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众生即母

有个问题一直想问:禅宗的开悟和咱们说的见道究竟是什么关系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1:08 发表
所以你就是解释不了嘛,只是把你的九个定才可开悟的理论硬往禅宗的行持上套,那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结论非常明确:
  如果开悟前修了定,那有可能见道;
  如果没有修定,则不可能见道,连加行道也不可能。
  我没有义务完全认同禅宗的说法,现在是你要论证禅宗的说法合理;可是你把那些祖师大德都已经见道作为前提,来论证没有定的摄持也可以见道。说到底就是:禅宗的大德们都已经见道了,因为他们没有修定就现量证得了空性;禅宗的大德没有修定就现量证得了空性,因为他们都见道了。实属典型的循环论证。

  另外,兄台这里还是前面出现过数百次的陈词滥调:禅宗与一般的佛教路数不同,不能硬套。我要问:禅宗到底是不是佛教?请回答443楼的问题:
  虽然有许多人会说禅宗等的证悟是另一个体系,不能用地道来套,但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俗人师兄是从历史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可以换一个思路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问:我们是否认可五道十地?假如我们认可,那就意味着:无学道的佛也好,阿罗汉也好,他们真的是佛,真的是阿罗汉,而不是冒充的。修道、见道等,也一样。
  我们是否认可禅宗等的证悟之境?假如我们认可,那就意味着:禅宗等的证悟之境也是真实的,绝不是冒充的。
  然后请思考:禅宗等的证悟之果,与五道十地,是一?是异?
  1. 假如是一,那禅宗等的证悟之果,就是五道十地,那当然可以用五道十地来分析。
  2. 假如是异,那只有四种可能:
    2.1 五道十地是真实的,禅宗等的证悟之果也是真实的,且两者相异。
       这会直接导致:佛有两种。这是佛教徒无法接受的。
    2.2 五道十地是虚假的,禅宗等的证悟之果是真实的。
       这是包括禅宗等在内的任何佛教徒都无法接受的。
    2.3 五道十地是真实的,禅宗等的证悟之果是虚假的。
       这是禅宗等无法接受的。
    2.4 五道十地是虚假的,禅宗等的证悟之果也是虚假的,且两者相异。
       这是包括禅宗等在内的任何佛教徒都无法接受的。
  结论:假如我们承认五道十地和禅宗等的证悟之境都不是骗人的,那两者只可能是一。
  或者,换一种表述,就是我先前所说的。假如一个禅宗的大师开悟了,请问,他是哪一道?
  假如他既不是无学道,也不是修道,也不是见道,也不是加行道,也不是资粮道,也不是未入道,那请问:他还能是什么?
  如果他另有别的证悟,难道他是外道?那岂非毁谤!
  所以,尽管方法上有不一样,一步一步证悟,还应该是一样。正如从北京到香港,无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都得经过那么多的距离。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1:08 发表
远法师问他是否见佛性,他说见,又问是现量还是比量,他说比量见。有个“见”在,当然超不出比量。至于他说比量见,不能就等同于神会只有比量境界,很可能是对远法师作进一步引导而设的对答。这公案还有后半段,你这里只引了一半。

  你还是没解释。请把它全部引全,给我们好好说说。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1:08 发表
我强调的是禅宗真正的开悟只有现量,比量的不算开悟,说禅宗开悟是比量的,确有贬低禅宗的成分,已经很明白了。

  你强调了半天,连半点论证都没给出来,只是颠来倒去地说,有什么说服力?
  兄台如果真的要说明禅宗的开悟只有现量,那就必须说明禅宗的开悟都是有定摄持的。可是现在你反过来强调禅宗的开悟可以不修定——实属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要说这样子去陷禅宗于不义,也只能是你自己。因为我们所有人不但没有说比量证空是很低级的证空,相反我们都赞叹这样的证悟;何况我们也没说禅宗的开悟没有定摄持。倘若有定摄持,说开悟见道,那当然可以。贬低不贬低这种上纲上线的词语就免了。搞清楚了,无须贬低;没搞清楚,再贬低也没用。

[ 本帖最后由 礼进 于 2011-6-10 11:27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6-10 11:25 发表
  结论非常明确:
  如果开悟前修了定,那有可能见道;
  如果没有修定,则不可能见道,连加行道也不可能。
  我没有义务完全认同禅宗的说法,现在是你要论证禅宗的说法合理;可是你把那些祖师大德都已经 ...


不用堆砌那么多。你加黑的字部分已经说明了你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对“定”的定义。在你的理论看来,必须要修一个有出有入的定,才可能开悟,我说的对吗?照你之前的九种定的列举,不外乎通过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一种或多种来修,但是有一点你可能并不明白,就是禅宗的参话头是将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等定都摄在内的,参话头当然没有离开定,言下开悟也没有离开定,只不过这个定比你列举的都要高,你所用的资料里没有详细说明而已。
发表于 2011-6-1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1:40 发表
但是有一点你可能并不明白,就是禅宗的参话头是将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等定都摄在内的,参话头当然没有离开定,言下开悟也没有离开定,只不过这个定比你列举的都要高,你所用的资料里没有详细说明而已。
  奇了怪了,你前面明明说不需要入定,现在这里又说没有离开定,到底是要定还是不要定?
  再来说说“参话头当然没有离开定,言下开悟也没有离开定”。你的意思无非是这种开悟的定可以是出入自如的,座上座下、根本后得是一如的。然而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样的定不要说十地菩萨,连金刚喻定下一刹那成佛者都达不到;唯有佛的定才能做到。这的确是常识中的常识,你相信我也罢,不相信我也罢。你用一个唯有佛才能做到的定来说凡夫成佛的过程,岂不等于跑到非洲灾区跟人家说:粮食吃不饱,你们怎么不吃肉啊?
  现在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你要说明,除了佛以外,一般凡人,也可以拥有佛这样的出入自如、座上座下一如、根本后得一如的定。请问:为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菩萨十地乃至成佛的修行过程,其修定的水平是在逐步提高的,这难道都是白费的?倘若一个人开悟之前就拥有了与佛一样的禅定,那他还要开悟干什么?他开悟以后还要修什么?

[ 本帖最后由 礼进 于 2011-6-10 12:01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6-10 12:00 发表
  奇了怪了,你前面明明说不需要入定,现在这里又说没有离开定,到底是要定还是不要定?
  再来说说“参话头当然没有离开定,言下开悟也没有离开定”。你的意思无非是这种开悟的定可以是出入自如的,座上座下、 ...


      前面说的不需要入定,这个“入定”指的是有出有入的定,也就是你所执着的那种定。禅宗开悟,或者说见道吧,这个道当然是没有“出入”的。但是无始以来习气烦恼、我法二执不无,所以即使见道也并未到家,做不到随心所欲,乃至生死尚未能了,所以正是用功的地方,也就是悟后起修。虽然初地菩萨的见道和佛地的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是切不可从相上、从境界去比较,如此则落入思维言诠,或落定境,或落光影,离开悟见道则远矣。
发表于 2011-6-1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2:35 发表
前面说的不需要入定,这个“入定”指的是有出有入的定,也就是你所执着的那种定。禅宗开悟,或者说见道吧,这个道当然是没有“出入”的。但是无始以来习气烦恼、我法二执不无,所以即使见道也并未到家,做不到随心所欲,乃至生死尚未能了,所以正是用功的地方,也就是悟后起修。虽然初地菩萨的见道和佛地的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是切不可从相上、从境界去比较,如此则落入思维言诠,或落定境,或落光影,离开悟见道则远矣。

  这话很痛快。可你还是没有回答前面的问题:
  你的意思无非是这种开悟的定可以是出入自如的,座上座下、根本后得是一如的。然而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样的定不要说十地菩萨,连金刚喻定下一刹那成佛者都达不到;唯有佛的定才能做到。这的确是常识中的常识,你相信我也罢,不相信我也罢。你用一个唯有佛才能做到的定来说凡夫成佛的过程,岂不等于跑到非洲灾区跟人家说:粮食吃不饱,你们怎么不吃肉啊?  换言之,倘若有这种出入自如定,那就绝不是见道那么简单,而已经是成佛了。因为只有佛才具有这种定。连十地菩萨都达不到,甭说见道以前了。哪有佛没有断烦恼习气的?哪有佛不任运自如的?
  反过来说,既然你坚持是见道,就不可能有这种座上座下、根本后得一如的定。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2:35 发表
虽然初地菩萨的见道和佛地的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是切不可从相上、从境界去比较,如此则落入思维言诠,或落定境,或落光影,离开悟见道则远矣。

  这种似是而非的话毫无意义。不从相上、从境界去比较,不落言诠,你咋知道“初地菩萨的见道和佛地的境界有天壤之别”?你咋知道什么“见道”、“修道”、“无学道”?莫非兄台已经成佛了,悟出来的?:lol
  名言的确是有局限,不能执实;但说到底一切无非都是名言安立。尤其以中观看来,一切法无自性,根本不存在任何名言安立以外的东西。你不利用名言,还有啥可利用的?
发表于 2011-6-1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6-10 12:54 发表

  这话很痛快。可你还是没有回答前面的问题:
  你的意思无非是这种开悟的定可以是出入自如的,座上座下、根本后得是一如的。然而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样的定不要说十地菩萨,连金刚喻定下一刹那成佛者都达不到 ...


你理解的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开悟所“见”的,根本没有出入,自然也不存在“可以出入自如”。应用心经的话来说就是“无智亦无得”,智也无,定也无。既然没有什么定不定的,又谈什么“坐上坐下、出入一如”等等呢。
发表于 2011-6-1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名言、名相的用,禅宗一般都不会严格对照经典的原话,不然怎么成一个活泼洒脱的禅宗呢?有个“一喝透五教”的著名公案,可以比较鲜明的体现禅宗机辩的风格: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当朝太尉邀请佛门诸宗诸派长老大德,召开无遮大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载:“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即为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参加,自由辩论佛法。当此无遮大会,宗门教下十大名宿共聚汴京,禅宗大德圆悟克勤便在位就座,徽宗皇帝也着便衣来会随喜,同沾法益。

  会间,华严宗的座主善华严大德提问道:“在我们教下讲来,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福慧二资粮;而禅宗则说一棒一喝即能证道,这和佛经所说大相径庭,不能使人无疑。今宗门大德在此,如一喝能透得贤首五教,则能使大家信服,棒喝确有此功效;如透不过五教,则所谓棒喝能使人成道者,便同魔说。敬请宗门大德来开示吾等愚蒙。”

  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切中教下与宗门的分歧点。教下包括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等,其教义偏重说,菩萨处于因位中,当修行六度万行,断除烦恼,破无明,证法身,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最终圆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禅宗则直说一念顿超,不历僧祇,即可成就法身,速证佛果。许多学教之人无法相信禅宗所说,于是产生种种怀疑。

  圆悟克勤自然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目视净因继成禅师,满怀期待之意,净因当下会意。于是,他站起来,朗声对大众说道:“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不值得宗门前辈长老解答,就由我这宗门少长老来试答吧。要说一喝透过五教,先将五教的教义立明,以免下喝时混淆不清。”

    接着,净因禅师列举了五种教义。
  一、二乘教:声闻、缘觉乘着有,以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为义。
  二、大乘始教:乃真空绝相之理法界,以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为尚。
  三、大乘终教:以非空非有为义,空有双非,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
  四、大乘顿教:以即空即有为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乃空有双运之理事无碍法界。
  五、大乘圆教:以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圆融无碍为旨,乃佛祖心髓之事事无碍法界。

  净因禅师谦虚地询问善华严座主:“请问五教之义旨是否如此?”善华严十分肯定地点点头:“如是,如是。”

  “喝——”净因突然大喝一声,宛若惊雷。

   他问大家道:“请问大家听见了吗?”大家齐声回答:“听见了。” 净因道:“那么是‘有’了,可透二乘教。”

  过了一会,声音消逝无宗。净因问大家:“还听见吗?”大家答:“听不见了。” 净因遂道:“那么是‘空’了,能透大乘始教。”

   净因继续道:“现在无声,刚刚有声,是非空;刚才虽有而现在则无,是非有,这非有非空能透大乘终教了。再则,现在说空,因刚刚有才说空,如刚刚无有,现在无从说空。那么,说空之时有在空;例此,因空才说有,如无空说什么有?故说有之时空在有,这是相对相成的,这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透得过大乘顿教了。再说大乘圆教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者,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做一切事毫无去留、粘染、执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尝挂着一根丝。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说无之时,周遍沙界;说有之时,纤毫不立。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诸子百家,百工技艺,莫不如此,此正是大乘圆教圆融无碍之旨。”

  善华严听了净因禅师一喝之妙理,立即起身礼拜,表示敬服。

  净因禅师并未就此完结,接着又发挥道:“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是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与会大众听完这直指“向上一路”之阐发,莫不恭敬赞叹,叹仰之声不绝于耳。徽宗皇帝也点头不止,称赞“禅宗玄妙深极,净因才辩罕有”。圆悟克勤禅师则微笑不语。
  
  净因继成禅师正是临济义玄的子孙,此之一喝,远传义玄,彻骨彻髓,直指生佛无二之心性,无欠无余。若透得这一喝,直指向上,明了无疑,则六度万行,本自具足,恒沙功德,当下圆成,大事毕矣。
发表于 2011-6-10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悟没有智没有得
等于什么都没有 那么我们何必修行
我现在就是个没有智没有得的俗人 难道我也早就开悟了? 哈
你这些说法似是而非
直接点说就是你自己也很明显不知道禅宗开悟到底是个什么
所以继续说没什么意义了
还是等你开悟了再说吧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13:38 发表


你理解的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开悟所“见”的,根本没有出入,自然也不存在“可以出入自如”。应用心经的话来说就是“无智亦无得”,智也无,定也无。既然没有什么定不定的,又谈什么“坐上坐下、出入一如 ...
发表于 2011-6-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善无畏 于 2011-6-10 09:50 发表


——照您这么说,广额屠儿现在没成佛,弥勒佛现在没成佛,密勒日巴尊者现在也没成佛,历史上藏地、汉地、印度那么多大成就者都没成佛,大家个个排排坐,按千佛排下来成佛,万一没排到,就等到未来星宿劫继续排队。我想恐怕不是这样吧!


这个很难说,也很复杂,也可能当时就是佛陀的示现,弥勒佛现在是否成佛,不同宗派亦有不同见解,甚至,释迦摩尼佛一生的示现,详细说起来是怎样的情形,不同的宗派说法都很多。按照一般的理解,貌似大多数人认为” 广额屠儿说自己是千佛一数“是指贤劫千佛中一尊,于未来示现成佛。
发表于 2011-6-1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6-10 10:52 发表
  甭管怎么开悟,加行道的见空性也好,见道的见空性也罢,哪怕是成佛前的金刚喻定见空性,都必须要定来摄持,这都属于常识中的常识。兄台禅宗的书翻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回头去学一学基础知识更要紧。
  破参开悟 ...


入定并非一定要打个座什么的,阿难是想睡觉、头快要接触枕头的时候证的阿罗汉,宗大师也曾经在大殿上念诵的时候入空性定,类似的例子很多。《广论》中也说,可以由止入观,也可以由观入止,如果基础好,听法的时候证悟空性是可能的,比如乔陈如等人,而且当年佛陀讲法的时候,每每大会中都有立刻得法眼净(见道)的人天众生,这个经里很多。

[ 本帖最后由 格桑强巴 于 2011-6-10 15:53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0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已经落在那窠臼,随着某个问题走,而未能跳开时,自救不得,明为辩禅,实已非禅。

[ 本帖最后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6-10 16:09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0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6-10 16:05 发表
当你已经落在那窠臼,随着某个问题走,而未能跳开时,自救不得。不过,对方也非完胜,因为应成派路数尚未发挥。


不在于应成派路数尚未发挥,而在于没有真正通达三藏、得中观应成见的人,当然,这简直是废话!
发表于 2011-6-1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你回复太快了,噢,不是,是我反应太慢了。你就当废物利用吧:lol

[ 本帖最后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6-10 16:14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gguoqing 于 2011-6-10 16:11 发表
哇塞,你回复太快了,噢,不是,是我反应太慢了。


晕......
发表于 2011-6-1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6-8 00:36 发表
《甘丹大手印根本颂》:
  好多对禅宗爱好者一听说禅宗、大手印、大圆满等等其实是一回事,就高兴得不得了。其实高兴早了。格鲁派看来,这些东西都只是基础而已。此处所见的空性是修所得的空性,证空性的心也是指世俗心体。修完大手印,得止观双运,是进入加行道,离成佛还远得很。
  我们的特色是脚踏实地,而不是刚学会走路,就觉得自己已经是短跑世界冠军了。
...


大手印、大圆满分显教版和密教版,即使显教版,也已经不基础了,那可是甚深般若哦。另外,真正修完显教版大手印,不止进入加行道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16 09:01 , Processed in 0.03935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