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上善如水

堪萨师公著作《遍益明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内容是讲出家的利益、假装出家人的果报、袈裟表义等等。
我们这里大概没多少人准备出家或者需要知道袈裟表义,所以可能没很大需要,可是,我觉得师公年纪大,教书一辈子但没怎么写作,既然有这么少数著作的其中一本,也有汉文版,本来可以流通的,如果因为我个人没兴趣和个人的懒惰,导致此书在网上不存在,就太不好了。
发表于 2009-1-1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资印刷、流通

[ 本帖最后由 语自在 于 2009-1-18 20: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善说,能让更多人,读到仁波且戒学方面著作!:victory:
发表于 2009-1-1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至尊上师三宝堪萨仁波切!!!
为了我等一切有情 生生世世(尤其是作出家佛子的好因缘)学修佛法的长远利益,随喜赞叹大家“集资印刷、流通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遍益明鏡——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之1

遍益明鏡 ——勸勉修習聖教根本調伏正法






聖教根本內珍心要藏,大師聖教皆贊律調伏,教主第四能王及上座,堅固善巧持律我稱揚!



為令追隨我們大師而出家的修行者,能夠受持修學聖教根本調伏正法,特加勸勉,使生歡喜增長心力,故依典籍所說陳述調伏之大;正文則唯依經講述實行。
以出離之戒律而言調伏或別解脫戒之大義,則有大師與聖教兩方面,為佛所數數稱讚。
《授記分別》中:“勝者大師之正法,亦經亦法為調伏,此是大師與聖教,此二無別故應禮。”這是讚頌調伏或別解脫戒如同大師。如經雲:“我入涅槃後,此汝等大師,諸佛皆恭敬,殷贊比丘前。”“佛聖教之本、聖教之增長、一切能持之基是為調伏。”《大德法商主贊調伏》中:“猶如樹木之主根,是長普持二之基,如是諸正法聚中,說因與本是調伏。猶如地為生物基,由此出生諸果實,調伏為戒進等基,由此出生諸福德。以諸功德依戒住,說彼住處是調伏,若住調伏能得度,不住豈可得度脫?譬如堅實無縫堤,可遮瀑流令退返,如是調伏聖者堤,可遮破戒之瀑流。諸佛及與獨覺眾,得菩提及身心淨,具足功德阿羅漢,彼等之因亦調伏。佛滅度後修餘法,契經支分及世言,不行學處調伏滅,故較諸佛此為稀。制心狂象此鐵鉤,調伏難調此牛轡,亦如苑邊深坑塹,能伏有漏諸瀑流,勝者大師之正教,亦經亦法為調伏,此是大師與聖教,此二無別故應禮。現在住世諸世尊,由恭敬此故得成,此怙中怙真依處,是故虔禮妙律儀。[1]昔諸譯師赴印度求學時,勸勉的人都說:“戒為聖教根本一定要修學。”如《大德法商主贊調伏》中引別解脫戒經文:“世尊調伏海,深廣無邊際,一切心要藏,是為別解脫。此為正法王,最勝導諸法,此比丘商聚,學處大商鋪。破戒苦逼惱,此除毒妙藥。盛壯意難調,此律為轡勒。輪回海深廣,此解脫船航。趨於善趣者,此渡流津梁。此道勝煩惱,諸佛之導首。此登解脫城,如階與基處。我入涅槃後,此汝等大師,出家應恭敬,殷贊比丘前。”[2]“智者欲自善,及欲令具果,當於別解脫,殷勤而聽聞。比丘調諸根,不變佛出家,欲定解脫者,當持別解脫。俱胝長劫中,難聞別解脫,受持更難得,修行最稀有。”又雲:“如是戒經尾,具名別解脫,於此當廣誦。佛及聲聞眾,皆共敬於是。於此具恭敬,當得無為法,當起當出離,當入於佛教,如象摧泥舍,當破死主軍。其住不放逸,互相護戒律,為宏於佛教,當誦解脫律,僧伽作長淨。何故誦戒經,何故作長淨,戒律當守護,如犛牛愛尾。誦別解脫律,所積諸福德,一切諸世間,願得釋尊位。[3]持律大師布敦寶成說:“盡集一切世間諸珍寶,遠勝於彼是調伏法寶,大師一切智者正法中,此為心藏故禮諸持律。”持律大師大宗喀巴說:“佛語無餘攝三藏,故教心要是三學,其首則為戒學處,故說此處是調伏。”如是宗大師在他所著的《調伏海心要》中也說:“依何能順易,得至解脫城,善逝教心要,最勝別解脫。”又:“由護持戒律,暫果為人天,究竟則說為,得獲三菩提,勤者當恒敬,守護別解脫。”如此等等。

[1]参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一》。
[2]参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一》。
[3]参看《根本說一切有戒经》,唐义净三藏译。此处引用的藏文《戒经》与汉译文句略有出入,依藏文译出。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受持大調伏律的功德利益:


《律本事》[1]中:“持我律之補特伽羅得五種利益:一、增四部眾;二、不須隨餘教語;三、護持過去未來諸正覺世尊內府庫藏;四、住於僧中無諸熱惱;五、為與法相順故懲治粗暴。複有五種:一、於義不雜;二、抉擇諸義極為決定;三、善持學處諸基;四、心之(法義)顯現生起且得久住;五、為後世能現(之因)。複有五種:一、持戒者所住之方我令(法義)現起;二、令其明瞭;三、令見光明;四、此方我不勞心;五、此方我不見其空(無所得)。複有五種:如來出世間,創制與隨制,呵責與開許,五五亦如是。複有五:有難及非難,教誡及開示,乃至於學力,此第六五種。複有五:知犯與不犯,知所犯輕重,廣誦毗奈耶,如是為五種。”[2]如是說調伏贊,啟諸上座歡喜誦持毗尼。


[1]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唐义净三藏由梵译汉。
[2]参看《四分律第五十九卷》
发表于 2009-1-1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至尊上师三宝堪萨仁波切!!!
真是汉地格鲁巴纯真清净传承法脉中关于证法(戒定慧三学)的稀有难得的著述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大調伏學處之基制戒的功德:


此有(比丘)二百五十三條大戒等八種別解脫學處功德的差別。在制(比丘)第一波羅夷戒時,(佛說:)“由此因緣我觀十利,為聲聞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學處。雲何為十:一攝取於僧故、二令僧歡喜故、三令僧樂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慚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長故、八斷現在有漏故、九斷未來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顯揚正法廣利人天、我今為諸聲聞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1]因此,我等後學繼舉先哲鵝黃勝幢[2]的上座僧眾遍諸國土,為了令僧團長久住世,應當對八種別解脫學處認真修學,不令混雜,對教誡開遮等細微之處也應謹慎住不放逸,依照“宜時宜處”的原則,守護聖教的內府珍藏調伏正法,不令損耗。所謂“宜時宜處”,《臥具事》中:“佛住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入無餘涅槃時,告諸比丘,我廣說毗尼,今略攝之開示昔未說者,汝等諦聽,持之於心。諸比丘,我昔未開許亦未遮止者,若不可依不順毗尼,以不順故則不可行。若可依而不順毗尼,是為可也故當行之。于此莫生憂悔。”于此應牢記在心,對正法根本調伏律藏,應如眼珠和生命一樣去珍惜,此舉意義重大,福德無量。

[1] 参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一》。

[2] 此指出家僧众身披黄色袈裟。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4

大調伏律學處中戒及持戒的功德:

如《極愛比丘經》中:“戒為最勝樂,戒是解脫道,戒為功德田,戒是諸佛因。此戒為最勝,當護如眼珠,為命而失戒,無智是愚人。命斷有後世,失戒非如此,故我弟子眾,持戒當堅。”《清淨戒經》中:“是故大師極贊戒,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為最勝嚴,持戒如香及塗香,持戒心得歡喜住。淨戒凡夫成勝士,即令毒蛇大黑龍,亦不能害況其餘。持戒比丘具光明,持戒美名得安樂,持戒是為上趣因,護戒能令獲涅槃。”如是,《賢愚經》第十六品沙彌持戒品中[1]:“戒為入道之初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途。若持淨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戒亦如是。猶如大海多有阿修羅黿龜水性摩竭魚等大眾生居,戒海亦爾,多有三乘大眾生居。譬如大海多諸金銀琉璃等寶,戒海亦爾,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諸禪三昧如是等寶。猶如大海,金剛為底,金剛山圍,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減。戒海亦爾,毗尼為底,阿毗曇山,以為圍繞,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爾,不增不減。何以故?注入不增不減,下阿鼻火,上沖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減。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減。”這裏,對於持戒的功德,不持戒的過失,佛用諸多比喻廣為演說。《觀察犯戒五類善不善果經》中,對大戒中五類墮罪守護不犯的功德,以及違犯的過失,以種種比喻加以說明,為持律者之必讀。得大善巧的阿闍梨智慧吉祥賢所著的《論戒、律、三昧耶互不相違》中也說:“比丘利眾生,菩薩悲心切,若欲作利他,比丘調伏律,更勝菩薩戒,故尤當依戒。調伏所詮戒,唯比丘能修,盡壽而依止,不舍眾生事。”而《調伏頌》[2]中:“可贊財圓滿,能生勝梵宮,三摩地涅槃,並由於戒得。”世親阿闍梨所著的《言戒》中也廣說道:“若海與牛跡,其中水差別,佈施與持戒,差別亦如是。若人信敬心,百年行佈施,若守戒一日,較彼遠為勝。下劣如屠夫,亦可行佈施,而彼於戒律,不堪能守護。佈施極盛廣,亦非大施主,護戒極清淨,是名大施主。”阿闍梨明稱著有《戒言釋》對此有清晰的闡釋。《親友書》中:“汝戒勿衰勿詆毀,勿雜勿染當清淨,戒如大地為一切,動與不動功德基。”《入中論》中:“諸異生與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屍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竭。”[3]《道次攝頌》中:“屍羅如水洗惡行,亦如月光除熱惱,處眾威嚴如須彌,不作恐怖眾生敬,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應護如眼目,我修如是瑜伽行,欲解脫者如是行。”[4]


[1] 见《贤愚经》卷五沙弥守戒自杀品第二十三。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2] 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唐义净三藏译。

[3] 见《入中论》,月称菩萨著,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4] 参看《菩提道次第摄颂》,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5

破戒的過失:

如《律分別》 中:“若于大悲大師教,略微思欲稍逾越,由此得苦難堪忍,如焚竹林菴摩林。或有違背于王命,而可不受於責罰,若誰非理逾佛誡,當如傍生樹頭龍 。”《清淨戒經》中:“若無有人誰見貌,如是無戒不見法,譬如無足不堪行,無戒不能得解脫,猶如妙瓶盛珍寶,戒為諸法之生基,瓶破不堪盛珍寶,戒若穿漏法盡失,初則戒律已無有,後雖欲得涅槃法,卻如缺耳殘鼻人,不堪對鏡無需要。莫聞莫觀如是人,護戒之人生上趣,多、具、護聞生上趣。”對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過失,結合五類墮罪各各的輕重,《觀察犯戒五類善不善果經》中都有說明,請認真閱讀。《入中論》中:“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佈施果,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如是等等經論中諸多言說,應當牢記多加思維。昔佛在世時,南印度有二比丘,一同前往禮佛。途中乾渴欲飲水,而沒有帶濾水囊 ,一比丘說:“無濾而飲水有違學處,不能喝!”於是乾渴而死,死後立即生天,與諸天子一起見佛聞法,得見聖諦。另一比丘說:“若不喝水必然渴死,不能見佛,還是喝吧!”於是喝水後繼續朝佛,終於見到了佛,佛說:“比丘,你不遵我所制戒,見我也無益。”所以,想要令自己得到安樂,就應當珍愛自己所受的學處。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6



未出家受戒而身披出家衣也有罪過:




《極愛比丘經》中:“若人自欺誑,未住出家戒,而持善逝幢,外貌徒相似,謂我為比丘,如狂象豁鼻,孕婦飲酸酵,此人一日中,罪種極無量,當來必自受,種種諸損害。若不住學處,而持善逝幢,於其刹那間,失色住俗家,有貌無學處,此人為一切,世間所不愛,皆共訶譏嫌。譬如良材木,而常生枝節,其人徒貌久,極增罪孽言,增長諸惡業。”因此,若舍出家戒律,而仍披著代表佛的勝幢——出家衣服,其罪極重,如上《極愛比丘經》中所述,故尤須謹慎。究其原因則因其會損害佛教的形象,增長與教法相違的邪命,因而對正法造成很大的障礙,在教法的傳承和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為免文字繁冗,在這裏就不贅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7

出家的功德:

《贊出家功德品第十五》 中:“(爾時世尊,讚歎)出家功德因緣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佈施之報,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猶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為勝。何以故?佈施之報,福有限極。出家之福,無量無邊。又持戒果報,五通神仙,受天福報,極至梵世。於佛法中,出家果報,不可思議,乃至涅槃,福故不盡。假使有人,起七寶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寶塔者,貪惡愚人,能壞破故。出家之法,無有毀壞。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無勝故。如百盲人,有一明醫,能治其目,一時明見。又有百人,罪應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雖複無量,猶亦不如聽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何以故?雖能施於二種人目,此人唯各獲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敗壞。聽人出家,若自出家,輾轉示導眾生永劫無上慧眼。慧眼之性,曆劫無壞。何以故?福報人天之中,恣意受樂,無窮無盡,畢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滅魔眷屬,增益佛種。摧滅惡法,長養善法。滅除罪垢,興無上福業。是故佛說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于大海,廣於虛空。若使有人為出家者,作諸留難,令不從志,其罪甚重。如夜黑闇無所睹見,是人罪報,亦複如是。入深地獄黑闇無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報,亦複如是,一切諸惡,皆集其身。如須彌山劫火所燒,無有遺餘,此人亦爾,地獄火燒,無有窮已。譬如迦留樓醯尼藥,極為毒苦,若等斤兩,比于石蜜。彼善惡報,亦複如是 。聽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羅為水,洗結使之垢,能滅除生死之苦,為涅槃之因。以毗尼為足,踐淨戒之地,阿毗曇為目,視世善惡,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義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勝。”此品的末尾:“時城中人,多發淨心,或有聽放男女奴婢人民令出家者,或自出家者,莫不歡喜相勸出家,以是因緣,出家功德,無量無邊。福增百歲,方乃出家,成就如是諸大功德,況諸盛年,欲求妙勝大果報者,應勤修法出家學道。”如經中所說,家主福增出家時年已百歲,依然能證得廣大的功德,其詳細情況請觀此品。如是出家的功德,在《別解脫戒經》中:“即令諸佛名,世間極難聞。”“汝當求出離,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舍,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 因而,若發心出家走向寺院,步步都有無量的福德。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出家,若沒有敗壞戒律,此生可得四種果位 ,即或今生不得解脫,也必定能於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彌勒世尊出世時,成為彌勒佛的首會弟子,證得四種果位,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弟子所說,其時彌勒菩薩正是會中的上首。若於釋迦牟尼佛教下出家,中雖破戒,在賢劫千佛中最後的勝解佛出世時,也必定能得到解脫,這是佛親口所許。如同活的大象能值百金,而死象也同樣值百金。不用說於佛教出家而未犯戒者,就是犯戒的出家人,他的福德也不是再好的普通人所能比其少分。這也是佛金口所說。而密乘中,比丘金剛持勝過沙彌金剛持,沙彌金剛持勝過在家金剛持,在有比丘金剛持的地方,沙彌金剛持和在家金剛持都不得說法,有沙彌金剛持在家金剛持不說法。時輪法中也有明言:國王的上師須由比丘金剛持來作,而不可由在家金剛持作,然而也應以具足智慧為首要。而八種別解脫戒律也是菩薩戒的基礎,都不相違。如同不可請轉輪王到貧舍中,菩薩戒也不可沒有別解脫戒。賢劫千佛都依出家身而成佛。身披出家服飾,以能令大家見聞的形象宏揚出家教法,有這樣最好的清淨榜樣,所在之處,教證的正法自然興盛宏揚而且保持純淨。這種情形我們都有看見過。《普賢行願品》中:“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入行論》中:“我由文殊恩,得地登極喜,常得憶宿命,出家修梵行。”《律本事》中:“諸未出家者應禮出家者,出家沙彌應禮比丘,比丘幼序應禮諸長者,世間諸天應禮佛。”還以和氣四瑞的故事來作比喻。如是諸佛菩薩皆發大願出家修行,三界的依身中沒有比出家身更高更勝,《賢愚經》贊出家功德品第十五中說障礙出家積極重地獄惡業,對願出家或尚猶豫者也應勸勉或令其心堅固,若喪其志罪過很大,更不可說出家丟臉之類的話,何況對清淨出家的男女眾,乃至於出家還俗之人也比未出過家者福德大得無量。有的人最初離五擇定 而出家,後不能忍受出家生活,雖可還俗,然而出家能生無量福德,所以應勸勉他們堅持出家。京俄仁波切紮巴絳曲在他的父親臨終前一個月,讓父親出家,說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此類的史實還有很多。將來佛法最後的時期,裏地的國王所供的五百出家人也因互相戰爭而亡,為解國王的憂苦,大臣們只能派兵五百身披紅牛皮,扮作他們的樣子。到了那個時侯,剃發染衣的形貌也極難覓見,(更何況真正的出家人了。)因此,現有這麼殊勝的依身不要令他白白浪費。《律經》中還記有一個故事:有一戶人家,育有一女名具色又名細腰,女婿本是僕人,後讓他作了女婿,一夜夢中醒來,忽然發現女子的獠牙外露足有一磔手長,大驚之下忍住未說。天亮後趁女外出,向女兒的父母說:“我不住了要離開這裏。”父母強留,女婿說:“你們的女兒並非具色,我不住。”逃了出來。女兒回到家中父母責問她:“你為什要把獠牙露出來?”女兒一聽立即追趕,攔住女婿要吃了他,女婿求饒,女兒說:“你若出家我就不害你。”放過了女婿,女婿出家,一切有形的仇敵和無形的鬼魔都不能作害,反而成為他們禮敬之處。這樣的故事很多。佛曾說過:“我出家聲聞不貧食。”《慶喜出家經》中也記有五通仙人和轉輪王出家的歷史,影堅王與勝光王 碰到出家人都要下車下象親自行禮,國中的三口溫泉,一口是國王洗浴的,一口是妃嬪洗浴的,一口是平民洗浴的。國王洗浴的溫泉供養出家比丘,妃嬪的溫泉供養比丘尼,還專派童子和妃嬪分別侍奉出家男女眾。藏王赤熱巴堅則為每位出家人分配七戶人家供養,郭香比國王夏巴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出家的功德利益廣大經論中極多,恐煩不錄。為了令未出家者歡喜出家,已出者生勝歡喜,引用《慶喜出家經》 與《賢愚經》中贊出家巨大功德利益的經文,前面已列《賢愚經》中說出家之“大”,此後引《慶喜出家經》來凸顯其“大”意。為免閱讀有失,經下全文引用。
《慶喜出家經》:“梵語:難達紮紮匝雅蘇紮。藏語:慶喜出家經。頂禮一切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毗羅皤窣都城 那雅卓達遍喜園中。爾時世尊食時披著衣裙,持缽入城乞食,具壽阿難隨侍。時世尊赴釋種子慶喜家,善男子慶喜遙見世尊前來,急為世尊敷座,曰:‘世尊此來,世尊此來。善哉世尊,請於座坐。’世尊坐訖。善男子慶喜禮佛足已,住世尊前。爾時世尊問善男子慶喜:‘汝何不出家?’慶喜報曰:‘世尊,何謂出家?’世尊告慶喜:‘謂斷一切罪,除諸貪瞋癡,鬥諍攻訐角訟狡詐等,愚暗所積諸垢盡皆洗淨,猶如地為稼穡所依,出家是一切功德之所依也。如摩尼寶能於一切無畏而施,出家能予一切安樂是如意寶也。住一切功德之勝處,予一切眾生以生息,為一切鬼類所信任,施一切有命以無畏,為一切貧者之妙瓶,是諸無怙者之救助,是求覓所困苦者之休憩,是一切大覺之無染,是一切眾生之應供,是諸智者之所贊,是趣解脫之路徑,是諸正士之所奉,是堪器者之所依,閉惡趣之門,開善趣解脫之門,增盈諸天之趣,減損一切苦痛,解脫貪愛系縛,慶喜,是謂出家也。而以正見為家,正解脫為律,涅槃為所事,斷生死之續,焚煩惱之薪,絕粗細之使,裂惡見之網,伏魔王之幢,建忍辱之言,逆輪回之輪,轉正法之輪,竭母乳之海,摧屍骨之山,是生老病死之邊際。舍五蘊之重擔,出煩惱之污泥,脫家室之縛累,盡損惱之觸受,斷除疑惑及諸堅固煩惱垢穢。息老死之怖畏,離罪愆盡無餘。超越輪回苦痛之境,越諸欲界,越諸色界,越諸無色界,得獲最勝勝義涅槃。慶喜,是謂出家也。指迷途以正路,示諸法之本來,解一切諸結縛,除無明之愚暗,蠲無知之翳障,啟懈怠於精勤,治破戒之罪失。令諸勤者得獲勝喜,已得喜者令極歡喜,瑜伽行者令得勝智,滅煩惱者令得利器,獲不還者令最尊勝。是無住者之住處,是無依者之皈依,令怖畏者得無畏,令無助者得救助,是痛苦逼惱者之樂具,是輪回系縛者之解脫,慶喜,是謂出家也。是諸人天之應敬,是諸人王之應供,是諸佛之所念,捨棄家處,導涅槃路,薙發染衣是離煩惱之相,勤諸明慧是勵精進之田,此乃大仙之勝幢,能破惡魔之名稱,能增人天之歡喜。慶喜,出家如是,汝今雲何而不出家?慶喜,出家之樂遠勝輪王,而佛出世極難值遇。慶喜,諸求解脫國王仙人,乃至輪王具足七寶亦舍後妃眷從出家修行。’時善男子慶喜白佛言:‘大德,我亦恭敬承侍僧眾,作諸衣缽臥具、病藥資具等。’佛告慶喜:‘如諸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遍於三千大千世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百年中以衣缽臥具、病藥資具等承事供養,慶喜,此不及出家功德十六分之一,慶喜當出家,暇身極難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慶喜,譬如大地變成海,海中有一盲龜,海上有一有孔牛軛浮游,應作是念:彼牛軛孔可容龜頸。而此有孔浮軛為風所吹,四處飄游,慶喜,假使盲龜浮出,其頸適入牛軛孔中,慶喜,人身難得其過於是,若得暇滿更複如是。慶喜,汝之人身如是難得,暇滿如是難求。慶喜當出家,難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譬如空中針眼,而以芥子等拋之,假使有芥子適入此針眼,慶喜,人身難得其過於是,若得暇滿更複如是。慶喜,汝之人身如是難得,暇滿如是難求。慶喜當出家,難得暇身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何以故,於百俱胝劫,乃至千萬億,不聞佛聲音,況複得見佛,譬如優曇花,樹中極稀有,佛難遇如是,而汝今遇我。慶喜當出家,暇身極難得,我是汝大師,勿作我不喜。’時善男子慶喜剃除鬚髮,披著袈裟,於佛教中淨信出家。佛說是經已,具壽阿難、善男子慶喜聞佛所說,歡喜讚歎。慶喜出家經竟。邊紮熱噶達主校。”雖然在其他經論中尚有許多,在此就以此經作為出家功德的結尾。
濁世守護戒律的功德。若於濁世中一日守護所受的調伏學處戒律,其功德不可思議,因為這是在佛教非常因難的時期。就如同有人有十萬元,再佈施給他一千,對他並沒有什麼幫助。而此後此有極為貧困,此時莫說給他一千,即使一百元,也對他有極大的幫助。較諸佛在世時一生守持二百五十三條 戒律,若于現今教法十分困難時一生乃至一日只守四根本十三僧殘,甚或一生乃至一日守持四根本戒而無染犯,其功德也可相等。同樣,若於佛法的最後五百歲受持般若經中乃至一偈一句,其功德也與佛世時受持全部般若經相等。這是經中所說,以理可知。雖然如此,在《月燈三昧經》 《寶燈經》《寶多羅經》《三摩地王經》這四種同經異譯 中:“若供百億那由佛,清淨信心施肴膳,亦施燈鬘及幡蓋,至於恒沙多億劫,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滅時,於一日夜能護法,如是功德勝於彼。” 如此的授記也見於他經,這裏不再多引,就此收住。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8

印度釋迦牟尼佛教法中調伏律的出現:


釋尊在兜率天生為菩薩天子白髻時,由往昔的所發的大悲誓願,在人壽百歲時度化眾生,因而作了五種觀察
[1]後降下生於南贍部洲,入母親摩訶摩耶的胎中。後降生在藍毗尼園,自幼依諸多師長學習各種技藝,都至精達無與倫比,成年後娶妻耶輸陀羅。後觀見老、病、死、沙門相,遂發心出家,在今清淨塔的地方自剃鬚髮,身披染色法服,出家而成具足戒的比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第一位比丘是佛自己。也有一種看法是佛在金剛座成佛後才成為具足戒的比丘,這才是教法的開始和第一位比丘的出現。這裏就不多作討論了。此後佛在泥連禪河邊六年苦行,赴菩提樹下降伏眾魔成就大覺的佛陀。七七四十九天后赴波羅奈斯鹿野苑初次說法,轉四諦法輪。初轉時阿若憍陳如[2]得見道,隨即跋提、婆師波、摩訶男、阿說示[3]也見道成為具足戒比丘。遵照佛的教敕為了比丘著裙方便及安樂的緣故,在佛坐過的地方朝東建起了精舍,這就是最初的出家僧眾的僧院或經堂,這個規矩一直延用至今。此後不久佛說了“善來”比丘等受具足戒的方法,總有十種[4],如《毗尼母經》中所載,總而言之:導師自覺自生律[5],善來智悟[6]念皈依[7],佛敕[8]斷諸輕重罪,遣使[9]五眾十眾十。如頌所言,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及獨覺羅漢等是自得的比丘具足戒。而摩訶南等最初五比丘佛呼“善來”立刻梵行具足,隨佛語而得具足戒,內證妙智。大迦攝波尊者在佛前說:“佛為我大師,我是佛聲聞弟子。”於是得到具足戒。佛問善施:“雲何利益?”答曰:“解脫。”佛問:“雲何所須?”答曰:“敬信。”所答令佛歡喜,佛敕得具足戒。比丘尼大世主[10]等請阿難尊者向佛求比丘尼具足戒,阿難尊者(代佛)問:“能行八敬法否?”答曰:“能行。”於是得具足戒,是為遣使受具[11]。比丘尼法施由於條件不具,念皈依而得具足戒,不須六十具足式眾,只念三遍皈依即得具足戒。而如今受戒的方法,只有五眾十眾及遣使這三種了。白四羯磨也有加舊儀軌合而為八的說法。舊儀軌的發起,大約是因善來比丘受具足戒,只能在佛前受,而諸比丘路途長遠,恐有命難,所以集合僧眾為他出家受具足戒。由此可知舊軌是佛的開許,這種情況持續了六年。此後正式制定羯磨儀軌的由來,則是舊軌時諸師徒出家眾,沒有善加囑咐善加調治,諸多粗暴放逸令居士不生信心,諸出家者有病無人照料,佛見到這些,為使聲聞眾互相攝持,病病者有人照料,因而制定了延用至今的這個儀軌。儀軌中規定在中土[12]須十大比丘僧才能傳授比丘具足戒,而邊地[13]須五大比丘僧方可傳具足戒。比丘尼戒則中土須十大比丘及十比丘尼二部俱全而傳戒,邊地須五大比丘及六比丘尼足十一數方可傳戒。而中土邊地的區別有地、法的二種,法之中土,是指具足如來四眾弟子的地方;反之則成邊地。所謂四眾弟子,是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而下之四類佛弟子。地域上的中土唯指印度而已。如是僧眾出現的最初十二年中,于正法中沒有出現任何違失。自第十三年起,由於羯闌鐸迦子比丘蘇陳[14]那犯非梵行,大師能仁見十種利益故制定了不淨行他勝[15]戒。此後王舍城比丘但尼迦盜國王木材[16],以是因緣,佛制定了不與取他勝戒[17]。在能斷城許多比丘犯殺人罪,佛制了殺生他勝戒[18]。廣嚴城五百漁夫出家比丘謊稱得上人法[19],因而佛制定了妄說自得上人法他勝戒[20]。此後又以比丘鄔陀夷犯第一條僧殘罪等因緣,佛制定了僧殘戒其餘的戒律,總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三條,比丘尼戒三百六十四條。依佛所制的戒律佛的調伏正法能在這個娑婆世界住世十個五百年。這十個五百年中,初三五百年是證果時,次三五百年是修行時,再三五百年是唯教時,最末五百年是唯相時,教法住世共五千年。現在[21]
依上座部已是過去2546年了。











[1] 五种观察,《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尼毗奈耶》卷一中:尔时菩萨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先以五事观察世间。云何为五。一观远祖。二观时节。三观方国。四观近族。五观母氏。

[2] 阿若是遍知,憍陈如是姓。是最初五比丘的上首。

[3] 跋提义为贤善、婆师波义为气自息、摩诃男义为大名、阿说示义为马胜。与阿若憍陈如是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

[4] 《毗尼母经》第一卷中:有能成就比丘五种受具。名为受具。何者五。一者善来比丘即得受具。二者三语即得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受戒名为受具。四者佛敕听受具即得受具。五者上受具。何故名为上受具。佛在世时不受戒。直在佛边听法得阿罗汉。名上受具。是名比丘五种受具。比丘尼亦有五种受具。一者随师教而行名为受具。二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三者遣使现前而得受具。四者善来而得受具。五者上受具。

[5] 上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云何上受具。如有一人尽一切漏。未满二十已受具足。即于比丘法中自生疑心。同住诸比丘知其生疑。往白世尊。世尊语此漏尽比丘。汝数胎中年乃至闰月皆数满不。答言。不满。佛即问诸比丘。此比丘得阿罗汉耶。诸比丘白佛。得阿罗汉。佛言。此是上受具也。

[6] 善来比丘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此中何者是善来比丘受具。如尊者阿若憍陈如。当尔之时世尊游波罗奈。尊者阿若憍陈如。见法得法证法深解法性。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礼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听我出家修于梵行。世尊告曰。善来比丘。听汝于我法中修于梵行尽于苦际。此阿若憍陈如即得出家即得具足。如来言已。身上所著婆罗门服。乃至须发即皆堕落。沙门法服自然在身。威仪庠序手执应器。如二十年学法者也。

[7] 三语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佛告憍陈如。若人求出家者。当剃除须发。教作如是言。我今尽形寿归依佛法僧。乃至说。我今依佛出家。婆伽婆是我师也。佛告憍陈如。三语受戒如我所说解也。

[8] 佛敕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云何名为敕听受具。当于尔时。佛在舍卫国比舍佉鹿母园中堂上。问苏陀耶沙弥义。沙弥解义。如佛所解称如来意。佛即告言。汝从今已往。若有疑惑恣汝来问。亦即与戒即得具足。故名敕听受具。
  白四羯磨受具,《毗尼母经》第一卷中:白四羯磨者。何以要现前白四羯磨而受具者。解云。当于尔时。佛住王舍城。优楼频螺迦摄波等师徒已出家竟。有一病比丘无供养者。病困笃已即便命终。诸比丘等见此比丘病笃命终。一无看病者。二无弟子。二俱无故苦恼如是。往白世尊。佛即集诸比丘僧。从今已去。断三语羯磨。于十僧中白四羯磨听使受具。

[9] 比丘尼遣使受具。

[10] 即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诞后七日母亲摩诃摩耶去世,由姨母抚养长大。

[11] 《毗尼母经》第一卷中:佛告阿难。汝今为女人求出家。后当减吾五百世正法。阿难闻此之言忧愁不乐。即出外问诸优婆夷等。佛说八敬之法能奉行不。诸女闻此语已内怀欢喜。即请阿难。还白世尊。我等今日蒙世尊施法。当奉行之。譬如有人沐浴香汤庄饰已竟。更有人来以华鬘庄其顶上。我等今日亦复如是。阿难以此之言即启世尊。世尊言。此等已得受具。

[12] 指佛法兴盛的地方。

[13] 指佛法不盛的地方。

[14] 苏陈那义为善施,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

[15] 他胜罪即违犯比丘四根本戒,不堪复为比丘,为烦恼敌所胜故名他胜。又名断头罪。音译为波罗夷(《四分律》)、波罗市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不净行制戒因缘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二。

[16] 但尼迦义为宝施,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

[17] 不与取制戒因缘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二

[18] 制杀戒因缘请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七,《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三。

[19] 未得定谎称得定,未得通谎称得通,未得解脱谎称得解脱。

[20] 制妄说自得上人法戒的因缘,参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三。

[21] 著者作此书的年份。
发表于 2009-1-1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随喜!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9


第一次集結法藏 :
佛把教法託付給上座大迦攝波尊者後身入涅槃。佛入涅槃前,尊者舍利子與八萬大阿羅漢、尊者目犍連與七萬大阿羅漢、以及佛身邊的一萬八千阿羅漢,因不忍見佛滅度而提前入涅槃。壽命數劫的諸天眾等,擔心佛的教言從此灰飛煙滅,譏嫌許多有能力的比丘隨佛入涅槃而經律論三藏將無人誦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大迦攝波尊者命圓滿比丘召集僧眾集會,圓滿比丘入四禪定後敲擊犍稚,除憍梵波提 外眾僧皆集,去喚他時,一聽到佛涅槃的消息也立即入滅了。大迦攝波尊者告大眾說:“同梵行者,咸皆善聽,說伽他曰:彼隨聖教身已滅,所余應供多涅槃,現在和合眾同心,廣為人天當結集。仁等勿同彼牛主,室利沙宮入圓寂,不應造次般涅槃,宜作眾生利益事。”說此偈後,率諸僧眾赴摩揭陀國,在王舍城畢缽羅岩 由未生怨王供奉事物,於佛入涅槃的次夏安居的後夏時結集世尊教言。結集須五百阿羅漢,而缺一名,為令滿數,大迦攝波觀察阿難當為調伏,於是說:“今此勝眾皆阿羅漢,而汝獨居預流學地,汝宜出去。”“汝親侍佛。雲何破見戒威儀正命者,何成稀有。汝有八罪,今當舉之。”所謂八罪者,頌曰:請及未請倒答夾與水,可舍現相。其一,請度大世主等五百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令佛法可住世七千年減為五千年,也有減少了五百年等說法,不知其所據。《雜事》 中雖說減少教法住世,然未具說時年。其二,若請佛住世,佛有大威神,可住世一劫乃至過於一劫,而未請佛住世。其三,佛有所垂詢,而答非所問。其四,縫佛的金色法衣時本應向虛空拋上令諸天捉持,卻用腳夾住而縫。其五,佛渴須水,本應將缽向天而舉,自有諸天供養甘露,卻去取混水。其六,佛現病痛時,曾說小隨小戒可舍,而未問如何作,令諸僧眾多有異解。其七,為諸女人及在家眾現佛陰藏相。其八,向諸在家眾開現佛的黃金色身,而在家眾作了不宜的事 。以此八事於大眾僧中驅擯阿難。阿難離開去增勝聚落,以村中童子為侍者講經說法。童子入定觀察師心後說:“可依樹下幽閒處,一心當念涅槃宮,師今謹慎務勤修,不久必歸圓寂路。”阿難尊者依增勝童子所說的要義,晝分及初夜或坐或行,淨除心之蓋障,中夜洗足入房左脅而臥兩足相重,頭未及枕證阿羅漢果。於是又重返畢缽羅岩,足成五百阿羅漢數。先于僧中作白 ,次作羯磨 差派任務。初是事的起由,其次是所系及介紹,末則是僧眾集合及是否同意。由於佛曾經把所有講過的戒律都對優波離尊者重說,因而由鄔波離 尊者主持律藏的結集。如經中所載:“‘世尊於何處制第一學處?’‘于波羅痆斯。’‘此為誰說?’‘五苾芻。’‘謂齊整著裙應當學。’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以神通力觀察優波離所傳,謂皆同己,‘汝等所傳亦如是否?’‘如是。’爾時摩訶迦攝波作如是念。我已結集世尊所說最初學處。無有違逆。是故當知。此毗奈耶是佛所說。‘世尊何處說第二學處?’‘于婆羅痆斯為五苾芻。’‘謂齊整披三衣應當學。’‘世尊何處說第三學處?’曰:‘于羯蘭鐸迦村為羯蘭鐸迦子蘇陣那苾芻制非梵行他勝罪。’” 如是結集了他勝、僧殘、不定、舍墮、墮、對說悔、眾學法、滅諍法、隨制、隨聽、出家、長淨、辨難、雜事、緣起等。結集完律藏後鄔波離尊者下座。然後由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大迦攝波尊者結集論藏。而大多則說由阿難尊者先出經藏,次則鄔波離尊者出律藏,大迦攝波尊者出論藏 。

第二次結集法藏 :

第二次結集法藏是在佛入涅槃後一百一十年,聖者地底迦將教法付囑聖者黑色前,許多比丘來探望病情,而後就在中印度的憍賞彌住了下來,教授四眾弟子。後廣嚴城 諸比丘以為上座臥病不能得到很好的開示,於是漸不復來。而後又宣稱非法的十事是法、是律、是佛所說。為破除此非法十事,諸阿羅漢集會。在七百阿羅漢尚缺一人時,聖者曲安 被天勸請到來,足成七百阿羅漢數。如經所言:“住在波吒離子城,持律沙門多聞者,於中有人來至此,佇立門首名曲安。”七百阿羅漢集于廣嚴城婆利迦圓,有說由法王阿恕迦 護持,而多羅那他 所著《印度佛教史》中說由離車族的國王能樂為施主 ,共商破除十事非法而作長淨,被後世稱為第二次結集。其實唯為破除違背戒律的一些行為而已。頌曰:高聲隨喜掘地酒及鹽,道及二指搖坐具金銀。破此十事非法兒長淨,智者許為二次集聖教。非法十事,其一,有比以為高聲合掌共許則罪墮可淨;其二,諸非法的行為若有他人隨喜則淨;其三,世所共行故諸比丘掘地無罪;其四,因身體有病而飲酒無罪;其五,用鹽與時食和合,午後可食無罪;其六,無須走出一由旬,只須一驛半驛即可複食;其七,不須作餘食法,日影過中二指仍可進食;其八,以乳和酪攪拌,午後可飲無罪;其九,作新坐具不須以舊坐具一搩手的長度重貼;其十,令諸未受具戒者頭上置一小座,上安一缽,此中所置金銀可取,不犯觸金銀戒。如是第二次結集法藏所破除的十事非法在《雜事》之末有明文列出,是其出處,可以參看。

第三次法藏的結集:
第三次結集發生的條件有不同的二說,一是由於法王阿恕迦的去世;二則依諸阿羅漢的說法,是因為眾僧以俗語、雜語、鬼語等誦戒,各著已辭,而依次將諸典藉相合,形成了雅語經藏等十八種。如此諸智者有不同的說法,然究其來源,則是《調伏光明》。此中:“初為根本說一切有一部,由此衍生余三根本部,許由此四部出生十八部。故曰說一切有如同根本,以雅語詮說名言;餘部則非,以俗語、雜語、鬼語而誦詮說名言。即昔唯有說一切有一部,佛涅槃後,由此部出生他部,以此部為眾部之本,故名根本說一切有部。”

一、根本說一切有部。釋其名義,就是說此部為出生一切他部的根本,而以三世的一切都為實物有,故得名根本說一切有。其學統承繼於被佛授記為“尊重學處第一”的羅睺羅賢。僧伽梨 為二十五條至九條,繪有蓮花、青蓮、法輪或寶等僧人的標識。也有說非寶而是樹葉之相。誦戒經時以雅語誦,授取食物時手向上,除夜分余時睡眠時,須與空地有九肘半間隔。部派分化形成根本總部、飲光部、化地或護地部、紅衣部、分別說部等七部。調伏天的《部派差別略示》中:“本總及飲光,化地及法護,多聞紅衣學,及分別說部,是說一切有。”

二、大眾部。其得名,以是大迦攝波等大部分僧眾所集,故名大眾部。其師承為婆羅門種出家被佛稱讚為“頭陀第一”的大迦攝波尊者。僧伽梨為二十三條至七條,以吉祥結或海螺為標識。誦戒時用俗語。授取時用器具。除夜余眠時可以縵隔。部派差別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說出世部、說假部等五部。調伏天:“東西及雪山,說出世間部,及與說假部,五部為大眾。”

三、上座部。其名由諸上座是聖者種姓而得。師承為極上種出家的被佛稱為“調伏邊鄙第一”的大迦旃延,其種姓為寶藏婆羅門種。僧伽梨為二十一條至五條。以索及迦花為標識。誦戒時以鬼語。授取時須放置。除夜余眠時可以繩隔。部派分出住能勝苑部、住無畏山部、住大精舍部。調伏天說:“住能勝苑無畏山,及大精舍上座部。”

四、正量部。以多數眾所尊重的阿闍梨,其隨學者稱正量部。導師是平民種姓出家的被佛贊為“執律第一”的鄔波離尊者。僧伽梨為二十一至五條。以吉祥結為標識。也有人說正量部與上座部僧伽梨與標識相同。授取時作奪取法。除夜余眠時,受具足戒者與未受具者間以圖畫相隔即可。部派分出雞胤部、守護部、犢子部。調伏天:“雞胤山守護、及與犢子部,是正量三部。”


如此共計十八部,有些是以所住地得名,有些是以所宗得名,有些以師承得名。如調伏天所說:“地域師差別,不同有十八。”





上善注:
此段注解不知道为何无法自动贴上。有很多注解。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2 17:35 , Processed in 0.03945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