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04|回复: 10

大品智论十喻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秦  僧叡法师作

【按】《十喻赞》原文摘录自清凉大师的《华严疏钞》。为方便自己熏习,搜集相关解释文字,辑录成本文。顺便发上来,供养各位同修。
总赞

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
若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注】
十喻,《大品》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华严疏钞》云:“《金刚般若》九喻亦皆喻有为;若《大品智论十喻》,通喻一切。”又云:“若依睿公《十喻之赞》,多显空理。”
本颂,《华严疏》云:“睿公云:‘十喻以喻空......万象无来去。’”坊间多说该首《十喻诗》是什公所造。但《华严疏》在此诗前冠以“睿公云”,且《疏钞》释本段文字时说“什公有传,睿公有赞”,显见本颂(或赞)非出什公之手。观其文势,应是《十喻赞》之总颂,故列于此。《华严疏》另有引文曰:
《十喻传》云:“犹如化事,虽空无实,能令众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尔,云何无实,如彼化人,无生老死、苦乐,异余人故。"

显见,《十喻传》是什公所作,《十喻赞》睿公所作,是对《传》的诠释。
借言会意,《华严疏》云:“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实理独静于言教之外,岂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说。是以什公云:‘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可与圣同耳。’”
长罗,唐人《姬揔持墓志》云:“况复悟乾城之有假,识炎马之无真,知水月之影空,体镜像之形妄。性好坟籍,心专内典,舍大或之驰骛,出长罗而解脱。”
无所住,《华严疏》云:“故经云:‘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则实相异名,实相即是性空异名,故从无性有一切法。’”

如幻喻赞
幻惑愚目,流眄无已,长勤世间,父父子子。
我实非我,妄想而起 ,若了如幻,此心自止。
《智论》云: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如《德女经》说(中略)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焰喻赞
焰惑痴爱,乐之无极,非身想身,非色见色。
实无可乐,莫之能识,若有智慧,此心自息。
《智论》云:如炎者,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动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女之相亦复如是,结使烦恼日光热气,诸行之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复次,若远见焰,想之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之人亦复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不知诸法,于众(众,又作“阴”、“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想、男想、女想。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如焰。

水中月喻赞
水月不真,唯有虚影,人亦如是,终莫之领。
为之驱驱,背此真净,若能悟之,超然独醒。
《智论》云:如水中月者,月实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而凡天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如水中月炎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
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搅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搅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虚空喻赞
空唯有名,无用无色,人亦如是,莫之能识。
妄造妄苦,百艰孔棘,驰空求空,空竭其力。
《智论》云: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piǎo 青白色,淡青色)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曀,,遮蔽,阴而风曰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嗔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如偈说:
    如夏月天雷电雨,阴云覆曀不清净,
    凡夫无智亦如是,种种烦恼常覆心。
    如冬天日时一出,常为昏气云荫曀,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时为阴云所覆曀,
    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若如秋日无云曀,亦如大海水清净,
    所作已办无漏心,罗汉如是得清净。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中略)复次,是虚空法无,何以故?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如虚空,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如响喻赞
声以响酬 ,相和如一,缘扣而应,谁辨虚实。
业虽虚妄,罪福不失,若映斯照, 朗如皎日。
响无所在,缘会发声,不知自我,喜怒交争。
妄和真心,事像万形,莫知其本,终日营营。
《智论》云: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更有声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
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风名忧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惑着起瞋痴;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着,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
    曲直及屈申,去来现语言,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
    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我为热气闷,有是为无是?
    是事谁能知?是骨人筋缠,能作是语声,如融金投水。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乾闼婆城喻
世法空廓,如彼鬼域,凌晨敷影,现此都京。
愚夫驰赴,随风而征,终朝乃悟,穷噭失声。
《智论》云: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阴、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着,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如梦喻赞
长夜之内,大梦所成,皆由心画,遍造众形。
神传五道,备尽跉竮,若能悟之,即破无明。
《智论》云: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复次,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问曰: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无也!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头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
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说:
如梦、如幻、如揵闼婆;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影喻赞
光不照处,谓之为影,不照慧明,生死长永。
舍远夷途,而行榛梗,若能悟之,狂灭自醒。
《智论》云: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是实知慧,四边叵;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
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镜中像喻赞
形不入镜,光照而有,世亦如是,业影而受。
不知此者,长婴其咎,若能悟之,还神气母。
《智论》云:如镜中像者,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 。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
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以何因缘故与苦?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无智人得乐,淫心爱着,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求欲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如化喻赞
众生如化,非有非真,不达此者,转如车轮。
解法清净,无我无人,众垢消除,如日无云。
《智论》云:如化者,十四变化心 :1) 初禅二:欲界、初禅;2) 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3) 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4) 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是变化复有四种:1) 欲界药物、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2) 诸神通人神力故,能变化诸物;3) 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4) 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
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小结:十种譬喻
《智论》云: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着处,有心不着处,以心不着处解心着处。
问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着处?
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故,以是故,是心不着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着,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论议,我已悉知为空;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我说空,破诸法有;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譬如执事比丘高声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发表于 2013-12-3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甚深微妙!
发表于 2014-1-1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图片看不了,还是从本地上传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eff 发表于 2014-1-1 00:06
随喜。
图片看不了,还是从本地上传吧。


从QQ空间直接复制过来,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显示正常,别人就也一样。图片是网上找来的弘一法师《十喻赞》的书法作品,跟本文关系不大,删掉了。
发表于 2014-1-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甚深微妙。
发表于 2014-1-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有意思。
  按《现观》的注释传统,明确提到数量是【九喻】。分别对应于九种所断分别心。两种传统于此可资对比。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 发表于 2014-1-2 00:15
  这个有意思。
  按《现观》的注释传统,明确提到数量是【九喻】。分别对应于九种所断分别心。两种传 ...

祈请礼大抽空整理出来跟我们分享!
发表于 2014-1-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童子,凌空而过,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进,乃问他们前往哪处?所为何事?二童答:‘我们到震旦请华严菩萨的齿,拟在印度文殊堂供养。’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二童答:‘澄观国师。’言毕,二童凌空而去。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唐朝的国都),将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许开澄观国师的棺,果然发现门牙少了二颗。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

这两位凌空而过的童子就是抢夺高僧大德舍利的非人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eff 发表于 2014-1-5 11:12
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 ...


《法界宗五祖略记》(《历代佛祖通载》的文字大致相同)原文:

十七日,承旨奉全身塔于终南。初期,有梵僧到关,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呪止而问之,答曰:“余乃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震旦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验之,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璨然如霜,面貌如生。遂阇维,得舍利数千粒,明光莹润。舌如红莲,火不能变。

标红处是跟你引文的小出入。

另,后面作者私加的“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不见得很有道理,不很“华严”,各种传记都没有这句话。

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问他,上师您功德巍巍,一定是大金刚持的再来吧?尊者回答说,你的信心虽然不错,但这样说却不无谤法之嫌,因否定了法的功德,否定一个凡夫可以通过修行于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以上是大意,未及参考原文)。清凉大师抑或也是如此,以凡夫身,通过修习华严观门,即身取得大成就,因为他的成就,所以称之为“华严菩萨”,而不一定是“乘愿再来”。清凉大师的《三圣圆融观门》说:“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矣。”可作一个例证。又,另一位弘扬华严的李通玄长者更强调,“大心凡夫”是华严的最当机,因为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修学,彰显了华严的功德。可作另一例证。
发表于 2014-1-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乘愿而来不好说了。不过师兄说的有道理,更能给现在的修行者以信心。
发表于 2014-1-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泥 发表于 2014-1-5 15:34
《法界宗五祖略记》(《历代佛祖通载》的文字大致相同)原文:

十七日,承旨奉全身塔于终南。初期, ...

回答极妙。赞叹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7 11:37 , Processed in 0.0411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