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且格瓦拉

思和观察修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09-7-3 12:08 发表
鸿泥说
简言之,观察修、止住修,是通于道次第每一个所缘法类的专修的,也贯串闻思修三之中。
————————————————
前一半“是通于道次第每一个所缘法类的专修的”是对的。
后面“也贯串闻思修三之 ...


既然点了俺的名字,不回贴,实在有失厚道。首先,俺非常感谢清凉子老师的点评,俺也投桃报李,帮你点评点评,纵观你的帖子,大过失有二:
1、你说“我一开始就说过这个概念是狭义的,我们讨论的‘观察修’,是指‘闻思修’中属于‘修’阶段的观察修,是止观中的‘观’”。
你一开始说的是不是这个“观察修”呢?你说“观察修的概念是狭义的。‘当知观察修义如前说,立一所缘类成所修本,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
显而易见,颇公大师这里说的观察修并不是你理解的狭义的“观察修”,理由见于俺的其他帖子中。
你的这个帖子中,你同意俺“前一半”是对的,这也意味着你同意“观察修是通于道次第每一个法类的专修”的,那么,这样的“观察修”自依师起、以至到菩提心止,都不可能是“止观的‘观’”。
小结论之一:你帖子里反映出你自己的观点不统一;且你对“观察修”的理解从“一开始”就错了。
2、你又说“其实,这仅仅是处于思维,观察,辨别理解阶段的‘能善意趣’的‘思’”。
在你贴的《解深密经》的文字中,“能善意趣”既是“思所成慧”的特点、同时也是“修所成慧”的特点之一。你的立意是要说明思、修的不同之处,而却拿着它们共同的特点当说辞(这说辞也把让波给坑了,他也沿用你这一说辞。真是,一盲引一盲。哈哈)。
小结论之二:你对你贴的文字并没有消化,或者说,你贴文仅仅是贴给俺们看的。(当然,换个角度看,如你所说“为了使大家了解......”你这种“眼里没有自己只有众生”的“大菩萨”精神,俺是五体投地、万分敬佩的!)
大结论:你对自己所贴的文字、自己的理路尚不能肯定,所以,你点评中的“肯定”肯定不能“肯定”。因此,俺获得的苦丁茶“肯定”不会分你一份。:)
发表于 2009-7-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吟 于 2009-7-3 13:15 发表
这种题目,这种吵架,我居然没有参加,或者是没有以主力队员的名义参加,简直是不可思议-------

新来的,先站好队。:)
发表于 2009-7-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子们,我觉得把"观察修","思维修"和"定解"这三个词的定义统一,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

否则都是自话自说-----------

排队中--------------
另,我们要紧密团结在论坛周围,以各位老大为中心。高举“有空必踩,有踩必回。”的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代表友人,代表亲人,代表爱人”的重要思想。坚持“不怕累,不怕麻烦”的精神,把保持每天必踩,经常探望,作为第一要务。从根本上改变“平时不探望,有事才说话”的局面。踩访要有新思想,语言要有新思路,忽悠要有新突破,煽情要有新水平,让我们的友谊走上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的新道路--------------
发表于 2009-7-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让波定性,不过我可不算什么实修派。。。

基本上算失修派差不多。。。
鸿泥的定性比较准确,相对于坛子里的很多人呢,我算“非黄派”。。。或者我自我标榜的“思维派”,这样第一避免了可怕的支那堪布的那只鞋子的流毒。。。又貌似紧贴黄派的动脑筋讲逻辑的传统。。。相比之下,在“黄坛子”里面讲啥子实修,那很容易让人家理解为这是委婉地说我是红派呢!:lol  
我很谨慎地问问,按照格鲁派的传统定义,这个“定解”和“觉受”分别是啥子咧?每当想起自己基础课不过关,就惭愧不已。。。幸好这是无常的。。。等等就惭愧就空咧,然后又想起爱因斯坦当年也是在敬老院认识了哥德尔之后,给哥老讲了一遍相对论,顺便让哥老帮他算算术的。。。绝世两大高手尚且如此,我怕什么!
总体站队,我支持鸿泥。
友情提供一个案例,请分析:
刚刚失恋的时候,痛苦算不算有“觉受”?过一阵,就云淡风轻了。。。(TMD为什么我的例子总是没心没肺,不讨女人喜欢呢?)那么请问:“我对XXXX没有感情了”这个命题,啥时候算有定解?啥时候算有觉受?获得这个觉受,需要不需要某些“每日上座1小时”的祈请、观想、分析、回向的那种“实修”?
人人都经历过的事情,理解起来比拆个汽车容易多了。。。
发表于 2009-7-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和观察修之间的区别--请见雪歌仁波且【学习四圣谛的三个阶段】

任何阶段,都要学习四圣谛。然程度不同,修学的阶段,也有深浅上的差异。

  最粗浅的层次,就是将四圣谛与自己生命连接来学习;接着从自身的体验,推己及人,替别人想一想,类似稍稍体会上士道大乘法。以上是第一阶段浅显的学习。
  接着,体会深入之后,我们会渴求更深入学习四圣谛,生起这种希求心,即可进入空性的学习,这是第二阶段。
  等到内心于法生起强大希求与信心,渴望入道修习时,即开始道次第的修学。由下、中、上士道再入密续,此即道次第修学的次第。
  第一阶段:将四圣谛与自己的生活连接,并推己及人。
  修四圣谛,大致上有深浅二种层次,由浅入深。首先,浅的阶段中,以闻思为主,目标是能生起定解及不退转的信心,以及强烈的希求与欢喜。
  透过自己生活上的经验,简单地与四圣谛连结,进而体会:“喔!佛陀说的,一点没错!真的是有这些现象!当初我不知道是苦,后来慢慢也感受到苦,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多想想这些生活上的经验,试着将它们连结到苦谛与集谛的道理。不过,这种认识还谈不上透彻与通达。
  例如怀疑自己会不会得到?会不会得不到?像这样先有贪瞋,再由于欲取、欲舍的心,怀疑自己“我能做到吗?”、“我能成佛吗?”此时,我们也许会跟别人竞争,失败就沮丧生气,成功又洋洋得意,傲慢起来。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起起伏伏,平静不了。佛经述说的状态,非常符合我们实际的经验。透过如是观察与思惟,我们能认识简单的集谛。
  接着,也可简单地思惟灭谛与道谛:“我如何出离这些问题?”、“如何出离内心的痛苦?”“因为内心烦恼引发的外在仇人,这些问题该如何出离?”“要如何压伏贪瞋?”“如何处理外在的困境?”……等等,这些都代表简单的灭谛。虽非真正的灭谛,还算是“断除”这个果位。
  用什么方法断除?看看佛经,通常内心会稍稍平静下来,心可以调整一下。这是简单的道谛。
  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理解,十分浅显的阶段。基本上,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何者应舍、何者应取等生活上的改变,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学习简单的四圣谛。
  自己稍有体会之后,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别人想。他人与我,都有着相同的苦,那么,“苦从哪里来?”、“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也帮别人想一想。这样子,就有一点大乘佛法的味道了。
  将四圣谛与大乘法连接起来,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大乘法,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仍与大乘菩提心相关,层次较浅些。
  

[ 本帖最后由 旮旯儿一虾米 于 2009-7-3 18:49 编辑 ]
发表于 2009-7-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2

第二阶段:学习空性,生起大悲心。
  在这浅浅的体会中,一颗希求的心,会让我们看见更远的地方!于四圣谛深刻的道理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后,即进入更深广的学习。这个阶段,时间会长一点。
  此时,思惟的不仅是“今生”这个范围,生死轮回中的业、烦恼、十二缘起,整个要连接起来修。所以,苦谛指的是道次第中的“三苦、六苦、八苦”;苦的根源,是业,业的来源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执。
  那么,“我执如何成为烦恼的根呢?”、“我执与烦恼,有什么关系?”就这样更进一步去清楚彼此间的关系,更细腻的去观察思考。
  “我执,是错乱?还是不错乱?”、“如果它是错乱的,那我能不能断除它?”从这里,我们接连着学习空性。
  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我们会更有信心,知道自己终能断除我执!我执能断除掉,烦恼就断得掉,断除烦恼,就能停止恶业不再新造,恶业能停下来,果报总有一天会结束,苦谛,会终止!这样的学习方法,就是道谛。
  透过道谛,能灭除轮回的果报,此即灭谛。在这个阶段,比较深入一点。
  要能生起定解,必须具备广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寛广的闻思,也须建立在广大的体验上,因此,体验也算是一点修持啦,试一下的意思,但这个阶段,仍以闻思为主,才会生起定解,后面才是“信心”、“欢喜”、“希求”这些次第。
  不断深入观察思考,内心会形成定解。一旦定解生起,“解脱”这件事情,就像是“活活的存在”,那么圆满的一条道路,不走不行!而且,不是光我自己走,身边的众生也要一起走。“脱离轮回的方法,真实存在,可惜他们都不懂,真可怜!”于是,慈悲生起。
  这种慈悲,并不足够,只是自己一种受苦的感觉而已,并非真正的慈悲。小乘也有四无量心,这类的慈悲,还达不到大乘的慈悲心。
  何谓大乘的慈悲心?视每一位众生像自己最亲爱的独子一般。为了生起这种慈心,必须观修七因果及自他换等法。
  看一看七因果法,虽然自己还不能生起真正的证量,但是稍微试一下,也会感受到些许的改变:会有种想利益他人、想帮他人脱离痛苦的决心。就这一点来说,“希求菩提心”这件事情,变得有希望,且对于学习空正见,也很有希望。此时,真正希求的心,才会生起。
  反之,我们处于一种不清不楚的状态,就跟着一个人走,完全不懂真正的自已是什么样子,修行起来,就不像上面次第那般清楚、坚定。如果能从内心,自己有一种“将来我要获得某某果报”的期望,而你也知道这个希望办得成,那么修菩提心,是实际可行的一件事。生起菩提心与空正见,也可行。断除掉烦恼,我也做得到。解脱,绝对行得通。如此一来,一心想生起证量的希求,挡也挡不住!
  此时,我们才会觉得人身很殊胜、绝不可浪费,必须尽快生起证量,脱离轮回。可是这样子修,还不代表能生得起真正的证量!到目前为止,只是自己心中的定解与信心、欢喜及希求而已,大概就这个程度。
 
发表于 2009-7-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3

第三阶段:真正开始实修道次第。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
  证量,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必须一步一步按次第往上走。
  例如,修菩提心之前,必须具备大悲心;想要有大悲心,你必须对对境的众生,要有永恒究竟利益他的心;要有此利他的心,就必须先清楚什么是“永恒究竟利他”;于此“永恒究竟的利他”,不光要清楚意义,还必须有感受。
  对自己恒常、究竟的利益先有感受与希求(出离心),才能替别人想。也就是,生起大悲心前,先有出离心。透过四圣谛与十二缘起的观修,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的感受。
  自己没有出离心,又如何具备永恒究竟利益众生的意乐?生不起此种意乐,就只能众生饿了给他食物、渴了给他水喝…,暂时的利益罢了。如何永恒究竟的利益他?我们一无所知;根本上,他怎么苦?有多苦?我们更是漠然,没有感觉。
  因此,生起大悲心前,要先生起出离心;要有出离心,则必须放弃现世的执着。现世的执着放不掉,整个生死轮回的执着心,又怎么可能放掉?因此,现世的执着,要放得下来。此证量,主要依靠修学下士道的法。
  既然我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追求,该如何达到此目标呢?接着,我们要思惟整个过程与其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需要什么?在这之前又需要什么?更前面又是什么?此即道次第。
  如果这样子修,一定会饮水思源:“我跟谁学的?”依止善知识,是道次第中第一个要修的法。我们修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修菩提心与空正见。所以,依止善知识,是每一位大乘行者都必须要修的法。否则再怎么修,也生不起应有的证量,这就是因果法则。
  因此,正式入道次第修学下士道之前,首先要修依止善知识。
  内心没有希求菩提心及空正见,而直接修依止善知识,并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法。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目标里若没有菩提心与空正见,就直接修下士道,这种下士道的法,也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下士道(不共下士道)。
  目标一定要是菩提心与空正见才行,正是为了追求此目标,我们才修下士道,这是大乘行者应该要修的,因此称为“共下士道”。
  我们必须将大乘行者的目标(菩提心与空正见)做为“工具”,才去实修依止善知识,与下中上士道次第的法类。否则,没有“工具”,一股脑儿跳进去依止善知识,那就惨了!
  总之,认识了四圣谛、菩提心、空正见、自他相换等法,对这些功德生起信心、定解、欢喜之后,强烈的希求于焉而生。如果内心希求不强,观念也未建立,依止善知识以下的实修,就都不对了。
  未扎实学习四圣谛,就直接跳到依止善知识、业果等法的学习,实在跟外道没两样。外道也有依止善知识,也有皈依、业果,甚至很强调信仰,他们也说不可以杀、盗、淫、妄语、骂人、绮语、挑拨离间、贪、瞋…等等十恶业。
  没有四圣谛的修行内涵,而修依止善知识、皈依、业因果,只是外头挂着佛教的招牌,但内在,根本不是佛教。这是比较不客气的话。
  按次第学习,才会明白整个因果关系,若果真明白,一定会想获得“果”。如此一来,依止善知识的因,我们一定会努力修。
  生起依止善知识的证量后,即可依于它,生起下士道、中士道的证量,也能生起菩提心,最后成佛。
  此实修道次第阶段中,目标又高一层,主要是为了生起证悟。我们要生起依止善知识的证悟、下士道的证悟、中士道的证悟。
  证悟的意思解释一下。前面阶段只是心里有欢喜与希求,但身语意还没办法改变。一旦证悟,整个人身语意彻底改变,身语意与所观修的法完全吻合,无二无别,全面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是强迫喔,或自己鼓励鼓励一下的样子,它是真正坚定的改变,一旦改变就不再走样,如此,才能称之为“证悟”。没有改变,不算证悟。
  道,即证悟、证量之意,它是证量的一条道路(证量之路)。一个个证悟,按次第先后排成了一条线,这就是“道”。生起了证悟,整个人就会改变,所有的身语意,都会改变,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真的全部改变。
发表于 2009-7-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出你们之间有很明确的矛盾。闻思修,这个是认识事物的一个自然规律,先听到了,在反复思考达到很熟悉,然后变成真正的自己的东西。思一般就是指中间,观察修是后面修的一部分。当然二者也有重叠,中间思的时候也会有观察,后面观察的时候有时候也可以叫思维。甚至作用上也有重叠,比如后者观察修的时候也可以强化中间思的“熟悉法义”的过程,不过总的来说,认识事物的这个过程阶段是一个客观规律,是存在的。不过不是绝对的界限,不必要思到100%才开始观察修从0%开始。一般就是思到50%了,观察修可能也到5%了,这样交替进行。所以同一时间即便对于同一法类思与观察修同时存在也可以的,当然分开存在也可以,甚至观察策动促进思也都可以。总的来说我比较赞成让波和小名傻B,这两个概念还是主要应该分开更有意义,因为闻思修主要体现了认识事物的一个客观的规律和过程。
发表于 2009-7-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止至尊上师三宝真实传承 纯真学修佛法,
“(听、看 到)明白 法义 即 闻,
   思 是自己反复考虑 后 舍弃自己过去的错误所执认识、 内心毫无疑虑 定解确认佛经义是正确无误的,
(观察 和止住)修 要 思之定解坚固、任运生起。”

请参考
         所谓「修」者,是指将我们的心与某一所缘相结合,令心惯熟於此。例如,将 不信善知识之心转而与信心相结合,令心惯熟於信心等。所以,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心。确切地说,是为了 将自心从烦恼的控制下摆脱出来、而与所缘相结合。这里面有二种修法:「观察修」和「止住修」。  

      所谓「观察修」,是指广泛地应用教、理,喻、因等进行思惟而修。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换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平时就一直在作「观察修」,但是修的内容却错了,因为我们修的是三毒!以嗔恚为例,如果我们不首先去想某某仇人的话,嗔恚是生下起来的。但一旦想到某某仇人时,我们通常会不断地想下去:「此人去年曾对我说过什么样的话,作过什么样的事,又怎样地侮辱我,最後那人又以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像这样,我们会越想越生气,脸也变红了,拳头也捏得出了汗。这时候,如果那个仇人出现在眼前的话,我们会毫无疑问地一拳打在那人的头上!这就是能生起嗔恚的「观察修」。贪欲等其他烦恼也一样。

      我们在辩论时的思惟,如果不是单纯只为了想击败对手,而能平心静气地围绕某一论题,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的话,就是这里所说的「观察修」。

      我们都是「大修行者」,但与真正的大修行者下同,我们只对烦恼三毒作「观察修」,所以成就地狱等的速度比别人快,将很快就到达一切山谷红如映红宝的险恶世界(40)。因此我们应以观察暇满是什么?为什么说暇满难得?暇满是如何利大等等,来代替对无益之事的 观察修。

      在对每一科获得定解之後,我们就应专修暇满、利大、难得等的一科。如将碱与盐随便混放在—起,不按先後次第地随意挑选所缘来修,以为只要修的是正法就没有过失,这种修法是错误的。万一养成恶习的话,将对我们形成极大的障碍:因为这是种导致沉没、掉举的有过修法,所以会使我们一生的善行都染上过失。

      如果养成这种恶习,我们将永远无法肯定地说:「我在修这个所缘」,所以应当避免开这种恶习。以「死无常」为例,我们可以使用与「死无常」有关的教、理、喻、因,再加上别的相关内容来修,最简单的,如「听说今天村里某个人去世了]等等。此外,我们当以上师所说的教授为基础,在此之上再增添其他有关内容,甚至「擦 康」内的一纸散页,都可以作为补充来修。如果我们从多方面对所缘加以思惟,便较容易生起证悟,就像前面所说的从多方面思惟而生起嗔恚一样。

      所以,奢摩他 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帕绷喀大师最後提到,有些人称「止住修」为孤萨黎修法,「观察修」为班智达修法;又说「观察修」能损害「止住修」等等,那都是不合理的。)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09-7-5 12:40 编辑 ]
发表于 2009-7-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鸿泥师兄:

我的观点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变过。就是“观察修”是特指止观中的“观”(包括修时的准胜观,与悟后的真胜观)。
我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帕师所言的“观察修”,而错误引用了他的
“当知观察修义如前说,立一所缘类成所修本,
  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
这里所论的观察修,确实如师兄所解,是指引生“思得智”所用的观察。
犯了我自己批评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帕师所言的“观察修”,非我认为的特指止观中的“观”。
发表于 2009-7-6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的观点是否就错了呢???

帕师:
   所以,奢摩他 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见雪冬师兄贴)

多识仁波切:
“止观”的“观”并非一般观想、观照,而是指止息散乱、心住一境的禅定心境中出现的殊胜智见,称“胜观”。
  “止息”或“止心”是梵语“奢摩他”一词的意译,“胜观”和“妙观”是“毗钵舍那”一词的意译。
但在初修阶段止息心与胜观有所侧重。开始阶段修习的重点应放在止息心上,当意念观注一境,获得较稳定的功效之后,逐步增加思辨性的观想内容。要掌握动静结合的度,一开始思辨性的心理活动过多就会影响止息心的稳定,容易引起散乱。
  正确的止观是“止”和“观”的有机结合。
 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止息心达到稳定不乱的程度时,才可以在所观静境中逐步增加思辨性、活动性的内容。    

止息修到第九心以上时,思辨的活动不但不影响止息的稳定,反而会对止息层次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法理的思辨过程中不是有意识地修止心,而是自然进入一心不乱的定境,并在此基础上出现身心轻安,任用自在的状态,这就是获得胜观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止观双运,发挥破执断惑的有力作用。

 胜观是智慧的别名。
  圣道以上的如理智和如事智是真胜观,推理思辨所获得的抽象概念性的智慧正见只能看做是准胜观。  世俗智见的最高极限也只能达到概念性准胜观,无法达到执实戏论(所谓“戏论”就是不符合实际的邪思分别)和执能所对立二见戏论完全息灭的理谛正见的境界。但在未获得圣位真胜观之前必须经过思辨胜观的学习和观修。
————————————————————————————————————————————————————————————————————
我的观点来自对至尊多识仁波切著作的学习。
很显然,将帕师与多师的观点对照,帕师的定义观察修指的是“思阶段”的观察修。
而我说的是“修阶段”的与止相结合的观察修,是“止息心达到稳定不乱的程度时,才可以在所观静境中逐步增加思辨性、活动性的内容。”

两个“观察修”,名同而含义不同!我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个不同点,而显然,鸿泥师兄还在“望文生义”阶段。当然我也是同案犯,见上贴。
发表于 2009-7-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观是智慧的别名。

  圣道以上的如理智和如事智是真胜观,推理思辨所获得的抽象概念性的智慧正见只能看做是准胜观。  世俗智见的最高极限也只能达到概念性准胜观,无法达到执实戏论(所谓“戏论”就是不符合实际的邪思分别)和执能所对立二见戏论完全息灭的理谛正见的境界。但在未获得圣位真胜观之前必须经过思辨胜观的学习和观修。
————:victory:     哈哈哈哈哈   :lol
我先站队支持这段儿话。。。。。万一被打击了我就换立场。。。。。
发表于 2009-7-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09-7-6 12:38 发表
那么,我的观点是否就错了呢???
......
很显然,将帕师与多师的观点对照,帕师的定义观察修指的是“思阶段”的观察修。
而我说的是“修阶段”的与止相结合的观察修,是“止息心达到稳定不乱的程度时,才可以在所观静境中逐步增加思辨性、活动性的内容。”
两个“观察修”,名同而含义不同!我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个不同点,而显然,鸿泥师兄还在“望文生义”阶段。当然我也是同案犯,见上贴。

—————————————————————————————————— ...

在《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中,帕祖说:“无垢正理观察修,能与专注相系属,他派所无最胜法,愿遇善慧胜者教” 这是总说。接下来,帕祖列举了格鲁以“观察修”猛力引生“出离心”、“菩提心”、“正见”等“他派所无”的殊胜教授。
由此可知,这一修法,是自依师起、以至到胜观止,整个道次第各个法类都适用的。所以,我说“观察修、止住修,是通于道次第每一个所缘法类的专修的”(这也是你自己同意的)。多识仁波切仅就其中胜观部分说的,但依然未脱离帕祖所说的“观察修”的范畴,其理路、修法并无二致。所以,这“两个观察修”根本就是一个,并非“名同含义不同”——这是你错的地方,等于说森林里的某一棵树才是树,其他的树不是树,一个道理。
题外话,观点错没什么了不起,无须遮遮掩掩,更无须把别人拉来当“同案犯”——追求真理比面子更重要,毕竟大家都是在学习的阶段,能在讨论中不断进步,边讨论边纠正自己错误的见解,那是非常难得的事。
发表于 2009-7-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奢摩他 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
我想,帕师原话可以纠正鸿泥师兄的观点!
所以,这“两个观察修”根本就是一个,并非“名同含义不同”——这是你错的地方
——-----------------------------------
如果是一个,那思与修就没有区别了。明明帕师明确指出他说的观察修,是引生“思所得”的观察修。

2。题外话,观点错没什么了不起,无须遮遮掩掩,更无须把别人拉来当“同案犯”——
--------------------------------------------------
我如果同意师兄的观点,那我也没有必要发贴表示反对了。
发表于 2009-7-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倘若再跟你这么“编”+“辩”下去,我倒真成了你的“同案犯”了,哈哈。略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5-9 04:52 , Processed in 0.03850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