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講記,有幾點要特別說明。首先,本經在內容上主要是須菩提與佛陀的對話,因為同一個問題須菩提前後問了二次,因而本經可依它分為前後二個大段。除此之外,都是世尊一層層的解析空性之理與去除行者可能有的執著。在分段上,仁波切則以佛陀與須菩提的發言而分,同時分別標以序號。為了更簡約,編者以須菩提與世尊間的問答為單位,標以序號。在序號之後,標上 S 或 B,它們分別代表須菩提及佛陀。每個問答由須菩提開始,由世尊結尾。由於佛陀經常在解析後,再提出另一個問題以試探須菩提有沒有另一層的執著,由於須菩提的回答屬另一個問答單元,因此問題與其答案,往往不列在同一問答單元。
再者,在羅什版與藏文版比對時,為了更清楚同一段譯文在其他譯本的表達差異,編者將這份資料列於該文的註腳處。為方便檢索,編者將找到的本經六部譯本附錄於書末,同時依著本講記的分段方式予以標號。其中附錄一及附錄一 A 都是鳩摩羅什的譯本,二者的差別在於附錄一的標號受到藏文版的影響,附錄一 A為本文獨自的標號,與別的版本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