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1|回复: 3

《澈性上人略传》如孝上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澈性上人师承净天长老、海灯长老、清海上师、传印长老
    上人俗姓胡,名存信,陕西眉县人,1957年丁酉正月初二生。
    1981年25岁,师依终南山上净下天长老出家(净天法师师承能海上师、妙阔长老),法名澈性,字灵相。越年于五台山依上清下海长老受具足戒后,入福州雪峰佛学研究班习教参禅五年,于楞严独得妙味,得大德上海下灯长老(海灯长老师承虚云老和尚、能海上师等)传于临济宗、曹洞宗,后又得上传下印长老沩仰宗付嘱,守护三家之衣钵真传。
    师精进修学,渐为法门龙象,教化一方。1989年,师年33岁,遵恩师净公慈命,出任大明寺首座及监院。经三年种种困难,于九二年草创完备,即依律摄受僧团,冬参夏学,广弘四分律,开讲唯识,西北佛法为之振兴。丛林钟板,再应盛世之约,复鸣于膴膴周原矣。
    至2004年,一代高僧净公长老化缘已尽,辞世西去。澈公百感交集,弘法重担事业日巨。升座后更是事务繁忙,废寝忘食。2005年师遍观因缘,随顺世间,密留遗嘱,托付佛教事业于未来,授记大明因缘于浮世。
    后十余年间,师艰苦奋斗。然为法忘躯,2016年遽然示寂。观师之一生,以宿世之悲愿而来人间,续僧种之传承而广弘戒律,可谓应世运而生,固佛教之根本,有非常之历史使命。
    师之平常,寂静威仪,出言和蔼,说法静雅,讲戒则深住禅那,千人肃穆,万念俱寂,如清溪潺潺,缓缓流入众人八识心田。欢喜间,不觉时辰几度!而引经据典,无论耆宿大僧或初参信众皆能雅俗共赏而接心,各以因缘而得解!
    师淡泊名利,一生所行唯以圣教之存亡与众生之慧命为念,一生教人唯以因果为总则。今特录懿行数则,以资怀念。


  青年出家
    师之早年,善根深厚,因缘奇异。师诞日母梦双龙入怀,邻居家母猪生仔如象,大耳长牙,人谓“猪生象”,引起轰动,盖异兆也。
    师年六岁,偶遇行脚的弘春法师,欢喜踊跃,牵弘春法师僧衣流连不舍,尾随欲去,似有宿缘。弘春法师颇异之,故后路过师村,常歇足师家,或食或饮,以为摄授。有意无意地念诵佛号或经咒传授于师,师听得入神又欢喜。
    师年七岁入村落小学,课余常独自背诵经咒,遇亲戚家佛事便跟着念经,众人好奇:这么小的娃娃都会念经!
    师年十岁,有一道人赤足蓬头,形如乞丐,突现师家门口。不受饮食、财物,唯言接师出家修行。师家人闻听惊吓不已,以为疯子,大不吉祥,四邻逐之。道人笑唱而去,嘱咐众人说:“天命不可违,来年当自知,莫后悔。”因事奇,师母及妹心中疑惑不已。
    十二岁,师常思出家,时逢“文革”人心惶惶,母颇忧之。师多次离家出走,至弘春法师处不回,被母哭诉找回,无奈求母:白日劳动,晚上愿住寺院。师母无奈,只当小孩子耍小脾气也就答应,如此在人间度过了不同寻常的少年时光。
    1977年,“文革”风潮稍微松懈,师也已成人。遇到违缘借机离家,以满修行心愿。当时天下寺院多为空庙,社会趋势亦不明朗,师一路前行,风餐露宿,不改初衷。游遍河南、陕西大山广川,茫茫大地,寻觅因缘,漂泊四年后,终未能得!师不得不从长计议,回家先安顿老母弟妹。师母见师回来,悲喜交加,却不知师内心志向未改。
    师回家后尽力安顿家人并盖起房子,尽了人子一份报恩初心。一年后,家中初步安顿已好。师之奇事传遍乡间,有一年轻人听说后来探师,彼亦有出世修行之志,愿与师同愿同行,并告之大德净天长老在终南深山闭关二十年,可去依止求度。师闻净天长老之名欢喜雀跃,密议结伴而去之事宜。农历八月初十,师留一书信,至终南寻师而去。
    1972-1982 年,净天长老在终南山西观音寺苦行十年 ,1981 年,澈性大和尚在净天长老座下剃度出家。
    师于终南得遇恩师净公上人,蒙师慈悲嘉许得度为僧。名澈性,号灵相。师之伴亦出家,名宏学。从此身心得寄,苦海业轮有息止之望,宿愿法灯为之点燃!
    呜呼吾师,幼年不幸!幸哉吾师,终得奇缘,冥冥中有如来慈愿加被得度,终在炎夏流金的终南秋风中得度为僧,诚为不可思议的旷世善缘。

  传戒度僧  
    佛法最不可思议之功德,乃是僧团之建立。故释迦世尊出现于世,一生最重要的事迹在于以律摄僧,建立僧团,以为佛法万世常住之根本。故佛教诫“佛在僧数”,佛陀涅槃遗教“以戒为师”即是说明,僧团制度才是佛法常住之因。
图片

    1982 年 6 月,在五台山广宗寺受戒,得戒和尚为清海长老
    师依五台山清海律师受戒,得净天长老大誓愿菩萨戒风格心传,因而严厉磨炼,颇得戒之核心精神。成就道场、教诫弟子、摄受僧团、训诫因果,皆以律藏为依据,以菩萨学处为纲领,恪遵弘一律师德风。九二年道场草创即安居讲戒,逢半月诵戒成为大明家风,以为复兴佛教之根本。
    师之幼年正值“文革”时期,父又早逝,备尝艰辛。但以宿世善根愿力,自学增上,转障碍为道用,并得净公与海公严格钳锥,丛林磨炼,禅堂参究,故而行愿增上。弘法以来承丛林家风,确立“教宗天台、行修净土、兼摄禅密、依律安居、十方佛子、平等共住”的核心宗风。以安居为纲,冬参夏讲,故大明寺颇得善巧,疾速建立宗旨与修证体系,可谓对僧众的“铸魂工程”。师苦心孤诣,渐渐引起众人重视,西北佛法得以整体推进苏醒!
    “文革”之后教内建寺弘法,弘扬文化,种种事业千头万绪皆待推进,而于佛教长久计,制度建立方为根本。故一切事务规律若综合观之,有些事很重要,也很紧急;有些事很重要,却不紧急;有些事当时紧急,而长远无用;有些事很重要,却很容易忽视!持教大德犹需多维审视,善巧运筹,长远规划,逐步落实为大机大用。此中三昧,实关乎佛教未来之发展。故师之智慧、慈悲以及师对佛教未来所作之贡献,于此可见一端。
    师之一生,最重要的利他事业是以律师之身份,在国内名山古刹的传戒盛事。先后在卧龙寺、祖庭草堂寺、法门寺及华严寺,任尊证阿阇黎。在甘肃甘谷大象山永明寺,任教授阿阇黎。在华严祖庭终南山至相寺、净土宗祖庭长安香积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任羯磨阿阇黎。2007年在本山大明寺以传印长老为戒和尚,师自任羯磨和尚,举办陕西省第九届传戒法会。历时三十日,戒子三千指,盛况空前。一生共传戒九堂,其中艰辛与发心难以计量。功在圣教,德荫大众,善莫大焉!


  誓弘楞严
    师幼年见人间种种痛苦现象,百思不得其解,郁结于胸,探索不已。稍长,洞察世谛的苦空无我,曾孤身万里如痴如醉漂泊四载,求师访道,虽然经历种种危机,毫不动摇。出家后如饥似渴,饱餐法味,其中最为难得的是在禅宗祖庭福建雪峰寺,得楞严妙味真传于海灯长老,多年闻思修证玩味,一酬心地。
    师出山弘化以来,于楞严妙旨不遗余力讲说著述。积三十年修学楞严之心得,作《〈大佛顶首楞严经〉新释》,流通世间。蒙中佛协会长传印长老;长老慈悲认可,赞叹随喜,作加被偈以助法宝流通。其文曰:
    稽首本师说法主,异口同音诸世尊;
    佛顶显密首楞严,是即十界如来藏。
    圆通本尊观自在,各入圆明众圣贤;
    三尊威力默加持,秘旨微言令开发。
    注释不违于本意,始终语脉得融通;
    契机契理契佛心,于佛智海同涓滴。
    傥获管窥符圣意,流通缘具速传持;
    见闻现未结良因,同证闻熏不思议。
    师弘法之心源行迹,缘在楞严。领众熏修,于宗于教亦以楞严妙旨普供大众,时天下禅和子相契欢喜,得未曾有。有禅宗祖庭——云居山真如寺感师之知见方正,以礼迎请师于祖庭弘讲楞严。师为法忘躯,历时月余讲完整部《楞严经》。其时龙天降吉祥,大众生欢喜,恍如唐世,祖庭生辉,可谓难值难遇,不可思议!于师而言,可谓一酬出家本分,宿愿得畅,多年辛劳实足慰藉矣!
    师于讲经说法,利众之事,勇猛精进,多次奔波于浙江广福禅院、渭南大觉寺、长安香积寺、榆林戴兴寺等地升座讲法,多以楞严为宗旨,兼及华严、净土,广行法施,结缘利益无量有缘,其中艰辛障碍可谓一言难尽,但终功德圆满,亦是末法之盛事,叹为稀有。
    2012 年6 月,应邀前往江西云居山讲授《大佛顶首楞严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弘法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师年富力强,为法奔走,不遗余力。其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每一个角落,中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佛教文化亦当大任,成为文化发展的正能量之源。在净公与澈公的共同努力下,大明寺担负起反哺社会文化生活的责任,净公长老足迹遍布世界,大弘法化;澈公上人对内摄僧建寺,对外弘律传戒讲经,与海内外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其时国运昌隆,带动着中国佛教的复兴。师代表中国佛教界走出国门,广结天下善缘,以文化弘扬佛法,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与互动,展示出大乘佛教文化不共的悲愿与方便。
    师曾随护法门寺佛指舍利赴泰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供奉,功德圆满,振奋人心。游历参学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法水遍洒三千界,推动文明升级,以壮文治根本。


  圆满金刚心
    师生于民间,颇知人间疾苦,故关注民生,不惮劳苦。灾旱暴雨,每领众入坛祈请,普为众生忏悔,至诚祷祝,礼敬有加,屡获龙天大开慈悲之门,降福除愆,广降福泽。笔者曾多次随师修法,屡有感应。
    师每于作法前,必殷重策励众人曰:“僧众行法,功在戒行,德在慈悲,若净德不具,发心不诚,罪过无边,惶论感应。”令人动容摄念。师之慈悲、行愿、知见,可见一斑。
    师外弘内修,不舍昼夜,一切精进无不以圣教之存亡、众生之福祉为念,一生修持弘法,以三聚净戒为纲;一生事业,以建寺为总。师善于总结,深察道场于众生之重要性,故毅然决然全身心投入,积三十年岁月之努力,终使大明寺初具规模,成为律苑丛林,其中之困难、艰辛超越常情。然以斯人已去,思之神伤,知者自知,大众慈悲随喜即可,故从略。

和恩师净天长老在修建中的大明寺
    师出家以来,后度弟亦出家,唯一之外甥亦蒙教诲而舍俗,家中男丁俱童真入道。师之慈母宿世善根深厚,生于佛成道日,精进念佛,心入愿海,合家俱为佛子,亦不可思议之人间奇缘!
    师生于1957年丁酉正月初二巳时,一生辛劳,不幸寂于2016年丙申年三月十三日谷雨丑时。各界哀悼,怀念不已。
    中国佛教协会忆师德行,赞叹曰:“我会常务理事澈性法师为人质朴,平易近人,与人为善,谦和开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建设寺院,培养僧才,兴办慈善,在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赞叹:“澈性法师是一代戒学庄严、解行相应的高僧大德,可谓出蓝之玉。悲智行仪,堪为人天师范!”
    政府部门亦高度评价:“上求下化、光明磊落的一生,爱国爱教的大德高僧。”
    师之一生,淡泊名利,唯慧是业,慈悲一切,视生死为利生之庄严,故于寂前十年预立遗嘱,授记身后大明寺之发展,后果如其言。于寂前一月,密告众人“去后再来,度众出离众苦”;病前一日,于大明传菩萨戒,勉励戒子尽未来际发菩提心。今日回头观之,一切因缘师似乎早有预示!然我等福薄业重,竟然不察!唯知失去痛惜而已矣!古德云:“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等愚顽,何日方能契师之意,慰师之怀!滚滚红尘,茫茫人世,祈师哀愍倒驾再来!
    师一生发菩提心,外弘内化之愿展现于苦行建寺,讲经说法,传戒度僧,种种事业于行,可谓行愿菩提心圆满!
    师安住禅修因果,一生精进,不舍昼夜,感人至深。示寂后于荼毗,一切功德力以法界缘起,示现色心不二之理,心脏历七十二小时烈火而不化,成金刚不坏之体。此实一生真修实证、悲智圆满之象征。为励后人,我等门人今修宝塔而藏之,回向一切见闻者皆获善根利益,是为至祷!
    荼毗法会之大火化色身72小时,唯心脏不化,成为一颗完整舍利,凝淬成一颗不生不灭的金刚心,晶莹圆润,示现证悟色心不二之三摩地成就 。
铭曰:
师心金刚
师号灵相
终南无顶
师如其行
楞严一笑
菩提芽露
行愿无尽
群阴无生
不二法门
生机平等
空有相即
胜义光明
始觉本觉
三性无性
遍一切处
呼师德音
遗法弟子如孝百拜伏述祈师归来
如孝上师简介:  
    1972年8月出生于军人家庭,原籍陕西扶风县法门镇。现为陕西省佛协常务理事,扶风县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户县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白马招觉院、扶风孔雀寺、西观山龙泉寺三座寺院住持,禅宗沩仰第十世、临济第四十九世传人,佛光山法子。
    法师自幼善根深厚,博学多识,1979年至1989年在扶风读书期间,搜寻研读儒、释、道各家典籍,参学就教于族中乡里的有道之士,最终选择以修学佛法为人生志向,于1989年皈依佛门,1995年于圣地五台山依彻性法师剃度出家。出家二十多年来,精进修持,不舍昼夜,先后依止净天长老、澄观法师(法门寺老方丈)、圣一法师(香港宝莲寺住持)、融灵法师(香港观音寺老方丈)、正文老和尚、 贺嘉寅上师(诺那上师弟子)学习经教,并广泛参学于界诠法师、本焕长老、梦参老和尚、传印长老、星云法师(台湾)等大德,深研教理,持戒清净。因多年来潜心佛法,深为教内大德所认可,得中佛协会长传印长老传承沩仰宗法卷,并得星云大师慈悲摄受,成为临济宗传人及佛光山法子。
    如孝上师另于九六年入藏求法,在觉囊派云登桑布法王座下修学显密教法长达年之久,进行了三年严格艰苦的闭关修持。跟随法王受持、传承多种甚深金刚乘殊胜大法、领受多种灌顶和教敕。修学期间并得到老法王给予甚深不共之准提法的灌顶、传承和口授,得准提佛母之慈悲摄受、加持。如孝法师又于两千零二年得遇贺公嘉寅上师,受持上师传自持松法师唐密一脉之准提法传承。并尊照贺公上师谆谆嘱托,弘扬传承此准提密法于当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略讲》澈性上人
澈性上人2011年5月6日于西安白马寺
师承净天长老(师承能海上师、唯识妙阔长老)
    海灯长老(师承虚云老和尚、能海上师等)
    清海上师(师承能海上师)
    传印长老(师承虚云老和尚)


1、不可思议的愿望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其中一品。《华严经》有三种版本,第一种“八十卷”《华严经》,第二种“六十卷”《华严经》,第三种“四十卷”《华严经》。“四十卷”《华严经》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可见,在《四十卷华严》中重点谈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具体的行持,以及方方面面的相关内容。普贤菩萨作为毗卢遮那佛的上首弟子,与文殊师利菩萨一道,辅佐毗卢遮那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在娑婆世界广大刹土里饶益有情,其中菩萨的功德广如经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八十卷华严》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谈论菩萨的主要行愿。在《楞严经》中普贤菩萨自述通过心门证得圆通的境界,获大自在,说十方菩萨修菩萨根,以我立名。也就是说所有的菩萨行都叫做“普贤行”。“普贤行”是依据普贤菩萨所修的十大愿王的广大行愿而立名的,这十大愿是一切菩萨行菩萨道,自行化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愿王一一都是身口意业,无有疲厌,一一都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虚空界来自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愿无尽。这说明普贤菩萨行“普贤行”从初发心直此最后究竟成佛,中间精进修持,从来都不间断,从来都在相续,从来都没有懈倦。
    普贤菩萨的大愿不局限在我们普通人的小圈子里边。我们普通人的愿力仅仅是饶益自己的家庭成员、亲属、周边的朋友,再放大一下,乃至利益自己的民族,利益自己的国家,或者是利益自己认为需要利益的人群,而不能够广大无碍地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普通人的礼敬,只是礼敬一佛,或者口头说礼敬十方诸佛,也只是礼敬对自己认为有帮助的佛。有人说我们礼敬药师佛,为了消灾、增福、延寿,为了眷属的安乐、生活的富裕、身体的健康。我们礼敬阿弥陀佛,是希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放光摄照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礼敬观世音菩萨,是希望菩萨来帮助我们满足愿力,消掉三毒,救七种灾难,满两种希求,成就自己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乃至求三昧得三昧、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的愿力。这些礼敬都充满了私心。


2、像普贤菩萨心量广大,行愿广大
    我们礼佛是有目标地礼佛,有忏悔地礼佛;我们赞叹如来的功德,也是有目标、有目的的赞叹;我们忏悔业障也是单为自己,求自己业障消除。
    我们的心胸狭小,没有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是礼敬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礼敬一切诸佛,无一诸佛不礼,过去佛应当礼敬,礼敬过去,现在佛应当礼敬,现住十方正在说法;未来佛应当礼敬,未来佛正在修学。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做佛。未来众生都是普贤菩萨礼敬的对象,普贤菩萨没有轻慢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众生。
    普贤菩萨忏悔业障,不是只代表自己,而是普为法界一切众生忏悔业障,不单代表自己,代表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眷属,也代表所有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向十方诸佛、大地菩萨至诚来忏悔。
    普贤菩萨的心量非常广大,等同法界,遍于宇内。由于心量广大,行愿广大,所以他的愿力也非常得广大,一一皆是尽法界虚空界,虚空有尽,我愿乃尽,虚空无尽,我愿无穷,以至尽法界虚空界都圆满了。
    由于普贤菩萨的心量广大,愿力广大,所以在所有菩萨的菩萨行当中,被称为上首。十方如来教习弟子修“普贤行”,修“菩萨根”,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以普贤菩萨为标志,以普贤菩萨为导首【注解1】,达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和功德,这就是所谓的普贤行满。
    【注解1】导首:语出《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 引证解释:前导;领头。
    普贤行满有六波罗蜜,圆满了就能达到快要成佛的究竟果位。普贤菩萨不但是我们所有学佛人学习的对象,也是一切菩萨学习的对象。


3、我们要劝请一切诸佛及大菩萨久住世间,饶益众生
    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就要像普贤菩萨那样,发广大愿,发广大心,行广大行,礼佛便礼一切诸佛,赞佛便赞一切如来,忏悔普代一切众生忏悔,随喜所有众生点滴之善,劝请一切诸佛及大菩萨,包括所有此世间、他世间一切对众生有益的善知识,在他们将欲示现涅槃的时候,我们都要劝请他们久住世间,多多地饶益众生。无论哪个菩萨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我们都应当主动地前往邀请,恭请他转法轮、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大梵天王、光明大梵、尸弃大梵、释提恒因等,都亲自到佛成佛的地方,劝请如来转法轮,为众生说法。佛是这样,菩萨祖师出现在世间,我们同样要请转法轮。
    在人间能有第二个佛出世是不容易的,可是祖师会不会有呢?修道有成的人会不会有呢?会有。在中国自古以来各宗各派都有一些修道有成的人。如果出现了修道有成的尊者,我们不妨主动地去礼请他出山说法,教化众生,助转法轮。尽管他们现在还不是佛,没有获得佛圆满的正等正觉,但如果修道有成,就像中国禅宗的祖师见到佛性,证得无生法忍的,那就是高僧。按照五祖大师的说法,就是天人师、佛,就是人间的眼目、世间的明灯。对于这些大德高僧,我们就应当积极、主动地请他来在这个世间弘扬佛法,阐述正教,利益群生。
    在中国历史上,佛的教法和戒律要想严格地奉持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祖师教言盛行。一个开悟的祖师就可以使整个佛法为之一振,大大地兴隆起来。如果有这样的成就者,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就与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没有两样。佛出世了,我们固然应当请佛住世,请转法轮;祖师应世了,我们也应当请祖师住世,请转法轮,尽管他还不是果位上的究竟佛,但他是因地上的佛,因地的佛也非常重要。

4、于暗夜中,为作光明
   关于恒顺众生,普贤菩萨曾经说道:“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些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其实是能做到的。
    我们常常会遇到聋残喑哑、鳏寡孤独的人,这些人既是普贤菩萨救度的对象,也是我们帮助的对象。还有吸毒、酗酒、走私、贩运枪械、违法乱纪的这些人,都可以称为失道者。他们一方面失去了人间的正道,另一方面也失去了修学佛法的正道。我们既可以从人间的正道方面加以规劝,也可以从佛法正道方面加以引导,这些工作我们是能做的。
    以此类推,把诸如《普贤行愿品》等经文加以延伸,我们会发现能做很多事情。如果善于发现,我们每时每处都可以学普贤行、行菩萨道、修菩萨根,每时每处都可以履践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而不光是坐在这里念诵。
    我们按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标准要求自己,就可以更深地行持菩萨道。不但要念诵《普贤行愿品》,更要去履践菩萨行。
    菩萨会在这个世间到处化现,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如果有人按照普贤菩萨的教诲虔诚地去履践十大愿王,按照十大愿王的要求去做,我想他应该就是一个普贤菩萨的应现【注解】。
【注解】应现:诸佛菩萨应众生的机缘而现身。
    除了十大愿王之外,普贤菩萨在偈颂当中还殷勤地劝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一生圆成正觉。
    我们读了几天的《普贤行愿品》,经文的要义已经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形成未来成佛的种子将永不磨灭。这个种子不仅会在今生引导我们身口意的行为,也将在临终时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亲近无量光佛,并于十方界亲近、供养、承侍一切诸佛如来。我们将蒙佛授记、礼佛灌顶,然后一生成佛,圆成正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5、如旭日初升的经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在佛教里称为经王,如日初出,像太阳刚刚出来一样。这部经典主要摄受的是大乘根器之人,十二部经【注解1】的内容在《华严经》里全部具足。
    【注解1】十二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部经。
    据说阿罗汉在会的时候,对佛所说的《华严经》若聋若哑,“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很多阿罗汉圣者莅临华严法会,当卢舍那佛放八万四千威神相好的光明,演说圆满大乘经典时,罗汉却看不见卢舍那佛在什么地方,也听不见佛陀在说什么。什么人可以听见呢?只有42位法身大士【注解2】。
    【注解2】法身大士:又称法身菩萨,指累积修行而断除一分无明,即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
    从初住到十住【注解3】10位菩萨,加上初行菩萨到十行【注解4】菩萨、初回向到十回向【注解5】、初地菩萨到十地【注解6】菩萨各有10位菩萨,还有干慧地菩萨【注解7】与等觉菩萨【注解8】,共42位法身大士能够听见卢舍那佛【注解9】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能够看见卢舍那佛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注解3】十住: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十住为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位至第二十位的称呼。
【注解4】十行:与十住、十回向,合称为三贤位。指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
【注解5】十回向:菩萨修行阶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
【注解6】十地:菩萨因地中,已现证法性的,有十地,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
【注解7】干慧地菩萨: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
【注解8】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注解9】卢舍那佛: 是佛的报身,光明遍照。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卢舍那佛具有八万四千威神相好光明,身相庄严地以“圆满因”为众生说大乘教法时,其他生命比罗汉的情况还要差,既不能与会,也不能听闻,甚至都不知道佛在哪里,更不知道佛在说法。
    华严法会上,42位法身大士在佛的加持之下,各个说自行处:自己作为初住菩萨、十住菩萨应该如何修行,初地菩萨依止十地菩萨如何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怎样发菩提心等等。这42位法身大士在佛的加持下,分别陈述了自己的修行历程。若非如来神力加持,这些菩萨在盛会中也不一定能够有所宣说,这是《华严经》里所展现的一番盛景。
    所以读《普贤行愿品》就等于读了一整部《华严经》,整部《华严经》的精华都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行愿品》虽然经文不长,但涵盖了《华严经》的精华要义,我身心随喜各位菩萨的诵经功德。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众生与我等,皆共成佛道!

6、看不透就放不下
    总体上来讲,在佛法中,无论修哪一个法门,最根本的是修出离心、菩提心和中观正见,这几方面是任何一个修行者都不可或缺的。
    所谓出离心就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对此世界,对生死轮回,对三苦(注释1)、八苦(注释2)的逼迫,对无常、苦、空的现实环境生厌离心。我们应当培养远大、深邃的眼光,也就是培养知见,通过深邃的眼光去洞察世间的一切有为之法,无论是自己的事业还是家庭......了知一切有为诸法,如幻如化、无常苦空、不坚实。如果说你还不能够把它们看破的话,要放下是非常不容易的。
【注释】
1.三苦:依苦的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2.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
    尽管我们时常会很挑剔,认为很多事情有很多不足,但事实上我们同时又在贪婪。我们的心始终充满矛盾,一方面说世事无常,是假的、靠不住的,但是心却在杂染着——该贪的照样贪,该生气的照样发脾气。
    我们还不能够真正地、彻底地、深刻地看破贪着,要想深刻地看破,需要有一些修行的体验,例如,将持咒、念佛或者修习禅观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实践七天,或者七个七天,这样拿出一定的时间体验,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7、如果放不下,也就担不起
    如果我们发不起来对人世间的出离心,没有经过一定量的修习,就会放不下。如果放不下那头也就担不起这头,就很难践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
     过去很多成就者在成道之后,为了弘法利生可以为法忘躯、忍辱负重,历尽穷苦而无退志,这些精神都是通过修行实践培养起来的。当修行达到一定禅定功夫时,我们的心力会大幅度提升,那时再苦对我们而言也如风过耳,了无所谓,这是因为修行实践提升了心力。
    首先要有出离心,我们才能发心精进地修行,才能精勤地用功办道,才能打起精神积累福智资粮。其次是发起菩提心,光有出离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掌握不好分寸,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小的偏差。以出离心,发出离解脱的誓愿,可以精进用功地了生死、求解脱,这对于修声闻乘(见注释1)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1】声闻乘:指能成就声闻果的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
     可是仅仅是自己解脱行不行呢?不行。我们自己解脱了,还要回眼看看一切有情,会发现还有很多很多苦难的同胞,依然在生死里轮回。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禅定功夫,就会发现三恶道(见注释2)众生所受的痛苦,并且感同身受。当自己在受苦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出离;当自己出离后,发现依然有人在受苦,就会想去救度他们。而你要救度他人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能力。
【注释2】三恶道:三恶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

8、不管什么善法,只管修,不要执着
    通过什么办法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呢?我们要发殊胜心、发增上智,自求无上菩提,祈愿自己精进修行,积累福慧资粮,早日成佛。只有成了佛,我们才有能力,才能够倒驾慈航,显现无边的神变,去救度苦难的众生。如果我们自己还没解脱,自己还不会游泳,怎么能到水里、河里去救度同胞呢?
    所以我们要发愿成佛,一心发愿早成佛道。成佛之后,广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需要经常培养,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界限就是看是否发菩提心和四弘誓愿。天天发菩提心和四弘誓愿的人,就是在修习大乘佛法;不发菩提心和四弘誓愿的人,因没有两者做资助,即使修习大乘佛法也会变成小乘,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发成佛的心。
    其次,要有中观正见。中观所说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草堂寺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的思想。现在大家熟知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可以作为中观学说的指导。尤其是《金刚经》,它是我们修学佛法最好的理论指导。如果我们能够以无所悲心,修一切善法;以无住相布施的心,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够获得成就。
    不管什么善法,只管修,不要执着。不执着就是“无住”。如果以“无住”为指导去念佛、持咒,以“不着相”为指导去念佛、布施,就与中观正见相应。不管有什么样的成就,都以“不可得”为指导去看待它,就不至于走偏。如果我们能用《金刚经》指导自己,就不会偏离正常轨道。所以,建议大家熟读《金刚经》,就不会走偏。见到任何的境界,都是无喜无忧地看待。见到恐怖的境界不要忧怖;见到欢喜的境界,不要着相,不要欢喜。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外境,就不会吃亏和走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8 16:46 , Processed in 0.0355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