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36|回复: 9

《三士前导》清定上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5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定上师《道次第科颂讲录》一三士前导
    以上讲的就是加持总颂。(3B始)
    菩提道次第科颂。现在我们正式地开讲《菩提道次第论科颂》。现在头一段,是菩提道次第学修的加持颂。这个颂子在没有发经书之前,现在写出来给大家参考,现在请宏觉师把未说的话读一读(文略)。
    今天是讲这个菩提道次第科颂求加持的颂文,首先是归敬三宝颂。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这个是我们佛法的规矩,无论造什么论,讲什么法,都以皈依三宝为最要紧的,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这个不光是今天皈依,从今天相信佛法起,一直到修行成佛为止,都是皈依三宝的。就成了佛以后,还是以三宝为本体,广转法轮,普利众生。所以每一个颂,每一个经、论,在解释的时候,都要有这个颂子。那么主要的是,要坚持,皈依三宝开始,接下去就要发无上菩提心,我昨天已经略略地说过了,我们佛弟子,发菩提心是一个根本,假使我们没有成佛的决心,信仰佛法就不能得究竟了。我们现在归信三宝了,就要决定修行成佛。不光是自己要成佛,要度一切众生要成佛。昨天所讲的《心经》里,揭谛揭谛,波罗揭底,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大家都要断烦恼,证解脱,证无上菩提。这个发菩提心是最要紧的。我们今天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就是要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菩提。里面所讲的道理,就是怎么样修行成佛的一个次第。有了次第了,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才有修行的效果;那没有次第呢,就紊乱了,修不好。
    首先我们要有正知正见。菩提即是正觉也,完全正了,就是坚决相信自心是佛,自心能作佛。决定要成佛,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怎么样修行,第一个是依戒律修行,一切坏事不做,一切好事要做。整个的戒律就是分两面,一个是止,一个是持。止就是佛喊我们不要做的事情我们决定不做。贪瞋痴烦恼,杀盗淫妄等,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要我们做的一定要做。依戒定慧三学修行,将来成就断智悲三德,法报化三身。要止要持,止要做的圆满,不应该做的绝对不做,应该做的完全要做圆满,大悲心圆满,智慧圆满。所以说这个是佛法的一个根本。这个菩提道次第就是教我们怎么样利用现在的这个身心,来转变成成佛的功德。
    现在我们的这个身子,包括身口意。身子也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杀生、偷盗、邪淫,这个是身子的恶,是由身上做出来的。但是也可以用这个身子来布施、来持戒、来修行,一样是用这个身子。
    第二个,我们这个口也可以讲妄语,也可以说两舌,也可以说恶口,也可以说无谓的话。我们转过来,我们一句乱说的话不说,完全是正语,这样就好了。
    我们现在这个心,处处执着我,为我打算。对自己有利的尽量贪,对自己不利的尽量避免,不敢做。一天到晚妄语,杂务,没有正知正见,这个愚痴心就是我们心里的罪恶。我们转过来,心就修戒、修定、修慧。一念妄念不起,天天正知正见,就是把我们现在的身口意不净的邪见、邪淫转变过来,变成正觉、正语、正行。这个修行的方法就叫转依,把我们身子、口、意,转变过来。比方说一把刀,你拿来杀人,杀东西是罪恶。但是,你拿来修房子,木匠用斧头来修房子,这个是功德,看你怎么用法。我们的身口意,看我们怎么的用法。我们用对了就向成佛的道路上走,用的不对了,就向堕落的道路上走。这个修行的方法,着重在转依。今天所讲的是求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有广论有略论,广论有二十四卷,有文化的人能够看得懂的,普通一般人不容易看懂。那么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况,这个菩提道次第前后怎么分法,我们了解了,我从每一段看过去,每一段都能够修行,依这个次第修。好像我们上楼,有个楼梯,一步一步就走上去了,就可以走到楼上。要下来的时候,一步一步下来,完全安全没有危险的。所以这个次第有这样一个作用。这个求加持颂,就给我们说明白整个佛法的总纲。那么现在把这个颂子已经写出来了。将来这个书能够得到领导部门批准了后,我们可以印出来发给大家,现在么大家暂时来先看看。
    菩提道次第是专门讲修行的次第,总的分为五大科。三士前导、下士修法、中士修法、上士修法和密乘修法。开始详细地的讲了,先是三士前导。三士前导分为二个部分,第一是有暇资圆之信乐;第二是入道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暇资圆之信乐分为二部分,第一是得八有暇;第二是得十圆满。
    得八有暇就是说有时间用来闻法、修行。那么有哪八种情况是可以称作有暇呢?底下详细地讲。
    第一至第三,非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终日为苦所迫,即使愿意闻法也没有那个条件,所以三恶道是一种无暇。
    第四,非盲聋瘖哑。盲者不能视,聋者不能闻,瘖哑者读诵,不能听、阅、读、诵这是学佛的四种障碍。所以也是一种无暇。
    第五,非世智邪辩。有很多人自恃有些世间学问就我慢贡高,不肯研求佛法深理甚至还认为佛法是迷信,这类人群皆属世间聪明而已,诚是可怜;还有一些学佛的人自己懈怠,不肯依戒依法精勤修行,佛法的修证不是做做表面功夫就可以的。曾经有个出家师父,天天给大众讲怎么样修念佛法门,很多人照他讲的修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但是他本人却没有得到往生。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光是讲却没有去实修实证。这样子的人和守在井边却被渴死的有什么区别呢。现在的城市里面基本上没有水井了,就是你守在水龙头边那水也不会自己流到你嘴巴里啊。所以,这个世智邪辩是闻法的大障碍,也是一种无暇。
    第六,非正法灭尽时。佛法住世的时期分为三个。正法时期是指佛灭度以后的五百年间,像法时期是指佛灭度五百年后的一千年间,末法时期是指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的一万年间。万年以后正法就灭尽了。那么,到那个时候就无法可闻了,所以正法就灭尽的时候也是一种无暇。
    第七.非北洲。北洲就是四大洲中的北方俱卢洲,此洲人民虽有我执但没有我所执,福报极大,以衣食自然,安乐无苦,人寿千年,死后生天。而佛法是教人离苦得乐的法门,北洲众生没有苦的感受,他们不知道佛法中的乐是究竟解脱之乐,所以他们也不肯修学佛法。因此,生在北俱卢洲也是一种无暇。
    第八,非无想天等。外道修无想定舍报之后就生在无想天上。为什么称为无想天呢?生于此处在五百大劫的漫长时间里第六识心及心所都灭掉了,就好比枯木死灰一样。五百大劫后定力一谢,从前埋伏在八识田中的烦恼种子就起现行作用了,就连阿罗汉都视无想天为牢狱。所以,生在无想天也是一种无暇。还有就是生在边地也是无暇,因无佛法垂化的地方就是边地。如颂云:
    地狱鬼畜生  盲聋瘖哑等  世智邪辩才  正法灭尽时  北洲无想天  是名为八难  难闻佛法故  无此称有暇
    以上就是有暇资圆之信乐中的得八有暇,底下是有暇资圆之信乐中的得十圆满,分为内外各五种圆满,先说依内五种圆满。
    第一,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等。
    众同分就是与众同类,比如天与天同分,人与人同分,生在人中即人中众同分并且得到圆满的丈夫身。这个是第一个圆满的条件。
    第二,处所圆满:生在人中,得四众处等。
    不仅仅要生在人中,而且你所在的地方要有四众同处。四众就是佛弟子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四众处即有佛法。
    第三,依正圆满:生处中国,不缺根支,性不顽嚣,解善恶语,堪能受法。
    依正圆满就是依报和正报都是圆满的。生处中国就是依报圆满。这个“中国”不是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泛指有佛法流布的地方。
    不缺根支就是正报圆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缺支。
    性不顽嚣,性情不是顽劣固执暴躁的。
    解善恶语,堪能受法,能够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太愚痴和太聪明的人都属于不解善恶,所以不能受法。太愚痴的就不用说了,太聪明的其实是指那些不是真正聪明的人,只知道想方设法投机取巧、颠倒黑白,明知不可为而奋力为之,不以为过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本事。
    第四,无业障圆满:于现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无间罪。
    于现在生中自己没有也没有教唆人家造作五无间罪,那么就是无业障圆满了。五无间罪是极大之业障,犯之即堕地狱受苦,哪来机会闻修佛法呢。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罗汉)、杀阿阇黎(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这五种就是五无间罪。
    第五,无信解障圆满:于现在生中,必不成就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
    于现在生中,必须没有造作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就是说不于无因果处而作信解,就是不要拔无因果。以上为五种内圆满。如颂云:
    众同处所依正圆      现生不作五无间
    无诸邪见信业果      如是五种内圆满
    底下是依外五种圆满。
    第一,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大师是佛,即师即是佛。遇佛甚难而得值遇大出世,所以说第一个条件是圆满的。
    第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值大师教法。
    世俗正法即是十二部经,现在能够值遇大师并宣说十二部经是为世俗正法施设圆满。
    第三,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值大师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增上功德。
    胜义正法是相对于世俗正法而言的,现在有依大师之世俗教法亲证四果四向的圣者住世,所以说是胜义正法流转圆满。
    诸果向即是指四果四向,须陀涅向,须陀涅果,即预流向和预流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即一来向和一来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即不还向和不还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
    第四,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整个佛法可以分为教法和证法。世俗正法即是教法;胜义正法就是证法。世俗正法,犹在未灭,即教犹存在;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就是说证得道果者犹有其人。教证正法尚存于世,所以是圆满的。
    第五,随顺资缘圆满:即衣食卧具汤药等缘具足。
    衣食卧具汤药是修行的四种助缘,助缘具备故云圆满。如颂云: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就是依外五种圆满,与依内五种圆满共为十圆满。这是有暇资圆之信乐的第一科,第二科是入道方便。这一科又分为四个部分: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亲近善士有三个方面:亲近之功德胜利、所亲近之德、能亲近之事。底下分开来详细地说明白。
    亲近之功德胜利有三个方面。
    第一,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
    得法流甘露就是指得到了传承利益。有了正统的法流传承才不至于走弯路、走错路;有了正统的法流传承才不同于盲修瞎练,才不至于入魔。而且可以去除疑心,每有疑问时即请师作解释,那么就能得到修行上种种经验方法。
    第二,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
    摄就是摄受,善知识以财以法摄受弟子,令其身心得自在而安心于道;护就是善知识以言行监督弟子,不令近恶友,不令入邪网。
    有形摄护,如现前呵斥惩罚令改不善,又以身作则为弟子之模范。
    无形摄护,即对弟子常作加持。
    不堕邪险,邪就是指邪见、邪命取财等;险就是指破见、破戒等危险的想法和行为。
    第三,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抵家。
    上师三宝为我们指示出修行道路上的曲直险易,让我们不走弯路,不走错路,这样就能够稳速到家。稳速抵家就是证得道果。如颂云:
        诸佛诸祖胜法流    现前恩师二摄护
        示初中后道险易    稳速至家唯赖师
    以上讲的是亲近善士之功德胜利,下面是讲所亲近之德。
    所亲近之德就是善知识所具有的十德,在没有正式依止善知识之前,就应该以此十德来观察善知识,然后再决定是否依止。
    第一,调伏:与戒相应者。
    从广义上来说十二部经都是调伏,从狭义上来说戒就是调伏。
    与戒相应就是能够持戒,即使不能做到完全不违犯也要求不犯大戒。犯了小戒能知惭愧能够忏悔的也是善知识。
    第二,寂静:与定相应者。
    怎么能知道师父是否与定相应呢?观其态度安详,三业不妄动即是。
    第三,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
    能够断烦恼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不能把有学问、能文章、能书法绘画等当作智慧。
    第四,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
    戒定慧三学功德互相增上,戒中有定慧,定慧中有戒。
    不缺,于戒定慧三学皆无偏废;不减,于戒定慧三学不生退堕。
    第五,有勇:益他无畏倦者。
    善知识为了利益弟子,要能够做到无畏无倦。无畏,对于弟子的各种垢病烦恼缺点绝不姑息护短,能够直言斥非而无所畏惧;不倦,为了教好弟子,使弟子能有所成就而能做到孜孜不倦。能够无畏无倦训育弟子即是有勇。
    第六,经富:有多闻者。
    善知识因博学而多闻,或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处而获得多闻。多闻是通达诸经论的前提条件,所以称作经富,也就是阿含富。
    第七,觉真:有实义者。
    觉者即不迷,善知识能了知一切法无自性,了解真谛,明深般若之理,如是方为有实义者。
    第八,善说:不颠倒者。
    善说不是指口齿伶俐能言会道,而是所说合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三法印。不颠倒,能够善说诸法,于初中后皆能不违因明之宗,处处与法印相合。
    第九,悲深:无希求者。
    善知识总是从大悲心出发,为了利益弟子而悲威兼施,不是为了求得名利供养等。
    第十,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以上就是善知识十德,应照此标准来选择师父,十德都具足的善知识很不容易遇到,那么起码要具有悲心和调伏二德的才可以终身依止。如果只是具有调伏德相的善知识也可以暂时依止。如果九德具足而唯缺调伏德相的是不能依止的,因为无戒的话那什么都不能成就。如颂云:
      调伏寂静断伏惑      得增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悲愿广      离退十德堪依止
      若无全具此十德      应具悲心与调伏
    亲近善士的最后一科是能亲近之事。分两部分来讲:意乐和加行。
    亲近善知识首先就要有亲近的意乐,就是说通过
    上面讲的十德对善知识作了相应的观察之后,生起愿意、乐意亲近善士的心愿来。这里面有三个要求。
    第一,信:常观功德故。
    对于发心依止的善知识首先要具有坚固的信心,
    常常观师功德,而不能观过失。具体该怎么观法呢?首先,把小功德观作大功德;其次,把少功德观成多功德;再其次,把有比功德观作无比功德;最后一点,于现见功德中观不现见功德。对师常观功德就容易生起坚固的信心。
    第二,敬:赏心思德故。
    要对依止师生起十分的恭敬心来,佛法从恭敬中求,有几分恭敬得几分成就。那么,如何生起恭敬心呢?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思维,首先,自己流转生死,赖师救度;其二,师父于我的教授教诫使我得到的利益;其三,得师传承法乳之恩。于此三点常作思维,恭敬之心自然生起。
    第三,无退: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故。
    对师信心、恭敬心坚固即是无退。一旦决定依止之后,只能观功德而不能观过失,要能够做到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怎么样才容易做到呢?第一,作示现想,不是真过失;第二,师虽有过但能忏悔者也是善知识;第三,看见过失(除犯根本戒外),不可生远离心。
    观师过失对自己来说是毫无利益的。真正生起了亲近善知识的意乐才说得上去修亲近善士的加行。怎么样修这个加行呢?分个二方面。
    第一,以身命财力修供养。
    以身命作为供养即是内财供养;以财力作为供养
    即是外财供养。外财供养容易办到,内财供养对于初修的人很难办到,所以亦不作强求,但道理应该明白。比如,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菩萨行时,为求半偈而舍身。
    第二,以如教修行作供养。
    这个就是修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胜。依照上师的教授教诫精勤修行而获得成就就是对上师三宝最大的供养。以上意乐、加行就是讲的能亲近之事。如颂云:
       常思功德常念恩    不见不思师过失
       内外供养法供养    加行意乐事师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就是入道方便的第一科:亲近善士。入道方便的第二科就是听闻正法。分为九个小科,都是讲闻慧方面的。
    第一,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
    骄、慢都是属于烦恼心所,多由执财色知见而生起的一种现行态度。执财力雄厚富足,执色身力强,执自己的知见,有此三种则为闻法之障碍了,不愿意去闻法了,去了也不容易听进去。
    第二,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故。
    就是在闻法的时候不要被贪、嗔、疑、睡眠、掉悔五盖所覆盖。
    第三,恭敬:说法师作大师想,佛法难得闻想。
    对于说法师应当作佛想,想佛坐在莲花上说法,我也坐在莲花上听法,一切父母众生悉皆围绕听法。佛法是很难得闻到的,要想我今天能够有幸位列于法会是十分稀有难得的。
    第四,不怯:闻诸圣者难行难忍,不怯不弱。
    当听到诸菩萨众能舍王位,能舍财物等难行之事时,当观财物本为身外之物,一旦遭遇王难、盗贼、水火、战争等时即化为乌有。即是没有遇到这些,无常到来之时也没有办法能带走分毫。如是观想则难行也能逐渐成为能行。
    菩萨舍身之难忍,自己一时也难以办到,当观此色身本是四大和合之假身,犹如聚沫,不久将坏。如是观想则难忍也能逐渐成为能忍。
    第五,不贪:不为称赞、名闻、好奇、贪多学而不修行。
    修学佛法不是为了获得称赞、名闻,也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之心,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修学,能修则学,不修不学,所学必修,因此学法也不能贪多。
    第六,及时:为自他利,请法应时。
    为了使自他都能够得到实在的利益,亦请善知识应机说法。或者观师于何法比较精通就请师说何法。
    第七,不求过:不观说法人过失。
    法师说法时,如果有辞不达义的地方,也不能观其过失,否则即是犯戒。
    第八,依义:善达法义,不泥文言。
    听法的人应该做到依义不依语。要能够善达法义,不拘泥于语言文字,否则有可能误解法义。如佛云:“杀父杀母堕五无间”,这就不能够依文字来起解。这是寓言,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能一刀杀尽则不受后有。生身父母是缘父母,父母为子的增上缘;无明贪爱是亲父母,因为后有之亲因就是无明贪爱,有无明贪爱则后有不会绝,所以喻为父母。对于佛说的这类话如果不求其义而拘泥于文字解释就要发生错解。
    第九,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
   这个比喻就是要求对说法者及法生起尊重心,而乐意听闻。佛法就是药方喻,佛就是大医王,对众生之病能够对症下药。把自己喻为将死之病人,那么求医之心方切,对医生所开的药方必定生起信仰心而肯服下,药到病除,如果讳疾忌医则成不治之症。
     以上九种都是属于修闻慧的,如颂云:
        不倒不覆善持瓶    不怯不贪能及时
        不求过失依于义    医王良药及病观
    以上就是入道方便的第二科:听闻正法,接下来就是第三科:如理作意。这一科分为四个小科,都是修思慧的。
    第一,乐法、正思、称量、观察、精密摄持。
    乐法,于五根五力生起乐欲。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正思,就是如理思维,非邪思维。不执世间为常乐我净四颠倒之思维,而起三宝功德合于法印之思维。
    称量,就是比量。依因明之宗、因、喻三支比量来决定道理。
    观察,于一理上作前后观察,以此观彼,以彼观此,力求不违法印。
    精密摄持,经过正思、称量、观察之后,将如量观察之结果作成颂文久久念诵即是精密摄持。这是思慧也是修慧。
    第二,十四无记,及离言境,不作邪思。
    十四无记就是外道提出的十四个难问,因为这十四个问题都无此事实,就如问公鸡什么时候能产下蛋一样,皆是非问,故佛不作答,所以叫无记。
    十四无记具体就是:世界及我为有常耶;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世界及我为有边耶;世界及我为无边耶;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死后有神去耶;死后无神去耶;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耶;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后世身是神耶;身异神耶。因为十四无记都是无理的,所以不应于此起思维,否则就是邪思。
    离言境,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言境即是要求不在相上求。这里举了个例子,有个人去赶斋,经过一座桥的时候,向人家打听有关这桥的种种事情,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是谁设计的,修桥的石料是从哪里运来的,用了多少石料,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个工程……,还没有等到他问完就已经错过了午斋的时间了。既然去赶斋就应该朝着目的地赶,路过这座桥就借这个桥通过就是了,不必去研究询问与赶斋无关的事情,结果误了午斋,只好饿肚子了。佛法好比是桥,了生死好比是赶斋,只要借这个法把生死问题解决了就对了,不必光是在法上研究与生死解脱无关紧要的种种法相。
    第三,未知求知,已知无忘。
    未知而能求知才能有进步;已经知道的则以不忘为原则。
    第四,不了达理,仰推如来,不生疑谤。
    修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些自己不能了达的甚深义理或境界,为了避免因疑起谤就应当仰推如来境界广大深远,非具缚凡夫所能窥测。如颂云:
    于所闻法乐正思    称量观察依于义
    默说大说诸密义    不思议处不思议
    未知义求正了知    先了知义无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达    仰推如来非我境
    以上就是入道方便的第三科如理作意,底下是第四科:法随法行。法随法行属于修慧,分三小科。
    第一,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语意业无倒,次第修学。
    身礼拜,语诵读,意观想,此三业都能如法修即是无倒。次第修学就是依师父所说,知转变调和,善巧修学。
    第二,于佛制止身语意业,决不造作,误作速为忏除。
    佛所制止的就是应该戒的,身语意决不造作犯戒之业,假使犯了就应该立即忏除。
    第三,于佛令修身语意业,如教次第,精勤修学,有未能修者发惭愧心,设忘失,当补作。
    佛令修的就是应当作的。如教次第,精勤修学,就是要按照次第安排来修,首先修八有暇十圆满等,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够止恶修善,然后再修亲近善士及闻思修等,如是循序渐进精勤修学。如果没有做到就应该生起惭愧心来,赶快依戒依法精勤修行。如果有忘失的情况则应该补作。以上就是如理作意的全部内容。如颂云:
    如所求法如所受     身语意业无倒转
    于佛所止不造作     佛令修行勤精进

发表于 2020-1-2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清定上师
发表于 2020-1-3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清定上师
发表于 2020-3-13 11: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3 1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净土123师兄好,我想学习定公上师讲的科颂讲记,有没有放到百度网盘里供下载?想从师兄处请更多上师讲的法,可否加QQ好友,我的QQ号:2291292455。
发表于 2020-4-1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清定上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9 23:47 , Processed in 0.03549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