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笨者之帚

莫言的诺贝尔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其中提到佛教对他影响颇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ZG支持红色高棉波尔布特,支持朝鲜,支持菲律宾马科斯,支持非洲蒙博托,支持苏丹,这些是否应该给诺贝尔和平奖啊?!人说话不能没良心,不可否认在基础建设和物质建设比亚洲大多数国家好得多,例如尼泊尔,柬埔寨等,但是历史上的血迹斑斑要说清楚。
发表于 2012-12-1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人 发表于 2012-12-10 17:12
末学私人藏书大概早就超过三千册了,买书的眼界越来越高。(这合乎常律,没有自夸的意思。)莫某人的作品 ...

师兄藏书都是毛委员推荐的吧?!
发表于 2012-12-1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为何他获诺奖得到中国官方认可的问题,莫言说,就是因为他得的是文学奖,所以得到认同。因为文学没有国界,而且文学超越政治,所以他既得到瑞典文学院的认同,也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同。

当问到中国的言论审查时,莫言又重复了记者会上曾经作过的比喻,说自己去西方国家使馆申请签证,也受到审查。他被拒签所得到的解释是说他不会外语。他还用在机场过安检受搜查的例子说,检查无所不在,言论审查也是如此。

莫言还说,西方也有言论出版审查。他举例说,比如西方报纸诽谤和做不实报道会惹官司,被判罚款。他说反而在中国,媒体在这方面却很自由,造谣诽谤往往不受法律惩罚。他举例说,国内有报纸报道说他贿赂诺奖评委马悦然60万元人民币,令他很气愤,但却无可奈何。
发表于 2012-12-1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不知道,说了才明白,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心酸、记忆永远抹不去的故事
发表于 2012-12-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10日,中国作家莫言将正式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围绕他的获奖,产生了一系列讨论和争议。德国之声独家专访美国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请他谈谈对于莫言其人其文的看法。

德国之声:林培瑞教授,您读过多少莫言的作品?对于诺奖委员会在授奖理由中谈到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您如何评价?

林培瑞:他的作品很多,我不敢说我读过所有的。我读了相当一部分,在学校里好几年我曾选用过他的好几个短篇。我觉得"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说法是套上去的,不知道是他本人还是外国人给他套上去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表面。他的文学的根子更容易让人发现他在山东的背景,农民说故事,水浒传也是山东的故事。他在诺贝尔演讲中也提到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从一个角度上可以说和魔幻现实主义有些类似,在现实的描写里头突然蹦出来一些不现实的东西。他演讲辞里也提到读过马尔克斯和美国的福克纳。但他自己也承认只读了几页。我觉得这种东西,开玩笑。中国作家,从80年代以来,常常喜欢说拜读过西方某某的作品,深受过谁谁的影响。我觉得这是一种时髦,不一定靠得住。外国人也欢迎这样说,好像神秘国家的一些作家都在学我们。可是我觉得这很表面,他的文学根子在中国,不是在外国。

德国之声:这样"根子在中国"的文字,您认为是否能担当得起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荣誉呢?

林培瑞:当然,我不能推测诺贝尔委员会内部怎么谈这个问题。可是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就去问了我的老朋友马悦然,因为我觉得马先生不一定会同意这样的做法,因为马先生懂中文,懂中国文学。没想到马先生也赞成。要是我,我不会选他。主要是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他的人生的视野,他演讲辞中提到不要政治压倒文学,我恰好认为他有些方面的相反的情况。说到一些应该说是很明白的问题,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的残酷等,他就用一些侧面视角的方法开玩笑,不正面看待这些东西,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政治压倒文学,在他自己的作品里头。我不喜欢。当然,一般有勇气、真的能够面对现实的作家都流亡海外了,第二个大问题是他的语言,我不觉得他的语言能和那些最好的中国作家能相比。写得太快,他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写得太快,比喻不太恰当,有时候显得粗鲁,粗糙。比如贾平凹也掌握了方言对话,有些方面跟莫言的语言是一样的,但贾平凹用字用的小心,你读了他的作品后有一种美感出现。莫言就缺乏。他想用山东高密的文化背景作为文学背景。很多作家从五四以来,想追求乡土色彩,这是对的。有些也做得很成功,比如三十年代的沈从文,还有老舍,都掌握了"土"的文学。莫言有很好的机会,应该这么写,可是他不,他的文字有点规范化,有人说是翻译题,我不反对这种说法。比如他描写晚清时代的《檀香刑》里,人物说出了60,70年代共产党的那种语言,什么"领导者"之类的词。我觉得他也没有掌握乡土对话,这也是一个缺陷。因此从语言和人生视野两方面,我觉得他不是顶尖的一个作家。当然他写得很多,讲故事很好玩,读者也很多,所以也不是一个非常次的作家。可是得诺贝尔奖,我认为不太恰当。

德国之声:有人批评莫言的作品过于渲染暴力血腥,您怎么看?

林培瑞:莫言在80年代写《红高粱》有一个打破禁区的问题。他写性写暴力那么露骨,也算是打破了一种禁区。把抗日的农民意识写成那样,也是一种打破禁区,这个跟共产党神话传说的抗日农民心理完全是不同层面的,我觉得这种贡献也值得称赞。但我觉得恐怕六四对他也是一个转折点。。所以打破禁区不再是一条道路,我觉得他在80年代寻找一个走文学道路的方法,他就掌握了这种写暴力写性,总而言之是人生最底层最本能最本性的东西来讲故事。90年代以来,他就没有面对那些比较抽象,比较高层的人生道德问题。这也是有反讽意义,诺贝尔奖的规定中有"理想"这样的字眼,应该追求理想,莫言恰好就看不到他的作品中有什么高级的理想。莫言没有抬高自己的视野。

德国之声:对于莫言的文字有各种争议,而对于他在政治取向上的选择和做法更是有着非常激烈的批评,比如他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跟随官方代表团"退场抗议"异议人士,抄写毛泽东"延安文艺讲话",包括在得奖之后为审查制度辩护,说这就像机场安检,虽令人不快但仍有必要。您对他的这些说法作何评价?

林培瑞:第一,我不太愿意把文学以内以外分野说得那么截然不同。我觉得文学里面也能看出来他那种胆子小,不愿意批评上面的痕迹。当然,这也是很难提出的一种批评。因为我觉得我在美国加州住得很舒服,在这能够袖手旁观,批评一个中国的作家勇气不够大,我觉得有点问题。这么说吧,把他跟其它在中国的作家来比的话,所有作家都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我对这个集权政治制度取什么态度,有的比如LXB选择坐监,这是非常可佩服的一种极端。但大部分作家都在当中作各种妥协,莫言作的妥协比较多比较大,但毕竟不是最坏的一个例子。他比较平庸,在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他在当中作妥协,两面化,玩他的语言游戏。我们可以批评他个人,但客观的来说,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这样做。而且包括我林培瑞要是住在这么一个政权底下,我可能也要想法子妥协,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但是他抄毛泽东语录,我认为非常可惜。他的诺贝尔演讲辞中提到,政治不应该压倒文学,但毛泽东的"延安座谈会"就是很清楚的政治压倒文学。而那个(审查制度)和机场安全的比喻是最可笑的一个事情,我都为他感到惭愧丢脸。

德国之声:莫言在诺贝尔演讲辞中最后讲了三个故事,很多人都在对这三个故事进行解读,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您看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呢?

林培瑞:莫言的心理有很多层面,所以他这三个故事要是有一种隐约的意思,我觉得完全有可能。比如他在里面提到一个关于"假哭"的故事,这让我联想1988年一件与他有关的有趣的事情。1988年夏天"河殇"出来,引起很多争论,还没播出之前,请了很多比较高层的文化官,包括一些作家到北京来,先看看这六个录像带。我不在场,可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场,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看完之后,一片静,没有人吭声,一点声音都没有。突然后面有一个人哭,去看,是莫言,莫言在哭。据我朋友分析,这是假哭,别人没话说,他就在那儿"哎呀太动人,太了不起"。有这么一个能够假哭的人,他在演讲辞里还提到假哭,我就是觉得说明他心理有很多层面,心眼很多的人,所以我不能排除他三个故事有什么别的意思。

德国之声:您刚才谈到89之后,莫言寻找到一条迎合市场又不触怒当局的文学道路,那么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否会让更多的中国作家们走向这么一条道路?

林培瑞:本来就越来越多了。诺贝尔奖当然也会加重这一趋向。避免敏感的政治问题去迎合市场。90年代之后一直就有这个趋向,相当清楚。90年代之后的中国作品,作为文学的话,一般来说比不上80年代。中国20世纪的文学是20年代和80年代比较突出。

林培瑞(Perry Link),汉学家。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校长特聘讲座教授。曾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史、大众文化、20世纪初中国的通俗小说及毛泽东时代以后的中国文学。
发表于 2012-12-1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人 发表于 2012-12-10 14:31
莫某人、作协、文联的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一票货色。

语气感觉像当年给胡茵梦小姐指导3千藏书的李大才子? 解释一下,给你擦擦的不一定是寺庙,是灵童选拨委员会,好像组长是罗干。寺庙不需要去搞这样的统战,只有zg的统战部需要,那是他们给的礼物,不要自作多情。
发表于 2012-12-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一些应该说是很明白的问题,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的残酷等,他就用一些侧面视角的方法开玩笑,不正面看待这些东西,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政治压倒文学,在他自己的作品里头。”——说这话就说明他完全不了解国情,如果莫言正面写这些东西,他真的就莫言了,甚至莫名,莫写!
发表于 2012-12-1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2-10 17:17
简单说,您意思就是:大家都说他很nb,可是,我眼光很nb,在我眼中我认为他不nb。
可是,您不是诺委员会 ...

末学就是单纯发表一己之见而已。根本就不在乎有没有人赞同。
发表于 2012-12-1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knightleo 发表于 2012-12-10 17:26
藏书三千册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您个人不感兴趣莫言甚至讨厌莫言,跟“把诺奖颁给莫言是个政治问题”有什么 ...

对诺奖的看法,与莫某人获诺奖完全没关系。后者的出现,也并不曾丝毫加重或减轻末学对于前者的看法。

信不信,随便您!
发表于 2012-12-1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上某位童鞋的逻辑,突然想起几年前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某牛人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挑一担“米田共”上街,看谁不顺眼就迎面泼他一瓢,然后继续沉浸在“常胜将军”的YY中~~~
发表于 2012-12-1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家人 于 2012-12-11 14:25 编辑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2-10 16:37
回家人76:
简单说,您就是觉得他社交、机遇等等造就了得奖,文学方面其实不值这个奖,对不对?
那么,你 ...


值不值这个奖的问题,比较复杂。末学的看法是,您根本就过于高看了这个奖。当然,在这一点上,您和绝大多数国人差不多。
发表于 2012-12-1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2-10 17:39
我也没搞懂。似乎没啥必然关系嘛?!甚至,藏书三千册都不能说明有眼光啊?!
提一个观点,如果要有一 ...

具体分析,可行,却不值得做。所以,不费那个精神了。末学在此跟帖,大概基本上属于半发轻度牢骚、半聊天性质。
发表于 2012-12-1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knightleo 发表于 2012-12-10 17:55
没觉得送宝贝给官员很奇怪,但是觉得从”擦擦---官衔---莫言拿奖是偶然+必然“的逻辑很奇怪,跳跃性太大, ...

聊天嘛。随举一例。
发表于 2012-12-1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123 发表于 2012-12-10 20:10
师兄藏书都是毛委员推荐的吧?!

家里“红色”性质的书,与末学有关者,屈指可数。

不过。话说回来,平心而论,“毛委员”本人作品,还是相当不错的。伟大政治家、伟大军事家的光环,不是吹出来的。仔细看他的文章(别当“学习”材料来看),还是很能发人深省的。
发表于 2012-12-1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123 发表于 2012-12-10 23:09
语气感觉像当年给胡茵梦小姐指导3千藏书的李大才子? 解释一下,给你擦擦的不一定是寺庙,是灵童选拨委员 ...

他当时还受到了班禅喇嘛亲手摸顶。(未事先安排的。他不信佛,不会真诚顶礼僧人的。)

末学始终认为他和他同事们负责的某工程恰在当时竣工,正好可以佐证这边儿承认的这位班禅喇嘛的无量光佛化身转世灵童的正确性。(与此工程目标有关。)(请勿详询工程名称。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5-12 05:29 , Processed in 0.03931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