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确是无法确切了知。但是佛和后代大德通过种种开示、种种正理,至少能让我们知道:无论世俗谛,还是胜义谛,烦恼本身就是菩提,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我记得以前上一个美国老头的作文课时,老头云:不少中国学生思维不清楚,你们得多做相关的练习。其中有一项就是区分一句话是statement还是metopher。他给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She is like a flower. (S) Shi is a flower. (M)这对于咱们读经,同样也适用。“烦恼即菩提”,实际上也就是metopher。
咱们佛教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读书时要注意的技巧。倘不注意这些技巧,依文解义,总归免不了“佛冤”。除宗大师经常教导的要注意加“简别语”,为我们所熟悉之外,无著世亲菩萨在《摄论》、《摄论释》中也宣说了“四意趣”。摘录词典如下:
————————————————————————————————
(1)平等意趣(梵samata^-abhipra^ya^h!,藏mn~am-pa n~d-la dgon%s-pa)︰即对治差别障的说法。又译法同意趣、平等意。譬如经中释尊表示自己即为过去的毗婆尸佛,此乃为对治有情之惑所设的远方便。此之平等有通、别二义︰{1}通平等,谓二佛所证法身平等。{2}别平等,谓二佛之因果、恩德平等。
(2)别时意趣(梵ka^la^ntara-abhipra^ya^h!,藏dus-gshan-la dgon%s-pa)︰即治懈怠障的说法。又译时节意趣、别时意。譬如经中说诵持多宝佛名者定得不退堕无上菩提,亦即为策励懈怠者,而将并非当下可得的利益说成即刻可得。此有行、唯愿二义︰{1}行别时意,即将实则为别时的利益说成即时有,其意在令众生成佛。{2}唯愿别时意,如说唯依发愿得生安乐佛土,其意在令众生往生。
(3)别义意趣(梵artha^ntara^bh,藏don-gshan-la dgon%s-pa)︰即治轻法障的教说。又译义中间意趣、别义意。譬如论中说今日得闻大乘经而解了且能证入,乃因过去世已逢事恒沙诸佛之故,所言虽仅及解了大乘教义,然其义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即所说与言外之意有别之谓。
(4)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梵pudgala^ntara-abhi-pra^ya^h!,藏gan%-zag-gshan-la dgon%s-pa)︰即治小喜足障的教说。又译顺众生心意趣、众生乐欲意、众生意乐意趣、别欲意。表随众生之意乐而作种种说法之意。譬如经中或赞叹布施,或毁訾布施。其所以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
————————————————————————————————
倘若“烦恼即菩提”是说“果上”烦恼本身就是菩提,也就是说在佛眼里烦恼和菩提自身是一回事,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正如宗大师不点名地批评他空见时说,倘若观待胜义理智一切法是有,那我们观一切法为空,岂不成了违背事实、不如法之观修了吗?同样的道理,倘若观待胜义理智烦恼和菩提本身是一回事,那么三乘行者断烦恼、证菩提,也就成了违背事实、不如法之修了。另一方面,佛不是仅仅有胜义理智,佛也有无漏的世俗智,他观待世俗智的显现,就更不可能是烦恼本身即为菩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