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24|回复: 97

就短期出家问题咨询了南传的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0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位泰国法师是在佛学院教授南传戒律的,较为可信。
他说,南传的别解脱戒,在传授时,并不要求戒子承诺“尽形寿”受持,所以,在南传是有短期出家的开许。
但我们北传就不一样咯,北传的别解脱戒,从居士乃至出家戒,都是要求尽形寿受持的。所以,实际上不可以照搬南传的短期出家形式,戒统不一样故。
over
发表于 2013-9-2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3-9-28 08:36
否则的话,一出生就是比丘了,然后很快破戒。哈哈。

而且要照這麼說,佛講甚麼不滿二十歲比丘身份不能成立,就成了妄言——準此說,不要說不滿二十歲,住胎中就是比丘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8 08: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3-9-28 03:04
同時受菩薩、聲聞戒者,聲聞戒命終則失,菩薩戒不失。哪有受了菩薩戒,聲聞戒也可以帶到下一輩子去的事!

否则的话,一出生就是比丘了,然后很快破戒。哈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8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蓋依大乘戒,包含了僧戒的別解脫戒,一旦受戒,則永不失,故無捨戒作法!

同時受菩薩、聲聞戒者,聲聞戒命終則失,菩薩戒不失。哪有受了菩薩戒,聲聞戒也可以帶到下一輩子去的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7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密法中如果有人自认时轮为母续之王,当然是各人自己的事,可是格鲁派从来是以胜乐为母续之王的,如克珠杰大师《密宗道次第论》云:“父续《集密》为上,母续《胜乐》为上。”

又别解脱戒中,汉地比丘尼众从二部僧受戒,始自高僧求那跋摩从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引比丘尼来华之事,此见于《高僧传》。从中也可想见汉传与斯里兰卡佛教之间的渊源。且求那跋摩传的是法藏部《四分羯磨》,而这一法藏部的传承是现在唯一有效的比丘尼传承。分明法藏部的戒,如果有人却引化地部《彌沙塞羯磨本》来,真可说是不知所谓。

又于菩萨戒中,所遮止的乃是舍置菩萨藏、一向勤学声闻乘法,并不是看看小乘经论就是犯戒。而恰恰相反,若认为菩萨道行者不该看小乘经论,这反而是违背菩萨戒的,如《瑜伽师地论 菩萨戒品》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经中所说舍置小乘经论,乃是为劝一向习小乘教法者趣入大乘,如果有人如言取义以为是在说菩萨道行者不应受持小乘经论,则即是违犯菩萨戒,也显然不明白宗喀巴大师所说“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中如下的话:“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7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guruguri 发表于 2013-9-27 00:45
熊天派與你notwind 愛修原是薩迦的那洛卡雀與勝樂,那是你們的事(也可看出你的路數從哪來的了)

guruguri 发表于 2013-9-27 00:45
南傳的尼戒,算了,哪能跟中國比!


前面本来已经禁止。有斑竹说在别的话题上您正说到一半,该允许您说话说完,所以暂时允许。可是,您却又再次犯规了,很明显是故意挑衅论坛的忍耐度。既然如此,按照版规,只能永久禁止您啦,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7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每個人修學有自己要修的,熊天派與你notwind 愛修原是薩迦的那洛卡雀與勝樂,那是你們的事(也可看出你的路數從哪來的了)
本人母續較少修勝樂,喜歡修時輪,以時輪為母續之王,那是我個人的事---事實上溫薩派也是修大威德密集與時輪,到上一世班禪都是這樣,可不是拿了一堆本尊混著修

如果有人覺得不爽,覺得勝樂很重要,如嘎舉認為勝樂為母續之主,那你去參加嘎舉修勝樂好了

宗大師許多本尊都有作頌,那可不就要統統修了

如果說密宗是依照上師之語,那DL說得很清楚:格魯派的根本是密集金剛
大老闆並以宗大師的全集花了很多時間與篇幅都在講在寫密集為証
他還說:
現在格魯派只念那洛卡雀勝樂,當念到了密集就像還債一樣懶的念---這樣批判的話~!



《彌沙塞羯磨本》所載第三諸戒受捨的項目中,有關大戒一項中的淫戒羯磨
        語云:「汝終不得,乃至以欲染心,視女人。若比丘行淫法
        ,乃至共畜生,非沙門,非釋種子。汝盡形壽不應犯。能持
        不? 」這裡所說「盡形壽」,即是此輩終生之意。哪有啥短期出家之意?

所有尼戒,必須受兩次,一次跟尼受,一次跟僧受,或如台灣受戒時尼戒壇上有僧有尼,你連尼受戒都沒看過,戒本寫得很清楚!「盡形壽」,即是此輩終生之意。
南傳的尼戒,算了,哪能跟中國比!

三)
大乘的戒法當然比單一受小乘要殊勝很多,所以三壇大戒緊接受:
              《授菩薩戒儀》第七正授戒云:
        「汝等今於我所, 求受一切菩
        薩淨戒,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益有情戒。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已受,已
        學,已解,已行,已成;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受,當學,當行
        ,當成;現在一切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當來作
        佛。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不? 」
        。
這裡所說「從今身,盡未來際」,即謂永劫,直至成佛為止。 蓋依大乘戒,包含了僧戒的別解脫戒,一旦受戒,則永不失,故無捨戒作法!

以永遠不捨戒,才是到成佛前人天共敬!
不然,一斷氣,就沒有戒的保護,連業畜金翅鳥等都可以欺負這些短期戒者!相對的,大乘的別解脫戒到成佛,就算轉世變成天或龍,戒在身,沒人敢欺負!
那種短期的戒,利益性很低!

四)
藏傳中觀文殊傳承的戒,在上面有個故事
某魔想捉弄文殊
故意來受戒
不知跟著念
大乘戒(包含灌頂)
一受了就丟不掉

所以這魔,不知不覺就受戒成了菩薩,到成佛前丟不掉---也就變成很好的修行人了

五)學菩薩道的佛弟子,不該接觸小乘人和小乘經論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佛也是如此說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法界藏殿諸佛所會無邊道場。與大比丘眾菩薩摩訶薩俱。
時此道場有一夫人。名曰功德莊嚴開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爾時夫人白佛言。(附註:那時候夫人問佛)
若有初修行菩薩。何等之人非善知識不應共住。
(附註:對一個初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哪種人不是善知識,而且不應該親近或居住在一起呢?)

佛告夫人。(附註:佛告訴夫人)
若三界中[梵][釋][四王][沙門][婆羅門]。皆與[修行菩薩]為善知識。
惟除[聲聞]非善知識。恐[聲聞]退[修行菩薩]大乘道行。
何以故。
[聲聞][緣覺]為己利故。勸引初修行菩薩迴入小乘。是以[聲聞乘]人非善知識。
夫人當知。初修行菩薩不應與聲聞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
若初修行菩薩。智慧彌廣。無二分別。悟大乘法而為方便。勸引聲聞令入大乘。方許同住。
若聲聞比丘福智狹劣。則修行菩薩不應為說甚深大乘。恐其誹謗。

只有俱備了破小顯大的功力,才能看小乘聲聞經典等

復次修行菩薩不應數覽小乘經論。
何以故。為障佛道故。

夫人當知。修行菩薩。寧捨身命。不棄菩提而入聲聞求羅漢道。


菩薩勸請一切眾生已。爾時若捨菩提之心。別起異道入於聲聞羅漢道果。因惱亂故菩薩而退菩提。二人俱墮。無間地獄。



佛告夫人。

修行菩薩。寧犯殺等五種大罪。不學須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
菩薩寧於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獄苦。不學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
菩薩寧墮畜生。不學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
菩薩寧殺害眾生墮於地獄。不修阿羅漢果。不退菩提。
羅漢獨證私入涅槃。譬如小賊密入他舍。
修行菩薩。菩提心故。攝諸眾生寧同火坑。不住聲聞寂滅涅槃。不退菩提。
以是義故。為攝眾生。令入佛道故。
如是修行菩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之所尊重。堪任供養超越聲聞。則邪魔眷屬無能嬈惱。

以上為佛說
修行菩薩不應數覽小乘經論
何況灌了勝樂等頂還搞小乘
有沒有違背佛說經典與律制?

這很清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在家人还是少说出家戒的事情吧。
还是做好在家人的本分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otwind 于 2013-9-26 22:04 编辑

既然guruguri大言语中提到了昭慧法师,则不妨看看法师的《有關受具前階規制之種種──沙彌(尼)、式叉摩那與「異學四月共住」規制之研究》开头的话——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三至五日,西藏LWZF宗教文化部(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Culture)奉DL喇嘛之指示,邀請根本說一切有部(Muulasarvaastivaada)、上座部(Theravaada)、法藏部(Dharmagupta的法師們,在印度Dharamsara附近的Norbulingka    Institute召開第一次的「比丘尼受戒傳承研討會」(First Seminar of    Vinaya Scholars Concerning the Lineage of Bhikkhuni Ordination)。根本說一切有(以下簡稱為「根有」)部的律典為藏傳佛教所遵循;上座部的律典為南傳佛教所奉持;法藏部的律典,從唐朝道宣律師宣揚後即為漢傳佛教所依循。
法师乃至于西藏
的宗教文化部都如此不称您的“旨意”——把汉传律系称为法藏部、又奉南传佛教为上座部,则您是否也要去大骂昭慧法师乃至邀请的尊者是“哪有談戒資格”呢?

还有,guruguri大,您虽然说是通达藏汉,但看您上面的言语,显然记不得格鲁三大本尊中即有胜乐,也不记得宗喀巴大师写过胜乐愿、开显过胜乐的教法,恐自然也有可能想不起您在此论坛上的前世buddhamind大的把“铃派五次第” 弄成“五妙音法鈴”的言行了。帮您找了个链接,希望它能在您蹲小黑屋期间对恢复您的记忆有
帮助。
http://bbs.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074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guruguri 发表于 2013-9-26 16:27
格魯熊天派的喜歡搞勝樂與納洛卡雀,不愛修密集金剛,DL與格丹赤巴都罵過了!

沒有怎麽跟隨這個貼的發展。只是路過,看到以上,那麽,只能按照版規處理,禁語2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ke 于 2013-9-26 17:17 编辑

斗胆敬请楼上谈戒律这种问题的时候引用梵文或者巴利文甚至摩揭陀语,一方面让南传的服气,另一方面也好显示“古”法么。论坛中那个叫”伐什么罗“的好像懂点梵语之类的,您也可以给他点颜色看看——垄断了语言便占有了真理喔!

"如台灣比丘尼戒就請印度格魯DL來廢除八敬法便是"
“比丘尼戒”是人还是戒?是人是什么身份?是戒又怎么能请人?
昭慧法师并对来台湾访问的DL喇嘛,提出诉求,希望他能够恢复藏传佛教中的比丘尼传承,以及支持废除八敬法,可不是您说的那个意思!汉传僧人不会那样做,藏传僧人也不会替汉传僧人废除八敬法。
另外请您称呼出家人有点起码的尊敬,最好不要直呼其名。

“过堂”是什么啊?印度、西藏、东南亚的僧人都“过堂”的?可能是佛陀的“古制”,很多人都寡闻或者遗忘了吧。

”所謂銅牒山就是背叛上座的分別說部,這在之前連祖師連藏文都說的很清楚“
还有一个小小的汉语问题请教,您惯用正体字,我不太懂正体字,不过古书上似乎是“铜鍱","铜牒"应该是不认得正体字的讹传对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0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假设这是正确的南传戒律定义,这是合理的。

祈佛说的是:

戒律有四部延伸出的十八部派,类似不同国家的法律,大致是相同,可是细则各各不同。西藏的有部律没有这样的允许,所以肯定无法成立,这样做不可能成立。我们西藏传统来说,没有短期之戒律,那么肯定无法成立。可是我们不能用一个部派的戒律去判断另一部派的戒律。我不熟悉其他部派,不能肯定说可以或者不可以,如果要很肯定地回答,就必须去研究那个部的戒律。如果别的部派允许预先说好短的出家期限,而那人在受戒时预先说好只是多久,授戒师也知道并同意,那么,应该是能得戒的,而且离开的时候和还俗是有区别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1、“南传的别解脱戒,在传授时,并不要求戒子承诺“尽形寿”受持”,那还是别解脱戒吗?难道想持就持?
2、一个人出家受戒而后舍戒还俗,不就是事实上的短期出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1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想大家短期出家的时候全受八关斋戒不就好了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剃度或者短期出家是否就是受戒了(剃度仪式当下是否就等于就受了相关的别解脱戒),受别解脱戒是否需要另外的仪式呢?
北传的出家的情况也参考上面的问题。个人觉得楼主是在说别解脱戒的情况,没有说清楚剃发仪式的情况。
不知记错没有,记得佛陀(或者哪位大德)有教人白天或者晚上的受持守戒的事例,这个也不同我们常说的受戒情况。常见大家讨论时说起,藏传某些法以前传统上是需要***样的条件才传,现在最少也要具备听闻***样的教法,最低心态也要***养的调整才能参加,但有些法会一开谁又去管这些呢?
短期出家,如果开始传者,受者已经达成共许,剃发出家多久,在规定时间段按照寺庙规矩完成寺庙的日常事务,按照一定的戒律来要求,并不等于他们就已经受戒了吧。寺院所做这些事情,具体情况怎么样的,是否可以这样做,值得思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象舍利弗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爾時,象舍利弗馮兩女人肩上,阿難遙見已,便懷愁憂不歡之想。象舍利弗見阿難已,極懷慚愧,獨處而坐。
。。。
爾時,象舍利弗却後七日,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聽在末行,修沙門行。」爾時,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門,尋於坐上得阿羅漢。

---------------------------------------------------------

看来释迦佛时还俗和再度出家是自由度比较高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ding 发表于 2013-9-11 11:52
剃度或者短期出家是否就是受戒了(剃度仪式当下是否就等于就受了相关的别解脱戒),受别解脱戒是否需要另外 ...

受戒不是主要问题吧。主要问题是舍戒破戒的问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抱歉!
我完全不能採信南傳"短期"出家這種的說法與作法
這嚴重違制


ㄧ)漢傳與藏傳的律部都較南傳出現為早,南傳最多為:"分別說部"
以較早的律制比較接近原始佛教
漢傳與藏傳的出家律都較南傳出現為早


二)南傳短期出家意在謀求人天福報!
如泰國
就是混ㄧ個"今生有出家"的資格
並不是訓練成四眾
連沙彌都不是

三)穿上三衣
是很尊貴的事
阿闍梨(剃度師也叫闍梨與密宗的洛本一樣)
也需要觀察因緣
並非想出家
自己就可以出家


佛在世
阿羅漢觀察到:沒有因緣出家的痛哭
這有記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傳有剃发仪
也有授戒給衣缽
這點嚴重違制

如有興趣
再聊
(這問題真得很不想說!太過違背佛制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请仔细阅读 1楼 2楼发言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並不是以任何一樓發言為準

請看ㄧ下律(如您有讀僧律的資格)
對出家的開許
必須嚴肅對待

如您為出家眾
請仔細閱讀僧律
但我想ㄧ般俗人沒有讀僧律的資格
也就完全沒有說話置喙的權力

除非有別解脫戒
不然律制
嚴不可改
嚴不可犯

(如不高興本人的發言,可以刪掉!但在此本人是以別解脫戒面對三寶與僧律發言!抱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护 发表于 2013-9-11 18:31
受戒不是主要问题吧。主要问题是舍戒破戒的问题。

-----真看不懂了,受戒不是主要问题,不受戒那来的舍戒破戒问题呢?是否先弄清楚是否受戒,然后才可以探讨后面引出来的问题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白衣谈戒,是否不妥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guruguri 发表于 2013-9-12 10:22
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並不是以任何一樓發言為準

一楼发言人是位出家人 所说的也是南传出家法师所述南传传统说法
二楼所述也是一位老和尚说的话

你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比较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 发表于 2013-9-12 18:23
一楼发言人是位出家人 所说的也是南传出家法师所述南传传统说法
二楼所述也是一位老和尚说的话
你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比较好


感覺就是個不理你說什麽就是自己說自己一番話把別人都當弱智的那種。不會就是論壇以前那個Buddhamind還是什麽名字那位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7-6 13:15 , Processed in 0.04130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