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95|回复: 24

《宗派建立宝鬘论》四种译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宗派建立宝鬘论</P><P>  宝无畏王大师著<BR>  任杰由藏译汉</P><P>  希有雪岭二资粮,大悲心暖溶化流,<BR>  法身任运之乳母,环绕四宗大河流,<BR>  事业波涛伸天界,能令凡愚外道惊,<BR>  俱胝佛子龙津径,能仁无热大海王。</P><P>  佛之补处弥勒怙,佛智合一妙音尊,<BR>  佛记龙树无著足,顶礼第二胜师徒。</P><P>  若证遍见内外教差别,<BR>  广大智者胜说持禁戒,<BR>  竖立希有名称白旙幢,<BR>  辨自他宗智者谁舍勤。</P><P>  故集一切正士善说已,<BR>  为自良缘众德随所持,<BR>  所说略摄宗派建立义,<BR>  希求明慧诸德恭敬闻。</P><P>  此是对不顾此生的利养、恭敬和赞叹,而以至心希求解脱的补特伽罗,必须努力悟入清净无我正见之方便。因为若离开甚深正见,纵修尔许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也不能拔除苦根故。如宗喀巴大师说:“不具通达真性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根,故勤通达缘起法。”因此,为了断除见解的错谬及抉择粗细无我的次第故,略说自他宗派建立。</P><P>  【科】科判 分二<BR>  子一 总示<BR>  子二 别释 <BR>  今子一 总示 </P><P>  所谓“宗派”的名言,不是自己所创造的,而是佛经中所说故。如《楞伽经》云:“我法二种相,谓教法及宗,说教为凡愚,宗为修行者。”这也是把补特伽罗分为:心不以宗派转变,及心以宗派转变二种。第一,是以不学习、不分别和不观察教理的俱生心,但希求此生能得安乐者。第二,学习教理体道果三者的建立,成为自己心上的规则,并能宣说经和正理之道者。释宗派之名,在《释明句论》中说:“宗派者即是以正理之教,自己许为是极善圆满教法,即名为‘宗’;除此宗之外而不往彼宗,名之为‘派’。”这就是说,依任何教理判断而成立的宗义,此宗义在自己心上而为规则,除此之外别无动摇,说名为“宗派”故。<BR>  此中分为外宗与内宗,唯有内外之差别:若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补特伽罗,是名为“内”;心不依靠佛法僧三宝,至心皈依世间天神的补特伽罗,是名为“外”故。 外与内的宗派师也有差别,即从本师、教法和见解三方面来分析故。这就是说:内部宗派师具有三种差别,即本师断尽一切过患而一切功德圆满;教法于诸有情无有损害;见解是主张常一自在的我空。外部宗派也具有三种差别,即本师有过患而功德不圆满;教法于诸有情有损害;见解是许实有常一自在之我故。</P><P>  【科】子二 别释分二<BR>  丑一 略说外道宗的建立<BR>  丑二 略释内教自部宗的建立<BR>  今丑一 略说外道宗的建立</P><P>  凡是宗派师内不皈依佛法僧三宝,除三宝外许别有本师的补特伽罗,即是外道宗派师的定相。此中虽有无量差别,但总的说来,有遍入天派 、大自在天派 、胜者派 、劫比罗派 和普布派 五种,于此五派世称有五部分别论师。最根本的也可说为六派,此即是:胜论派、明论派 、数论派、观察派 、裸形派和顺世派等。前五派为常见,后一派为断见。<BR>  胜论和明论二派,如其次第为食米屑仙人和婆罗门足目仙人的随行者。此二派中,内部所许之差别虽然稍有不同,但就宗派的总相没有不同。胜论和明论二派都主张一切所知法摄为九种实性 ,主张洗浴、灌顶、斋戒、祭祀和火供等为解脱道。何时依止师长的教授而修瑜伽,从我自在等了知旁义,即是见真实。若悟入六句义的自性 ,知道我即是遍的自性而无作,由于不积集所有法与非法的业,不集聚新业,旧业已经断尽,而受取的身、根、心、苦、乐和欲嗔等与我相离,亦不受取新的身与根,犹如柴薪燃尽之火,生的相续已经断灭,唯我独存时,即是所谓得解脱。<BR>  数论师是仙人劫比罗的随行者,主张一切所知境决定为二十五数。这就是:神我、自性、大、慢、五唯、十一根和五大为二十五谛。五唯者谓色、声、香、味、触。十一根者谓五知根、五业根和意根。五知根者即眼、耳、鼻、舌、皮等根。五业根者即口、手、足、大便道和小便道诸根。五大者即地、水、火、风、空。彼二十五谛中,除神我是思 ,其余二十四谛,由于是和合集聚而许为是色。自性与神我是胜义谛,余则许为世俗谛。然于此中有其四句:是因非果,因果俱是,是果非因,因果俱非。第一句是共相、自相,第二句是思、慢及彼五唯七法,第三句是其余十六法,第四句是神我。例如《自在黑续》中说:<BR>  根本自性非变异,大等七法变异性,<BR>  余十六种变异者,神我非性非变异。<BR>  彼认为根本自性、共相和自性等是一义,是具足六别法 的所知事。神我、我、思及明等,名虽有异,其义皆同。<BR>  其余二十三谛的生起规则是:何时由彼神我若生起受用境的欲贪,即由根本自性使声等变异起诸变化。即从自性生大,思与大名异义同,思与大外即是境,内即如神我的影像现起于镜面,二则为一。从彼神我生慢,慢又分为变异慢、勇力慢和冥暗慢三种。从第一变异慢生五唯,并从此慢生五大;从第二勇力慢生十一根;第三冥暗慢能随顺余二慢转,譬如瞎子有足的自性,跛子有眼的自性,二者拥抱一起即生起诸变异。由于不了知是由根本自性起诸变化的规则为缘,即许为生死轮回。若时听闻师长的教授教诫,说:“此等变异唯由自性变化”,生起增上定解,渐次离贪欲境,尔时依禅定而生天眼通,若以神通观自性时,彼自性如见他人之妇女而生羞愧,即收摄诸变异,安住于一一自性分中。尔时瑜伽行者心上即息灭一切世俗现象,神我不再受用境,安住于无作中,尔时即是得解脱。<BR>  观察派即是胜量派的随行者。如《吠陀》中说:“凡显现法者皆是自生,彼即是真实性。”从增益来说,主张唯独以祭祀等能得人天善趣增上生果位。这仅仅是许解脱恶趣的解脱,而无有灭除苦的解脱,因为住于有染心之自性故;亦没有一切智,因为所知境无边故,因此即说“亦没有谛实语”。<BR>  裸形派是胜者正士的随行者,主张一切所知法摄为九句义,此即:命、有漏、戒、决定衰老、系缚、业、罪、福和解脱等。这里的“命”即是我,具有如是诸士夫之身量,体性常住,分位是无常之自性。“漏”即是善与不善的诸业,由善与不善业的力为缘故,能令漏于生死轮回故。“戒”即能断有漏,令不积聚新业故。“决定衰老”是以渴不饮及身受痛苦等苦行之方法,即能断尽往昔所积集的诸业故。“系缚”即是邪见。“业”有四种,即后当受业、名业、亲属传统业和寿业。“罪”为非法,“福”为法。“解脱”,即是依身裸形,忌语和以五火灸身 等苦行,息灭往昔所作的一切业。由于不积集新业,即能住在一切世间之上处,名曰“世间集会”,犹如白色伞盖上现起乳酪,或者似若白邬波罗花 ,其量有四十五亿由旬。由于有命即是有法,解脱生死即是无法,趣入彼无法之中而住,名曰“解脱”。如胜者正士说:“犹如雪香花,乳霜珍珠色,持白伞盖同,胜说是解脱。”<BR>  顺世派说:不从前生来至此生,所谓“前生”者,谁也不见故。从忽然有身则忽然有心,如从忽然有灯则忽然有光。也无有从此生往至后生,因为身心是一物体,身若坏灭,心亦灭故,譬如石坏时石上的画即坏灭。由此原故,对于所量外境只许自相法;对于量,主张唯独只有现量,不承认有共相和比量。与顺世派少许不同的即自然外道,主张一切法无因从自然生,如说:“日出东方水下流,豆圆荆棘尖长刺,孔雀斑色翎眼等,谁亦未作自然生”。<BR>  颂曰:<BR>  恶见外道师,无余外宗体,<BR>  善知能断者,入解脱城梯。</P><P>  【科】丑二 略释内教自部宗的建立分二<BR>  寅一 总示<BR>  寅二 别释<BR>  今寅一 总示</P><P>  无等导师释迦王,最初发起悲心殊胜菩提心,中间三无数劫积集资粮,最后在金刚座现证圆满大觉。在婆罗痆斯(鹿野苑)为五贤者初转四谛法轮;其次在灵鹫山说中间无相法轮;最后在毗舍离城等广转善辩法轮,因为调伏外道六师等一切邪说,使利乐生源之佛教宝发扬光大。佛涅槃后诸师作释,各自解释三法轮的密意而产生了四宗派师。从彼等四宗派中,二部实有师(有部师、经部师)随行第一法轮;无自性师随行中间无相法轮;瑜伽行师随行最后善辩法轮,各自建立体、道、果三法为宗。随顺我们大师的宗派师,除有部、经部、中观和唯识四宗外,说另有第五宗;及除三乘外,说有第四乘者,佛未曾说故。如《金刚心要释》云:“佛弟子有四,第五非佛意。”<BR>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自部宗,若以中观应成宗来衡量他们,虽然皆堕断常二边,但对各自的宗派都许为中道,因为都许可远离断常二边之中道故。然彼四宗派师远离断常二边的方法稍有不同。有部师说,果法生时由因法灭故,则离常边,由因无间即果法生,即所谓离断边。经部诸师说,有为诸法由相续不断而转,则离断边,由刹那灭故,则离常边。诸唯识师说,由遍计所执非实有故,则离常边,由依他起实有故,则离断边。诸中观师说,由于一切法在名言中有故,则离断边,在胜义中无故,则离常边。智者应知,由上上宗虽能破下下不共宗派,但了知下下宗的见,是悟入上上见之方便,是故持解上宗殊胜,不应嗔恶下宗。<BR>  其次就见解而立,承认四法印的补特伽罗,安立为内教佛弟子宗派师的定相。四法印是:一切有为法皆无常,一切有漏法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问曰:犊子部许有补特伽罗的我,应当不是佛教内部宗派师?答曰:无过,因为犊子部所许的我,是指独立实物有的我,四法印中的无我,是指由常一自在空的无我。彼四法印内的无我,正量五部 亦承认故。</P><P>  【科】寅二 别释分四<BR>  卯一 释有部师宗<BR>  卯二 释经部师宗<BR>  卯三 释唯识师宗<BR>  卯四 释无自性师宗<BR>  卯一 释有部师宗分四<BR>  辰一 定相 <BR>  辰二 差别<BR>  辰三 释名<BR>  辰四 许法 <BR>  今辰一 定相 </P><P>  不许自证而许外境谛实有的小乘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有部师的相。</P><P>  【科】未三 能诠的声<BR>  能了知自所诠义的所闻声,是能诠之声的相。此中若就所诠门可分为:有诠表正理的声,及诠表多种的声二种,初如说“色”诠表的声,二如说“瓶”诠表的声。又此中若从诠表法的门可分为:诠表法的声,及诠表有法的声二种,初者如说“声之无常”诠表的声,二者如说“声无常”诠表的声。</P><P>  【科】巳二 道的许法分三<BR>  午一 道的所缘<BR>  午二 道的所断<BR>  午三 道的体性<BR>  今午一 道的所缘 </P><P>  即是缘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认为微细无我与补特伽罗微细无我为同一义。而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之我空,是补特伽罗的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是补特伽罗的微细无我。</P><P>  【科】午二 道的所断</P><P>  谓补特伽罗的我执,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等,但除唯名言。不承认法我执,及所知障等似同有部师。</P><P>  【科】午三 道的体性 </P><P>  于三乘道五道的建立,许忍智十六刹那为见道。于现量的显现境定是自相,不承认声闻见道无间道的相执境,是补特伽罗的微细无我,因此以补伽罗我寂灭行亲所量之力,许为现证补特伽罗的微细无我。</P><P>  【科】巳三 果的许法</P><P>  谓许断证阿罗汉无有退失;及除佛色蕴皆许为佛。现证三乘果法等规则与有部师相同。有部和经部虽然都不承认大乘藏为佛语,但后辈诸师中有许为是佛说的。<BR>  颂曰:<BR>  善习正理经教力,随正理行说喻宗,<BR>  正理密语如实说,正理诸师欢庆藏。</P><P>  【科】卯三 释唯识师宗分四<BR>  辰一 定相<BR>  辰二 差别<BR>  辰三 释名<BR>  辰四 许法 <BR>  今辰一 定相</P><P>  不许有外境,而主张依他起为谛实有的内部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唯识师的相。</P><P>  【科】辰二 差别</P><P>  此中分为实相唯识师与假相唯识师二派。此二派的差别是:眼识取青色,青色显现为青色,此是实假相二派争论依据的相。实相派认为眼识取青色,青色成为似现青色;假相派则认为眼识取青色,青色不成为似现青色故。应是这样,因为实假二派,都主张眼识取青色,青色显现为青色;显现为粗分青色;青色显现为外境虽然相同,但实相派认为眼识取青色,青色显现为外境,是以无明所熏染,而青色显现为青色;及显现为粗分青色,即不受无明所熏染。假相派则主张,不但青色唯显现外境,青色显现为青色;及显现为粗分青色,也受无明所熏染故。因此,若是唯识师,在根识上,许显现境为粗分,成为似现者,即是实相派唯识师的相。若是唯识师,在根识上,许显现境为粗分,不成为似现者,即是假相派唯识师的相。<BR>  实相派又分为三种,此即:能取所取数量平等、半卵形和种种无二。对此三种差别,诸智者有不同的说法。贡汝幢贤的《中观顺空论》说:“取蝴蝶翅膀上斑纹的眼识,执为斑纹时,若许从境上有青黄等各种不同之形相,而从有境心上也有青黄等各种不同之形相,生起为实相时,即是能取所取数量平等;如是就能取时,若许从境上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而从有境心上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生起为无相时,即是半卵形;如是就能取时,若许从境上无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而唯有斑纹之形相,从有境心上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形相,不生起为无相,唯有斑纹相生起为无相,即是种种无二。”<BR>  仲钦·善贤和大智者福称等说:“如在取斑纹的根识上,显现的青黄二色是异体,取斑纹的根识上,若许眼识有多种异体时,即是能取所取数量平等;青色与眼识取青色,二者虽然共为识之自体,但是,若许彼二是异体,即是半卵形;如斑纹上的青黄二色是一体,在取斑纹的眼识上,取青黄的根识,二者若许为一体,即是种种无二。”<BR>  《宗派广论》说:“由眼识取斑纹而见为斑纹时,若许斑纹上的青黄等数量平等的识,同类同时生起时,即是能取所取数量平等;青色与取青色的眼识,从观待二者成就时虽是有前后,但从观待所缘时,若许为一体,即是半卵形;由眼识取斑纹见自境时,境上的青黄等数量平等的识,同类不同时生,唯独有眼识取斑纹,若许彼斑纹上的青黄等是能取的根识,即是种种无二。”从彼三宗之内,乐于谁宗所说,随所应取。<BR>  对于能取所取数量平等,有主张八识聚和六识聚二种。对于种种无二,有说六识聚及说唯独一识二种。<BR>  假相派又分为有染假相和无染假相二种。若主张心之体性是受无明习气染污所熏,即是有染派;若主张心之体性少许也不受无明习气染污所熏,即是所谓无染派。又若认为在佛地中虽然没有无明,但有错乱显现,即名有染派;若许在佛地中由于没有无明,所以也没有错乱显现,即是所谓无染派。<BR>  唯识师又分为随教行和随理行二派:第一即是随顺《瑜伽师地论》行者;第二即是随顺七部量论行者。</P><P>  【科】辰三 释名</P><P>  问:何故名唯识师?答:若说一切法唯是心之自体,即名唯识师或识师;若从修瑜伽所依事门而抉择修持的道行,即名瑜伽行师。</P><P>  【科】辰四 许法分三<BR>  巳一 体的许法<BR>  巳二 道的许法<BR>  巳三 果的许法<BR>  巳一 体的许法分二<BR>  午一 境<BR>  午二 有境<BR>  今午一 境 </P><P>  谓主张一切所知境摄为三相,即一切有为法名依他起相;一切法性名圆成实相;除彼以外即是遍计所执相故。虽然许此三法由本来有和由自性有,但有谛实有和非谛实有之差别,因为许遍计所执非谛实有,依他起和圆成实二法谛实有故。在胜义中虽非实有,但虚妄分别的体性为有,即是遍计所执的相。此中分异门遍计和性相分别遍计二种,初者如所知,第二者如二我。若依仗其他因缘之增上力而生起,成为圆成实的所依事,即是依他起的相。此中又分清净依他起和不净依他起二种,初者如圣者的后得智和佛的相好;第二者如有漏取蕴。以二种我随一空的真如,即是圆成实的相。此中又分无倒圆成实与不变圆成实二种,初者如圣者的根本智,第二者如法性。无倒圆成实虽例为圆成实的差别,但并非圆成实,因为凡所缘何法,当成为尽障的清净道,即非究竟所缘故。<BR>  又于所知境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由观察名言的理智量而获得的境,即是世俗谛的相,虚妄法、世俗谛和名言谛等是一义。由观察胜义的理智量而获得的境,即是胜义谛的相,空性、法界、圆成实、胜义谛、实际和真如等为一义。若是胜义谛,虽然悉是由自相有,但若是世俗谛则不悉是由自相有,因为依他起虽然是由自相有,但遍计所执诸法,则非由自相有故。若是虚妄法,不须成立为虚妄,因为彼依他起虽是虚妄法,但不成立为虚妄故。关于三时与无遮的安立轨则,经部、唯识和中观自续派三宗都相同。<BR>  色等五境不立为外境,因为在阿赖耶识之上,由共与不共业而建立的习气之力,皆是从内识之实体上而生起故。若如实相派所许,色等五境虽非外境,但有粗分色;假相派则说,若是这样,就必须成立外境,而不成立粗分色。</P><P>  【科】午二 有境许法</P><P>  随教行的诸唯识师,由于许有八识聚,故主张意识和阿赖耶识为补特伽罗。随理行的诸唯识师,则主张意识为补特伽罗的所相。此中阿赖耶识者,谓缘内识习气同类相续,性为无覆无记,唯依眷属心所五遍行相应的心王意识而了别一切。然彼有覆与无覆二者中,不是有覆无记,因为断善根的身心相续中亦有不善,上界有不善或非不善。<BR>  许染污意识者,谓缘阿赖耶识为所缘境,思量我相,性是有覆无记。六转识的安立轨则相同。量,又分为现量与比量二种,及主张四种现量的建立,不错乱识遍于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实相派说,凡夫异生身心相续的眼识取青色,此为不错乱识。若如假相派所许,凡夫异生身心相续的根现量,悉是错乱识,凡夫异生身心相续的意现量,有错乱与不错乱二种。</P><P>  【科】巳二 道的许法分三<BR>  午一 道的所缘<BR>  午二 道的所断 <BR>  午三 道的建立<BR>  今午一 道的所缘 </P><P>  谓缘四谛的差别法无常等十六行相;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实有空,为补特伽罗的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是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色与能取色量异体空;及色与能取色的分别耽著所依事上由自相实有空二法,许为细分法无我。许人法二种细分无我为空性,而无需随一皆空性,因为许灭谛与涅槃二法皆为空性故。主张诸有为法与自能取量为同一实体,因为诸无为法与自能取量为同一体性。</P><P>  【科】午二 道的所断<BR>  此分为烦恼障与所知障二种。第一、如补特伽罗粗细二种我执种子;六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第二、如法我执习气。这就是说,菩萨是以所断所知障为主,而不是以所断烦恼障为主。小乘有学圣者是以所断烦恼障为主,而不是以所断所知障为主。</P><P>  【科】午三 道的建立</P><P>  主张于三乘各个都建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五道,对于大乘道上亦建立十地。</P><P>  【科】巳三 果的许法 </P><P>  证果的轨则,认为定姓小乘,以补特伽罗无我为缘,以圆成实作为主要所修,在究竟修道位时,依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障,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声闻和独觉所修的无我,及所断的烦恼,虽然无有少许差别,但对声闻和独觉亦应有果向八种的建立,而独觉者由于决定以欲界的所依身,故不作为二十种僧的建立。然而对于声闻独觉二者并非无有差别,因为百劫修福德资粮有长短之分,由此缘故,所证的果亦有胜劣之别。随教行的诸唯识师,认为小乘阿罗汉唯独趣入寂灭,不趣入大乘道,而主张转变成菩提的阿罗汉能趣入大乘道。这就是说,是从有余涅槃入,不是从无余涅槃而入大乘,因为许有究竟三乘故。随理行的诸唯识师,则认为小乘阿罗汉能趣入大乘道,因为主张究竟一乘故。<BR>  具有大乘种姓者,以法无我为缘,以圆成实作为主要所修,经三无数劫修积资粮,以五道十地渐次而行,由最后心的无间道断尽二障,在色究竟天永断自利,证得圆满法身,及证得圆满利他事业的二种色身。若如有些随《阿毗达磨集论》所行者说,也有依人的所依身成佛的。认为佛说的教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差别,因为许《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初二法轮为不了义经,最后法轮为了义经故。了义与不了义者,谓正显不应如言所许的经,为不了义经;正显应如言所许的经,立为了义经故。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三种。佛的身分为: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又分为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二种。自性法身又分为自性清净身和客尘离垢的自性身二种,由此所许,故名大乘宗派师。<BR>  颂曰:<BR>  随顺导师能仁教,此立唯识师所宗,<BR>  如诸智者所宣说,诸具慧喜随理入。</P><P>  【科】卯四 释无自性师宗分四<BR>  辰一 定相<BR>  辰二 释名<BR>  辰三 差别<BR>  辰四 释各差别义 <BR>  今辰一 定相 </P><P>  仅微尘许有谛实的法也不许可的内部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中观师的相。</P><P>  【科】辰二 释名</P><P>  问:何故名为中观师?答:若主张远离断常二边的中道,名为中观师;若说诸法无有谛实之自性,名为无自性师。</P><P>  【科】辰三 差别</P><P>  此中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二宗。</P><P>  【科】辰四 释各差别义分二<BR>  巳一 释中观自续派<BR>  巳二 释中观应成派。<BR>  巳一 释中观自续派分四 <BR>  午一 定相<BR>  午二 释名<BR>  午三 差别<BR>  午四 释宗派之许法 <BR>  今午一 定相 </P><P>  在名言中许由自相有的无自性师,即是自续派的相。</P><P>  【科】午二 释名 </P><P>  问:何故名为中观自续派?答:若依正因三相 在自己面前成立的正因,破谛实法,故名自续派。</P><P>  【科】午三 差别</P><P>  此中又分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派,及顺经部行的中观自续派二宗。不许外境而许自证的中观师,即是前者的相,所相如阿阇黎静命(又名寂护)。不许自证而许外境由自相有的中观师,即是后者的相,所相如阿阇黎清辨。也有解释:若基本点的建立是顺唯识师所许,即是顺瑜伽行的中观师;如像经部师一样,主张有极微集聚的外境,名为顺经部行的中观师。<BR>  顺瑜伽行的自续中观师中,又有顺实相派的中观师,及顺假相派的中观师二种。初者如静命、莲花戒和圣解脱军;第二者如阿阇黎师子贤、则打惹 和赤衣论师。则打惹论师说为顺假相派的有染派,赤衣论师说为顺假相派的无染派。</P><P>  【科】午四 释宗派之许法分二<BR>  未一 释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宗<BR>  未二 释顺经部行的中观自续宗 <BR>  未一 释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宗分三 <BR>  申一 体的建立 <BR>  申二 道的建立<BR>  申三 果的建立 <BR>  申一 体的建立分二<BR>  酉一 境<BR>  酉二 有境 <BR>  今酉一 境 </P><P>  若于所量境,许为悉由自相有,因为寻求所有法而安立义时,许为有所得故,因此,许由由自相有、自性有、由自体本有和本来实有等同为一义。对于所知境,可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二种。由自现证的现量,二现自性寂灭之理趣,所应通达的境,即是前者胜义谛的相;以自现证的现量,有二现之理趣,所应通达的境,即是后者世俗谛的相。如瓶谛实空,是胜义谛的所相;如瓶,是世俗谛的所相。胜义谛若广分有十六空,略则有四空。世俗谛分为正世俗与倒世俗二种,初者如水,第二者如阳焰。此宗认为,若是智定是正世俗。</P><P>  【科】酉二 有境</P><P>  许意识为补特伽罗的所相。不许阿赖耶识和染污意 (第七识),而主张六识聚,二自续派均相同。对于心,又分为量心和非量心二种。对于量,又分为现量和比量二种。对于现量,又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四种,认为后二现量定是不错乱心。由于不承认有外境,所以许青色与能取青色二现量为一实体。</P><P>  【科】申二 道的建立分三<BR>  酉一 道的所缘<BR>  酉二 道的所断<BR>  酉三 道的体性 <BR>  今酉一 道的所缘</P><P>  谓许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是补特伽罗的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是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色与取色量由于异体空,即是粗分法无我;一切法由谛实空,即是细分法无我。</P><P>  【科】酉二 道的所断</P><P>  谓许补特伽罗我执为烦恼障,法我执为所知障。而所知障亦有二种,如执能取所取为异体,认为是粗分所知障;如执蕴等法为谛实,认为是细分所知障。</P><P>  【科】酉三 道的体性</P><P>  谓许三乘各有五道皆相同,不同的是:主张独觉无间道和解脱道,定有二空之形相。</P><P>  【科】申三 果的建立 </P><P>  谓独觉所断粗分所知障为主故,所以不算在果向八种建立之数,而许声闻有八补特伽罗。定姓声闻主要所修的是证补特伽罗无我见,因为在最后修道位,依金刚喻定永断无余烦恼障,同时现证阿罗汉果。定姓独觉主要所修的是能取所取二空见,因为在最后修道位,依金刚喻定永断无余烦恼障,及永断无余粗分所知障,同时现证独觉阿罗汉果。小乘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二种,第一,由有往昔业烦恼而引发的苦蕴余存之涅槃;第二,即远离苦蕴之分位。若是声闻独觉阿罗汉,完全能入大乘道,因为立究竟一乘故。是故,此宗主张声闻独觉二者的所断与所证,由于种姓不同为缘,所得的果位亦有胜劣之分。<BR>  定姓大乘者发起殊胜菩提心,在上品资粮道分位时,依法流三摩地,亲自听闻胜应化身佛的教授,依修持彼佛的教授义,缘空性最初生起修所成慧时,即入加行道。在暖位时,灭见所断杂染烦恼所取分别现行;得顶位时,净治见所断所取分别现行;得忍位时,断见所断能取实执分别现行;得世第一法时,断见所断能取假执分别现行。于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法中,即所谓如其次第获得光明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一分真如三摩地,及无间三摩地。在彼之后,随即以见道无间道永断遍计烦恼障;永断遍计所知障种子后,即现证解脱道和灭谛。说以九品修道,如其次第断修所断十六种烦恼种子,及如次断修所断一百零八所知障种子,依最后心无间道,同时永断俱生烦恼障和俱生所知障后,第二刹那当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定姓大乘证果的轨则。认为大乘涅槃与无住涅槃为同一义,并主张佛的身决定有四。圣解脱军和狮子贤论师对佛身的说法虽有诤论,但对四身的数并无诤论。<BR>  许佛的教法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的建立者,谓佛所说的法,若正显示是以世俗谛为主的经,即是不了义经;正显示是以胜义谛为主的经,即是了义经故。许《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初法轮为不了义经,中后二法轮有了义有不了义二种。</P><P>  【科】未二 释顺经部行的中观自续宗分三<BR>  申一 体的建立(所许轨则) <BR>  申二 道的差别<BR>  申三 果的建立<BR>  今申一 体的建立(所许轨则) </P><P>  此宗唯除许有外境,不许有自证外,基本建立轨则大致与前宗相同。</P><P>  【科】申二 道的差别<BR>  谓许声闻独觉在种姓地,不证法无我,不许证能取(内心)所取(外境)异体空的智慧;能取外境的分别,也不许为所知障。</P><P>  【科】申三 果的建立</P><P>  谓许声闻独觉二者所断的障,及所证的无我,由于无有粗细之分,所以现证理智则无不相同,而于声缘二者俱建立果向八种。主张定姓大乘渐次断二障,因为得第八地时,已断尽烦恼障,这是清辨论师在《分别炽燃论》中所说故。然而亦非如应成派所许,乃至未断尽烦恼障,则无从断所知障。唯除彼不同之差别,关于体道果三法的建立,大致与顺瑜伽行的中观自续宗相同。<BR>  颂曰:<BR>  虽有自相许无实,自续中观师宗别,<BR>  断诸臆造此善说,诸智自许所执持。</P><P>  【科】己二 释中观应成派分三<BR>  午一 定相<BR>  午二 释名<BR>  午三 许法 <BR>  今午一 定相 </P><P>  在唯名言中也不许由自相有的无自性师,即是应成派的相,所相如佛护、月称和寂天论师。</P><P>  【科】午二 释名</P><P>  问:何故名为应成派?答:若许唯以应成因使敌论者的相续(身心)中,生起通达所立(宗)之比量,名为应成派故。</P><P>  【科】午三 许法分三<BR>  未一 体的建立<BR>  未二 道的建立 <BR>  未三 果的建立 <BR>  今未一 体的建立 <BR>  若是有(真实存在的事物),许为完全不是由自相有,因为许有量 ,完全是唯由分别安立名言。彼之“唯”字,是说能断除由自相有故。有、境和所知等是同一义。此中又分: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及二谛差别。</P><P>  【科】未一 体的建立分二<BR>  申一 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BR>  申二 二谛差别<BR>  今申一 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P><P>  现见与隐事二种差别者,谓不依因相(因明推理)而以领受力即能通达的法,彼即是现见(显现境)的相。现量、现见、根的境和非隐事四法,名虽有异其义相同,所相者如色、声、香、味、触。需要依因由或依因相(推理)通达的法,彼即是隐事的相。隐事、非现量的法和比量之所量等法,名虽有异其义皆同,所相者如声无常,声补特伽罗无我。是故,此宗许现见与隐事二法,及三所量分 是相违的。</P><P>  【科】申二 二谛差别</P><P>  若以观察名言量所获得的义,观察名言量于自己成为观察名言的量,彼自己即是世俗谛的相,所相者如瓶。此中不辨别正世俗与倒世俗,因为无有正世俗故。若是世俗定非正故,若是非正定是倒故。然而对于世俗,观待世间人自己欢喜的心前,也有正倒之别,因为色法,观待世间人心前为正;镜中的面貌影像,观待世间人心前是倒故。观待世间人心前若是正,则不完全是有,因为色谛实有即是彼故。若以观察究竟量所获得义,观察究竟量于自己能成为观察究竟的量,彼自己即是胜义谛的相,所相者如瓶由自性无。差别如前。<BR>  又过去未来诸坏灭法许为有法,亦主张外境有,因为成立能取(心)所取(境)为异体故。<BR>  有境的许法者,谓依自己的所施设事,即五蕴或四蕴上安立的唯“我”名,许为补特伽罗的所相,而补特伽罗定是不相应行。对于心又分为量心和非量心二种。对于量又分为现量和比量二种。对于现量有:根现量、意现量和瑜伽现量三种。不承认自证现量 ,而有情身心相续的根识,悉是错乱识。瑜伽现量有错乱与不错乱二种,因为成为无漏根本智体性的瑜伽现量是不错乱,凡夫身心相续现证细无常的瑜伽现量,此是错乱识故。后者应是错乱识,是异生身心相续的识故。若是断知 悉是现量,因为通达声无常的比量之第二刹那,彼即成为分别现量;能取色的根现量的第二刹那,彼即成为无分别的现量故。比量又分为:事势比量、极成比量 、喻量比量和信解比量四种。对于彼境虽是错乱,但与通达彼境并不相违,因为通达声无常的比量,于彼虽是错乱,但许为是通达声无常故。若是有二现 的识,于自己的显现境定是现量,因为计执声常,彼于自己的显现境是现量故。若是识定是自己的所量分别,因为兔角的总义,是计执兔角的所量;声常的总义,是计执声常的所量故。</P><P>  【科】未二 道的建立分三<BR>  申一 道的所缘<BR>  申二 道的所断 <BR>  申三 道的体性 <BR>  今申一 道的所缘 </P><P>  谓由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空,为补特伽罗粗分无我;由补特伽罗谛实空,为补特伽罗细分无我。这是就二种微细无我空事门来分析的,不是就所破门来分析的,因为在所破补特伽罗所依事上已破谛实,即是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在所破蕴等事上已破谛实,即是法的细分无我故。于彼补特伽罗的细分无我,及法的细分无我二法,无粗细之分而许为究竟真性。</P><P>  【科】申二 道的所断</P><P>  谓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粗细我执种子,及由彼种子之增上力而生起的三毒(贪嗔痴)种子,许为烦恼障,因为实执为烦恼障故。由实执的习气,及由彼习气之增上力而现起的二现错乱之一分,执二谛为异体的诸垢染,许为所知障。</P><P>  【科】申三 道的体性 </P><P>  谓于三乘一一乘中亦各有五道的建立,依《十地经》而建立大乘十地。三乘人的智证无有不同,因为主张圣者定证法无我故。</P><P>  【科】未三 果的建立 </P><P>  谓诸定姓小乘唯依略修无我见理,最后以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永断实执种子,同时现证自己的菩提。中观自续派以下,都主张得无余涅槃之前,必须先得有余涅槃。而此宗则主张在有余涅槃之前,必须先得无余涅槃。许声闻独觉的果向建立,果向八种的随其一种定是圣者。<BR>  现证大乘菩提法者,谓诸菩萨从无量异门广修无我见的理智而断障,然彼未断尽烦恼障就无从断所知障,断所知障是从第八地开始。昔未入小乘道的菩萨,得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依最后心的无间道永断无余所知障,同时现证四身位。主张涅槃和灭谛定是胜义谛。《解深密经》所说的三法轮,初法轮和最后法轮悉是不了义经,因为初后二法轮中不是正显空性的经故。主张彼三法轮的中间法轮悉是了义经,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了义经故。<BR>  应成派的主要特法 在于:依安立名言的正因,虽遮破所有内外诸法由自相有,但在名言中,诸法唯有安立的名言而无实体,足能安立解脱、系缚、因果、所量和能量等法,不须依他径所转,无可争辩地建立自宗,这就是此宗的特殊法。可是,现在有些自矜高见者说“一切显现分法,唯是错乱显现,譬如石女儿,执为毕竟无,完全无有作意。”执此为殊胜见者,连应成宗的气味一点也无有。因此,若已见三有的一切圆满享受犹如火焰波涛,而希求解脱者,则应如法断除一切虚构邪见,对一切宗派之顶的中观应成宗,应生起殊胜敬仰。<BR>  颂曰:<BR>  遍绕教理金乳母,词义深渊难量边,<BR>  劣慧凡夫心生畏,种种正理波漫摇,<BR>  诸见河流千波涌,二明慧者游戏处,<BR>  内外教理大海藏,谁能测量彼无余。</P><P>  然诸众生得船筏,加起顺风而鼓动,<BR>  易到宗派大海中,善说宝鬘此中得。</P><P>  于诸俱胝胜智前,若许善说增喜庆,<BR>  此略自他宗心要,明慧童聚所应依。</P><P>  今有狂慧无知众,广大教理长不学,<BR>  为取利誉造戏论,专求劳累彼希奇。</P><P>  从空智说千光出,能闭一切恶说宗,<BR>  清净教理百瓣园,奇境含笑全激动。</P><P>  已摄印藏智宗要,安立一切宗派眼,<BR>  非是较量心嫉恼,为利良缘智慧增。</P><P>  于此理勤起善用,由彼映蔽月光明,<BR>  越度诸趣恶见险,唯愿正道常增长。</P><P>  此《内外宗派建立宝鬘略论》,是由具信精进智慧古喜·阿旺迦桑,及比丘阿旺桑波二人的劝请,大德宝无畏王于癸巳年 藏历五月十五日著,丹臻泽仁笔录。</P><P>  一九七八年译于北京<BR>  一九八八年重校 <BR></P><br>[此帖子已被 笨者之帚 在 2004-11-10 20:51:40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宗派建立宝鬘论</P><P>  嘉祥二世·晋美旺波&nbsp; 着<BR>  班班多杰&nbsp; 译</P><P>  希有二资粮雪山&nbsp;&nbsp;&nbsp; 大悲热力融为流<BR>  任运法身大地遍&nbsp;&nbsp;&nbsp; 汇分宗派四大河<BR>  事业波涛涌接天&nbsp;&nbsp;&nbsp; 外道愚夫悉惊怖<BR>  千万佛子具信渡&nbsp;&nbsp;&nbsp; 牟尼无热大池王</P><P>  佛补处尊无能胜(弥勒),佛胜智主微妙音(文殊),<BR>  佛记龙猛甦省足&nbsp;&nbsp;&nbsp; 佛仲父子(师弟)我敬礼<BR>  若通达此能普见&nbsp;&nbsp;&nbsp; 外内教法之差别<BR>  能于博学智者前&nbsp;&nbsp;&nbsp; 受持胜说之禁戒<BR>  希有名称白幢幡&nbsp;&nbsp;&nbsp; 质直士夫能高举<BR>  自他宗派辨真实&nbsp;&nbsp;&nbsp; 谁有智者舍精勤<BR>  胜士善说普集已&nbsp;&nbsp;&nbsp; 自与等缘随摄故<BR>  宗派建立当略说&nbsp;&nbsp;&nbsp; 慧明求法当教听</P><P>  此即,不观待现生之利养、恭敬,赞顷,心中希求解脱之补特伽罗,必须为通晓清净无我见之方便而精进,若远离甚深之正见,则如何修习慈心,悲愍心,菩捉心,亦不能拔除苦根故。如是之语至尊宗喀巴大师亦说:『若不具证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nbsp; 故勤证缘起方便』。是故,为断除见之谬失及抉择粗细无我之次第故,概述自他宗派之建立大文分二:初,总标,二,别释。</P><P>  初,谓『宗派』之名言非已造作,乃佛之教诫中所说故,如《楞伽经》云:“我法相二种,教法及宗派,诸凡夫教法,瑜伽者宗派”。此又就补特伽罗分为:心不由宗派变及心以宗派变二种。&nbsp;&nbsp; </P><P>  1、以不修习,不观察、不研究宗义之俱生心者,唯希求此世安乐。</P><P>  2、修习教理境,行、果三之建立成就为自心之理,从经教及正理之道中所说。释宗派之名。如《释说明句论》中说:“唯宗派者,即由正理及经教自许为善说,便称谓『宗』。唯此外,非趋向他方故谓『派』。无论依何种教理而决断,此成就宗之义。除此自心前之理外,不向他处动摇。故名“宗派”。</P><P>  此分为二:外道、内道,唯外道及内道有差别,诚心归依三宝之补持伽罗为内道。心不依托三宝,而真心归依世间天神之补特伽罗为外道故。内外道宗派言论亦有差别,从师、论、见三门中可分辨故。此亦是说,诸自宗者皆谓,师已断尽一切过失,且圆满一切功德,论于有情无害,见许常一自在之我空。共具三种差别。</P><P>  诸余部,……与此相反:师有过失,功德非圆满,论于有情有损害,见许常一自在之我成就,共具三种差别故。</P><P>  一,别说分二:初,概述外道宗派之建立,次,略辨内道宗派之建立</P><P>  初,于宗派言论中,凡不归依三宝,具尚计有其他导师之补特伽罗,即是外道宗派言论之相。彼差别虽无量,总摄则有:遍入派、自在天派、耆那派,劫毗罗派、天师派等五派,此五派称论辩五部。又有根本六部: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观行派,裸形派、顺世派等。此诸派中从一至五为常见,其后者为断见。又胜论派与正理派二者依次为食米屑仙人及婆罗门足目之随行者。此二派内部所许虽略有不合,然总宗派则无有不向。又胜论、正理论二派许一切所知摄为九实:许沐浴、灌顶、膏戒,祭祀、烧施等为解脱道,若时从师教授而修瑜伽,由诸我根等丁知余义,即观见真如。若通晓六句义之自性,丁知虽我以周遍为自性,然无造作,全不积集法与非法之业,不积新业,而旧业销亡,复所受身及根觉苦乐贪嗔等与我脱离,而又不取新身及诸根,如柴已烬之火,断生相续,若唯我独存时,即得解脱也。</P><P>  数论派,为劫毗罗仙人之随行者,将一切所知决定许为二十五数,此即神我、自性,大、慢、五唯、十一根、五大共二十五谛。五唯者:色、声、香、味,触。十一根者:五知根,五业根及意根。</P><P>  五知根者,眼,耳,鼻,舌,皮根等,五业根者:口、手,足、肛门,阴部,五大者:地,水,火,风,虚空等。此中神我为知者外,余二十四和合聚集而计为色法、自性,神我为胜义谛,其余则计为世俗谛。此中又有:是因非果,困果俱是,。是果非因,因果俱非四种:一为总自性,二为心,慢及五唯共七种,三为余十六,四即神我。此如《自在黑续》中说,“根本自性不变异,大等七性则变异,余十六种亦变异,非神我性不变异”。彼亦计诸根本自性、总相,自性渚义虽同,而具足六不同法之所知。神我,我、知,明等义一名异。其余二十三种之生法,何时由神我生起受用境界之欲,由根本自性能使声等诸变异起变化。此亦先从自性生大,觉与大者亦为名之差别,此即从外能现境,从内能现神我之影像,如镜两面。由此生慢,慢分为:变异慢、勇慢、阍慢共三种。从变异慢生五唯,由此生五大,从勇慢生十一根。从阍慢而能入其余二慢。此由于不知如有足盲人之自性与如有眼跛者之神我,乃迷谬为一,及不知诸变异等由根本自性所起变化之理,遂流转轮回。若时从师听闻亲示教授,由依于此,则生起殊胜定解:此诸变异唯自性所变化而已,由渐次远离贪着于境,尔时依止静虑得天眼通,次以神通观察自性时,自性,如他人妇生起羞愧,诸变异等,皆归收摄,入自性中,隐灭不现,尔时瑜伽者心相上一切世俗境界巳还灭,神我无有境界可资受用,无为而住,斯时则得解脱。彼派所计如是。</P><P>  观行派者,此派是随阇弥尼之学说,凡吠陀所显皆自然生,并增益言“此即真实”,计唯祭祀等能得天位,此即出离恶趣之解脱。然无有除苦之解脱,因垢融入于心性故,又无有一切智,所知无有边际故。是故亦说无有真谛之语。</P><P>  裸形外道派,即随耆那之说,将一切所知摄为九义:命,漏,戒,定老,缚,业,罪、福德,解脱等。“命”,即是我,如诸士夫身量而有,其体是常而有分位无常之自性。“漏”,是善及不善之诸业,由此有轮回之漏故。“戒”,能灭除漏,不积新业故。『定老”,渴而不饮,身于暑热等苦行之门中尽昔所造之诸业。『缚”,即邪见。“业”,有四种:后受业、名业、种姓业,寿业。『罪』,即非法。『福德』,是法。</P><P>  『解脱』,谓修裸形,不语、依五火等苦行将昔日所造业皆得销尽,不积新业,居于一切世间之顶处,名为世间集会,此如白伞上竖,如乳酪或拘物头花白色,量有四百五十万由旬,有生命,故是实法,然从轮回解脱,故亦是非实法,趋于彼处,于彼处中名为解脱,如耆那曾说:“犹如雪域之香花,乳酪露水珍珠色,如持白伞之形态,耆那说即是解脱”。</P><P>  顺世外道者,不由前世而来此世,谓前世者谁亦未见故,从倏尔之身成就倏尔之心,如从倏尔之火成就倏尔之光。亦无由现世而至后世,因身心同为一体,身坏时,心亦随坏故,如石坏时,其石纹理亦随之而坏,故此于所量上只许自相及于量中许一现量通遍一切,不许共相及比量故。顺世派之有些派别,计一切法无因从自性生。如颂云:“红日照临,水趋下流,豆子形圆,荆棘尖刺,孔雀翎毛灿耀,诸是等法,谁亦无造作,由自体性生。”于此说颂曰:『依止恶见边,外道宗体性,善知悉断除,进趣解脱城』。</P><P>  二、略辨自部宗派之建立,分二:一总标,二别释说</P><P>  (一)无等导师释迦佛初发殊胜菩提心,中于三无数劫中修集资粮,后于金刚座顶上现证圆满菩提。佛于婆罗尼斯地方为五贤者初转四谛法轮,其后于灵鹫山中转无相法轮,再于毗舍离城等地广转善辨法轮。战胜外道六师等之一切恶论,尔时利乐之源佛之教宝弘扬广大。其次,诸作释者依释三法轮之各别密意而生成四宗派,彼等中说一切有部等二随初转法轮,说一切无自性随中转法轮,诸瑜伽行派随后转法轮,建立境、行、果三之宗。随吾等佛之宗派定数为毗婆娑,经部,中观,唯识四种,无有说与此相反之第五宗及与三乘相违之第四乘故。《金刚心要释》中说:“凡即佛教是四宗,有五则非佛密意”。自续派以下之诸自宗用应成派度量虽则堕入常、断二边,然许各自之宗为中观派,因皆想依附于远离常,断二边而许中道故。此亦四宗派断除常、断二边之方式各有不同,诸毗婆娑师说,果生起时,因即灭故,断除常边,因结束时,果即起故,断除断边。</P><P>  诸经部者认为,诸有为法相续不断而转故,断除断边,以刹那坏灭故,脱离常边。</P><P>  诸唯识派认为,遍计所执不成实有故,断除常边,依他起成就谛实故,断除断边。 </P><P>  诸中观派说,一切法名言中有故,远离断边,胜义中无故,远离常边。虽诸上上宗派能破下下不共之诸宗派,然了知下下家之见,是为了知上上见之方便。是故,纵取上上宗派为胜,亦不应敌视下下之宗派。其次,就见解而立,许四法印之补特伽罗,安立为内道佛子之宗派师之相。四法印者:诸有为法无常,有漏法皆苦,诸法无我,涅架寂静等。问曰,若犊子部许补特伽罗我,则成非内道宗派师耶?答曰:无过,由彼所许之我即有自主功能实质之我,而四法印内之无我,是说常一自在空之无我,彼正量等五部亦许[犊子部之我]故.</P><P>  (二)别释分四,即毗婆娑部,经部,唯识,说无自性等四宗:</P><P>  分相、差别,释名、所许之理等四。</P><P>  (1)不许自证分而许外境成就谛实之小乘宗派师之补特伽罗,为说一切有部毗婆娑师之相。(2)此又可分,迦湿弥罗毗婆娑师,西方有部师,摩羯陀之毗婆婆师,共有三派,(3)世友阿阇黎,称汝为说一切有部师有原因。随《大毗婆沙论》之宗派师,或说三时实有之有郁师,故称谓有部师。(4)所许之理分三,境之所许理、道之所许理,果之所许理。甲分为二,境之所许之理和有境之所许之理。初</P><P>  此宗许一切所知摄为丑事,现见色之事,心王之事,眷属心所之事,不相应行法之事,无为法之事等。彼诸五事许为实有,有功用[能作义]为实有之相,有,所知、实有等同义。许诸无为法为常实有,许色,识,不相应行三者为无常之实有。实有中虽为实物成就所周遍,而实物有则不周遍,许胜义谛,与实物有(有实体)为同义。世俗诗与假名有为同义故。彼区分为:区别二诗及区别有漏无漏。余义他示: </P><P>  1、摧破或以心析破各个部分时,肩取之心可舍弃所缘之法,为世俗谛之相。所相知瓦瓶及鬘。若瓦瓶由斧子击破时,执着瓦瓶之心亦随弃舍故,若鬘之卷皆析除时,执着鬘之心随弃舍故。&nbsp;&nbsp;&nbsp; </P><P>  摧破或以心析破各个部分时,自取之心不可舍弃所缘之法,为胜义谛之相。所相如极微无方分、心识无刹那分,无为之虚空。《俱舍论》中说&#39;『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玄奖法师译文]。是故,诸世俗谛等虽未成就胜义;然许成就谛实,此宗许实有中由成就谛实周遍故。</P><P>  2、任何与所缘相应之门中,漏可增长之法为有漏之相。所相,如五蕴。任何与所缘相应之门中,漏不可增长之法,为无漏之相。所相,如道谛及无为。《俱舍论》说:『除道以外之诸有为法等,为有漏。”又云,『无漏谓道谛及三无为故。”有漏由所断周遍,资粮与加行二种即是所断故。见道唯无漏,』修道及无学道二种各各有有漏,无漏之二种道。若是圣道则全是无漏道故,虽皆周遍,但圣者相续之道无漏而非周遍。修道之相续中之寂灭,为粗行相之道,即有漏故。 </P><P>  3.他示余义,许三时实有,许瓶于瓶之过去时中亦有,瓶于瓶之来来时中亦有故。虽许破,立二种,然不许彼无,若是遮,则由非是遮许为周遍故。</P><P>  趣湿弥罗毗婆娑师等与经部相顺,许业果之因缘所依为识相续。除此以外之毗婆娑师等说,业果之因缘所依为得,似借债立之不失券,许已成不相应行。应成派及此二派,许身语之业为有色。有为法虽由无常周遍,然由刹那坏灭不周遍,许已生之后尚有住之作用,住后有入坏灭之作用故。 </P><P>  次:有境之所许之理,分补特伽罗;识、能诠之声三种。</P><P>  1、施设所依唯五蕴集聚即补特伽罗之所相。有一类正量部说,五蕴分即补特伽罗之所相,法护部说,唯一心许为补特伽罗之所相,</P><P>  2、量及非量之识,有现量及比量二种。其一,有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三种,不许自证现量。由根现量识不周遍,有色眼根为色法,见解是三量者之共同所依故。由根识量无相赤露境,许由所依之眼根有色者能观见色法,若唯由识观见时,由墙等从中间隔之色法亦能观见,心及心所二许为异体。</P><P>  3、唯总声分为:有执受声,非执受声二种。</P><P>  其一,如成为土夫语之声,其二,如水声,执受非执受又有对有情表示及非表示之二种。对有情表示之声、语能表之声,能诠之声三种同义。非对有情表示之声、非语之能表之声,非能诠之声三种声同义。经典及论典二种虽名,句,字集为自体之总声许为不相应行,不思维于此宗色法与不相应行不相违。</P><P>  乙,分三,即道之建立分道之所缘、道之所断,道之自性。</P><P>  1、四谛之殊义无常等即十六,许细分无我及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为同一义,许补特伽罗有自主功能之实而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十八部派中之正量五部不许有自主功能之实而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是故由此许有自主功能之实之我有故,不许粗细法无我之建立,许凡是有法,则皆是法我故。</P><P>  2、道之所断,&nbsp; 杂染及非杂染之无知二者中,第一主要于得解脱上为障,所相即,如补特伽罗我执及由此所生起之三毒种子,第二为,主要于证得一切智上为障,所相即:如不知甚深细微之如来之法,非染污障等无知四因。于此二障中不许所知障之名言。</P><P>  3、道之自性,又三乘之道中,虽许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道之建立,然不许十地之智。智忍等十六刹那之前十五刹那即见道,十六刹那是后得智修道,如羊行于桥,许唯渐次生起,由智不周遍道谛,无漏之五蕴许为道谛故。</P><P>  丙,果之建立,诸声闻种姓,于无常等十六刹那,于三生等中修习,后依声闻之修道金刚喻之三摩地,由断得烦恼障之理断除,现证阿罗汉果。由诸麟喻独觉证悟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主见,合一百大劫等之福德资粮,修证大资粮道以后,从加行道暖相至无学道之间,于一座上得现证。许下晶阿罗汉亦从自己之断证中失坏,成为预流故,由三有衰损之法等。于声闻虽计二十僧伽、向果八圣之建立,然不许顿成,许向果八圣皆由圣者所周遍。诸菩萨于资粮道之分位,圆满成就三个无数大劫之资粮,尔时又于百劫中成就相好之因,至最后有时,于菩提树前,黄昏时分调伏天魔,于半夜住等引时,现证加行道,见道,修习道三道,唯至黎明明相出时,现证无学道。是故,许初夜谓伏恶魔以上为士夫之分位。菩萨之加行道,见道,修道三者,唯由等引所周遍,许十二事业中初九为菩萨,后三者为佛之事业。法轮由见道所周遍,教之法轮许由四谛法轮所周遍,许对法七部为佛所说之教诫。教诫由如实之声所周遍,许八万法蕴,不许八万四千之建立,故《俱舍论》中说:“诸八万法蕴,彼皆牟尼说。”菩萨由最后有,现证菩提之外,决定唯于欲界。不许安立色究竟天密严宫及受用身。不仅如此,亦不许种智,许三乘之间罗汉由有余涅盘所周遍,于无余涅盘时,如灯火灭,光明即断故,因此,亦许成就究竟三乘,</P><P>  或说,佛涅盘时,于有一类所调伏者前唯是色身安布所摄,实无涅盘。说者不应将鱼及蔓菁相混,虽佛圣者将一切苦无余断除,然于彼之相续上有苦谛不相违,若缘苦谛之烦恼无余断除,方能安立断除苦谛故。色身由前菩萨加行道之所依身及一世所摄故,虽非是佛宝,然许为佛,佛宝则许为彼心相缕不断生之智慧。如是有学之诸圣者即是有漏故,虽非是僧宝;然许是僧,僧宝许为彼心相续之道谛。法宝亦有安立,此佛及声闻,独觉之身心相续之涅盘及灭谛即是彼故。结上颂云,“吾心智慧如金瓶,有部之宗海内取,替说甘露新宴上,心明童聚作游戏”</P><P>  三,说经部宗派之建立</P><P>  相、差别、释名,所许之理。</P><P>  1、许自证分及外境实有为小乘宗派师补特伽罗,此为经部之相,经部师及譬喻师二者为同义。&nbsp; </P><P>  2、彼后分为,随教行之经部,随正理行之经部二派。</P><P>  (1)如随对法藏之经部,(2)如随七部量论之经部。</P><P>  3、释名,“经部及譬喻部有因,不随分别说[毗婆娑],主要依薄伽梵之经而立宗者为经部,以譬喻门开示一切法,故名譬喻部。”</P><P>  4。所许之理分三:境之所许之理,道之所许之理,果之所许之理。</P><P>  甲,境及有境之所许之理,初,心所证知为境之相,可作为心所缘境即所知相,境,有,所知,成依等同义。彼区分为,二谛;自、共;破、立;显、隐;三时;一、异。</P><P>  (1)不观待声及分别所假立,于自己实性之前成就堪受正理观察之法即是胜义谛之相。实有。胜义谛及自相,无常,有为,成谛实等同义。</P><P>  1、唯由分别假立成就之法为世俗谛之相。无事之法,世俗谛,总相,常,无为法、成就虚诳等同义。有二谛之释名,无为之虚空有法,帽世俗谛,于世俗心前谛实故。此之世俗为分别,障蔽现前观见自相名世俗,,此亦是释名,若于世俗分别心前是谛实,则由世俗谛非周遍。胜义谛之所相如瓶,于世俗分别心前谛实故。如补特伽罗之我,声无常等于世俗分别心前是谛实故,名宫中亦非成就故。瓶有法,名胜义谛,于胜义心前谛实故,此胜义心为,作于所显现之境上不迷乱之识。此二谛之建立法即是经部随正理行派之理。随教行经部许建立三谛与有部说符顺。&nbsp;&nbsp; </P><P>  2、于胜义上有功用之法为自相之相。所相即如瓶。于胜义上非有功用之法为总相之相。所相即如虚空之无为法,总及别,一及异、若离及若即等,虽增益之诸法即是总相,然若是彼等,则须辨别非是总相之差别。</P><P>  3、由亲自决断所破之因而通达谓破之相。彼与破他同义。区分为,遮无,遮非二种。以自亲证之心智通达唯断自己之所破而通达即遮无之相。例如,婆罗门不饮酒。以自己亲证之心智破自己之所破后,余法非是遮,引发何种成立,彼是遮非之相。如天神肥日间不食,以自己亲证之心智亲断自己之所破而非是证悟之法,彼为成立之相。如瓶。</P><P>  4、以现量亲证为现见之相。彼与法同义。以比量亲证为隐事之相,彼与所知同义。</P><P>  5、余法自体成就时之第二刹那坏灭之分,彼即过去之相。余法虽有生因,然缘尚不具足之故,于尔所处时中尚未生起之分,彼为未来之相。巳生而未坏灭谓现在之相。过去及未来二者即常。现在及法许为同义。此法之过去成就于此法之后时,此法之未来,成就于此法之先时,诸差别亦应了知。 </P><P>  6。非各别之法即一之相。例如瓶。各别之法即异之相。例如柱、瓶二者。自体异以相异所周遍,相异以自性异非周遍虽所作及无常二者即一体,然即是异相故,又许虽微尘无方分及识无刹那分等与毗婆娑师相顺,然并非一切相同,因毗婆婆师许有后尚许成就实物,经部师则非如是许故。无表色;毗婆娑师及应成派二者许为色相,经部,唯识、自续三派则许为非色相故。不仅如是,毗婆娑师尚许因果同时,经部以上则不如是许故,</P><P>  次,有境之所许方式,分补特伽罗、识、能诠之声三种。</P><P>  1、随教派许蕴之相续即补特伽罗之所相,诸随理派许意识即补特伽罗之所相。&nbsp; </P><P>  2、识分量及非量之心二种。量分现量,比量二种。现量分,根现量、童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种。有色根不可有量,由明了而空不能量取自境故。非量之心分为:分别心,邪知、犹豫,观察心、现而未定之心五种。彼等中,现量,现而末定之心二者由离分别未迷乱之心所周遍,比量,观察心,犹豫三种则是唯分别。许以心智量度境时,贝9通达有行相,而心,心所为一体。</P><P>  3、通达自斯诠之义为所闻,即能诠声之相。彼从所诠之门中分辨则分为:诠类之声,诠集聚之声二种。初如诠表色之声,次如表瓶之声。此又从诠表法之门中辨别,分诠表法之声,诠表有法之声二种,初如诠表声之无常之声,次如诠表声为无常之声。</P><P>  乙,道之所许之理有三:</P><P>  道之所缘,即四谛之行相无常等,凡十六种。许细分无我及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为同义。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我空,为粗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自立实有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P><P>  道之所断,补特伽罗我执、染污无知,非染污无知等除唯名言外,不许法我执及所知障等,与毗婆沙师相同。于三乘之道上安立五遭,许智忍十六刹那为见道,现量之显现境需一自相,不许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为声闻见道无间道之行相之境界。是故,由补特伽罗我寂灭行亲听量之力,许证悟细分补特伽罗无我故。&nbsp;&nbsp; </P><P>  丙,果之所许之理,从断证阿罗汉中无有失坏,唯佛之色蕴许为佛外,现证三乘果之理等与毗婆娑部相同,毗娑娑部,经部二者虽不许大乘经藏为佛之语,然后世诸师则有许为佛之教械。颂云,善修正理学说力,随顺正理譬喻部,正理密句如实说,诸正理宗喜庆贺。</P><P>  四,解说唯识宗之建立</P><P>  相、差别,释名,所许之理四种</P><P>  (一)不许外境事,而许依他起为谛实之内宗补特伽罗,此即唯识之相。</P><P>  (二)彼又分为,相实唯识、相假唯识二种。此二者有差别:于取青色眼识中,青色显现为青色青,即是相实相假诤议所依之相。相实派许见青色眼识中,青色似显现为青色成就实有。相假派许见青色眼识中,青色似显现为青色非成就实有故。应是如此。相实、相假二派认为,于见青色眼识中,青色显现为青色,青色显现为粗分,与许青色显现为外境事相同。然相实派认为,见青色眼识中青色显现为外境事,被杂以无明,而青色显现为青色,青色显现为粗分,许未杂以无明。相假派认为,青色不但唯显现为外境事,青色显现为青色,青色显现为粗分,亦许为杂以无明故。</P><P>  因此,凡唯识派,有许于根识上粗现似现而实有,此即相实唯识之相。凡唯识派,有许于根识上粗现似显现而非实有,此即相假唯识之相。相实派分为:能所二取数等,破卵成半,交杂不二等三派。此三派之差别,诸智者所说不同。贡日坚参乘布之《顺中观性空》中说,“由蝴蝶翅膀上见斑点之眼识见斑点时,从境界上依托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若许曲有境前亦有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生为相实,则能所二取数等。如此能执取时,从境界上则依托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若许由有境前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许为生起为无相,则是破卵成半。如此能执取时,由境界前不依托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而依托唯斑点乏行相,于有境前青黄等各个不同之行相,不生起为无相,许唯斑点之形相生起为无相,则名为交杂不二。仲钦拉巴桑布及班禅索南札巴等说:见斑点之根识上,显现之青黄二色是异体,若许见斑点眼识中有若干个异体眼识,即能所二取数等,青色及见青色眼识二种,总为识之自体,然此二许为异体,即是破卵成半,如斑点中之青黄二色是一体,若许是斑点眼识中之见青黄二种根识为一体,则名交杂不二。</P><P>  《大宗派源流》中说,由见斑点眼识观见斑点时,若许斑点中之青黄等效等之意识,同类顿然生起,则是能所二取数等,及由观待青色及见青色眼识二者成就时间即有前后,然由观待所缘时许为一体,则是破卵成半,以见斑点眼识观待自境时,境上之青黄等数等之意识非同类顿然生起,若许唯见斑点眼识彼斑点上之青黄等是能取之根识,则名交杂不二等。此三派中,随乐受持。能所二取数等有许六识及八识二种。交杂不二有六识说及唯一识说二种。相假派分为,有垢及无垢二种相假派。许心之体性是杂以无明习气垢障为有垢假相派,许心之体性少许亦非杂以无明习气垢障为无垢相假派。</P><P>  又,许于佛地中虽无有无明,然有迷现,则谓有垢相假派。许于佛地既无无明,又无迷现谓无垢相假派。又,唯识派分为随教派,随理派二种,其一,随五部地(即瑜伽师地论),其二,随七部量论等。</P><P>  (三)释名,何故称唯识师?因说一切法唯是心之自体,故名唯心派或唯识(了别)派。从瑜伽之所依门中抉择修习道行故,亦谓瑜伽行派。&nbsp;&nbsp;&nbsp; </P><P>  甲,所许之理,分为境,行、果主中,境及有境二种,许一切所知摄为三相:一切有为法许为依他起,一切法性许为圆成实,诸其余等许为遍计所执故。此三者虽许为本来成就、自性成就,然有成就不成就谛实之差别。遍计所执无有谛实,许依他起、圆成实二者为谛实故。虽于胜义中不成就,然有分别体性成就,即遍计所执之相。彼分为异门之遍计所执及差别相之遍计所执二种。其一,如所知,其二,如二我。依余因缘之力而生起且成为圆成实之所依为依他起之相。彼分为清净之依他起,不净之依他起二种。其一,如圣者之后得智,佛之相好。其二,如有漏取蕴。以二种我随一皆空之真如即(无论何种二我空之真如为)圆成实之相。彼分为,无倒之圆成实及不变之圆成实二种。其一,如圣者之等引智,其二,如法性。无倒之圆成实虽安立为圃成实之差别,然非是圆成实,随有所缘不成为障尽清净道之究竟所缘故。</P><P>  又所知区分为世俗谛及胜义谛。由观察名言理智之量所得之境为世俗谛之相。妄,世俗谛、名言谛等同义。由观察胜义理智之量所得之境为胜义谛之相。空性,法界、圆成实,胜义谛、实际,真如等许为同义。若是胜义谛,则由自相成就所周遍,若是世俗谛,则由自相成就非周遍。因依他起由自相成就,但遍计所执诸法则由自相非成就故。若是虚妄则虚妄无须成就。彼依他起虽是虚妄,然虚妄非成就故。</P><P>  三时及无遮之安立法,经部,唯识与自续三者相同。此色等五境非于外境上成立,乃于阿赖耶识上由共及不共之业建立习气之力,从内识之实体中生起故。如相实派,彼色等五境早非外境,然许成就粗分,相假派认为,若如是者,则必须许外境成就,故粗分不成就。</P><P>  有境之所许之理,诸随教派等由于许八识,故许意识及阿赖耶识为补特伽罗,随理派许意识为补特伽罗之所相。此中阿赖耶识则缘内之习气行相无差别,体性无覆无记,助伴心所唯与五遍行相应。此心正能任持意之丁别故极广开。又于有覆无覆二者中,非有覆无记,于断善根之相续中亦有故,非善,于上界中有故,亦非不善。</P><P>  染污意者,缘阿赖耶识为所缘,行相为具思量之行相,体性有覆无记,六转识之安立方式与总相顺。量有现比二种,许四现量之建立。自证现量、瑜伽现量二者由非错乱之识所周遭。相实派许:凡夫相续之见青色眼识,此为非错乱之识。若依相假派所说,凡夫相续之根现量由错乱识所周遍,凡夫相续之章现量许有错乱分与非错乱分二种。</P><P>  乙,道之建立有三,</P><P>  1、道之所缘,四谛之殊义法无常等十六,由常一自在成就实有我空,分粗分补特伽罗无我,由补特伽罗自立实有空,即细分补特伽罗无我,色及取色量异体空。色及取色分别之执着所依由自相有空等二法,许为细分法无我。二种细分无我许为本性空。于空性上彼皆无需,因灭谛及涅集二者亦皆许为空性故。诸有为法与自能取量许为一实体,而诸无为法与自能取量许为一自体。</P><P>  2、道之所断,分烦恼障及所知障两种,(1)烦恼障如二种粗细补特伽罗我执与种子俱,及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2)所知障如法我执与习气俱,此又诸菩萨将所知障作为主要之所断,烦恼障不作为主要之所断。诸小乘有学者将烦恼障作为主要之所断,所知障不作为主要之所断。</P><P>  3、道之建立:三乘各个建立资粮道及加行道二种,见道及修习道二种,与无学道共为五遭,大乘于此上亦许十地之建立。</P><P>  丙,现证果之理,小乘决定种姓等以此补特伽罗无我为主之田成实作为主要之所修,若究竟修习,则依小乘之修习道金刚喻三摩地,烦恼障无余永断。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由声闻、独觉二乘所修习之无我及所断之烦恼无少差别故,于声闻、独觉二乘建立八向果虽应道理,而独觉决定有欲界之所依,故无二十僧伽之建立。然声闻,独觉二者非无差别,于百劫中修习福德资粮,其时间有长有短,由此所得之果亦有胜劣。诸随教派不许小乘阿罗汉一向趣寂者能入大乘道而许转向菩提之间罗汉能趣入大乘道,此亦是从有余涅架入,非是由无余涅盘入,许无余涅盘为三乘究竟故。诸随理派许小乘阿罗汉能入大乘道,许究竟唯一乘故。诸具大乘种姓者以法无我为依之圆成实作为主要之所修,以修习三无数劫之资粮为缘,十地五道次第而行,以相续边际无间道尽断二障,于色究竟天现证自利断证圆满之法身及利他事业圆满身之二色身(报身和化身)。如有—类随《集论》说,亦有于人之所依身而成佛者。亦许佛之教诫有了义不了义之差别,《解深密经》中说之初转二转法轮为不了义之经,后转法轮为了义之经故。又义亦有了与不了之别,凡佛说之法不可如声所许之经安立为不了义经,佛说之法可如声所许之经,则安立为了义之经故。</P><P>  涅盘分无余涅盘,有余涅盘,无住涅盘三种。佛之身分法身、受用身(报身),变化身(化身)三种。法身分为自性身,智慧法身二种。自性身许为本性清净及离客尘垢之自性身二种,大乘诸宗皆如此说。颂云,随导师佛之教诫,成唯识师之宗派,依众智者言建立,诸具智者应喜入。</P><P>  五、释无自性论中观师宗派之建立,分四:相,释名,差别及释各个殊义</P><P>  (一)许谛实成就之法尘许亦无之内宗师补特伽罗,为中观师之相。</P><P>  (二)释名,何故说中观,许离常断二边之中道者为中观师,又说诸法无成就谛实之自性故,说为无自性师。</P><P>  (三)彼分为,中观自续派及中观应成派二种。</P><P>  (四)开示各个之殊义分二:说自续派宗义及说应成派宗义。 </P><P>  甲自续派宗义分四,(1)相,(2)释名, (3)差别,(4)宗派所许之理。</P><P>  1、于名言中许由自相成就之无自性者,即自续派之相。</P><P>  2、何故名中观自续派?若依三相于自前成立正因相,灭除实有,如是所诠故。</P><P>  3、彼此又分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经部行中观自续派二种。不许外境,而许自证分之中观师,此为第一派之相。所相者,如静命阿阇黎。不许自证而许外境由自相成就之中观师,此即第二派之相,所相者,如清辨阿阇黎。亦有释义,若所许根本之建立与唯识宗相顺,即瑜伽行中观宗,若如经部许极微积集为外境事,则谓经部行中观派。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亦有与相实派相顺之中观宗及与相假派相顺之中观派二种。</P><P>  第一,如静命,莲花戒,圣解脱军。</P><P>  第二,如狮子贤,祗多梨,罗瓦巴(毳衣师)。说祗多梨与相假有垢派相顺,罗瓦巴与相假无垢派相顺。</P><P>  4。宗派之所许之理分二,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初,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分三:&nbsp;&nbsp; </P><P>  第一,境、行、果三者中,于境之建立上分境及有境二者。其一,若成实,则由自相成就所周遍,无论何法,若寻觅假安立之义,则许能得故。因此,许由自性成就、由自相成就、由自住相成就,由自体成就等同义,所知区分为,胜义谛,世俗谛二种。以自现证之现量灭二现之理趣所证悟之境,为第一之相。以自现证之现量有二现之理趣所证悟之境,为第二之相。如瓶谛实空即第一之所相,如瓶即第二之所相。胜义毋广分为十六空性略摄为四空性。世俗谛区分为,正世俗及倒世俗二种。第一如水,第二如阳焰之水。此宗谓若是智即正世俗,许为周遍。其二,有境:许意识即补特伽罗之所相。不许阿赖耶识及染污意,许六意识身与自续派相顺。心有量及非量之二种。量分现量及比量二种。现量有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种。许后二现量由无错乱之识所周遍。不许成就外境故,青及见青二种现量许为一体。</P><P>  第二,道之建立分三,</P><P>  (1)道之所缘,由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为粗分补特伽罗无我,由补特伽罗自立实有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色及取色量由异体空为粗分法无我,一切法由成就谛实空为细分法无我。</P><P>  (2)道之所断,许补特伽罗我执为烦恼障,法我执为所知障。所知障又分如执能,所二取为异体,即粗分所知障,及如执蕴等之法谛实,即细分所知障二种。 (3)道之体性,如许三乘各五道共十五。差别即,许独觉于无间断道,解脱道时须有二空之行相。</P><P>  第三,果之建立:独觉者以粗分所知障作为主要之所断故,不计八向果之建立,声闻者许有八种补特伽罗,诸声闻决定种姓者将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见作为主要之所修,依修道金刚喻三摩地无余断除烦恼障,同时现证阿罗汉果。诸独觉决定种姓将能,所二取空之见作为主要之所修。后依修道金刚喻三摩地无余断除烦恼障及粗分所知障,同时现证独觉阿罗汉果。</P><P>  小乘之涅盘有有余涅盘及无余涅盘二种。初于先前之业烦恤引发之苦蕴为有余涅盘,次许远离苦蕴之分位,为无余涅盘,若是声闻,独觉阿罗汉,则由入大乘之道所周遍,许成就究竟一乘故。是故,此宗中声闻,独觉二乘于所断与所证,由于种姓各异,故所得之果位亦有优劣之分。</P><P>  诸大乘决定种姓生起殊胜菩提心,于大乘资粮道分位,依法流三摩地,从殊胜化身佛亲闻教诫,依修习其义而初生观缘空性之修慧时,即入加行道,于暖分位中分灭见所断杂染所取分别现行,得顶位时灭见所断清净所取分别现行,得忍位时灭见所断执实分别现行,得世第一法时灭见所断执假分别现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法依次名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一向趣入真性三摩地及无间三摩地。于此之后,以见道,无间道断除烦恼障遍计执及所知障遍计执种子,现证解脱道及灭谛二种。由九类修习道渐次断除修所断十六种烦恼之种子及修所断所知障一百零八种子。后依心无间道,顿断俱生烦恼障及俱生所知障,于第二刹那证得无上菩提。此即决定种姓者现证果位理趣。大乘涅架与无住涅盘许为同义,又许佛身定数为四。圣解脱军及狮子贤二师于佛身之开示法虽有争论,但于定数则无异说。佛之教诫安立为了不了义经及丁义经,佛所说经,若亲示世俗谛作为主要之经,即是不了义经。若亲示胜义谛作为主要之经,即丁义经故。许&lt;&lt;解深密经》中说之初转法轮即不了义经,中后二转法轮中各有了义与不了义二种。</P><P>  次,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分为境,行、果三种。</P><P>  1、此宗唯许有外境而不许自证分。此外基本之安立与先前大略相同。</P><P>  2、道之差别,说声闻、独觉决定种姓无有通达法无我,通达能,所二取异体空不许为智慧,执取外境之分别亦不许为所知障,</P><P>  3、果之安立:声闻,独觉二者所断之障及所通达之无我,无粗分细分之别。故无有不同之通达种姓,于二者上建立八向果。许诸大乘决定种姓以次第断除二障,得八地时,巳断尽烦恼障。《分别炽燃论》如此说故。然亦非如应成旅,于未断尽烦恼障中间不起首断所知障。唯此不同之差别外,境行、果之安立与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大体相顺。顷云,虽有自相然无实,自续师宗诸区别,断除自造此善说,诸欲成智当受持。</P><P>  乙,释中观应成派分三,相,释名,所许之理。</P><P>  1、仅名言亦不许自相成就之无自性师,此为应成派之相。所相,如佛护、月称,寂天。</P><P>  2、何故称应成派?许唯应成于外论(心)相续生起通达所成立之比量,如此诠说故。</P><P>  3、宗派之所许之理分三,谓境,行、果。</P><P>  (一)许若成实,则因非由自相成就所周遍。许于成实量上唯由分别假立所周遍。彼之语唯以略有之声言决断由自相成就故。成实、境、所知等同义。彼区分为:现隐二者及二谛。</P><P>  其一,不依因相,以领受之力能通达之法,此即显现之相。现量、现见、根之境,非隐蔽之法四者义一而名异。所相,如色,声,香,味,触。须依因或因相而通达之法,即隐事之相。隐事,非现量法,比量之所量等法义一而名异。所相,如声无常,声补特伽罗无我。因此,于此宗现隐二事及所量之处三者相违。</P><P>  其二,由审察名言之量所得自然成为审察名官之量,其本身即世俗谛之相。所相即如瓶。此中不分辨真实世俗及颠倒世俗,以无真实世俗故。若是世俗,则非真实故。若是世俗则须是颠倒故,然于世俗中观待世人自所乐识前,可分辨真实,颠倒二种世俗谛,因此色于世间识前观待即真实,此境中之容貌影像,于世间识前观待即颠倒故。若世间识前观待即真实,有非周遍。此色成就谛实,即是彼故。凡由究竟审察之量所得义,于究竟审察之量自己成为究竟审察之量,其自身即是胜义谛之相,所相如瓶由自性无,区别与前相同,</P><P>  又,过去、未来、坏灭等许为实有,亦许外境。许能取,所取成就为异体性故。</P><P>  有境之所许之理,依自之施设所依事五蕴或四蕴假立之唯我,许为补特伽罗之所相。补特伽罗由不相应行周遍,于心有量及非量之二种。于量有现量及比量二种。现量有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三种。不许自证现量,有情相续之根识由迷乱识所周遍。瑜伽现量有迷乱与非迷乱之二种,因成为无漏等引 (定)体性之瑜伽现量即非迷乱,凡夫相续现证微细无常之瑜伽现量,即迷乱识故。此后一种即过失,即是异生相续之识故。若是了解后之分别心,则是由现量所周遍。证悟声无常之比量第二刹那,彼是成为分别之现量,能取色之根现量第二刹那,即是成为无分别之现量故。</P><P>  比量分为,物力比量,极成比量,喻量比量,信许比量四种。虽于此境迷乱,然与证悟彼境不相违,因证悟声无常之比量,虽于彼声无常是迷乱,然许证悟彼故。若是有二显现之识,于自显现上即是由现量所周遍,因执声常分别,彼于自之显现上即是现量故。若是识,由自所量分别所周遍。因兔角之总境即执兔角分别之所量及声常之总境即是执声常分别之所量故。</P><P>  (二)道之建立有三,</P><P>  1、道之所缘,许由补特伽罗自立实有空,为粗分补特伽罗无我,由补特伽罗谛实空,为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二细分无我即从空体门中分辨,非从所破之门中分辨。因于所破补特伽罗之所依事上巳破谛实,即是细分补特伽罗无我。于所破诸蕴之所依事上已破谛实,即是细分法无我故。于细分补特伽罗无我及细分法无我二者无粗细之分,许为究竟实相。</P><P>  2、道之所断,即粗细我执种子等及由此生起之三毒种子等许为烦恼障。许执谛实为烦恼障故。执谛实之习气及由此而生之二现迷乱分与二谛实执为异体之诸垢,许为所知障。</P><P>  3、道之体性。三乘各有五之道建立,大乘则依《十地经》而建立十地。三乘智慧之证悟道理无不相同,许圣者现证法无我皆周遍故。</P><P>  (三)果之现证法。</P><P>  诸小乘决定种姓唯依简要修习无我见之理。后由小乘修习道金刚喻三摩地断实执种子,同时现证自乘菩提。中观自续派以下,许得无余涅盘以前,须得有余涅盘。许此宗于得有余涅盘以前须得无余涅盘。许声闻、独觉二乘建立八向果,许八向果皆由圣者所周遍。大乘菩提之现证法即:诸菩萨无我见无量道理异门广修而断请障。此又若不尽断烦恼障,则不起首断所知障,断所知障是从八地起始,先未趋向小乘道之诸菩萨得八地时则断尽烦恼障,后依相续无间道无余断除所知障,同时现证四身之位。许涅盘及灭谛由胜义谛所周遍。《解深密经》所说三轮中之初后二轮由不了义经所周遍,其中无有亲示空性之经故。许彼中转法轮由丁义经所周遍,以般若藏为了义经故。</P><P>  诸应成派主要之差别,</P><P>  依巳假立之因,无余破除内外之诸法由自相成就,于名宫中仅有唯名假立,系缚解脱,因果,所量,能量等法无须依他为转移,无可争辩建立自宗。现时有人矜夸高见,认为,所显现分之诸法唯是迷现,如石女儿,毕竟无有,全不作意,执此修习为最殊肚者皆无应成派之一点气味。是故,一切世间之圆满丰足如烈火炽燃之坑,由诸见巳希求解脱者,当依正法于矫揉造作之恶见无余永断而于一切宗见之极顶中观应成派之宗义崇奉皈敬。</P><P>  颂曰,</P><P>  盘旋宗义黄金地,&nbsp;&nbsp;&nbsp; 句义深广难测度,<BR>  劣慧凡夫心畏惧,&nbsp;&nbsp;&nbsp; 种种正理波涛涌,<BR>  诸见江河腾千浪,&nbsp;&nbsp;&nbsp; 生二明慧游戏处,<BR>  内外宗义大水库,&nbsp;&nbsp;&nbsp; 谁能无余测量彼。<BR>  然若众生得船筏,&nbsp;&nbsp;&nbsp; 顺加行风而推动,<BR>  趣向宗派之大海,&nbsp;&nbsp;&nbsp; 善说宝鬘此中得。<BR>  于诸千万胜智前,&nbsp;&nbsp;&nbsp; 欲增善说官喜宴,<BR>  总摄自他宗派要,&nbsp;&nbsp;&nbsp; 明慧意聚之所依。<BR>  今世智慢厚颠者,&nbsp;&nbsp;&nbsp; 长时不习广教理,<BR>  为集利敬造戏论,&nbsp;&nbsp;&nbsp; 专求安间比希奇。<BR>  慧空中闪善说光,&nbsp;&nbsp;&nbsp; 一切恶语紧关闭,<BR>  清净教理千瓣固,&nbsp;&nbsp;&nbsp; 印藏智论摄精要,<BR>  虽能显严广大宗,&nbsp;&nbsp;&nbsp; 因争嫉心来尽善,<BR>  与自同福增智慧,&nbsp;&nbsp;&nbsp; 精勘此理而善修。<BR>  圆月光辉亦映蔽,&nbsp;&nbsp;&nbsp; 解脱众生邪见铃,<BR>  仅真实道常安患。</P><P>  此略摄内外宗派建立宝鬘论由具足诚信、精进。智慧者国师阿旺格桑及比丘阿旺桑波二人劝请,由尊者贡却晋美旺波于水蛇年(癸巳年)仲夏着,笔记者丹正才让。</P><P><BR>&nbsp;</P>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两种分别是刘锐之翻译的《外内宗义略论》(台北,密乘出版社,民国七四年版),以及陈玉蛟翻译的《宗义宝鬘》。还没有电子版,嘻嘻,哪位师兄愿意录入呢?
发表于 2004-8-1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P>其他的 那里有啊</P><P>怎么录入?&nbsp;</P>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有陈玉蛟翻译的《宗义宝鬘》,把他扫描转成图像版,你来录入?</P><P>另外一种我也没有</P>
发表于 2004-8-1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情我来做
 楼主| 发表于 2004-8-1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bmdj</B> 发表于 <I>2004-8-16 21:09:06</I> :<BR>这事情我来做 <HR></BLOCKQUOTE>随喜赞叹,这几天我就把宗义宝鬘的图像版扫描放上来,谢谢老兄的发心!
发表于 2004-8-2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P>贴一下《宗义宝鬘》的四宗部分(初校),看能否对录入的师兄有些帮助。</P><P>&nbsp;</P><P>&nbsp;</P><P>宗义宝鬘</P><P>&nbsp;</P><P>&nbsp;</P><P>第五章&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毗婆沙宗</P><P>一、定义</P><P>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实有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毗婆沙宗(意译为“说分别部“)</P><P>&nbsp;</P><P>二、派别</P><P>毗婆沙宗分为──迦湿弥罗毗婆沙、日下毗婆沙、中原毗婆沙三派。</P><P>&nbsp;</P><P>三、释名</P><P>世亲阿阇黎被称为毗婆沙师是有原因的,或许是因为他根据《大毗婆沙论》来宣说宗义。或许是因为他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是同一实体的(三位)差别。</P><P>&nbsp;</P><P>四、主张</P><P>&nbsp;</P><P>甲一,根的主张分:境和有境。</P><P>&nbsp;</P><P>(一)、境</P><P>此宗主张把一切所知归纳为五个根本范畴,(五事),即:显现的色(色法)、主体的心(心王)、随伴的心所(心所法)、不相应行和无为法等范畴。这五个范畴的法都是[事物],而“事物”的定义就是:有作用的法。有、所知、事物三者都是同义词。无为诸法被视为“常恒的事物”,而色、知、不相应行三类则是“非常恒的事物”。此宗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实体所成(即由实体有的极微或刹那所构成),然而却不一定是实体有(即实体地存在,或以实体而存在),因为他们主张:胜义谛和“实体有的事物”是同义词,而世俗谛和“假有的事物”是同义词。</P><P>&nbsp;</P><P>一切事物可分为:(胜义、世俗)二谛和有漏、无漏二方面。此外还可从一些旁涉的事项来说明。</P><P>一、(哲学思想方面的)二谛观。</P><P>某一事物,当它被破坏或用理智分析成个别、个别的部份时,(事先)认取此事物的心识便会放弃(该物的概念),这种法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陶瓶和念珠就是世俗谛。因为当陶瓶被锤击碎时,认取陶瓶的心识便会放弃(陶瓶的概念);当念珠的珠子被一个个分解开时,认取念珠的心识也会因此而放弃(整串念珠的概念)。</P><P>某一事物,当它被破坏或用理智分析成个别、个别的部份时,(事先)认取此事物的心识依旧不会放弃,这种法就是胜义谛的定义。例如:无方分极微、无时分刹那的心识、无为的虚空。</P><P>《俱舍论》说:“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因此,此宗主张:世俗谛诸法虽然不是胜义地存在,却是真实地存在。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P><P>&nbsp;</P><P>&nbsp;</P><P>二、(宗教伦理方面的)有、无漏观。</P><P>&nbsp;</P><P>就所缘(的外境),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会增长漏(烦恼)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义。例如:五(取)蕴。就所缘(的外境)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不会增长漏的法,就是无漏法的定义;例如:道谛和无为法。</P><P>《俱舍论》说:“漏无漏诸法,除道余有为,(于彼漏随增,故说彼有漏)。”又说:“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P><P>凡有漏法皆是应该断的,因为(即使是)资粮、加行二种道(也)是应该断的。见道只是无漏道,而修道与无学道则各有有漏和无漏二种道;因为圣道虽然都是无漏的,但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例如修道位(圣者)心续中的粗静相道(即以“厌背下界的粗鄙,欣乐上界静妙“作意而修得的四禅、四无色定之道)就是有漏道。</P><P>三、其它旁涉事项的说明</P><P>此宗主张:三世实有。因为瓶子(的本质)不但存在于瓶子的过去时,也存在于瓶子的未来时。此宗承认有“遮”、“成”二法,但不承认“无遮”;因为他们主张:凡是“遮”都是“非遮”。</P><P>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师和经部宗一样,主张:意识的相续是联系业与果的依据;而其它的毗婆沙师则主张:“得”和一种像债契一样。(可以保证业果不失效用)而名为“不失法”的不相应行法,才是联系业与果的依据。应成派与毗婆沙这二宗都主张:身业和语业含有色的成份。(此外)毗婆沙宗还主张:凡有为皆是非常,但是却不一定刹那坏灭;因为(有为法)生起之后,须先经过“住”的阶段,然后才进入“坏灭”的阶段。</P><P>&nbsp;</P><P>(二)、有境</P><P>&nbsp;</P><P>一、补特伽罗</P><P>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称)的事例,仅仅是五蕴的聚合体而已;(而此聚合体)亦即施设(补特伽罗一词)所依之事物。“一切所贵部”中的某些支派主张:五蕴的五个部分都是补特伽罗的事例。“法藏部”主张:唯独“心”是补特伽罗的事例。</P><P>&nbsp;</P><P>二、认知</P><P>&nbsp;</P><P>认知有二种:1、量知2、非量知。</P><P>(一)、量知有现量和比量二种。此宗主张:现量中有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但(他们)不承认自证现量。根现量并非全属认知。例如眼根现量便是有色根----色法、见、量(认知、识别)三者的合成效果。不但根识可以在不带相的情况下,赤裸裸地量出对境;而且带眼识的有色眼根也能见色。因为,如果单靠(眼)识就能见色的话,那么(眼识)应该也能看见被墙挡住的色法。又,此宗主张:心、心所异体。</P><P>(二)、非量知有:邪知…等。</P><P>&nbsp;</P><P>三,能诠之声</P><P>一般来说,声可分为:执受声与无执受声两种。如(发自有情)生命之声是执受声,水声则是非执受声。执受声和非执受声又各有示导的和非示导的两类。</P><P>(能达意)示导有情之声、语表声和能表诠(意义)之声,三者同义。(不能达意之)非示导有情之声、非语表声、不能表诠(意义)之声,三者同义。经、论二者都是名、句、文的集合体。它们被视为语音的总相,亦即不相应行。因此,这个宗派的教义里,(原本相违的)色法与不相应行,岂不是不相违了吗?</P><P>甲二、道之主张<BR>(一)、道之所缘</P><P>此宗主张道的所缘就是四谛的差别法──非常(无常、苦、空、无我)等十六行相,其中的细品无我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同义。此宗并认为:“补特伽罗能独立(造业受报)之实体空“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在十八部派中,一切所贵五部不主张“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因为一切所贵五部主张有“能独立之实体我“。(又,)此宗不赞同粗、细品法无我的建立,因为他们主张: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法我”。</P><P>(二)、道之所断<BR>修道所应断的(无知)有:染污无知和非染污无知两种。染污无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碍解脱的证得,例如:补特伽罗我执和由彼(补特伽罗我执)执所生之(贪、嗔、痴)三毒及其种子便是染污无知。非染污无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碍一切智的证得,例如:不知深奥精微之如来法的非染污障等无知之因。</P><P>&nbsp;</P><P>(三)、道之自体</P><P>此宗赞同,三乘道中资粮、加行、见、修、无学等五道的建立,但不承认(菩萨)十地之智。(此宗认为:苦法)忍、(苦法)智等十六刹那的前十五刹那是见道,第十六刹那──道类智是修道。此十六刹那如山羊过桥一般,只能(在心中)挨次生起(不能顿现观)。又,此宗主张道谛并非全是认知,因为他们认为无漏五蕴都是道谛(然而无漏五蕴中的色蕴却非认知)。</P><P>&nbsp;</P><P>甲三、果的建立</P><P>诸具声闻种性者,于三世或更长的期间内,修习“非常”等十六行相。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障而现证阿罗汉果。诸麟喻之独觉,在上品资粮道以后,将了悟“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之见解,配合百劫或更长劫数(积聚)的福德资粮一并修习。最后于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此宗主张: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烦恼)、证(菩提的)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因此,此宗赞成有“退法”等阿罗汉。另外,他们主张:声闻众中有“廾僧众”和“八向住”的果位建立;八向住中,任何一位都是圣者;但是不承认“顿得者”。</P><P>诸菩萨在资粮道时,于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资粮,此后百劫修成相好之因。在最后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呬多,现证加行、见、修三道。最后,约于黎明鱼肚白未现之时,现证无学道。因此,初夜降魔以前是凡夫位,而菩萨的加行、见、修三道仅是三摩呬多;十二行迹中的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成佛、转法轮、入涅盘)行迹才是佛行。</P><P>此宗主张:“证法轮”都是见道,“教法轮”都是四谛法轮(即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七部毗昙》都是佛说,而且凡佛所说必然义如其语(不须另加引伸,别作解释)。除了“八万法蕴”之外,不赞成“八万四千法蕴”的说法。因为《俱舍论》说:“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P><P>最后生菩萨现证菩提的地方,必定在欲界;因此不承认有“密严色究竟天”(色界十七天最上层报身佛土之名) 和报身之说。不但如此,甚至也不主张有“一切相智”。三乘罗汉都是有余涅盘,因为无余涅盘之时,心识之流断,犹如灯灭一般。所以,此宗主张“究竟三乘”。&nbsp; 有人说:“(释迦牟尼)导师涅盘时,仅仅是在某些所度众生的面前,示现色身的收摄而已;在义理上,并没有涅盘这回事。”这种说法,就像把(白色的)鱼和萝卜混淆了一样(因为二者形、色相似)。圣者佛陀虽然已完全断除苦、集(等烦恼),但这和佛陀(无漏五蕴)的相续中仍有苦谛并不相违。因为一个人完全断除了缘苦谛(而生)的烦恼,就可算是断除苦谛了。由于佛的色身和成佛前的加行位菩萨身,同为一生所摄,因此不能算是“佛宝”,但仍可承认为“佛陀”。佛宝是指:佛陀无漏五蕴相续中的“尽无生智”。同样的,诸有学圣者都是有漏的,因此不能算是“僧宝”,但足以为僧。僧宝是指:有学圣者(无漏五蕴)相续中的“道谛”。“法宝”亦然,佛与声闻、独觉二种圣者相续中之“涅盘”和“灭谛”即是法宝。</P><P>结赞:</P><P>以我研究之金瓶,自婆沙宗香水海,</P><P>汲得善说甘露筵,聪慧学众请宴飨。</P><P>&nbsp;</P><P>&nbsp;<BR></P><br>[此帖子已被 洛桑顿珠 在 2004-8-20 10:10:23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P><P>第六章&nbsp;经部宗</P><P>一、定义<BR>主张“自证分与外境二者真实存在“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经部宗的定义。?经部宗和譬喻师二者是同义词。</P><P>二、派别<BR>经部宗分为二派:随教行经部宗和随理行经部宗。前者如尊奉《阿毗达摩俱舍论》的经部宗,后者如尊奉《七部量论》的经部宗。<BR>三、释名<BR>&nbsp;问:为什么称此宗为经部宗或譬喻师呢?<BR>&nbsp;答:因为此宗不尊奉《大毗婆沙论》,而以佛经为主来宣说宗义,所以称之为“经部宗”。再者,他们以譬喻的方式来阐明一切法,所以又称之为“譬喻师”。</P><P><BR>四、主张</P><P>甲一、根的主张:分境、有境</P><P>&nbsp;(一)、境</P><P>心所明了的事物,就是“境”的定义。<BR>足以作为心所衡量之对境的,就是“所知”的定义。<BR>“境”、“有”、“所知”、“存在的事物”都是同义词。<BR>境有下列六种分类方式:<BR>1、二谛之分:<BR>2、自相和共相<BR>3、遮遣和成立之分<BR>4、显现和隐晦之分<BR>5、三时之分:<BR>6、一和异</P><P>一、世俗谛和胜义谛</P><P>某一法,其存在不必依待言词(能诠声)与概念(分别心)的施设,而可以经得起理智(直接)从此法自身存在的原理这一个层面去考察的,这种法就是“胜义谛”的定义。<BR>1、“有作用的法”2、“胜义谛”3、“自相”4、“非常法”5、“有为法”和6、“真实存在的法”都是同义词。</P><P>唯赖概念施设而得以成立的法,就是“世俗谛”的定义。<BR>“无作用的法”、“世俗谛”、“共相”、“常法”、“无为法”、“虚幻存在的法”都是同义词。<BR>(二谛之定义,如上已说)下面将解释二谛的名称:<BR>无为虚空之所以被称为世俗谛,是因为它在世俗的心态上呈现为真。此处所谓的“世俗”就是分别心;因为分别心能障碍我们直接洞见自相,所以称之为“世俗”。又,以上所说只是名词的解释而已(并非定义),因为凡是在世俗心---分别的心态上呈现为真的,并不全是世俗谛。<BR>例如:瓶子是胜义谛的事例,然而在世俗心——分别的心态上却仍然现为真实。<BR>此外,如“补特伽罗我”和“声常”,在世俗分别的心态上是真,然而(它们二者)即使在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BR>瓶之所以称为胜义谛,是因为他在胜义心态上呈现为真。此处所谓“胜义心”,就是在显现的境相上不会生出错觉的认知。<BR>上述这种二谛的建立方式是[随理行经部宗]的说法,[随教行经部宗]所主张的二谛说,和毗婆沙宗是一致的。</P><P>二,自相法和共相法</P><P>就胜义而言,(有作用、能生自果)能成事的法,就是自相法的定义。例如:瓶。<BR>就胜义而言,不能成事的法,就是共相法的定义。例如:无为的虚空。<BR>“总与别”,“一与异”,“相违与相关”,等增益诸法虽是共相,然而并非所有的增益法都是共相。这一点差别是应该分清的。</P><P>三、遮遣法和成立法</P><P>(“所知”分:遮遣法和成立法。)</P><P>经由直接排除所应遮遣之事物而获得的了解,就是遮遣法的定义。<BR>此遮遣法和“排他法”是同义词。它可分为无遮和非遮两类。<BR>已直接了解之心智,排遣某一(遮遣)法所应遮除之成份,仅仅在此情况下(不更暗示或成立他法)所获得的了解,就是“无遮”的定义。例如:婆罗门不能饮酒。<BR>以直接了解之心智,遮除某一(遮遣)法所应遮除之成份,却(间接)暗示另一非遮或成立法,就是“非遮”的定义。例如:肥胖的提婆达多白天不吃东西(暗示他晚上偷吃了很多)。<BR>以直接了解之心智,不经由直接排除所遮而获得的了解,就是“成立法”的定义。例如“瓶”。</P><P>四,显现法和隐晦法</P><P>以现量直接了知者,就是“显现法”的定义。它和事物是同义词。<BR>以比量直接了知者,就是“隐晦法”的定义。它和所知是同义词。</P><P>五,(过、现、未)三时</P><P>某一不同(于它的过去)的事物,在它生成(存在)的第二刹那,(呈现出)灭坏的那个状态,就是“过去法”的定义。<BR>某一不同(于它未来)的事物,虽有能生起之因,但是由于缘(尚)不具足,以致于在某一时空状况下不能生起,就是“未来法”的定义。<BR>已生而未灭,就是“现在法”的定义。<BR>过、未二法是常。<BR>“现在法”和“事物”是同义词。因此,某一事物的过去产生于该物(生成)之后,某一事物的未来成立于该(未来)物(生成)之前,这些特点是应该明白的。</P><P>六,一与异</P><P>非个别、个别的法,就是“一”的定义;例如:瓶子(是一)。<BR>个别、个别的法,就是“异”的定义;例如:瓶与柱二者(是异)。<BR>大凡体异者,其“意翻”必相异;而意翻相异者,其体不必相异。因为所作与非常二者同体,然(彼二者之)意翻则异。</P><P>又,虽然经部宗和毗婆沙宗同样主张:有“无方分极微”和“无时分刹那的心识”,但是二宗的见解并非完全相同。因为毗婆沙宗不但主张(一切)有,而且主张(一切由)实体所成;然而经部宗却不这么主张(如主张过、未非实有)。</P><P>再者,毗婆沙宗与中观应成二家主张:无表色是真正的色法。但经部、唯识和中观自续三家则主张:无表色不是真正的色法。</P><P>此外,毗婆沙宗主张因果同时,但经部以上各宗派则不如此主张。</P><P><BR>(二)、有境<BR>一、补特伽罗<BR>随教行者主张:蕴的相续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称)的事例;<BR>随理行者主张: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P><P>二、认知</P><P>认知分为:量知与非量知二种。量分为:现量和比量二种。现量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四种。具色(眼等诸)根不能成为量,因为(不带根识的具色根),没有明了分,而且不能衡量自己的对境。<BR>非量知有:再决识、邪知、疑、伺意和现而未了之知等五种。在这些认知当中,“现量”与“现而未了之知”二者都是离分别而没有错误的;而比量、疑、伺意三者纯粹是分别心。现量与“现而未了之知”二者都是离分别而没有错误的;而比量、疑、伺意三者纯粹是分别心。(又)此派主张:心识量境界之时,是带相而了解的;并且,心、心所同体。</P><P>三、能诠声</P><P>(耳之)所闻而能使人了知其所诠之意义者,就是“能诠声”的定义。<BR>从“所诠”的内容方面而分,则能诠声有二类:诠种类之声与诠聚合之声。第一类,如说“色”之一词;第二类,如说“瓶”之一词。从表诠的方式而分,能诠声也有两类:诠“法”之声与诠“有法”之声。第一类,如说“声之非常(恒性)”这样的言词;第二类,如说“非常恒之声”这样的言词。”</P><P>甲二、道的主张</P><P>(一)、道之所缘</P><P>此宗主张:四谛的非常(苦、空)等十六行相,就是道的所缘;细品无我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是同义词;并且主张:“补特伽罗常、一、自主之我空”,是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P><P>(二)、道之所断</P><P>(关于道之所断,)此宗主张: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与染、非染无知等名称外,不承认(别有)法我执和所知障等(名称)。这些主张和婆沙宗是相同的。</P><P>[(三)道之性质]</P><P>此宗(也)设有三乘、五道的建立,并且主张,忍、智十六刹那是见道(与主张前十五刹那是见道的毗婆沙宗不同)。</P><P>又,因为此宗主张,现量所见之境相必须是自相,所以不赞成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共相)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领受境。因为此宗主张:见道无间道先直接现观“远离补特伽罗我的(有为)行法”,然后间接通达细品补特伽罗无我。</P><P>甲三、果的主张</P><P>此宗除了主张:“无退法阿罗汉”与“佛的色蕴(也)是佛”以外,其它有关三乘证果方式等(果位观)都与毗婆沙宗相同。(一般说来)婆沙和经部二宗不承认“大乘经藏是佛说”;不过,据说后世(的毗婆沙和经部)诸师(也)主张“大乘经是佛说”。</P><P>结赞:</P><P>&nbsp;我以善习量论力,依随理行譬喻师,<BR>&nbsp;教理密句撰此文,说理诸人请欢飨。</P><P><BR>&nbsp;</P>
发表于 2004-8-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P>第七章&nbsp;&nbsp;&nbsp; 唯识宗</P><P>一、&nbsp;定义<BR>&nbsp;&nbsp;&nbsp; “主张依他起真实存在,而不承认外境”的宣说佛教宗义者,就是唯识宗的定义。</P><P>二、&nbsp;分派<BR>三、&nbsp;<BR>&nbsp;&nbsp;&nbsp; 唯识宗分两派:真相唯识派和假相唯识派<BR>这二派有下述差别:<BR>在(看见青颜色的)持色眼识中,(客体的)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这个映相是真或假,就是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二派争论的焦点。<BR>真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就像所映现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是一模一样的)。<BR>假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并不像所映现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有所不同)。<BR>为什么这样说呢?<BR>因为,这两派虽然都一致同意:在(见青色物体的)持青眼识中,<BR>&nbsp;&nbsp;&nbsp;&nbsp;&nbsp; (1)、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BR>&nbsp;&nbsp;&nbsp;&nbsp;&nbsp; (2)、青色现为立体的物象;<BR>&nbsp;&nbsp;&nbsp;&nbsp;&nbsp; (3)、青色现为外境。<BR>不过,真相唯识主张:在持青眼识中,(3)青色现为外境(这部份)已受无明染污(所以看起来就像真有一个外在的客体);然而(1)青色现出青色,以及(2)现为立体的物象(这部份)并未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显青色的真实反映──真相)。<BR>假相唯识主张:不但(3)青色现为外境已受无明染污,连(1)青色现出青色,以及(2)现为立体的物象,也同样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并非外界青色的真实反映──假相)。<BR>因此,主张(2)“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一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真相唯识派”的定义。<BR>主张(2)“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不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假相唯识派”的定义。</P><P><BR>甲一、真相唯识派</P><P>真相唯识派分三:能取所取等数派、半卵对开派和掺杂无二派。<BR>关于这三派的差别,学者们说法不一。(兹列举三种不同的说法如下:)</P><P>拱如?杰千桑布所着《中观纲要》一书中说:<BR>“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当眼识摄取蝶翅花纹时,‘境’的方面提供了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而‘有境’方面也如实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BR>“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当眼识)如是取境时,‘境’的方面提供了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而‘有境’方面则浑然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BR>“取名“掺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如是取境时,‘境’的方面提供的只是花纹的境相而已,不是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有境’方面并不浑然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只是浑然生起花纹的映相而已。”<BR>种钦?雷巴桑布和班禅?索南札巴等人说:<BR>“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眼识所见青、黄二色异体;同样的,持花纹眼识上也有许多(与青、黄相对应的)异体眼识。<BR>“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虽然总的说来,青色和持青眼识二者都是心识的本质,但二者却是异体的。<BR>“取名“掺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花纹上的青、黄二色同体;同样地,持花纹上的青、黄颜色的二种根识也是同体的。”<BR>〈大宗义〉一书中说:<BR>“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的眼识见花纹时,与花纹上青、黄等色数量相等的同类识顿时生起。<BR>“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青与持青眼识二者,就其生成的时位来看,二者一前一后;然而就识缘境(一刹那)的时间来看,二者是同体的。<BR>“取名“掺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的眼识见自境(花纹)时,与境纹(花纹)上青、黄等数相等的同类识并不顿时生起;唯独持花纹(总相)的眼识,是持花纹上青、黄等色的根识。”<BR>上述三说,何者较妥,请自(抉择)受持。</P><P>能取所取等数派又分为二派:1、一派主张八识;2、另一派主张六识。<BR>掺杂无二派也有两派:1、一派说六识;2、另一派说单一识。</P><P>甲二、假相唯识派</P><P>假相唯识派分:1、有垢&nbsp; 和2、无垢二派。<BR>有人说:“因为一派主张:心体受到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所以称为有垢派;<BR>另一派主张:心体丝毫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所以称为无垢派。”</P><P>也有说:“因为一派主张:佛地虽离无明,但仍有错觉,所以称为有垢派;<BR>另一派主张: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错觉,所以称为无垢派。”</P><P>唯识宗又分:1、随教行唯识宗&nbsp; 和2、随理行唯识宗二派。<BR>&nbsp;&nbsp;&nbsp; 随教行是尊奉《瑜伽师地论》的唯识宗派;<BR>随理行是尊奉《七部量论》的唯识派。</P><P>三、释名</P><P>因为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体性而已,所以称为“唯心宗”或“唯识宗”。<BR>又,此派从瑜伽行的观点确立修道的实践(次第),所以也称为瑜伽行派</P><P>&nbsp;</P><P>四、&nbsp;主张</P><P><BR>甲一、根的主张</P><P>(一)、境<BR>唯识宗主张把一切所知概括为三性,因为他们主张:一切有为法是依他起(性),一切法性是圆成实(性),其余诸法是遍计所执(性)。虽然唯识宗主张:这三种法都是“自成的”、“以自性而存在的”;然而(若论其)是否真实存在,则这三者便有差别。因为他们主张:遍计所执无(谛)实,而依他起和圆成实二种法(是谛实成立的)是真实存在的。</P><P>凡于胜义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质存在的法,就是“遍计所执”的定义。它分二类:1、假立名言遍计所执&nbsp; 与2、不得义相遍计所执。(即毫无内容、不能定义、根本不存在、纯粹由内心虚构而生的法)。前者如所知,后者如(人、法)二种我。</P><P>依托其它因缘而生,并且又是圆成实所依的法,就是“依他起”的定义。它分二类:1、清净依他起&nbsp; 和2、不清净依他起。<BR>前者如:圣者的后得智(圣者于三摩呬多中现观空性,出彼定后所得之智)、佛的相好。后者如:有漏取蕴。</P><P>空掉二种我执中任何一者的真如性(法性),就是“圆成实”的定义。它分为二类:不颠倒圆成实,与不变易圆成实。前者如圣者的三摩呬多智;后者如法性。不颠倒的圆成实虽然被列入圆成实之一类,但却不是(真正的)圆成实;因为那(是一种属于认知的圣智),不是道的究竟所缘──“一种清净法,此法一旦被缘上,便能(产生)尽除障垢(的作用)“。<BR>又,所知分为二类:1、世俗谛2、胜义谛。<BR>以观察思择名言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世俗谛”的定义。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是同义词。</P><P>以观察思择胜义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胜义谛”的定义。空性、法性、圆成实、胜义谛、真际、真如都是同义词。</P><P>凡是胜义谛,皆以自相而存在(即胜义谛均有自性、自相);然而世俗谛则不一定皆以自相而存在。因为(属于世俗谛的)依他起固然以自相(自性相、或谛实存在)而存在,但(另一属于世俗谛的)遍计诸法则不以自相而存在(因为遍计诸法依名言施设而有,依虚妄分别而生)。又,凡是假法,不一定皆虚假的存在,因为依他起虽是假法,然而(在经验界)却真实地存在。<BR>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自续派对于“三时”(过去、现在、未来)和“无遮”的安立方式都是相同的。<BR>(随教行的)唯识宗主张:色等五尘(色、声、香、味、触)不成其为外境,因为五尘是籍着阿赖耶识中不共业熏习所成的习气之力,从内识的体性上生起的。真相唯识派主张:色等五尘虽非外境,但仍可成立其为立体物象。<BR>假相唯识派主张:若五尘是立体物象,则必为外境;(五尘既非外境)故不能成立其为立体物象。</P><P>(二)、有境</P><P>因为随教行者主张八识,所以他们认为:阿赖耶识就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然而随理行者却主张: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P><P>随教行者主张:阿赖耶识(又可称为藏识、或根本识)缘识内的种子(或缘识内的习气。种子有根、尘等),但不辨其行相,其性质是无记的。它是一个持久坚固的主体意识,只与助伴的心所──五遍行相应。又,在有覆与无覆二者之中,阿赖耶识属于无覆无记。因为断善根的生命之流中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不是善法;(又,色、无色等)上二界的生命体也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也不是不善法。染污意(染末那)缘于所缘──阿赖耶,其行相是“认阿赖耶为我“的行相,其性质是有覆无记。其余六识的安立方式和一般的说法一样。</P><P>唯识宗主张:量分现、比二量。现量有四种,而且其中的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都是没有错误的认知。<BR>真相唯识派主张:在凡夫生命之流的持青眼识中,青色现为青色映相这一分是没有错误的认知。<BR>假相唯识派主张:凡夫生命之流的根现量都是错觉,而意现量(前)则有错觉与非错觉二部分。</P><P><BR>甲二、道的主张</P><P>(一)、道之所缘</P><P>道之所缘有:<BR>1、&nbsp;粗品补特伽罗无我: a、四谛的差别法──非常等十六行相。<BR>b、补特伽罗常、一、自主之我空。</P><P>2,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P><P>3,(粗品法无我:由无方分极微所合集之外境空。)</P><P>4,细品法无我:a、色与持色之量(所取、能取)异体空。<BR>b、色──持色分别心所执境之自相空。</P><P>二种细品无我都是空性,然空性未必是二种细品无我之任一者。因为唯识宗主张:灭谛和涅盘二者都是空性。(此外)唯识宗主张:有为诸法与认持彼法之量(通达它)(即认知)同质,无为诸法与认持彼法之量同体。</P><P><BR>(二)、道之所断<BR>&nbsp;<BR>道之所断有烦恼障与所知障二种。烦恼障如:粗、细二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及其种子,还有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所知障如:法我执及其习气。又,诸菩萨众以所知障作为(修道)所断的主体,而不以烦恼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诸小乘有学众以烦恼障作为(修道)所断的主体,而不以所知障作为所断的主体。</P><P><BR>(三)、道之性质</P><P>唯识宗主张:三乘中的每一乘都有资粮、加行二道,见、修二道以及无学道等五道的建立;而大乘在五道之上更有十地的建立。</P><P>甲三、证果的方式</P><P>诸种性决定的小乘行者,以属于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BR>修习到达究竟位的时候,依止小乘道金刚喻定,断除全部的烦恼障,并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由于声闻与独觉二者所修的无我和所断的烦恼毫无差别,所以声闻和独觉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又,由于独觉必定是欲界生身,所以,没有“廾僧众”的建立。然而,声闻、独觉二乘的果位并非毫无差别,因为唯识宗主张:由于独觉与声闻,有延长与不延长百劫修集福德资粮之差别;因此,果位也有胜劣之殊。</P><P>随教行者主张:专趋寂灭(一类)的小乘罗汉不能转入大乘道,菩提圆转(一类)的罗汉可以转入大乘道。而且,(转入大乘)是从有余涅盘转入,不是从无余涅盘;因为此派主张究竟三乘。<BR>随理行者主张:(所有的)小乘罗汉可转入大乘道;因为他们赞成究竟一乘。</P><P>具有大乘种性者,以属于法无我的圆成实作所修的主体,且以兼修三大阿僧祇劫资粮的方式,五道、十地循序上进。最后,以有情生命之流尽头的无间道尽断二障,并于色究竟天(密严刹土,佛的报身约对是在密严刹土,就是十七天的色究竟天、或是说摩西索罗天,佛的报身在这里)现证自利方面断、证圆满的法身,及利他方面事业圆满的(报、化)二种色身。<BR>若依照某些尊奉《阿毗达磨集论》学者的看法,显然还有以人身而成佛的情形。<BR>唯识宗主张:佛经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因为他们主张:《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前二法轮是宗不了义经,末法轮是了义经。了义与不了义经的差别是这样的:经文字面明说的义理不能被(直接)接纳认可(而须另加引伸、解释)的经典,是不了义经。经文字面明说的义理可以被(直接)接纳认可的经典,是了义经。<BR>唯识宗主张,涅盘有:有余、无余和无住涅盘三种。佛身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有体性身与智法身二种。体性身又包含:法尔清净的体性身与忽尔离垢的体性身二类。<BR>由于唯识宗有上述的主张,所以被称为宣说大乘宗义者。<BR>结赞:<BR>奉行牟尼教法者,所说唯识诸宗义;<BR>此文由据善说撰,智者理当欢喜入。</P><P><BR>&nbsp;</P>
发表于 2004-8-2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P><BR>第八章&nbsp;&nbsp; 说无体性的中观宗</P><P>一、定义:<BR>主张“(就胜义而言)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法”的宣说佛教宗义者,就是中观宗的定义。</P><P>二、释名<BR>问:为什么称为中观宗呢?<BR>答:因为这些人主张“脱离断、常二边的中观”,所以,称为中观宗。另外,由于这些人宣说”一切法都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所以又称为“说无体性宗”。</P><P><BR>三、派别<BR>中观宗分成二派: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P><P>四、 各支派的教义</P><P>甲一、中观自续派</P><P>(一)、定义<BR>主张“就名言的范围而言,诸法皆以自相而存在”的说无体性宗,就是自续派的定义。</P><P>(二)、释名<BR>问:为何称为中观自续派呢?<BR>答:因为此派主张:借着真正的因──此正因由自存的三条理则所构成,<BR>就能遣除(一般人认定诸法)真实存在(的错误观念),所以称为自续派。</P><P>(三)、派别</P><P>自续派分成二派:瑜伽行的中观自续派、经部行的中观自续派。<BR>“主张有自证分而不承认外境“的中观宗,就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定义。例如:寂护论师。<BR>“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定义。例如:清辨论师。</P><P>此二派别的名称还有如下的解释:在根(见解)这一方面的学说建立上,因为(前者──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和唯识宗相同,所以称为瑜伽行的中观派;而(后者──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因为和经部宗一样,主张”外境由极微积聚而成”所以称为经部行的中观派。<BR>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又分二支:一、随顺真相唯识的中观派,二、随顺假相唯识的中观派。前者如寂护、莲花戒、圣解脱军。后者如:师子贤论师、杰大里、喇瓦巴。其中,杰大里随顺“有垢假相唯识派”,喇瓦巴随顺“无垢假相唯识派”。&nbsp; </P><P>(四)、宗派的主张</P><P>1,&nbsp;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学说</P><P>(1)、根的建立<BR>&nbsp;&nbsp;&nbsp; 境<BR>此派主张:凡事物存在,皆以自相而存在。因为任何一法,其假名所依之事,皆可寻得。所以,在此派看来:“以自体而存在”、“以自相而存在”、“从自己存在的原理这方面而存在”、“从自己这方面而存在”都是同义词。<BR>所知分成二类:胜义谛和世俗谛。<BR>在二显(即经验界中呈现主客二元对立的存在状态)消失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胜义谛的定义。在带有二显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瓶非真实存在“就是胜义谛,“瓶”就是世俗谛。<BR>胜义谛,若广为分类,有十六种空性;略分,有四种空性。<BR>世俗谛分为二类:正世俗和倒世俗。正世俗,例如水;倒世俗,例如,阳焰。<BR>此派主张:凡是认知,皆是正世俗。</P><P>有境<BR>(瑜伽行和经部行的)自续派都一致主张:意识就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并且不赞成阿赖耶识与染污意,只承认前六识。<BR>知分二类:量知和非量知。量分二类:现量和比量。现量有四种: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后二种现量都是没有错觉的认知。由于此派不认许外境实有,因此主张:青与持青现量二者同体。</P><P>(2)、道的建立</P><P>道之所缘</P><P>此派主张道之所缘有:<BR>1,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主空。<BR>2,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BR>3,粗品法无我──色与持色之量异体空。<BR>4,细品法无我──一切法真实存在空。</P><P>道之所断</P><P>此派主张:补特伽罗我执是烦恼障,法我执是所知障;所知障又有二种,例如:“执着能取与所取异体“是粗品所知障;“执着蕴等法真实存在“是细品所知障。</P><P>道之自体</P><P>此派和其它宗派一样,主张:三乘各有五道 ,一共有十五种道。所不同的是,此派主张:独觉在(见道)无间道和解脱道时,必须(现证粗品的法无我,就是)具有“二显空“之悟境。</P><P>(3)、果的建立</P><P>此派主张:因为独觉以粗品所知障作修道所断的主体,所以不安立八向住;但是声闻则有八辈补特伽罗的安立。诸定性之声闻,以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见解作为所修的主体;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同时现证阿罗汉果。诸定性之独觉,以“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见解作所修的主体;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和粗品所知障,同时现证独觉罗汉果。 <BR>小乘的涅盘有二: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其中有余涅盘还带着前世业惑所感招苦蕴的残余部份;无余涅盘则已处于脱离苦蕴的阶段。<BR>因为此派主酿“究竟一乘”,所以认为:凡是声闻、独觉罗汉之任一类,均将转入大乘道。声闻与独觉二乘,由于所断的障垢和所悟之理不同,因此所现证的果位也有高下之别。<BR>诸种性决定之大乘,发最胜菩提心,于大品资粮道位时,依法流禅定从(佛的)最胜化身亲闻教授,并将所得教授之义理付诸实践;于观缘空性的修所生慧初生之时,趋入加行道。于(加行道)暖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染污所取分别现行”;证得顶位时,制住“见所断的清净所取分别现行”;证得忍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执实能取分别现行”;证得世第一法时,制伏“见所断的执假能取分别现行”;(证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之定),依次称为: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无间三摩地。<BR>紧接着无间三摩地后(之见道),以见道无间道,顿断分别烦恼障、分别所知障及其种子,然后现证解脱道及灭谛二者。(于修道位时)以(上上乃至下下等)九品修道,渐次断除修所断16烦恼之种子,及修所断108所知障之种子。最后,依止有情生命之流尽头的无间道,顿断俱生烦恼和所知二障,并于第二刹那现证无上菩提。这就是定性(大乘)的证果方式。此派主张:大乘涅盘和无住涅盘同义,且将佛身定数为四。圣解脱运和师子贤二人对佛身说虽有争执,但对于佛身的数目并无异议。<BR>关于佛经中的了义经和不了义经,此派作了如下的设定:<BR>不了义经就是:以明说世俗谛为主要内容而开示的经典。<BR>了义经就是:以明说胜义谛为主要内容而开示的经典。《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初法轮是不了义,中、后二法轮则各有了义与不了义二种。</P><P>2、&nbsp;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学说</P><P>&nbsp;(1)、根的建立</P><P>此派认许外境,但是不承认自证分。除此之外,有关根的建立大致与瑜伽行派相同。</P><P>(2)、道的建立</P><P>此派关于道的建立,有下列诸特点:<BR>一、主张:定性声闻与独觉没有法无我的证解。<BR>二、不认许:定性的声闻与独觉有通达“能取、所取异体空”之智。<BR>三、不赞同:认取外境之分别是所知障。</P><P>(3)、果的建立</P><P>由于声闻、独觉二乘所断之障与所悟之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并无粗细之别。因此,证悟的品类也没有什么不同。并且,这两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BR>(清辨《中观心要释》──) 《思择焰》说:“证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可见此派主张:诸定性的大乘,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有(先后)次第的。然而,这并不意谓:此派与应成派同样地主张“烦恼障未断尽前,不能断所知障”。<BR>除上述的不同特点外,此派有关根、道、果的建立,大体上与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一致。<BR>结赞:<BR>虽有自相非谛成,自续宗义诸差别;<BR>非自杜撰此妙文,然善巧者当受持。</P><P><BR>甲二、中观应成派</P><P>(一)、定义</P><P>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说无体性宗,就是应成派的定义。此派学者如:佛护、月称、寂天。</P><P>(二)、释名</P><P>问:为何称为应成派呢?<BR>答:因为此派主张:单单用应成的破式,就能使对辩者心中生起了解我方论点的比量,所以便如此称呼。</P><P>(三)、思想主张</P><P>1、&nbsp;根的建立<BR>应成派主张:凡事物存在,皆不以自相而存在。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事物,其存在唯以概念施设为度;句中的“唯”字,就是要排除“以自相而存在”的成份。<BR>(1)、境<BR>存在的事物、境、所知三者同义。境分为:显现和隐晦二法,及(胜义和世俗)二谛。<BR>显现法和隐晦法 <BR>不依靠因(比量),单靠感官经验之力就能了解的法,就是显现法的定义。现前法、显现法、根的对境、非隐晦法等四法,同义而异名,例如:色、声、香、味、触。<BR>必须依靠理由或因才能了解的法,就是隐晦法的定义。隐晦法、非显现法、推理所量诸法,三者同义而异名。例如:“声非常“与“声无我“(等观念)就是隐晦法。因此,此派主张:显现法与隐晦法二者彼此相违,而(显现、隐晦与极隐晦)三处所量也彼此相违。</P><P>二谛</P><P>以观择名言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观择名言之量”(是因为)对应于其所量得之事物而成为“观择名言之量”;这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瓶。此派不把世俗谛分作正世俗和倒世俗两类,因为正世俗不存在。(何以故?)因为,凡是世俗,皆非正;(何以故?)因为,凡是世俗,皆是倒。<BR>尽管如此,但就世间一般的认知层面而言,世俗依然可分正、倒二类;因为就世间的认知层面而言,色法是正,镜中容貌之影像是倒。然而世间认知层面认为是正的事物,却并不一定存在;因为(一般人认为)真实存在的色法是正。<BR>以观择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观择究竟之量”,(是因为)观待于其所量之事物,而成为“能观择究竟之量”,这就是胜义谛的定义。例如:瓶无自体。<BR>胜义谛的分类,同前。此外,应成派主张:过去法、未来法和坏灭之法,都是(有作用、能生自果的)事物。应成派也承认外境,因为他们主张:能取、所取异体。</P><P>(2)、有境<BR>应成派主张:依假名所安立之处──五蕴或四蕴而假立我,唯此假立之我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而且,补特伽罗全是不相应行。<BR>知有两种:量知与非量。量有二种:现量和比量。现量有三种:根现量、意现量和瑜伽现量;不承认自证现量。主张:有情生命相续之根识都是错误的认知。<BR>瑜伽现量有错误的和不错误的两种;因为属于无漏等引性质的瑜伽现量没有错误,而凡夫生命相续中现观微细无常的瑜伽现量则是错误的认知。何以后者是错误的认知?因为它是属于凡夫生命相续中的认知。<BR>凡是“再决识”,皆是现量;因为(初刹那)了解“声非常”的比量,于第二刹那即成概念化之现量;持色的根现量,至第二刹那即成无分别之现量。<BR>比量分四:事势比量、极成比量、度喻比量、信许比量。<BR>此派主张:(一般人)在认知的对象上虽有错觉,但并不妨碍对认知对象的了解;因为,例如了解“声非常”之比量,在“声非常”这个对象上,虽有(二显及现似自相之)错觉,但此一比量依然了解“声非常”。<BR>凡是带有二显的认知,观待其所现境相而言,皆是现量;因为(例如)执“声常”之分别心,观待其所现(之“声常”)观念而言,仍然是现量。凡是认知,皆能了解其所量;因为,(例如兔角虽无,然兔角一词在思惟中所现)兔角之抽象概念(总相)是持兔角之分别心的所量;又,(如“声常”虽无,然) “声常”之抽象概念,是执“声常”之分别心的所量。</P><P>2、&nbsp;道的建立</P><P>(1)、道之所缘 </P><P>此派主张:“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谛实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人、法)二种细品无我,是就空所依事之角度而分,非就所遮之角度而分。在所依事──补特伽罗上,遣除所遮──真实存在(之执),就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BR>在所依事──蕴等法上,遣除所遮──真实存在(之执),就是细品法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与细品法无我,并无精粗之别,而且都是究竟的真理。<BR>&nbsp; (2)、道之所断<BR>此派主张:粗、细二品我执连同其种子,以及因彼等势力而生之三毒连同其种子,都是烦恼障;因为他们主张谛实之执是烦恼障。谛执的习气、由此习气所生二显之错觉,以及执着二谛异体之垢染,都是所知障。</P><P>(3)、道之自体</P><P>应成派主张:三乘各有五道的建立,并且根据《十地经》建立大乘十地。三乘圣者慧观的种类并无不同;因为,凡是圣者皆能现观法无我。</P><P>3、&nbsp;证果的方式</P><P>诸定性的小乘行者,仅以简略之理修习无我见。依此修习,最后,以小乘修道的金刚喻定断除谛执及其种子,同时现证自乘的菩提。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主张:证得无余涅盘之前,必须先证有余涅盘;此派则主张:现证有余涅盘之前,必须先证无余涅盘。又,此派主张:声闻与独觉两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且八向住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圣者。<BR>大乘菩提现证的方式是这样的:诸菩萨从无量理门,广泛修习无我见,进而断除二障。未断尽烦恼障之时,不能断所知障;断除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未曾修学小乘道(并证得果位)的菩萨,在现证第八地的时候断尽烦恼障。最后,依止有情心识之流尽头的无间道,断尽所知障;同时,现证四身的佛位。此派主张:涅盘和灭谛都是胜义谛。<BR>《解深密经》中所说的三法轮的初、末二法轮是不了义经,因为那里面没有直接开示空性的经典。三法轮中的中法轮都是了义经,因为《般若心经》是了义经。<BR>应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籍着假立的正因,破尽“内外诸法以自相而存在(之执)“。并且,在名言上,名也只是假有。因此,不须(立量)向他人宣说,便能使人了解:缚脱、因果与能量所量等教理,可以在自宗体系上正确地成立起来。<BR>时下,有少数自认见解高明的人士说:“显现的诸法都只是错觉而已。”并且认为,(诸法)如同石女之子一般,根本不存在。于是认定“毫不作意”就是最殊胜的实践。在这些人的身上,委实嗅不出丝毫应成派的风味。<BR>因此,那些眼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炽然的火坑一般”,而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摈除一切捏造而酷似佛法的恶见,并对一切宗义之究竟──中观应成派的教理,致上最高的敬意。</P><P>&nbsp;</P><P>最后的结赞部分,有几句。</P><P>然由生得暇身筏&nbsp;&nbsp;&nbsp; 加行顺风善吹送</P><P>抵达宗义海中央&nbsp;&nbsp;&nbsp; 今得善说此宝鬘</P><P>。。。</P><P>勤研此理之所生&nbsp;&nbsp;&nbsp; 善行德辉夺月光</P><P>救众生出恶见谷&nbsp;&nbsp;&nbsp; 令以正道常苏息</P><P><BR>&nbsp;</P>
发表于 2004-8-20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35.gif">
发表于 2005-8-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杰老师翻译的 应该是缺少了 有部 和经部的内容??为什么会这样,谁知道
莲花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8-1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8-17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寅二 别释分四<BR>  卯一 释有部师宗<BR>  卯二 释经部师宗<BR>  卯三 释唯识师宗<BR>  卯四 释无自性师宗<BR>  卯一 释有部师宗分四<BR>  辰一 定相 <BR>  辰二 差别<BR>  辰三 释名<BR>  辰四 许法 <BR>  今辰一 定相 <P>  不许自证而许外境谛实有的小乘宗派师补特伽罗,即是有部师的相。</P><P>  【科】未三 能诠的声<BR>  能了知自所诠义的所闻声,是能诠之声的相。此中若就所诠门可分为:有诠表正理的声,及诠表多种的声二种,初如说“色”诠表的声,二如说“瓶”诠表的声。又此中若从诠表法的门可分为:诠表法的声,及诠表有法的声二种,初者如说“声之无常”诠表的声,二者如说“声无常”诠表的声。</P><P>&nbsp;</P><P>&nbsp;</P><P>以上这段内容,好象是缺了部分 ,谁有完整的,请贴出来啊.</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7 18:15 , Processed in 0.04485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