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金剛智即譯此尊名為「迦那缽底」,並譯有《佛說金色迦那缽底陀羅尼經》,此外亦有寫成俄那缽底、那缽底、伽那缽底、娜簸底等音譯名詞;在印度的神話中說其為濕婆神及烏瑪天妃之次子,以統率父親大自在天兵軍眾,故稱為「眾會之主」,Gan.a 漢義即為眾會、軍眾、群聚,pati 為主人、支配者之意;又因其具象頭,世人依相呼名,有時俗稱「象鼻天」,然其並非只是象鼻財神之階位。
傳說大自在天王(濕婆)有眾會主及塞犍陀(skandha or ka rttikeya) 二子,天與非天相戰,眾會主被非天斬傷頭頸,求大自在天以神通觀之,得知斷頸之後,旋即在尚煖之時,再安新頭即可活命,故遣眷屬沿途遇誰即速取頭來,部眾見一幼象,旋取象首來歸,接之果得續命,因此為象頭;又其兄弟一日彈石為戲,塞犍陀投石不慎打斷其左象牙,故缺一牙,眾會主本為外道天神,神通威力廣大,釋尊囑觀音菩薩調伏之,觀音化現其形,調伏令其立下不損惱眾生,並成為受持三學並如法修行者之享用及事業助伴,若有違誓,願頭粉碎之誓言。其常在鬼宿木曜會合之日間巡視世間,助修法者順緣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