妙的大乘经论”。能把微言大义阐释到这个程度,其思想境界肯定比大乘经论更为深妙。
  从写论文的角度看,如果你硬是要把【自境智】理解为【智的自境】,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做的正途,应该是好好去研读米旁的《入中论释》,做清楚引文和脚注,而不应该是随便拉一个宁玛派的藏僧,让他从字面上给你解释一番,再写到你的论文里——因为这从字面上根本就是解释不出来的。


  我现在第三次问你:兄台你自己认为【自境智慧】和【智慧的自境】相同还是不同?
  如果不同,请在论文中明确引用宁玛派的论典,说清楚:为什么虽然字面上是【自境智慧】,但意思却是【智慧的自境】?
  我们解释一句话【有密义】时,要解释清楚个问题:
  1.这句话实际指的是什么意思;
  2.明明是这样的实际意思,却要表达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譬如《摄大乘论》提到,佛说【念佛即不退】,实际指的是【念佛为远因,未来能得不退】;表达成这样,好处是能激发人们念佛的信心。
  同理,为什么虽然字面上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但意思却是【毛主席的伟大领袖】?佛把这话拧过来说,有什么好处?请你解释一下。
  假如这些问题不说清楚,类似的硬伤等出书后,还会有更多【愚者】帮你发现。
发表于 2015-8-21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good 于 2015-8-21 07:03 编辑

大德的赐教让我认识到必须用词严格,否则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现在的“大意”是这样的:
大意:菩薩安住於菩薩的第七地,安住于自境智之殊勝故,(所做的事業)才超勝於聲聞和獨覺所做的事業。

大德问:兄台你自己认为【自境智慧】和【智慧的自境】相同还是不同?

字面意思是不同的。此中,也许有个问题智与自境不相离性,从“智殊胜”,能否推论“自境殊胜”?当然,这不是个大问题。
回到《十地经》相关的经文,现在仍然没有发现这段文有暗示初地至六地菩薩的智慧不如聲聞與獨覺的智慧。

发表于 2015-8-2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段話:经论皆说极难通达。若不如是,仅于少数堪为定量之论,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便观瓶等,于自支分嘴项等中为是何事,若于彼中全无所得便起定解,谓瓶非有。次于观者亦如是观,则觉观者亦定非有。尔时观者且无所得,又由谁知瓶等为无。由是便谓非有非无,以相似理引颠倒解(若安立此为得正见诚乃易事。故具慧者应于了义经,及《中观》等清净释论所说空义即缘起义,中观智者所有胜法,尤于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无余尽解圣者父子所有密意,最微细处,谓依缘起,于无自性生定解法,及性空法现为因果之理。当生定解,他莫能转。 )
“若不如是”至“以相似理引颠倒解”,有誰認為這段話是破唯識?
唯識宗到底怎麼主張的:
唯識宗將境納入識的範疇,更好地詮釋了識境的相待關係。境唯是識所安立,識有具有不具有疏所緣緣的差別。如果說從所謂的客觀世界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上講「唯識無境」是「謗外境定無」,那唯識宗真是「謗外境定無」。所謂「執內識實有」大概是由於並非采用應成論者那般在世俗諦中心識安立的方式。因爲,唯識宗見地不允許執識真實有。
觀識不得境  由境無得故  亦不得唯識  由此無得故  入二取無別
二別無所得  即無分別智  無境無所得 以是一切相  無得所顯故 [ 《辨法法性論》,法尊譯,載李麗安主編《彌勒五論》,第579頁。]
境唯是識現,唯是心光,觀待於識,所以說「觀識不得境」。瑜伽行者由於體認所取的境不可得,那麼能取的心識,由於相待故,也不可得。能取和所取都不可得,此二取的不可得性無別。體認二取的差別不可得,就轉識為根本無分別智。二現隱沒,根本智的自境唯是無相所行,唯是無所得所顯現。此中安立了暖顶等位。

爾時此菩薩  次第得定心 唯見意言故  不見一切義
為長法明故  堅固精進起 法明增長已  通達唯心住
諸義悉是光  由見唯心故 得斷所執亂  是則住於忍
所執亂雖斷  尚餘能執故 斷此復速證  無間三摩提
遠離彼二執  出世間無上 無分別離垢  此智此時得
此即是轉依  以得初地故 後經無量劫  依淨方圓滿[ 《大乘莊嚴經論》卷6,大正藏,第31冊,頁625頁上-中。]
這些頌概況了唯識宗所主張的菩薩乘的加行道、見道和修道及無學道。大乘瑜伽行者(菩薩)依明得定發起的下品尋思觀,觀觀所取的境(義)非離識有其自體,體證境都是心識所變(意言),即處於暖位(明)。安住此位的瑜伽行者觀察到諸法的名義自性差別等不可得,伏斷所取境(不見一切義)。見法忍精進修行,住於頂位,瑜伽行者依明增訂發起的上品尋思觀,安住於對於唯識的現觀(通達唯心住),仍然觀察所取名等四法,都是自心所變,都是假施設有,實不可得。體證所有的境都是心的顯現(心光),對於境的執著(所執)習氣進一步消弱。由於明相轉盛,所以稱為「明增」,而尋思位極,所以稱為「頂」。依印順定發起下品如實智,對於於無所取決定印持,對於無能取也能夠順樂忍。觀察尋思考:既然境離開能取的識並沒有實有的境,那麼,離開境的識也不是實有,因為所取能取互相觀待。在《成唯識論》中將忍位下品如實智分為三等:下忍(印所取空),中忍(觀能取空),上忍(印能取空)。瑜伽行者依無間定,發起上品如實智印持二取空,在凡夫法中最勝,所以稱為「世第一法」,從此必定無間轉識成智,以根本智見道證初地。雖然初地對於真如即已經通達,但要在歷劫修行成佛後才圓滿。

唯識宗的修法終究是既破除對境的執著也破除對心識的執著。
清辨認爲:

若先許唯識,後仍遍舍者,與其以泥污後而洗寧初不觸遠離爲妙。如達外境全無自性,亦當如是通達內識無我無生。不若直接許一切法無自性爲妙。[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第366頁引用此文。所標原始出處爲:《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三引文(漢院刊本一八──一九)。]

依清辨的意見,「識」終歸是無所得的,那爲什麽不直捷了當的,觀境與識都是虛妄無實,要分成先後次第呢![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366-367頁。]

皂角液對於衣服是種污染,因爲洗衣服時,最後也要把衣服中沾染的皂角液體漂洗掉才是洗幹淨。是否與其放皂角液,把污漬洗掉後,把皂角液再漂洗掉,還不如不放皂角液直接洗好?顯然不是。洗衣服放皂角粉並非多此一舉。同樣地,有先後的次第也是必要的。

應成論者在世俗諦裏就是不承認「唯識無境」。無論在宗義上,還是修行實踐上,應成派的這種承許與唯識無境格格不入。《入中論》從自宗的角度去說明所謂「惟心是不了義」的道理。

佛說所知若非有,則亦易除諸能知,由無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宗喀巴解釋說:

如修植福德,是易悟入法性之方便,故佛先說布施等。如是最初不能通達甚深空義之衆生,佛亦令彼漸入無性。若先爲彼說無外所知,後易遣除能知自性。由先破外境說無所知,即是圓滿通達無我之方便,故佛先遮所知外境。以了達無所知,外境無我,亦易遣除能知,了達能知無我故。了達外境無自性已,有唯以自力便能了達能知無自性者,有因他略加開導即能了達者。[ 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第415頁。]

一個人與唯識宗相應就習慣用唯識宗的修法。絕不會人人都習慣清辨或月稱所中意的修法。一個真正宗奉應成派宗見的人決定無法以唯識宗的修法趨證空性,承許識外有境故。修行應該按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信戒定的水平都不高的一個人去觀察應成派所謂的自相空,就因爲所謂的「應成派了義」就能證得空性?絕不可能。菩提資糧不夠的人觀慧都無法穩固,更不要說直捷了當地做到「觀境與識都是虛妄無實」。

境與識比較起來粗,所以先觀境的虛假,逐漸消弱對境的執著。這樣,漸修漸備菩提資糧。菩提資糧具足的話按照「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的次第肯定能夠證果。
所以,唯識見地指導的瑜伽者的觀修是善巧地。「內外之境界  了達皆唯識 能遠離於我 亦離於我所」。[ 《大乘密嚴經》卷2,大正藏,第16冊,第764頁下。]依唯識學,離於我我所執,理善極成。

发表于 2015-8-2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rrypotter 于 2015-8-21 13:11 编辑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1 08: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段話:经论皆说极难通达。若不如是,仅于少数堪为定量之论,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 ...

老大,你引的那一段是 宗大师在说有些人错误理解 离一多因 后产生的症状,当然那段和唯识宗没关系了。

另外我翻看了宁玛派(如果认可五明佛学院和麦彭仁波切可以代表得到宁玛派的话)的作品,在《日光疏》里面抉择七地菩萨超胜声闻缘觉的时候,抉择方式虽然和格鲁派有些出入,但非常类似,却不同于您那位西藏朋友的宗见:

为什么月称论师在“彼至远行慧亦胜”一句的注释中讲述阿罗汉需要通达法无我空性的一部分呢?因为颂文中虽然并不是直接讲述二乘是否通达法无我的差别,但是这里关系到起入灭定的这一问题。依据《十地经》的教证应该了知,阿罗汉已证悟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大乘菩萨是圆满通达了法无我空性。只有在通达无我空性的智慧后,才能入相应自道的灭定,未达真实空性的异生凡夫,则不能入此灭定。是故若许阿罗汉根本未证法无我空性,则如上所说会有相违七教三理的过失。然而阿罗汉已经证悟了应证的部分法无我空性,故不会有上述过失。请详见于《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但“证悟部分法无我空性”这个说法,其实于教证理证是说不通的,因为圣天菩萨都说过 证知一法空则证知一切法空。这里的安立方式类似通达  声无常,所作故 的比量智时候发生的事情一样:虽然在成立因和周遍的刹那还没有马上直接证到宗,因为已经断除了作为其反面的增益,不会再产生 声常的 执着。证见一法空,虽然没立刻直接证到其他法的空性,但不会产生执其他法不空的心。其后,在其后续刹那即可自力引生证知的智慧。而且如果所证的空性声闻缘觉是部分,而菩萨已圆满证了空性,那么初地开始应该已经以智超胜声闻缘觉。

先不扯宁玛的教义。只是要指出一点:您朋友的那个说法恐怕宁玛自宗也不认可,更不用说格鲁派了。

格鲁派的安立方式:所证的法空没差别,但是否以多种理路广为抉择则有差别,且因为有没有菩提心和广大行有差别,如同一斧用于幼童和巨人手中能破何等障碍的能力也就不同。菩萨可以此断所知障,二乘只能用来断烦恼障
发表于 2015-8-2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good 于 2015-8-21 09:51 编辑

在大德们的赐教下,拜读《广论》,其他的容日后拜读。


有段话:如《四百论释》云:「此分别师全未熟悉世间义故,如诸愚童,最初唯应令练习彼,为显此故诘问观察。汝现云何,答谓现识。为何等识,谓离分别。分别为何,诸于境义增益名种,散动转想。五种根识由离彼故,于不可议境自相转,故名为现。」谓离分别无错乱识许为现识。无错乱者,谓于境自相如实而取,由五根现识量度自相,故色声等自相是彼五现识之所量。五识成量之处,亦即五境之自相也,然此论师如下所说,虽于名言亦不许有自性自相,破除之理,即引世尊说彼诸识虚妄欺诳而破。由说欺诳破不欺诳即是破量,以不欺诳是量相故。欺诳之理即住此相之事,现为余相。谓色声等五境,实无自相,于诸根识现有自相,故说彼等于自相境非是正量。总此意趣,谓诸根识于五境自相非是正量,以待五境所现自相是欺诳故。五境实空无自相,现自相故,如现二月之识。



     这句话让我有些迷惑:不承许凡夫见真实,比如破现量唯识也有的。《唯識二十論》卷1中提出相同道理:「現覺如夢等 已起現覺時 見及境已無 寧許有現量」。[ 《唯識二十論》卷1,大正藏,第31冊,第76頁中。 ]
   
   对于应成派所破的自相,我的理解是:自相」所無的「自相」是指法上不存在的自相自相」等價的表達是「自性空」自相空」。雖然法自相」的「自相」和此法的性相不是同義詞,但是凡夫具有執著的心識對於法的性相的認知會產生「自相」。應成派認為法的自方而有的一切,比如具有執著的心識所認知的法的性相這種從自方而有的一切存在就是「自相有」「有自相」。如果這種「自相」是法的實際情況,法本身具有自相就要安立爲諦實成就,就成了「自相成就」。


應成派成許法的性相(行相)。應成派承認現量所認識到的自相,但這是一種假名安立的自相。這樣的自相被確立無法排除名言識的因素,這樣的自相并不是應成派所否認的「自相」。應成派所否定的「自相」與世俗「世俗相」的「相」在藏文和梵文中不是同一個詞。自相是「自之相」和自性是同義詞,只能是具有執著的意識所顯見。考慮到應成派認爲有離識的外境,如果承認自相真實地是法具有的,那就是承認以自相而存在。

现在迷惑之处是:我原本以为无患眼识(含一切凡圣的眼识)所显见的色的自相不是“自相有”中的“自相”,因为眼识不像意识那么能遍计分别,眼识没有能力增益安立色的自相成就的自相。如果应成派承许眼识有执,另当别论。
那么《广论》中“谓色声等五境,实无自相,于诸根识现有自相”何意,以色境为例,色境“实无自相”,然而对于眼识“现有自相”,此“自相”可以理解为因明中色的自相(行相),现量所显见的。如果这种理解成立,那么,就意味着否定色法有行相,色法如石女儿“实无行相”而眼识显见自相(行相)然而,根据前文“实无自相”,“现有自相”也可以理解为“自相成就”的“自相”,那么,眼识是否有执著和偌大的分别力,能在所认知的色境上增益出自性自相————哪位大德可慈悲赐教?

发表于 2015-8-2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rrypotter 于 2015-8-21 09:31 编辑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1 09:26
在大德们的赐教下,拜读《广论》,其他的容日后拜读。

老大,还是那句话, 广论止观章,藏人有谚语云: 宁可背石头,不听止观章,形容其难以通达。

阁下寥寥几个小时便看了止观章就跑来论坛发帖, 若非增上慢的现行, 不知还有其他什么解释?几乎相当于我翻了几个小时 莎士比亚全集 就跑去和人讨论 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艺术手法一样搞笑。。。
您大可带了问题通读一遍乃至几遍止观章后再问。但也许那时候您就不需要问了
发表于 2015-8-2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potter 发表于 2015-8-21 09:30
老大,还是那句话, 广论止观章,藏人有谚语云: 宁可背石头,不听止观章,形容其难以通达。

阁下寥寥 ...

感恩大德赐教!您说的肯定是个办法。话说回来,大德们不是赐教说,我的理解力差,比不了三年级小学生。无法排除我多读后还是没有弄明白的可能性,我应该说“大德们别为难我这个笨蛋了”,有疑提出也无可厚非吧。这个问题对您来说,或许是个简单的问题,对我来说是个大问题。大德们赐教解惑更好吧。万一我多读后又曲解错解了呢?
发表于 2015-8-2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1 09:41
感恩大德赐教!您说的肯定是个办法。话说回来,大德们不是赐教说,我的理解力差,比不了三年级小学生。无 ...

法師這話說的,好像我們在欺負您似的。您理解力強大,理解力好,上面的這些錯誤是不是錯誤?不認可上面是錯誤,大家不讓你說話了嗎?

“賜教”?  您自已不當回事,廣論觀章草草過一眼,要別人怎么“賜教”啊?

其實,法師若對自已的理解力有信心,那就不用賜什么教。按自已的相法將論文寫出來就可以了。以后出了書,別人不同意,不滿意您的理解。如禮進大德講的,自然有很多【愚者】來“賜教”。
若法師對自已的理解力沒信心,那么何必破這種這么大的論題。

想想過去的玄奘法師,現在的一些求學問 如寶僧法師等。您以經不是“理解力”的問題。而是“學習態度”的問題了。

應成批唯識解秘,不是不可以解秘,但是這要建立在對應成宗的宗義與唯識宗的宗義不但知然,還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沒有這兩點,就要去具足這兩點。這不是在論壇發發貼可以完成的。如果找個論壇發發貼就可以做到,法師當初也就沒必要去上佛學院了!這么大的一個論題,要來說,說不好聽一點,沒有懂個藏文梵文,根本談都不要談。對應成中觀文獻的處理,也不只是現代翻譯的那幾本著作。

當然,這些話 法師是聽不進去的。法師可以對自已的理解力,邏輯力有信心,可以認為“那些學應成,逃避問題。。其實回答不上來了。”(這是說您可以有這樣的想法,不是說你現在就有這樣的想法。)---那么還等什么。去完成論文吧,去出書吧。
发表于 2015-8-2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种瓜得瓜 于 2015-8-21 10:27 编辑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0 22:23
大德陈述说:唯识认为遍计所执空就是空性,但在应成看来,这太粗了。

“唯识认为遍计所执空就是空性” ...

关于唯识和应成所主张的空性的粗细差别,才是争论的核心。

两家在空性上的差别,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家对于俱生我执(俱生无明)的对境——这个对境就是“理所破”——界定不同。

唯识宗主张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性和圆成实性,都一 一法上皆有三性,而非有些法属于遍计所执性,有些法属于依他起性,有些法属于圆成实性。

以青色为例,唯识认为:缘青识见青色时,(1)见为青色;(2)见为外境;(3)见为分别耽著所依,由自相有。其中,(1)是依他起性;(2)即无分别心上的遍计所执性;(3)即是分别心上的遍计所执性。如果遣除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性,即是圆成实性,也就是唯识主张的空性。

可见,唯识主张的法我执有二:针对无分别心的“能取所取二”,和针对分别心的“分别耽著所依由自相有”。唯识先通过“称体相违”、“多体相违”、“杂体相违”等理由破除“分别耽著所依由自相有”,进而成立缘青识的颠倒虚妄,进而成立缘青识所见的“能取所取二”亦是颠倒虚妄。

对于唯识来说,青色作为相分,是识变的产物,非离心而有,从而建立万法唯识。

但这个无外境心(识)本身是自相有,胜义有,而非假有。

而应成主张,心境观待而有,境没有自相,心也没有自相,一切法惟由名言安立,无尘许自性自相。

应成认为唯识主张的无外境识有自性根本无法成立。


应成自宗来说,只有“惟名言安立”才是最细的法无我,一定要加这个“惟”字。

“惟名言安立”中“名言”是“不观察识”的意思;“不观察识”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不观察”是针对有无自性自体而言,不是说连是此是彼都不观察。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识事物的时候都是以“不观察”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杯子,眼识直接了知到杯子,而不是先观察有没有自性才了知道杯子。

要考察眼识了知道的杯子有没有自性,就进入观察胜义的范畴了。

应成自宗来说,一切法惟由名言安立,没有一点点自己方面成立的能力。

因此,站在应成自宗的立场上,即使是唯识讲的遍计所执仍是自相有,因为假(遍计所执)必依实(依他起)的缘故。

发表于 2015-8-2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budgood 发表于 2015-8-21 09:26
在大德们的赐教下,拜读《广论》,其他的容日后拜读。

以火为例,火有烧热性,但火的烧热性是从自己方面成立的吗?应成认为不是,火虽然有烧热性,但这个烧热性是惟由名言安立的。

应成指认的自性或曰自相,是指:自体成就不仗他性。这里的不仗他,非指不仗因缘,是指不仗名言识为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19 15:39 , Processed in 0.03599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