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上善如水

日本的半袈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men89426 于 2010-12-16 21:59 发表
问题是,和尚穿着正式袈裟,再穿这个日本简化版袈裟,这不就相当于同时穿两套袈裟了吗?!

汉传佛教 受大戒时,要穿“三环套月”的袈裟,五衣、七衣、祖衣穿在一块,然后顶礼三师的规矩。
所以穿两套绝不新鲜!



是如此,别的宗派也是如此的,可是,不会有穿两件安陀会再加七衣、祖衣的嘛,对不对?
发表于 2010-12-18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传袈裟假如肩膀部分那块布不是为了袈裟坚固耐用。那个应该就是吧。

如果说的是袈裟左肩上的,钩下面的那个小方布,那的确不是什么标记。本来对于这个小布有个感人的“故事”,说是佛在世时有一对夫妻,穷到只有这样小的一小布遮身了,他们后来发心把这布供给佛陀了,佛陀就把这布缝在那个地方了。。。。。上面之所以说是故事是因为很多老和尚都这样讲过,但是呢,没看到经律哪里讲过(如果有谁看到过,感激明示。)。但是有一点是,在汉地流传的南山律的著作《三大部》的记录中,是没有这样一块布的。说没有,其是是和现在所看到的不一样的意思。这小布不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汉地三衣这样放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小布在外(大袈娑贴身),而南山律中那小布是放在内的(小布贴身)。而贴身的小布不是什么标志,而只是一种实用性的东东。是为了便于清洗。因为右肩常现,左肩的易脏,脏时一般把那小布拆下来洗就可以了,不用洗整个了。
发表于 2010-12-23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网看到一则相关消息——http://fo.ifeng.com/foyibolan/detail_2010_12/22/3634894_0.shtml
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装文化(上)
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装文化(上)2010年12月22日 09:12《佛教文化》【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阔、民族之众多、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装文化。因此,佛教僧人的服装无论从色彩、种类或形式差异等各个不同角度都体现出了佛教服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七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佛教僧装的历史渊源

从佛教僧人服装的历史渊源来看,佛教僧侣的服装,根据佛教的制度,仅限于三衣。如果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即从垃圾堆或坟墓地上捡来的破旧衣服再缝好来穿。这样是为了表示一者可以惜福,二者驱除自己的贪爱之心,有益于增长道心。在印度是热带地区,只穿一件衣服就可以。在佛教称为“袈裟”,即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也有的称作“百纳衣”,因为袈裟是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而成。后来僧侣逐渐增加,佛制允许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包括衣物等。也就规定了佛教的服装有“三衣”。即“安陀会”俗称五衣,做务时穿。“郁多罗僧”俗称七衣,为入众或听讲时穿。“僧伽黎”俗称祖衣,说法或托钵时穿。就是佛教最早正式规定与一般世俗服装不同的佛教僧侣服装。



五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气候比印度寒冷,风俗习惯也大有不同。因此,佛教僧侣的服装也有很大的改变,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增加。在中国最初的汉朝的僧人是依师出家,用所依师之姓,也仍然穿俗家的服装,并不是穿印度僧人的袈裟。后来东晋有位道安大师制定《僧伽规范》,规定出家人一律以释迦为姓,并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法会时一律要着袈裟。再加上后来南北朝昙无德等翻译律典之后,僧人依“戒”为师,一切所行以戒律为准则。这样一来中国的僧人不仅有“三衣”,除此之外还有当时汉朝一般人所穿的服装做为内衣,即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与一般俗人不同者只是颜色不同而已,俗人可以用正色,而僧人只能用坏色。故称僧服为“缁衣”。俗语称为“素衣”,成为僧人与俗人的对比。



衲衣(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上层阶级和民间群众的普遍信仰,佛教僧人的服装颜色也就更多的带有世俗性的倾向。唐宋时期的佛教僧服不至于坏色,主要原因在于唐宋以来的朝廷多次赐予高僧大德紫衣、绯衣等。到了元代僧人的服装改变为黄色为主。如元代文士欧阳玄吟道:“比丘原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这些主要是元代提倡喇嘛教,密宗比较盛行,所以僧人服装倾向于黄色。到了明代对僧人的服装颜色又作了规定,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条、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条、浅色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条、浅红袈裟。”由此可见,明代僧人的服装可分为禅、讲、教三种差别。到了近代就更加有所改变。

至于现在僧人的内衣与俗人没有什么区别。外面的长袍保持了汉代的形式,中褂和小褂是由长褂改变而来,为了劳作时的方便而已。唯有袈裟是代表佛教的象征。但现在僧人所着的袈裟也不是印度佛陀时代的固有形式,而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传入韩国、日本之后又有很大的改变。日本僧人的袈裟只用一条布带持在肩膀上,而韩国则有些象中国僧人的袈裟,可只有上半身一半的长,不象中国僧人的袈裟是齐地的。唯有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僧人的袈裟基本上保持了原始佛教的形式。由此可见,佛教僧侣的服装也是随着国界、民族的不同而改变,形成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装文化。(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僧伽的粪扫衣

[ 本帖最后由 一飘儿 于 2010-12-23 01:38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智铠 于 2010-12-14 18:29 发表
对,对!南传是有一小块布,记得看过,但没留意。
求照片。我搜集这类资料。求!求!
但,汉传袈裟肩膀部分没有任何标志图案,我很肯定没有。
==============



汉地的袈裟上钩子的位置有块布,代表须弥山,藏族的一般是法轮,
发表于 2011-1-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q123 于 2010-12-14 23:59 发表
好像说到袈裟就等于三法衣了。那缦衣就不是袈裟了。
玄應《音義》(卷一五)說:「袈裟,此云不正色」
袈裟本来是一类色的总名吧,出家僧人衣正要用不正色,慢慢袈裟也就成了法衣的带名了吧。
其实按原意的话,西 ...




东噶其实不是西藏的产物,他起源于印度,主要适用于印度王子出家穿
发表于 2011-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藏地,最早红色是比较低级的颜色,所以用来做袈裟颜色,但随着政教合一,红黄反而作为高等颜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前面第2页里我说的:


这是扎什伦布寺的。我看了很多,似乎只有扎什伦布寺在特别法会穿这种,别的格鲁寺院好像没有,扎寺和尚在平时也不是穿这种,可能别有典故?这太漂亮了,可是我找不到大图,谁有请贴出来参考。








后续:

住日喀则的论坛朋友小廖今天问了,确实是扎什伦布密宗院独有的袈裟,只在展佛、法王舞场合穿,而且由于现在都没有这种布了,有的只是解放前剩下的古物,必须当天用了当天还给寺院负责收藏的和尚,快绝版了。
发表于 2011-1-1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94楼引凤凰网的消息里面的话“后来僧侣逐渐增加,佛制允许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包括衣物等。也就规定了佛教的服装有“三衣”。”

这个就是想当然了,佛陀是不会因为僧侣增加,接受供养,就多接受衣物的
在南山律中,讲到为什么有“三衣”,是佛于初夜,中夜,后夜,感受到天气渐冷,最后只需要三件衣足够,因而规定“三衣”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悟缘 于 2011-1-1 20:29 发表
东噶其实不是西藏的产物,他起源于印度,主要适用于印度王子出家穿



不是好像说是宗喀巴发明的吗?
也或许,是宗喀巴依照印度王子装束改良发明??
发表于 2011-1-1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服饰太漂亮了
我本人还是喜欢藏传佛教的 衣服
批单 东嘎 金刚裙 僧鞋 打冈 甘露瓶 帽子 这是标准配置
发表于 2011-3-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的帖子

新手上路,先問候諸大善知識及上善若水師兄

就我所知,日本的半袈裟跟正式的袈裟(稱為「如法衣」)是不會同時出現的
大僧正們穿的豪華袈裟且不論
僧人的僧袍顏色是依僧階而定 各宗派有所不同,須依規定穿著
如:一般學僧穿的是黒衣,資深一點的或是寺院住持穿的是土黃色的袍子,再往上還有其他顏色
這袍子有「空衣」、「偏衫」等種類 
大約跟漢地的海青很像,只是沒縫袖口
上面再搭上土黃色的袈裟(七條衣)
整體看起來跟漢傳的僧服也很像
只是日本袈裟大部分是用繩子繫著固定,部分禪宗袈裟用環固定
沒有漢地袈裟用掛勾的作法

半袈裟其實還有分,長一點的是僧人戴的
短一點帶繩緒的是在家信徒戴的
這種區別有點像出家人的袈裟跟在家受戒弟子的縵衣
看起來同是一塊布,只不過一件有割截條相,一件沒有

[ 本帖最后由 河流 于 2011-3-8 17:13 编辑 ]
发表于 2011-3-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補充修改上面一段]
上善師兄所提的半袈裟其實是有區分的
長一點的折五条跟輪袈裟的是僧人戴的,大約可以稱為「略式袈裟」
短一點帶繩緒的半袈裟是在家信徒戴的
這種差別有點像出家人的袈裟跟在家受戒弟子的縵衣
看起來同是一塊布,只不過一件有割截條相,一件沒有
--
之前提的僧袍
搭配折五条或輪袈裟穿的稱為「改良衣」
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知道它的來源並不怎樣古
大約是明治、大正年間因應日本生活西化後由傳統僧服改良而成的
顏色比照正式的僧袍 
但袖子跟腰身都比較短窄,方便活動
有點像漢傳海青跟長衫的分別
通常做為僧侶外訪、出席日常場合的正式服裝
到信徒家誦經或普照也有這樣穿的
但在寺院的正式的法會通常會有服裝要求,除了執事者之外是不能這樣穿的

話說像折五条這樣的略式袈裟裡頭大有玄機
光看圖片或是接觸網路資訊是無法發現的:lol
折五条在表層布殼外,內層打開來真的是有縮小摺疊的五条衣
算是把袈裟折成長條掛在脖子上的一種演進
相當程度也為遵守「不離衣宿」做到最低的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河流:
解决了我很多的疑问。万分感谢。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11-3-2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看下来,各位恕我冒昧,出家人的袈裟,或者说,僧人如何搭衣,与各位又有何干?如单纯欣赏赞叹尚属可为,如存其他心,须知,戒大如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7 15:08 , Processed in 0.03842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