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心净

阿札活佛講授「入行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4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贴上来的几篇什么时候贴上来?
发表于 2008-2-25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这位师兄,顶礼阿扎仁波切
发表于 2008-2-2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诚顶礼阿扎仁波切!
普贤菩萨如何随喜,我亦如是随喜各位师兄整理无上法宝的功德!
发表于 2008-3-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誠頂禮阿紮仁波切!
普賢菩薩如何随喜,我亦如是随喜各位師兄整理無上法寶的功德!
发表于 2008-3-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洛桑顿珠 于 2008-2-18 11:27 AM 发表


第9品智慧品在2月底,一校可以完成.


能不能先给放上来啊?注明是一校稿就可以了。急切盼望中。。。
发表于 2008-3-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rrypotter 于 2008-3-5 04:56 PM 发表


能不能先给放上来啊?注明是一校稿就可以了。急切盼望中。。。


好的,我另起新贴上传。
发表于 2008-3-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还没有整完吗?眼泪都哭干了。:L
发表于 2008-3-9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诸位录入的兄弟姐妹们!!!
顶礼阿扎仁波切!!!
愿此论早日问世利益众生!!!
发表于 2008-3-28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天菩萨的生平资料汇编

受一位师兄委托,将他收集的寂天菩萨的生平资料贴出来。

录自郭和卿译师所翻的《佛教史大宝藏论》

其次关于“寂天”菩萨(亦译“静命”)的史实:一般流传有七种奇异的故事。如颂所说:“本尊生喜住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奇异事迹与乞行,为王降伏诸外道。”

先是南方“贤疆”地区,有国王名“善铠”,生子名“静铠”。这位王子自幼学识出众,特别是他在“古苏噜”上师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修行后,得见本尊。他的父王逝世当夜,即是他登上王位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头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到明天自己将登基的宝座上,有至尊文殊安住着,并对他说:“唯一的爱子,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善知识,你和我同坐在一个座上,是不适合的。”醒来后,他知道自己不适宜于掌管国政。

于是他逃到那烂陀寺,在五百班智达中首屈一指的大德“胜天”的座前出家,起名“寂天”。

此师的德行内隐,在圣本尊前听受教法,精修禅定,并著作精深的论著;但是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三事外,其余事情全不知道。因此,都称他为“三想者”(只知食、睡、行三想)。一般人都以他的外表来衡量他,而且认为出家人应作的事情,是修学“三轮”(即身、语、意三净业),他却不具备任何一种。像这样的人受用信士们所施财物,是不应该的,本应驱逐之,但暂时容许他念诵佛经,让他自行退出吧!于是命他诵经,他说不会念。且在阿阇黎前说明不会。师说:“你自己单独地念诵吧!”他只好答应了。有一部分人不知其中缘因,心中怀疑是“要考验他吧!”因此在众人聚会时,陈设起高座。他一时未看清这高座的地方,用手一撑也就上了高座。大伙都对他产生怀疑。然而他却问道:“念过去已普遍传称的呢?还是念没有普遍传称的呢?”众人请求道:“请你念还没有传称的那一类吧!”他想:诵《集学论》(即《大乘集菩萨学处论》),嫌文章太广;诵《经集论》,又嫌太略;因此想诵文简而义广的。最好是念诵《入菩萨行论》吧!他也就从“慧度品”中“何时能通达,实与非实义……”起诵,同时他的身体上升虚空,渐升渐高,最后升至看不见他的身体为止,但仍能听到诵声,直至全文诵完为止。此后获得陀罗尼的人们都很奇怪,怀疑他是怎样记诵摄略七百颂、一千颂、一千余颂的(实际《入菩萨行论》是寂天自己著作的,只是当时还没有人知道)。而且《集学论》也说,应再三细读;或者暂时作总摄,并应阅读《经集论》(二论都是寂天所著)。但是又有谁认识这些经论呢?后来听说他住在南方“吉祥功德塔”处,于是派了两名比丘去迎请他,他见比丘后,授记说:“《集学论》和《经集论》在我们自己的住处前面的房隙中,还有一部班智达(我)所写的小楷经函,那即是全部一千颂的《入菩萨行论》。”他即将这些论著的说修论文传授给二比丘。继后他去到东方,在一场大辩论中,运用神变使一切争端和解,而获得安乐。

在距离“摩揭陀”西方不远的一个地方,住有持外道邪见的五百徒众,一时由于地方遭受天灾断粮,在饥饿的烦恼痛苦中,只好宣布说:“谁能募化来食物,就推谁为众人之首。”阿阇黎(寂天)得知后,用米饭盛满钵中,作法加持后,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得以饱腹。终于使外道徒众改变外道邪见,归于佛门。

另一时期,有乞丐约一千多人,受着饥渴的痛苦,正在束手待毙的时候,阿阇黎将他们收养了起来,并为他们说法,最后将他们安置在快乐之中。

此后,在东方地区,“阿梨毗侠那”国王受到财源空虚的威胁,以致生活穷困。有一部分人为了暗害阿阇黎向国王进谗言,使国王杀害他。此时阿阇黎为了保护财施不断,当了国王的护卫。大伙见他手持文殊手中举起的那把木剑,便向国王谗言道:“此人是个狡诈的家伙,请王看他手中的武器吧!”国王听说后,大发雷霆地对阿阇黎说:“取出你的剑来我看!”阿阇黎启请说:“如果这样作将对王有害!”王说:“有害也只好听天由命吧!我决定让你取出来我看。”阿阇黎说:“那末,请王闭一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来看吧!”国王依他所说的作,阿阇黎将木剑抽出时,耀眼的剑光,逼射国王难于忍受,结果损坏了一只眼睛。国王只好求阿阇黎容恕,最后求得皈依,进入佛教正法之中。

继后,阿阇黎来到吉祥山的南方,他修“邬粗玛”密行,身着乞丐装束,以裸体外道沐身和残余的烧食为生活。那时,迦底毗哈犁王的女仆名“迦遮那哈”倒浴身水时,溅在阿阇黎的身上,那水顿时沸腾起来。适逢那时有外道师名“香迦梨得坝”向国王启请说:“我将于后天在虚空中,布绘大自在天的曼陀罗,如果佛教徒不能销毁我布绘的曼陀罗,我将焚毁佛教的经籍、佛象等,佛教徒也须投入我的教门。”于是国王召集了僧众,将此事告知众僧,谁也不敢答应能销毁外道的曼陀罗。此的,国王一时焦虑万分,女仆“迦遮那哈”想起昨天所见的情况,便对国王说了。国王说:“赶快去寻来吧!”女仆寻遍各方,最后在一株树下见到阿阇黎,当即说明来意并向他求助。他答应说:“我能消毁。你们去准备一大瓶水,两匹布和火种吧!”女仆照他所说,准备停当。第二天晚上,外道师来量了一下曼陀罗的绘线,也就走了。第三天清早,外道师前来布绘曼陀罗,刚刚绘出曼陀罗东门的时候,阿阇黎入于三摩地,顿时刮起一阵暴风,卷走了外道的曼陀罗,所有草木和房屋也被狂风卷动,势将倾圯;在那里聚会的人们,都吓得发抖,外道师大惊失色!狂风暴雨如秋风扫落叶,将那些如小鸟惊飞的外道师们吹卷到各方各隅。此时大地一片昏暗景象,阿阇黎便从眉间放出光来为国王和王妃照亮走路的方向;这时王和王妃已是衣装不全,满身尘土,当即用事前难备好的大瓶水来洗净,用那两匹新布裹在身上,将那火种燃烧起来取暖,顿时痛苦全消,舒适如常。继后将外道所有的庙堂拆毁,外道门徒们也都投入佛门中了。传说直到现在,那一地方仍然叫作“外道失败地”。

阿阇黎承认自已是凡夫,但是依阿阇黎耶喜迥勒说:“阿阇黎寂天已是圣者。”那波巴也称赞说:“寂天是亲近顶礼文殊莲足的阿阇黎。”这位阿阇黎广泛宣说的是他自己所著的《集学论》;总摄而开示的是他所著的《经集论》;摄义广而词简略的是他所著的《入行论》等三种。据说关于《入行论》的释论,在印度就有百余种之多,而在西藏译成藏文的释论,只有八种。(录自网络版,未能比对纸版校对)












蒲文成新译《布顿佛教史》(与上同本异译)

关于佛子“寂天”(希瓦拉)的历史,有七种奇异的传说。有颂云:“本尊喜住那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事迹奇异度乞丐,降伏国王外道师。”当初,在南方“域科桑波”(意为贤善国)地方,有国王名善铠,生子静铠。王子静铠青年时期学诸明处,尤在上师古苏鲁座前求学锐利文殊成就法,认真修持,得见本尊。其父去世后,在他登基王位的头天晚上,梦见自己(上羽下立)日将登基的宝座上,坐着至尊文殊菩萨,对他道:“孩子!这是我的宝座,我系汝之善知识,我二人同坐一座是不合理的。”梦醒后,知自己不宜掌管国政,便逃到那烂陀寺,从五百班智达之首座胜天(加维拉)出家,取名寂天。此师德行内隐殊胜,勤闻教法,精修禅定,著述精深,但在外表上,除食、眠、行三事,其余无所事事,故人称「三想僧」。大家只见其外表,认为出家人应以三轮净业为重,而他全不具备,不该享用信众所施财物,应予逐出,遂想让他诵经,自行离寺。于是,命他诵经,他回说不会。此事禀报亲教师后,他才答应诵经。有些人不知道是为何,心生怀疑,为作考验,在广庭众人之中敷设高座。他不知不觉到座前,用手一按,即上座上,问道:「念常诵经呢?还是念不常诵的经?」众人回言:「念未传诵的经」。他心想《集学论》太长,《集经论》又太略,若诵文简义广的,最好是《入菩萨行论》。于是从该经智慧品的「何时能通达,实与非实义」起诵,身体同时向虚空逐渐升高,直到隐而不见。但诵经声不断,直至诵完全部经文。这样,诸证得不忘陀罗尼者深感奇异,想他何以能诵七百颂、一千颂、乃至千余颂,而且「经典《集学论》,应再三细读」,「或暂作摄略,应观《集经论》」之类前所未闻。后听说他住南方吉祥功德塔处,派两名比丘去迎请,他见比丘后授记说:「在我住房的椽隙中,有班智达所书小楷《集学论》和《集经论》,此即《入菩萨行论》一千颂。」遂将这些论著的讲修经文传承授给了二比丘。

后来,他来到东方,在一次大辩论中,运用神变和解了一切争端,使彼等咸获安乐。

在距离“摩揭陀”西部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五百持外道邪见者,一时因遭灾断粮,受饥饿煎熬,遂宣布谁能募化来食物,即推为众人之首。阿阇黎寂天得知后,将米饭满盛于钵中,作法加持,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得以饱腹。于是使外道徒放弃外道邪见,改宗佛教。

又,有一千多名乞丐,一度饥渴交迫待毙之际,阿阇黎寂天收养他们,并为之讲经说法,置彼于安乐。

此后,东方阿梨毗夏那国王受摩遮罗国侵扰,生活穷困。有人欲暗害寂天,进谗言加害,要国王杀害他。寂天为保护财施不断,当了国王的护卫。同伴见他手结文殊印,举着木剑,向国王进言:「这是个狡诈的人,请看手中的武器!」国王听言大怒,要阿阇黎呈上宝剑。寂天回说「这样会对大王有害」。国王坚持即使有害也是天命所定,一定要呈上。寂天只好说「请王闭一只眼,只用一只眼睛看。」国王答应后,阿阇黎抽出木剑,放射出耀眼剑光,射得国王不堪忍受,结果射瞎了一只眼。国王急请饶恕,最后皈依佛法。

此后,寂天来到吉祥山的南部,修称为「邬祖麻」的一种密行,身著乞丐装,裸体浴身,以残余烧食为生。当时,喀底毗哈罗国王的女仆迦遮罗哈倒浴身水,将水溅到阿阇黎身上,只见水顿时沸腾起来。那时,外道师香迦罗提婆向国王奏说,他于后天,在天空画出大自在天曼陀罗,佛教徒若不能毁坏,将烧掉佛像经籍,使之投入外道门。于是,国王召集僧众,宣布此事,但谁也不能答应毁掉曼陀罗,国王一筹莫展之际,女仆讲述了她先前所见情形,国王急命寻找寂天。大家到处找寻,最后在一棵树下找到,遂告知原委,寂天说他能毁,让准备一瓶水、两匹布和火种,大家照吩咐准备停当。第二天晚上,外道师画线而去,大家感到疑惑。第三天上午,外道师绘画曼陀罗,刚绘到曼陀罗东门时,寂天入于三摩地,顿时刮起狂风,卷走曼陀罗,草木房屋亦皆将吹走。外道师四散奔逃,如惊飞的小鸟,大地一片昏暗。俄尔,寂天眉间放射光明,为国王、妃子照亮去路,只见个个衣装不全、满身尘埃,遂用备好的水洗涤,用新布裹身,燃火取暖,舒适如常。随后,又毁去外道庙堂,使他们咸归于佛门。传说至今称该地为「外道涂败地」。

阿阇黎寂天自认为是凡夫,但阿阇黎益西迥尼(智源)称他是圣者,那波巴(黑色尊者)亦称他是「亲近顶礼文殊莲足的阿阇黎」。寂天著作主要有三部,即开示广说的《集学论》,开示摄略的《集经论》,义广而词略的《入行论》。关于《入行论》的释本,据说在印度有百余种,而译成藏文的只有八种。
发表于 2008-3-28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天菩萨生平资料汇编

受一位师兄之托,将他整理的寂天菩萨的生平资料汇编贴出来。

录自郭和卿译师所翻的《佛教史大宝藏论》

其次关于“寂天”菩萨(亦译“静命”)的史实:一般流传有七种奇异的故事。如颂所说:“本尊生喜住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奇异事迹与乞行,为王降伏诸外道。”

先是南方“贤疆”地区,有国王名“善铠”,生子名“静铠”。这位王子自幼学识出众,特别是他在“古苏噜”上师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修行后,得见本尊。他的父王逝世当夜,即是他登上王位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头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到明天自己将登基的宝座上,有至尊文殊安住着,并对他说:“唯一的爱子,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善知识,你和我同坐在一个座上,是不适合的。”醒来后,他知道自己不适宜于掌管国政。

于是他逃到那烂陀寺,在五百班智达中首屈一指的大德“胜天”的座前出家,起名“寂天”。

此师的德行内隐,在圣本尊前听受教法,精修禅定,并著作精深的论著;但是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三事外,其余事情全不知道。因此,都称他为“三想者”(只知食、睡、行三想)。一般人都以他的外表来衡量他,而且认为出家人应作的事情,是修学“三轮”(即身、语、意三净业),他却不具备任何一种。像这样的人受用信士们所施财物,是不应该的,本应驱逐之,但暂时容许他念诵佛经,让他自行退出吧!于是命他诵经,他说不会念。且在阿阇黎前说明不会。师说:“你自己单独地念诵吧!”他只好答应了。有一部分人不知其中缘因,心中怀疑是“要考验他吧!”因此在众人聚会时,陈设起高座。他一时未看清这高座的地方,用手一撑也就上了高座。大伙都对他产生怀疑。然而他却问道:“念过去已普遍传称的呢?还是念没有普遍传称的呢?”众人请求道:“请你念还没有传称的那一类吧!”他想:诵《集学论》(即《大乘集菩萨学处论》),嫌文章太广;诵《经集论》,又嫌太略;因此想诵文简而义广的。最好是念诵《入菩萨行论》吧!他也就从“慧度品”中“何时能通达,实与非实义……”起诵,同时他的身体上升虚空,渐升渐高,最后升至看不见他的身体为止,但仍能听到诵声,直至全文诵完为止。此后获得陀罗尼的人们都很奇怪,怀疑他是怎样记诵摄略七百颂、一千颂、一千余颂的(实际《入菩萨行论》是寂天自己著作的,只是当时还没有人知道)。而且《集学论》也说,应再三细读;或者暂时作总摄,并应阅读《经集论》(二论都是寂天所著)。但是又有谁认识这些经论呢?后来听说他住在南方“吉祥功德塔”处,于是派了两名比丘去迎请他,他见比丘后,授记说:“《集学论》和《经集论》在我们自己的住处前面的房隙中,还有一部班智达(我)所写的小楷经函,那即是全部一千颂的《入菩萨行论》。”他即将这些论著的说修论文传授给二比丘。继后他去到东方,在一场大辩论中,运用神变使一切争端和解,而获得安乐。

在距离“摩揭陀”西方不远的一个地方,住有持外道邪见的五百徒众,一时由于地方遭受天灾断粮,在饥饿的烦恼痛苦中,只好宣布说:“谁能募化来食物,就推谁为众人之首。”阿阇黎(寂天)得知后,用米饭盛满钵中,作法加持后,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得以饱腹。终于使外道徒众改变外道邪见,归于佛门。

另一时期,有乞丐约一千多人,受着饥渴的痛苦,正在束手待毙的时候,阿阇黎将他们收养了起来,并为他们说法,最后将他们安置在快乐之中。

此后,在东方地区,“阿梨毗侠那”国王受到财源空虚的威胁,以致生活穷困。有一部分人为了暗害阿阇黎向国王进谗言,使国王杀害他。此时阿阇黎为了保护财施不断,当了国王的护卫。大伙见他手持文殊手中举起的那把木剑,便向国王谗言道:“此人是个狡诈的家伙,请王看他手中的武器吧!”国王听说后,大发雷霆地对阿阇黎说:“取出你的剑来我看!”阿阇黎启请说:“如果这样作将对王有害!”王说:“有害也只好听天由命吧!我决定让你取出来我看。”阿阇黎说:“那末,请王闭一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来看吧!”国王依他所说的作,阿阇黎将木剑抽出时,耀眼的剑光,逼射国王难于忍受,结果损坏了一只眼睛。国王只好求阿阇黎容恕,最后求得皈依,进入佛教正法之中。

继后,阿阇黎来到吉祥山的南方,他修“邬粗玛”密行,身着乞丐装束,以裸体外道沐身和残余的烧食为生活。那时,迦底毗哈犁王的女仆名“迦遮那哈”倒浴身水时,溅在阿阇黎的身上,那水顿时沸腾起来。适逢那时有外道师名“香迦梨得坝”向国王启请说:“我将于后天在虚空中,布绘大自在天的曼陀罗,如果佛教徒不能销毁我布绘的曼陀罗,我将焚毁佛教的经籍、佛象等,佛教徒也须投入我的教门。”于是国王召集了僧众,将此事告知众僧,谁也不敢答应能销毁外道的曼陀罗。此的,国王一时焦虑万分,女仆“迦遮那哈”想起昨天所见的情况,便对国王说了。国王说:“赶快去寻来吧!”女仆寻遍各方,最后在一株树下见到阿阇黎,当即说明来意并向他求助。他答应说:“我能消毁。你们去准备一大瓶水,两匹布和火种吧!”女仆照他所说,准备停当。第二天晚上,外道师来量了一下曼陀罗的绘线,也就走了。第三天清早,外道师前来布绘曼陀罗,刚刚绘出曼陀罗东门的时候,阿阇黎入于三摩地,顿时刮起一阵暴风,卷走了外道的曼陀罗,所有草木和房屋也被狂风卷动,势将倾圯;在那里聚会的人们,都吓得发抖,外道师大惊失色!狂风暴雨如秋风扫落叶,将那些如小鸟惊飞的外道师们吹卷到各方各隅。此时大地一片昏暗景象,阿阇黎便从眉间放出光来为国王和王妃照亮走路的方向;这时王和王妃已是衣装不全,满身尘土,当即用事前难备好的大瓶水来洗净,用那两匹新布裹在身上,将那火种燃烧起来取暖,顿时痛苦全消,舒适如常。继后将外道所有的庙堂拆毁,外道门徒们也都投入佛门中了。传说直到现在,那一地方仍然叫作“外道失败地”。

阿阇黎承认自已是凡夫,但是依阿阇黎耶喜迥勒说:“阿阇黎寂天已是圣者。”那波巴也称赞说:“寂天是亲近顶礼文殊莲足的阿阇黎。”这位阿阇黎广泛宣说的是他自己所著的《集学论》;总摄而开示的是他所著的《经集论》;摄义广而词简略的是他所著的《入行论》等三种。据说关于《入行论》的释论,在印度就有百余种之多,而在西藏译成藏文的释论,只有八种。(录自网络版,未能比对纸版校对)












蒲文成新译《布顿佛教史》(与上同本异译)



关于佛子“寂天”(希瓦拉)的历史,有七种奇异的传说。有颂云:“本尊喜住那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事迹奇异度乞丐,降伏国王外道师。”当初,在南方“域科桑波”(意为贤善国)地方,有国王名善铠,生子静铠。王子静铠青年时期学诸明处,尤在上师古苏鲁座前求学锐利文殊成就法,认真修持,得见本尊。其父去世后,在他登基王位的头天晚上,梦见自己(上羽下立)日将登基的宝座上,坐着至尊文殊菩萨,对他道:“孩子!这是我的宝座,我系汝之善知识,我二人同坐一座是不合理的。”梦醒后,知自己不宜掌管国政,便逃到那烂陀寺,从五百班智达之首座胜天(加维拉)出家,取名寂天。此师德行内隐殊胜,勤闻教法,精修禅定,著述精深,但在外表上,除食、眠、行三事,其余无所事事,故人称「三想僧」。大家只见其外表,认为出家人应以三轮净业为重,而他全不具备,不该享用信众所施财物,应予逐出,遂想让他诵经,自行离寺。于是,命他诵经,他回说不会。此事禀报亲教师后,他才答应诵经。有些人不知道是为何,心生怀疑,为作考验,在广庭众人之中敷设高座。他不知不觉到座前,用手一按,即上座上,问道:「念常诵经呢?还是念不常诵的经?」众人回言:「念未传诵的经」。他心想《集学论》太长,《集经论》又太略,若诵文简义广的,最好是《入菩萨行论》。于是从该经智慧品的「何时能通达,实与非实义」起诵,身体同时向虚空逐渐升高,直到隐而不见。但诵经声不断,直至诵完全部经文。这样,诸证得不忘陀罗尼者深感奇异,想他何以能诵七百颂、一千颂、乃至千余颂,而且「经典《集学论》,应再三细读」,「或暂作摄略,应观《集经论》」之类前所未闻。后听说他住南方吉祥功德塔处,派两名比丘去迎请,他见比丘后授记说:「在我住房的椽隙中,有班智达所书小楷《集学论》和《集经论》,此即《入菩萨行论》一千颂。」遂将这些论著的讲修经文传承授给了二比丘。

后来,他来到东方,在一次大辩论中,运用神变和解了一切争端,使彼等咸获安乐。

在距离“摩揭陀”西部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五百持外道邪见者,一时因遭灾断粮,受饥饿煎熬,遂宣布谁能募化来食物,即推为众人之首。阿阇黎寂天得知后,将米饭满盛于钵中,作法加持,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得以饱腹。于是使外道徒放弃外道邪见,改宗佛教。

又,有一千多名乞丐,一度饥渴交迫待毙之际,阿阇黎寂天收养他们,并为之讲经说法,置彼于安乐。

此后,东方阿梨毗夏那国王受摩遮罗国侵扰,生活穷困。有人欲暗害寂天,进谗言加害,要国王杀害他。寂天为保护财施不断,当了国王的护卫。同伴见他手结文殊印,举着木剑,向国王进言:「这是个狡诈的人,请看手中的武器!」国王听言大怒,要阿阇黎呈上宝剑。寂天回说「这样会对大王有害」。国王坚持即使有害也是天命所定,一定要呈上。寂天只好说「请王闭一只眼,只用一只眼睛看。」国王答应后,阿阇黎抽出木剑,放射出耀眼剑光,射得国王不堪忍受,结果射瞎了一只眼。国王急请饶恕,最后皈依佛法。

此后,寂天来到吉祥山的南部,修称为「邬祖麻」的一种密行,身著乞丐装,裸体浴身,以残余烧食为生。当时,喀底毗哈罗国王的女仆迦遮罗哈倒浴身水,将水溅到阿阇黎身上,只见水顿时沸腾起来。那时,外道师香迦罗提婆向国王奏说,他于后天,在天空画出大自在天曼陀罗,佛教徒若不能毁坏,将烧掉佛像经籍,使之投入外道门。于是,国王召集僧众,宣布此事,但谁也不能答应毁掉曼陀罗,国王一筹莫展之际,女仆讲述了她先前所见情形,国王急命寻找寂天。大家到处找寻,最后在一棵树下找到,遂告知原委,寂天说他能毁,让准备一瓶水、两匹布和火种,大家照吩咐准备停当。第二天晚上,外道师画线而去,大家感到疑惑。第三天上午,外道师绘画曼陀罗,刚绘到曼陀罗东门时,寂天入于三摩地,顿时刮起狂风,卷走曼陀罗,草木房屋亦皆将吹走。外道师四散奔逃,如惊飞的小鸟,大地一片昏暗。俄尔,寂天眉间放射光明,为国王、妃子照亮去路,只见个个衣装不全、满身尘埃,遂用备好的水洗涤,用新布裹身,燃火取暖,舒适如常。随后,又毁去外道庙堂,使他们咸归于佛门。传说至今称该地为「外道涂败地」。

阿阇黎寂天自认为是凡夫,但阿阇黎益西迥尼(智源)称他是圣者,那波巴(黑色尊者)亦称他是「亲近顶礼文殊莲足的阿阇黎」。寂天著作主要有三部,即开示广说的《集学论》,开示摄略的《集经论》,义广而词略的《入行论》。关于《入行论》的释本,据说在印度有百余种,而译成藏文的只有八种。
发表于 2008-3-28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录自《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十九、寂天菩萨的历史


具德阿底峡尊者所听受菩提道次第的上师承传次第中,从至尊怙主弥勒菩萨传无着昆仲等,次第传出的师承——广大行派;及从至尊文殊菩萨传圣龍树师徒等,次第传出的师承——甚深观派;又由至尊文殊菩萨传寂天菩萨等,次第传出的师承——伟大行派。由于阿底峡尊者拥有这样三派的全圆教授,以此称作「汇集三派承传法流」。广大行派菩提道次第的传承有兩系:以下中兩士道及道行总修学,以及止观法门來說,兩系是无大区别的。只是关于修菩提心教授,出现兩种不同的法轨。第一种法轨,是根据《般若经》的密意,用作生起菩提心的方便中,先对一切众生,修无亲爱疏憎的平等舍心;次修知晓一切众生,是自己有恩的母亲;次修念恩、报恩,而生起悦意慈心;次修悲心、增上意樂,及菩提心等。这种修法,称作由「七因果教授」之门修心法。第二种法轨,是根据《华严经》等的密意,如《集学論》《入行論》及中所說那样,由思惟我爱执的过患,及他爱执的功德等多门中,而修知一切众生,是像如意宝珠那样,对我自己能随意施与一切利益的大宝,而生起悦意慈心;依此次第修习悲心及增上意樂及菩提心等。这一修法,称作由「自他相换法门」修心法。特别对这一教授,復称为《修心七义論释》。对于这一承传次第,如《噶当卷帙》中有颂說:「妙吉祥及无尽慧,唉那达里勇金刚,大菩萨名大宝德,根本上师金洲师。赐我伟大行派法,具恩六师前敬禮。」这是由妙吉祥传佛子寂天,復由寂天传唉那达里,次由唉师传阿阇黎勇金刚,次由勇金刚传阿阇黎摩诃西里达那菩提(义为大菩萨大宝德),次由大宝德传金洲大师,次由金洲大师传阿底峡尊者。此中「无尽慧」是佛子寂天的别名。这一传承諸师的纯净行传,导师释迦牟尼及至尊文殊的歷史,已如前文說毕。
继說寂天菩萨的歷史:菩萨降生在金刚座的西方地方名柯谟桑(义为侍女贤)。父亲是国王名善法铠,母亲据說是金刚瑜伽母的化身。这样的父母如愿而生这样伟大的佛子,取名叫细瓦果恰(义为寂铠)。在适合营养的物质养育中,从幼年也就学通一切明处学术。到了六岁时,他值遇一位持戒隐修证得成就的大德,求得文殊菩萨锐利灌顶及成就法,努力诵修,不久就获得亲見文殊本尊,得文殊菩萨亲传许多教授。有一时间,由于他的父王逝世,国中民众一致请求他继登王位时,由于他是一位多生中修学菩萨行,夙习深厚的菩萨,以此他对于世间荣华,本无贪戀,但是想到顾全他众的情面,不便拒绝民众的请求,而允登王位。在明日将登位的晚上,他在梦中見到明天将登的宝座上,至尊文殊來安住。菩萨說:「孩子,这是我的座,我是你的师,你我师徒二人共一座,如此完全不合理。」从梦醒來,心念樂享世间荣华是不合理的。于是逃走到那爛陀寺中,在大德班智达胜天座前出家,取名叫寂天(藏语细瓦拉)。依此堪布精研三藏经論,成为善巧者;并在文殊菩萨前,长久听法。所有显密经論及教授,完全領会于心中后,摒绝一切内外纷扰,而一心专住于正定,以此证得很高地道果位。
他著作《集学論》,及《经集論》等开示伟大菩萨行的論著;具足善巧讲說、辩論、著作三事,地道果位辗转增上,通达陀羅尼门,无碍辩才。忆知自他千百生事,无碍神通等内证功德,行登地菩萨自在事业,以度时光。但外表所示现,在諸凡俗的人们的眼界裡,只見他除吃喝、睡眠、大小便外,不作诵经等其它任何事务,因此称他叫「布暑姑」即「三想者」(言只知吃、睡、拉三想)。那时,无神通的人们說:「出家人所应作事,完全是安住于三輪法樂中。这人无所作事,以此不应受用信众所供諸布施,是当摈逐的。不过为他设想,让他知道出家众是要能作诵经事的,让他自行出去吧!」于是请求他诵经。这位菩萨說:我怎能诵经呢?而不应允。后來再三请求他诵经,他答应:现在我诵吧!诋毁他的那些人,故意在那爛陀寺聚集僧众大院中,陈设很高的无畏狮子座,心想这样高座,看他怎样登上去。殊知这位菩萨用手轻按一下也就腾身上座了。于是问道:「是诵往昔著称的諸经吗?或是诵不著称的一种呢?」请求他诵往昔没有称說的一种吧!因此,他诵道:「如來法身諸佛子,諸堪禮前我敬禮,进入菩萨戒律中,如经摄集而诵說。」起诵直诵到「何时有为及无为」之间,这以后,边诵边以神变腾身虚空,渐渐升高,如神变与虚空相比赛那样,升高到不見身形仍在朗诵,直到圆满诵完。后段诵句,经成就耳通及不忘陀羅尼的諸班智达集这一经論时,喀什米尔諸人所忆持集出的有九品;中印諸人所忆持集出的有十品。如颂所說:「摄集諸学处,亦应常阅讀,有时依摄要,阅讀经集論。」大家对于所說的这兩种論著内容是怎样的,发生疑问。有一时间听得南方吉祥功德塔中,佛子寂天安住彼处,更派兩比丘去迎请菩萨寂天,未允前來,但說,《入行論》的數量如中印諸人忆持的那样多,至于《集学》、《经集》二論,则在他关房的房梁中,是班智达(寂天)用小字写的,如此则完全传出了《入行論》及二集学教授。
继后,寂天菩萨心念如何來作利生事业,他运用神通观察时,知当饶益许多因诤論而使身心颠倒的众生,于是前往东方,在一大辩诤场合裡作了对手,运用神变力将一切人众和解下來,都得到安樂。继復思念还当怎样來作利生事业时,观察到当调伏许多邪見堕入险途众生。于是前往距摩羯陀西方不远的一地方中,有执一种少有的邪見五百余人,为了调伏他们,插入徒众中,使他们生起了信仰。也是由于这位大菩萨的圆满修力,及这批邪見大众往昔的清净愿力,有一时间,一連七天都发现狂风暴雪,因此断缺饮食,成为最苦恼的时候,只好通告谁能求得食來,当选他为領导。寂天菩萨立刻求得一钵米飯來,运用加持力使大众都得到饱满。随即破除了过去所有的邪見,使他们都归入于佛教。继復思念当对怎样的众生作饶益,他运用神通观察时,見得有许多受着饥荒痛苦的众生,当作饶益。由于发生大饥荒,有成千的穷人在受饥饿,将臨到死的边缘时,这位菩萨对他们施救济,令其得到生活,并为他们說法而安置他们于安樂境界。
发表于 2008-3-2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续《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菩萨继復思念应如何來作佛教事业,观察到如果能调伏一位暴虐的国王,对许多众生及佛教,都有很大的饶益。于是他前往东方,去到阿里毗侠那国王的王宫附近。在各十字街头探看情况时,探得因财源空乏,以致不够生活,正在强迫搜集他人财物來充实。那些造作无仁道暴行的许多拥有武力的贪官坏人也在那裡,而其它地方也仿照这样作法搜刮了很多。国王前來观察这些丰富财物时,很不喜悦!他想到造作这种危害暴行的人们,固然是对这些财富欢喜,但是我所获得的江山,将会如蕉剥心那样最后成空。但如果不满足这些人们的欲望,这些诡诈的人们,决定危害我的生命而无疑。想到这裡,国王正在焦愁不解时,这位大菩萨对国王大生悲悯,愿为国王防守那些坏人,做国王的护卫。由于大菩萨拥有无量的神通力,压倒那些作危害暴行的坏人们,国王和民众都获得了安寧。国王及侍眷都十分崇信这位菩萨,对他作顶敬供养。大菩萨除有一支至尊文殊手持的木剑外,别无其它武器。被同伴中的嫉妒者看見木剑,禀告国王說:「这是一位诡诈坏人,除有一支木剑外,无他武器,以此哪能护卫大王呢?请大王细察。」国王生怒,对大菩萨說:「你将木剑亮出來吧!」菩萨对国王說:「亮出來时对大王将有危害。」王說:「纵有危害,我也心甘。决定亮出來吧!」只好请求道:「那么,请大王掩护着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看吧!」这样做后,也就将木剑亮出,剑光闪烁,目不能受而损坏,国王因此生起净信求諒恕而皈依,也才归于正法。
继后,这位大菩萨復用神通观察,見得对佛教心怀反对的许多外道,必须将他们调伏。于是前往吉祥山的南方,那边有「贱行外道」身着乞丐服装,以洗身污水的沉淀为食物而生活。一日,喀底毗哈里国王的女仆名迦扎玛哈她泼出洗身污水的水花,溅在寂天大菩萨的足上时,她看見如同泼在红铁上那样沸腾起來。那时,有外道师名香迦得瓦來国王前,请求說:「我们愿和佛教的班智达辩論,并比赛神通,负者应入于胜者的教门下,并将负方的经教及寺庙都烧掉。请大王准许这样做,并当公证。」国王准如所请。当即派出使臣去召集了佛教的僧众,传达了这一事件。可是谁也不敢出來应战。因此,国王正在发愁时,女仆迦扎玛哈也就将早先所見的情况,禀告国王。国王听得立即命令說:「这样的大菩萨现在哪裡?快去寻觅吧!」到处寻觅,在一株树前遇見了菩萨。于是请求他与外道辩論及比赛神通,必须战胜他们。菩萨說:「我能这样做到。你们去准备好一瓶水、兩疋布、爐火等物吧!」也就照所說各物办好。于是在召集群众大会的中间,陈设宝座,国王坐其上,左右兩旁则是寂天大菩萨和外道諸师们。彼此辩論起來,大菩萨以卓越的经教和理智力战败了諸外道师,直到无言可对。继续决赛神通,外道师于空中布绘大自在天曼陀羅,刚绘完东门时,寂天菩萨入「坏劫风三摩地」,以此突然发生大暴风,所有草木城市房屋,都撼摇将倒;国王及王妃,与大会群众,都被吹倒,外道諸师及所布曼陀羅等也被暴风吹得來如飞鸟四散,顿时成为大黑暗了。于是大菩萨从眉间放出毫光,照射国王及王妃寻得道路,将他们钩摄到面前來,那时已被吹得身无衣装,尘土满身。就将事前准备的水洗身,新布覆体,并向火爐取暖。这样恢復了安寧,于是依订约毁外道庙宇,外道諸师及其许多徒众,都归入于佛教中。直到现在,那一地区仍名为「外道失败区」。
这位大菩萨所做諸如此類一切事业,都是为弘法利生而做。并且也是为了教诫如佛所說:「吾人如庵摩羅果,有外熟而内未熟;内熟而外未熟;内外均熟;内外未熟等各种不同。」爱自己的凡夫们,是难透知其它有情之心量的。因此,总說起來应当对任何有情,勿存观过之心;特别是对已入佛门諸人士,若道其过失,如同灰覆火坑,是极险之地。以此对他人勿道其短,都应作清净观。又当知菩萨是为了教诫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人们,不应当以道之粗見或片面为足,而应当对整个全圆道体,如法修学其論著——《入行論》、及《集学論》兩論所說那样而作;復为了教诫如依至尊文殊为本尊,就会获得如他那样的功德;更为了教诫任何时候,都不可信依外道諸論著,佛的教法才是希求解脱諸人士的唯一彼岸等意义,而做出那般事业。
以此意樂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人们,应向寂天菩萨虔诚祈祷求加持,并当重视这位大菩萨所著諸論著,而努力闻、思、修学。
发表于 2008-3-28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录自《如意宝树史》
        寂天为叟罗史陀国善铠王之子,初名寂铠,后来有一次梦见文殊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又梦见度母用净水为他灌顶,并云“王位如同地狱之沸水等”,从而知道王位不可继承,于即位之前夜私逃出走。他走了二十一天,看见一株树根处有一眼泉水,正要喝时被一女子(多罗)阻止,倒给他另外的甘甜水,并将他领到林中一洞穴中的一位瑜伽师(文殊)座前,听受教诫,让他修观,生起殊胜三摩地。后来,他到东方的般遮摩僧诃王那里,任大臣十二年。他佩戴着作为本尊标志的一柄木制剑,一次,国王强行要他出示木剑,国王看后左眼掉落(右眼被遮)方知他是获得成就者,遂礼敬供养。此后,他到中印度的那烂陀寺,从胜天(亦译圣天)出家,起法名为“寂天”。他写造出《集学论》和《摄经论》,内勤修禅定,奉持无戏论之行,但外表上每日吃五小升米,常常好似贪睡。国王(婆罗)等看到这种情形,给他起绰号为“三想人”,欲逐出僧侣住地,让众僧轮流诵经。轮到寂天诵经时,他升上法座,问大家:“是诵先前已有的经呢,还是诵尚未出现的经?”众人都说:“请念诵未出现过的。”于是,他念诵荟萃大乘三藏一切经义的《入菩萨行论》,当诵到“尔时有非有,心中皆不住”一句时,他腾空而起,隐去身形,但诵经之声不断,由获得总持的班智达们一一心中记持。此后,寂天去属于睹梨楞伽(许多藏地学者作“威德”)地方的羯陵伽城,当时有三位班智达也来到这里,他们请寂天去中印度,但他没有同意,告诉班智达所写《集经论》和《集学论》置于其住室的窗孔中,是用班智达小字写在树皮上的。在羯陵伽城,寂天与五百比丘同住,虽见许多野兽进入其住室,却不见出来。当国王和众僧问起这件事时,所有的野兽离室而去。此后,他以疯癫之态来到吉祥山南部,外道导师香迦罗提婆于空中画一彩粉大坛城,寂天对它放出狂风,坛城与外道师均被吹抛到一条河的对岸,从而制服外道,振兴了佛教。总之,在藏地相传,寻得本尊、庄严圆满、击退论敌及调伏异端、乞丐、国王和外道,是寂天的七大事迹,喜饶迥洛称寂天为圣者,并云他享寿百岁。
发表于 2008-3-28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录自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寂天投生为叟罗史吒的国王的儿子,由于宿世的业力,他从小就在梦中亲眼见到文殊菩萨,他长大以后,要被立为国王时,在梦中看见即位的宝座上坐着文殊菩萨,菩萨对他说道:

“徒儿,此是我之座,
我是汝之善知识,
汝我二人居一座,
无论如何不合理。”

又梦见如同自己母亲行相的度母,把热水从自己头顶上灌下来。他问这是为什么,度母回答说:“王位就是地狱里受不了的沸水,现在用它给你灌顶。”他由此知道王位继承不得,就在即王位的前一天晚上逃走了。他走了二十一天,看见一棵树的树根有一眼泉水,正要喝时被一个女人阻止,倒给他另外的甘甜的水,并把他领到林中洞穴里一个瑜伽师的面前,领受正确的教诫。他进行观修,获得了不可思议的三摩地和智慧。那个瑜伽师即是文殊菩萨,那女人即是度母。从那以后,他常见到文殊的圣容。

后来,寂天到了东印度,当了般遮摩僧诃王的侍从,因为他精通一切技艺并具有广大智慧,国王命他当大臣,他暂时接受了。他佩带着本尊的标志——一柄木制的剑,使当地以前没有过的所有工艺都兴盛起来,国王又让他如法护理国政。这时其他大臣生起嫉妒,对国王说他是个骗子,他的剑不过是木头造的。国王就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把剑拔出来给国王查看。寂天说:“我这把剑若是拔出来,会伤害大王。”国王因此更加怀疑,说:“伤害也行,必须让我看!”寂天说:“那末,请遮住右眼,用左眼看。”国王这样作后,拔出剑一看,剑光就射落了国王的左眼。国王由此知道他是获成道者,就多方礼敬,请求他留下。他对国王说:“如法治理国政,建立佛教的法产二十处”就去了中印度,以圣天为亲教师出家,起法名为寂天。他在那里和众班智达们住在一起,每天要吃五大升米。他内修禅定,从文殊菩萨那里听法。写了《集学论》和《集经论》,对一切教法精通无遗。但是他日夜睡眠,在别人面前显得对闻、思、修三者没有任何作为,于是僧众们议论说:“此人白白耗费信徒财物,应该驱逐。要是让大家轮流诵经,他就会自行离开。”于是就这样这样作了,最后该到寂天诵经时,开头他不接受,大众逼迫,他说:“那末,设好座位,我就诵经。”有些人怀疑,大部分人想斥责他,都来聚集。于是阿阇梨寂天坐上狮子座,说:“是念诵先前已有的经,还是念诵未出现过的经?”大家为了试验他,都说:“请念诵未出现过的!”于是他说《入菩萨行论》,当说到“尔时有非有,心中皆不住”这句时,他腾空而去。他身形虽隐,但说经之声不断,直到圆满说完《入菩萨行论》。此论由获得总持的班智达们心中忆持。迦湿弥罗诸师所传出的有一千多颂,加上他们自己造的礼赞,东印度诸师传出的不过七百颂,采用中观本颂的礼赞,但缺《忏悔品》与《般若品》。中印度诸师传出的本子没有礼赞和造论誓愿文,加入后赞有一千颂。因此存在着疑问。

按照西藏先前的史籍的说法,人们请他住在吉祥拘陀亲那城,他却去了属于睹梨陵伽的羯陵伽城。有三位班智达听说他住在那里,就前去该处请他去那烂陀,他不同意。于是他们又请求说:“那末,你说的应阅读的《集学论》和《集经论》在哪里?(《入菩萨行论》)的三个本子哪种正确?”他回答说:“《集学论》和《集经论》在我住所的窗子上,用班智达的小字写在树皮上的,可以去取。《入行论》依照中印度诸师所忆持的。”

那里还有一处林间庙宇,寂天与五百名比丘一起住在那里。森林之中有很多鹿,鹿来到僧房里,他就以神通幻变吃它们的肉。比丘们看见鹿进入阿阇梨的僧房,但不见鹿出来,而且也发觉鹿减少了。还有人从窗子上看见他在吃肉,当僧众正要和他争论时,这些鹿复活了,而且体力比以前强壮,走了出来。于是僧众供献财物,请他留下。但他不住,抛弃出家人之相,装作疯癫而去。

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佛教和外道发生诤论,互相斗法,而佛教不敌。当阿阇梨寂天去到那里时,人们看到把洗东西的污水倾倒在他身上就沸腾起来,知道他有法力,于是就请求他和外道斗法,他答应了。外道在天空中画了一个彩粉大坛城。寂天刹那之间对它放出狂风,坛城和外道们都被风吹走,抛到一条河的对岸。所有喜好外道的人也差点被刮走,而国王等对佛教具有胜解的人们丝毫未受风的损害。这样,寂天摧毁了外道,振兴了佛法,那个国家也因此有了“外道失败之国”的名称。这件事在有根据的史籍中都曾提到,因此是确实可信的,然而由于时势推移,国名改变,现在不知道那个国家是什么地方了。

此外,依照西藏人的传说,有五百个持奇特见地的人生活供应断绝,寂天以神变取得饮食,施给他们,使之皈依了佛法。他还对一千名左右的乞丐也这样作。据说他还曾进入激战的双方,以神变和解他们的战斗。

人们认为:寻得本尊、在那烂陀布置圆满、破诤论、调伏异端、调伏乞丐、调伏国王、调伏外道,是寂天的七种奇特的事迹。
  
发表于 2008-3-2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如石法师著《寂天传略考》
一、寂天传略考


关于寂天的生平事迹,汉文资料全缺。兹根据西藏布敦(Buston,1290~1364)《佛教史大宝藏论》和多罗那他(Taranatha,1575~1634)《印度佛教史》中的记载整理如次:
寂天出生于南印度,是梭罗史吒(Saura stra)国国王善铠的儿子,原名寂铠。他自幼学识出众;又曾经在古苏鲁上师座前求得“文殊锐智成就法”,并依此修行而亲见文殊本尊。善铠王逝世当夜,寂天梦见文殊菩萨端坐在次日即将登基的宝座上,并对他说:“徒儿,这是我的宝座,而我又是你的善知识,你我二人同座一处,实在很不合适。”醒来之后,他自知不宜掌管国政,便连夜投奔东印度去了。在东印度师子王座下服务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转到中印那烂陀寺,依胜天①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
他在那烂陀寺居住期间,韬光养晦,内勤修学。一方面在文殊本尊前听受教法,一面精修禅定,并编著《学处集要》和《一切经集要》(略称《学集》、《经集》)等精深的论典。但是在日常行事上,除了饮食、睡眠和大小便以外,其他的事一概不闻不问。因此大家都瞧不起他,贬称他为三想者。后来,僧众实在忍不住了,想找个正当的理由将他逐出僧团;于是就召开了一次诵经大会,要求每一位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他们估计寂天一定背不出来,藉此便可名正言顺地逐他出寺。当天,轮到寂天背诵的时候,僧众为了羞辱他,还故意筑起高座,请他到上面背诵。不料寂天上座以后,竟然自信十足地说:“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呢?还是没听过的?”大众乍听之下,非常惊讶。继之一想,认定那不过是寂天在故弄玄虚,吓唬吓唬人而已。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干脆就请他背大家没听过的经典吧!反正,大家等着看笑话就是了。万万想不到,寂天竟然出口成论,流利地背出了《入菩萨行》。据说,当他背到《智慧品》第34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馀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突然腾空而起,渐升渐高,终于不见身影;而诵经之声依旧朗朗不绝,直到诵完《入行》为止。
或许是因为身分曝光了,寂天觉得不宜久留,便离开了那烂陀寺而来到南印度吉祥功德城。那烂陀寺为此深感不安,特地派遣两名比丘前来请他回去,但是都被寂天婉拒了。于是,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向寂天请求:“请您告诉我们,《入行》中所说应该阅读的《学集》和《经集》在哪里可以找到?”寂天回答说:“《学集》和《经集》在我住处前面的房隙中;另外还有一部用小字写成的经函,就是全部一千颂的《入行》。”
从此以后,寂天就云游四方,随缘化度去了。他曾经在东印度感化了阿梨毗侠那国王;在一场大辩论中,运用神变调和了极大的争执;在距离摩竭陀以西不远的地方,调伏了五百外道,并引导他们归顺佛门;在另一个时期,曾经救济一千多名饥渴待毙的乞丐,然后示以正道。此外,寂天也感化过一群吉祥山的裸体外道,使他们转入佛教。②
史传里,寂天的一生就在充满传奇的游化事迹中结束了。他的生卒年无据可考;一般认为,大约活动于第七世纪末③,最晚也不超过八世纪中④。理由呢?一、于公元628~641和673~685年间留学印度的玄奘和义净,都未曾提到寂天;所以寂天成名应在685年以后。二、《入行》和《学集》中只见《妙臂请问经》等“事迹”和《三三昧耶王》等“分别续”⑤的典籍,尚未引录任何瑜伽密或无上瑜伽密典;可见寂天著书之时,无上瑜伽密尚未普遍;故其成书年代应该在八世纪中叶以前⑥。
史传中说:寂天“内勤修学,外示放逸”,这并非无稽之谈。因为从《经集》和《学集》中所引用的一百多部经典来看,寂天必然曾在经、律方面下过很深的功夫。此外,寂天在《入行》“智慧品”中论破教外的数论、胜论派和教内的小乘部派与大乘唯识宗,显示中观应成派的观点;由此也能看出,寂天的确精通论藏,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三藏法师。然而,寂天并不以精通教理为满足。《学集》明显地表示出,他不是纯粹为了学问而治学;他治学的方向,始终是扣紧菩萨修学的次第而深入三藏的。尤其在《入行》的字里行间,总是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宗教情感;时而宁静庄重,时而洒脱平淡,时而悲天悯人,时而超尘绝俗。在精简贴切的议论中,呈现出无限深刻的哲学洞见;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蕴含着恳切的宗教教诲。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精神淬励和提升,怎可能写出如此生动感人的醒世诗偈呢?
寂天在那寺一举成名以后,便四处游化去了;这个记载也有几分可能。因为寂天既淹贯三藏,又擅长譬喻,论述佛法生动有理;以他这样优越的条件,如果长期教化一方,应该会调教出一两位青史留名的高足才对;然而,史料上并无寂天薪火相传的记载。由此可见,寂天很可能是位居无定所的游方瑜伽士。至于他何以须要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莫非寂天已然明心见性,深契法界,所以想效法善财童子作五十三参,一生成就普贤十大愿王?
此外,寂天修行所依的本尊,可能也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入行》中经常赞叹诸佛如来,也数度言及文殊、观音、地藏、虚空藏和普贤等菩萨;可见寂天一定经常忆念诸佛菩萨。然而,在诸佛菩萨中,寂天最心仪、最相应的是哪一位呢?《入行》最后一颂明文说:“我虔诚地礼敬文殊师利菩萨;是他的恩德,激发了我愿求菩提的善心。”⑦《学集》最后的皈敬颂也说:“皈命文殊尊,最胜无过上。”⑧如果把这两段叙述和史传中他与文殊本尊之间的关系联想在一起,显然,文殊菩萨一直是寂天修学过程中最相应的本尊。不过,寂天的著作中未曾提及度母;因此,《印度佛教史》中所说“度母以沸水为寂天灌顶”⑨的事迹,可能是后人附会之谈。
最后,这位伟大的印度高僧勤苦修学了一辈子,究竟获致怎样的境界呢?根据寂天在《入行》中的自白,他似乎还是一位薄地凡夫。因为“回向品”第51颂说:“在我尚未证得极喜地以前,愿能蒙受文殊菩萨的宏恩;经常回忆宿世,鉴往知来,生生世世出家为僧!”尽管如此,后来的印度高僧如智作慧和阿底峡都认为:那是寂天自谦之词,事实上,寂天是一位已经登地的大乘圣者。⑩
智作慧等人如此推崇寂天,亦非全无根据;因为《回向品》第53、54颂说:“无论那一世,当我想阅读三藏,或想请问佛法的义理,愿我都能毫无障碍地面见怙主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了在广大的十方虚空界中,成满一切有情的利益,愿我一切所作所为得如文殊菩萨,行持尽善尽美!”表面上看来,这两颂只简单地表达了寂天个人的祈愿而已;不过稍加分析,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寂天生前遭遇到佛法义理上的困难和利他之行上难以取舍之处,大概都能在定中或梦中毫无障碍地亲见本尊;请文殊菩萨当面开示,化解他内心的疑惑。若依《般舟三昧经》的义理加以推衍,那么寂天由亲见文殊而现证万法唯心,再进一步双泯能所而登入圣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遥想古之高僧,博学苦行,尚且谦谦虚怀;虽有证量,亦不敢以圣哲自居。反观今之行者,略事数年修持,稍有些许觉受,即便扬言开悟证果;以此招揽徒众,传道,授业,解惑。人心之不古,岂至于斯耶?

---------------------

①        多氏《印度佛教史》中说:胜天继护法之后任那烂陀寺堪布(页162);此一说法难以置信。因为同一时期亲自在那寺求学的玄奘说:护法之后由戒贤继续主持那寺讲座,可是并没有提到胜天。玄奘是戒贤的直系弟子,其叙述不可能有错。
②        关于寂天的生平事迹,参见多氏《印度佛教史》,页163~167;另见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页149~152。
③        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页278;另见《中观思想》,页21。
④        参见Matics,Enter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p.27;另见Nakamura Hajime,INDIAN BUDDHISM——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Japan,1980,Delhi,1987,p.287。
⑤        参见《大乘集菩萨学论》(大正,32,101中、130中);另见本书《入行》初品,第20颂。“事续”与“分别续”的区分,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释》(《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248)。
⑥        《密集》等无上瑜伽密续,成立于西元第八世纪中叶以后(参见水野弘元等著《印度的佛教》,页203)。
⑦        参见《入菩萨行译注》第十品,最后一页。
⑧        参见《学集》第十九“增福品”品末结颂(大正,32,145上)。
⑨        参见《印度佛教史》,页164。
⑩        阿阇黎智作慧说:“寂天已是圣者。”(《佛教史大宝藏论》,页152)。阿底峡也说:“阿阇黎寂天……获得圣妙音的恩赐而洞见了真谛。(《菩提道灯难处释》,参见《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225)。



贴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3 19:45 , Processed in 0.0361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