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99|回复: 10

绝学的绝路——高山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社科院制定“绝学”项目的诸公看来,与梵文佛典相比,汉译佛典大概还算不上什么“绝学”。连汉译佛典都没读懂,就侈谈什么梵文佛典研究,恐怕这“绝学”工程还没走到半途,就又要再次走上绝路了。
《梵文佛典研究(一)》
韩廷杰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年4月第一版
451页,35.00元
  李学竹和斯坦因凯勒校勘的梵本《五蕴论》和叶阿月著《新译〈般若心经〉:超越智慧的完成梵汉英藏对照与注记》
  近几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在扶持一些所谓“濒危学科”,前后一共设立了十五个“绝学”项目,每个项目有一到两位负责人。其中有七个项目是我比较关注的,就是黄宝生的梵文、孙晶的梵文哲学经典、刘培育的因明学、史金波的西夏文、刘凤翥的契丹文、孙伯君的女真文以及韩廷杰的梵文与佛教。近刊韩廷杰的新作《梵文佛典研究(一)》,似即其负责的梵文与佛教项目的成果之一。作者是季羡林和金克木的学生,毕业于北大东语系梵文巴利文班(1960-1965),他这一代人今天真可以算得上“濒危学科”中的“濒危物种”了。
  《梵文佛典研究(一)》一书涉及二经三论,二经是《般若心经》和《阿弥陀经》,三论是世亲《五蕴论》、安慧《唯识三十颂释》和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这二经三论均属被前人摸烂的东西,要想在研究上再取得突破,恐怕比登天还难。季羡林曾给作者传授治学方法说:“当你要研究某个问题时,先要了解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确定自己的突破目标。”(参看对作者的访谈《韩廷杰:念师恩、讲梵文、钻佛学》)但是,《梵文佛典研究(一)》不论是在研究现状的总结还是在突破目标的规划上,都无明确和详尽的说明。奥地利学者比舍尔(Hartmut Buescher)在2007年曾刊行安慧《唯识三十颂释》梵文和藏译的新校本,作者似乎并不知道这一研究现状,只将八十多年前(1925)出版的烈维(Sylvain Lévi)旧校梵本翻译过来,与徐梵澄和韩镜清的译本(分别译自梵本和藏译)对照排列(第307-451页;徐译出版于1990年6月,作者一会儿说1978,一会儿又说1990,令读者无所适从)。既然已经把新译与旧译对照排列,作者却又单开一章《新译〈唯识三十颂〉安慧释》(第273-305页),颇有凑字数的嫌疑。其他的二经二论也是以梵本的翻译和讲读为主,称为“研究”是名不副实的,何况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和错误。
  有关梵语《般若心经》的文章一共三篇,即《新译〈心经〉》、《梵本〈心经〉研究》和《〈心经〉不同版本论》(第1-33页)。《心经》梵本和各种语言的译本,分为广、略二种,中国流通最广的玄奘译本属于略本,《上海书评》第159期(2011年10月15日)有徐文堪先生《〈心经〉与〈西游记〉》一文介绍。《梵本〈心经〉研究》一篇,实际就是梵语《心经》略本(未交代版本)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像这类梵语《心经》的读本,台湾学者早就编过(日本学者就不用说了),比如叶阿月的《新译〈般若心经〉:超越智慧的完成梵汉英藏对照与注记》(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10月第一版),林光明的《〈心经〉集成》(台北市:嘉丰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和《梵藏〈心经〉自学》(台北市:嘉丰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作者所谓“研究”,基本不出《梵藏〈心经〉自学》的教学范围,但问题甚多。
  比如新译《心经》多出一个“般若”(第2、6页),梵本《心经》缺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句(第8页),注释部分漏注梵语“不减不增”、“远离(颠倒梦想)”和“波罗僧揭谛”(第11、17、20页),并将“无等等咒”(asamasamamantra)错断成“无(a)+等等咒(samasamamantra)”(第19页)。“无等等咒”的正确断法,以公式逐层表示,应该是“((无+等)+等)咒”(asama-sama-mantra)。作者研究梵文和佛教数十年,竟然将这个普通句子断错,让人感觉十分意外。另外,玄奘弟子窥基所写《心经》注释书,题为《心经幽赞》,从没听说过又叫《般若心经评注》(第29页)。近代翻译藏文《心经》的学者孙景风,作者踵前人之误写成孙慧风(第25页)。其他小问题还有很多,不再列举了。
  与梵语《心经》的部分一样,书中有关梵语《阿弥陀经》的《新译〈阿弥陀经〉》和《梵本〈阿弥陀经〉研究》(第109-194页),内容基本不出林光明编注《〈阿弥陀经〉译本集成》(台北市:佶茂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的范围。现存梵本《阿弥陀经》的题目,作《极乐庄严大乘经》,与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和玄奘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异。作者不理解玄奘译本经名的来历,认为“与梵名不符”,“应当视为意译”(第194页),其实《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经文中的这些话有关:
  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又,舍利子!何缘此经名为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舍利子!由此经中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及十方面诸佛世尊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各住本土现大神变说诚谛言,劝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经名为
  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名,就是经文中“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的略称,罗什译本该句作“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现存梵本中也有此句,是该经的本名,玄奘对经名的翻译可以说是忠实于梵本的本来面目,根本不是什么“意译”。这个问题,林光明在《〈阿弥陀经〉译本集成》中已有讨论(第447-448页)。可是,看过林书的作者在面对“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时还是错断了句子,只将后半句“一切诸佛摄受法门”(玄奘译)和“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罗什译)视作经名放进书名号中,却漏掉了前半句“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和“称赞不可思议功德”(第113-114、167-168、170、172、174、176-181页等)。像这样连极为普通的汉译佛典的文句都能断错,要想对梵文佛典做出有独创性的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
  世亲《五蕴论》是一部大乘佛教名相略集。此论有玄奘汉译本,题为《大乘五蕴论》。唐地婆诃罗所译《大乘广五蕴论》,是安慧《五蕴论注》的简本。一部抄于1108年的《五蕴论》梵语写本一直藏于布达拉宫,近年才由中国的李学竹和奥地利的斯坦因凯勒(Ernst Steinkellner;作者误作“斯坦因凯特”)整理校勘,作为“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的第四种,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在2008年7月出版。安慧注的梵本也保存在布达拉宫,据说德国慕尼黑大学某学者正在校勘研究(李学竹《关于〈五蕴论〉的研究》,《中国藏学》2011年第S2期)。作者根据李、斯二氏的校印本将《五蕴论》从梵语翻成汉语(排印错误极多),同时还给玄奘译本挑了不少“错误”,只可惜这些“错误”都是作者自己的。
  举几个例子。在玄奘翻译的佛典如《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佛地经论》等中,佛学术语“心所法”或“心所有法”(可以理解成心理或精神的各种状态和作用)有时也被译成“心法”。作者不知道这一译例,在看到《大乘五蕴论》中“诸余心法”、“色心心法分位”和“一分心心法灭”的“心法”在梵本中作“caitasika”(心所法)时,竟说“玄奘将心所法误译为心法”(第198页脚注4、5,第202页脚注5、7,第219、221、249页;另见作者给《韩镜清佛典翻译手稿》所作序)。玄奘要是连这种基本术语都能译错,那他也就不要在印度和中国混了!
  《五蕴论》在解释“惭”这一心所法时,玄奘译本作:“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作者看到“罪”字在梵本里作“avadya”,意思是“过失”,于是就认为“玄奘译为"罪",显得严重一些”(第199页脚注2,第226页)。其实,“罪”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有“过失”的意思,玄奘拿它来翻译“avadya”,一点儿也不“显得严重”。关于“恼”这一心所法,玄奘译本作:“发暴恶言,尤蛆(亦作)为性。”作者认为,“尤蛆”一词费解(第201页脚注1,第240页)。“尤蛆”梵本作“dit”,意为“被叮咬的”、“被蜇的”,引申义为“被陵犯的”、“被侵害的”。在《玄应音义》卷五十一有关《大乘五蕴论》的部分,“尤蛆”解作“尤,亦怨也;蛆,痛也,虫行毒也”,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本解释《成唯识论》卷六“蛆螫为业”说“犹蛆恼,螫于他人”,释义本末清晰,作者为何不参考?
  关于“慧”这一心所法,玄奘译本作:“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作者指出玄奘译文“欠妥”:
  佛教认为,事物要说出来有四种情况: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据此本句把所有的情况都讲出来应为: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亦如理亦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四种情况……玄奘译为“俱非所引”仅指“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一种情况,丢“亦如理亦不如理所引”一种情况。欠妥……(第199页脚注1,第225页)
  其实搞错的还是作者。安慧《大乘广五蕴论》这样解释《大乘五蕴论》的这句话:“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这是说“慧”只存在“如理所引”(符合真理的,佛家的“慧”)、“不如理所引”(不合真理的,外道的“慧”)和“俱非所引”(既非如理所引,亦非非如理所引的“慧”,即佛家和外道之外众生所具有的“慧”)这三种。如果按照作者的理解,还存在第四种“亦如理亦不如理所引”的情况,那就等于是说存在着一种既属于佛家也属于诸外道的“慧”,那就自相矛盾了,因为佛家和外道的东西是不能并存的。“欠妥”的不是玄奘译文,而是作者的理解。
  另外,玄奘译本中像“所引”或“所起”这类词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意增加或置换。比如关于“无明”这一心所法,《五蕴论》认为有两种,玄奘译本作:“何谓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谛”指四圣谛,“宝”指三宝,作者翻成“真谛”、“诸宝”,不对) 句中的“所起”,仅修饰“分别”(分别所起无明),“俱生”词义已足,不带“所起”二字(俱生无明)。作者显然没读懂玄奘译本,将“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错误地理解成“无明”有“俱生所起无明”和“分别所起无明”二种,结果在翻译梵本时就硬造了一对“俱生所起”和“分别所起”的“无明”(第200、234页)。自己就不想想,既然都俱“生”了,还“起”个什么劲儿!
  作者逐字逐句讲解梵本《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并对支那内学院《藏要》本《入论》的校注提出了三十二条意见(第35-108页)。《藏要》是吕澂主持校注的,前后共出三辑,《入论》属于第二辑第二十四种。由于每种经论都要尽可能对勘当时存世的梵、藏、巴利、汉诸本,所以《藏要》的编校工程极为浩大,其中出现个把错误是难免的,比如藏文专家法尊法师就曾指出“《藏要》中五家戒本《有部戒经》之校误”(《驳欧阳渐〈辨虚妄分别〉》),这大概就是某些人说的“吕澂之精中有误”(刘衍文《寄庐杂笔》,第414页),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作者给《入论》校注指出的错误,很多都不能成立。
  比如在给因明三支的“宗”下完定义后,梵本以及藏译本都比汉译本多出一句“不为现量等违害”(这是吕澂的译法,作者认为译错了,实际还是他理解有误,此处不赘),《藏要》本校注说:“二本次有句云,不为现量等违害,考系后人所补。”此处的“二本”,指梵本和藏译本。作者由于不知道这里的“考”指何人所考,于是评论说:“《藏要》本校注所说的"考系后人所补",缺乏根据。”(第100页)其实,吕澂不过是引用《入论》梵本校印者之一米洛诺夫(N.D.Mironov)的考证,可参看《通报》上面米氏刊本导言第10页,作者显然未去翻检原文。
  作者还把梵藏二本弄混。在评论《入论》“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一句时,作者说:“《藏要》本校注称:"梵本意译云,彼智亦即是量,是能作境之正知故。"……玄奘译文与梵本完全一致,准确无误……《藏要》本校注误。”(第107页)按《藏要》本校注无误,是作者搞错了。《藏要》本该句校注全文如下:“梵本此句云,似有作用而了知故为量。藏本意译云,彼智亦即是量,是能作境之正知故。”(注意划线的部分)大家就是看不懂这段校注的意思也能发现,作者把藏译本所说误当成了梵本之言,这么读书是不是太粗率了呢?其他问题尚多,因恐太涉专门,大家读之无味,就说这些了。
  《梵文佛典研究(一)》作为梵文佛典的入门读物,对于看不到欧美、日本和中国港台同类著作的普通大陆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有用的参考读物,但作为第一线的研究专著来说,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梵文佛典研究绝不像作者想象的那样,“只要对原典下苦功,肯定会有新发现,提出新观点”(《韩镜清佛典翻译手稿》序),因为苦学未必能酿造新知,今日肩负重振“绝学”重任之人恐即当年使此学走上绝路之人。以上所举诸误,多来自对汉译佛典的误解。在中国社科院制定“绝学”项目的诸公看来,与梵文佛典相比,汉译佛典大概还算不上什么“绝学”。可是,连汉译佛典都没读懂,就侈谈什么梵文佛典研究,恐怕这“绝学”工程还没走到半途,就又要再次走上绝路了。

发表于 2013-1-2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3-1-21 10:43 编辑

千百年来,失传的东西太多了,被打碎的东西太多了,甚至连死的人都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无常罢。

但我想有一种精神总在,那大概就是拔众苦的愿,以及为此而力行的实践。

诸佛菩萨慈悲,应不同的生命而教化,而我们所知道的是面对普通的人间,那就不适合拿看不懂的绝学来救世;

因此,该救的当然要救;而极简的弘扬应为世人所愿,特别是中国人,少来繁琐的教学崇尚水滴石穿的修炼,因他们从农民走过来,知道耕耘总有收成。
发表于 2013-1-21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私下把藏文的《极乐庄严大乘经》翻译为汉文,初步感觉看这个汉文版是鸠摩罗什和玄奘的中间版,但鸠摩的倾向更大。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法师的翻译,强烈劝请法师将译稿公布出来,令更多众生蒙受法益!
发表于 2013-1-2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梵語曰  阿引哩耶二合蘇佉嚩底毘庾二合訶摩訶引夜那素怛囉二合
華文曰  聖極樂莊嚴大乘經
南無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悉底 逝多王子林給孤獨園 千二百五十人苾芻大眾 皆悉大上座 聲聞阿羅漢 所謂上座舍利子 摩訶没特伽羅子 摩訶迦葉波 摩訶迦旃延子 摩訶劫賓那 拘絺羅 離婆多 注荼半托迦 難陀 阿難陀 羅睺羅 笈房鉢底 跋啰惰阇 迦留陀夷 薄拘羅 阿泥嚕陀 並他大聲聞 眾多菩薩摩訶薩 所謂妙吉祥童子 無能勝菩薩摩訶薩 香象菩薩摩訶薩 常精進菩薩摩訶薩 不休息菩薩摩訶薩 並他眾多菩薩摩訶薩 天王憍尸迦 索訶主梵天 並百千俱胝那庾多他天俱
爾時薄伽梵告具壽舍利子 舍利子 從此佛剎 去往西方 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剎 有世界名極樂 彼有如來阿羅漢正等覺 名無量壽 住世說法 舍利子 盡所有想 彼世界何故名曰極樂 舍利子彼極樂世界諸有情 身心無苦 且具無量樂因 是故名曰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 極樂世界環繞有七重欄楯 七重多羅樹鬘 鈴鐸羅網 妙飾可愛 舍利子 彼佛剎有金銀琉璃 頗璃四寶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又舍利子 極樂世界 有七寶池 滿八支水 遍佈寶蓮 廣佈金砂 齊平禽喙 適合飲之 彼池四方 有四寶階 金銀琉璃 頗胝迦成 妙飾可愛 池畔生有 七寶樹木 金銀琉璃 頗璃赤珠 瑪瑙冰晶 妙飾可愛 彼池遍生 如車輪蓮 金形金顯金光金影 青形青顯青光青影 黃形黃顯黃光黃影 赤形赤顯赤光赤影 白形白顯白光白影 四形四顯四光四影 舍利子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又舍利子 極樂世界常發天樂 和雅悅耳 大地猶如黃金顯色 且能感樂 舍利子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又舍利子 極樂世界 晝夜六時 雨天曼陀羅花 生彼有情 如一早晨 禮他百千俱胝佛剎 更將百千俱胝花籃一一散於如來現前 後於一日 再返本世界 舍利子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又舍利子 極樂世界 晝夜六時 鵝雁孔雀 集會言談 自說各語 其言發根力覺支之聲 生彼有情若聞其聲 於佛法僧 出生作意舍利子 盡所有想 於彼有情 豈不見是 傍生生處 何故如是 舍利子 彼佛剎尚無生有情那落迦 傍生生處 琰摩世界之名 如來無量壽為法聲宣揚 化生鳥群故 舍利子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又舍利子 彼佛剎之多羅樹鬘 鈴鐸羅網 為風觸搖 發悅耳聲 愜意感樂 如樂師奏 百千俱胝支 天中雅樂 彼人聞聲 身住於 隨念佛 隨念法 隨念僧 舍利子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舍利子 盡所有想如來無量壽 何故得名 舍利子 彼如來無量壽之壽無量 是故名為如來無量壽 又舍利子 如來無量光 何故得名 舍利子 一切佛剎無著彼如來無量光之光 是故名為如來無量光 薄伽梵如來無量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十劫 又舍利子 彼薄伽梵之無量聲聞眾悉阿羅漢 其量不可稱數 又舍利子 生彼有情 皆不退轉 一生可證菩薩 舍利子 彼菩薩之量不可稱數 乃以無量阿僧企耶計算 舍利子 如此之相 功德莊嚴 妙飾佛剎
舍利子 是故善男子 善女人 應生彼佛剎 恭敬圓滿回向善根 何故如是 因得與如是正士同在故 舍利子 唯善根劣義乃不得生 薄伽梵如來無量壽之剎 舍利子 若善男子 善女人聞薄伽梵如來無量壽之號 於一二夜 三四五夜 六夜七夜 心無掉舉 而作意之 彼善男子 善女人 壽臨死時 心無顛倒 作死時見 彼如來無量光為聲聞眾圍繞 更有菩薩眾前導 來臨面前 當生薄伽梵如來無量光之佛剎極樂世界 舍利子 何故見此義根 說善男子 善女人恭敬發願彼佛剎土
舍利子 如我盡說 現在有如是如來 舍利子 東方有不動薄伽梵如來 妙高幢如來 妙高如來 大妙高如來 大妙高光如來 妙音如來 妙韻如來 如是等如殑迦河沙東方佛薄伽梵 於各自佛剎出舌根言 汝等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如是南方有日月炬如來 名稱如來 稱光如來 耀蘊如來 妙高炬如來 精進無邊如來 如是等如殑迦河沙南方佛薄伽梵 於各自佛剎出舌根言 汝等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如是西方有無量壽如來 無量蘊如來 無量幢如來 大光如來 光照如來 寶頂如來 淨光如來 如是等如殑迦河沙南方佛薄伽梵 於各自佛剎出舌根言 汝等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如是北方有耀蘊如來 度一切韻如來 極苦伏如來 生日如來 具網光如來 光生如來 如是等如殑迦河沙北方佛薄伽梵 於各自佛剎出舌根言 汝等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如是下方有獅子如來 名稱如來 稱光如來 達摩如來 持法如來 法幢如來 如是等如殑迦河沙下方佛薄伽梵 於各自佛剎出舌根言 汝等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如是上方有梵韻如來 星王如來 上香如來 香光如來 香蘊如來 寶花廣族如來 娑羅尊王如來 大寶烏鉢羅吉祥如來 見有義如來 如山王如來 如是等如殑迦河沙上方佛薄伽梵 於各自佛剎出舌根言 汝等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舍利子 盡所有思 此法門何故為名曰一切諸佛攝受 舍利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此法門 已聞 今聞 當聞佛薄伽梵號 皆為一切諸佛薄伽梵攝受 舍利子 若有情於薄伽梵如來無量光之佛剎極樂世界已發願心 今發願心 當發願心 皆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不顛倒 故不退轉
舍利子 如現在佛薄伽梵之功德不可思議 彼佛薄伽梵亦皆說我功德不可思議 舍利子請曰 薄伽梵釋迦牟尼釋迦王於劫濁 煩惱濁 有情濁 見濁 命濁之索訶世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說不合一切世間之法 是乃希有 薄伽梵告曰 舍利子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憐憫五濁之時索訶世界 說不合一切世間之法 是為勝難
薄伽梵如是告已 具壽舍利子 諸大聲聞 菩薩 天 人 阿蘇洛 乾闥婆等世界 隨喜讚歎薄伽梵所說

聖極樂莊嚴大乘經盡
印度親教師陀那尸羅並大譯師世間眼僧智軍等譯定

这个是不成熟的草稿,不算正式文本。大家讨论。
发表于 2013-1-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见老外在搞这个项目,我们国家才跟上去搞的?反正我们国家在传统文化方面早都已经把其归类到落后封建里面去了,眼里只有先进的西方文化,一切跟老外屁股后面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3-1-21 19:51
梵語曰  阿引哩耶二合蘇佉嚩底毘庾二合訶摩訶引夜那素怛囉二合
華文曰  聖極樂莊嚴大乘經
南無一切佛菩薩 ...

随喜赞叹之至,收藏了。。。
发表于 2013-1-23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法师译经并并公布出来利益有情。

话说这位高山杉懂得可真多,学问很了不得啊。
发表于 2013-1-2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13-1-2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2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7 23:55 , Processed in 0.0408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