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36|回复: 55

【从CoCo李玟抑郁轻生,浅谈佛弟子心理调整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得知CoCo李玟因抑郁轻生离世,着实让人唏嘘,这让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哥哥”也是因抑郁而选择轻生,当时震惊了整个华语乐坛。



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典型的发展过程可类比作茧自缚,“茧”的意思是在一个人内心的时空观念中,逐渐被约束而无法挣脱,最后感到自己被完全封闭住,只能但求一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心理经历,就是在你小的时候第一次想象死亡,你感到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以后,被困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漂浮于无尽的虚空中,与整个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再无任何关联,一种极度的孤独和恐惧油然而生无以言表。当你从这个想象中走出来,又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你才能够用“绝望”这个词来形容那种感受。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的内心其实很难分辨真实与想象,一个人仅凭想象就会让情绪产生巨大的波动,一些小说、影视剧或各种形式的表演能够催人泪下或者让人欢笑俯仰,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大多数的抑郁问题,也是从内心的想象开始的,导致抑郁的想象有三种情况:

其一是被过去的回忆束缚;
其二是为当前的解释困扰;
其三是对未来的设想绝望。

过去的束缚

有人总是习惯性地反复回忆过去痛苦的经历 ,而实际上过去的已经过去,回忆只能带来不断痛苦的感受;回忆其实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回溯,没有记忆人们无法回忆。而每个人选择只记住自己认定的那些事情,通常是关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痛苦与快乐。这些记忆将用来提醒自己以后引起重视,而这种不自觉的记忆模式,实际上很多时候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每一次回忆不仅仅是让你在内心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过去,其实还让你对过去又进行了一次评价。对于痛苦不幸的回忆,如果你的评价总是一致负面的,那就会引发更深刻的痛苦感受。如果你将这个痛苦归咎于别人,那就会导致仇恨或恐惧;如果你将这个痛苦归咎于自己,那就会导致自卑或懊恼。

一个人若是习惯性地反复回忆过去痛苦的经历,并一直采取消极的评价,那么就会不断地陷入苦恼的束缚之中;反之,只要你采取了不同的评价,那么同样的经历在回忆中就将变得不同。

实际上每一次回忆也给你带来了重新评价过去的机会,如果你能采取积极的评价,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你可以将所有过去的痛苦都视同为人生的一种必然经历,这些经历为你生而为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课题,你将由此而成长与进步,这样你就会感到振作或感动。

当你接受所有过去的发生,并感恩于这些发生了的事情,甚至视同它们是你人生宝贵的礼物,你就会更有能力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甚至你还能由此而心生慈悲,决心想要帮助其他有过你类似痛苦经历的人,若你真的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你或将因此体会到无比的幸福和欣慰。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认为我是在给大家灌输心灵鸡汤,因为他们认为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遭遇过他们那些悲惨的境遇。然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无一例外,无非是这些痛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而已,而于内心底的苦楚没有分别,譬如大海里的咸味,任取一瓢饮亦是苦涩。

所以我们须要时刻警醒面对这些生命里注定发生的苦难,要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有评判这些经历的自由,因此我们绝对有能力采取积极的评价,摆脱过去的不幸,塑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作为佛弟子,作为大乘佛弟子,笃信缘起因果,独崇菩提愿行,此二者为一切功德之根本。然而缘起因果不意味着宿命论,菩提愿行也不意味着种姓决定。

如果一味地关注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么最后就会落入宿命论,会认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根本无法改变。重点是由此你还会将责任推给过去和其他你认为对你造成了伤害的人,虽然你因此减轻了责任的压力,但也将由此变得止步不前。

一些致力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精神科医生,指出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安慰你说:所以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这或许会让你感觉好了一些,毕竟不是你的问题,但最终毫无意义,因为这并没有让你改变对过去经历的评价,以及你心中这些经历的意义。所以你也不能由此而改变现在和未来的观念与行动,而相同的观念和行动,会导致相似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缘起因果论,同样身口意的现行将造作出同样的业,这毋庸置疑显而易见。

所以,你会发现生命里轮回的现象不断发生,你过去经历过的痛苦也大概率会在你的现在和未来不断重演,你去看再多的心理医生(我指的是上面的庸医,不代表所有心理医生都是如此),吃再多的药,都不会有什么根本的改变。

菩提愿行的重要在于指明了你人生的方向,人并不完全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更重要的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前进,如果菩提大道的目标确立,那么同样的苦你就不再认为是苦,而是三大阿僧祇劫中你拔苦众生的动力,因为众生如母众生皆苦,为度众生苦,你愿担荷无尽之苦;你不愿入涅槃宁愿入轮回,你的经历也不再有苦味,而会因众生之乐而变成甘露之甜美。

或有人说这是阿Q精神,是自我麻痹的陶醉。但请不要忘了,佛法无边,菩萨有广大行,菩萨也有甚深见。大乘的入门是发起菩提愿心,而智慧的入门则是觉证空性,菩萨行深般若时,照见五蕴皆空,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度一切苦厄。我虽不能至,心犹向往之,以此行愿力,回向虚空尽。这不是欲往英雄之旅,又是什么?这不是效仿菩萨无畏,又是什么?

当前的困扰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当前所经历的状况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然而这种所谓的真实其实依赖于人们内心里的解释。

例如有人对你说:“你什么都不懂!啥也不是!”,这是一个现象被观察到;

然后你认为对方贬低或侮辱了你,这是你对观察的解释;

再然后你会感到沮丧或愤怒,这是由你自己的解释所引发的感受。

最后你会采取行动,无论是反击还是逃避,你其实都无数次曾经如此,现在不过是又一次的一如既往。

人们当前痛苦的原因,其实是无法区分观察、解释和感受此三者的不同,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解释,它一边联系着观察者的视角,一边引发观察者内心的感受。不一样的解释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解释也能调整不一样的视角。而如果你开始意识到你要对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你就能发现你还可以对相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解释。

还是上面这个案例,你对自己的观察其实可以有不一样的解释,例如对方这种不合适的言辞,你可以解释为其缺乏修养,是他不可控制的烦恼让他如此对你说话,然后你就能感到自己的内心生起一丝怜悯和关切,因此不但不再想与其计较,甚至你在心里还涌现出些许同情。

观察、解释和感受,此三者皆是主观,有人认为观察现象是一种客观行为,怎么能说是主观的呢?其实观察者的主观视角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就会大为不同。

一旦上述怜悯、关切和同情这类感受生起,你的视角也将发生变化,你已经从一个被害者的视角转为一个悲悯者的视角,此刻你完全可以体谅对方哪怕是故意对你的伤害,而你自己以前遇到类似情况就自动感到沮丧和愤怒,现在看来又显得是多么的可笑。

对于佛弟子来说,此刻的感受一旦与你长期串习的菩提愿心相呼应,就可以再次激发出你拔苦众生的决心,从而增广你的福慧。而如果你还能按照仪轨开展回向,那么由菩提愿心的决定更会让你于未来的行动变得积极和有影响力,你又尝试了一次转困扰为道用,化腐朽为神奇,而每一次这样的尝试又会让你的菩提心变得更加稳固坚定。

善于分别观察、解释与感受的不同,能够让一个人更加成熟稳重,也许偶尔还会有过去的习性干扰其对当前的判断,但由于理智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分辨,就会在内心中种下善根,种下善根并于以维护必将壮大。

外境于名言有,这是格鲁自宗的教义,所谓名言有即是内心对于现实的解释,当然这并非是说脱离现实的随意解释,世俗有成立的三种条件,可以指导我们思维成立眼前的世界。

解释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居然能够重塑你当前的心境,哪怕你现在的遭遇和以前一模一样,但透由不同解释,就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从而转变你内心的理念和未来的行动,而不一样的行动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于是你的未来将会发生转变,无论你当前经历了什么都将转为安宁,而你笃信坚持的善行,也终究会让你得到快乐。

未来的绝望

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一定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离开过去和现在,人们哪里有标准能够评估将来?所以解决过去和现在的问题,通常也会一并解决了关于未来的大部分问题。

然而,忧虑将来是人的天性,未雨绸缪才能让人适应自然得以生存,但是忧虑过度就会逐渐无法分辨:自己对于未来的设想,到底是不好的预期还是绝望?

不好的预期与绝望的不同在于,不好的预期是最大程度地接受自己所设想的不好的未来,而绝望则是不接受自己所设想的未来,哪怕是好的未来。

不好的预期,能够让人警醒,去预防去补救,这不是一件坏事,甚至还是智慧的表征。例如佛法中的“念死”,并非是要致人于死地,而是引发虽必死仍犹活的感激和庆幸,从而越发珍惜人身,精进不已。而绝望则是一种完全不接受,哪怕在其他人看来是可以接受的未来,甚至是美好的未来,而处于绝望中的人也不会去接受。

例如,将要破产者的自杀,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实际上就算破产了也并非就不能再生存下去,就不能再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在一些贫苦残疾人眼里,那些即将破产者的未来生活,也比这些人现在的生活还要美好的多。

再例如,每年都有高考失利的学子选择轻生,但实际上按我们的教育体制,每一代学生中,都有一半以上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而且同样是高考失利,也总有人选择复读,尝试再一次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游戏,如果失利就可以关机重来。但为什么他们不想一想或许不关机,也有其他获胜的可能呢?或许只需要将胜利的定义,从结果改为过程,那谁坚持的久谁才是胜者,而不是谁获得当前的优势谁就是胜者。

接受其实是一种能力,如果能觉知到:一切都会失去,一切都将过去,这是人间注定。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呢?一个人如果能看破红尘,他又如何怕望穿秋水?

作为佛弟子,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相信有轮回,相信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同时他还相信善得乐果,恶获苦报,所以他能够采取接受的方式来应对未来的预期,并厉行善事节制恶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23-7-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eleishe 于 2023-7-8 20:18 编辑

我就是重度抑郁,有医院诊断的病例,前几天才发的病。实际上您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通篇的款款而谈,却不切实际。如同位高者谈底层生活,何不食肉糜。文章里虽看似看破一切,却隐隐在其中包含了笔者自己甚至都无法了之的傲慢,实际上却无法对于实际生活有任何的指导,甚至帮助。实际上有些文章的作用来自于作者的心态是否真正的具有悲心,有慈悲心证量的人,真正为病人着想的人,只要发自内心说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能暂时的治疗心理有疾病的人,我说的就是祈竹仁波切的心灵甘露,仁波切的话很普通,但是听到了就觉得心里很舒心。但是你的长篇大论,那么多,看似侃侃而谈,但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傲慢”和自以为是,令人很不舒服。

对于我来说,在发病的过程中,自己什么都不会思考,也没有任何力气思考,但是凭借上师三宝的加持和自己平日修行的串习力,会用最后一点意念想着“上师三宝随时随地都在加持我,不管我失望还是绝望,所以我把自己像三宝敞开,请三宝加持”随后就任由自己在绝望和悲伤,甚至是无思考的负面情绪中沉沦,然后每次都会得到三宝各种方式的加持,让自己逐渐转好。

对于我一个真实有病的佛教徒来说,对于三宝的信心,把生命交给三宝和虔诚的念诵米子码,这才是我这几年熬过来的唯一良药。   我这短短的几行字比你的通篇大论都有效,因为我是真实的患病者,并且熬过来的过来人,我说的话来自于自己的痛苦和从痛苦熬出来的经历,而你的文字我感受不到慈悲,或者慈悲力太小了,所以你的文字没有力量。
如果你为了人家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或者是飘飘若仙,你的心其实是在跟 着别人的话走。把自己的快乐托付在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上面,是很愚蠢的一回事。---------祈佛的这句简简单单的话,曾经帮助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有慈悲心,文字就有力量。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xueleishe 发表于 2023-7-8 20:09
我就是重度抑郁,有医院诊断的病例,前几天才发的病。实际上您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通篇的款款 ...

师兄的疾病真的很痛苦,我大概三四年的时间也有疾病,感同身受,切实的痛苦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别人无关痛痒的侃侃而谈和自己无关,也不用在意啊!

非常随喜您在发病时候能够忆念三宝,在非常痛苦的时候想到“上师三宝随时随地都在加持我”这样真实的感受,长期串习也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生死大考时候的四大分解,那种痛苦是平时无法想象的,一般人因为这一生没有经过类似这样的痛苦,毕生所学很多是经不起考验的。反倒是师兄您一直在痛苦中忆念三宝,能够在临终时刻祈求三宝,这个时候是真的能够救度自己!我倒希望师兄能够珍惜这样的锻炼的机会,在临终时用得上自己的修习,那自己的疾病真是救度了自己,正所谓福祸所依,焉知非福?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2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苦那个最苦,“有我”最苦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23-7-12 09:34
我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劈头盖脸,请多一份包容和体谅,不仅仅是对我,哪怕是对那些没品的看风水算命马后炮们,他们若不是因为苦,不是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也不会这样做,难道不是吗?

“包容和体谅”?你和没品风水算命佬好好的,人家是家人去世,你利用死人说事来达到“引起大家的重视”的目的的时候没考虑他们的感受,被怼了却要求“包容和体谅”?

这都不是佛教徒不佛教徒的问题,我都好久没上论坛,是一个在论坛潜水的香港黑社会大哥看到你这贴告诉我我才知道的。这种行为,连黑社会都摇头自叹不如。

请放心,我对这种为了“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而用死人说事的无底线没品行为很看不起,不客气地说,多说一句我都嫌脏、羞与为伍。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伐折羅伊喜伐羅 于 2023-7-9 15:57 编辑
我认真读了三遍你回复的内容,并思考了我这篇文章是什么原因会让人给予“傲慢”和“自以为是”的评价?
从你回复的文字,可以看出,你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以后感到很不舒服。
因为在你看来,我这篇文章显示我如同位高者谈底层生活,何不食肉糜。而且在你看来我这篇文章对于你的实际生活无法有任何的指导,甚至帮助。
老实说,看了你的回复,我的确有一瞬间感到很沮丧,但马上就意识到,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寻求认可,而是想利益他人。
我不知道”想利益他人“这个几个字,是不是在你看也是一种”傲慢“,甚至是”故作姿态“,但对于我来说,这确实是真实的想法。
一个真实的人无所畏惧,因为畏惧通常是害怕被撕下”面具“;一个真实的人也无惧被人否定,因为他知道不可能在任何时候让任何人都满意。
所以我在一瞬间的沮丧过后,就迅速地恢复了坦然,同时我内心里还由此生起些许理解与体谅的温润感。

這些話真是驚人且嚇人。一個病人現身說法,告訴作者他寫的東西對這個病的患者沒有利益,只讓他不舒服。面對這個真實的反饋,作者的反應居然是:我的起心動念是利益他人,所以我啥都不怕,你給我這樣的反饋,我反過來“理解和體諒”你——這已經不是一般程度的傲慢了好不好,這是近乎病態的自戀和自我滿足了吧。
難道佛教主張這種只講起心動念,只論心不論跡的唯動機論麽?如果是這樣,那相信殺人祭祀可以生天的外道,就真的可以因為這種行為生天了,畢竟人家是真心相信的嘛。如果佛教無條件地贊成“不要你以為,只要我以為”的話,那跟蹤狂的行為也可以算是偉大的愛情了。
當然,世間具備資格的醫生,也不會收到患者的負面反饋,就僅僅因此而否認或者放棄此前的治療,但負責的醫生一定會認真處理這樣的反饋,從專業的角度來審視的,而不是扯什麼起心動念,什麼主觀動機。如果一個醫生面對患者的負面反饋,居然是大談我有醫者仁心,此心天日可鑑,因此我完全不怕也不理任何投訴,相反,面對你們的負面回饋我很同情你們——要是真有這種醫生,那作為醫者就完全失格。

至於xueleishe所言,我想心智正常的人都能理解他到底在說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一個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經驗過的現象:有的人言談或者文章(也不止語言文字,還可以是相貌、聲音、辦事方式等等)自然而然地就讓人信服、喜悅、安心,而有的人則相反。這種現象客觀存在,世俗社會也不否認這種現象,只不過解釋上和佛教略有不同。世俗和佛教共許的是,一個人擁有此種福德威力,不是簡單地因為他此前做對一兩件事,或者說對一兩句話就可以導致的,是有非常複雜的,綜合的因素,其形成過程也往往是長期的。所異之處在佛教講的三世因果,累世因果之類往往不為世俗所接受。所以說,xueleishe對於祈竹仁波切和龍吟兩個人的文字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因為兩個人的福報德行差別太大,不是說將龍吟的文字怎麼調整修改一下,就能和仁波切的文字一樣具有加持,也不是說龍吟自我感動地表白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此後大家就會對其悅服。一個人現下沒有這樣的福德就是沒有,如果想要有,那就慢慢積修吧,扯什麼主觀動機,也根本無法改變自己當下缺少此種福德的現實。就如一個人追求異性,對方說“你我沒有眼緣,我一看見你的樣子就沒有好感”,那這個追求者恐怕只能接受現實,慢慢改變自己(有些東西尚有希望今生達成改變的目標,有些則難以做到,比如相貌端嚴,讓人見而心悅,這就是累世積修所致,哪怕藉助化粧、打扮、整容,也是難以奏效的),而不是發表一通我主觀上多麼多麼愛你之後繼續我行我素,如果這麽幹,那就是恐怖情人。

對於xueleishe,龍吟後面的那一大段關於隨喜的怪論:
“所以,你可以尝试随喜这位网友认为这篇文章的有用。至于这篇文章是否真的有用,以及写这篇文章的人,其到底是什么发心以及他的人品,那是另外的事情。
你随喜的是那位网友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欢喜,而不是这篇文章,也不是写这篇文章的人,所以你会得到那位网友一半欢喜的功德;而且如果你是真诚随喜,你将会立即感受到这份喜悦和欢欣。
顺带说一句,我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真诚随喜所获得的功德是立竿见影的!你可以不相信我说的,但你可以考虑一下,你的上师或者其他大德,是不是也强调了随喜的重要性及其功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身边到处正在发生的,可以随喜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呢?
如果你忽略了那位网友的回复,我告诉你,他的回复在3楼。”

你完全不必要理會,這根本就是在胡說。他的立論還是基於唯動機論,他認為,只要有人主觀上“歡喜”,不管他歡喜的事本身對不對,你隨喜他的歡喜就對了,就有功德了。如果他這樣的說法成立,那世界上什麼樣的事都有人歡喜的,例如比丘比丘尼違犯律儀;有人歡喜、三寶所依被毀損,有人歡喜;具德師長捨壽,還是有人歡喜。按照他的說法,只要這些歡喜是真心歡喜,你別管別的因緣,無腦隨喜就好——這完全是胡說八道,你千萬別聽,聽了就慘了。具體到有一個網友讚賞他寫的文字,他就說這個事情值得隨喜,請問他的這些文字是什麼呢?是經律論典法身舍利麽?怎麼會有一個人隨便在論壇上說了些五四三,另一個人誇了誇,那個誇的話就成了值得隨喜呢?如果凡夫互相誇獎的話都值得隨喜,也都堪致隨喜功德,那世間諂媚之詞何其多哉,簡直一天天都隨喜不過來,為何經論和祖師都教導人要隨喜殊勝的行為而非下劣的行為呢?
再說了,這個樓裏對他的言論有批評有贊成,我看下來還是批評的多,為啥他單單叫你去隨喜那一個贊成,難道就因為是贊成的,所以本身“歡喜”“有正能量”麽?如果是這樣,那我回頭就對批評他的言論回一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請問這個歡喜對他的批評的迴應本身是不是也應該隨喜呢?隨喜了,是不是也有功德呢?
如果有人叫你隨喜贊成他的言論,認為凡是同意他的言論都值得隨喜,那這樣的人就有點邪師的苗頭了,就算其本身是堪當禮敬的出家人,說這樣話,都要小心分辨,遑論一白衣哉。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23-7-9 15:53
這些話真是驚人且嚇人。一個病人現身說法,告訴作者他寫的東西對這個病的患者沒有利益,只讓他不舒服。面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按照某人的觀點,這一樓中所表現的我的歡喜很值得隨喜,隨喜我的歡喜有很大功德——我本人完全不贊成這種觀點,但鑑於某人如此主張,我就專門增加這麽一個讓他隨喜並且積累功德的樓層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3-7-6 23:47 编辑

关系

人并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孤独的存在,人生八苦之中的求不得、怨憎会和爱别离都是与他人相关的,你求不得的那个东西通常在别人那里,或者别人求之得之,易如反掌;而怨憎会和爱别离当然都是说的别人。这三种苦不一定是每个人过去和现在都有的经历,有时候貌似离我们很遥远,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但其实时光如电,白驹过隙,该来的总会来;极目宇宙沧海桑田,那都只是一瞬间的事,何况人生如此短暂,未来并非永远不来。

因此,思考并接受未来之事,是有智慧的人,他们为必然之事做好准备,所以不会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他们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内心的安宁,他们甚至可以细细品尝生命流逝中每一刹那的幸福。

然而我们还需要关注到,有些与生俱来的需求时刻在影响着我们,所谓“无明盖,爱结系,长夜生死”。一个活着的人总是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爱。无论你有什么经历,你的感受如何,只要有人表示理解,你就不会觉得孤独,若还有人能够给予支持,你就不会觉得无助。

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生活,能够和你同甘共苦每一天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最不幸的是,你对自己过去痛苦回忆的负面评价,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消极解释,让你陷入困境,而未来也逐渐变得让你无法接受。同时你还感觉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貌似所有人都与你相隔千里;环顾四周,你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当前的问题,你手头的资源好像也难以发挥作用,或者你付出艰辛去寻找,最后却了无所得,于是你感到灰心丧气。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关键时刻,心灰意冷与无助感将会像一堵墙封住你采取任何行动的意愿,你其实也知道你的问题,但无能为力,你需要一个支点 ,但除了你自己,谁都无法依靠。

什么叫做“作茧自缚”?一个人不但被约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痛苦中,同时还不自觉地处于关系的被动一方,他要想再重获新生,那真的是千难万难。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打破人际关系中的被动,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改变他人,操纵他人。一些“大师”在传授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乃至上下级关系的诀窍,在我看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你的目标没有改变,那么你就始终处于被动之中。

想象一下,如果你始终需要被认可,被关注和被爱,那其实你就一直处于一种幼稚的状态,因为只有幼小的孩子才真正需要这三者,毕竟他们很弱小,需要呵护与照料。

再认真思考一下,被认可,被关注和被爱,其实这些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难道不是吗?你要被认可就要做到别人满意,你要被关注就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你要被爱就要显示出你招人爱。而一旦你得不到这些或者你感觉得到的不够,你是否会因此心生怨恨,你是否开始与之斗争或想要控制他人?那么一切烦恼就会由此而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需要的是什么?你需要的其实是自由,那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无惧的勇气,无惧被人否定的勇气,无惧被人忽视的勇气,无惧被人不喜欢的勇气。但这并非是指无知者无惧,或任意伤害于他人的勇气,而是要以智慧为引导,以悲悯并利益他人为目标。

那具体怎么做呢?也许你可以反过来做,去尝试认可那些你经常不认可的人,去开始关注那些被你忽视了的人,去爱那些你觉得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如此一来,至少你的心会开始变得柔软,而柔软的心将被祝福。

大悲心是般若母,佛弟子是法王子,大乘人须时刻不忘菩提心,一切关系都是拔苦众生之机缘,一切人与非人,都是般若佛母之幻现,如是观将不被关系所缚,如是观将获得当下的安宁。

遗传基因

将烦恼抑郁等心理问题归咎于遗传或基因,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封闭自己于宿命论中,必须要尝试改变,如此才有可能打破束缚,获得我们应有的自由与幸福。

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总之无论任何原因,生而为人的自由,就是可以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观念,重新评价、解释和设想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发表于 2023-7-7 0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milou 于 2023-7-7 06:30 编辑

有抑郁倾向的人,请耐心看完,会很有帮助。

有抑郁倾向的朋友,也可转发给他们看一看。
发表于 2023-7-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气太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xueleishe 发表于 2023-7-8 20:09
我就是重度抑郁,有医院诊断的病例,前几天才发的病。实际上您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通篇的款款 ...

您说的很有帮助。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某论坛一位名为“般若莲花”出家人。他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慈悲利他无我,令人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3-7-9 01:25 编辑
xueleishe 发表于 2023-7-8 20:09
我就是重度抑郁,有医院诊断的病例,前几天才发的病。实际上您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通篇的款款 ...

非常感谢你作为真实患者能够给我写回复!

我认真读了三遍你回复的内容,并思考了我这篇文章是什么原因会让人给予“傲慢”和“自以为是”的评价?

从你回复的文字,可以看出,你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以后感到很不舒服。

因为在你看来,我这篇文章显示我如同位高者谈底层生活,何不食肉糜。而且在你看来我这篇文章对于你的实际生活无法有任何的指导,甚至帮助。

老实说,看了你的回复,我的确有一瞬间感到很沮丧,但马上就意识到,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寻求认可,而是想利益他人。

我不知道”想利益他人“这个几个字,是不是在你看也是一种”傲慢“,甚至是”故作姿态“,但对于我来说,这确实是真实的想法。

一个真实的人无所畏惧,因为畏惧通常是害怕被撕下”面具“;一个真实的人也无惧被人否定,因为他知道不可能在任何时候让任何人都满意。

所以我在一瞬间的沮丧过后,就迅速地恢复了坦然,同时我内心里还由此生起些许理解与体谅的温润感。

--------

你说你是重度抑郁患者,但我不知道你目前的具体病情,例如是被确诊为神经症还是已经属于精神病范畴?也不知道你的功能受损程度和每次的症状持续时间和强度如何?所以我也不好评估我这篇文章中的方法,对于你来说是否有指导和帮助。但从你写的这一篇回复来看,我感觉还是思路比较清晰的,你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和意见,以及你的一些体会,所以至少在你写这篇回复的时候,你是可以进行正常思维的。

在我看来,当你能够保持正常思维的时候,我文章中的方法对你来说是有帮助的。

例如你可以尝试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解释我这篇文章,比如这篇文章中的方法也许对你没有用,但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没有用。

而且已经有网友回复说”会很有帮助“了,当然这个网友不一定和你一样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他可能是轻度抑郁,也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抑郁的症状和倾向,但无论如何,他认为有用。

所以,你可以尝试随喜这位网友认为这篇文章的有用。

至于这篇文章是否真的有用,以及写这篇文章的人,其到底是什么发心以及他的人品,那是另外的事情。

你随喜的是那位网友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欢喜,而不是这篇文章,也不是写这篇文章的人,所以你会得到那位网友一半欢喜的功德;而且如果你是真诚随喜,你将会立即感受到这份喜悦和欢欣。

顺带说一句,我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真诚随喜所获得的功德是立竿见影的!你可以不相信我说的,但你可以考虑一下,你的上师或者其他大德,是不是也强调了随喜的重要性及其功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身边到处正在发生的,可以随喜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呢?

如果你忽略了那位网友的回复,我告诉你,他的回复在3楼。



--------

信念三宝很重要,虔诚地念诵密遮玛也很重要,然而这还是被动了,因为这只是一味的求加持。

自己的业,要自己负责,为什么我们不能更主动一点呢?

例如随喜,例如布施,例如赞叹,例如发愿,这些也不用什么力气来思考啊!只不过我们将视角从佛菩萨身上,转移到众生身上,特别是我们周围的人身上,去随喜他们,布施他们,赞叹他们,然后发愿回向菩提,这操作应该也不困难吧,至少在能够正常思维的时候,这些方法做起来都应该不困难。尝试这样去做,又会有什么损失呢?而且佛菩萨誓愿度一切众生,我们身边的这些众生将来总有一天也都会成为佛菩萨,所以我们随喜他们、布施他们,赞叹他们,然后发愿回向,是完全符合教义的。

我不知道我讲的这些,对你来说是否有帮助,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是有帮助的,所以虽然我也曾经有过抑郁的倾向,但我还是相对容易地克服了。

借此机会,我还可以向你分享一个窍门。

那就是把你每天的随喜、赞叹、布施、发愿的次数和时间地点人物都记下来,就像《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那样做。一开始只记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都忽略掉,如此一来你不但每天做了这些善业,而且每天你又回忆了一遍你的善业,你就获得了双份功德。而且你也对”善业“产生了印象,”善业“对你来说不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些具体的行动。

这些具体行动所造成的善业,会扭转你的现状,无论你的现状怎样悲惨。

除非你内心根本就不想改变现状,或者你需要保持现状来维持某种你自己都不自知的想要的平衡。

但从你回复中的行文来看,我觉得你还没有落到这种毫无自知的状态,所以如果你看了我的这一篇专门针对你的回复以后,你若依然认为我的方法没有用,或者你还是无法采取我告诉你的积极行动的方式。那么还是去心理医生那里,做一些抑郁和人格量表的评估吧,问题可能卡在你没有说,我也不知道的地方,最后如果心理医生也难以解决,你还可以尝试一下催眠治疗。

--------

关于我的文章的问题

行文风格问题

一篇文章中如果出现很多的“你”,以及“你会如何如何”,“你将如何如何”和“你要如何如何”,那么在一些读者的体会中,特别是在敏感性读者(注意,我没有用什么什么人格来定义)的体会中,就会感受到作者的“傲慢”,甚至还有“被强迫”的压力感,但在另外一些读者的体会中,则能随着这些引导性语言,被带入到作者设定的语境中,同步体会到作者所阐述的方法,乃至开展反省。

换而言之,后者通常相对理性,因为他们更重视方法的逻辑和效果,而不是阐述方法的语气或表达方式;但不利的是,他们更容易被洗脑,更容易轻信他们不太了解的知识。

所以,我会考虑调整我的行文风格,但实际上这不是行文风格的问题,而是我的身份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位大师,我这样的行文方式可能就会更容易被接受。而且老实说我的这种行文风格就是模仿一些大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能模仿一些行文柔和,也同样具有文字力量的其他大师的行文风格。

文献引用问题

实际上我提供的方法都是可以有相关文献支持的,只是我懒得去弄了,因为都是我自己尝试过的,所以直接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但这样就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因为他们认为我凭什么有资格这样写?所以这还是身份问题,人们更重视作者的身份,而忽略掉文字内容的本质,即其概念的清晰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实践的有效性。

所以我以后也会考虑文献引用的问题,这当然是为了随顺众生,但就我自己而言,我真的懒得弄。
发表于 2023-7-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基础知识上的问题:
你说【例如是被确诊为神经症还是已经属于精神病范畴?】
重度抑郁,从来不会被归属到【精神病范畴】,这是两个很不同的诊断范畴。
现在,也没有所谓【神经症】这种诊断。
这种基础知识先需要搞懂,然后再写文章不迟。。。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3-7-9 13:30 编辑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23-7-9 11:02
一点基础知识上的问题:
你说【例如是被确诊为神经症还是已经属于精神病范畴?】
重度抑郁,从来不会被归 ...

笨师兄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读了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博士课程,取得二级咨询师资格证又进行了2000多小时收费咨询的咨询师”,对此我深表敬仰和随喜赞叹!

而我也已经在笨师兄的《万法激荡,生命流经》这个帖子里面申明了自己是非专业人士,因此若我在心理学或相关方面的专业概念阐述中有一些纰漏,相信笨师兄和大家都是可以谅解的。

但错误终究是错误,知错即改才会让人进步,我也不是一个拒绝批评和吝啬自我批评的人。

关于重度抑郁,是不是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我原文的意思是想知道xueleishe网友是不是由于患有重度抑郁已经达到了精神病性症状的程度,因为重度抑郁是会发展为精神病的,据资料显示14% 到 50% 的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人会出现精神病特征。

而且,还有一种情况是具有精神病特征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却被仅仅诊断为抑郁症,而没有发现其已经具有的精神病特征;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是精神病后抑郁,也就是原来患有其他的精神病,但当时没有抑郁的症状,是后来好了以后,或还在治疗中才开始出现了抑郁症状的。

所以,重度抑郁患者有可能发展为精神病,也有可能已经发展为精神病但没有被诊断出来,还有可能是过去曾经患有精神病,后来才出现的抑郁症状的。

因此,在我看来,重度抑郁是不是属于精神病范畴?不是一个纸面上的学术概念,而是需要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特征来判断的。而且我回复xueleishe网友的帖子是询问他的病情,而不是在和他探讨学术,这个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

以下是相关概念和数据的来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Can Major Depression Cause Psychosis?
https://www.brightquest.com/major-depression/can-major-depression-cause-psychosis/


Psychotic depression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psychotic-depression/


最后,有证据显示,至少截止2020年,重度抑郁症属于精神病范畴,并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I类门诊慢性疾病保障范围。http://ylbzj.cnbz.gov.cn/content/article/18180581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地方的基本医疗保险都是这样来定义的,而这种认定是否又与我国临床心理治疗学界的概念相违?当然不排除是国家医疗保障局与临床心理治疗学界之间存在概念不一致的情况,若是如此那学界的有识之士可以考虑提出来,让保障局修改。

关于神经症
关于这一点,我大概是理论学习落后了,因为我所知道的还是比较陈旧的知识,例如2007年新华社就有一篇关于《神经症、神经病和精神病有区别》的图解。https://www.gov.cn/govweb/fwxx/jk/2007-07/09/content_677471.htm



在笨师兄的提示下,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现代精神病学分类系统不再那么强调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区别。当前版本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区分,更多地关注个体疾病的具体诊断标准。

对这个专业医学概念的陈旧落后知识,让我在给xueleishe网友的回复中误导了大家,在此深表歉意!同时,对于自己没有重新考证,就直接引用已经被淘汰知识概念的习气,深表忏悔!特在此予以纠正,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23-7-10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xueleishe 发表于 2023-7-8 20:09
我就是重度抑郁,有医院诊断的病例,前几天才发的病。实际上您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通篇的款款 ...

愿师佛三宝加持,衷心祝愿早日康复!
发表于 2023-7-1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轩辕子语 于 2023-7-10 08:17 编辑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23-7-9 16:01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按照某人的觀點,這一樓中所表現的我的 ...

我很随喜您和诸位有耐心看完他的长篇大论的朋友,我只扫了几眼就放弃了。这个帖子我反复进来,犹豫了多次最后还是没勇气去看

哈哈哈哈哈  :)))
发表于 2023-7-1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xueleishe 发表于 2023-7-8 20:09
我就是重度抑郁,有医院诊断的病例,前几天才发的病。实际上您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通篇的款款 ...

很随喜您有这个勇气去医院。我一直怀疑自己精神上有各种问题,但就是没有胆量去检查,唉
发表于 2023-7-10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23-7-9 13:24
笨师兄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读了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博士课程,取得二级咨询师资格证又进行了 ...


按照DSM5-TR,这是DSM的最新版,抑郁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是两种不同的障碍,两者之间有交集,临床上称之为共病,但,抑郁障碍无论如何严重,不会因为严重程度而发展为精神病性障碍。
DSM5-TR是美国的诊疗标准,中国各地的精卫中心会参考,但不会真的采用,中国的精卫中心,以前是按照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现在是按照《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的要求,给予诊断。这是官网的通知截图:

现在是2023年,按照《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来谈论是准确的,在这个版本里,病症的准确名称就是叫抑郁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严格叫“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这是分列的两个障碍,种类不一样,是并列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交集,一个人可能既得抑郁障碍,又得精神病性障碍,但,不是抑郁障碍严重了,就会变成精神病性障碍,我不知道你说的那个【据资料显示14% 到 50% 的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人会出现精神病特征。】是依据哪个资料,但这仅可能是两者之间的交集,这种交集临床上被称为【共病】,而非抑郁障碍严重导致出现精神病性障碍。

在《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里,就没有【抑郁症】这个说法,只有抑郁障碍这个诊断,我搜索了这本规范,只有提到症状的时候用了【抑郁症状】的描述,这里提到,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不是发心好就什么都好,佛教徒不是唯动机论者,谈抑郁,至少要具备抑郁障碍的基础知识,有过临床经验,不然,所谈无非是自己的傲慢,并不能真正利益他人,如果再自我感动一番,那连发心到底如何都堪去质疑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8 03:35 , Processed in 0.03975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