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4:47 发表 問題:全部未見道的白衣如何在不是僧寶(內心未生起道諦功德)的情況下,而能成為皈依對境呢? 那這個要如何思考呢?;P
原帖由 披发头陀 于 2010-5-7 07:25 发表 問題:全部未見道的比丘如何在不是僧寶(內心未生起道諦功德)的情況下,而能成為皈依對境呢? 凡俗僧只有组成僧团才成为僧宝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 法王大宗喀巴說: 「暇滿難得壽無暇,串習能除此生欲。」1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援引上述頌文為我們略示改正動機之法,然後回顧了已講述的那些科判,並重述一逼「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中惡趣苦的內容。大師接著說:) 由此想從有暇身獲取有價值的東西。在思惟惡趣苦產生深切的恐懼之後,如果想尋求能拯救惡趣痛苦的依怙與後世安樂的方法,當知能拯救後世惡趣苦的依怙,就是皈依三寶;而方法即是對一切安樂的根本—業果發起深忍信,而作如理取捨。 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分兩部分:(己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淨皈依;(己二)於一切安樂根本業果發深忍信。 己一、趣人聖教最勝之門修淨皈依 皈依分五小節: (庚一)依何因皈依;(庚二)皈依何境;(庚三)皈依量為幾何;(庚四)皈依利益;(庚五)皈依學處。 庚一、依何因皈依 皈依是否清淨,取決於心中是否有清淨的皈依之因。如《答極白增上心問‧善慧笑聲》中說: 「皈依體性之要義: 自身生起大怖畏,知三寶具救護力, 由此所生之皈依,是一切智汝所許。」 皈依必須具備以下二因:自己對輪迴與惡趣苦心生恐懼;信任三寶有能力保護我們遠離那些怖畏、對三寶起深忍信。不具備上述條件,就不是清淨皈依。 如果對痛苦沒有畏懼心,我們就生不起尋求皈依的心:如果對皈依境沒有信心,我們就不會想去皈依,或是雖想皈依但心裡並不相信、只當皈依是一句空話。 再者,對自身惡趣苦心生畏懼,對輪迴心生畏懼,對他人在輪迴中受苦心生不忍起悲憫心,這三者依次是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因。所以,對昨日講的惡趣苦生起恐懼,便是此處所說皈依因中的一項。 庚二、皈依何境 皈依何境分兩部分:(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 如《百五十讚》中說: 「若彼一切過,畢竟皆永無, 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有此心者,即應皈依此, 讚此恭敬此,應住其教法。」 凡是有能力辨別誰是可皈依、誰是不可皈依的人,即應皈依內道佛教的大師、大師的教法,以及安住於該教法的人士,世上大多數人喜歡尋求世間王魔、天、龍、厲鬼等的庇護:外道則多以梵天、帝釋等皈依處,然而這些鬼神本身也是輪迴中人,所以不堪皈依。那麼究竟誰是可皈依的對象呢? 《皈依七十頌》中說: 「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脫依。」 只有佛、法、僧三寶才是我們可皈依的對象。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三者認識不清,也不可能會有清淨的皈依。在沒有深自省察的情形下,外表上似乎是一位大乘持明行者,但一遇到生病等災難,或是要做重要的決定時,便跑去求助於世間護法和王魔、厲鬼、當方土地神祇等,帶著一肘長煙施用的柏枝,有廟就進、見像就拜。這是內心不信三寶,而把鬼神看得比三寶重要的外在反映。即使寺院的名冊上有他的名字,事實上這種人連內道佛教徒也談不上,更遑論是大乘的持明行者。 龍、王魔、厲鬼等沒有悲、智、力三者的功德,他們連自己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而且大部份屬於畜生道和餓鬼道,比我們的層次還低。我們無論如何也還是人,所以還有比皈依他們更卑劣的事嗎? 對於輪迴和惡趣苦,世間鬼神不僅無力相救,就算是在處理暫時的小事上,也是利小害大。(帕繃喀大師舉例說,以前有個身患腫瘤的人,來到夏魯2山神住的地方,正巧碰上山神要對其他非人交肉稅,山神便將那人的肉瘤取來充數,於是豁然痊癒。另外一個患腫瘤的人聽到此一消息後,也來求助,但結果是舊瘤未消又添新瘤。像這樣,世間鬼神有時對我們有幫助、有時反而有損害,所以不是永遠可以信賴的對象。) 外道們以梵天、帝釋、大自在天、威猛天、六面天等為皈依的對象,他們雖然要比上述那些鬼神好一些,但本身並沒有解脫輪迴和惡趣,所以也無法救護他人。內道佛教的大師則與他們不同,《讚應讚》3中說: 「宣告我是汝,無怙者助伴, 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 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 大師佛陀具備圓滿的智、悲、力功德,我將在下面講解三寶各別功德時加以詳細敘述。王魔、厲鬼等鬼神不僅絲毫沒有這些功德,而且就算把天、龍等世人所相信的皈依處所有功德加起來,也還不及一位內道證預流果聲聞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二利已臻圓滿的究竟皈依處,是斷盡一切過、圓滿一切德的導師。簡單地說:二種法身就是勝義佛寶,二種色身即是世俗佛寶。 至於法寶,其中的勝義法寶即是指「滅」或「道」所包含的聖者心中的「清淨諦」4。所謂「滅諦」是指各無間道5。所引發本份障蓋的解脫分;所謂「道諦」是指聖者心中能得該「滅」方便的現觀。如果要為未曾學過大論的劣慧者舉例說明,則勝義法寶可以說就是這個「三士道次第」;十二分教6等為世俗法寶。 僧寶中的勝義僧寶,為具足智解脫八種功德7中任何一種功德的聖補特伽羅;凡夫具戒比丘滿四人者,為世俗僧寶。對他們施行利益或損害,會產生依僧伽而造的善不善業之果。 如果只是解救一種怖畏,不需皈依處三者全備,每一皈依處均有解救的能力。以前多康8有一人被老虎銜走,他向觀自在祈禱,老虎立即將他放在地上走開,由此脫離虎難;再如富樓那出家證阿羅漢果後,他的弟兄和商人們入海取〔勝地旃檀〕,當旃檀的守護神準備將他們的船隻搗毀時,富樓那尊者的兄弟們齊聲向他祈禱,得以逃過這場滅頂之災;9又如當龍王向「明勝」王拋灑兵刃之雨時,目犍連將之轉變成花雨。10 然而,要救離所有的輪迴和惡趣苦,則需三寶全備。譬如身患沉痾的病人,需要藥物、醫師和護士三者來治癒他的病;同樣的,為了能脫離輪迴、惡趣之苦以及有寂重怖之沉痾,也需要如醫師般能開示解脫道的佛,如藥物般能得解脫三士道的法,以及如護士般修法良友的僧,三者缺—不可。所以,我們皈依的對象就是這三位。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4:36 发表 我的問題是: 一位未見道的白衣如何在不是僧寶(內心未生起道諦功德)的情況下,而能成為佛呢? 或者 一位未見道的白衣如何在不是僧寶(內心未生起道諦功德)的情況下,而能成為皈依對境呢?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7:52 发表 對呀! 凡俗僧只有组成僧团(至少四人)才成为僧宝,所以是皈依境. 但未登地白衣單獨一人 或者是 由未登地白衣多人组成團體 能成为僧寶嗎? 若不能,那未登地白衣可否成為皈依對境,進而成為上師? 或是可以把未登地 ...
原帖由 雪冬儿 于 2010-5-7 08:37 发表 您需要进一步精细辨析 何为皈依境???:handshake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8:42 发表 那究竟是 先把他視為上師,然後因為上師是佛的化身,因此他也具足法寶及僧寶 還是 在了解他具足佛法僧三寶種種功德之後,再將他當做上師?
原帖由 雪冬儿 于 2010-5-7 08:56 发表 解决这些疑问, 详见 境(或者基)、行、果 理论, 请您依止具德大宝恩师开示,再次前后联系、深入思惟《掌中解脱》等菩提道次第教授内涵, 必要时得进一步参考 般若波罗蜜多之《现观庄严论》和《中论》等相关 ...
原帖由 柯南 于 2010-5-7 09:02 发表 那就把你依止具德大宝恩师开示,又再次前后联系、深入思惟《掌中解脱》等菩提道次第教授内涵跟大家分享一下,或者你也沒把握?:funk: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3 15:31 , Processed in 0.04210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