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88|回复: 13

学佛以后对治烦恼的几个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阶段0:仍然有烦恼,而且自然流露而不自知。
阶段1:仍然有烦恼,但流露出来的时候自己能知道了。
阶段2:仍然有烦恼,但是没等流露出来自己就知道了。
阶段3:深刻的自省,几乎能认出来自己烦恼的各种表现形式,并且认清其根源。
阶段4:通过各种方法,尽量克制自己烦恼的生起,比较粗的,大的烦恼不会生起了。
阶段5:通过各种方法,尽量克制自己烦恼的生起,比较细的,小的烦恼慢慢也不会生起了。
阶段6:最微细的烦恼也断除了,身心完全被菩提心所左右,三业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
阶段7:拿自己和众生的这些烦恼开玩笑,有时候故意说一些好像是烦恼流露的话,但是很知道分寸,知道界限在哪里,绝对不会过界。

有时候,有人会觉得自己是阶段7
但其实,他还在阶段0。。。

吃饭去!


发表于 2013-9-2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祝笨老大胃口好。
发表于 2013-9-26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伏惑和断惑之间,是否还有更细的划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化纯阳 发表于 2013-9-26 12:44
伏惑和断惑之间,是否还有更细的划分?


关于净治烦恼的层面,除了伏惑和断惑之外,如果再划分,还有阶段0,干脆不知道,不认为自己有烦恼,以及阶段1,虽然知道有烦恼,虽然知道了,但是无法克服,降伏。
伏惑和断惑之间,大概还有永伏及永断的区别吧。。。
发表于 2013-9-2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斷煩惱是小乘說法

依照大乘顯宗,菩薩留"惑"潤生
密續:不斷煩惱,煩惱即菩提
這些都是針對"隨眠"
也就是大乘與密續並不像小乘一樣要"斷"煩惱!

相反,菩薩留"惑"潤生
密續煩惱即菩提
最近幾年
不少藏傳佛教對於自宗沒有弄懂
跑去學小乘說了斷煩惱

就是不懂上面的簡單道理
发表于 2013-9-2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楼上达人:留惑润生是不断烦恼还是不断尽烦恼啊?
发表于 2013-9-26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要断烦恼还是要修习四念处禅观,时刻保持正知 正念

否则 以凡夫的散乱心,是无法时刻观察对治烦恼的,更谈不上断尽烦恼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guruguri 发表于 2013-9-26 16:45
斷煩惱是小乘說法

依照大乘顯宗,菩薩留"惑"潤生


1、如你所许,既然可以留惑润生,那么佛何必教导众生断除烦恼呢?
2、八地以上菩萨及佛,都断尽烦恼,自然也没有惑了,是不是无法润生了呢?
3、密宗的修行人不必断烦恼吗?
4、在留惑润生问题上,格鲁自宗的看法是怎样的,您知道吗?
5、留惑润生中的惑是哪些惑?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要留惑?又为何能留住惑而不断除呢?
6、为何留惑可以润生?
发表于 2013-9-27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密宗有個趨勢是幾十年前沒有的
就是對大乘基本的精神
與大乘密續修啥?(修行當然要斷了要增了,這些要弄清楚)

般若經:悲不住涅槃
就是在說這問題
怎樣悲不住呢?
為何因札菩提當國王有五慾煩惱可以修密解答也在此

般若系認為:所知障煩惱障與習氣
這三者要怎樣斷?----當然與小乘完全斷掉煩惱,是不一樣的

般若經有幾個解釋,藏傳用月稱見,但名句論翻的不是很清楚,用漢傳的<大智度論>也是一樣的
以下的說法主要是以《大智度論》為主,提供大家參考。
1.何時斷盡煩惱?
1.說一切有部認為:釋尊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時都是還沒斷盡煩惱的,一直到菩提樹下金剛喻定時才斷盡煩惱而成佛,換言之,說一切有部認為菩薩都是還帶有煩惱的。(南方上座部見解大致相同,但修菩薩道的時劫略有出入)
2.《大智度論》主張:菩薩得無生法忍,已斷盡一切煩惱,唯有習氣未斷盡,必須到成佛時才能斷盡習氣。

2.如何在三界度化眾生?
1.依說一切有部的說法,阿羅漢不受後有,所以入涅槃之後就不會再來三界潤生了!由於說一切有部主張菩薩都是未斷盡煩惱的,所以釋迦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時,都是以煩惱潤生而來三界受生。
2.《大智度論》主張:菩薩要長久於三界度眾生,必須要藉助「結業生身(由煩惱與業感得的生死肉身)」或「法性生身(由大悲願與習氣感得的變化身)」才行。(說一切有部等部派不太談法性生身)如《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0a14-16云:「是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

3.菩薩悲心未具足前,於諸煩惱應當修忍不應斷盡
1.《大智度論》認為:菩薩觀空,雖有能力斷盡煩惱,但若悲心未具足時就斷盡煩惱的話,會墮二乘地!所以在此階段應先積極增長慈悲心,不要急著斷盡煩惱!應注意的是:雖說「暫時不斷盡煩惱」,但也要控制煩惱,不要讓它隨便作怪!《大智度論》卷15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
2.從《大智度論》卷15文句看來,此時的菩薩未得無生法忍,故意留惑,以便以「生死肉身」再來三界修福慧資糧、度眾生。

4.得無生法忍菩薩,斷盡煩惱,以「法性生身」繼續來三界度眾生
1.《大智度論》認為:菩薩不是永遠不要斷盡煩惱,當菩薩得無生法忍,悲智平等具足時,是可以斷盡煩惱的。此時雖然沒有「惑」可以潤「生死肉身」,但可改用「大悲願」與「習氣」感得「法性生身」」繼續來三界度眾生。
2.《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1c22-27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3.《大智度論》卷28,大正25.264b1-10


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答曰: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問曰: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
答曰: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


5.「煩惱」與「習氣」
1.如《中觀論頌講記》p332所說:「習氣的存在,並不能招感生死」。這裡所說的「招感生死」可以理解為「招感結業生身」。也就是說:「習氣的存在,並不能招感結業生身」。
2.《大智度論》卷42說:「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CBETA, T25, no. 1509, p. 368, a5-6)習氣還是習氣,只是菩薩視之為煩惱而認為必須斷除。
3.由於《大智度論》有提到「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所以「留惑潤生」就有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1.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故意留煩惱不斷盡,以便潤「生死肉身」來三界修福慧度眾生。
2.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以大悲願配合「習氣」(菩薩視之為「煩惱」)感得「法性生身」來三界修福慧度眾生。


6.補充《大智度論》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之說法
1.《大智度論》中雖未出現「留惑潤生」之用語,但明確說到菩薩悲心未具足之前,應當修忍,不應斷結。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等到悲智平等,才得無生法忍、斷盡煩惱。
2.未得無生法忍前,應當修忍,不應斷結。參見《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69, a6-c3):


問曰:云何內心法中能忍?答曰:菩薩思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人不異,非為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問曰:云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
答曰:
1.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
2.復次,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穀好養;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3.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見之,叩頭求哀,則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別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別故。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值遇小兵則死。
4.復次,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
5.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
6.復次,菩薩實知諸法相故,不以諸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說:
「菩薩斷除諸不善,乃至極微滅無餘;大功德福無有量,所造事業無不辦。
菩薩大智慧力故,於諸結使不能惱;是故能知諸法相,生死涅槃一無二。」
如是種種因緣,雖未得道,於諸煩惱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C017〕p.215):


忍結不斷亦不隨:

a. 正思惟故,b. 觀空無常相故, c. 功德無量心柔軟故, d. 智慧力故,e. 為眾生故, f. 實知諸法相故=不隨煩惱

3.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參見《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CBETA, T25, no. 1509, p. 261, c22-27)

至於格魯自宗的月稱見結合與密集金剛的修形很清楚,轉煩惱五毒為五智!五智本身就是煩惱五毒,在灌頂瓶罐說得很清楚!
发表于 2013-9-27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引,證明了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成就佛位則斷煩惱習。修密法不是也要成佛?轉煩惱五毒為五智,明白說"轉"煩惱,怎麼又說五智就是煩惱。五智唯佛位有,煩惱習又於佛位已斷,如何說五智即是煩惱。論說得清楚,只怕看的人迷糊。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guruguri 发表于 2013-9-27 00:59
最近密宗有個趨勢是幾十年前沒有的
就是對大乘基本的精神
與大乘密續修啥?(修行當然要斷了要增了,這些要弄 ...


能不能一条条的对照着来啊,这么一大篇贴上去,有用的没用的混在一起,还需要自己分辩,这方式不够尊重啊

1、由于本论坛以格鲁自宗为准,故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不是并列的三种,以格鲁自宗安立所知障为烦恼习气之故。以断障成佛仅需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之故。

2、根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自释,菩萨到八地已经获得无生法忍,七地断除了烦恼障才能进入八地。论中说,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灭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现身。

3、从八地开始,没有烦恼,根本不必留惑润生,以菩萨十种自在中的受生自在,即可示现受生,度化众生。如华严经说: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所以,强调不必断尽烦恼,因为要留惑润生之故,此宗不成立,以八地以上菩萨及佛,皆断尽烦恼,仍可度化众生之故。

如若以七地以下菩萨必须保留烦恼,故意留惑,以便以「生死肉身」再來三界修福慧資糧、度眾生。

此说法与楼主小文又没啥关系,因为楼主也没说必须在七地以下断除烦恼之故。

两种大乘,波罗密多大乘及密宗大乘,目标都是成佛,故成佛必然断除二障,二障必然包括烦恼障,故欲达到大乘最终目标必然是断除烦恼。

以为密乘不必断除烦恼,是对密乘的误解,哪怕是转烦恼而得五智,毕竟还是证明,烦恼与五智不是一回事,而不能证明烦恼即是五智,如果烦恼即是五智,何必转化?吾人应该当下皆现证菩提了。
发表于 2013-9-29 19: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密乘不必断除烦恼,是对密乘的误解,哪怕是转烦恼而得五智,毕竟还是证明,烦恼与五智不是一回事,而不能证明烦恼即是五智,如果烦恼即是五智,何必转化?吾人应该当下皆现证菩提了。”~说的真不错!
发表于 2013-9-29 2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佛烦恼断尽,又无需留惑润生,请问佛陀金枪马麦等难该如何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疆 发表于 2013-9-29 21:29
若佛烦恼断尽,又无需留惑润生,请问佛陀金枪马麦等难该如何理解?

金枪马麦乃至头痛三天,在佛经里都有解释,佛亲口说为过去恶业的余报,和烦恼无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9 10:35 , Processed in 0.03784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