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7|回复: 0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架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5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架构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作者是无著菩萨,造此论的原因如《妙法阿毗达摩集论明释·显现所知之灯》所说:虽然以前阿毗达磨很兴盛,但其间因为没有人护持,所以暂时隐没。为了想再广宏阿毗达磨,而听闻《百千阿毗达磨经》等而了知其内容。显示《百千阿毗达磨经》等之密意的论,有《五部地论》或《瑜伽师地论》,也就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以及二摄颂,即不共《大乘摄论》(即《摄大乘论》)和共《阿毗达磨集论》。”亦即此论是无著菩萨为了弘扬《大乘阿毗达摩经》中的义理而造,所谓共”的意思是此中所诠主要以建立诸法的名义、体性为主,所表法相义是大乘共法。
既然要研究此论的架构,应该先介绍此论架构是怎样的,大意如何,然后方能根据此论的脉络,探讨为何要安立此论为二分八品,八品之间次第是怎样定的,诠释是怎样分层递进的这类的问题。
阿毗达摩本身就是论藏的名称,按照《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所说:
对故及数故,伏故及解故,如是四种义,是说毗昙义。
释曰。阿毗昙有此四义。一对二数三伏四解。对者是向涅盘法。谛菩提分解脱门等说故。数者是相续法。于一一法色非色可见不可见等差别无量说故。伏者。是胜上法。于诤论众中决判法义退彼说故。解者。是释义法。由阿毗昙修多罗义易可解故。”
这里提出了对阿毗达摩定义的四种要求,第一个是要趣向于涅槃。第二个是要能合理安立诸法名相,第三个是要能制伏异说,第四个是要能容易解释经中的名词和义理,阿毗达摩集论就符合这个要求。集论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相集(《本事分》,含一、《三法品》;二、《摄品》;三、《相应品》;四、《成就品》)、谛抉择集(《谛品》)、法抉择集(《法品》)、得抉择集(《得品》)、论议抉择集(《论议品》)。其中第一个相集就是数法”,第二三四集(谛抉择集、法抉择集、得抉择集)合起来相当于“对法”,第五个论议抉择集相当于“解法”和“伏法”。而且第一集叫《本事分》,二三四五集叫《抉择分》,《集论》分为《本事分》和《抉择分》,与瑜伽师地论的分类相同,但是具体含义不同。集论颂曰:
“本事与抉择,是各有四种:三法摄应成,谛法得论议。”
这是说此一部论文,略为二分:一、《本事分》,二、《抉择分》。
《本事分》中分为四品,即一、《三法品》;二、《摄品》;三、《相应品》;四、《成就品》。
《抉择分》中分为四品,即一、《谛品》;二、《法品》;三、《得品》;四、《论议品》。
《本事分》”中的第一品——三法品,主要内容是以九门详细解释蕴等诸法的体性,集论颂云:
几何因取相,建立与次第,义喻广分别,集总颂应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颂里面第二个字“何”是贯通下面八个的,即下面八门每个前面都要加上这个“何”字。
这九门按照窥基的杂《集论述记》所说是以下九门:
一几,举数列名门。
二何因,问答废立门。
三何取,问答别名门。
四何相,问答体性门。
五何建立,问答差别门。
六何次第,问答前后门。
七何义,问答释名门。
八何喻,同答譬况门。
九何广分别,问答诸义门。
这九门的含义,按照吕瀓所说是这样的:
一、蕴等所有种类,
二、只有这些种类的原由,
三、蕴法别名"取蕴"的意义;
四、蕴等相状,
五、建立蕴等的理由,
六、蕴等前后次第的所以,
七、蕴等的名义,
八、经中对蕴等所说譬喻的意义,
九、以实有假有等六十门广分别。
在最后诸门分别中又每门都以法门的意义、种类以及用此门观察之所为,这三层来作分别。
这一品是最重要的,也是全论中篇幅最多的,大概2卷半都是三法品,摄品只有3、4页。
《本事分》”中的第二品——《摄品》是从诸法体性相同的方面说其相摄的关系,这有"相"等十一种摄,熟习了这些就可以在观察境界时易于得到略集思的效用。
摄品开头就说本品的主要内容,文曰:
云何摄?略说摄有十一种:谓相摄、界摄、种类摄、分位摄、伴摄、方摄、时摄、一分摄、具分摄、更互摄、胜义摄。
《集论述记》把十一种分为五类:文曰:
十一摄中分为五:
第一体用相似摄,初三门是。
第二相从随顺摄,次二门是。
第三依假辨体摄,次二门是。
第四全半体用摄,次二门是。
第五世俗胜义摄,次二门是。
《本事分》”中的第三品——《相应品》,是从诸法体性不同的方面说其相应的关系,这有"不相离"等六种相应。相应的意义特别显著于各种心法的统一上面,因而熟习了它就易于了解"相应依据心法并无实我"的道理。
相应品开头就说本品的主要内容,文曰:
云何相应?略说相应有六种:不相离相应、和合相应、聚集相应、俱有相应、作事相应、同行相应。
在这里面要是继续分别,则六种里面前三个属于色聚相应,第六个是心心所相应,中间二种是五蕴相应。
《本事分》”中的第四品——《成就品》,是从诸法在相续中有增有减的方面说其"成就"的意义,这有"种子"等三种成就,熟习了这些就能对世间法的兴衰不作决定的看法。如上运用摄,相应,成就三种法门都着重在帮助法空的理解,这和小乘的《阿毗达摩》是有不同的。
成就品开头就说本品的主要内容,文曰:
“云何成就?谓成就相如前已说。此差别有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
王恩洋的《杂集论疏》说明一下为什么以成就品作为《本事分》的最后一品,原因是成就有其体用也,必实有体用,始名诸法。故《本事分》,以成就终也。”
同时,他还说明,即说了有三种成就,自然也隐含着说,有三种不成就,文曰:然法既善染各殊,互相障治,此法成则彼法不成,此法胜而彼法衰,故有三种成就,同时即有三种不成就也。”
下面说《抉择分》。《集论》原文曰:
云何抉择?略说抉择有四种:谓谛抉择、法抉择、得抉择、论议抉择。”
也就是《抉择分》有四品,即一、《谛品》;二、《法品》;三、《得品》;四、《论议品》。
《抉择分》中第一品《谛品》,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
原文曰:云何谛抉择?谓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谛可以有多种排列,这里为什么说苦集灭道这个排列,王恩洋的《杂集论疏》解释说先说苦相,次说苦集,次示解脱,后授圣道令彼修习。”这是从修证次第上谈的。
在这里面抉择苦谛分为五门:
一、略辨苦谛相,
二、广显苦相差别,
三、以四种行观察苦谛共相,
四、略说苦法八种差别,
五、说死有、中有、生有三位诸相。
抉择集谛的时候分为四门:
第一个,解释集”的含义。
第二个,广分别烦恼的相。
第三个,广分别诸业的相。
第四个,分别集谛四相(因相、集相、生相、缘相。)。
抉择灭谛的时候是按照八类十二门的顺序来抉择,最后是抉择灭谛的四种相。
十二门是解释灭谛的含义的,分别是下面这十二个:原文曰:云何灭谛?谓相故、甚深故、世俗故、胜义故、不圆满故、圆满故、无庄严故、有庄严故、有余故、无余故、最胜故、差别故分别灭谛。”
这十二门可以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体相;(相)
2、甚深;(甚深)
3、假实;(世俗、胜义)、
4、因果;(不圆满、圆满)、
5、胜劣;(无庄严、有庄严),
6、根本;(有余、无余)、
7、最胜;(最胜)、
8、差别。(差别)
最后是说灭谛有四种相,灭相、静相、妙相、离相。
抉择道谛的时候是按照四个方面来说的。
《杂集论疏》说:自下道谛,总分四段:初略说道谛相,二分别五种道,三道谛四行,四四谛十六行,世出世差别。”
这四个方面详细一点的说,就是以下四种:
1、道谛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2、五种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3、道谛四行: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4、四谛十六行相:
缘苦谛,有四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缘集谛有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
缘灭谛有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
缘道谛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
《抉择分》中第二品是《法品》,因为法主要的是三藏十二部经,所以主要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
这一品分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抉择三乘通法”,第二个是“抉择菩萨别法”。
在第一个部分“抉择三乘通法”中又分为三个部分:1、明十二分教,2、明三藏,3、明缘法起观。
在第二个部分“抉择菩萨别法”中又分为四个部分:1、释名显体,2、广大深义,3、善分别方广菩萨相,4、供养功德差别相。
《抉择分》中第三品是《得品》,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
这一品分为三个部分,1、建立能证补特伽罗,2、建立所证现观,3、合起来料简能证所证。
1、建立能证补特伽罗分为四个部分: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示自他具德失故
2、建立所证现观讲了十种现观: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3、合起来料简能证所证。这一个是集论中《得品》没明说的,但根据所讲的意义判断是有的,在前面两个之后,又合起来讲了五个方面
一、于诸现观得胜舍劣。
二、菩萨声闻涅槃差别。
三、十四不可记事。
四、菩萨不建立预流等果因。
五、修四善巧及练根。
以上《抉择分》中的《谛品》是佛教所诠之理,《法品》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品》讲的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摩》里对法”的一方面。
最后,《抉择分》中第四品是《论议品》,此品用义理等六门说明释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
《集论》原文曰:略说有七种:谓义抉择、释抉择、分别显示抉择、等论抉择、摄抉择、论轨抉择、秘密抉择。
也就是说,《论议品》中主要讲了七种抉择,
1、义抉择,分六个部分,性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转义。
2、释抉择,分六个部分,所遍知事、所遍知义、遍知因缘、遍知自性、遍知果、彼证受。也可以分为十四门来解释: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补特伽罗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
3、分别显示抉择,
4、等论抉择,一能破、二能立、三能断、四能觉。
5、摄抉择,一成所作抉择处、二趣入抉择处、三胜解抉择处、四道理抉择处、五论抉择处、六通达抉择处、七清净抉择处、八引发抉择处、九句差别抉择处、十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成抉择处。
6、论轨抉择,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7、秘密抉择。
这一抉择即相当于《阿毗达摩》里解法”和“伏法”两方面。这样全论五集表现了《阿毗达摩》的四个方面,所以说它是一部规模完备的论书。
附注:声明一下,写的比较粗,没写完,很多地方是抄吕瀓的阿毗达摩集论介绍、韩清净的集论别释,窥基法师的杂集论述记和王恩洋的杂集论疏,特此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8 02:24 , Processed in 0.0342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