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blursky1058

法师在婚礼时为新婚夫妇祝福是否可能为佛教徒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21: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乐地 发表于 2014-1-21 14:25
陈宇廷赠予央金汉传僧服和藏传僧服,

这个是啥含义呢?


紀念陳宇廷漢傳藏傳都曾出過家嗎?有點。。。
发表于 2014-1-2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飘儿 发表于 2014-1-21 21:08
紀念陳宇廷漢傳藏傳都曾出過家嗎?有點。。。


他们几个本来就不怎么靠谱。现在好像在信仰某“八思巴转世”。
那个“八思巴转世”说,弘法的责任以前已尽,所作已办,这世的责任是以科学帮助世界,所以研发“空间能”,从空气发电,很环保,到处圈钱(承诺上市后分红),不是神棍级别的钱喔,千万千万算的。
发表于 2014-1-2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 发表于 2014-1-21 19:41
仅仅是祝福,既不是证婚,也不是介绍,有啥不可以的。和尚给居士祝福,天经地义嘛。
要我祝福,我就说:“ ...

哈哈,牛!
发表于 2014-1-2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乐地 发表于 2014-1-21 14:25
陈宇廷赠予央金汉传僧服和藏传僧服,

这个是啥含义呢?

我也没看懂,大概是为了将来生的孩子出家作为一个良好缘起?
发表于 2014-1-2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流 发表于 2014-1-21 14:52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著

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河流兄引用的这类好!其实,我们讨论什么问题,该引用的就是这类,而不是任何大师任何场合的说话。一些大师,是因为贡献大、人格伟大所以出名,不代表他们懂戒律。哪怕一些懂戒律的大师,在某些场合,就是你随便问他随便回答,不是在精确按戒律来定义,也不是准备给你拿来传世的官方观点,引那些,参考性必须打折扣。

關於這一條戒,近世以來,頗有研究的必要。因為宗教不能與人群大眾的日常生活脫節,否則將有被棄於人群大眾之外的可能...比丘做了證婚人,算不算是犯戒?若想找出犯戒的條文根據,也是不可能的事,戒律中也根本沒有這條規定...佛典之中不可能讓我們找到准許比丘為人證婚的根據...《四分律疏》卷五中說:「婚嫁之禮,和合生死,正違出離。出家所為,特乖法戒。又紛務妨脩,相招譏醜,不免世呵,是以聖前為彼男女法返計謀以成謀,以成婚禮,卅媒嫁戒。」(下略)...我們所要研究的,是比丘為人證婚,算不算是作媒,能不能構成作媒的罪名?...若想找出犯戒的條文根據,也是不可能的事,戒律中也根本沒有這條規定。因為證婚人,只是證明男女雙方的結合為夫婦,除非證婚人,兼任介紹人,才能構成「作媒人」的僧殘罪。 

这些就是老辈懂戒和尚的标准做法。
现在很多人,就是想当然,用社会道德、常理、逻辑来推论,然后侃侃而谈,“XXX这样就算犯戒”“YYY这个不犯戒”。这没意义,甚至是一种颠倒。
这里,老法师的这种格式,是标准格式。我不讨论具体内容,我是在说格式而已。
首先,第一步,就是搜索一切和话题相关的经文、戒律,首先就是先从这里判断。如果这无法给定论(看法师的精确语言“佛典之中不可能讓我們找到准許比丘為人證婚的根據”,他不是说“佛典说比丘不能證婚”或者“佛典没说比丘能證婚”,他说的是“找不到允许的证据”,这是多么精确啊。我老说戒律就如同世间法律,每个用词都是精确的),我们退一步,看有没有间接的戒律可以参考(“算不算是作媒?”)。而且,在用词上,法师都是很精准的,他不是说“是不是犯作媒罪”,而是“能不能構成作媒的罪名”,两者是有细微差别的,甚至说,可能可以说是很大的差别。这个精神我表达不清。换个方式说明:我们不是凭感觉(“这样很不好”)、社会道德(“孔子也有云XXXX...”)、社会需要(“随顺...菩萨精神...人间佛教XXX...”)
来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犯戒的,而是好比一个法官,拿着一本规矩书,千方百计要把一个人入罪。这条行不行?我们看细节,能不能符合。如果对不上,我们换另外一条次要的,看能不能凭这个把他入罪,一个一个因素来对。如果都对不上,无法对上、凑出满足某罪的条文条件,那么,哪怕法官很不爽,也只好放人。判断戒律和这个感觉有点像,不是看“有没有犯”,是看“所发生的能不能符合某罪的条文条件、能不能构成”。
要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违背戒律,必须以戒律来说,不是想当然,不是看社会标准,不是看世俗道德。你讨论能不能开,那才是另外一回事。或者,戒律没有直接或者间接根据让我们依据,才轮到以想当然、看社会标准、看世俗道德的次级参考。这是佛教在讲戒律讲道理时候的格式。现在很多人,连这个格式/方法都不懂,那就没啥可讨论的,这基础上任何所说的话在佛教上也毫无意义。可怕的是,现在很多法师(很多都是“好的”法师)也不懂。就同一个话题上,如果我们去搜寻,现代很多名门正宗而且“好的”法师,都无法/不懂按这种规范去判断戒律,主要就是想当然,按照世俗道德来谈而已,譬如“影响不好”、“社会需要...人间佛教...随顺...”等等,这都不是佛教的判断方法。
个人觉得,这结婚话题只是个小话题。可是,法师这文却更值得好好学习。必须知道这种判断戒律的模式/流程/方法/规范。连模式/流程/方法/规范都不懂的话,说实在的,当然也可以讨论,但我们其实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发表于 2014-1-22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4-1-22 10:43
河流兄引用的这类好!其实,我们讨论什么问题,该引用的就是这类,而不是任何大师任何场合的说话。 ...

很多法師現在解說五戒, 都是用社會道德觀點, 譬如說不邪淫, 就只說不要包養小三和搞婚外情, 但對非支, 非時, 非處等問題, 卻隻字不提
发表于 2014-1-22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4-1-22 12:10
很多法師現在解說五戒, 都是用社會道德觀點, 譬如說不邪淫, 就只說不要包養小三和搞婚外情, 但對非支, 非時, 非處等問題, 卻隻字不提

除了“非处”他们可能以为是别的意思吧,其他的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是什么。
发表于 2014-1-2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公寓】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发表于 2014-1-2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4-1-22 12:10
很多法師現在解說五戒, 都是用社會道德觀點, 譬如說不邪淫, 就只說不要包養小三和搞婚外情, 但對非支, 非 ...

还有盗戒的问题,纠结于五钱到底在今日价值多少,我见过最低的推算结果是两块钱(人民币)。。。
发表于 2014-1-2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4-1-23 22:28
还有盗戒的问题,纠结于五钱到底在今日价值多少,我见过最低的推算结果是两块钱(人民币)。。。


如果我没记错,这个的一种现代推算就是以当地坐牢标准为界限(因为戒律说5钱,是因为当时印度5钱就是坐牢标准?!)。
发表于 2014-1-2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4-1-23 22:41
如果我没记错,这个的一种现代推算就是以当地坐牢标准为界限(因为戒律说5钱,是因为当时印度5钱就是坐 ...

然,但我想某人在那位主张偷两块钱就破盗戒的法师前受戒怎么办,根据汉地的说法,破根本戒者不能出家的。。
发表于 2014-1-2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4-1-23 22:28
还有盗戒的问题,纠结于五钱到底在今日价值多少,我见过最低的推算结果是两块钱(人民币)。。。

五錢法是波羅夷法。相信“鄔婆薩迦有不可悔”的人才需要去糾結。如果根本不相信對於居士有波羅夷法,那就不用糾結五錢問題了。
发表于 2014-1-23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4-1-23 22:47
然,但我想某人在那位主张偷两块钱就破盗戒的法师前受戒怎么办,根据汉地的说法,破根本戒者不能出家的。 ...

只有某人有效地取得了比丘身份,然後在沒有捨棄身份的前提下犯了五錢法(盜罪他勝),才有不能再次出家的問題。
至於非比丘有甚麼問題?比如說,沙彌戒中的不予取是無量的規定的,所以沙彌若故意取有主物,哪怕微賤如羽毛、貝殼,也犯。但只需要去戒師前更受就可以了,沒聽說因此就不能受具的。
发表于 2014-1-23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4-1-23 22:47
五錢法是波羅夷法。相信“鄔婆薩迦有不可悔”的人才需要去糾結。如果根本不相信對於居士有波羅夷法,那就不用糾結五錢問題了。

似乎你对。记得活佛说过,古代5元(当时他是那样说)的现代换算就是界限,比丘必须小心,如果偷4元可以,如果5元记得分两次,犯戒也必须有技巧,懂行的人犯大戒也业轻,不懂的人犯小事却倒大霉云云(这是一个笑话而已)....当时刻意提比丘必须留意这个界限(是不是能说,换言之....在家人...)。
发表于 2014-1-2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4-1-23 22:51
只有某人有效地取得了比丘身份,然後在沒有捨棄身份的前提下犯了五錢法(盜罪他勝),才有不能再次出家的 ...

关于出家条件的开示:

【心觉法师开示,摘自网络】
……
四、没有犯边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内)于淫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
……

“漂弃佛海边外”即不能出家之谓,南传认为所谓“边罪”是比丘犯他胜,汉传做了扩大解释,认为“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内”,很大程度是受了《五戒相经》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11-5 22:30 , Processed in 0.03505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