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82|回复: 23

佛也说阿毗达磨,讲论吗?- 读大毗婆沙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22-5-24 10:59 编辑

佛教三藏,论藏只是声闻、菩萨讲说吗?佛也教授阿毗达磨吗?三藏划分标准,到底如何?
这些,可以学《现观》,也可读《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贴大毗婆沙论开始一部分,作为参考,如下:

谁造此论?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谁能究竟等觉开示?若尔此中谁问、谁答?或有说者:尊者舍利子问,佛世尊答。复有说者:五百阿罗汉问,佛世尊答。有作是说:诸天神问,佛世尊答。有余师说:化苾刍问,佛世尊答。所以者何?诸佛法尔所知法性,于诸世间定应开示。然无问者,尔时世尊化作苾刍,形容端正众所乐见,剃除须发服僧伽胝,令彼请问,佛世尊答。犹如征问义品因缘。:若尔此论何故传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由彼尊者受持演说广令流布,是故此论名称归彼,然是佛说。复有说者:此论即彼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岂不前言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谁能究竟等觉开示。云何彼尊者能造此论耶?:以彼尊者亦有微妙甚深猛利善巧觉慧,善知诸法自相共相,通达文义及前后际,善解三藏离三界染成就三明,具六神通及八解脱,得无碍解,获妙愿智。曾于过去五百佛所,积修梵行发弘誓愿:我于未来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后造阿毗达磨。故如是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弟子众中,法尔皆有二大论师任持正法:若在世时如尊者舍利子,若般涅槃后如尊者迦多衍尼子。故彼尊者以愿智力观法所益而造此论。:若尔佛说阿毗达磨,何者是耶?:世尊在世,于处处方邑,为诸有情以种种论道,分别演说阿毗达磨。佛涅槃后,或在世时,诸圣弟子以妙愿智,随顺纂集别为部类。是故尊者迦多衍尼子佛去世后,亦以妙愿智随顺纂集造发智论。谓于佛说诸论道中,安立章门,摽举略颂,造别纳息,制总蕴名,谓:集种种异相论道,制为杂蕴;集论道,制为结蕴;集论道,制为智蕴;集论道,制为业蕴;集大种论道,制为大种蕴;集论道,制为根蕴;集论道,制为定蕴;集论道,制为见蕴。犹如一切邬拖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此亦如是,阿毗达磨本是佛说,亦是尊者随顺纂集。又若佛说若弟子说不违法性,世尊皆许苾刍受持。故彼尊者展转得闻,或愿智力观察纂集,为令正法久住世故,制造此论。

复次诸佛出世皆说三藏,谓: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如是三藏有何差别?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一切佛教从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觉池之所出故,等力无畏所摄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且名即差别。谓:此名素怛缆,此名毗奈耶,此名阿毗达磨。复次依处亦有差别,谓:若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若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若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于一切中一切可得,谓素怛缆中亦有依增上戒、增上慧论道;毗奈耶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慧论道;阿毗达磨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戒论道。如是三藏应无差别?依增胜说。谓: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增胜;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增胜;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增胜。有作是说,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故由依处亦有差别。复次所显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次第所显,谓素怛缆中,应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无间宣说彼品?若毗奈耶,缘起所显,谓毗奈耶中,应求缘起:世尊依何缘起,制立彼彼学处?阿毗达磨,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中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不应求彼次第缘起,或前或后或无缘起,俱无过失。复次等流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是等流,毗奈耶是大悲等流,阿毗达磨是无畏等流。复次所说亦有差别。谓:种种杂说是素怛缆,说诸学处是毗奈耶,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是阿毗达磨。

复次所为亦有差别。谓: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故说素怛缆。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熟故说毗奈耶。相续已成熟者,令得正解脱,故说阿毗达磨。复次分位亦有差别。谓:依始业位说素怛缆,依已串习位说毗奈耶,依超作意位说阿毗达磨。

复次进趣亦有差别。谓: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说素怛缆,已入正法令受持学处故,说毗奈耶。已受持学处令通达诸法真实相故,说阿毗达磨。是故三藏亦有差别。

何故尊者造此论耶?为饶益他故。谓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当令诸有情类于佛圣教,无倒受持,精进思惟,筹量观察。由此无量烦恼恶行不现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论。譬如有人为饶益他故,于黑闇处然大明灯,令有目者见种种色。尊者亦尔,为饶益他于佛灭后,制造此论。令有智者入深法性。如诸佛为饶益他,开示演说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虽有因力若无缘力而觉发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要遇缘力乃能修行。譬如池中虽有种种嗢钵罗等众妙莲华。若日月光不照触者,则不开发出种种香。要日月光之所照触,乃得随类开发出香。如闇中有种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要假灯照乃得见之。有情亦尔,虽有因力若无缘力,广说如前。如有颂言:

譬如闇室中 虽有种种物 无灯闇所隐 有目不能见
如是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者 因灯见众色 有智依多闻 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离不善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如经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如理作意。契经说,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亲近善友,二从他闻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复有经言,若我弟子一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盖及能修行七觉分满。故如诸佛为饶益他说十二分教,如是彼尊者为饶益他制造此论。复次为破无明闇故。如灯破闇能发光明,阿毗达磨亦复如是,破无明闇,发智慧明。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显无我像故。譬如镜面极善磨莹,种种色像皆于中现。阿毗达磨亦复如是,分别诸法自相共相,令无我像分明显现。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众生依之无畏,从河此岸渡至彼岸。阿毗达磨亦复如是,无数诸佛及诸有情,依之无畏,从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照契经等故。如人执灯入诸闇室,能见众色而无迷乱。如是行者以阿毗达磨照契经等义而无迷惑。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观察善等诸法故。如别宝人,能善观察金刚等宝。阿毗达磨亦复如是,能善分别善等诸法。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显阿毗达磨。诸大论师不倾动故,如妙高山踞金轮上,一切猛风摇鼓飘击,不能倾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亦复如是,住净尸罗,诸恶见者轻毁邪论不能摧伏。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尊者以三因缘制造此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遮计我故。增益智者,谓于内外诸经论中,令智增益无有能如阿毗达磨。开觉意者,谓诸有情无明所昏,如睡未觉不能了知:何者是遍行,何者非遍行;何者自界缘,何者他界缘;何者有漏缘,何者无漏缘;何者有为缘,何者无为缘;云何为摄,云何相应;云何因,云何缘;谁成就,谁不成就;何者顺前句,何者顺后句;何者四句,何者如是句,何者不如是句?于如是等所知境中,令诸有情开发觉意,无有能如阿毗达磨。遮计我者,尊者所造阿毗达磨,未曾说有补特伽罗,恒显诸行空无有我。以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彼尊者制造此论。

阿毗达磨。自性云何。无漏慧根。以为自性。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一界者谓法界。一处者谓法处。一蕴者谓行蕴。若兼相应及取。随转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五蕴者谓色蕴乃至识蕴。如契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无有谄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毗达磨恣彼意问。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无漏慧根。

又契经说,此筏蹉氏及善贤外道并梵寿婆罗门,皆于长夜其性质直无谄无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毗达磨恣彼意问。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无漏慧根。如佛告西儞迦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所以者何?汝于长夜异见、异忍、异欲、异乐。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空无我及如实觉。所以者何?以彼外道恒妄计我,空无我性非彼所及。如佛告邬陀夷言:汝是愚夫盲无慧目,云何乃与上座苾刍共论甚深阿毗达磨。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灭定退及如实觉。
如佛告阿难陀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诸缘起,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因缘性及如实觉。
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缘性缘起,此处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依皆永舍离,爱尽离染寂灭涅槃。此最甚深难见难觉。广说如前。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因缘性及彼寂灭并如实觉。如佛告阿难陀言: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有余法相似甚深,我于其中自觉正说。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诸见趣及如实觉。又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甚深故难见。难见故甚深。
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性及如实觉。

虽此等经中随别意趣作种种异说,然阿毗达磨胜义自性,唯无漏慧根。即由此故,发起世间修所成慧,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以能别观四圣谛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由此故发起殊胜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等,以能别总观诸蕴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由此故发起殊胜闻所成慧,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建立诸法自相共相,害实物愚及所缘愚。以于诸法不增减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由此故发起殊胜生处得慧,以于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观察,不谬转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由如是资粮,摄持无漏慧根转得明盛,是故亦名阿毗达磨。


发表于 2022-5-2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来说,阿毘达磨诸论,为部派时代的作品,历史上没有公认的佛说阿毘达磨论,在部派分立以前,论藏并不存在。

从宗系来说,南传上座部主张其所传的的阿毘达磨论藏为佛陀所说,并有记载佛教第一次集结就有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
汉传佛教认为在佛教第三次结集后开始出现阿毗达磨著作,论典属于菩萨阿罗汉对佛经的见解和注疏。

从内容来说:
文中一些关于佛的对话问答的转述可以理解为就是讲经的记录,可视同佛说;

文中涉及一些纲要次第顺序,可以理解为佛教世界观的建立,是在打造一个理论系统,有传说这个系统是释迦牟尼佛在前世还是菩萨的时候所学,后传舍利佛。但我以为这不过是扯虎皮拉大旗,各派都在做类似的事,不足为信;

最后涉及解释性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是对佛所说法的诠释和议论,从十二分教来说的属于”优婆提舍“,亦可纳入经典的体裁;大乘通行十二分教,认为”优婆提舍“是对佛说的议论,是衡量了义和不了义的标准,可以说是经之量,类似的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都很清楚是论,但还是归于十二部经。

以上是大致的情况,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类典籍都是论,甚至连论都谈不上,一家之言而已,但是每一家都愿意将这些论视同为经,不过是因为一旦上升为经,就能给人不可动摇的信心。

关于经论学习,就我个人观点,可以分享一下,大家千万不要学我。
1、佛陀时代没有非常明确的结构化的世界观,大部分所谓六道轮回乃至十二因缘(其实也有七因缘、九因缘说 )等理念都很朴素,并可以确认源自印度教,所以后世这方面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部分,讲得越是缜密越是有逻辑有次第,我就越不相信这是佛说。
2、所谓了义和不了义,完全是站着各自派系的所谓自宗立场上的判定,从佛陀最初的教法来看,还是要归于”解脱生死“这个核心问题上来,其他谈得天花乱坠,对随时要面对死亡的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3、发菩提心与解脱生死可能毫无关系,但这是除了向往解脱生死之外唯一让我们觉得留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这大概才是菩提心最初的发端,至于”成佛“这个概念,我相信在解脱生死的一刹那就会灭的一干二净。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4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 善哉 善哉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22-5-24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个故事,陈善《扪虱新话》记载了有关苏东坡的一则趣谈,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梅尧臣读了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后大加讚赏,认为简直可以和《孟子》的雄辩媲美。苏东坡为了说明奖赏宁可过宽,处罚则应慎重,用了一个皋陶要杀人而尧劝他宽恕的典故。主考官欧阳修见了他的卷子也大喜。事后梅尧臣问苏东坡:你那个典故出自何处?苏东坡笑道:“想当然耳。”


佛有没有说过阿毗达摩,从史实来说没有的,从教义发展来说是肯定说过的
发表于 2022-5-2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22-5-25 23:58
从历史来说,阿毘达磨诸论,为部派时代的作品,历史上没有公认的佛说阿毘达磨论,在部派分立以前,论藏并不 ...

绝对正确的看法,理性,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毗婆沙论中引用了很多佛说、大德说,即使是反对有部宗义的,也会承认,应该是当时学者常习经典。现在很多人的所谈,不过所见太少,且以预设障目。
发表于 2023-6-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毗婆沙论是论的论,是对发智论的解释,是一切有部的观点,一切有部认为论也是佛说,可能是认为论虽然不是佛言,但是是佛陀的真实义。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桑波多杰 发表于 2023-6-3 11:44
大毗婆沙论是论的论,是对发智论的解释,是一切有部的观点,一切有部认为论也是佛说,可能是认为论虽然不是 ...

学习《现观》的时候,解说三藏,也大概是按三学吧。这里三藏分类,我看了一下,从依处、增胜、依处中差别、所显、等流、所说、所为、分位、进趣等方面进行归类。又引了很多佛经,解释阿毗达磨的意思。一段文中,引用这么多佛经的典籍,后世论典,极难见到。
广论【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说明小乘四部的内容也十分重要。如果不是很重要的法,尊者何必花费这么多精力?
发表于 2023-6-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最主要区别是有了论藏,格鲁的学习从摄类学开始到五部大论的结束都是在学论,建议去读大般若经
发表于 2023-6-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應成派不共觀點:小乘也證人法二無我,可以推論對法論(阿毗達磨)非佛說
1.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有論證:若不證二無我, 不能得解脫
2.同疏也說:對法論沒能辨明二無我(換言之, 依其宗義修行不能證得阿羅漢果得解脫)
3.上述二點很明顯證成佛在世二乘聖者證得阿羅漢果
4.所以,阿毗達磨論藏非佛說(應成派論藏能明二無我, 視同佛說)
 楼主| 发表于 2023-6-1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23-6-6 11:36
就應成派不共觀點:小乘也證人法二無我,可以推論對法論(阿毗達磨)非佛說
1.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有論證 ...

宗大师《辨了不了义》中,引《解深密经》解释唯识宗义。经中明说三时,讲有部、中观、唯识。四谛时,重在谈有;无相时,主要阐空;善辩时,倡三性唯识。佛为缺乏理解的人,也必须系统解说阿毗达磨;对机特别指导,谈修学要点;因此,三藏皆从佛出。应成说,佛对机说法,看阿含也知:对入门者,讲因果;能解脱者,说解脱,当然,对大心者,必说成佛之道。
发表于 2023-6-12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23-6-11 20:59
宗大师《辨了不了义》中,引《解深密经》解释唯识宗义。经中明说三时,讲有部、中观、唯识。四谛时,重在 ...

不周遍
佛因根機而說不了義法,但不了義法不是皆可視為佛說

佛为缺乏理解的人,也必须系统解说阿毗达磨
印順法師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Y0034
論書為部派佛教的作品
阿毘達磨論,為部派時代的作品。但在古代,推重阿毘達磨的部派,以為阿毘達磨論是佛所說的。銅鍱部以為:佛在忉利天,為摩耶(Mahāmāyā)夫人說法;經、律以外,還說了七部阿毘達磨[1]。說一切有部說:「誰造此(發智)論?答:是佛世尊」[2]。犢子部傳說:「舍利弗(Śāriputra)釋佛九分毘曇,名法相毘曇」[3]。古來雖有阿毘達磨是佛說的傳說,然檢討有關結集的記載,對於佛說阿毘達磨論的傳說,到底不能認為可信。

Ⅰ大眾部《摩訶僧祇律》,但說結集法與律二藏。大眾部所誦的《增一阿含經.序品》,說阿難(Ānanda)集《阿毘曇經》[4]。釋經的《分別功德論》,也說阿難誦出阿毘曇,內容為:「迦旃延子,撰集眾經,抄撮要慧,呈佛印可」[5]。《撰集三藏及雜藏傳》,與《分別功德論》所說的相同[6]。

Ⅱ銅鍱部廣律,但說結集律與法二藏。西元五世紀,覺音(Buddhaghoṣa)所作的《善見律毘婆沙》,在第一結集後,說到:「何謂阿毘曇藏?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鉢叉,逼伽羅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曇藏」[7]。

Ⅲ化地部(Mahīśāsaka)廣律——《五分律》,沒有說到結集論藏。

Ⅳ法藏部(Dharmaguptaka)廣律——《四分律》說:阿難誦出阿毘曇藏,內容為:「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8];與《舍利弗阿毘曇論》的內容相合。

Ⅴ《毘尼母經》說:阿難誦出阿毘曇藏,內容為:「有問分別,無問分別,相攝,相應,處所」[9],也與《舍利弗阿毘曇論》相合。據近人考證,《毘尼母論》屬於雪山部(Haimavata)[10]。

Ⅵ說一切有部廣律——《十誦律》說:阿難誦出阿毘曇藏,內容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11],意指《法蘊論》第一品。龍樹(Nāgārjuna)《大智度論》,說阿難結集阿毘曇藏,內容與《十誦律》相同[12]。

Ⅶ《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說:大迦葉波(Mahākāśyapa)誦出阿毘達磨,內容為:「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無畏,四無礙解,四沙門果,四法句,無諍,願智,及邊際定,空,無相,無願,雜修諸定,正入現觀,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鉢舍那:法集,法蘊,如是總名摩窒里迦」[13]。《阿育王傳》[14]、《阿育王經》所說[15],與《雜事》大同。

Ⅷ《部執論疏》說:「迦葉令阿難誦五阿含,集為經藏。令富樓那(Pūrṇamaitrāyaṇī)誦阿毘曇,名對法藏」[16]。真諦的傳說,不知屬於什麼部派?但從經為「五阿含」來說,可推定為分別說部派的傳說。

從上引的文證來看,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的——化地部、銅鍱部律,都沒有結集論藏的明文。後起的傳說,才說到論藏。法藏部等,雖傳說結集論藏,而關於結集者,或說阿難,或說大迦葉,或說富樓那。論到論藏的內容,都指為自部所宗的本論。各部的傳說不同,說明了不但沒有佛說的阿毘達磨論;在部派分立以前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也並不存在。沒有公認的論藏,所以異說紛紜,莫衷一是了。阿毘達磨論,決定為部派時代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23-6-12 11:20
不周遍
佛因根機而說不了義法,但不了義法不是皆可視為佛說

你这个算不上教证,佛说阿毗达摩,大小乘的都有,大小论典里面已经引用了。这是教证。
就普通教学规律来说,老师也会对问题系统讲解。这是理证。
发表于 2023-6-2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23-6-26 13:53
你这个算不上教证,佛说阿毗达摩,大小乘的都有,大小论典里面已经引用了。这是教证。
就普通教学规律来 ...

佛说阿毗达摩,大小乘的都有,大小论典里面已经引用了。这是教证。

師兄:您的教證是有問題
1.大乘那部經論有說:佛說阿毗达磨?您引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說法,就認定大乘也認定佛說阿毗达磨,這不符合佛教法發展的事實,印順法師已有文證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梵語: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現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名稱:
毘婆沙(梵語:vibhāṣā),是一種佛教註釋書名稱,主要用於對阿毘達摩論書的註解[1]。《大毘婆沙論》主要是《發智論》的註解書,故稱毘婆沙[2]。
歷史:
《大毘婆沙論》的正確集成時間不詳,漢傳佛教最早的傳說,是由屍陀槃尼尊者、達悉尊者和鞞羅尼尊者三人造《毘婆沙論》[3]。印順導師認為,其中的鞞羅尼,又作韋羅或比羅(Vīla),可能是馬鳴弟子,與馬鳴年代相近[4]。真諦傳說,《大毘婆沙論》是由迦多衍尼子解釋,眾人共同集結,再由馬鳴負責主要撰文[5]。
《大毘婆沙論》,是由公元2世紀時[6]的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資助[7],說一切有部五百阿羅漢廣釋《發智身論》的最高論書。還有說是佛陀馱娑論師製《大毗婆沙論》[8]。
藏傳佛教認為,這本論書是由喀什米爾(唐譯迦濕彌羅)地區的阿毘達摩論師所集體編著。
《大毘婆沙論》的編成時間,現今有許多不同看法,木村泰賢與印順認為,《大毘婆沙論》應在迦膩色迦王之後,龍樹之前編成,約在西元150年前後。而且其編寫曾有多個不同版本。
譯本:
漢傳中,有三個版本的毘婆沙論:
《鞞婆沙論》,14卷,西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僧伽跋澄口誦,曇摩難提筆受,佛圖羅剎宣譯、敏智筆受而成[9]。
《阿毘曇毘婆沙論》,共100卷,現存60卷,公元427年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200卷,公元656年唐玄奘譯。
唐玄奘於公元656年[10]譯,二百卷。1940年代,法尊法師將其譯成藏文。異譯本有公元427年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共100卷存60卷)[11],玄奘所譯版本比二百年前的版本有所增改[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23-7-1 14:05 编辑

现在的人能得到的资料并不多,所以考据之类并不可信,看看参考一下就好了。
我们看看吕澄的讲述:
有部的佛说阿毗达磨,乃是由迦旃延尼子把分散各处的佛说收集编纂而成,《大毗婆沙论》在解释《发智论》为佛说时,就指出︰内容为佛说,编者是迦旃延尼子。譬喻师也很尊重阿毗达磨,说它是大迦旃延所编,是收集分散的佛说,编为九分毗昙。可见小乘佛学所说的毗昙,其性质都是编纂的佛说。
《大乘阿毗达磨经》与这些完全不同,它有始有终,整然一体,不是出自编纂,而是原来就是佛说的一般经典体裁。《大乘阿毗达磨经》即是构成当时中期大乘佛学的重要素材,可惜原本不存在了。玄奘去印,按理应会搜集到这部经的,但未见到有译本,可能是未来得及或因其它原因而未译出。因此,关于此经内容,只能从其他著作引用的片断(现在只找出九段)以及涉及此经处,进行了解。经的体裁,大概全是颂文,怎样分品,尚待研究。

《大乘阿毗达磨经》,不论就形式或内容讲,它对小乘佛学都发生了影响。......

从内容上看,《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内容十分丰富,......

看一下,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中引用此经的著名偈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阿毗达磨集论》的摘录: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
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
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真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
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
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
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得失,甚为难得。
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六?谓执著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
五者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
六者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
七者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
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已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
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
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
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
十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

这就有“阿毗达磨”名称的经典来说,其实三藏的分类中,主要对所述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解释、辨析的,是论;主要进行实修指导的,是经;说戒的,是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9 18:53 , Processed in 0.03677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