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75|回复: 36

三大寺的一點介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现在很多骗子利用大众对三大寺等西藏名寺的缺乏了解,自己又不懂,又看武侠小说多了,信口开河胡编什么经历...在甘丹寺闭关十年...在色拉寺学习秘法...在哲蚌寺與長老鬥法...在塔尔寺经过五个成就者认证功夫方被允許下山行走江湖...等等,这些外行描述看着讨厌,这里说说,是让大家多了解一点就不容易上当。



三大寺是指色拉(1419创办)、甘丹(1409年创办)、哲蚌(1416创办)三者。它们是藏传佛教显宗教学里的最高学府,学风是效法印度那兰陀大学的制度,影响力很大,所以古语有“天上有日、月、星;地上有色(拉)、甘(丹)、哲(蚌)”。这些寺院,与其称为寺院,其实更应该称为佛教大学。除了一些教职员和很少数的特例以外,绝大多数的成员都来自别的地区寺院(他们出家、所属的母寺),到这里学习,毕业后也会回母寺担当教学、传法等责任,所以都是流动性的这波毕业了,新的又来入寺。不同年代的三大寺,僧数当然不同。古代习惯的说法是:哲蚌7700、甘丹5500,色拉3300(有点忘记了,后面两座有可能记反了?!)。这只是习惯性的说法,实际情况往往不同,譬如在1960年代变动前的那刹那,按照家师(当时为色拉的学僧),虽然他没去问确切数目,但色拉应该超过一万或者很接近,而当时的哲蚌则肯定过万。由于人数多、影响大,大概又因为色拉距离拉萨市不远(现代来说它是拉萨的一部份,可是老拉萨人不怎么认这种区域划分的。看不起外地人不是北京的专利,古代拉萨也一样。老拉萨人的心理来说,只有八廓街一带,顶多算到布达拉宫作为边界,在这以外的人都不太算拉萨人,我也不知道算什么,可能都算农民什么的吧?!)因为色拉距离拉萨市不远,人多,影响大,所以百姓流行说“色拉寺打个喷嚏,全拉萨都会感冒”(这类拉萨、西藏的老话,其实有很多,都很有点意思很好玩)。


成员-
三大寺的成员,最多的就是各地来的学僧,他们毕业后一般就是回母寺,譬如四川地区大藏寺来求学的和尚就回大藏寺。现在的大藏寺的主要老师(似乎快要当堪布了),就是色拉毕业的,回去后为重建的大藏寺恢复由于解放等原因中断了的佛学课程(目前计划是八年课程,算是格西课程的浓缩、迷你版,这在和月悟法师的交流里面提过了)。这些学僧,有的是自己要来求学,有的是寺院派出去求学。
第二类,是色拉的老师。这些老师,由于种种原因(譬如色拉留人担当长期老师的原因而没有回母寺),长期任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老师传统上是没有工资的,这是他们自己的修行,学僧不必给学费(当然你可以自己供养,但老实说,除非是祖古,学僧一般很穷,不是一般的穷,是没饭吃的那级别;我的师公曾经说过,当年他是学生的时候,这么多年来,只有五顿吃饱,数得出来)。现代情况不同,拉萨三大寺僧人师生都有点政府资助的(当然,他们也不能像古代那样绝对自由地按照以前的学制进行教育,反正这些就别说了,心照不宣)。
第三种,是职员,譬如堪布、领诵、铁棒等等,还有财务、秘书、厨房那些。这些有任期,但基本上算是长期寺院的长住了。比较好玩的是,三大寺古代还有一些杂役和尚,他们是和尚,可能是沙弥戒的吧,但由于种种原因,譬如性格、智商、无心向学等等,不适合老实读书,就成为长期的杂役、劳动力,寺院管吃住。这类和尚叫陀陀(有点像熊猫的名字),是独特的一种文化(不算是很光彩的文化)。他们类似武僧,很讲究面子等等,而且对自己的武功很自豪,只要没事就在后山训练各种功夫,譬如跳高、举重什么的。这类和尚属于下层和尚,没学问,不读书,也不怎么修行,常常惹事、生事。强奸非礼等大坏事大概不会干,但嘴巴不干净、打架比武、一言不合初而口角继而动武是常有的事,总之就是小混混的佛教版。寺院对他们也没啥办法(他们大多也不是坏人,只是没文化,也无心向学,对寺院却很有归宿感,任劳任怨),只要不是破根本戒杀人放火,也就张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的态度。这是以前的事,现在也没有这种武僧了。
此外,偶然还有一些特例,譬如偶然会有来自别的地区的人,他们本来没出家,来到三大寺才出家,所以没有母寺,也不必回母寺担任什么责任,所以,他们毕业后可能就留寺院里,属于长住类。但这些特例比较少,没必要多介绍。这段是指古代和现在YINDU三大寺情况,而现代拉萨原三大寺,由于政治原因,已经不是这样了,全部都算长住寺院的僧人,这是政治、政策变革规定的,并非寺院原制度。

扎仓、康村-
在我们外人的的理解里,就知道色拉、甘丹等等,其实呢,严格说色拉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单位,而是好几个单位的组成。三大寺所谓的寺,其实是相对松散的概念,叫做拉齐,其大殿叫措钦,这是总的但比较松散、比较虚的、作为一个集体的概念。每寺院由若干扎仓组成,可以说类似“学院”,这才是比较实在的团体,如色拉由杰学院(扎仓杰)、昧学院(扎仓昧)组成(这主要是以学习的角度,实际上还有密法院,叫“额巴扎仓”,但他们不是跟寺院主要的显宗课程走的,性质不很一样,这里就不说了)。总之,在解放前的拉萨色拉,并不是有一个整体的色拉寺在管理下面的杰、昧、额巴三学院,更精确的描述是,色拉整体是一个集合,由杰、昧、额巴三学院加起来,就是色拉寺了。说个好笑的题外话,拉萨的旅游、导游,可能是全国最不济的。这里主要是指汉族导游,他们对西藏、其文化和宗教等等往往一窍不通,这也算了,但喜欢胡乱编造。一次我在色拉,走在一个汉导游后面,听到她介绍:色拉寺有三个扎仓,分别称为“姐”(杰)、“妹”(昧)和“阿爸”(额巴),反映了藏族的浓厚伦理概念甘丹也是这样,主要有东院、北院。哲蚌主要是洛色林院、果芒院(此外还有德阳院等等性质不很一样的就不说了)。
我们世俗的大学里,不同学院通常是教授不同学科。三大寺的却不是这个概念。色拉昧院、色拉杰院、甘丹东院、甘丹北院、哲蚌洛色林院、哲蚌果芒院,教授基本一样的学科,只是教材偏重有点不同而已。以色拉为例,各学院的财政、管理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各有各的职员、学僧、教材、殿堂、宿舍。全寺有共同的大殿,却各也有自己的大殿,也各自有各自的堪布,甚至可以说,多少有点学术上的良性竞争。我们可以说,三大寺其实是起码六大相对有影响力的单位。顺带一说,由于管理和财务都相对独立,全寺的总殿,不一定比学院自己的大殿更大,不见得会发展为这样,所以实际情况下的多并不如此,譬如YINDU色拉寺现在就是昧殿最大,杰殿第二,整体措钦殿反而小。
每扎仓之下,有许多称为康村的次级单位。康村类似僧舍,譬如色拉昧来说,就有十三个康村。康村有地域性,所以其实就是类似同乡会。前面说过,三大寺是大学性质,除却部份老师、职员和特例以外,其他的占绝大多数的成员不是长住,只是外来学生。视乎他们来自哪里,各有各的对应康村,譬如说,理塘那头的和尚进色拉学习,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通常就是进入邦莫拉康村,四川那头的嘉绒区域的人,就进入嘉绒康村。蒙古留学生也有自己的康村但我忘记名字了。
康村下面一般就是个人了,但如果康村里有一批相当数目的人有和同康村成员不共的特点,也可能出现叫米村的再小一点的支团体。譬如色拉寺以前有很多从嘉绒区去求学的僧人,而这里面,单大藏寺的和尚已经不少,所以就在嘉绒康村下面另外设有大藏寺和尚的一个小团体,叫阿底米村。所以,祈竹活佛他是色拉寺(下有二院)、昧扎仓(下有十三康村)、嘉绒康村(下有若干米村)、阿底米村的,即色拉- 昧(扎仓)-嘉绒(康村)-阿底(米村)。很多其他情况,最下面的只到康村,下再没米村了。譬如永嘉活佛,好像就是色拉--邦莫拉,没有米村。正如韩国人几乎不叫金就叫朴的情况,西藏人名花样也不很多,所以,僧人在自称时,一般会以譬如“色(拉)昧嘉绒祈竹祖古”的格式自报身份(米村层次太低太小,一般不必特别提),其中的“色(拉)昧嘉绒”相当于李连杰自称“佛山黄飞鸿”的“佛山”部份,以区别于上海卖包子的那个黄飞鸿或者北京牛街卖臭豆腐的那个黄飞鸿。
扎仓是很实在的团体,大家归属感主要从这里来,而大家一般对拉齐的归属感比较低。一般如果是扎仓的事情,僧人视为责任,大家很积极去办,但遇拉齐的事,大家比较没那么积极。康村也是很实在的,相当于海外的同乡会或者中国的日本在中国留学同学会,譬如嘉绒人去色拉学习,第一件事就是去嘉绒康村报到,由嘉绒康村长老负责领他去扎仓处报名,如果嘉绒康村成员丢脸了,是丢嘉绒康村的脸。米村嘛,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
三寺院康村编制虽有点不同,但基本概念一样,譬如甘丹和哲蚌也都有嘉绒康村,其他地区康村也一样,但有的康村在不同寺院名字有所不同,或者更细分或者没分那么多而被合并了,但概念都是一样的。色拉嘉绒康村人如果去甘丹朝圣几天,哪怕不认识人,也自然投靠甘丹嘉绒康村,甘丹的嘉绒康村也会视为当然责任给予照顾。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嘉绒人,即现今四川西北阿坝州的人,去三大寺学习,你就自动是色拉嘉绒或者甘丹嘉绒或者哲蚌嘉绒成员,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当然的,正如我是香港人,如果我在北京万一出什么事了,必定投靠港澳办,而不是找湖北驻京办帮忙,这是同样的道理。但这不是硬性规定,只是通常会如此而已,种种情况有很多例外。选择康村的事,好像没有什么人详细介绍过,这里以几种情况介绍一下:

1.按地区:譬如你是现今四川嘉绒地区某小寺的和尚,你本来没有师父,现在你去拉萨,可以自己选择三寺院任何一座,去了以后,由于你来自嘉绒地区,你就是它的嘉绒康村人,譬如你去色拉,就是色拉嘉绒康村成员,但由于嘉绒康村属于昧扎仓(每寺基本上有整套所有康村,但不是扎仓有整套所有康村,譬如色拉的嘉绒康村,是昧扎仓的,所以没有色拉杰嘉绒康村存在,所以你不可能是嘉绒康村但却是色拉杰的。假设你是嘉绒康村的人,你就必定是昧扎仓的人),所以就是色拉-昧-嘉绒康村。顺便八卦一下,如果汉人去,按传统说的话,是自动属于嘉绒康村的(所以,以前的能海上师、杨化群等等都是)。
2.随师父:譬如你是现今四川西北嘉绒某小寺的和尚,但你师父是一个甘孜州的和尚,而你去拉萨,自己选择去色拉学习,那么,你可能是嘉绒康村(因为你的生地是嘉绒地区),也可能是甘孜州对应的康村(因为你老师会介绍你去他属于的康村)。如果你是特殊人才,两个康村都会抢,都争取你进;但如果你显得很普通,又穷,又懒,你就爱干吗干吗,大家不很积极。以前有一位东科活佛,他的从没人要到后来变被抢的好笑故事,正是好例子,这故事大概如下…以前东科活佛世系原来属于某康村,忘记名字了,但后来的东科属于另外一康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一世(忘记哪世了)东科活佛,他自己一个人从家乡走到色拉寺他的世系原属康村报到,他很脏,晚上到,康村问他,他就结结巴巴地说:‘我是这个康村的!’,大家晚上也没怎么理他,让他睡厨房,有什么事明天再说。翌日,他要求见康村负责长老报名正式入学,说自己是这康村的人,侍者通报时,长老问:‘这人如何?什么回事?’,侍者答:讨饭的模样,长老和侍者后来无法推,就边吃早餐糌粑边接见。活佛结结巴巴地坚持“我就是这康村的!”,长老冷笑答“那也得看我们收不收你呀!”活佛说“我本来就该属于这里!如果现在康村不要我了,那么我可以投别的地方!”长老答“悉随尊便!”活佛说“那么请您写信为凭,说明康村允许我投别的康村,免得以后争吵!”长老觉得可笑,就取笑 他说“这里没有人留你,你以为你很吃香以致大家会抢你吗?但既然你要求我就给你一个凭证,也不必写什么信了,这里就是!”随手在糌粑面团上捏了个大拇指印给活佛,讽刺地说“这就是凭证,你拿着,走好!”活佛就委屈地走了。在离开康村后,在康村间的小巷里,他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他哪来,他回答了,然后他要求投老和尚所属康村,老和尚说这不合规矩嘛,你是某某地区人,就该投某某康村,活佛答“他们说我爱投哪就投哪,决不过问,这里是凭证!”就让和尚看压拇指印的糌粑团。老和尚昨天刚好梦到今天康村会来贵人,梦境说这人对康村以后影响很大(或许是梦里护法说还是怎样,我忘记了),所以就领他走了,让他进自己康村,即活佛后来所属康村。一直相安无事,活佛就像个普通低调的和尚那样学习、呆着。后来到了要毕业了,老师问他,你毕业大供养该怎么办?有何计划?大概是准备接济徒弟一下。活佛答“钱大概没有问题,应该会有信众提供吧?”老师笑问“你哪来的信众?”活佛答“以前他们认证过我为东科祖古。。。”这事情迅速就闹大了,原康村马上来讨人。这康村说,你们当时给了他自由选择,有凭证的!结果寺院裁判后,决定原康村理亏,活佛归后来这康村了(这是指从此这个世系就换单位了。祖古是一个康村的灵魂,所以,这是很严重的事)。原康村长老也因为令康村丢失了康村的宝贝大人物,就被逼下岗了。从此,东科活佛就是这新康村的了…大概是这样…细节可能有点错,反正故事大致不会有错。
3.按母寺的挂靠单位:譬如你是现今四川西北阿坝州大藏寺的,你去拉萨学习,就不是随便你三寺院自己挑了。大藏寺是大寺院,历史上和色拉昧,所以你直接就是去色拉昧嘉绒阿底。除非你有特别原因,否则自然就是这样,基本上没有选择权。举个纯假设性的极端例子,如果你是大藏寺和尚,但不是寺院或者寺院长老派你去三大寺求学,是你自己要去,也没得过寺院的推介或者任何帮助,那么,理论上有点权自己选择,可是实际上没有人这样干。这牵涉很多原因,譬如别人都会觉得你有病,或者另一个原因是,加入适合的康村就是为了得到生活和学习中的长辈和同辈学长的照顾,你不按游戏规则走,是自己的损失,没有人这样干的。
4.例外情况:譬如帕蹦喀活佛当年,他被认证为章嘉但无法坐床,后继承了其他名位代替。他很穷。三大寺的老师和我们现代老师不同,他们和弟子和父子一样,责任很大的。一个普通和尚,加入一个康村,也就是多一个人的事,没所谓;但多了个活佛,可能有多了经济收入,但也可能多了负担。一个穷活佛是很麻烦的事。如果谁收了他,以后毕业供养如何承担?弟子没法承担,就必须老师负责。所以,帕活佛没有人敢收,结果一个大藏老和尚收了他,师徒一起挨穷。就这样,帕活佛虽然不是四川人,原来也和大藏没有关系,但变了色拉-昧-嘉绒-阿底成员,等同大藏僧人了。当年,是因为老和尚心地好,或者是业力,但当然,现在从马后炮角度看,也可以说是老和尚投资有道,眼光好,我们康村和米村从现在看,是赚大了。帕活佛后来对于我们康村和米村,不论从声誉或者实际上,贡献都很大。可以说,当时老和尚检了个便宜。


入寺-
新学僧到达,一般也不会完全没熟悉的人。所以,通常是先到自己该投的康村找亲戚(譬如在这里的出家舅舅、哥哥、叔叔什么的)或者更早从同一母寺或同乡来到这里求学的前辈学长,休整一下(学僧通常都不会骑马去,一般都是徒步前往,往往需要接近半年徒步荒野,过小村就讨饭。其实这不是一种规定还是什么,也没有人过问,但,传统就是这样,几乎没有人骑马去拉萨三大寺求学的。家师祈竹活佛世系在他本地也是地位很高的一位祖古,可是也还是得徒步走去。我问过师父为何不偷偷骑马去,他回答,没有为什么,根本没有人过问,这也不是规定,但总之就是没有人这么干的)。安顿下来后,由学长或者康村长老带去见堪布、铁棒师等登记、打招呼,由堪布训导(通常就是象征性说两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走程序,就算正式入学了。由于寺院并不像现代大学那么有开学日,新人可能是任何月份来到,由长辈看先教导寺院规矩(大寺比家乡母寺规矩多很多,严格得多了),甚至如果基础很差的或者是小孩,就还得教导基本念诵,甚至最小的小沙弥可能还得从字母学起。这段时间里面,他们也得负责扎仓、康村杂役。然后,到了适当时候,才进入正式课程的班级。
有祖古名位者,讲究就多了。每个活佛世系历史上都与某寺某康村挂钩,新一代的祖古入学,是康村大事(如果级别很高,就也是扎仓的大事)。祖古新入学必须举行在总大殿/扎仓大殿/康村自己的殿(视乎世系的级别)正式坐床的仪式,大家象征性地敬礼。虽然是新生,现在这世新入学所以是学弟,但学长、前辈甚至长老们也会致敬,这是对其世系敬礼的意思。然后,新入学祖古必须对全寺或扎仓或康村全体成员供养(有时翻译为“放茶”)。三大寺的普通学僧都没钱,也不必给学费,寺院提供基本食宿(其实是无法吃饱的),他们的日常所需,其实主要就是来自这类供养。同样的大供养,祖古者一共得做三次:入学一次,中期考试成功一次,毕业一次。可以说(虽然历史上好像从来没有人敢这么说,呵呵),三大寺为普通学僧提供长达20年的免费教育食宿,可是对于有祖古名位的学生来说,负担却是超级重的,许多有名位但无财力者,甚至读完了无法负担这毕业典礼过程,而在不取得格西头衔的情况下回母寺(这种情况下,只要确实读完了全课程,大家还是视为格西,这点没分别,大家对他的尊敬和正式毕业取得头衔者毫无分别;但母寺和此祖古周边的人多少会在世俗上觉得很没面子)。这种传统是历史形成,它的逻辑其实倒似乎没错:三大寺提供免费教育食宿给几万穷学僧(这只是那么一说,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时候都吃不饱的,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温饱,老师往往必须承担养活徒弟的责任),这些人毕业后是弘扬佛教的中流砥柱。可是,说得伟大也解决不了问题,最后总得有人埋单对不对?而由于活佛等毕业后一辈子会收到很多供养,所以有责任承担学府的沉重负担(三大寺也没很多财政来源。在不同年代,有些年代有清帝赞助,有些年代有布达拉宫政府资助,其他时候就是靠施主和新入学、在读或毕业后的活佛校友),所以他们是冤大头,由他们埋单。

课程内容-
三大寺的学习内容分别不大,课程围绕五部安排,只在教科书及年级编制上有少许不同。五大学科是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以色拉寺昧院课程为例,般若部经论学八年,中观部四年,俱舍部四至五年,戒律学六至七年,因明学则分开在每年中各教授一个月。在以上学科都一一学完及过关后,学僧便考格西学衔。这种学衔虽然并不必然保证持有者的德行和内证,但却是对其佛学水平的一种极高肯定
教材方面也可以说说。我们通常说“五部大论”,其实这是五个学科,每学科里不是读一部大论,是很多很多部论。各扎仓有共通的教材,譬如共同的学习内容包括月称、龙树等印度祖师权威著作,和宗喀巴及早期几位重要弟子的著作...这些算主教材,大家都用同样的这些论作为教材。然后,各扎仓又有各自的、不共的一些教材,譬如色拉昧的中观部教材,就会包括印度、宗大师等的相关著作,辅以从自己扎仓出身后来成为大学者的一些权威高僧著作。如果觉得不容易理解,我虚构一个假的情况让大家明白:譬如说清华、北大都有哲学系,他们共通教材使用世界公认的权威著作,这些大家都在使用,都是一样的,然后又各自有各自的辅助教材,清华采用以前清华毕业后来成为公认的大家的著作,北大就使用北大出身的学者的权威著作...类似这样(这只是用套用作为例子,现实中清华、北大应该不是这样,但三大寺的六学院是这样)。
以前说过很多遍,许多人误以为藏传佛教等同密宗,这是特无知的话。以三大寺为例,长达20年的教育里,根本就不包括密法,也不鼓励在学期间的学僧私自学密法。


生活-
新僧入寺,在还没正式进入班级前,通常会在康村接受培训,譬如威仪、规矩等等。这些都是康村监护长老(管教师、依止师)负责的。还有一些基本念诵等等,如果本人不懂,这时候就得学。三大寺等大寺院的规矩很严格也很多(譬如说,连念珠都有规定,只允许普通木头的念珠,不能用什么玛瑙啊沉香什么的,也不能有隔珠、数珠等等额外的配件普通学僧宿舍不允许种盆栽等等),乡村小庙来的新人一般都不懂而且不习惯,所以需要一段时间学习。
新僧必须负责很多杂役,这里面还分扎仓的轮班杂役,和康村的。这些包括清洁、烧茶、做饭、上殿时为大众上茶等等很多。如果是正式以祖古身份入寺的,倒是免杂役责任的,算是一种小特权。此外,如果普通学僧身份,但入寺时进行大供养,就称为钦则(有时候也译为群哉),也能免于杂役责任。
和尚没有统一宿舍,这是康村自己安排的。基本上,前面那几年都不会有好日子过。家师最初是在厨房地板上睡觉的,没有自己房间。解放前,除非特别日子,否则吃饭是每康村自己烧饭(或米村)。反正,藏族学僧也没什么烧饭不烧饭,其实就是烧茶,然后倒进糌粑粉里面混合而已,根本也不存在真正的做饭、洗碗等等。新僧前面那几年,除了寺院、康村的上茶时间外,是不允许自己烧茶的。过了几年后,慢慢放松限制,可以偶然自己烧个茶来喝(还必须是自己的茶叶,不能用康村公家财物)。
前面说过,三大寺其实不很算“寺”,而更像大学性质,所以寺院生活和纯寺院不同,主要就只是学习学习学习,上殿、经忏的事极少,除却特殊日子的法会以外,也没有早课晚课,基本上没有人会过问,自己在自己康村把日常功课念完就是了。
除了寺院学制课程外,很多学僧课余也向其他大师私下学习,有时也参与一些大师们的公开讲经传法。不过,寺院对学习课程以外的东西不鼓励,甚至解放前的寺院风气是对学习密法、医学等内容有点限制(毕竟不是逃学去玩,所以,所谓的限制其实也没多严格啦,而且,这不算是僧人的戒律,只算是寺规,我有幸听过很多长老回忆往事,好像大家年轻的时候都是该学啥学啥,总之就是以“别被抓到”为原则而已,不觉得偷偷学习别的内容是有多严重的事)。如果参考两位色拉寺长老-祈竹活佛和其师色拉昧退休堪布的传记,能看出很多这些小八卦。前者没少犯规,他说及了他在校时同时偷偷另外学医的经历(他的医学老师其实也是色拉的长老)。后者学习时没怎么犯规,很听话,老师父还谈论了寺院设定这些限制的合理性。顺带八卦一说,前者后来只是考得三等级别的格西,后者成为头等状元,而且再后来还当了寺院的堪布;这应了亦舒的名句:一个人的时间放了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
噢,还有,在经过几年后,慢慢自己也成为学长了,那么,可能就有新学僧来拜师求学,类似课外补习班那样。虽然没有规定,但实际情况中通常只会是同康村的新人。这算是责任,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一般不会推辞。这是没有财政回报的(实际上,哪怕正式授课的老师也是没有工资的嘛!)。





学习-
新僧入寺时,必须依止一位同康村的长老而住(这似乎和比丘戒律相关,但同时也是寺规制度),由这位长老对学僧的操守及学业负责。如果学僧在威仪、戒律、品德等方面有问题,堪布等主事者一般并不直接找学僧麻烦,而是找监护长老投诉,其所属康村也会蒙羞。在这种制度中的监护长老,主要是必须与新僧有点关系,例如是亲戚、同乡长辈等。长老如果自认学问不够或事务太忙,多会为新僧推荐另一位佛法上的师长,所以一位学僧入寺便起码会有一位依止师及另一位学问上的师长(但也有学僧依同一位长者为依止师及学问上之师长的情况)。在这两位师长以外,年资较长的及具转世者身份的学僧也可以另觅额外的明师而学,无寺规约束
三大寺的教育方式主要分为背诵、听闻、辩论。对所学的经论,学僧必须逐一背熟,逐年接受考试。在各种大、小背诵考试中,长老会随意抽取某章节的某一页,考试者必须凭记忆顺背出内容,直至考官满意为止。这种制度对弘法十分有利,毕业的僧人日后在说法时,随口便能引据极大量的经典原文,不易发生曲解佛法的情况。
学僧在每天当中,有几段时间必须往各自的老师房中听闻所学经论的阐释。藏传佛教很注重传承的清净,对经论的理解尤其注重历代以来传下的阐释角度,不容个人以己意臆测,以防止传承的变质。
除了正式的背经、听法及辩经外,学僧通常还会抽时间到师长处请益学问上的疑难。这是属于主流课程以外的私人补习,纯属私人自愿,寺规不限制



辩经-

这个话题很有趣,但很多内容,改天才写,有兴趣的可以回头看。不过,@宗萨原人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绝对靠普。来自http://dzongsaryuan.blog.163.com ... 111020086296165517/。虽然说的不是格鲁寺院,可是和格鲁的也很接近,希望了解辩经种种的人必须一读。



毕业-
很多人以为在三大寺中,学僧在读完后应试,高级者便会得头等拉然巴格西学衔,其它的分别考得二等措能巴,三等灵色学衔或四等的勒然巴,这是误解。在长达二十年的课程中,在读到较高班时,师长便会依各学僧的历来成绩及潜质,把他们分级评选,最终的考试其实并非取决等级的因素,评级其实早在最终考试前依多年来的学僧表现而定下。
初定为头等的学僧,一般要加读几年准备应考的阶段,最后在三大寺僧众聚集大昭寺的新年法会中应考,成为拉然巴格西。其它等级的学僧学成后,便在自己寺中应考(这是说解放前。现在YINDU三大寺是联考制度)。所谓的应考,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并非真正的考试。在应考前,学僧早已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经长老认可成绩,方能被保荐应考相符他二十年来学业表现等级的学衔。所以,所谓的应考,其实更类似一种毕业仪式而已,主旨只是在同学前证明一下多年来所得之成绩及庆祝一番,“考试”其实根本不影响所得等级。
在应考当天,考生由其师长引路,在辩经院中一天辩论数场,所辩内容、对手及结束点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这和平时的真辩论不同,应该描述为展示、示范才更贴切)。考生最后对僧院、僧堂、僧舍逐一作大供养各一次、对所有僧人供茶、供食、供钱,这便完成了学业,可以以光荣的身份离寺衣锦还乡了。前面说过,这种毕业供养,有祖古位者负担很重(好几位老喇嘛告诉我,当年唯一能吃饱的机会是有活佛新入寺或者毕业),但普通学僧负担不大,无能力者就是大概随力进行而已(其实,大部分学僧穷得很,很多时候最后还是他们的老师代为埋单的)。
顺便八卦一下,前面说过格西有四等。不过,第四等其实有点特殊。这些往往是老和尚,举个例子,譬如有和尚读了很多年,由于种种原因成绩很一般,搞了很多年都还无法毕业,最后年纪也很老了,譬如说准备回乡终老了(母寺),这种情况下,反正该读的确实也读完,就会举行一个超级简单的仪式,走个程序,然后作为末等、象徵性意義的格西毕业、离寺、回乡。这类情况毕业的格西,他们自己也不会怎么说自己是格西(虽然严格说他们确实也是),如果被问及,通常也就说“算是在大寺呆过”。



在谈及三大寺教育时,很多学者着重研究或者介绍五部大论的核心课程,其实,个人认为,三大寺教育模式的另一个优良特点,是以上提过的寺院生活,和这种监护长老、康村问责制的模式(你丢脸了,你所属的康村全体蒙羞,然后该训导的训导、该为你补习就补习)。学问,得自核心课程;品德和威仪,得自监护长老、康村问责制、寺院生活的长期熏陶。在解放前曾经在三大寺生活过的僧人,不论最后考试成绩如何,他们有一种共同的范儿,小寺僧人很难相比,这比较难形容。很多东西,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而是长期和老和尚生活学到的,或者熏染而来的。这是长期与老喇嘛生活磨出来的性格。最后,他们自己也变了老喇嘛,和更年轻一代的学僧共同生活。很多东西(我也无法具体指出包括什么,反正是上至人生观,下至扫地该如何扫、行住坐卧的威仪、见长辈的礼仪等等),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发表于 2012-9-10 1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
发表于 2012-9-1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学习!希望来生可以真的去学习。
发表于 2012-9-1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很好的文章
发表于 2012-9-1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anlaibiqiu 于 2012-9-10 20:12 编辑

收藏,超赞,会仔细学习,谢谢老大
发表于 2012-9-1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赞的介绍,希望,希望未来能够在大陆看到这个 传统延续
发表于 2012-9-10 2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学习!
发表于 2012-9-10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有很多这类的文章,里面很多知识是学密者缺乏的,汉人也比较少知道。可以这样把这些文章整理润色,出版一下,或许出路也会不错的。
发表于 2012-9-1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真详细,赞
发表于 2012-9-1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顶顶!
发表于 2012-9-1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继续。如果能出书更好!
发表于 2012-9-1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学习!
发表于 2012-9-1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啦,赞叹!
发表于 2012-9-11 16: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mdj 于 2012-9-11 16:21 编辑

是否去三大寺学习,所有功课学完,毕业时最差也会给予第四等格西?!

发表于 2012-9-1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杰索南 发表于 2012-9-10 19:21
哇,学习!希望来生可以真的去学习。

看看我的新头像,咱俩离得不远啊!祈祷至尊拉布香根仁波切,祈祷至尊马头金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8 17:21 , Processed in 0.0421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