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4|回复: 10

三次集结—巴利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共三次集结,纷纷间隔数百年
第一次是佛陀在世亲传门徒集结,亲耳聆听,如是我闻,应该最正宗
第二次乃至第三次集结编写出来的经文,皆是徒孙或徒孙徒孙辈写的,这些人都没见过佛陀,该不该也用如是我闻?
第一次集结的经就那么几部,与会者皆是大阿罗汉,不可能会遗漏或忘记,为什么当时不写出来,后面第二次第三次集结多出来那么多经?
汝意云何你们怎么看的?


发表于 2023-9-1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了解一下佛教历史结合着现实情况再提问,佛陀时代再往后几百年,基本上到了迦腻色迦王时期,才有书写记录结集,之前都是靠背诵传承。至于经典的流传,如果你受到学术佛教思想影响,认为四阿含才是无限接近佛陀时代的经典,那不论大家给你什么解释,比如大乘经典铁围山结集,以及龙族结集,天上结集后传回人间。这些流传在大乘佛教的观点,肯定不能轻易打消你的疑虑。
发表于 2023-9-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三次结集吧。
第一次结集经只有几部?
不知道师兄所说依据为何?
发表于 2023-9-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阁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岩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谍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凤凰佛教
发表于 2023-9-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述佛教史上的第二次至第六次集结
答: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阿育王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为首的一千比丘在波吒利弗城(Pataliputra),即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省城八纳(Patna)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根据北方佛教记载,佛逝世后四百年左右,在大月氏国迦腻色迦(Kaniska)统治西印度时代,以世友菩萨(Vasumitra)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共三十万颂,九百多万言,其中一部就是《大毗婆沙》(Mahavibhasa),是一部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距今八十多年前,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现仍保存在曼德勒城。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1954-1956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锡兰、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他们进行了两年工作,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和明顿王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发表于 2023-9-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结集,是佛教的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即由佛教徒集会,对佛陀学说进行会诵,经过讨论、甄别、审核,最后用文字确定下来,成为经典。这种会议称为结集。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佛陀灭度后,为使正法传至后世,大迦叶尊者招集五百阿罗汉,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结集了世尊的教法。这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佛经,再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诵出戒律,最后由“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诵出论藏。五百罗汉听闻,都认可后,便确定下来。当时,并未落为文字,师徒以口耳相传而已。这就是第一次教法的结集。

另外,在王舍城南方的毗玛那婆嚩哇山中,上百万菩萨另行结集大乘经典。由金刚手菩萨主持结集经藏,由弥勒菩萨主持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主持结集论藏。此即清辨论师所著《中观心要八十颂释》中说:“大乘为佛所说,而根本的结集者,为普贤、文殊、秘密主(即金刚手)、弥勒等大菩萨。非如我等的根本结集者为声闻大众。因大乘之语教,非彼等(声闻)的行境。”所集分藏于龙宫、天宫等处,在大乘教法当兴的时候,由有缘的菩萨取出,流传至人间。如龙树至龙宫取出《华严经》,无著菩萨入定至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在人间传讲等。

第二次结集:第一次结集后一百年左右,毗舍离的出家人将十种本来戒律不允许之事,规定为如法。如盐和姜可以贮存,供日后食用;午后,太阳的影子超过两个指头仍可进食;吃完一次,还可以换个地方再吃;制作座具可以随意大小;出家后仍可继续学习俗家时的学问等。如此擅自改动戒律,不利于佛法的弘传,以耶舍为首的七百比丘,便在毗舍离进行结集,重申经律不可更改。此次结集参加者多为长老比丘,故称“上座部结集”。

对于上座部结集,毗舍离的非法出家众不服,便招集上万人另行结集,再次确定十事如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从此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以至于分为十八部。其所持教义、学说和所守戒律各有不相同处,之间互相辩驳诤论也与日俱增,佛法因之逐渐衰落。

以上是南传佛教关于第二次结集的说法,北传佛教著作《异部宗轮论》中则说,上座、大众两部分裂的原因不是因为“十事”,而是因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提倡五种邪说。  

第三次结集:第二次结集后二百多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他崇奉佛教,每日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修行人,其中也混有一些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进行第三次佛陀教法的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论事”就是争论的问题,其中整理出不同派别的论点,予以肯定或否定,正反面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在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以上是南传佛教的记载,在北传佛教中,则无任何文献记载此事。

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的典籍记载,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大概2世纪人)时期,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他们对经、律、论都作了注释。对经、律的注释已经失传,唯有对论的注释保存下来,即是《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

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称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此外在唐朝时,藏王赤松德赞做施主,迎请莲花生大师为上首的印度五百位有实修证量的大成就者,将当时五印度所有经典翻译成藏文,并一一作了甄别,确定。这其实也是一次佛陀教法的结集,但因南传、北传佛教界近代才知此事,故一直未受重视。绍兴炉峰禅寺
发表于 2023-9-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观点认为第三次结集为南传文献所记载,北传佛教中无此记录,所以不承认此次结集。
发表于 2023-9-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也有佛教人士持与楼主相同观点,认为总共三次集结。
发表于 2023-9-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ke 于 2023-9-2 21:56 编辑

根据题目“三次集结—巴利藏”,可见所谈为南传结集,具体某次算不算或许有争议,但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应该不只三次。
发表于 2023-9-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如汝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
发表于 2023-9-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立理性的信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8 19:16 , Processed in 0.03268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