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6|回复: 7

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周末回家一次,小看了一下《大唐西域记》和其他一些。读书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P><P><STRONG><FONT size=4>其一、古今图书集成—大乘圣教法宝</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道)宣律师问天人韦将军曰:“诸佛说数何等偈为般若;何等为华严;何等为法华;何等为涅盘?”答曰:“但是无相离我、我所即入般若;但是说诸度万行悲智摄益即入华严;但是授声闻等记作佛即入法华;但是抉择?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入涅盘。”如此抉择古今未有味道,君子幸愿知音。</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因为是复印本,所以看不清文字了。</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其二、关于《佛说护生童子陀罗尼经》</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世间有五种,忏悔难减。何等为五。一者杀父,二者杀母,三者杀胎。。。。。。”还没见过这种版本的“五无间罪”</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若人见十二因缘者既是见法,见法者既是见佛,见佛者既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次为性。”这句话请各位前辈鉴定。</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诸小童子,有九种病,能短其命。。。二者初产,令血秽地,地神不居,恶鬼得使。。。”</FONT></STRONG><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嘿嘿,有问题。。。</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不能广说此经典者,非佛弟子,是魔伴侣。”是不是在吓人啊?</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removeFormat size=4>其三、《销释金刚科仪宝卷》是不是伪造的噢?</FONT></STRONG></P>
发表于 2005-6-2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size=4>【宝卷】</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盛行于明清民间宗教之间的讲唱文学作品。渊源于唐代的变文。其题材多为宗教故事,而以宣扬因果报应为主。明、清以后,取材于民间传说及其他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亦日益流行。曲本则以七言、十言的韵文为主,间杂以散文。又,由于宝卷经常被用作民间秘密宗教、秘密结社的组织工具,因而常被官方视为妖书、邪经而屡受禁压。保存至今者约有二、三百种。其中,有属于佛教及神道故事者,如《目莲宝卷》、《土地宝卷》等;有属于民间传说者,如《孟姜女宝卷》、《梁山泊宝卷》等;另有属于游戏性质者,如《药名宝卷》等。<BR>宝卷可以宣唱。演唱者有宗教界的传教者,也有民间通俗曲艺界之艺人。内容及文字,多半粗俗不雅,因此不为上层阶级或文学家所重视。</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附︰周绍良〈记明代新兴宗教的几本宝卷〉(摘录自《中国文化》杂志第三期)<BR>宝卷是明代兴起的,事实上它并不是宣扬佛教,也不是宣扬道教,而是当时民间一些新兴宗教吸取一些传统教派的某些思想因素和用语,糅杂历代民间神话和各种自创新说编造起来的,藉着劝善,用小市民喜欢听取的曲调,藉娱众以传播教义,扩大影响,我们在《金瓶梅词话》里大致可以看到当时宣讲宝卷的情况。</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创造这些宝卷的,完全是一些浅薄无知之徒,他(她)们是新兴宗教的主持人或者就是一位创教主。因为那时民间宗教纷纷兴起,比较大的当然是白莲教,从这里又产生出如无为教、弘阳教、皇天教、龙天教、大乘教等等,各有自己的信徒,于是各教各派都有各自编造的宝卷,作为自己传授的典籍。<BR>宝卷之兴盛主要由于它是一种近于曲艺的作品,是一般市民阶层所乐于接受的,听者<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以为</FONT>在劝善,又可以娱乐,并且<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以为</FONT>是做好事,像《金瓶梅词话》中的吴月娘之流。至于各派的领袖们,也指望藉宝卷的力量,使自己攀附到社会的上层,能藉以勾撘上官署里的小官吏、地方上的小士绅,以至于宫廷中无知的太监,攀到这些人不独自己衣食无缺,并且可以和他们一样成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所以大量宝卷,总是藉宣扬封建统治道德如忠臣孝子,甚至于歌颂统治阶级以应和统治阶层的需要,来扩张自己教派的发展。</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事实上明代早期民间新兴宗教并没有使用‘宝卷’这一名称,《涌幢小品》卷三十二〈妖人物〉条所载‘妖书各目’八十八部中没有一本是以‘宝卷’为题的,可见宝卷之起,至早当在明·正统时代。</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当然这也是由于时代的气氛所造成,主要与皇宫中太监有密切关系。这些人虽然认识一些字,却还是无知的愚民,他们与民间新兴宗教徒有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如同乡、同族等。事实他们的职业又是永无前途的工作,不过生活却是优裕的,因之新兴宗教与之一拍而合,而且精神自然会寄托在这上面。同时因果报应之说是极容易投其所求,于是一些新兴宗教就乘机渗入,得以利用。如太监张永就为无为教的罗祖把他的《五部经》进呈正德帝(朱厚照)御览,以致得到他的宝卷由专司刊刻皇家书籍的经厂印行,颁行全国,无为教即刻昌盛起来,成为当时徒众最多的新兴宗教。后来弘阳教投托于九莲菩萨庇荫之下,又几乎取为教而代之。可见当时这些新兴宗教所依赖的都是这样的力量,而新兴宗教的使用的手段则是宝卷。</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现在要研究这些新兴宗教,宝卷就是重要的参考材料,箧中所存约十余种,除了几本<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关于弘阳教的宝卷</FONT>赠与吴晓铃外,兹分录其目如下(编按︰原文附有各书之说明,兹从略)</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7f709">(1)《销释金刚科仪》<BR>(2)《销释金刚科仪会要》<BR>(3)《销释印空实际宝卷》上、下卷<BR></FONT>(4)《佛说如如居士度王文生天宝卷》<BR>(5)《无为正宗了义宝卷》(下)<BR>(6)《救度亡灵超生宝卷》(下)<BR>(7)《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BR>(8)《销释授记无相宝卷》<BR>(9)《佛说二十四孝宝卷》<BR>(10)《佛说梁皇宝卷》<BR>(11)《翟氏宝卷》<BR>(12)《大乘金刚宝卷》上、下卷<BR>(13)《佛说地狱还报经》<BR>(14)《玄天、真武宝卷》上、下册<BR>(15)《无量佛功德卷》<BR>(16)《苦行悟道卷》<BR>(17)《小祖师苦功悟道卷》</FONT></STRONG></P><STRONG><FONT size=4><P><BR>附录</P><P>(1)《破邪显证钥匙宝卷》上、下卷</P><P>(2)《佛说利生了义宝卷》上、下卷</P><P>[参考资料]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一章;吉冈义丰着·余万居译〈宝卷与民间宗教〉(《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0})。</P><P><BR>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FONT></STRONG></P>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那本还说是宋代的禅宗大师 宗镜的著作。抬大人物出来吓人!</STRONG>
发表于 2005-6-27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实际上《宝卷》的兴起、出现可能更早,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命名为《宝卷》的。只是明清时《宝卷》因民间宗教的大兴而成泛滥之势!</P><P>我手里“收藏”了几份《宝卷》。</P><P>至于上文说的“钥匙宝卷”,很有点好玩的。原先估计就是把庙里唱念的“药师佛”给听差了<IMG src="images/Emotions/48.gif">,后来“钥匙佛”在民间宗教里地位“赫赫”<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11.gif"></P>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66.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66.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66.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66.gif">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4>《佛说护生童子陀罗尼经》是不是也是有伪造之嫌喃?(因为大正藏把它列入疑似部分)</FONT></STRONG>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序</STRONG></P><P><STRONG>忙里偷闲翻了下《大唐西域记》,看到一段文字</STRONG>:(卷十二)</P><P><STRONG>闻土俗曰:数百年前,山崖崩圮,中有比丘,暝目而坐,躯量伟大,形容枯槁,须发下垂,被肩蒙面。有畋猎者见已白王,王躬观礼,都人士不召而至,焚香散花,兢修供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伟也!”有比丘曰:“此须发垂长而被服袈裟,乃入灭心定阿罗汉。夫入灭心定者,先有期限,或言闻犍椎声,或云待日光照,有兹警察,便从定起,若无警察,寂然不动,定力持身,遂无坏灭。段食之体出定便谢,(可能是氧化了)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润,然后鼓击,警悟定心。”王曰:“而乎?”乃击犍椎。其声才振,而此罗汉豁然高视,久之,乃曰:“尔辈何人?形容卑劣,被服袈裟?”对曰:“我,比丘也。”曰:“然,我师迦叶波如来今何所在?”对曰:“入大涅盘,其来久已。”闻而闭目,怅然有怀,寻久问曰:“释迦如来出兴世耶?”对曰:“诞灵导世,已从寂灭。”闻复俯首,久之,乃起,升虚空,现神变,化火焚身,遗骸坠地。王收其骨,起素堵波。</STRONG></P><P><STRONG>南怀瑾先生在他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也谈到。不过,他老人家对此改造一番,附会罗汉是窥基法师的转世。并说此事连《大唐西域记》都没记载。(当然没记载,他自己在编故事。)</STRONG></P>
发表于 2005-6-3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P>因传说而附会、传奇之,“佛教史”上屡见不鲜,你要是看《神僧传》,恐怕……</P><P>高僧的故事,年代越后越离奇,很可以拿来做顾颉刚式的考证范本,而且可以说俯仰皆是。</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7 16:51 , Processed in 0.03223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