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72|回复: 20

人格解体(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727155/answer/577698291

alphago


都是月亮惹的祸





37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你经历过的,我全都经历过,之前也在知乎上问过。当时我也是认为自己修成了枯木禅,后来发现佛法其实本来就是如此。

你说你现在“脑子有点不太灵活,记忆力差,感觉什么都与我无关。”这些症状我全都出现过。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你现在处于人格解体、情绪解体的路上。

当时我是每天打坐修3个小时,兼以全天候的观照(当时被认证为开悟了,在家保任)。
每天睡觉起床、都有个不动的、清醒的觉知在持续不间断的觉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照来照去,念头便逐步减少,直至那个不动觉知时时在前。照来照去,情绪波动便逐步减少,感觉什么高兴事、痛苦的事,都与自己无关。
有时候觉知力强的时候,仿佛如日中天,一切现实便如影子般虚幻不实。
去打禅七,打坐3小时可以一动不动,安住在一种不动明觉中,很快能过去,而且睡觉时能清醒的觉知到入梦、梦醒的全过程。能梦中知梦,也就是你说的出阴神。

副作用就是:
1.脑子反应慢半拍,所有习惯性动作都在觉知的全方位监控下,任何条件反射都要经过大脑监控才能被执行。
2.记忆力差,时间过的飞快。说好听一点,就是不忆过往,不念未来,时时刻刻活在当下。
3.自我存在感减弱,外人看觉得呆呆的。对与自己有关事情,也会无动于衷。
4.觉知者与体验者分离。总是有个三方视角在看着现实的自己,就好像玩游戏一样,时时刻刻都明白“此我非我”。

当时有一种感觉,只要继续观照下去,迟早情绪性反应要完全消失,自我存在感完全消失。因为那种不动的觉知,就好像一面镜子,现实的一切在它的照耀下,就好像梦中之物一般。
梦是清醒的现实,现实是清醒的梦,时时刻刻都是清醒的,新鲜的,陌生的,就是这种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在天涯上寻找同类人,发现了一个同样的案例,才了解到这叫做人格解体症。他也是在修内观时导致的,后来去吃药了。
当然,知乎上,是没有人告诉你这些的,他们会把佛法打扮得很完美,却完全不告诉你副作用。
如果你出了副作用,他们会说是你修得不对,总之,不是佛法的错。其实,他们可能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或者修的是止禅类的,没有这类副作用也很正常。

一.为什么说内观的结果就是人格解体、情绪解体?
先看定义:
1.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又译作自我感缺失,是一种感知觉综合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没错,自我觉知力大幅度提高。同时感觉到世界如梦似幻,自我也是个幻象般的存在,不真实。
2.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
强迫性自我审视(也就是时时在觉,觉知遍照),缺乏情感反应(喜怒哀乐恐惧痛苦都消失)等等。
3.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
有一种强烈的体验:只有那不动的觉知才是真实的,其它都是虚幻的,一切皆梦中物。
4.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情感解体)
这个最明显了。因为大脑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虚幻的,无须理会,无须追求。欲望淡薄,毫无情绪与生气,仿佛一切与己无关。
5.他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患者感到自己脱离了正常的意识,似乎变成了飘浮的对自身(包括心理过程、身躯动作等)的独立观察者。
走在路上,总感觉仿佛是行走在虚空中,甚至完全融入虚空的状态,我就是虚空。时时刻刻在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念头。
6.在诸多宗教神秘体验中人格解体症状还被视为一种高境界的标志
开悟?涅槃?
7.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想想禅宗是怎么让人开悟的?当头棒喝。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人的原始防御能力会开启,进入“一切非我,唯有觉知”的紧急状态。就好像一个国家遇到战争时,会进入军控状态,下面的一切行为都要监视起来,非经批准,不许擅自行动。
想想为何佛法离不开证悟“无我”?因为自我否定是人格解体的必要条件。
自我否定+持续的自我觉知=人格解体+情绪解体。

二.再说为什么观照会导致人格解体。
我们都知道佛法有十二因缘观,其中可以实证的就是:六入=》触=》受=》爱=》取=》有(苦忧悲愁生老死)。不爱不取,则无有苦忧悲愁生老死,轮回断,入涅槃。
在观照的过程中,执行的是对于苦乐舍三种感受,进行平等觉知。正常人都是条件反射般的避苦趋乐,并表现出喜怒哀乐来,与他人互动。
观照要求做的是平等觉知,做到不贪,对于快乐的感受不爱不取;不嗔,对于痛苦的感受不逃避;不痴,时时保持觉知,做到心境合一。
结果就是负责情绪冲动和表达的那些“小程序”,因为无法被底层感受系统直接调用,而逐步边缘化。养成的习惯就是:每一个外来信息刺激,都要“过一下脑子”。
外人看起来就是:反应变慢了,情绪驱动的习惯性小动作消失了,人看起来没有灵气。本该哭不哭,本该笑不会笑,还得确认一下子。
这就是禅宗的除习气,习性反应没了,其实就是情绪解体了,觉知完全接管了底层的条件反射,不许擅自行动,都得先汇报下。就好像大脑本来是分工合作的,现在变成集权制,觉知掌握了一票否决权,任何调动身体反应的指令都须得它同意才能执行。
我们知道,佛法的修行有很多描述“诸法非我”、“断我执”、“爱渴消尽”、“去烦恼”、“根除习气”、“如如不动”、“清净”、“涅槃寂静”。而这一切,人格解体都能解释。

三.人格解体的好处与坏处
1.坏处。
如果是被迫性人格解体,会造成很大的心理痛苦,毕竟会太不习惯,因此需要治疗。
如果是宗教性质的、主动性、自愿的把自己的人格搞解体,那就是可控的。唯一坏处可能就在于社交困难,因为自身情绪感知系统已经弱化,无法感同身受的去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只能通过记忆来回溯对比。甚至,表现出很绝情的一面,而不自知。
家人理解还好,不理解,可能要闹家庭矛盾。这么想来,阿罗汉必然要出家,喜欢独处,也不太热衷于传教,是有原因的。
2.好处。
没有痛苦和快乐,内心只有深深的寂静。这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宁静感,大概也只有各类禅诗才能表达吧。
没有欲望、没有恐惧、甚至无惧死亡,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不过是那不动觉知上的一个泡泡。
人格解体,能够隔离开一切自我身上发生的不幸,“这不是我”,自然也就不会受“我”的痛苦所伤害了,因此有一种深层的安全感。
情绪解体,能够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焦虑,因为他们都属于情绪反应系统的一员。运用正念观照,可对这些情绪反应小程序进行卸载,从而修复心理创伤。

四.如果佛法的体验就是人格解体,该怎么办?
如果你还年轻,要结婚生子,我建议你赶紧放弃打坐,回归正常生活。
喜怒哀乐,是人类互动交流中的必备技。人类如果没有七情,彼此之间便无法完全进行心灵沟通,如果没有六欲,人类很快要绝种。七情六欲是人类的进化优势,而不是劣势。光看到坏处,不看好处是不行的。
自我意识的确立,能使人分清谁敌谁友,从而在这个分工合作的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避苦趋乐的条件反射,是生存竞争中逐步强化出来的。可想而知,没有避苦趋乐的“无明习性“,恐怕早就死光光了。据有的人格解体者描述,在马路上看到车子来时,没有意识去分别,则完全不知道赶紧避让,可见其害。
一切佛教中否认的、认为是无明的东西,反过来想想,正是人类能生存到现在的原因。

如果你已经垂垂待死,人生进入倒计时,倒是建议你进行人格解体操作,这可以帮助你轻松度过疾病与死亡。如果你之前体验过这种境界了,那重新操作起来也会很快。
这也是我的最终计划:如果哪天我知道自己要死了,再回来重修人格解体大法,躲过病、死之苦。当然,就不一定套用佛教的三观了。

五.如何从人格解体走向现实?
1.放弃观照,把身体控制权交给情绪管理系统。该苦苦、该笑笑、该发怒就发怒,不要控制。刚开始时可能会有点小爆发,不知道如何表达。慢慢的,它就会自我磨合,达到均衡状态。
2.如果自我观照已经很稳定,由刻意性的“念起即觉”到了自动性的“时时在觉“的状态,那就只能多做破坏性练习,多打竞技性的游戏,是个比较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条件反射,能重新构建我们的情绪反应系统。
3.从观念上纠正,认可自我,接受烦恼。要认识到“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好东西,是我们在世间生存的依靠。把注意力放向外部世界,把“向内看“转向“向外看“。而不再去关注内心状态和念头等。
4.多进行想象,放飞自己 的思维。想得越多,念头越丰富,人才能越有灵气。

六.那到底观照、内观、正念等等能不能学?
可以学,但要注意其副作用。当然,这些副作用是针对凡人而言的,对于真正修行的来说,那正是进步的标志。
其实从原始佛法走来,佛法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这些看似高明的改良,让副作用减少了,却也导致了更少人能证果。
不过,这也让内观有了普及的价值,短周期的内观可以缓解人的情绪压力,创造和谐内心世界,对于那些明显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狂躁等)、习性反应(烟酒毒瘾等)有卸载作用。
在长期不间断的内观中,解脱(自我解体)、苦的彻底止息(情绪解体),应该也是可达成的。

我大概花了4年多去练习观照,达到“念念在觉“状态,又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回到现实状态。
这真是一座围墙啊!

后来者须谨慎

修行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所谓的修炼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的厌倦,要么苦于未成的悲哀。-----钱终输语录。

这是另一个人格解体的例子:
[color=inherit !important]我从信佛到辟佛的历程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bbs.tianya.cn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ps1:

谢谢大家的回复。

看了大家的讨论,大部分人认可这个事实,很多人也有过亲身经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修偏了。其实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认为是枯禅,因为我之前读到的文章都说会越修越慈悲柔软,越修越法喜充满。可是,为什么我越修越“无为”了呢?而且,说好的慈悲柔软、喜乐怎么没有出现呢?

于是,寻寻觅觅的,读了巴利相应部,了解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内容,才逐渐明白一些问题。现在回过头来,我觉得我的修法是没问题的,那个状态是正常现象,因为佛法的有余涅槃其实就是人格解体。

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处,缘六处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渴爱,缘渴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
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这段是描述苦集苦灭的过程的。指明了佛法修行的目标。

先看四圣谛:

苦的定义:愁悲苦忧恼等等烦恼,以及生老死。

苦的原因:归结为因为不明“无我”之理,进而产生了爱渴、对外境的种种执取,也就是欲望。

灭苦之道:从心底彻底”否定自我“,进而放下种种欲望执着,达到不爱不取的状态。

灭苦之果:一切烦恼不生,不再轮回。

佛法的核心是离欲,离欲的第一点是要明白:自我是个假象,不值得维护,即证悟“无我”。其作用是:彻底在内心深处不再有以我为中心的、追逐欲望的念头产生。

人的情绪反应,都是因“有我”而生。喜怒哀乐、恐惧、悲伤等等烦恼、无不是为了让“自我”更好的活下去而衍生的。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就像一系列的奖罚工具一样,刺激着“自我”去完成欲求目标。欲望达成时,则高兴喜悦;完不成,则痛苦、沮丧等等。

如果一个人认同了“无我“,还有喜怒哀乐,倒是不可思议了,你为谁高兴为谁怒呢?如果是自己,自我已经不存,怎么喜怒的起来?如果是为他人,那就只是个表演,是为了方便交流,可有可无。

就好像人格解体初期,都是这种感受,有喜怒哀乐于形,但内心却无法认同,感觉这些情绪不是自己的,就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是在应付,在演戏,无法代入。再往后,喜怒哀乐等情绪也开始逐渐消失。

当这个自我不存在时,一切围绕“自我“而打造的情绪体系便如无根之树,如无主之臣,自动进入解体流程。

因此,潜意识在认同“五蕴非我”后,会导致欲望彻底丧失,欲望丧失,会导致情绪解体,最终的苦灭状态,就是情感、自我的彻底解体状态。

阿罗汉的阶段对任何的事物都不再感兴趣,不再好奇波动了,因为其心境已灭尽了对任何事物的渴求、恐惧了,也就是已彻底熄灭了一切烦恼,而不再贪求、厌恶、恐惧、挂念、猜疑,对某种事物已不再疑,不再好奇,他的心识已自在了,不再有任何事物来欺骗、引诱着而生起那好奇波动。不论是引诱他去迷恋的色、激愤、嫌恶、憎恨或恐惧,一切都没价值了!因为他的潜意识对一切已不再贪爱了,已灭一切的疑了!
......当彻底的看清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不值得拥有,当能这样的灭尽一切的欲望贪求,就不再对事物有好奇,不再因感兴趣而波动了。甚至那极为危险的事件,被雷击中了,也不再受其影响,不会再有波动了,因为已不再有贪生怕死的感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于色。或世上有什么新发明,如原子弹等,他也不再感兴趣、不再好奇了,因为对他来说一切都已没有意义了!他也不必去知道某种事物会带来些什么,因为他已无所求! 因此,在任何情形下,他的心都不会再波动了,他清净、寂静的心境是人们无法猜想得到的。
----摘自佛使尊者《阿罗汉的心理状态》一文
根据佛使尊者的文字描述,阿罗汉是无欲无求,心也不会再产生波动的。

而且,从实践上,我们也看到,阿罗汉没有欲望,视生命如无物(如:释迦摩尼佛涅槃前,舍利弗、大爱道比丘尼等大批阿罗汉集体自杀),没有情绪上的烦恼(没有爱恨喜怒忧悲恐惧等等),也的确符合人格解体的定义。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证果了?因为大家无法真的舍得让“自我”死去。大家其实害怕证果,因为没有那个自我牺牲的勇气。

自我太狡猾了,会编织种种理由,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如“慈悲“就是很好的理由。自我甚至会暗示:“你修的有问题,赶紧停下。”看,我就上当了。

你真的想断烦恼吗?勇敢一点,把“自我“杀死好了。自我死了,自我上面附着的种种情绪上的烦恼自然没了,那可真的是彻底断根了。

ps2.

在《杂阿含经》中,记载了佛陀成道的故事。

那一夜,佛陀发下大愿:若不证道,誓不起身!

这次,他是真的彻底放下生死,豁出去了。

然后,在证道日子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前来诱惑;波旬幻化种种恐怖形象威胁阻止;波旬告诉佛陀你这修得不对,应该回去继续修苦行;看误导不成,波旬又开始夸佛陀修得很好,都这么厉害了,你应该慈悲为怀,赶紧回去做国王,弘扬正法。

总之,各种借口理由,无非是一点:别修了!

波旬跟佛陀的精彩斗法过程,其实就是他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

在这一寓言中,波旬代表了自我。爱欲、爱念和爱乐代表了欲望,欲望由自我而生,因此说她们是波旬的女儿。而佛陀证道,就代表他抵御住了美女、权力、名利的诱惑,克服了恐惧,否定了自我。

而佛陀在整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做,只是保持不动的觉知,对“自我”的各种建议,采取了否定态度。

所以,佛陀战胜自我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否定自我+持续的内观自审。跟人格解体的成因一样。



我们再举佛经看看:

相应部35相应89经/婆酰雅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那时,尊者婆酰雅去见世尊……(中略)。
在一旁坐好后,尊者婆酰雅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请世尊简要地教导我法,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婆酰雅!你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色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中略)
眼识……(中略)眼触……(中略)。
「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婆酰雅!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在色上厌,在眼识上厌,在眼触上厌,……(中略)在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那时,尊者婆酰雅欢喜、随喜世尊所说后,起座向世尊问讯,然后作右绕,接着离开。
那时,当尊者婆酰雅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不久,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以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那个无上梵行目标,他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尊者婆酰雅成为众阿罗汉之一。
这个范式的经文非常多,都是佛陀亲自指导不同弟子的真实案例。可以看出佛法其实挺简洁的,几句话就讲完了。

那时交通不便,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很多人一生中,也只能见佛陀一面,根本不可能像后来那样,要学大量高深莫测的复杂理论。都是听完法,找个独处修,不久就证果了。

从上文可以看出,尊者婆酰雅证阿罗汉果离不开两点:

a.接受“无常是苦“的大前提,否认自我。

b.以这种态度,从不同角度,去持续的“看”,对各种因“触“而生起的“受“生厌离心。直至最后,“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

这跟我说的“自我否定+持续内观=人格解体”是一个道理。

ps3.

为什么现在好像没啥人证得阿罗汉了呢?

从佛教角度看:主要是“自我否定”力度不够,也就是出离心不够,对世间还有贪爱执着。因此总会找出理由往回走。

又是发菩提心,又是慈悲不舍、救度众生的,又是怀疑自己修得对不对,这其实正是自我玩弄的花样,参考佛陀证道日波旬的表现。

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是佛陀的涅槃,大部分人无法接受。认为阿罗汉不应该是这样的消极无为,应该更完美一些。当这种期待落空后,立马把阿罗汉打成自了汉,焦芽败种,另立一套修炼升级体系。

正位就是涅磐,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汲汲于追求涅磐,就会落入涅磐坑里面,取证于涅磐,入于涅磐就不能发大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若见到无为,见到无为就是见到理体,真如理体叫做无为,你一下子就取证于涅磐的相,变成堕入涅磐坑中,不能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慧律法师
修修改改的结果就是高大全的佛法有教无证,无法实践,只能成为一种理想。甚至把成道的日子推向了死无对证的三大阿僧祇劫之后。

为什么呢?因为从原理上就行不通。

认同自我,烦恼必然无法断根。

否认自我,则烦恼灭尽,菩提心就无法升起。让阿罗汉回小向大的难度,不亚于让波旬皈依我佛。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那这个菩提就只能是个心灵鸡汤,或者阿Q精神,作用于一时罢了。

人呐,总是在修自认为正确的佛法,却无视这些“正确的佛法”现实中没有人证得过的事实。

是法不行?还是自己不敢完全的、彻底的、放下那个内心深处的自我,而在自欺欺人呢?



反过来说,大乘的兴起,其实也是对于佛法的一种改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表现。

阿罗汉无法适应社会竞争,想要传法,就要入世,入世就要参与各种勾心斗角的宗教斗争。阿罗汉与世无争,随缘而住,无意于权谋,又不是创始人,自然无法承担起佛法传播推广的事业,而只能作为圣人高高供起来。



ps4.

发现大家说“修错了“的,都是拿着某一家理论,或者某大师的说法、或自己的理解来论证的。我得指出一点:

某一家理论,某大师说法,如果在历史上没有指导人修出过阿罗汉、或者初地菩萨,说明这个理论本身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即使再高妙、逻辑严密合理,也是不能作为参考的。

按照依经不依论的标准,我们应该相信经典。如果再加上“实践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标准”这一条,我们应该以阿罗汉检验过的案例为标准。

我举的都是经典记载的,佛陀他亲自指导修炼成阿罗汉的实证例子,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应该说权威性最高。

另外,我是按照禅宗套路来修的,念起即觉、觉知即无,直至最后念念在觉,发现一切如幻不实,此我非我,唯有觉知如日中天,连在梦中也是醒着状态。

如果我把这种境界写得高大上一点,诗意化一点,唯美一点,那一定会被尊为得道大德,搞不好还在知乎上圈一大堆粉。

现在我指出其副作用时,大家却不肯接受了,这不是客观的做法。



当然,我也理解大家喜欢搞“世出世间圆融无碍“。脚踏出世与入世的门槛,进可攻,退可守,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好像禅宗那样。

其实这个地方才最危险,正是待在了魔王波旬的地盘。想想佛陀证道日,也是在这个地方遭遇各种魔军的。

到了这里,你要么选择勇往直前,让波旬忧愁去吧,要么退回来,做个有觉悟的凡夫好了。

如果犹犹豫豫的,听从了波旬的诱导,自认为得道,世出世间圆融无碍了。那正好做波旬的眷属。

这是从宗教角度而言。

从世俗角度而言,大乘佛法又是进步的表现,不再强调断烦恼、而是转烦恼为菩提,防止了人格解体持续,会导致情绪进一步解体的副作用,满足了人人皆可修的精神需求,兼顾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平衡,具备了普传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回答代表性的几点:

1.是不是枯定?

据我所知,枯定指无觉知的定。而我说过了,时时刻刻都是清醒的觉知着,甚至在梦里,经常连入梦过程都知道。

2.死水不藏龙。

如果这句话指枯定,那不对症,如果说指阿罗汉,那佛陀要跳出涅槃来反对了。个人而言,没有欲望,没有动力,觉得世界没意思,不值得追求,随缘过吧。这都是自动冒出来的想法,不是刻意压抑了的。

3.你证道了吗?

我可以说已经站在了门槛边。当时情绪已经开始在解体,时空感也在解体。感觉已经进入自动解体流程,一天一个变化。如果不加以阻止,迟早一切情绪都将不起。

“脑子好像慢了半拍”,现在想来,应该是时间感知能力降低了。

“走在虚空中”,属于空间感知能力下降了。

“觉得这个世界的我不是真的”,属于自我感知能力下降了。

“一切情绪冲动好像是别人的,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属于情感体验能力下降了。

如果继续下去,会不会成为植物人?会不会是枯禅?会不会堕入无为坑?为什么没有慈悲心升起?是不是修错了?于是,理智发挥作用了,又走了回来。

再往下走,波旬会不会也派三个女儿过来?会不会率军来打?还真不好说。

我认为,须陀洹不会退转,必然会涅槃是有道理的。此刻观念已经转变,“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最乐”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了潜意识,对他们来说,离欲毫不费力,如顺水行舟,只要没有杂事牵绊,就会一路涅槃下去。反而要发起个欲望变回凡人,会非常的难。

另外,阿罗汉也肯定是能自证自知的。因为他能时时知道“这不是我的真我”,也完全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ps5.

今天找了一个情绪消失后的描述,明白为什么会感觉“脑子慢了半拍”了。

20世纪90年代,达马西欧发现,当眼窝前额皮层某些部位受到损伤时,病人会丧失大部分情绪功能。这些人没有办法产生正常人在面对可怕的景象或美丽的风景时,会有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但他们的分析推理和逻辑思考能力并未受到影响,而智力测验和对社会规则以及道德规范的知识的测试也都表现正常。

现在,这些人已经不受情绪的干扰,那么他们会否变得非常讲求逻辑,能穿透那个时常蒙蔽了你的双眼的情绪迷雾,成为真正的理性人?
情况完全相反,他们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做出最简单的决定。整个生活都分崩离析了。当他们看着外在世界时,他们会想,“我现在该做什么?”
摆在他们眼前的有几十种选择,但他们内心没有喜恶。每一项选择他们都要用理性去一一分析,但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任何感觉,所以他们找不到做出选择的理由。只是不断的思考,思考....
--引用自作者:萧达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05958/answer/27690115
的确,如果内心没有喜恶的话,很难立刻做出决定,而是要经过思考。哪怕是一个好笑的笑话,别人都在笑,自己却还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笑点,笑起来感觉自己就像演戏,大笑大哭更是完全无法做到的行为。

这样也好解释为何佛、阿罗汉都是随缘的,而且必须得托钵为生了,因为他们没有喜恶,没有个人欲求目标,也就无法自己做出决定。随缘,相当于由他人帮助做决定。没有外缘的话,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就只能涅槃了。



ps6.

《阿含经故事选》庄春江编著安般念的教说因缘
有一次,佛陀来到跋祇国的毗舍离城,住在跋耆族村落附近,一条名叫跋求摩河河边的萨罗梨林中。
那时,佛陀教导比丘们不净观,鼓励比丘们修不净观,说修不净观能有大成就、大福利。教导了这个法门后,佛陀就作了半个月的闭关禅修,除了一位照顾饮食的护关者外,佛陀不希望有任何其他人到他的住处去,而大家也都遵照佛陀的意思,在这期间没有人去打扰。
比丘们在这段期间,勤修不净观,以致许多比丘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厌恶,结果有拿刀自杀的,有服毒自杀的,有上吊、跳崖自杀的,也有请求其他比丘为自己结束性命的。
有一位厌恶自己身体的比丘,找了一位名叫鹿林的外道,以自己随身衣物赠送为交换条件,要求鹿林外道杀他。
鹿林外道杀了这位比丘后,到跋求摩河河边洗刀,边洗边想:「我就贪图这点小利而杀人?」不禁有了悔意。
这时,空中正好有位魔界天众,知道了鹿林外道的想法,反而鼓励他说:「善哉!善哉!大贤人!你这么做,可以得到无量的功德,因为你帮助了一个持戒有德的释迦弟子,使他未解脱涅盘而得解脱涅盘,而且,你还可以得到他的随身衣物呢。」
鹿林外道听了这样的赞叹与鼓励,真以为他这么做,有大功德可得,于是,他就带着刀子,到比丘们住的房舍、经行处、禅房等处,主动出击,见了比丘就问,哪里有未得解脱涅盘的持戒有德比丘,需要他服务的。
这时,一些厌恶自己身体的比丘,纷纷出来,要求鹿林外道杀他们。结果,半个月内一共死了六十位比丘。
半个月过去了,佛陀结束他的闭关禅修,出来主持每月十五日的布萨说戒。布萨会中,佛陀发现与会的比丘减少了很多,就询问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就将事情的原委,向佛陀报告,并请求佛陀再教导不净观以外的修法。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六十比丘,因为修不净观而导致了抑郁,以至最终难以忍受痛苦而寻求自杀。

在佛陀涅槃前,则有更多知名比丘如大爱道,舍利弗、目犍连等阿罗汉集体入灭。如果是放在现代社会,可能就要被联合国人道组织谴责了。

尔时。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诸人闻如来不久当取灭度。我等不忍见世尊及阿难先取灭度。唯愿世尊听我等先取灭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尔时。世尊默然可之。--《大爱道般涅槃品》
在大爱道的500僧众集体入灭后,目犍连率八万阿罗汉、舍利弗率七万阿罗汉,也随之集体入灭。大家自己脑补下十多万人尸横遍野的场景。

目犍连被外道打成重伤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了?”于是他与八万阿罗汉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与七万阿罗汉一起入灭了。
那为什么佛陀会传这种会导致抑郁、厌世的法门呢?

因为对于抑郁症来说,很多都会伴随着人格解体,这应该是佛陀的亲身体验,也是最有把握的。所以,首传的不净观。

后来因为修“不净观“,导致太多人自杀,副作用大,就改为温和一点的观呼吸了。不净观和观呼吸,至今被称为佛教的“二甘露法门“。实际上现在少有人修不净观了。

另外,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人格解体。所以,佛教的“夜不倒单“,其实也是一种产生人格解体的方法。



下面是一个关于人格解体的心理测试,括号中是自己的回答的。

原作: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译者:Cain
1.你是否感觉内心空洞?(是的,感受到非常的空旷、寂静)
2.你是否感觉失去了自我?(是的,自我和外境被同等观察,自我跟外境的边界模糊了,“自他不二“)
3.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正站在自身之外远远看着自己?(是的,分离为观察者和体验者,“此我非我“)
4.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是的,“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感觉自我就像个傀儡)
5.你是否麻木,无法感觉到情感,即使你知道本应该有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的,在人格解体现象产生后,情绪解体会随之开始,情感逐步开始丧失)
6.你是否会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行尸走肉”?(是的,的确因为情绪的丧失,而失去了灵气,比如说很多习惯性的小动作会消失。南怀瑾: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宣化:要想人不死,先做活死人)
7.周围的环境对你而言是否显得陌生,似乎与其他人感知到的世界不一样?(是的,感觉非常的新鲜,仿如初见。)
8.你是否感觉身体与灵魂相隔离?(是的,身体的一切感受,无法掀起情绪上波浪,自己只是个观察者。)
9.你周围的一切是否显得朦胧而虚幻?(是的,一切外境在高度清醒觉知的照耀下,变得虚幻,如灯下影)
10.你是否感觉环境如此离奇、超现实,以致于似乎活在梦境中?(是的。没有离奇感,但有一种超脱现实之感,感觉自我活在梦中,有一种“人生如梦“之感)
11.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台词烂熟于心,却毫无共鸣?(是的,感觉人生如戏,自己在表演一样。)
12.你是否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哲学或宗教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是否真实,究竟是谁在说话,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是什么等)?(是的,对佛法特别着迷)
13.你是否感觉思维与身体分离?(是的,在另一个全知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的自我以及一切。)
14.你是否过于关注自己的躯体感觉、或强迫自省,又或者二者皆有?(是的,时时在观照着自己的感受、情绪、念头)
15.你是否担心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不是的,完全不担心)
16.你是否对噪音过度敏感?(不是的,完全不敏感)
17.周围的物件看起来是否与过去不同?(不是的)
18.你是否感觉似乎有一道内在的声音,分明是你本人的声音,却同时与你交流,或打断你的其它思维?(是的,有这种现象,当内心欲望升起时,佛法的无我观也会升起,最终往往是后者战胜了前者,欲望的执行被放下。)
19.你是否感觉与他人或事物相隔离?(是的,有一种隔着玻璃看人的感觉)
20.你是否感觉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是的)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上问题的一半,很可能你患有人格解体症。(共有16项符合)

对于抑郁者患者来说,很多都伴随了人格解体。
在抑郁症治疗到后期,有些患者是人格解体症状消除了,但情绪症状还在,即,已经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仍然有着悲观、厌世、伤痛、焦虑、冲突、仇恨、愧疚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绞合在一起。
而有些患者可能是情绪症状已经消除了,但是还有人格解体症状,即,情绪已经趋于平和、安宁,然而灵魂还没有切换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仍然活在想象的虚无世界中。
引自:人格解体的前世今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ps7:

最近好几位问怎么修到这种状态的?也有的觉得是修法修偏了,因此,这里详细说明一下修法过程。

第一步:提起觉知

怎么才能提起来呢?

先提气,猛喝一声,或者急呼一口气,然后突然顿住,就会进入一种觉知朗然自照的状态,有没有发现此刻,一切念头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了?就是这种震惊无念的状态。

如果你想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状态,就朝别人大喝,人只要受到惊吓,都会进入这种警觉,全然了知的状态。不过我喝了好几个人,好像也很难契机,看来不是人人都有效的。估计内向的人,好领会一点。

禅宗棒喝不过如此,大家不要想得那么高妙神秘。所谓见性,就是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有个不动的觉知、自性、本心,在常照着一切”。

当然,南传佛教中是不认为这个是自性的,认为这是后念看前念。不过我们不必在乎理论的解释差异,关键是后面的境界、效果都一样。

刚开始,找不到也不要紧,多吼几次,都能达到。再找不到,不会喝酒的,去喝一杯酒,微醺。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也许会因为担心醉酒出丑,自动会进入这种警觉、清明状态。

禅宗大师的一切让人目瞪口呆的呵佛骂祖、斩猫屠蛇等出格行为,也是为了让弟子达到这个目标----让你惊愕,于惊愕中体验到这种无念唯觉的状态。

理论依据: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圆觉经》

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心。续呼也吗火,无余唯愕惊。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椎击三要诀》

念起即觉、念起不随,提起觉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第二步:保持觉知

怎么保持呢?

找到这种觉知朗照,唯觉无念的状态后,开始保持觉知,所谓保持,就是在发起觉知后,努力延长、安住于这种体验。

刚开始时,喝一声(可以默默的在内心中大喝、或快速呼气),也许保持不到一秒钟,就被念头转走了。后面只要没事就多练,一想起就练,再加上专修,时间就慢慢的延长了,没有别的诀窍,贵在坚持。

第三步:觉知自发

经过长久练习,养成习惯后,觉知就可以自动发起了,不用再刻意去提起,也会随时进入全知全觉状态。行住坐卧都会感觉觉知常在。慢慢的,世界越来越虚幻,而觉知越来越清晰。真是念念在觉啊。

如果加上经常性熬夜,缺睡眠,效果会更好。(前面说过,夜不倒单导致的睡眠不足,也会促使人格解体。)

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闲着就会自动进入这种境界,也就是我说的人格解体状态。

南传虽然不立自性一说,但具体现象应该是一样的。

第四步:烦恼渐断

1.各种情绪感知力下降。这时,修行有了效果,恐惧、害怕、兴奋、担忧、哀伤、愤怒等这些情绪就好像是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一样,完全不会牵动心,一切不受,也就是三昧正受了。

2.一些细微的情绪反应开始消失,也就是情绪解体的过程。之前,可能是有喜怒哀乐,但是不入心,好像是别人的一样。

久而久之,这些情绪反应长期得不到反馈,便开始消极怠工,变得越来越淡薄,一些不重要的情绪反应甚至干脆不再出现。

(这也是内观可以消除抑郁、焦虑情绪的原因,在情绪出现时,不理会它,它自然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同时,各种欲望也无法被激发出来,真是要进入无欲无求了。

到了这一步,自己基本上可以预知,那些“愁悲苦忧恼”等等烦恼是迟早要消失的。

经论依据:

1.什么叫三昧?三昧即是正受,一切不受就是正受。如能见境不惑,喜怒不受,就是已得正定,所以说三昧又叫正定。《王骧陆居士全集》

2.一切不受,是名正受。《大智度论》

3.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相应部》



好了,这就是我曾经的修行步骤,如果大家谁想参考去修,肯定是能够达到我说的境界的。

好处(深层的宁静感、安全感)、副作用(自我解体、情绪解体)我也都说过了,大家自己取舍吧。



ps8:

有人在评论中问细节,昨天回复了,贴在这里供参考:

1.念起即觉 觉之即无 当觉察到念头初萌的瞬间 念头便消失了 然后就安住在“什么也没有”里 可我们平常工作 生活 学习 总要起念头的 不可能一直在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的状态 我们平常该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答:“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刚开始的状态,只管一路觉知下去,觉知力就会越来越强。到了后面,不仅是一念不生的时候了了分明,念来念去时也是了了分明的。觉知和念头仿佛分开了,觉知常照,而念头自来自去。

这就好像我们学车一样,刚开始时,需要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才能开好车,后来习惯了,就可以边开车边聊天了。

2.刚开始觉察的时候 如果稍微不注意觉察 会不自觉的就跟着念头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怎么样最快的提升觉察力 答主当时具体是怎么做的? 以达到 念起即觉 觉之即无

答:主要是没事就练,就提,时时刻刻把这事放在心上,这其实是个习惯的养成问题。

可以弄个计数器,每天练习“主动提起觉知”多少次,设置个日常定课。坐上坐下,一有空余时间就练,每天要完成。提起觉知后,就努力保持,直到被妄念带走,则计数一次,每天坚持把功课做满。

这种方法可以坐上坐下,不拘空间的练习。除了脑力活不好练习之外,还可以在吃喝拉撒、体力活、运动、走路的时候,观身体运行来练觉知。

3. 如何增强“无我” 的身份认同 真正的深入潜意识达到 真我 与思维 彻底的分离 不再去认同念头 只是去观察它 就想答主那样 深入潜意识的分离 答主当时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这个是自然出现的。只要返观自照的习惯养成后,刻意的觉知会变成自动的觉知,成为无意识动作的一部分,无须刻意也会自然常觉。

当这种状态出现时,观察世界的角度就变了,以前都是看外境,看不到自己的身心,现在是同时观察着自我的身体、情绪和外境。

自然会有“一切皆如幻不实”“人生如戏”、“自我只是由一堆无常的念头、情绪和肉体聚集起来的”等认知出现。

这种认知,不是靠读经、靠想象来达成的,而是当下的“如实知见”,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因此,这种“无我”的认同,本来也是潜意识自己作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ps9:

2019-2-6

新年好!谢谢大家关注,也有很多知友私信跟我谈及类似的体验。大家的讨论,也启发了本人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知道佛法的目标是灭苦,灭苦的最高成就为阿罗汉。阿罗汉断十结使,包括:贪嗔痴慢疑、色爱、无色爱、掉举、疑、无明。

大家仔细分析这十项,就会发现:阿罗汉没有情绪波动(喜怒哀惧等),也没有欲望。可以理解为:佛教把欲望视为苦因,把情绪视为苦果。佛使比丘的《阿罗汉的心理状态》一文进一步阐明了这点。

那么,现代科学是怎么研究情绪的呢?

下面的科普知识引用于百度百科词条“情绪(心理学名词)“,感谢科普中国提供的资讯。

1.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
----这基本上不出阿罗汉所要灭除的烦恼范围。阿罗汉以寂灭为乐,是不会存在有这些世间情绪的。



2.研究者已逐步达成共识,认为情绪的研究离不开动机,而动机的研究也离不开情绪(Frijda, 1988; Lazarus, 1991)。情绪产生动机。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佛陀的描述:欲望来源于无明的冲动,欲望则支配身口意造业。



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
----佛法的描述:触受,在无明烦恼的驱动下,产生爱取行为。



4.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
----佛法显然不会承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心可以经由训练,摆脱一切物质的干扰。比如说无色定,就完全可以脱离物质干扰。阿罗汉更不会因为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就出现恐惧心理,这里开始,佛法与科学出现了分歧。



5.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人类的确存在少数几种核心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情绪状态,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可将情绪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参考苦蕴定义,“缘渴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再次证明了佛法所说的苦,的确指人类的情绪。



6.『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情绪的发生,具有物质基础,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管理。丘脑在对外部刺激进行加工后,产生了情绪和身体反应。

6.感受具有先天遗传的个人倾向,影响及情绪、嗜好、美感、欲望、动机等。参与感受活动的结构众多,有大脑边缘叶的扣带回、海马结构、梨状叶和隔区等,有丘脑前核、背内侧核等,有下丘脑的众多核群以及杏仁核等。下丘脑除了具有样本分析产出功能,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当大脑分析产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后,通过大脑边缘叶的传出纤维发放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通过乳头丘脑束发送到丘脑前核,激活丘脑前核合成丘觉,再通过丘脑间的纤维联系发放到背内侧核,产生感受,产生对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爱、欲望、美感、动机以及愉悦和恐惧、兴奋与沮丧等。
感受是动力之源。感受是人的力量来源,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或者是外来压力的驱动,都是受个人感受的驱动。感受主要由遗传决定,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嗜好、偏爱都是不一样的。
----情绪发生系统,在大脑中有明确的管理中枢,是遗传而来。情绪发生具有详细的物理过程,是众多脑神经系统协同的产物。

7.神经解剖学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有三个独立的神经回路,分别控制三种情绪反应:
产生积极行为的系统:产生快乐情绪,使动物乐于探索周围的世界。
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的系统:产生恐惧或愤怒,使动物判断迎战或逃跑。
产生消极行为的系统:产生焦虑,使动物行为僵硬、消极。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四种情绪各自有独特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这是因为这四种情绪能激发出特定的行为,并且这些本能行为和生存息息相关(如愤怒使人心跳加快、体温上升,可以提高战斗力)。
研究也发现,八种基本情绪和神经递质水平也有关系。例如愤怒是低血清素、高多巴胺、高去甲肾上腺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羞愧的时候这三种神经递质水平都比较低。兴奋、感兴趣的时候,这三种神经递质水平都提高。
当左边的前额叶皮层受刺激活跃时,人会产生正面情绪。在实验中,美好的画面会让这一区域更活跃,反之亦然。即人为刺激实验者的左边前额叶皮层时,中性甚至负面的画面也看起来更美好。一些学者曾猜想过,愤怒作为负面情绪会让右侧前额叶皮层更活跃。然而事实证明,愤怒会激活人的左前额叶皮层,即带给人更多积极感受。
-----各类情绪现象与大脑神经回路、激素分泌息息相关,人的一切情绪、乃至心理现象都是物质大脑的产物。改变了大脑回路、相关的激素分泌,或刺激左边前额叶皮层,就能改变人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8.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动物的大脑不断精细化,情绪也不断地分化,哺乳类动物的情绪是动物情绪发展的最高峰。人类个体的情绪发展则是基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个体一方面通过遗传作用获得基本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产生更为复杂的情绪。无论动物还是人类个体的情绪发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更好地适应环境。
人类的遗传性状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情绪性具有40%-60%的可遗传性。
Plutchik认为心理和情绪的发展也适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种族的发展过程来看,情绪不是偶然的或被动的心理副产物,情绪是进化的产物,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Izard认为情绪感受是情绪和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源于进化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情绪在意识进化中起着主要作用,影响个体更高意识水平的出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贯穿终生意识的内容和焦点。基本情绪帮助组织和激发行为,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对生存和幸福的威胁。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从宏观上来讲源自于种系的进化,从微观来讲源自于基因的遗传和变异。
人类所拥有的这些初级情绪与动物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它们都来源于种系的进化过程。情绪基因的研究虽然尚不成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情绪的产生及转变在分子水平上作用机制,这些基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来调控情绪。也许基于基因及等位基因的多样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建立在生物进化之上,经过自然的选择大量适应环境的基因被保留下来,这些基因又通过遗传与变异在种系中积累和传播。有了基因的进化就会有器官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就会有功能的优化。而无论器官多么的复杂,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以上摘自《从进化的角度看情绪的发生与发展_燕小辉》
-----人的基本情绪取决于基因遗传,复杂情绪取决于环境影响。比起所谓的前世习气的传递,显然更具备可证伪性。

而且,如果我们能够证实人的情绪反应完全取决于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就相当于证伪了“人是有前世的,前生的烦恼习气可以传递到后世”这样一个佛教基本命题。

比如说,已查明MKP-1的基因,可以导致抑郁症。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人工选择的方式,决定新生儿会不会具备抑郁特性。随着更多情绪基因的发现,我们甚至可以个性化定制后代的性格特征。

从进化的角度看,情绪是生物为了传播自己,而适应环境的产物,是受底层基因控制的。每一种负面的情绪,都对于人的生存有着独特的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视这些负面情绪为苦,而要看到其正面的价值。

愤怒、恐惧、悲伤等烦恼固然让人不舒服,却是丛林竞争法则中必备的心理素质。恐惧让人逃避危险、愤怒激发斗志应敌,悲伤促使人反思,这一切无不与生命的主题“生存与繁衍”息息相关的。

因此,

如果世界是唯物的,情绪也只是物质的产物,断烦恼就是关闭自己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功能,那么断烦恼还有意义吗?

如果关闭自己的情绪发生功能,就是断烦恼,那么去医院做手术,岂不是来的更快?
发表于 2019-2-6 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的修行不是去修成枯木死草吧,就等有那些高僧一样可以示现喜怒哀乐
发表于 2019-2-6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一下啊:该文作者“花了四年多”,在没有老师没有助伴的情况下,“每天打坐修3个小时”,就站在了“佛法的有余涅槃”的门槛边,最牛逼的是“又花了半年多”,从有余涅盘的门槛边又回来了!
发表于 2019-2-6 1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njiangxuej 发表于 2019-2-6 17:30
总结一下啊:该文作者“花了四年多”,在没有老师没有助伴的情况下,“每天打坐修3个小时”,就站在了“佛 ...

对啊。简易清醒的佛子们要禅修就必须依止善知识。南传佛教的双运、汉传禅宗参话头祖师禅、藏传显密的禅定,都有很多善知识教。第一不能做的就是跑去请教知乎或者百度/谷歌!
发表于 2019-2-6 1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公认的高僧一样可以示现喜怒哀乐啊,想起一个笑话,方舟子说把大脑做切割术,让人分不清远近高低方向这就是开悟
发表于 2019-2-6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有点暗自庆幸此人没开宗立派。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2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味地黄丸 发表于 2019-2-6 16:51
个人觉的修行不是去修成枯木死草吧,就等有那些高僧一样可以示现喜怒哀乐

大家可以搜一下人格解体,患者一样会示现喜怒哀乐,但都是假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2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njiangxuej 发表于 2019-2-6 17:30
总结一下啊:该文作者“花了四年多”,在没有老师没有助伴的情况下,“每天打坐修3个小时”,就站在了“佛 ...

文里写了他有老师认证他开悟,让他保任。
发表于 2019-2-7 0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一佛教论坛,有一个人说他师父已经认证他开悟了,他师父是观世音菩萨现在他想知道开悟以后还怎么修,大家都惊异了,他师父竟然是观音菩萨?他开悟了还不知道以后怎么修?
发表于 2019-2-7 09: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是遇到一个人,那个人说自己是观音菩萨
发表于 2019-2-7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转贴未证言证的邪师的知乎文章,实在是非常不应该。我觉得管理员应该删除封帖,并且教育一下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19 15:09 , Processed in 0.0372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