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弃昧

请福智快快公开自己属何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495
有人提到  開執事會議  覺得聽到後來  頭暈,
差點吐出來


      這是在說福智的某執事人員 在執事會議上  因為聽主事者 或聲音檔  聽到後來  頭發暈與要吐出來 是嗎

      對此 不由推想  是該人一向就有緊張個性  所以在聽大人物的囑咐時  就如是不由自主的暈與吐
      還是上面的保密交代太多 (如不可抄筆記 不可錄音 不可告訴他人 不可….) 以致這位執事學員 有此身心不堪負荷的暈與吐

      真的 上下學員 若都須如是神秘的作執事 或被引領  其壓力是很大的
      難不成 為了"建立教法 護持正法 學習佛法"   福智全體學員  須有此保密或依止的前行 才可能達成  是嗎

     怕之怕  其是美名為 "建立教法 護持正法 學習佛法" 但實際上是培訓類似錦衣衛組織 也不一定
     否則  一個普通的學佛者  為何會在會議上暈與吐
     對此 真的是 須要好好的關注才好
    以其應該不是一個一時的病理現象   其應是在多層壓力下的產物
发表于 2011-11-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1-11-27 20:02 编辑

中毒時..臉色會發青,暈眩,視力減弱,惡心,想吐,注意力無法集中,思惟能力變差.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上帖
  此中所言的中毒 是指何種中毒呀  
  不會是指食物中毒吧
  以若是 那福智主事者 又要歡喜不已
  即如是一個如同法律上的 脫罪辯詞(如言 是他個人的食物中毒  所以暈與吐  與我對他洗腦無關)
  

  想 若福智主事者 先前未能及時用這個"食物中毒"的託詞的話
  那今這個"食物中毒"的提示  不正如同天上掉下來 (送給福智)的禮物

a 我想 這個中毒  一定不是說"食物中毒" 因為福智學員  大多很注意養生(如盡量吃有機)
b 如是 這個中毒 應該是指"思想中毒"了
a  對  尤其是由置疑者提出  其當然應該是就"思想中毒" 而言
b  所以  如是一個澄清  還是很有必要  否則  只這個含糊的 "中毒"

    其很有可能 變成對方脫罪的說詞 也不一定
a  說的也是  若對方  因此模糊的說詞而有機可乘(脫罪)  那置疑者 就太冤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聽到福智近期相關訊息

在憶師恩法會 淨遠法師說 “ 2004年師父將團體託付給上師,目前僧眾達400餘人,尼眾達230餘人。”
A  請問這是表示什麼意思
B  應該是表達上師接班後,僧尼二眾蓬勃發展     
A  然此  似亦有  上師比常師父更有能力似的
B  不盡然啦  以這是說  因為上師傳承常師父的教誡,才有如此般規模
A  說的也是  這是在憶師法會上的開示  當然是要以常師父為主
B  你的意思  若不是憶師法會  就不是這個意思嗎
A  對 如如證法師 或盧總幹事 在文教幹部營  或其他的提升營之類的開示時  其主角就是金女士了
B  這叫務實呀  


A  有謂  接班上師推關愛教育,我們要養成珍愛上師給我們的教誡,串習深入上師的教育理念。
    因為要珍愛執持,避免有違緣,所以不能隨意於網路上散播
B  照這個說法 在網路弘傳佛法(開示)與閱讀者  其都應算是不珍惜佛法  與在學法上
有違緣了 是嗎
A  我不清楚耶
B  福智如是說 會不會太自命清高 了點
A  對此  網路上 應好好的再辨證一下

A  淨遠法師說 "聽聞上師教誡,就如佛說,意樂要安立 祈請上師能同步上線教導,乃至來台攝受。"
B  不知法師  以前聽常師父的錄音帶  有如是的乖與巧嗎
A  以前是以前  法師  現在當然比以前更淨化
B  想  現在的新學員  他們以後的成就  一定比我們高
A  為什麼
B  因為這些新學員  在在完全不知  上師是何許人  乃至永不得見其顏下

   (想在加拿大了  還不能公開與學員以視訊同步見面  即其只能在某些營隊 或某些…才得略略見面)
   學員就能以最高標準的安立在 “如佛想”或 “莫名的依止” 這個情操  應是法師與老福智學員
    所不及的清淨吧
A  說的也是  以前可以親見常師父時  都生不起 “視師如佛” 現在不見什麼上師的身影  

    大家反都生起了 “視師如佛”的情操

B   快不要再如是說了吧  以若你再如是說   我看福智主事者  這個藏鏡人的戲碼  就永不會停了
A  不會停  也無妨呀  想想能讓學員 這生都生起 “視師如佛”的情操   其功德多大呀
B  不錯   若有此功效  是值得隨喜   怕只怕  如是的隱諱(神祕操作) 與不對質疑者  善意的回應

     其應也是一直在扣分呀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 leeleelee 部落格  
Apr 12 Sun 2009 11:06

常師父的道次第傳承(一)

最近網路上,有質疑常師父沒傳承的聲音。這會令很多學習者生出不安,所以提出一些看法。
漢系佛法談的「傳承」,像家譜系統一樣:師父「傳法」給弟子,繼承為臨濟宗第幾代等等(今僅有法嗣名而無其法實),藏系則不以「人」來界定有無傳承,而是你那個「法」是從誰那裡學來,此法淵源又是代代傳遞,向前尋找到由世尊所宣説,如此而證知此法清淨無誤,可信可學。

既要依傳承來檢證「可信可學」,則不能徒具形式,僅從師長那裡,得到經論口授,就算已有傳承,可向人傳講說法。需再論他有無追隨前人,正確掌握此法內涵,能夠把佛陀所要表達的法義,才能無謬傳講。更進一步,如果他自己還經過實際修證,把經論所述,修成證量,此修行成果又得其證德師長印可,則是能作人天師表矣!

在三十年前的台灣,藏傳佛教是「喇嘛教」,法王是「政治和尚」,藏系僧侶是「番僧」,所以要找到「道次第」傳承,談何容易?當時漢系亦無法也要傳承的概念,倒是很強調要有真修實證才能弘法。

在此背景下,是不可能要求用藏系觀點,來討論常師父道次第傳承的。這乃是藏傳佛法在台灣初創時期的必然情形,而常師父作為道次第「先驅者」,有其因緣之限,並非過失。

常師父在一九八○年代,只要有人有興趣,他就對別人介紹「菩提道次第廣論」,雖然屢屢失敗,他還是努力不懈。此時他並未正式學藏傳道次第,而是依書來講。—中國祖師所留下之法,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均有,但未能如格魯架構體系完整,實修要訣齊備。所以,此時常師父講此書,算是漢僧談廣論。(依著他所學漢傳佛法底藴,來解釋廣論。)

一九八五~八七,連續三年,他去印度達蘭沙拉辯經學院學習,洛桑嘉措院長曾對他講述三主要道,功德本頌等,並依著科判,把道次第主要關要作了講述。

一九八六年院長在美國講法,他也去聆聽,聽了十二因緣後,他大嘆:「此法甚深甚美!」此時算是陸續的從師長處,把他本來依書而讀的理解,作了統整。接著,受了法王的戒後,他已不穿漢僧僧服,改穿藏系僧服了。

一九八七年,他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改回漢服,並配合講淨土法門。接著分別得到埔裏圓通寺,鹿穀淨律寺的邀請,去講道次第,這兩所寺院,在當時的台灣,是以持戒律聞名於教界。這對常師父而言,是一個很大經驗:要把藏傳佛法引進台灣,必須要配合漢系背景,這樣的善巧,是今天福智慧夠有幾萬人學法之因緣。在此之前,常師父見到法王,尊者見他穿藏服,問他:「你在台灣也這樣穿嗎?」常師父回答説:「不是,是漢服。」法王應許的說:「很好!將來只要在僧服上別一個標記就可以了!」(後來,福智僧團所著僧服,稍稍不同於漢服,一樣是壤色衣,但漢僧多喜穿灰布,而福智則用淺咖啡色,與藏系僧服色略近,以示法脈淵源也!)

這一次見法王,讓常師父內心得到很大加持。法王説:「你要弘的時候,就回去講道次第;你要學的時候,就來這裡學。」等於認可了常師父弘傳道次第的努力。接著,回來台灣,就在結夏安居時,先後去了圓通寺,淨律寺。然後又應邀到台中南普陀寺,開辦佛學院,廣論就這樣子在漢系寺院中弘傳開來了!

所以,常師父提到這段廣論成功的因緣,總會把法王的話拿出來説。—並非他要炫耀自己有傳承、有法王授權,而是要表達,廣論弘得開,非他之力,而是法脈傳承加持。(對比前面到處被排斥驅趕之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會有此感嘆!)

後來很多常師父的弟子,把這段經歷,用來詮釋為師父特受法王所重,實非師長説此語之本意。

到這第一套一百六十卷廣論出版時,常師父的廣論傳承,依藏系標準來說,應該是他有道次第傳承,但無廣論這部論著的口授傳承。對於綱領的把握是有傳承,對於文句解釋尚無。這套法寶,引用很多中國祖師語錄、公案,加上常師父自己行持體會,並針對當時學佛人時弊作砭針,切合學佛人需要,所以迅速在大陸、台灣、美國、香港等華人地區廣泛流傳。這個廣論開示,成就了兩條路線:一者漢系許多寺院,把廣論當作必學教材,輔成他們本來所修宗派;二者,啓發許多人探索藏傳格魯派佛法興趣,進而走向藏傳一系之學習。

如果時空回到當年,派具備完整傳承之頭等格西弘傳經論,仍難像常師父般,有此成就。這樣一部漢藏佛法結合講述的方式,確是一大善巧!(未完待續)
常師父的道次第傳承(二
藏傳佛教重視「傳承」,有著敬重法脈淵源的作用,未得他人傳授,不敢輕易宣説,如此可以保持佛法清淨,不汙雜質。但形式上的傳遞,似乎仍不構成可靠依據,依然要以有無掌握佛陀教法核心要旨而定。否則有聽過某一個法,便宣稱已有傳承,四處講説,所講的,又與佛陀原旨相違。則徒具的傳承形式又有何用?更甚者,現在有些藏傳學習者,四處求灌頂,聽口傳,只為了多得到一些傳承,好向人炫耀,並不是真心為了實修而求法,實在不能説他有「得」傳承。(聽法動機錯誤)
常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口授傳承」上,(就是由師長依著書本文字念一遍,弟子用心聆聽,以示法脈加持相續),是在一九九七年,印度請法團時,法王在達蘭沙拉藏曆過年法會所口授。該次, 印度團在法會未完時,就需回來,所以止觀部份未得。
略論可以說是廣論的刪節版,在止觀章以前,宗喀巴大師僅是把抉擇論述的部份刪除而已,基本上內容架構是一樣的。一九九三年春天,常師父帶了三十五個學廣論的弟子,前往印度,除聆聽法王說法外,每天下午還請辯經學院院長洛桑嘉措老師,講授略論。這應是常師父第一次獲得道次「解釋傳承」。
常師父曾經説:「道次第不是那麼好懂的!」他對「懂」的定義,設得很高。也就是你必須經過實際修持,文字不再只是文字,而體認到它在內心中所指出的行相,此時才叫「懂」。所以道次第那種環環相扣,井然有序的內涵,要不斷透過科判一一串修才能得定解。一九九七年,常師父邀請穹拉仁波切,到鳳山寺講授略論,上午講課,下午討論,在討論課上,他就曾自嘆:道次第現在終於比較懂,可以由點至線,由線至面了!(這是第二次略論的講解傳承)

一九九八年,邀請洛確仁波切到鳳山寺講廣論的「觀」,共三個月,開始了僧團在空性上面的學習。(在此之前,常師父並未在藏系師長前聽授此法,只在一九九五年由洛桑院長傳講「宗義寶鬘」。所以,常師父一直沒有正式講過廣論止觀。此次是正式學習。)

大約這時間前後,常師父開始在僧團重講廣論,共講了七十三卷。經過幾年道次第的學習,他覺得第一次講的廣論,錯誤不少。「自己都不太敢聽!」他如是説。於是討論起是否要讓研討班學員改學新的這一套,經過幾番討論,大家認為:第一套或有不精確處,但是對初學者而言,正因為加入很多祖師修行故事,以及常師父修行心得,活絡了學習興趣,才讓大家耐心學下去。而且裡面還是存在了許多珍寶在。只要步步向上,就不會變成瑕疵了!於是,第一輪讀舊的,第二輪讀新的。

只是,新版廣論,常師父沒講完,就改成重講「南山律在家備覽」了!他說:「廣論這部論著,學習的人多了,將來會有藏系的格西,來把它完整講述,不必我多費心。但是戒律,要能弘揚,確是困難,所以我義不容辭。」

..................
..
................
....
..............

以上是常師父在廣論這部論著學弘的梗概。

常師父圓寂四年半了!隨著時間消逝,一些老同學離開福智,到外面參學。今日台灣藏傳佛教背景,已不是二十年前的狀況,格西、仁波切的弘講道次第者,所在多有。
當他們出去學到一些新觀點,發現與以前不太一樣時,有的便對當年所學,起了疑惑。此時,應該回首來時路,我們都曾經在佛法學習上,受過常師父教導,一點一滴由原來汲汲於世間追求,轉向佛法修心之道,今天能在比較高深內涵上,有進一層領悟,豈非是以前基礎所致?現在享受步步向上之樂,怎麼不感謝以前的善巧教導?

而繼續在福智學習的忠貞之士,見到有人離開,便憤憤不平地覺得:常師父的法,你都受用不完了,怎麼可以再跑出去學?
其實把藏傳佛法引進,本是常師父心意,現在有更多人來台弘法,也有更多人發心去學,豈不是讓常師父的心願儘早完成?怎麼會是相悖?畢竟無量無邊的眾生,有著無量無邊的成就方法,不是所有人可以用同一種模式去修練成就的。有人或許從一師而終其生,有人或許要從廣學而攝歸其一法,各有因緣,互相隨喜祝福總會更好。(完)


     這位福智老學員的表述  中肯至極  也就是 常師父根本不會只要我們惟聽他的錄音帶  
     但現在的福智主事者  卻是操作成  惟聽常師父的錄音帶   
     這之間的差距與意趣  是非常的懸殊的

     盼在福智學習的學員們  有智慧  明察秋毫  
     即千萬不要不思查的  就全然依福智主事者所言 - 視師如佛的崇拜接班上師 或常師父 就可....
     想這或是閉門造車  禍害無窮之端呀
发表于 2011-12-1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之聲第164期      2005.11.15出版
P.82~P.86
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 (註1:原始完整版)

編輯室整理

  師父圓寂已將近一年,有感於這段期間,部分同學對於福智團體未來的方向有諸多疑惑,盧克宙總幹事在九月二十八日(註2)正式宣布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總幹事首先提及,師父示現圓寂,我們必須接受這是自己的業力所感,未來是否能再得到師長的攝受,這個因必須我們自己去造,但在種因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師父留下的教誡,我們是否認真的去實踐;師父留下的事業,我們是否認真的去承擔;師父留下的這一群弟子眾,是否還能和合的相處在一起。」而總幹事所宣布的內容分為三點:
(一)福智團體將依照師父以前的做法,繼續依止法王,這個方向
不會改變。
  師父在世的時候,所有重要的決策都跟法王請示,方式是每年定期於印度請法時,把過去一年來所做的事情,以及未來一年要做的事情,選擇主要的原則跟方向寫成一封信,事先呈給法王,法王一定會召見師父,屆時師父再當面跟法王講解,法王會針對師父的報告做一些指導;有些不定期臨時發生的重大事情,師父會派法師去晉見法王,跟他口頭報告。師父圓寂之後,由如證法師帶領我們,這樣的內涵將維持不變,今年印度請法團,就是完全比照過去的模式

(二)團體的走向,依循師父在世時所定下的原則。
  這個原則又分為兩個重點,第一:師父非常強調,我們學了佛法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受用。也就是說了解了佛法的理念以後,一定要很認真的去實踐,見跟行一定要搭配得上,這樣的概念師父在一、二十年前即已提出,《廣論》錄音帶,或者是《南山律在家備覽》的第一卷中,師父就已強調了這個內涵。師父臨終遺言也特別提到:「如果學佛不能跟身心相續結合,就算你學通五部大論,得到大格西的學位,可以辯經辯得頭頭是道,可是這算學得什麼佛法呢?」師父並不是反對五部大論,也不是反對格西的制度,師父很在意的是我們到底學了以後有沒在身心上受用。師父這一生規劃在家居士整體學習的過程當中,也一再強調這一點。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師父先講《廣論》,之後我們就依照《廣論》的內涵去聽、去研討,對於整個佛道的理念有了基本的架構之後,師父就要我們去實踐,所以在講完《廣論》之後,接下來師父開始講《論語》。為什麼講《論語》呢?因為對於在家居士而言,我們的下手處是在共下士道的部分。共下士道實踐的內涵,《論語》中相當豐富,講完《論語》後師父就要我們真實的去做,於是規劃了法人事業,讓我們能夠如實去實踐。推動法人事業之後,師父又要我們把所行持的經驗組成善行班,就實踐的經驗在班上互相切磋、討論。一般來說,個人行持容易受到挫折或中斷,藉著班級的模式大家可以互相勉勵、提攜,以期盼能長久做下去。善行班有了基礎之後,師父接著要我們從善行班再提升為戒前班,我們開始從善提升到戒的階段,對於什麼是持戒、應該怎麼持戒、持戒的勝利及不持戒的過患內涵有了大略的了解之後,師父最後就傳授五戒。
  師父的開示中曾說:「受戒之後,終身持戒,就是絕大多數在家居士這一生要做的工作。」對於多數的在家居士,這一生所應該學習的就是終身持戒,但在終身持戒之前應該要先了解到整個佛法的內涵,以這樣的方式去追求,下一生再得暇滿人身,這是師父對我們整個在家居士所規劃的學制。所以師父並不是反對多聞,師父要求的是所聽聞的內涵一定要跟身心相續結合,然後再求多聞,師父這樣的宗風完全是遵照宗大師的教誡去做。大師的教誡裡面提到:「最後一定要希求一切智智,要達到成佛目標就要有很多斷證的功德;要有很多斷證的功德,就要有很多的修行;要有很多的修行,就要有很多的思惟;要有很多的思惟,就要有很多的聽聞;要有很多聽聞,就要依止善知識。」但是一般人往往會在這地方斷章取義,要成佛、要多修行、要多思惟、要多聞、要依止善知識,這些都是他們所承許的,可是對於什麼叫多聞、什麼叫依師,卻不照著大師的教誡。
  大師對於「多聞」有明確的定義,我們卻自己下定義,認為多就是很多,所以多聞就是到處去聽法。《廣論》「殷重修起療病想」大師說:「你聽了很多,結果沒做到,這應該要被喝斥!若聽得很少,但是做到了,這樣聽聞才算圓滿,可以被嘉許。」所以大師對於什麼是聞,是要聽了之後能做到,才叫做聞。要聞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怎麼依止善知識呢?大師在《廣論》「依止善知識」也有提到:「有的人有很多善知識,有的人善知識很少,對於一個初發心學佛的人,抉擇容易產生偏失,所以依止少的師長這種選擇才是對的。」而師父也是照著大師的教誡來帶領我們的。
  師父講述《廣論》,「見」基本上已經有了,在「行」的時候,師父就講述《南山律在家備覽》,對於在家居士來講,從見跨到行這個階段,就是說學了《廣論》以後,再聽《南山律在家備覽》,就能夠直接去持戒的人實在很少,因此在這之前,師父就多放了好幾個階梯──先講《論語》,再做法人事業,然後再善行班,讓我們有次第的一步一步走上去,最後達到可以持戒的階段。所以並不是師父反對要聽很多,是我們自己的條件不夠,在沒有辦法聽完一個法,然後能很認真去實踐之前,我們寧可慢一點,而不要偏離了主軸。雖然我們也聽到別的團體批評我們團體就只有一經(般若經)、一律(南山律在家備覽)、一論(廣論),但我們心裡要清楚,宗大師並沒有排斥其他經論,而且還強調要多聞,師父也非常遵許宗大師的方式在領導我們,所以不是師父不講,而是我們相應的根器比較差。
  第二個重點:師父非常強調,學了佛以後是用法來提升自己,不是拿著法鏡去照別人,也不是自己沒學好卻急著好為人師,要去教人。在這樣的原則之下,我們也一樣去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業,比方說文教及慈心事業,或者說整體法人事業。但是在利益別人的同時,我們是藉由饒益他人的行為來成熟我們的身心,《廣論》裡面也有說:「六度其實是以自利為主,四攝是以利他為主。」但是我們究竟不是真正能利益別人的人,我們是靠著利他行為的過程當中去懺罪集資、對境練心。教師營中,師父說過:「其實教師營裡有三個營隊,一個是老師的營隊,一個是義工的營隊,一個是大專生的營隊。」師父還特別說:「這三個營隊裡面,真正主要的還是義工。」
(三)未來整個居士團體依止的核心,就是依止鳳山寺的僧團,這
個方向不會改變。
  師父在世的時候,居士團體比較直接感受得到的是依止師父,但是師父在圓寂前好幾年就已經建立了僧團羯磨體制,師父在運作的時候,所有事情都會先交由如證法師他們先去討論,師父其實已經早有準備了。所以當師父圓寂以後,在家居士所有大小的事情,就依著僧團羯磨體制的決策作為我們的指導,如證法師是僧團的代表,
以前我們聽師父的指導,以後就聽如證法師的指導,包含以後我們修學的法的內涵,由他來指導或是由他派出來的法師來指導;整個法人重大決策方向,主要的簽呈還是由如證法師來簽示,師父在世的晚期已經這樣運作了,師父圓寂一年來也是這樣在做的,現在等於是正式跟大家說明這件事情
  最後總幹事呼籲,希望師父留下來的事業,大家共同來承擔,當其他人有疑惑時,我們要立即告訴他法人未來的方向及澄清一些疑點,讓他們能夠安心
若自己有疑惑時,也請循著正確的管道,向上查詢,希望大家都能為了這個團體的穩定,付出一分心力。

註1原始完整版 : 此是福智之聲的原版,有別於網路上被修改過的版本
註2總幹事宣佈此文的時間是2005年9月28日,亦即日常法師圓寂(2004.10.15)後不到一年的時
      間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leeleelee 部落格
我的一票
11/18/2011

    選舉快到了,三個總統候選人拼命拉票,讓我想起以前我師父說過的一句話:「我算一票!」
     我師父不是在拉票,而是說,他只算一票。
     1992年,一個夏日,我到嘉義香光寺,聽日常老法師講演,他的題目是「僧團之美」。
佛教徒的三皈依中,有一個叫「皈依僧」。僧是學佛人的「助伴」,我們依賴修行者彼此互相切磋學習而得到成長。所以,佛是導師,法是教材,僧就是同學。(對在家人來說,僧就變成了學長。)同學的價值,在於互相切磋而得增上。
既然在學習,大家都不圓滿,故僧團一切事務,都要大家共同參與決定,叫「僧羯磨」。
    常師父說,僧團是最早的民主團體。但跟現在的民主制度有點不同。重要事務,一般訴諸全體開會決議(多數決),但若有一人提出的看法 是依佛制的正理,即使為少數意見,那麼大家還是依這個正理走(非多數決)。
      這個依正理走 如何依法  
      其是不是  若是格魯派的僧團  就應請格魯派  現前的傳承師長出來   以法理來為那有異議的僧團
      擇出一個如法如理的可行方案


    僧團一切物質金錢,都是十方一切僧眾所共有(不專屬於這個寺的住持或僧眾所有),現前的管理者呢?就是住在這寺院裡的常住眾,連白米太多,要送給窮人,也不是一人決定處分,也是告知大家,經過僧眾共同決策而處分的。(它是共有共享的)
    如法的僧團會做到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所以僧團能消除私心,和諧增上。
    當年我聽了,好讚歎!那時候,常師父的福智精舍初創,只有十個學僧。
    隨著團體越來越大,出家的人慢慢增多。他調教出的學僧越來越多,到2000年將近百人規模。
    僧團是常師父創的,導師是他,全部人都是聽他的。只要師父說一聲,大家都立刻照做,但常師父並不喜歡這種局面。
「你們不要說常師父說了就算,這樣是不對的!」他常在僧團裏這樣說。
     甚至我們僧俗組成的決策會議上,他也如此說:「我說看看,你們覺得對不對,不對的話,就提出來,沒關係。」
     但,幾乎不曾見有反對意見出現,因為他太厲害了,常提出我們所不見的角度,還有佛法的觀點,無論世法、出世法,均令人折服。
     長期下來,他的話一開口,我們準備的是如何「揣摩」而非「抉擇」。所以,依然是常師父說了算!

     由此得知  身為常師父的早期弟子  實在都太不長進了
     即長期來  一直只要常師父這個老人家  來承擔僧團的大小責任
     自己則是逃避責任的  矯情的  一再只作 揣摩師意
     乃至現在  還繼續在演這種戲   即在演我們揣摩常師父是要金女士作我們的上 師的  
     因為  我們這些早期很會揣摩師意的弟子  多如是認知   故大家跟著我們的揣摩走  是不會有錯的

   

    2003年起,他一直強調,希望建立好「僧羯磨」制,也就是落實公議公決的精神,但僧團已習慣於常師父決定。
    2004年4月,在福智園區,我們討論僧團要不要買地來蓋。(因大悲精舍是暫借,鳳山寺太小,某居士提議在福智教育園區旁現成一塊幾分地上蓋;另一法師則建議大悲精舍旁,有一塊二甲地可買。)總共有這兩個案子,大家請師父決定。師父沒有裁決,只是突然說:「你們去討論,我離開一下。」
     師父不在,大家就七嘴八舌、大鳴大放了!談了半天沒結論,只好再請示師父。
     常師父進來了,我們將討論結果向師父報告,並期待他作決定,但他竟說:「不要依賴我決定,記得,我只算一票!」
      他沒有為土地作下決定,而是再度詳細講述「僧羯磨」的重要性,希望僧團能夠依此而運作。


     2004年的四月 其即是在常師父圓寂的半年前
     想 若常師父 還能在會議中 如是即時教誡弟子 其情況應該是還好才對
     為何  會在半年後  忽然在內地靜悄悄的圓寂  這真是令人不解

  
     那次,我們與會者 均愣住了!原來師父暫時離開,是要讓大家學習「羯磨」。當時我深受感動!1992年我感於佛法「僧團」六和敬,這個概念之美。這次,我感於常師父實踐「六和敬」之美!

     這個僧團是他所創,因他德行而茁壯,但他沒有據為己有,一直希望建立公有制,他不希望大家只依賴他這個人,而是依佛制而行,依靠法,依賴同行,可謂全無私心矣!
     
    真希望現在的福智主事者  能如是  好好的回想一下
     即常師父 會要我們為他成立一個常師宗嗎  我想  不會吧
     以若常師父在圓寂的前半年 還如是堅稱  他自己才一票的話
     即知  他是多麼要我們如理如法的帶領這個僧團  而不是這種神秘崇拜的操作了


     2004年至今,我的師父暫時離開七年了,希望您再出現時,不必像上次一樣等您決定,而是說:「師父,歡迎加入您那一票!」

      想不到  只這麼一個 早期福智主事者的"只重「揣摩」而非「抉擇」 ”下
      其竟能帶來20年後的福智  須全然面臨 "神秘又難解"的危機   
      對此  如何能在悲歎之餘  不好好的深切省思呀

发表于 2011-12-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弃昧 发表于 2011-12-16 12:04
摘自leeleelee 部落格
我的一票
11/18/2011
想不到  只這麼一個 早期福智主事者的"只重「揣摩」而非「抉擇」 ”下


師兄
您可能不知道,此作者是被福智驞除的李學長,他連抉擇機會都沒有,就出門了
发表于 2011-12-1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學員s 发表于 2011-12-12 18:05
福智之聲第164期      2005.11.15出版
P.82~P.86
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 (註1:原始完整版)

終於弄懂了此文一再被帖的理路了
1.常師父要我們聽如證法師的領導
2.如證法師依止金女士
3.所以依止金女士不違背常師父的意思

我真是鈍根,笨啊
发表于 2011-12-1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1-12-16 13:37 编辑
葉小釵 发表于 2011-12-16 12:26
終於弄懂了此文一再被帖的理路了
1.常師父要我們聽如證法師的領導
2.如證法師依止金女士
這事很複雜..因為很複雜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仔細觀察!
日常法師要如證法師A當接班人,並且也得到法王認可,如證法師A也信誓旦旦的要帶領僧俗二眾(當然前提是依止法王,並且重要事情也如日常法師一樣向法王請示報告,接受法王指導).
可是..
日常法師圓寂後,有位如證法師B說要去依止金女士,一位在家女生,
雖然..
如證法師B的年紀比如證法師A大一些,但我覺得年輕又有傳承師長攝受時通常比較堅實單純,福智學員聽如證法師A的指導要比聽如證法師B的指導保險多了.
但是..
因為年紀相仿並且長得很像,一般的學員分不清哪一位是如證法師A , 哪一位是如證法師B .. 呵呵

发表于 2011-12-1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學員s 发表于 2011-12-16 13:19
這事很複雜..因為很複雜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仔細觀察!
日常法師要如證法師A當接班人,並且也得到法王 ...

這不是x話嗎
如證法師a跟如證法師b,在世俗諦中心續是同一
福智學員s莫非就是福癡三世,臥底的?
发表于 2011-12-1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1-12-16 12:26
終於弄懂了此文一再被帖的理路了
1.常師父要我們聽如證法師的領導
2.如證法師依止金女士

終於開悟了,恭喜!這帖子我都想跟管理員們討論,該不該封鎖
发表于 2011-12-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1-12-16 13:28
這不是x話嗎
如證法師a跟如證法師b,在世俗諦中心續是同一
福智學員s莫非就是福癡三世,臥底的?

這就好像昨日葉小釵和今日葉小釵的心續是同一,但..卻是無常的.
发表于 2011-12-1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學員s 发表于 2011-12-16 13:43
這就好像昨日葉小釵和今日葉小釵的心續是同一,但..卻是無常的.

所以您貼那個文就沒意義了,如證和尚 a不存在,因此在論壇上討論一個不存在的事情,讓管理員去封帖,所以,所有跟福智有關的帖,都被封
又對於一些聽話的福智人來看,他們也都覺得聽如證法師的話等於聽常師父,所以會去依止金女士,

網路世界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心可以被美化的
台北今天真冷,但 心更寒
发表于 2011-12-1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下之意:福智學員s就是福癡三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15 22:31 , Processed in 0.03705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