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陌上飘尘

急求各位师兄指点关于皈依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 发表于 2012-12-19 10:59
哦 实际上一楼的对依止的理解跟我认为的依止定义似乎一样啊。


是啊。我没有针对他回应。可是,我认为他犯了同样的错误定义。
我认为的版本是:
“依止”: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规范、状态、标准。
“依止师”:我怀疑到底有没有这个名词。出家有管教师(或别的名字,基本等于大家说的“依止师”概念);但在别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
“依止师父”:这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名词,相当于“吃+蛋糕”。

如果都认为1楼的问题和你一致,那么,就必须重新定义问题了。然而,在重新定义问题后,我认为24楼已经是正确而且很接近完整的回答了。

我认为的版本(这不是结论,起码老笨目前就似乎不认同,欢迎讨论):


  • 皈依师当然也是“师”。
  • “师”分很多种,如:皈依师,教授师,灌顶师,前行教授师等等。
  • 凡是(佛法上的)师长,其恩德是不可舍的。
  • 至于是否能够作为修行从前行到最后究竟觉悟的依止,则是看师父的能力和自己的抉择。
  • 如果仅仅作为皈依,只要是净戒出家师都可以作。这个法师有能力及资格进行授皈依和皈依教授,那么法师在皈依方面的指导任务就完成了。这就可以了。
  • 如果需要进一步修学和加深则必须重新看他的其他资格。
  • 如果他没有教授我们要学的内容的资格,必须另觅大德。
  • 如果他有教授我们要学的内容的资格,可以继续依止,但仍然也可以选择另觅大德,又或者同时继续跟他学皈依以上的其他东西,却又另外有别的师父。
  • 这里的另外依止并不是舍弃之前的师父。
发表于 2012-12-1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陌上飘尘 发表于 2012-12-18 21:45
……
那师兄在二楼说的“皈依过的肯定是自己依止的上师”又该怎么解释?恕末学愚钝,我糊涂了

我是说您说的“依止”与我说的依止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突然好热闹,有点不习惯了……
呵呵,玩笑,无论话题说到哪里去了,还是衷心感谢各位对我这个真正还没入门的后学的指点。
如果出于为更多有类似困惑的人解惑的目的,那么,希望各位继续论证,也好让类似我一样的好好学习,多多受益;
但是,我不得不声明的一点是,其实我发帖的原意很简单,基于如下理由,我发帖请求帮助:
第一,我发心皈依(虽然这个发心肯定不会达到完美,但是,用口语来说,就是,我是真真正正的,经过反复考量之后的,认真决定皈依的);
第二,要授予我皈依的上师,我确定是一位有清净传承,具德如法,绝对不单单符合“具足基本戒定慧三学的德相”标准的上师,同时我本人对上师也很恭敬,也明白上师传授皈依,这是相当大的恩德,所谓”师傅领进门“(后一句我不完全赞成,因此光引用前半句),对于领进门的这个师傅,给予足够的尊重,感念上师的恩德,我也承认;
第三,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管依止哪一位上师,出于什么原因,都认为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可能是我对”依止“理解的还不够全面,根据笨老大在13#的指点,我之前观念中的依止,指的是根本修信的,如果单单包括念恩生敬这一层含义,那按照上面说到的,我就完全没有疑问,也就不会发这个帖子了);
第四,我虽然很尊敬这位上师,是基于这位上师是有可以信任的人引荐的,至少在具德如法上完全没有必要怀疑的,但是,我本人对上师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观察,所以,才会产生疑问,发帖请各位师兄指点,授予皈依的上师,是否就意味自己接受这位上师成为自己依止的上师?因为不愿意在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依止。
但是,目前为止,综合各位老大的回答,对我本人来说,已经解惑了:
其一:明白了依止的不同含义;(笨老大13#的指点)
其二,明白了“师”分很多种,(上善老大25#的指点),补充一句,其实这个我之前模糊知道,但是没有区分的这个清楚;


当然,还是上面说的,如果各位愿意继续谈论,利益我们这些后学,“愿乐欲闻”:)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开始我就说,对于依止,很多时候都是争论不修,各家有各家的观点。
在某比丘那受了三皈依戒,当然和该比丘有了这个项目上的师徒关系。但是如果说只要是有师徒关系就有依止关系的话。我比较认可敦珠多吉24楼的观点。
之所以有争论,就是对依止理解。
在汉地,多有这样的观点,依止是唯一的,是根本的。仿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亲生父)”。所以初修者当然要担心了。了解一个师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都会说拿十德来衡量,可是对于初修人来说,也是很难。
发表于 2012-12-1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上善,受三皈依戒的目的是什么?
发表于 2012-12-19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一开始我就说,对于依止,很多时候都是争论不修,各家有各家的观点。


是如此,然而这没关系啊。主要如法的给观点,哪怕最后没结论,一样能学到很多新东西。甚至,哪怕最后大家都认为你对,你也能学到东西,譬如某些盲点(哪怕主要观点成立)。当然,这个有前提,“各家有各家的观点”必须是佛教观点,譬如你说某某经这样说,我说某某经却似乎相反。某些“观点”,在佛教(徒之间的)辩论上其实根本不必处理,因为,我们假设双方都承认佛经,而只关心佛教该怎么看,不关心道家怎么看、民间怎么看、傻瓜怎么看、元芳怎么看。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在某比丘那受了三皈依戒,当然和该比丘有了这个项目上的师徒关系。


起码这点有共识了。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之所以有争论,就是对依止理解。


是的。但不只是这样。我和您的分歧在这点,我和老笨的分歧却在皈依师的起码资格上(在这点上我却和您一致)。必须理出分歧才能继续嘛。
我对“依止”的尝试定义已经列出,请说明不合理之处。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在汉地,多有这样的观点,依止是唯一的,是根本的。仿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亲生父)”。所以初修者当然要担心了。了解一个师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是我上面说的“不必处理”的范围。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关心佛教怎么说。“汉地”怎么说、孔子怎么说,都和我们没有关系。当然,我知道,汉传佛教普遍可能有此思想,甚至汉族学藏传者也有,然而,仍然不必处理,除非能拿出经典依据。讨论或者辩论,涉及一个“范围”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假设的范围应该是双方以佛经作为权威,对方拿不出经典依据,那么,只是“觉得应该是这样”或者“有一个和尚这么说”,我们根本不必处理,唯一一些小例外是由于论坛的教派性,如果拿出宗大师或者教派内很权威的历史大师的话,在没有别的更高而矛盾的前提下,我觉得视为和圣言量级别,在此论坛上应该算是合理的。
回到话题,必须“唯一的,根本的”,这些的依据在哪?如果没有,那么等于没说,根本不必理会他。既然我们是佛教徒,在这点上,我们唯一需要处理、关心的是佛怎么说,孔子怎么说不是我们的问题,郭靖怎么想不是我们需要效法的。而我不认为佛教有说必须“唯一”。这是瞎掰、无知之说。相反,佛经有许多相反的例子。“唯一的,根本的”说法,我觉得就是汉人文化伦理观+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种控制手段而已。
我也学拳。学拳,起码在我学的这派里,就是要求“唯一的,根本的”,那么,我当然必须跟着做,而不是把佛教伦理观加在这上面。同道理,作为佛教徒,我们在佛教上,应该跟着佛教做法,而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唯一的,根本的”伦理观,虽然它本身没错。
如果哪位能给出很确切、无法误解的佛经证据说必须“唯一的,根本的”,马上就能推翻我的观点。否则的话,就不应该把别的文化观点加在佛教上;佛经没说的,甚至说相反的,我们别按照武林规矩来自己发明新佛教规矩,更不能用来作为规范,否则,这涉及戒禁取,是很不好的事。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很多人都会说拿十德来衡量,可是对于初修人来说,也是很难。


是,但我不认同,老笨也还没回应。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受三皈依戒的目的是什么?


不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受三皈依戒的目的,简单说,不就是为了要得到三皈依吗?




发表于 2012-12-1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看来,楼主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剩下的是我们假设上的,进一步的讨论,欢迎楼主参加,但和楼主所问不一定是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了。

我还是不认同上善的说法,理由是,按照上善的说法,不认同我说的【善知识应该具足基本戒定慧三学的德相】,认为只要弟子这边有皈依三宝的欲望,确信自己已经得到皈依,那么皈依就已经达成了,皈依戒也有了。我认为不是这样
我认为,这就像传戒或口授一样,要善知识自己有皈依的戒体,而且要有传承,就像上师传口授有自己的这个口授的历代传承一样,这样传下来的皈依戒才是成立的,这样传来的口授才是真正有加持力的。如果传授皈依的人本身都不具足一定的功德,至少连清净的皈依戒体都没有,那么如何能令被传授的弟子得到皈依戒体呢?
事实上,上善也假设例如沙弥这类的,作为传授皈依的善知识,也潜含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个传授者必须自己有皈依戒的戒体,也就是自己已经受过皈依。
所以,我觉得单纯从弟子这一边来说,仅仅弟子有意愿要皈依三宝,仅仅弟子对善知识起尊重、敬信之心,就可以得到皈依,这种说法我还是无法认同。
按照上善的理论,那么一个伊斯兰教的阿訇假扮佛教善知识(仅仅是极端的假设,无其他义),按照皈依仪轨为弟子授皈依,弟子以为这位善知识是佛教具格善知识(也就是有信心),有皈依三宝的意愿,对三宝也有正确的认知,那么这位弟子就能得到皈依,具足皈依戒的戒体?戒律本身也是要有传承的吧,不可能传戒的人本身就没戒体,弟子却会有戒体。

佛像、经卷前有自誓受,但那是另外一种情况,我觉得和目前讨论,并不直接相关。
发表于 2012-12-19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2-19 12:13
是如此,然而这没关系啊。主要如法的给观点,哪怕最后没结论,一样能学到很多新东西。甚至,哪怕最后大 ...

flythrough 发表于 2012-12-19 11:55
很多人都会说拿十德来衡量,可是对于初修人来说,也是很难。

是,但我不认同,老笨也还没回应。


——我回应了,不必十德,但至少应具足基本的戒定慧德相,当然,上善似乎连这个基本德相都不认可,甚至假设是不需任何德相,但我觉得在他的假设里面,仍然是潜含了一些条件的。
发表于 2012-12-1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49、50:
我想我们接近结论了。


按照上善的说法,不认同我说的【善知识应该具足基本戒定慧三学的德相】,认为只要弟子这边有皈依三宝的欲望,确信自己已经得到皈依,那么皈依就已经达成了,皈依戒也有了。我认为不是这样
我认为,这就像传戒或口授一样,要善知识自己有皈依的戒体,而且要有传承,就像上师传口授有自己的这个口授的历代传承一样,这样传下来的皈依戒才是成立的,这样传来的口授才是真正有加持力的。如果传授皈依的人本身都不具足一定的功德,至少连清净的皈依戒体都没有,那么如何能令被传授的弟子得到皈依戒体呢?
事实上,上善也假设例如沙弥这类的,作为传授皈依的善知识,也潜含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个传授者必须自己有皈依戒的戒体,也就是自己已经受过皈依。
所以,我觉得单纯从弟子这一边来说,仅仅弟子有意愿要皈依三宝,仅仅弟子对善知识起尊重、敬信之心,就可以得到皈依,这种说法我还是无法认同。

我并没那么认为啊!
我主张:
  • 不必“具足基本戒定慧三学的德相”
  • 并没认为老师什么都不必要
  • 老师当然需要自己有皈依的戒体而且要有传承
  • 我从来没说过他们连这个都不必有!
可是,“自己有皈依的戒”并不等于你说的“具足基本戒定慧三学的德相”,对不对?
我觉得,我们有足够理由把比丘沙弥等合理视为自己有皈依的戒、有皈依戒的戒体、自己已经受过皈依、有(皈依的)传承。我不认为我这个假设过分。
如果承认这说法,我想我们就已经结了。如果不承认而仍然坚持必须“具足基本戒定慧三学的德相”,我认为这只是美好的期望,可是在经典里不见得能拿出很实在的依据。经典里可能会说好老师必须具足三学,也说给皈依必须什么资格,但大概没有说给皈依的老师最低资格必须“具足三学”。这点很容易结,你拿出证据,事情就完了。如果没有证据,那么,我想我的说法应该成立。

发表于 2012-12-1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2-12-19 12:38
——我回应了,不必十德,但至少应具足基本的戒定慧德相,当然,上善似乎连这个基本德相都不认可,甚至假设是不需任何德相,但我觉得在他的假设里面,仍然是潜含了一些条件的。
  • 不承认需要至少应具足基本的戒定慧德相
  • 从来没说过“不需任何德相”,这从来不是我的主张
  • 承认有潜含了“一些条件”,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应具足基本的戒定慧德相”
发表于 2012-12-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2-19 12:55
  • 不承认需要至少应具足基本的戒定慧德相
  • 从来没说过“不需任何德相”,这从来不是我的主张
  • 承认 ...

  • 前面看的匆忙,如果上善也说对传授皈依的善知识有一些最低要求(只是这些最低要求跟我说的不一样),那么就OK,现在看来,在对弟子的要求这方面,没有什么异议了,弟子应该有殷切的要求皈依的意愿,也就是发心皈依三宝;对传授三皈依的善知识有尊重和敬信之心,对三宝的基本含义有正确的认知,这些应该是没争议的。
    对传授三皈依的师资要求,也有一些共同点,至少要是得到过皈依传承,具足皈依戒的,我觉得还有一些条件,例如能听懂对方说的话,能照着仪轨(或者以一定的仪式)来传授,至少是这样的善知识。
    如果要我拿出教证,证明我说的最低师资要求是具足基本的戒定慧德相,这教证我拿不出,但我觉得如果对【基本戒定慧德相】进行再阐述,也许可以避免争议。
    例如,我可以把基本的戒解释为【具足皈依戒】,这就和上善的说法一样了。再把基本的慧解释为【能听懂对方说的话,能照着仪轨(或者以一定的仪式)来传授三皈依】,也可以解释通。基本的定这条不太好解释,也许可以解释为,只要能安住在整个皈依仪式,而不会散乱到让仪式无法进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定的德相,那么似乎就完全没有分别了。

    不知师资最低要求这点,在经论上有没有什么教证,这样也许能让这个结论更加充实一点,也更加可靠一些。
    发表于 2012-12-1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2-12-19 13:28
    不知师资最低要求这点,在经论上有没有什么教证,这样也许能让这个结论更加充实一点,也更加可靠一些。


    我只是懒得找皈依教证而已,但肯定有,就是譬如比丘什么的那类。此外,传八关斋戒也有确切教证,基本条件也不外乎比丘、有此传承而已,并没要求三学。戒通常视为在皈依之上,传(此)戒也不外乎如此,那么,没道理传皈依还需要更高资格呀!
    此外,你的基本三学的诠释太扭曲了啦,我觉得这样解释太勉强。
    发表于 2012-12-1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人为师,这个人必然有你没有而想从他那得到的东西(皈依戒体、口诀教授、引导教授、讲解教授等等)嘛。而不管楼主是否将其视为师父,但其实楼主是承认对方有皈依戒体的,他也想从他那得到,对方也愿意授,这就可以了嘛,这就构成师徒关系了。
    发表于 2012-12-19 14: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陌上飘尘 于 2012-12-19 14:17 编辑

    正好,这个帖子既然已经吸引了各位师兄的注意,那我趁机再请诸位在讨论的同时,继续为后学解惑吧,还是关于皈依的疑惑:
    就目前了解的来说,我是不是可以认为:皈依,应该是个时间段,一个从正式的,如法的皈依为起点,到世间寿结束为终点(在中途舍弃皈依戒的不予讨论的前提下)的过程,而不是单指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即×年×月×日得到皈依),如果上面的认识没有错误,那么,举例说,只要我不舍弃皈依,不管做的是否到位,应该可以认为,我已经得到皈依,并持续的保持了皈依的这种状态(当然是理论上的,至于是否真的能一直完满保持,不做讨论)
    问题是,是否可以重复皈依?既然皈依是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节点,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重复皈依呢?(其实,就是想问,已经得到皈依的前提下,为什么还会有重复皈依这种情况呢?)
    没理解错误的话(相信应该不会错),皈依≠依止,那么,为了求法,依止不只一位上师,这完全没有任何疑问是可以的,但是,重复皈依是个什么情况?我知道确实有这种状况存在(上边上善老大不就拿出了在两位汉传大德那里受皈依的皈依证嘛),所以很想知道是什么情况下,可以重复皈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2 05:30 , Processed in 0.03648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