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扎西拉姆

在家居士不必学五部大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2 17:01 发表

好吧,你就慢慢学吧。。。
看你今生能否学全。千万别到了临终时,还有N多的法没有学。。。
你再问问上师们,他们是否84000法门都学全了。。。
想在娑婆世界成佛。。。你的愿力很大啊。。。

菩提道次第,一補特伽羅从凡夫至成佛教授皆备,故格鲁巴教法称全圆教授。于道次第闻思,熏染一生,极为殊胜。

    总摄佛经心藏义,能得一次善讲闻,
    说听一切正法福,悉能摄尽应思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噶玛德谢措千师兄:您自己暂时做不到的,最好不要说什么别人都不必去做,不必当真。为什么你不鼓励或者随喜别人多闻广思呢?84000法不正是含摄在五部大论里了吗?再浓缩的话就是道次第教授了。
84000法>>>>>五部大论>>>>>道次第教授
可能真的要看自己的条件和因缘来选择学习,但是在有机会的条件下,尽可能多闻多思,难道不对吗?如果有条件让你赚100万,你可能早就飞奔而上了,绝对不会说什么“看自己能力”吧,哈哈。
发表于 2011-4-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在家居士没必要学五部大论,那么诸多给在家居士讲授五部大论的上师们真的是在浪费时间了,他们花了那么多时间都是在作秀吗?
这个没有必要这么理解,首先赞叹上师们功德,其次随喜听众法喜。但对于多数居士来说,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

[ 本帖最后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4-2 17:09 编辑 ]
发表于 2011-4-2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2 10:17 发表
如果有三十年自由时间,我愿好好诵经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多做善事利益众生;
如果能有十年自由时间,我愿好好诵经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多做善事利益众生;
如果只有一年自由时间,我愿好好诵经持咒至 ...

師兄啊! 希望您能往生極樂,早點乘願再來.  :funk:
发表于 2011-4-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护 于 2011-4-2 16:43 发表

另外您说:”“观自在菩萨”观字:观自心观万物,修好此一字,成佛都绰绰有余了。“
有此殊胜教授?烦请开示,如何”观“字成就福德智慧二种成佛资粮的。

一、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 所以者何。
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
或转短命得寿延长。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大正藏》( 卍新纂续藏经)---[印度撰述·经律论仪轨]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节录)
二、观音菩萨圣号及咒言的功德
1、方便易行:
人人皆能朗朗上口。观音菩萨无人不知。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七字名号,或「南无观音菩萨」六字名号、或「观世音菩萨」五字名号、或「观音菩萨」四字名号。容易学习。或仅起一剎那忆念,观世音菩萨亦能遍知无碍。
2、得无量福:
没有力量可以修持福报者,持诵观音圣号也能积聚福德资粮,《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言:『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言:『佛言:如殑伽河沙数如来应正等觉,以天妙衣及以袈裟、饮食、汤药、坐卧具等,供养如是诸佛所获福德,与观自在菩萨一毛端福其量无异。善男子!又如四大洲,于其一年十二月中,于昼夜分恒降大雨,我能数其一一滴数;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所有福德,而我不能说尽数量;善男子!又如大海,深广八万四千踰缮那,如是四大海水,我能数其一一滴数;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所有福德,而我不能说尽数量。
佛告善男子:非独此界唯我一身,乃至他方无数如来应正等觉俱集一处,亦不能说尽观自在菩萨福德数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言:『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
可见观世音菩萨福德无量无边能施予众生。
3、灭无量罪:
修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亦能够灭除无量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言:『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善男子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言:『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言:『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
4、离一切怖难:
《华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言:『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普门品云:『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5、所求皆得:
能至心祈求观世音菩萨,那么善愿皆可以得到,如楞严经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6、满愿证果终生净土:
而观音法门能满现世求愿,临终也能往生净土。甚至菩萨亲来接引。
观音菩萨慈悲至极。对于众生的愿求只要不是恶事都能满足众生愿。能满足世间的愿望,同时也能满足出世间的愿望。经言: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同时有种种苦恼及八难苦,或希望世间、出世果报,若能一心称念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号,应时不舍大悲誓愿,即现种种随类之身,能满众生一切胜愿」。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言:『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往生净土方面: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言:『善男子于此世界若有人。能忆念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生老病死轮回之苦。犹如鹅王随风而去。速得往生极乐世界。面见无量寿如来听闻妙法。如是之人而永不受轮回之苦。无贪嗔痴无老病死无饥馑苦。不受胎胞生身之苦。承法威力莲华化生。常居彼土侯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救度一切有情。皆得解脱坚固愿满。」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言:『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7、得不退转:
修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更有得不退转的不可思议效用: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耶舍崛多译):「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玄奘译):「若有称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诸佛名号,复有暂时于我名号至心称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称我名者,皆得不退转地」
以上功德所述仅略举几例,自古大德皆提倡鼓励持念观音菩萨圣号。可见其功德无量无边。
三、观的功德
菩萨成就功德之前,先产生内心的观照
净界法师
你看菩萨修善、成就功德之前,先产生内心的观照。你自己要有反省的力量,否则你这个菩萨道资粮力一修下去,谁也不能改变你,这个地方错就一直错下去。所以你看菩萨修六度之前,先成就观照力,然后再产生行动力。就是你有这个观照,你在行动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微调一下。
菩萨修学的重点,要成就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誓愿力,第二个是观照力,第三个是行动力.
在我们生命当中,就着能够产生重大的转变──转凡成圣的这个角度来说,那个就是观照力。也就是说一个菩萨的功德,还不在于他有多大的福报,而是在于他内心当中,对生命是不是有正确而不颠倒的观照。
我们刚开始是观照我们的报障,从这样的观照,对痛苦的感受,就会产生纾解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观照是下等的观照,因为它不能产生反省。
我们进一步观照:痛苦的果报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我们内心有种种的罪业。我们从痛苦的感受当中再继续地观进去,观察它的因缘,观察这个痛苦的深处有很多的罪业在那个地方累积,我们生起惭愧心,开始忏除罪障,断恶修善。一方面忏除过去的罪业,一方面从今开始避免造作罪业。这样的观照就更深刻了,从痛苦的感受,再观到内心的业力,来消灭我们的业障。
我们从这个业障再观进去:什么是业力的本来面目?我们再观进去──原来业力的深处,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累积在那里,就是有烦恼的滋润,才有业障的现前。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内心的自我意识。我们因为有自我意识,才会摄持很多的烦恼、很多的罪业、很多的痛苦,所谓无明而缘行,乃至生老病死。
菩萨最深的观照,就是观察这一念心当中的自我意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它的本来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这个时候,我们因为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把心中的自我意识慢慢慢慢地消灭掉了。大地的菩萨之所以称为地,他就是观照真如理地,他能够从报障、业障、烦恼障当中,观察整个生命的根源──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然后把它消灭掉。所以烦恼灭则业灭,业灭则报灭,整个生命就产生一种还灭门。
所以大乘佛法的观照,刚开始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所观境是现前一念心性,整个障碍是从内心显现出来的,不管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都是一念心显现,我们就着它的浅深,开展出报障、业障、烦恼障,是这个道理。
一个有观照力的人,起码今生不会有重大的过错,会有过错,但不会有重大的过错。一个人今生会产生重大的罪业,一定是没有修观照力。因为这个罪业不可能马上产生,所有重大的罪业都是点点滴滴的,今天做一点,没事;明天再做一点,也没事;愈做愈大胆,然后罪业愈造愈大、愈造愈大。
为什么他这个罪业在生命当中能够连续那么久呢?我相信一定很多人点过他,但是有什么用!他自己不观照,谁点你也没有用。所以说,你内心当中有真实在观照,我们不敢说你没有过错,但是你起码不会有重大的过错,因为你有小过错就可以调整过来。
那菩萨的六度跟其它乘的六度,有什么差别呢?第一个,菩萨的六度有增上的功德:菩萨在修习六波罗蜜的时候,你每一次的持戒,你每一次的布施,你的菩提心会不断地辗转增上,而趋向无上菩提,这一点是其它乘所没有的;第二个,菩萨的六度有解脱的功德,它能够让你在烦恼障、所知障当中得到解脱。因为菩萨修习六度的时候,他有一种甚深的观照。
你在佛前很认真地告诉自己、告诉十方诸佛菩萨: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三件事情: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你的目标,誓愿力。但是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觉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没有观照力。
誓愿力、行动力,这观照力最重要,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是不是落入一种习惯性的单向思考?永远都保持一种对立──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永远在好坏得失当中打转,你很难跳脱你心中的遍计执。
当我们破遍计执以后,我们知道一切法没有好坏得失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因缘。这个人、这个事,只是我生命当中要实践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历练对象,如此而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它只是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所缘境界而已。这样菩萨才能够没有罣碍、没有恐怖的去做该做的事情。
资粮位的菩萨说穿了,就是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资粮位的菩萨是从业力上修行,因为他止观太薄弱,他的菩提心完全是靠他的行为,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善良的心态,然后由这个善良的心态,来资持他的菩提心,这个菩萨只要造罪,他的菩提心就受到伤害。
什么叫造业来资持菩提心呢?就是说,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来资持菩提心,就是资粮力,积集福报、听闻佛法,靠这两个。
加行位的菩萨不同,加行位的菩萨是完全在一念心中修止观,他一念心中去修习福德、智慧资粮,他主要是由善业力的修行,转成一种正念力的修行,他那个功力更精致了。
到了见道位更不可思议了,他把正念力跟善业力合在一起,他的正念力就是善业力、善业力就是正念力,他每修一个善法都是正念力,他的正念力也杂带着善业力,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三个阶位,看到菩萨在操作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愈来愈精致,产生破恶生善的力量,愈来愈强大。

[ 本帖最后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2 17:31 编辑 ]
发表于 2011-4-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护 于 2011-4-2 16:49 发表

不是没必要,作为成佛一定要学的。不过此生无能力,暂时不学,不是以后也不学。应当报着这个心态。若认为没必要,正是广论所批评的。

不认同,起码这个说法不太符合道次第念死无常的说法,暂时不学,以后再学,这个说法也不太完全符合念苦的引导。当然,我也没有否定广论的广作闻思的说法,我只是强调一下居士一些特别情况而已。

[ 本帖最后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4-2 17:20 编辑 ]
发表于 2011-4-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跟帖一次
往昔大德如诺那上师说:“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贡噶呼图克图也说过:“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之义。
《大集经》:“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发表于 2011-4-2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2 17:29 发表
最后跟帖一次
往昔大德如诺那上师说:“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贡噶呼图克图也说过:“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之义。
《大集经》 ...

别时意趣
二别时意趣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四种意趣四种意趣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是名别时意趣。
发表于 2011-4-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具出离心,纵修何等善根,决定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呈惹达瓦书(摘录)

宗大师著述
第十四函中呈惹达瓦书 摘出
大乘解脱即成佛

         总之法门虽多,其能为解脱因者有三,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现在况云对此三法,发生证受,即能清净了解此三法者,亦甚少。其中初二之了解,不能安立解脱种子,后者力强,即能安立。若于前二,不仅了解,由发生转变心意之证受,安立解脱种子。又以猛利精进,思维其所缘行相,由修习力,转变心意,发生有功用之证受者,虽能安立解脱种子,然尚未入道。若于三有安乐及诸有情,略一思念,即能相续发生出离心、菩提心之证受者,方安立为下品资粮道。
        由见世间光荣和涅槃功德,相续依止正念正知,不使自心趣向光荣,乃能关闭三有。若不能持心修习涅槃功德之所缘行相,于出离心,发生证受者,纵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等善根,决定不能成为解脱之因,故求解脱者,当暂放置一切甚深教授,须先观察修出离心。修大乘者,若不于专求自利之过患、及利他之功德,相续依止正念正知,于菩提心,发生证受之所缘行相,精勤修习者,随作何事皆不成道(不成大乘道。)馀诸善根随自利作意转,唯成小乘菩提之因故。如若不于出离心,依止正念正知,修所缘行相,一切善法皆随光荣 转,唯作生死 之因耳。以是当暂放置密咒等,所谓甚深教授,须先于出离心、菩提心、发生证受。若彼心生起,则一切善法,自然皆成解脱与一切种智之因。故认为此无可修价值者,是全不了知修道的要义。
        如是先以彼二,成熟相续,次解脱者,先当于全无分别,依止正念正知,求坚稳安住之止,能与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相融会之住分。次须修观。此复于未得心住分之前,纵然修观,亦必散动,不能起证受。若未以清净听闻力于无我义,引起定解,则引生毘钵舍那之清净证受,亦无是处。(此说缘胜义之观。)故得住分时,次乃于观发生证受。此后若决择余境无自性,而修,虽亦能生证受。然主要者当先观人无我,如以七相寻求,所通达无我。善以正理决择而无所得。即于彼中,依止正念正知而修定。若时散动,仍以前理观察,至无所得,即安住其中。每日若多于十二次,则太散动,不能生证受。以是如现在教授者所许,心全不分别住,次以见抉择真理都无名言可立,二者合一而修,都不作意而住者,此仅能得止,定不能于观,生起证受。故得止后,若不修相乘(显教)所说之观察修,则于正见,不能发生证受。故当作观修。观察修也是如前所说。非如有者说,常时观察,亦非不求住分,而修正见。以是现在修行者全未得道体。(批评了当时一般修行家。)(次有一段决择空理。)
         如是于人无我,由观察修引生证受,次于法无我之所缘行相,多方练习。密咒之圆满次第中,亦无此相乘正见之证受。即有正见之了解,亦不入道。其生乐 明 无分别之殊胜定力者,名言分别毕竟不转,即或转动,然住分力强,亦不能二念相续 ,则觉所缘,似全消灭。亦能见一切境相,皆如幻事。是由住分力强,以止力故遮止名言、分别、则觉所缘似皆消灭。然未超出二相 分别,故不能灭此。 如是亦有得四静虑者 ,在住空时,一切五欲境相,亦现如烟雾。又非仅此。若得无色定,则住定时,现相皆灭。但此非由观力,是由止力使然。境相虽如是现,然内心感受,仍不能舍,以于正见,未起证受故。所谓咒道速疾者,是有诸修止速疾,及止具力法,是相乘所无者。如止力有几许强大,则于正见亦引生有力证受。故能速疾。
         以是如龙猛、月称,即有上说相乘之三种要义,后有密咒方便道之扼要教授,则较单修相乘之 机,实速疾、殊胜。若无相乘道之要义,仅修密咒不共法之机,实较相乘机为劣。以彼依彼道不能成佛 。而相乘者能成佛,故殊胜。如是就不共道即说相乘殊胜 ,密咒太随烦恼力转 ,仅对相续 未清净之所化,示以生善趣之方便修止,故反劣也。
发表于 2011-4-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噶玛德谢措千师兄是在立靶子等批判啊;P
发表于 2011-4-2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来说,居士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福报与智慧)来安排学修吧,暂时没福报学、没能力学不上去的至少要有个发心在,实在什么都学不了至少一句佛号在。求往生西方的也一样嘛,去西方无非为了一个增上的学修环境,在娑婆学不来没得学学不够才要跑到极乐去,但最终还是要学佛法
发表于 2011-4-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实践出真知,
五部大论也不是凭空出来的。。。
经过不知道多少代大师的拣选总结,在僧院教育中形成了这么一个SOP课程。
道次第也是一个SOP啊,是精选的精选。
这没什么矛盾的吧,有时间就多学点,没时间就挑重要的学。

就说我个人吧,现在要是去学习五部大论
结果只能是庄子说的 “殆已” ——没戏。。。

[ 本帖最后由 诺布 于 2011-4-2 18:24 编辑 ]
发表于 2011-4-2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帖子更加感受到学习道次第的殊胜

不了解一切经论(五部大论)现为教授,割裂了五部大论和实修的关系,真的是很容易舍法。其实广论中说的很清楚,即使暂时没有根机和精力学习那么殊胜的法(五部大论),也要发愿将来有机会和根器时再行修学。如果有能力的话,闻思上还是要广闻博学的,实修时当然要专修一法,这并不矛盾。

净土法门非常殊胜,但是千万不要“极相系属”,要在专修自宗的同时净观他宗。即使你往生极乐后,五部大论内涵的这些法也都是要学的。而往生极乐的障碍是五逆和谤法,在闻思不到量的情况下,说话更需谨慎!
发表于 2011-4-2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 知功德,二 知差別,三 自誓受,四 不言有餘而正歸依。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 一 佛功德,二 法功德,三 僧功德。  今初分四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痴。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蓭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发表于 2011-4-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無暇學五大論,可說是許多人共同的感慨,但是千萬可別自我設限。做不到的可以作為願境,世事難料,誰知道善根因緣何時成熟。
或者今生先種些習氣,不是有無著弟子的故事,還有上善兄以前提過的蟲的故事嗎?不要小看習氣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4 21:23 , Processed in 0.03566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