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ZEN.C 于 2010-5-6 21:23 发表 “在家除非登地人,灌頂國師不應為”——问题是“灌頂國師”是啥概念?是否能理解为在家人不登地不能为人灌顶? 至于敏公的话,我知道是针对海系内部的问题,详细的不好说,因为当事人有的往生了,我不想议论死者 ...
使用道具 举报
葉小釵在" 102任甘丹赤巴略論音檔-第一天99.4.18 "中說: 另外慧炬有安排二堂解答時間,所以屆時有問題者,請在此帖提出,我以書面方式呈報給慧炬轉交給仁波切(可能問題太多,不能全部解答)
原帖由 柯南 于 2010-5-7 02:13 发表 還是有個疑惑: 未登地的四位比丘可稱僧寶(我們應該不可能只皈依一位比丘), 未登地的四位(或更多)白衣可稱僧寶嗎? 這其中是否存有差異?:funk: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0-5-7 02:38 发表 老实说,这些我有点不很了解,可能别人更能回答。这里尝试研究(没啥底气,不很肯定): 一位未见道比丘不称僧寶。 四位未见道比丘可以称僧寶,虽然可以代表僧寶,但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僧寶。 我们 ...如果从传戒的角度来说,未见道的白衣确实不能传某些戒,包括比丘戒(见道白衣也不能),好像包括大乘八关斋戒,不肯定能不能传皈依。 但从密法角度来说,他代表本尊,单从这个角度已经足够说他堪作学生的个人皈依对象了。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0-5-7 03:21 发表 2.在密乘還是要以顯乘為基礎的情況下,如何讓顯密相順不相違,而彼此成為助伴? 这个是跑题了。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3:38 发表 我想到的是: 如果已經將白衣視為上師(或本尊),以密法來說,絕對要當作是與佛無二無別, 但若是還沒有將之視為上師前,客觀而言,一位未見道的白衣如何在不具僧寶(內心已生起地道功德)的情況下,而能變成佛呢?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0-5-7 03:54 发表 可是,如果他不是我的上师,我根本不必将之“變成佛”啊。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4:03 发表 所以說"客觀而言"就是把"我(的)"排除之後,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換言之,也就是僅從對境(白衣)那方面作觀察,而不是從觀察者這方面來談.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0-5-7 04:14 发表 不很明白这个问题。但这个和比丘与否好像已经没有关系了嘛?!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4:23 发表 但這個和本帖關於白衣上師是有關係的嘛?!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4:36 发表 我的問題是: 一位未見道的白衣如何在不是僧寶(內心未生起道諦功德)的情況下,而能成為佛呢?
原帖由 Ginsong 于 2010-5-7 04:36 发表 一位未見道的白衣如何在不是僧寶(內心未生起道諦功德)的情況下,而能成為皈依對境呢?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3 15:30 , Processed in 0.03895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