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吟

有意识地修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0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真不用难过,如果你的老公接受这个观点,那就意味着你对他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都应当无条件满足。有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大力宣传此观点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nter 于 2016-7-30 18:35 编辑
packoro 发表于 2016-7-30 18:30
这个真不用难过,如果你的老公接受这个观点,那就意味着你对他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都应当无条件满足。有这 ...

:  )

辛苦你們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6-7-30 19:57 编辑
packoro 发表于 2016-7-30 12:13
好文,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经验看作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我们就不用再去痛恨也根本就不用去辩解,甚至 ...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所以我用了一点时间思考,以下是我的回复:
基于佛法至简的信念,我通常用自己能够体验并识别的最简单的概念来进行分析,这样我就能够把握原则,分清主次,而不至于在细枝末节中失去方向。

具体来说首先我会用“自、他”和“苦、乐”作为两个象限来参照。所有信念践行的结果,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状态,无非都是这两两一组的四种情况:自他都乐,自苦他乐,自乐他苦、自他都苦。

然后我再用有效和无效这两种可以被检验的情况去匹配上述我所选择的状态,最后抉择出自己想要的信念并持续践行之。直到某一次失效,再来做反省与补充,就这样持续改善以达臻境。当然,站在佛法修炼的角度,发起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具有同等效果,但我们往往念颂完了就完了,相应的观想、体验都没有过脑子,就更谈不上修正自己的信念系统了。

顺便说一下,我们平时的念头太多了,也难以去分析和把握,关键还在于这些念头背后的信念,也就是说你是基于什么信念而产生这个念头的?

比如你感到委屈,然后就会经由这个委屈的经验而产生念头,这些念头会让你去行动。如果你有报复的念头,这可能是基于“只要我有委屈就一定要报复”的信念。当你基于这个信念的时候,你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所以有些人在想要报复的念头一闪而过之后就立即冲过去砍死了对方。

前几天我们武昌的电脑城就发生了这样一起砍死两个人的报复事件,当事人据说是装电脑被骗,感到了委屈,然后基于业力或者说一直以来的这种的信念,在几乎一瞬间采取了极端的伤害行为。

如果事先我们能对于委屈这种情况建立“委屈是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经历,我们首先要反观自省自己有哪些做错了或导致误解的言行,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亲自解释、委托他人解释或不予理睬等等的措施”这样的一种信念。那么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甚至是自动化地选择了最为合理的思维和行为。

我忘了是哪一本书上说的,说每一代人出生,都是野蛮人对文明社会的冲击。所以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修炼,去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那就意味着我们克服了或至少是正在克服自身无始以来的业力,这将有助于我们走向成熟乃至解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6-7-30 19:58 编辑
Winter 发表于 2016-7-30 18:34
:  )

辛苦你們了

这就是典型的信念系统转化。
针对我那句话。
你所理解的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属;
而packoro所理解,或至少传达也许是宽慰给你的是:女人是男人的主宰。

当然这都不是我要表达的,回头看看弗洛伊德的书就明白了。。。

顺便说一句,针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认识和理解的情况,还有一个我们一直没搞清楚却普遍存在的事实: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概念世界里面,但有些人以为自己所理解和体验的,别人就一定有同样的理解和体验。这种认识或者信念是极端幼稚和愚蠢的,是引起大部分矛盾和冲突的原因。用一个心理学的新名词来定义,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其实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巨婴。

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针对你而进行批判,貌似我们以前没有仇。我是在借题发挥,在提示大家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以及需要高度关注的自觉性。谢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也許是 "巨嬰"
但智不是
: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6-7-30 19:52
这就是典型的信念系统转化。
针对我那句话。
你所理解的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属;

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概念世界里面,但有些人以为自己所理解和体验的,别人就一定有同样的理解和体验。这种认识或者信念是极端幼稚和愚蠢的,是引起大部分矛盾和冲突的原因。用一个心理学的新名词来定义,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其实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巨婴。

其实我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这种巨婴状态,现在也不过是在努力纠正自己的过程当中。非常赞同很多矛盾冲突都是因此产生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那一辈子都将活在无休无止的矛盾与冲突当中。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6-7-30 19:26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所以我用了一点时间思考,以下是我的回复:
基于佛法至简的信念,我通常用自己能 ...

所以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修炼,去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那就意味着我们克服了或至少是正在克服自身无始以来的业力,这将有助于我们走向成熟乃至解脱。

感恩师兄非常详细的回复。这也的确是我一直以来的问题。四无量心天天都在念诵,念的时候会有感觉但也只是感觉而已,念过之后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往往是没有这个力量去运用的,所以就会一时善的,一时恶的,一时惭愧的,一时委曲抱怨的……这种状态也恰恰说明学佛后新的信念体系还是不坚固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纠结反复。非常感恩师兄,今天很有受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法随法行祈加持 于 2016-7-30 23:17 编辑
龙吟 发表于 2016-7-30 10:12
我所强调的是针对“不要去布施,那些乞讨者都是骗子”这个信念的纠正。
譬如“不要相信男人(女人),男 ...

我知道你的意思 我问的是不同的问题阿
真正的六度 如果是增长了对方贪嗔痴的习气 譬如不劳而获 譬如某些利益链
那这个你是如何去反应和思考的

你布施的动机是好的 没错  你所说的碰到不好的布施对象 这个和我是不是福报大其实没什么关系 即使佛菩萨也会碰到不同习气性格的众生
但是布施后的后果 对你这个布施的对象 没有任何好处 (而且你没有办法去改变或者影响对方)
这个也是我比较迷惑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Winter 发表于 2016-7-30 06:54
當下

具体一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inter 于 2016-7-31 00:31 编辑
法随法行祈加持 发表于 2016-7-30 23:15
具体一点?

動機
有那麼好的對境,也無法產生悲心,實在浪費

不過,這個年頭,實在有太多情況讓我們薰習悲心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随法行祈加持 发表于 2016-7-30 23:13
我知道你的意思 我问的是不同的问题阿
真正的六度 如果是增长了对方贪嗔痴的习气 譬如不劳而获 譬如某些 ...

这好像没有什么可迷惑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通常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那我们一定要布施,哪怕事后发现受骗,因为他万一是真的呢?

而如果我们事先就知道了(通常这种情况非常稀少)对方确实就是骗子或者你说的利益链什么的,那我们当然可以拒绝布施。然后我们还要思考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被自己遇到呢?那一定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没道理出现无因之果。

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拒绝布施吗?当然可以了!广论上面写的很清楚:“施何等物分二/略示应舍不应舍物。。。若由施此,现生逼恼后亦无义,或虽现乐于后有害,不应施他。”

另外在其他经论中也有很多“不应施”的说明,总之应施和不应施的情况很复杂,对于我个人来说除非像你所说的事先明确了解对方有问题,否则都是应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随法行祈加持 发表于 2016-7-30 23:13
我知道你的意思 我问的是不同的问题阿
真正的六度 如果是增长了对方贪嗔痴的习气 譬如不劳而获 譬如某些 ...

这好像没有什么可迷惑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通常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那我们一定要布施,哪怕事后发现受骗,因为他万一是真的呢?

而如果我们事先就知道了(通常这种情况非常稀少)对方确实就是骗子或者你说的利益链什么的,那我们当然可以拒绝布施。然后我们还要思考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被自己遇到呢?那一定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没道理出现无因之果。

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拒绝布施吗?当然可以了!广论上面写的很清楚:“施何等物分二/略示应舍不应舍物。。。若由施此,现生逼恼后亦无义,或虽现乐于后有害,不应施他。”

另外在其他经论中也有很多“不应施”的说明,总之应施和不应施的情况很复杂,对于我个人来说除非像你所说的事先明确了解对方有问题,否则都是应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1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16-7-31 00:50
这好像没有什么可迷惑的吧。

如果你不知道(通常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那我们一定要布施,哪 ...

嗯 我一开始说的情况 就是 - 或虽现乐 于后有害 不应施他

布施应结合观察修
而不应该 于后有害 我觉得 这个是需要补充的 而非无差别布施
不然虽然你的动机是好的 或者说是“无分别”  但是其实还是于其有害
菩萨行布施当如此圆满
但是这种观察修游不应该妨碍其他如你所说的 通过反省和转变来实践布施的方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6-7-31 11:47 编辑
法随法行祈加持 发表于 2016-7-31 03:11
嗯 我一开始说的情况 就是 - 或虽现乐 于后有害 不应施他

布施应结合观察修

虽然如此,做人或修行都需明白主次,从枝叶末节中,无法生起高远之志。

不应施不代表不应度,而不施也不意味着就会无害。

事实上从你假设的如果出发,非施而施,他心生贪;非施不施,他心生嗔;施与不施皆是有害。

以小利而乐他,虽生贪而不至苦;以布施而向菩提,以方便结缘而成全究竟利他。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菩萨万行,广大无边,哪里会拘泥于此繁缛小节?
如此纠结于眼前针尖大点事情,又怎么能看到远方到彼岸的风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在遇到对境时,先不要给自己这么多假设,比如遇到乞者,首先要想的是我能为他做什么,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他的身份是真的还是假的,他是否以此可怜相博取同情怜悯以达到他不劳而获的目的。至于布施之后发现他的问题,那之后不再布施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0 12:47 , Processed in 0.03632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