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00|回复: 1

《五戒研究》尘空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1-10-6 09:24 编辑


1、《校订广论的尘空大师——师承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能海上师法尊法师》
2、《五戒研究》尘空法师
3、《关于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的感想》尘空法师

1、《校订广论的尘空大师——师承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能海上师法尊法师》
    http://www.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832
    ◎菩提道次第略论
      宗喀巴大师造
      大勇法师译讲 智湛居士笔录
      法尊译补 严定恭校 尘空治润
    缘起
  一九三九年春,康定缁素,蒙恩师昂旺朗吉堪布,讲授菩提道略论,当时学人是依据大勇法师译讲,智堪居士笔录之菩提道次第略论直讲本而听受,惟后二度止观章未译录。于一九四一年,因听讲需要,特恭请当时驻锡成都之法尊法师译出,文较详明,计卷六,卷七,卷八,依之听受。
    一九四二年夏,经法尊法师将菩提道次略论直讲本所缺之止观章译补,复经严定法师参校,尘空法师治润,即现今流通之菩提道次第略论本,惟所依止观章版本,文较简略,列为卷六。
  现因印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应将原听讲时所依,法尊法师所译之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卷七卷八,即止观章印出,以便学人参阅。
    低劣弟子昂旺敦振谨述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于成都
    ◎一九三五年夏天,太虚大师命他到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协助法尊法师处理教理院院务;年底,法尊法师自藏文译出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脱稿,命尘空携书稿到武昌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办理出版及预约流通事宜。尘空在武昌忙碌了半年,出版的工作告一段落。他以校订《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因缘,受到《广论》的影响,对于密宗修持十分向往。一九三六年春,他摆脱杂务,到五台山广济茅篷,依能海大师修学密宗。

2、《五戒研究》尘空法师
    前言
    这篇《五戒研究》,原载于《正信》杂志1932年第1卷第13期(9月20日出版)。该杂志为半月刊,由汉口佛教正信会发行,刊名乃太虚大师亲自题写。当时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的旧址上成立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尘空法师即图书馆研究部首批研究员之一。
    尘空法师是湖北荆门人,俗家姓王,名宗禹,1908年生。10岁在当阳玉泉寺出家,法名尘空,字演林。18岁到沙市章华寺受比丘戒。1929年7月,尘空法师考入由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此后18年间,尘空法师一直追随太虚大师,耳闻目染,受其薰陶,深得大师赏识。
    1957年,尘空法师应政府邀请,出任杭州灵隐寺方丈,并先后当选为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文革期间,尘空法师受到冲击,被遣返湖北老家与俗家侄儿共同生活。法师虽老弱多病,仍坚持素食,早晚课诵从不间断,并慷慨捐出自己积蓄,帮助家乡兴修水利。
    1978年,尘空法师回到杭州,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定居于灵隐寺紫竹林,房内一床一桌一椅,简单朴素。1979年7月10日,尘空法师于杭州圆寂,世寿74岁,僧腊64年。法师是海内外知名的学问僧,一生著述颇丰,惜未系统整理,散见于《海潮音》、《净土宗》等民国年间佛教期刊,单行本著作有《三宝歌广释》、《普陀山小志》、《灵隐寺志》等。
    尘空法师这篇《五戒研究》不仅明确了五戒的重要地位和制定用意,更以贪嗔痴三毒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五戒与三毒的对治关系,文约义丰,深入浅出,十分精彩。辛丑年杭州灵隐寺传授五戒、在家菩萨戒法会正在进行,编者特于民国佛教期刊中抄录此文刊登于“灵隐寺”公众号,一方面是为了保留灵隐寺祖师遗墨免于散佚,另一方面也希望这篇开示能够帮助有意受戒的佛弟子,深入体会佛陀制戒的慈悲,持五戒以息苦轮,禀三学而登觉岸!
    正讲
    人性本善,众生即同诸佛,戒无用也。良以一念既然动之后,妄念纷飞,情绪横生,背本逐末,随惑造业,随业感苦,愈苦愈造,愈造愈堕,而三途六道,四生九有,从此建立矣。
    故我大觉世尊,广垂悲愍,说法制戒,令众生超脱苦海,各还本原。夫佛法广大,无所不被,然而天人耽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幽暗之禁,畜生受鞭笞之苦,要以人道为进之阶。五戒为人伦之常,入道之基,反本之始,即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之究竟义也。《整理僧伽制度论》云:“若五戒不守一,尚不得其人格,况学佛乎?”
    且学佛之道虽多,总不外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慧剑而断烦恼证菩提也。盖慧即觉也,由不觉、始觉、本觉、自觉觉他,以至无上大觉,乃与诸佛同体。是戒定慧之三学,戒其始也。而戒至中又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菩萨等戒,五戒又诸戒之始也。综上以观,五戒之价值可知矣,故特拈出研究之。
    此五戒者,守之则成善行,为成佛之基础;反之即成恶业,乃沉沦之本源。夫一切恶业皆从烦恼而生,贪嗔痴为烦恼之根本,今试分析研究五戒之性质,悉摄入三者之中,俾防守者,知其根源而根本对治也。
    第一、不杀生
    学佛以慈悲为本,故不杀居第一。据《十戒本经》云:“若杀师友父母,飞动跂行等,其杀是嗔一分摄;若言见杀闻声,疑杀不食等,其杀是贪一分摄。”无论是贪是嗔,其杀均当永戒。盖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恭敬供养,悲愍救济之不暇,何忍杀害?况罪性不灭,终当偿报,可不戒欤!
    第二、不偷盗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若更闻以佛法,生起一念净信,则有相之杀业尚易戒除,而或丰约之计未忘,物质之欲难满,潜起偷心,而成盗业者有之。故不杀之后继以不盗,此是贪一分摄。戒经云:“衣取蔽形,无以文䌽;食取支命,不取嗜味。无得贮蓄谷帛珍宝,常为人说不贪之德。”夫不贪则盗之根拔矣。无上菩提从此生矣,何乐而不戒耶?
    第三、不邪淫
    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比丘戒且列淫为第一。盖淫为生死根本,出家为了生死故,在家尚求人天乐果,故惟制邪淫,恐见他少艾而起染心,此是痴一分摄。王岱东先生有戒邪淫诗云:
    明明死路自家寻,浪说情深业更深。
    好借妖魔看美色,休欺神鬼动邪心。
    阳台一梦欢何有,阴律三章惨不禁。
    为问淫人妻女者,谁甘妻女被人淫?
    且淫人妻女者,若为夫主所知,刀杖随加;若为法官所捕,酷毒惩治;死堕地狱,铜床铁柱;现生形消魄惊,来世受报未已。愚痴之事,莫此为甚。
    第四、不妄语
    世人虽知道杀盗淫之当戒,而或不能检心守口,以致语不诚实者有之。而大妄语一条,且犯不可悔罪,故继杀盗淫之后,并列为重戒也。妄语多端,所摄非一,试分别论之:
    甲、大妄语是贪、痴二分所摄,且能助发盗业,为获利誉贪也,矫现有德痴也。不知纵能获一时恭敬供养,谤毁终属难免。轻圣欺几,诳惑世人,尤为重罪。
    乙、绮语是痴一分摄,有助发淫业之功能,自以为言辞巧妙,动人听闻,而不知正为人所轻视。荡人心志,流入邪途,罪有余辜。
    丙、恶口是嗔一分摄,有助发杀业之功能,世人每因口角而动拳足,拳足不足泄其愤,则继之以刀枪。
    丁、妄言、两舌通三分摄,若为恨彼故作者,嗔一分摄;若为利己故作者,贪一分摄;若无故谩尔作者,痴一分摄。
    以上四戒,合为七支重罪。若展转加行,一一支中,悉有贪嗔痴之成分。广如经论所明,兹不详录。
    第五、不饮酒
    酒虽系谷米之汁,然饮之则心乱智昏,忘失正念,为障道之因缘。且能引起贪嗔,助成身口七支罪业,虽无性罪之相,而居遮罪之先,是痴一分摄。世人为求功业,尚有“不及乱”之戒,况学出世之道乎?
    以上五戒,前四为性戒,国法所禁,犯者刑必有加;第五名遮戒,于世法论无罪,但耽着于此,深为障道,故佛兼制之。至于此五戒在菩萨比丘二戒中,各有开遮,次第亦不相同。制罪之轻重,当视犯缘而定,非白衣之事,不敢尽宣。兹将五戒与贪嗔痴三毒相摄列表如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3、《关于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的感想》尘空法师
    传戒,是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的一件大事。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出家二众(比丘和比丘尼、尤其是比丘),出家第一件事就是受戒学戒安住净戒之中,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处」。四五年来,中国佛教随着国家革命的胜利,起了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佛教新生的一大转机。
    最近弘化、觉讯两月刊相继刊载了五台山吉祥律寺今秋传戒的消息,各地新出家想受戒的人纷纷前往。五台是佛教名山,能海法师是当今大德,影响所致,人数一定不会少的,因此,应该注意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感想所及,拉杂述之,以供戒坛诸师的参考。
    第一、传戒的制度问题:佛律原分五部,在南传佛教和西藏佛教一向采用「有部」律,中国内地自唐朝以来习用「四分」律。南传佛教无菩萨戒,中国的西藏受瑜伽菩萨戒,汉僧则一向受持梵网菩萨戒。近年来颇有提倡有部戒和瑜伽菩萨戒者。能海法师学宗西藏,又深通内地人情,每能取汉藏之长糅合而为新制度,则律本采用是为先决问题。其次,中国传戒,一般地都是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一齐传授,名为「三坛大戒」。应该主要的是传授比丘戒,是为出家的具足大戒,沙弥戒在初出家时剃度师就应为说了,菩萨戒非必人人能受,不可滥授。又向来受戒者须得到两种东西为证明,一是烧起香疤,而是拿得戒牒,否则在社会习惯上一时不易为人所承认。如果不授梵网经的菩萨戒,烧香疤就无根据(比丘戒是不许烧的,犯杀戒中的粗罪故)。戒牒是完成僧格的证明文件,在世俗上还是不可少的,应该据律中的「遮难」的条件加以限制,以清僧源。若由各传戒者自由制定,其内容与形式亦须慎重地早为规定。关于戒期中的各种作法仪式,自清初宝华见月律师著「弘范戒简」等书,将一期之中全部事行都规定好了,先作什么,后作什么,某事如何作,某时应讲什么开示,乃至唱诵说白的强调都有一定传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简明扼要的示范。可是日久弊生,因人废法,此种旧制度已不为人所重视,且今日已无几人能照样去作了。解放以来,大家都盼望新的制度,闻中国佛教协会曾委托能海法师在吉祥律寺作律学的研究,此次据说是「试行传戒」,那末,当然是采用新制度,此种新制度,是内容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但它将为今后中国佛教传戒起着领导和改进的作用,它必须是如法如律又能适时契机的。否则行之不远,传之不久,别家另起,各行其是。所以此次试行传戒的影响和责任异常重大,是值得特别慎重的。
    第二、传者、受者双方要求的距离问题:吉祥律寺没有正式出报单,据月刊所载,参加受戒者须具三个条件:一信心具足,根支不缺,有相当文化程度。二身体强健,具劳动力。三得具足后五年住寺修学不得请假。但是急欲受戒的人,大都还是存着「佛门慈悲广大」的观念,不顾那些条件,一头闻来再说。近几年来发心出家的虽然比较少了,仍然不免于滥!因为抗战以来,各地庙多僧少,住持缺人,收徒者不得不放宽条件滥收。真正具足正信,发出离心(比丘戒因),或菩提心(菩萨戒因)而来出家的是少数。有的身心上有毛病、有缺点,不能追随新社会前进,就消极下来只希望找一托身之所以了残生。为师长者则相找一继承人,赶快去受戒,取得出家资格回来看守小庙,帮助生产。或者无所希望,存着结缘的旧观念,给他起个法名,换件衣服,送出去就算了。他只有来的路费,没有去的川资,如果条件不具备,要他转回去,是很成问题的。当然也有求法心切,听说有五年可学,抱最大的希望去学法师的。吉祥律寺是由清凉桥文殊寺改建的新道场,不是大规模样样齐备的古丛林,如果各方面慕名而来的人太多了,将无法容受。山上气候特寒,东南省常用的衣服到山上不能过冬,据说律寺服装的颜色和形式又是一律的规定,新戒大都无法自备,这又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以上不过是愚人杞忧,佛法中只要发心大,成就一定大,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不是常情能测度的。从另一方面看,在此时能毅然决然放下一切来出家,又能不畏艰辛远到寒苦的五台山求戒,必有许多特出的大心之士。我虔诚地祝祷五台传戒授受双方都能获得圆满的愿望,将来能有巨大的成果。至于五年住寺学戒,这还是起码的条件,大概是根据「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能听教参禅」的古训。严格的说,受戒以后要十夏不离依止师,居于下座,十夏以内不能独立收徒传戒自为人师。十夏以上才能称中座,二十夏以上才入上座。这是律中正常的、通途的规定,若是过量之人,宿根深厚,有大智慧,能迅速通达三藏,熟悉律仪,得依止师的许可,亦得称长老上座,(不依戒腊而尊法性)能自由弘法利生。诸发心求戒者,应生难遭之想,发殊胜心,求上品戒,以终身学戒持戒自誓,以得解脱证圣果为期,以宏法利生担荷如来家业为无限期的责任,则五年十年何足计也。
    授戒,是僧事中最大的事情,原需二十个清净比丘以上的僧团才能成办,(平常忏僧残罪也要二十个清净比丘,才能除罪还净,何况受戒)在僧众缺乏的边地,得方便以五人至十人行之(当然受戒者也不会多),中国向来采取三师七证的十师制度,三师中最低条件也要戒腊在十夏以上的清净比丘才有资格传戒,十师中有一不清净者,受者即不得戒!这是何等严格,在今日的一般僧寺之中有何等难能呀!戒律是佛法之中最尊严的教规,未受大戒者且不得预阅,惟佛一人能制,余人(包括菩萨阿罗汉在内)不得随意增减,所谓「已制者我等随顺,未制者莫制」。但为人师者必须深通开遮的方法和原则性,它原是极近人情而能活泼运用的。戒律就是修行的方便——最便利最善巧的方法。它又称别解脱——别别解脱烦恼罪业,持一种戒得一种解脱。所以戒律是保护法身武器,有了它,身必即坦然宽舒,安乐自在。持戒的威力最大,诸天恭敬,鬼神敬畏,任何大的魔障,持戒之人都能降伏。三乘道果,以戒为基。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愿与诸法心求戒者共勉之。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五日  于南海普陀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20 22:10 , Processed in 0.03558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