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50|回复: 0

《释迦牟尼佛为因陀罗薄底王传法时,指出需要时刻记住三点》夏日仓仁波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迦牟尼佛为因陀罗薄底王传法时,指出需要时刻记住三点》夏日仓仁波切
    世尊在世时,西印度邬仅王(后多译为“邬金”),号因陀罗薄底者,居十三层楼上,见有黄色形如飞鸟者,午前南去,午后北还,问大臣胜贤何为?启曰:“不知。”次问城市中人,报曰:“非鸟也。此乃净饭王太子,出家成佛之徒众。诸阿罗汉,以神通力故,乞食往返也。”王闻起信,至诚祈祷,释尊降临,承事供养已,王白言:“大德世尊,惟愿示我解脱生老病死之方便。”世尊教曰:“可舍国出家。”白言:“我不能舍国,愿说不舍家国成佛之方便。”世尊现金刚持身,为王及眷属,灌集密顶(亦作“密集”),王及眷属依《集密经》及教授,悉得大印(空性之别名)成就,邬仅为之一空。(引自法尊法师译《阿底峡尊者传》,说明尊者得到密集金刚之正传承)

    仁波切由讲述这个故事,引出关于发心、随喜和回向的开示,以下为开示内容:
    释迦牟尼佛为因陀罗薄底王传法时,指出需要时刻记住三点:一为发心,一为随喜,一为回向。对于出家、在家弟子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将这三点作为如实修行、修持的内容。尤其在家弟子,日常生活中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要把佛法和我们自己的行持相结合,就要好好地发心、随喜和回向。
    发 心
    结合作为佛弟子的心愿和目标,尤其作为大乘弟子,我们的发心、发愿,依照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要把心胸放得越来越宽阔,要去包容一切。内心当中思惟的不应只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要去想到更多众生的问题。通过对照我们自己的一切痛苦,从内心了知,众生跟我们有一样的苦,也都需要离苦得乐。因此,要让自己发心的力度越来越大。
    其实,整个世间都在倡导爱心、和平,我们佛弟子自然而然也要向这方面发心。我们能看到其他宗教也有爱心和发愿,能给自己的亲人、他人和社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贡献,甚至有些人可以舍己为人,抛弃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他人。他人能做到,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也要努力去做。尽管能力有大小,但是要尽可能地发心,然后去体现作为佛弟子的价值。在家庭中、团体中,或在社会中、群众中,身为佛弟子,应该向外传递怎样的信息,应该怎样让他人体会到这种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
    时时刻刻要有一种利他的心,这种利他的心要从我们周边做起。虽然利益一切众生是最终的大目标,然而对我们自己来说,利益一切众生是很难一下子就做到的,我们尽可能地以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帮助他人,这个需要看我们悲心的力量的程度。慈心和悲心的力量越大,我们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的勇猛心就越大,我们的包容心就越大。所以,虽然从知识性的角度去认知这种爱心是重要的,但是实际去做的时候,要是我们爱心的力量不强的话,却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内心,从容易的开始,从自己的家人开始,逐步地训练:我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应该怎样敬老?应该怎样爱幼?应该怎样在家庭中体现一个佛弟子的位置?应该给大家传达一种怎样的力量?不要让大家觉得是学佛的、修行的,然后整个家庭不得安宁,感觉跟他很难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错了,就给大家带来烦恼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能让大家有更多的欢喜,让大家喜欢你、接受你,而且你也能以佛法影响大家,但不是强制性的,那样反而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痛苦。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从小的爱心和包容心逐步练习自己,慢慢地,对陌生人也可以有包容,也可以有爱心;对自己不友好的人,也可以去发心。因此,爱心是逐步练习、逐步发展出来的。其实,我们所定义的亲朋好友或者陌生人,哪怕是敌人,都是暂时的。你的亲人不可能永远是你的亲人,有可能变成敌人,变成你的对立面;有可能敌人也会变成亲人,变成朋友,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定义众生的时候,是在某个环境下、某个时间段去定义对方是对自己好或者不好的人。但以恒时的常识性却是没办法去定义的,可能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再往前世推理也是这样的。今世对你最好的人,有可能前世是跟你对立的。今世跟你对立的人,有可能前世是你最亲的人。世间在变化当中,万物都在变化当中。所以看待一切众生的时候,发起慈心、悲心的时候,我们先要有平等心。
    我们要知道,众生都在变化当中。我的影响力、传递给他人的信息,有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无常的。再怎么说,每一个众生都是有恩于自己的,要从这一点出发,来加大自己的慈心爱心,来做对社会有利益的事情,尽可能地去行善。这样的话,我们内心当中的正能量才会不断提升。我们修行、念经、做功德等,最终就是要让我们的慈心、悲心提升的。
    不光是念经,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我们也要时时刻刻、逐步改善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修行。若我们不去改善自己的内心,不去培养正能量,只是念经,然后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不利于他人的事情,我们所念的经、所做的功德,是不能帮助我们逐步提升内心的正能量的。所以说,发心很重要。

    随 喜
    随喜就是说,他人做什么事情,我内心对他的行为生起欢喜心。人家做了善事,我内心欢喜,哎呀,他人能做这样的善事多好啊,要是我自己能去做这样的事该多好呀,内心生起这样的欢喜心,就是随喜。也有对恶的随喜,我们看到一些不顺眼的,或者对其有成见的人受到惩罚了,或者倒霉了,心里产生欢喜,这是一种对恶的随喜。
    对善的随喜很重要,无论他人做了多大的功德,我们的内心要是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虽然仅仅是随喜的心态,但也可以得到与他人所做善业同等的功德。大德们说过,随喜就是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很舒服地喝着茶、嗑着瓜子来生起内心的无比功德。虽然他人做得很辛苦,但我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这个功德的力度是很大的。
    这个修持也能够去除我们的攀比心、嫉妒心、慢心等负面心态。同样作为佛弟子,作为佛法的继承者,大家一同学习、修行的时候,要互相随喜,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每一个佛弟子的修行,我们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看到他人做功德的时候,我们内心要生起随喜心,随喜他人的功德,随喜他人的修行,这样的话,自己的福报也会增长,那些攀比心,嫉妒心、傲慢心也会逐渐消减。
    内心有嫉妒心、傲慢心的话,对我们积累功德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这个不应该有。反而,应该有更多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让我们佛弟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别人做的大小善事,都要生起欢喜心,随喜对方。哪怕看到路人跌倒,有人去扶起来,看到有人迷路,有人给他指路,类似这样的事情,能生起一丝随喜的心态,都是很好的。不只佛弟子,其他宗教、其他教派,信教不信教的,只要他人做善事,我们内心没有嫉妒心、傲慢心,而是随喜的话,我们的福报也是会越来越大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回 向
    我们做的善业,要很好地去回向,就是一切善业,基于怎样的因,要成熟怎样的果。我们修习佛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解脱,为了得到佛果位,我们也希望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善事,不管是小是大,只要做了善事,我们就去回向它,让这件事情成为利益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达到佛果位的因。
    我们要先这样回向,然后别的事情可以放在后面,比如自己的、家人的等等。如果把家里的、个人的事情往前排,把众生的事情往后排,这样就不好了。把一切众生的事情往前排,这样的力量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功德是随着我们的心量来的。如果我们的修持只为了一个人、为了自己利益的话,它就是一分功德;反过来,虽然念了很短的一部经,但念经的目的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话,那这一部经产生的功德就是一切众生数量的功德,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一切众生的事情往前排,把他人的事情往前排。其实我们说一切众生的时候,就已经包括了自己,也包括了家人。我们有时候就是太在意自己,才会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是不要有的。我们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大乘弟子,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这样去思维、去回向的话,功德是比较大的。
    发心、随喜、回向,这些方法,也要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在生活中修福,这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方法。佛陀是这样讲的,也希望大家这样如实去做吧。谢谢大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4-16 23:49 , Processed in 0.0338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