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陌上飘尘

急求各位师兄指点关于皈依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在汉地寺院皈依的,授皈依的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师。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他当然也不认识我。我没发现这有任何问题,我也一直远远地默默地尊敬他。等观察好了再皈依,这辈子大概就表皈依了。呵呵。现实如此啦。
发表于 2012-12-2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急求各位师兄指点关于皈依的问题!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2-12-19 15:43
不必什么情况,都可以重复皈依,只是第一次之后的每一次皈依你不代表是新皈依的,而是对已有的皈依戒加 ...

追问一个概念。师父有根本上师的概念。那么依止师是不是也有根本依止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灯元照 发表于 2012-12-20 13:11
我就是在汉地寺院皈依的,授皈依的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师。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他当然也不认识我。我没 ...

我开始也是抱有这个想法吗嘛,所以才觉得疑惑了
发表于 2012-12-2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歸納  皈依 與依止的差異 如下

*皈依  內心願意向著佛教的三寶  意即有這個心  且經過佛門的皈依儀式  有尊證的皈依師  
           這位願皈向佛門的人 就算是佛門的三寶弟子
1. 有認識一些佛教的內涵 後皈依
2. 有完全不認識  只是善根發  或友人牽引
3. 其皈依時 或有皈依量  或無皈依量
4. 或會承事尊證的皈依師  或不會(無機會承事)尊證的皈依師
5. 皈依師的性質  比較像是代表三寶  歡迎你進入佛門學習的一個引薦人

    即皈依者要向他學習  或不向他學習  都無妨 也就是  皈依後 自己可以依自己的因緣
    在佛門的任何一個正法道場學習
6  若到相似的佛門道場  皈依或學習  皈依後 應該不算是三寶弟子吧

*皈依量  如廣論所言 內心產生如實之 "恐懼輪迴  深信三寶有能力  令自己醒覺且遠離輪迴之苦"
的心量


*依學
1.皈依後 有機會在某寺或佛學中心 向講授佛法者 學習佛法的學習
2. 內心或會生起較如實的皈依量  或依止這位講授師長的依止量   或還是生不起皈依量或依止量
3 儘量觀講授佛法之師長的功德  且儘量少看其過失  以利自己可以耐下心的深入佛學大海
   與認知如何尋得明師 與如何如法的依止等
4. 儘可能的尊師重道  但不表示有了依止關係

*依止 或依止量
1.皈依後 因為依學 且與師長建立互相認知後
  在師生之間  或心照不宣  或正式的宣稱   如是有師生關係下  即是有依止關係
2. 有依止關係後  以九心或修信念恩   來加強師生的堅實關係
3. 待依學者的認知  較成熟 (如對佛陀的功德  佛法的四諦 二諦都有一定的認知) 再進一步的 對依止的師長 “視師如佛”

*根本上師
1. 若依 “一切道的根本 從師出” 那在依學的狀況時  對自己的學習  最有利益  或對自己最有啟發的講授師長  其應也可算是自己在學佛路上的根本上師(師長)  以他在教等我等可成佛解脫之法
2. 若是與學習者  有堅實的依止關係的上師(師長)   其大概都算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了
3. 因此  根本上師  不是只在有依止關係下來談  也就是它應可廣義的說
4. 另外 有一 “具恩的根本上師” 其是專指 傳授金剛戒體(灌頂)、解說密續、實修口訣(經驗引導)

請法友指出  如上認知上的不當處   謝謝

附上  二篇相關開示
A 何謂根本上師?  (節錄)
    根本 不是上師,是法。
  首先,要知道「根本上師」這個詞,打哪兒來?它來自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這句話。「根本」一詞指的是老師?還是法?「根本」指的是「法」。
  修依止善知識,是修其他的法之前,一定要修的,因為它是一種「助緣」,但不是「正因」,大家不要搞錯了。「根本」不代表正因,是「主要的助緣」之意。因此,「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的意思是,依止善知識這個法,是實修道次第的主要助緣。
  主要助緣,意謂著若沒有這個助緣,後面將無法實修生起證悟。失去主要助緣,實修的正因不論多麼努力種,都種不下去,也長不出果實。
  實修道次第,「修」才是正因。例如,修下士道,目標是為了生起下士道的證量,那麼,修下士道就是下士道證量的正因(真正的因、主要的因)。助緣是給予你下士道這個法的老師,你感恩、尊敬、祈求他…等等,就是修依止善知識。
  修中士道時,若是另外一位老師學,怎麼辦?祈求與感恩的對象,應該是誰?當然是指導修中士道的老師,因為我是跟他學的嘛,道理是這樣的。
  再者,指導我修學下士道的老師,突然圓寂了,下士道還沒學完吧,我該怎麼辦?應該再去找一位上師學,然後,也要對這位上師感恩尊敬。
  總之,實修的每一階段,所學的法,從哪裡來?對給予你這個法的老師,一定要感恩、尊敬、供養、祈求…等,就像對佛一樣。如此一來,所修的每一個階段中所必須具備的福德資糧,很容易齊備,逆緣也容易消除,這就是助緣。
  但光是這樣做,還不夠,自己也必須努力聞思修,只祈求上師加持,沒用的,因為,上師也只是助緣而已。有了助緣,自己好好聞思修,這才是正因!具足正因,證悟才會生起。
  一開始要先了解「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的含義。道,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根本依止善知識」是,每一階段實修的助緣,是依止善知識。對於給予我教法的上師,一定要尊敬、感恩、祈求,好好依止。
  根本,是主要的助緣。不過,上師不是主要的助緣,修依止善知識這個「法」,才是主要助緣。「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並不是說,依止的這位「上師」是根本,而是,依止善知識的「行為」是根本。
  這個地方,很多人都誤解。第一個誤解是,以為修依止善知識之後,後面下士道的證悟、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等證悟,只要全心全意依止一位上師,就可以全部獲得。
  這不可能啊!果真如此,《廣論》在依止善知識以後的內容,宗大師根本不必寫,只要寫依止善知識,不就成了?

道次第每一階段都要老實修
  因此,道次第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老實地修。《廣論》講前行、正行、結行,不是只有依止善知識才這樣做,而是整個道次第,每一個階段,都要努力精進修。
  第二個誤解是,以為「根本」一詞,指的是所依止的上師。事實上,「根本」不是指上師,而是「依止」這個法。「根本」也不是說有了這個法,其他的法也都會有。
  助緣與正因,二者要分清楚。根本,意指這個法,是一個主要的助緣,但不是正因。
  《廣論》在「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後,接著說「依止後應如何修」,代表「必須努力精進的修行」。
  如果只要一心依止善知識就好,其餘不必修,全部會自然獲得的話,宗大師就不必再說「依止後應如何修」了,具足助緣後,還要種正因,正因與助緣都齊備了,才會有「果」的出現。
  大部分的誤解來自於誤解「根本」二字的意義。「某某是我的根本上師」這樣講,很有問題,不應該把一位上師當根本,也沒有根本上師這種詞。「根本上師」這個詞,會帶來很多誤解。
  有人誤解「根本」指的是「人」、「上師」,實際上,指的是「實修上的法」。實修依止善知識的對境(人、上師),即稱之為根本上師。是這樣的意思。
  若將根本錯解為「上師」,不僅是誤解,還會帶來很多障礙。若連接到「人」的含義,我們就會區別上師的高下,那麼多上師中,只有一位才是根本主要的上師,其他的上師,就不是那麼「根本」,那麼重要。以這種心態去修依止善知識會出問題。
  修依止善知識時,對上師們要一視同仁,不可以區別大小、高低,因為,一切上師,都是體性一,無二無別。所有上師,都要平等的放在高高的位置上,不應有高低上的差別選擇。
  若將上師做高低、上下的區分,就變成有些上師如佛,有些上師如凡夫,有些上師如…這樣子,根本就沒有「修」,這樣修依止善知識有問題,反而帶來障礙,造下惡業。
  如果在上師之間區分上下高低,一定會對某些上師不依止,使用這個詞,不應誤解原意,妄加解釋。宗喀巴大師創建的格魯派,比較少用「根本上師」這種詞,即使使用也會充分理解或說明其中的正確意義,否則,會帶來障礙。
  總之,根本有二種意義,一個是「第一個要實修的法」,另一個就是「主要助緣」的意思
問:曾聽過每一個階段都有上師,但是,開示菩提心或引導行者獲得大證悟成佛的老師,叫做根本上師,例 如密勒日巴及馬爾巴的關係。請問要怎麼看呢?


答:將一切上師視為佛(視師如佛),是我們一定要修的。表相上,也許某人教我比較多的法,有些教的法 少一點,的確有這種情形。但是,內心上,都應該把這些上師們看成是體性一,無二無別,有的化身 這個、有的化身那個…。外相上的區分,不代表就是內心的想法。
  例如,阿底峽尊者的一百五十七位上師中,金洲大師分到最大的份量。但這也只是從表相的角度,內心 上,尊者一定將其他上師與金洲大師視為體性一,無二無別。
  修行的時候,一定要這樣子修。表面上的區分,是一般所說的「世俗」、「名言上」、「表相上」的意 思,絶不代表修行者對於上師們有高低大小上的區分。
《取材於雪歌仁波切講授《四聖諦》20080909台東》

B  法王嘉瓦仁波切 釋問  (節錄)

問題:成佛之道中,上師與弟子的關係,「根本上師」與「上師」如何區分?
法王回答:那對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在成佛之道中,我們想要成佛。那真正的可以讓我們「成佛的方便」是什麼呢? 就是「菩提心」與「空正見」。那我們要修學這個「菩提心」與「空正見」呢,我們因為不知道內容,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人來跟我們講說,跟我們指導..喔!什麼是「菩提心」?
     ....「僧寶」呢..他是可以..就是來幫助我們的。

           成佛依賴全圓道次第:正確、圓滿、次第無誤。

       那同樣這個「上師」呢,他是屬於是可以跟我們教導佛法的,扮演這樣的一種角色。所以說呢,我們要「成佛」,我們要得到「一切種智」,那個智慧,就是成佛的這個「道次第」呢,我們需要是「正確」的,而且不只是正確,而且需要是「圓滿」的,如果缺少什麼,可能我們就無法得到這個果位。那當然這種「道次第」我們不瞭解,所以需要有人來給我們指導。
修證必須依止善知識。

       同樣的呢,我們修行,要生起一個這個證量,我們需要對我們要修的這些內容呢,頭先要先去...要先聽聞,聽聞之後呢..我們會生起這個「聞所成慧」。.....那此上呢..再加上這個..有修行的這些「上師」,他的這個指導的話,那..對我們就..我們的受益就非常的大。

      比如在【入行論】呢,他有講到什麼..「菩提心」跟「空正見」的這些教授、這些道理,但是呢..如果叫我們這樣直接去修行,我們可能不知道怎麼修,...我們不知道。所以說,我們如果依止一位有修行的、有經驗的這樣「上師」,那對我們..我們的受益會很大的,因此「上師」是很重要的!

       那在,就是「戒律」的時候呢,在佛講說「戒律」的時候,這些「律典」裏面有提到一個就是,處所的一個「上師」。就是在「最初階段」我們需要這一個「上師」,也就是這個「上師」隨時你做什麼事都要跟他報備的這樣一種「上師」。那以這種「上師」而言,他也有他需要具備的條件。那同樣的就是說..「親教師」啊、或者說什麼「阿闍黎」啊,這些都有..在「戒律」當中都有提到他們必須具備的條件。

        那現在好像有一種現象會覺得說,「上師」跟這個轉世的這個「仁波切」好像變成是一樣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這個「上師」呢,他不是說你依這個地位高低來去判斷這個「上師」的,這種判斷方法是錯誤的!所以說要能夠「完全正確的講說這些道理」呢,所以講說道理的,所以我們所依止的這個「上師」呢,他的條件呢,一定要具備,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具備「三種條件」。
  
        堪為上師的三個條件:學識精湛、德行嚴謹、慈愍眾生。

        這個「三種條件」是什麼呢?其一是「才識精湛」,也就是「廣學多聞」的意思;其二是「德行嚴謹」,就是說..他把所聽聞的道理都有拿來修持。其三,他的這個「心地善良」,基本上是這..這三個。根本上師即具足三恩的密續金剛上師

那講到這個「第二個問題」,講到「根本上師」與「上師」如何差別?所謂的「根本上師」,以「密法」來講,我們是所謂..他是「具足三種恩德」的、「恩惠」的,我們就把他稱為是「根本上師」。

具足三恩指:傳授金剛戒體、解說密續、實修口訣(經驗引導)

這「三種恩惠」是什麼呢?第一個就是給我們「傳授灌頂」的、給我們這個「傳授金剛戒體」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他給我們講說這個「密續」的道理、講說「續典」,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呢,他是..他給我們傳授這個「引導文」,就是從他自己的體驗上,來教我們怎麼..如何的這個修行,講說這些「教授」。所以就是「具足這三種恩惠」的這個「上師」呢,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這個「根本上師」。
一般受戒和尚講授佛法教授修行皆屬於「上師」

那一般來講呢,就是傳授我們戒體的,就是我們「受戒」嘛,那授戒這個和尚呢,這些我們都可以把他視為是一般的「上師」。
   那同樣的,跟我們教法的,那這個..跟我們教法,就是我們不知道這些佛法,教導我們佛法的這個師長,也是可以說是「上師」。
   然後呢..教我們如何來修行、我們要怎麼來去修行?怎麼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都是屬於「上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2 07:47 , Processed in 0.03403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