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yetijkd 于 2011-5-30 18:06 发表 强调收获和回报的有诀窍的,你发心越大,就好比面对了一个容量非常大的市场,纵使只有一点点的收获,但总量也不低,而发心越关注自身的回报,则就好比进入了一个容量很小的市场,纵使全部收获了,也不过只有微不足道 ...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寒玉 于 2011-5-31 12:45 发表 强调的是你的收获和回报是不是你想要的。比如种地的人他们想收获苦瓜就种苦瓜,想收获甜瓜就种甜瓜,想得到豆子就种豆子。收获得多少他们不一定能精确计算,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因果他们很明白。 ...
原帖由 天天开心 于 2011-5-30 19:07 发表 我从佛经故事里看到,有人供佛了一捧沙,旁有僧人总会问:此人能积多久的福? 佛说:此人之福直到他进家门为止!问:为何? 佛说:因为他在舍给我时,心所得的那种欢乐,会一直陪伴着他走过路上的时光,他 ...
原帖由 xueleishe 于 2011-5-31 12:54 发表 恩 ,是啊。善因只能得善果。但是善因不一定今生感果啊。
原帖由 一飘儿 于 2011-5-31 13:05 发表 业果的道理比空性更微细难测,声闻、独觉阿罗汉也能通达和开演空性的精微义理;但对业果的微细道理,只能通过圣教量来加以推测,因为这个领域只有佛智才能达到。——《掌中解脱》第十三天。
原帖由 一飘儿 于 2011-5-30 19:36 发表 其实你说的这些,用世间善恶的道德观点看就可以了,无非是善恶、仁不仁,义不义,信不信,孝不孝。。。的问题。 非要用因果来看,自然可以。但佛教所说的因果大概不会如此简单。因果最基本的是三世因果。微细的 ...
原帖由 一飘儿 于 2011-5-31 13:27 发表 就以田地为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前提。但 你种麦子,秋种-——经过一个冬天——夏收。 你种白菜,三伏种下,白露霜降就收获,几个月而已。 你发豆芽,几天就可以收获。 如果你种树,而且种的是那种500年一开 ...
原帖由 yetijkd 于 2011-5-31 13:18 发表 所谓明白是要我们去看透,而不是简单的知道与纠缠其中啊。。。
原帖由 寒玉 于 2011-5-31 13:33 发表 我觉得世间的大义灭亲,六亲不认这些仁义道德不符合佛教平等的慈悲喜舍。根据因果以灭亲来成就大义的人,将来也许会成为六亲不认的孤独的人吧。 大概的因果我们可以了解一点,细微的因果只有智者知道,是 ...
原帖由 yetijkd 于 2011-5-31 13:25 发表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心怀天下
原帖由 福癡三世 于 2011-5-31 13:40 发表 六親不認為甚麼是仁義道德 :lol :victory: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10-27 23:13 , Processed in 0.03941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