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笨者之帚

把师父的 “父” 字去了吧【宝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5-2-14 15:55
宝僧师常来社区,精通藏文梵文,目前似乎还不是仁波切,仅示现为在德国读博,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他发过的帖 ...

原来是法师,感谢
发表于 2015-2-1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寶僧 发表于 2015-2-14 17:50
嚇了一跳. 這個也被轉載了. 管理員大哥你這算是想趁新年前, 刨坑把我埋了, 勉得我受春晚的迫害是吧? 呵.. ...

法师好。
这篇我转走了。感谢。也很惭愧,对自己的师父……就像自动售货机,塞进去钱(供养),好像理所当然的要出来东西给我。虽然没有这种心理的明显的觉知,可能事实行为就是这么干的。忏悔。期待更多好文章。
发表于 2015-2-16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15-2-18 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僧师所说深得我心!

有关这两个字,我还跟一位出家人起过争执。
那时候我依止上师四年了,因为是汉人,习惯了,没叫上师,一直称做师傅,从我依止师傅开始,无论短信或者聊Q,我用的字都是“师傅”,师傅也从未对此有过任何表示。
某日,我们在群里聊天,师傅根据我们聊的内容做开示,间中我们也会有一些提问。当师傅刚要针对我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被一位尼师打断了,她指责我用错了字,应该用“师父”而不是“师傅”,并说,应该把一切出家人都视作“父”,敬如“父”。
师傅要开示佛法,你不听,却要跟我在字眼上纠缠!
我当时恼她对师傅无礼,对法不敬,言辞上虽然恭敬,却丝毫不肯退让,就不肯改,最大的理由就是:师傅都从来没有说过我什么。
虽然语言上一直恭敬着,心里却有一句话一直忍住了没爆喝出口:要我视你如父?你可曾爱我如子?!!!

发表于 2015-2-18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叫不叫师父不是关键
有没有感恩之心才是关键
没觉得一楼法师的话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发表于 2015-2-19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 发表于 2015-2-18 06:48
叫不叫师父不是关键
有没有感恩之心才是关键
没觉得一楼法师的话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同意。比如宗大师三父子,又如出生诸佛母,非要是养育、生养肉身意义上的父母吗?
发表于 2015-2-1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白明月 于 2015-2-19 09:19 编辑

      我发表一个被喷的观点,我觉得存在地域民族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北方人,感性认识的人很容易接受师父或者上师,某些地方的人反抗意识太强了,什么都要争论个结果,君不见2个某个地方的人吵架,能吵一个上午,什么都要分辨出为什么,你叫我干活,我为啥要干活,你为啥不干非叫我干等等,这样说起来文化思想差异太大的,所以某些东西能接受某些不能接受,愿意学某些法,而对某些法很难接受。
      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武打片,好像叫“花旗少林”,说一个美国人去了少林寺,剃度出家,大殿上师父带着大家,喊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美国人跳了起来,说我反对,我要自由民主。。。
      再说得偏一点,一次坐沈阳到成都的硬座车,车上都是憨厚的四川民工,许多人没有座,许多人有点脏,不拘小节,但大家都很开心,很挤也很忍让,互相帮助,很热心,没有为什么。最近一次座高铁,满车的高知识人事,都有座,很冷漠,很少说话。但为放包的事却争论起来,坐了几十年的火车第一次听出这样的理论,我花钱买了座号,同样座位上面放包的位置也花钱买了,别人放了东西不对,为这个争吵。
      有时思考现代的高知识人事,什么都怀疑,看了许多现代的书,对父母能看出许多缺点,自认为掌握真理,对许多东西批判不能接受,例如香港那些人看见小孩尿尿却认为是天大的事一样。同样一个西藏原始牧民,也许满手牛粪但他尊敬父母,相信上师,没有那么多现代的文化(我说的不代表不聪明,不识字,这就好比古代的有知识的人一样),没接收过现代的许多思想,这两种人那种人离佛法近呢,那种修行起来更迅捷呢!
     话说回来,为了叫现代人士,甚至对父母叛逆的人,接受西方文明的人深入佛法,各位师父们也许在诠释佛法上有许多密意哉,我等惭愧学人也许理解不了,我发表一些浅薄错乱的观点真是贻笑大方。
    再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道次第的几大引导,依止善知识部分如果仔细研究,每个都想明白,没有想不通的问题。尤其是文殊口授部分,夏坝仁波切讲得非常精彩,仔细研究了一定会对上师们生起信心的。
发表于 2015-2-1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跟上师之间唯一的联系是:法。
楼上用宗大师父子三尊举例,恰恰证明了,这是一种狭义的,只有少部分人之间才会存在的关系。我们一直听到的大师们说的,某某是我的法子,某某是我的心子。这是特指某某弟子已经传承到这位大师的法要,并且已经做了很深的修持。谁听说过大师们说,凡是皈依我的所有弟子都是我的法子,心子?
宝僧师作为出家人,面对的是在家人;我作为在家人,则需面对出家人了。我们同时对这事生出想法,想纠正这种关系,实际上,我们都感觉到,这是一种变味了的关系。一开始,就把这种实际上是导师学生的关系,扭曲为父子。须知,父子关系这是没得选的,这里面双方的关系不管是好,还是坏,有着血脉传承,哪怕父对子从小虐待,子有能力了后对父同样施暴,双方以这样极端的方式相处,血脉传承始终无法断绝的。现在很多人,就因为意识里用了这个“父”字,在关系上,没有明确,自己是学生,对方只是自己在修学上的导师,相处的时候,更多的兜转在世俗的事情上,甚至会有双方在生活上,人际关系上,师控制弟子,或者弟子控制师的情况出现。象我在前面那一楼所说的例子,那位出家人甚至不惜打断师傅在说法,非要我把字改掉,呵呵,还不是意识里,父权大于一切,甚至还超过了法么。


发表于 2015-2-19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ngcuo 于 2015-2-19 12:16 编辑

我们法师辅导时曾经说过:咱们之间没有人与人的情执,如果有,早晚分裂;没有,才能保证生生世世不离师,大家一直都是解脱道上最亲近的道友。

同时我的理解:没有情执,并不等于,他是他,我是我,你讲完课回你家,我听完课拍屁股走人。讲法者和法,不是超市的货,你今天想拿这个,这个就归你;明天你想拿那个,那个就入袋。并且师父就是师父,师父不是师傅。有时候虽然嘴里叫着师父,可是心里把他就当成个师傅,但你问他,是修车的,还是换下水管的,他也能表现出不高兴。人,就是这么奇怪。


发表于 2015-2-19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卓丹丘杰 于 2015-2-19 12:38 编辑
pengcuo 发表于 2015-2-19 12:12
我们法师辅导时曾经说过:咱们之间没有人与人的情执,如果有,早晚分裂;没有,才能保证生生世世不离师,大 ...

说以说,这是一种扭曲了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现代人会认为“师傅”二字指的就是街边修车的,换下水管的。这是中华文化断层的悲哀么?
发表于 2015-2-1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与“师父”
作者:徐  梓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2007(11)    点击数:59312    更新时间:2007-12-18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袞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发表于 2015-2-19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非说“师父”二字坚决不可用,而是在我第一次并且以后接触让我改正的诸多事件中,这个词成了一种强制,这是一种离乱的关系。如果我们都正视对方是导师,我们是学生,而不是世俗意义的父子,很多事也许会清爽很多。
在我心里,始终认为“师傅”,就是一个尊贵的称呼。
发表于 2015-2-1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深挖一下,师傅这个词,为什么经历一次一次“变味”,从皇帝老师,到现在修车的。

这就是说,劳动人民的地位提高了,皇帝都拉下马了,何况皇帝他师傅呢?


发表于 2015-2-1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面对师父的“父”,现代人有没有误解和扭曲呢?这又是来自什么根源。
发表于 2015-2-1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定达 于 2015-2-19 18:17 编辑

法师所说,应该是他自己的谦虚,对通常欲为他人师者,是好文章。欲为他人师者应努力圆满师长应具之德。这文章对于还在观察是否认他为师长者,也有好处。

但觉得,这篇文章的观点,用于师徒关系,那是错误的。

一旦认作是师,必须敬重如父,令自己内心转变的师,其恩胜父,称师父是理所当然的,就是师父坐牢了,天天去送饭你也无法报恩的。为师者也不必终身都有还没教导弟子的法,请教乃至一四句偈,也必须奉为师父,血缘之恩绝对胜过法缘之恩。求法者必须这样才能得到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5 23:19 , Processed in 0.03440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