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比較想請問的是1的前者 和 2的後者
不過師兄如果願意的話,是否也可以分析其他部分
如果"只"是自以為好的動機,只字若排除實際意樂如何的考量,不是前答"看動機"的意思.
若就妄語的情況而言,煩惱.想.等起三方面條件具全,已說而聞者解義,就是妄語究竟.
若就綺語的情況而言,煩惱.想.等起三方面條件具全,不須觀待聞者是否解義,才一說,已成究竟.
,如果"他方反應"不就動機中有無考量他方反應,純粹是講完後的他方反應,在妄語的情形下,是否成妄語究竟,就只是看對方是否解義.若是綺語,不必考量他方反應.
如果"他方反應"在動機中有所考量,就回歸意樂的分析,而且是著重其中有無與煩惱相應來作觀察.
這是在十不善業道上的觀察,如果就律儀(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密咒律儀)而言,觀察對方的狀況在某些戒條中是必要的,如菩薩律儀中為對方說空性道理,得先觀察對方是否為法器,這當中也有什麼原因未作觀察,及雖觀察後以為對方是法器.而對方實非法器等種種情況,而有犯戒與否及輕重等差別.
當然,你問的是否踩線,從本話題一開始出現“踩線”一詞,就沒有定義過這條線是哪一條線,而現今的討論,是環繞在業的問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