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Re:21.毗钵舍那所缘讨论区
<BLOCKQUOTE><FONT color=#0000ff><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六子大明咒</B> 发表于 <I>2006-4-12 13:06:56</I> :<BR>佛陀时代的观禅是四念处,所缘是实象,而不是所谓的自我引导冥想,以旁观的角度观察身心,这才客观,先下定义是空的,去冥想无我不是佛陀的法门 <HR></FONT></BLOCKQUOTE><P><FONT color=#0000ff>四念处,令人直接逐步观见实相:如是……如是则……。在直接的内观下,产生不攀缘诸法的效果,可以达到清净、解脱。</FONT></P><P><FONT color=#0000ff>毗钵舍那的要求很高,是在获得奢摩他(初禅以上)的基础上,以心意观察、思考“所要修习、思考、解决的内容、问题”。比如,通过四念处观察到的诸行无常,于毗钵舍那中,可以逻辑分析其无常的规律性(无自性?)。这样的话,对于同样的感性素材,以毗钵舍那深入抉择,可以获得更加理性的认识,更能解脱知见障碍。</FONT></P><P><FONT color=#0000ff>也许这种以“诸行无常”为基础的思考,已然带有某种定义(诸行无常),所以仁者称之为“自我引导冥想”。由于中观坚持诸法无自性的原则,对于已有的认识、原有的见解,亦同等反省、批判,不会想当然地视为必然前提,因此,这种思考过程中的引导倾向,是可以自行克服的。结果,仍然是要达到究竟真实。在中观的毗钵舍那修法中,诸法不仅得到充足的感性体验,更得到彻底的理性分析。行之,可以发现,毗钵舍那可谓最少偏见、最能深入定慧双修的好方法。至于这是否佛陀的法门,呵呵,一言难尽啊。</FONT></P><p>[此帖子已被 小白杨 在 2006-4-14 15:29:52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