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鸿泥

某堪布:佛讲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空...在这种空性当中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2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论坛真好。这或许就是佛法兴盛的代表吧。格西说,看佛法是否兴盛,就看有多少人修证三学。其它少许情绪的释放,不算什么,大部分也是悲心的体现。由衷敬佩。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呀,南无达摩呀,南无桑伽呀。
发表于 2013-7-12 1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疆 于 2013-7-12 19:31 编辑
pengcuo 发表于 2013-7-12 13:23
另外说一个有意思的事,说是学着传承的教义,但其实还是以自己的水平仗量圣者的意图,试问,在未生起定解前 ...


       好就好在这个皈依。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某位师长的言说举止,正确无误的传承了三宝的精神内含,我们可以把他视为集三宝于一身的化现。而不是把上师从三宝中割裂,用崇拜代替皈依,用“皈依”某人代替皈依三宝。上师三宝是一体,如果有人以上师凌驾于三宝之上,甚至取代三宝,我不认为这是修皈依,也不认为这是修上师相应。如雍增仁波切曾说,真正的胜义上师是空性(当然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名词术语,虽然叫法不同,但是真谛只有一个),一切具形的上师都可以看作是胜义上师的化现。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皈依上师就是皈依法、就是皈依真理。而不是皈依名份。
         我等无比大师世尊释迦牟尼佛,同样认为法比佛更重要。因为有了法,佛才得以成佛。而不是先成了佛,才有了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一  舍利品第三十七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汝取何所?」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何以故?世尊,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非不尊重。世尊,以是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修熏故,是舍利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
         复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如恒河沙等诸世界满其中舍利作一分,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是般若波罗蜜修薰故舍利得供养。……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未来现在世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现在诸佛弟子亦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辟支佛道。……
   
       再如当代高僧,中佛协首任会长喜饶加措大师, 有一次他到青海去,当时青海省的
主席是马步芳,他亲自出门迎接。塔尔寺三
十多个活佛也过来朝拜,这其中也有东科活佛,包括塔尔寺的主持,还有却西
大活佛,都来朝拜喜饶嘉措大师,有些大活
佛就出了一个馊点子,说我们去了只给他献
哈达就行了,不要给他磕头,他是个格西嘛
,我们都是大呼图克图,是皇帝的国师,我
们都是大活佛,地位都比他高,所以不应该
给他磕头。他们商定了这么一个原则,进去
就只献哈达,结果,喜饶嘉措坐在位子上不
但没有起来迎接,而且还把他们训斥了一
顿:"磕头!你们为什么不磕头?你们不应
该磕头吗?你们虽然是活佛,但是你们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你们今天给我说一说,我才
是真正的活佛,我这肚子里装的都是经典,
你们装的是什么?”
        在这件具体事例中,磕头才是修敬佛敬法敬僧的皈依。不磕头就是违背皈依。是给法磕头。不是给人磕头。不管你是什么活佛还是皇帝的国师,都要尊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何况堪布格西?如果你说的话不如法,甚至非“法”,何谈在这一法上皈依你?
发表于 2013-7-13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泥 发表于 2013-7-12 11:12
引导有深浅、说法要对机,这是一定的道理。但前提是要确保——走的是正路、说的是正法。堪布这里说的所 ...

       受教
发表于 2013-7-14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啊。。。
这都不是寻常微博,是慈城罗珠堪布的四法印一书的摘抄好吗?????

堪布说的空,怎么就成了物理的空呢?如果你从一切有部到经部再到唯识再到中观的读下来,就会理解堪布说的根本不是“物理的空”。
真是无知者无畏。我并不想用大成就的帽子压谁不过慈城罗珠堪布是真正难得具足智慧的,连宗萨仁波切也这么说。

何况每个人对任何东西的理解其实都基于自己见解的基础上,你觉得肤浅的东西,到底是对方真的肤浅,还是你的理解太肤浅呢?
我相信他在自己的书里还是会很严肃的选择用词的。。。
发表于 2013-7-1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去色达辨论。这样说来说去也没多少意义。辩论在密宗诸派之间也是常常存在的。现在也有。
发表于 2013-7-1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些修法(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我是用世俗的语言而非佛教的术语来讲述的。如果用佛教的专有名词讲,恐怕很多人会感觉陌生、听不懂。若是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讲述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佛经和论典,而不是我擅自讲的,我不敢这样做。
                                                               
      ——慈城罗珠堪布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4 1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疆 于 2013-7-14 18:11 编辑
明雀扎吉 发表于 2013-7-14 12:36
神啊。。。
这都不是寻常微博,是慈城罗珠堪布的四法印一书的摘抄好吗?????



1.楼主并没有说:堪布所说的空是物理的空。
   楼主说堪布所说的空不是佛教小乘经部、有部,大乘唯识、中观这四部中任何一部的空。
2.的确无知者无畏,但是建立的原因不同。
明雀扎吉属于因为对佛法难知难解,所以要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信此人就等于信佛法。相信凡是和自己信赖的人意见不一致的就是无知的、可怕的。
楼主属于通过对善知识的依止,长期深入经藏学习,对佛法已经有一定认识,相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还是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会站在法义的角度认识到:无知者无畏,什么不合法义的话都敢讲。
3.宗萨仁波切的赞许是事实。但是佛祖对于龙树菩萨的授记也是事实。楼主是按照佛陀的经,菩萨的论来破斥不正确的说法,不是按照个人的猜测来轻易说话的。宗萨的师父是佛,堪布的师父也是佛,我们每一位佛弟子的本师都是释迦牟尼佛。宗萨仁波切可以赞许堪布的智慧,但是这是否就是认证了堪布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还要打问号。你可以把仁波切搬出来搞权威认证,我们还可以把释迦牟尼佛搬出来搞权威认证。谁的话符合佛陀金口玉言的经典,谁就是正确的。
发表于 2013-7-14 1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珠多吉 发表于 2013-7-14 14:11
支持楼主去色达辨论。这样说来说去也没多少意义。辩论在密宗诸派之间也是常常存在的。现在也有。

哦,在四川一个山沟里说来说去也没啥子意义。不如去联合国大会上演说,有国际影响,意义非凡呐。嘿嘿~^_^~我赶脚在小众圈里畅所欲言挺好的……
发表于 2013-7-14 1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3-7-14 14:34
对这些修法(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我是用世俗的语言而非佛教的术语来讲述的。如果用佛教的专有名词讲, ...

堪布慈悲的发心和认真的态度让人由衷的敬佩。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深妙的佛法,而不用艰深的佛教术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思路。但是,这件事的具体操作也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尝试和创新。因此在条尝试的道路上,既会有收获,也难免有失误。自佛陀时代到现在,用通俗的语言,以及各种比喻解释佛理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泥中瓶等等。关键是要解释正确。比如佛教的轮回说,南北朝的范缜也借用物理现象来反对轮回,他说人死如灯灭。我们佛教一方也可以利用物理现象来印证轮回,提出薪火相传。范缜说如刀刃残钝就失去锋利的特性,人身既坏,魂灵也随之而亡。而我们佛教一方也说,正如刀刃钝了可以重新打磨锋利,人死也可以转世再来……
       综上所述,我不认为楼主指出堪布立论的不足之处是不敬的冒犯,恰恰是对堪布弘法事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是佛弟子,还认堪布这个头衔,那么到了社会上,让一些有智慧,懂科学,甚至还懂些佛法的却不信佛的人看出问题,堪布甚至佛教脸上还有光彩吗?
        何况以堪布的身份和影响力,如果言说中稍有差迟,那对众生和佛法的影响都是广泛而长远的,岂能不慎?这涉及佛法核心~“空”的正解。已经不是堪布个人的私事了。……
        
发表于 2013-7-1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本就立宗不同,知见不同,这是几百年来尽人皆知的事情,原本相安无事,各说自宗知见,各宣自宗学说,楼主偏偏自己还要跑去翻出来和对方吵,跑去说人家说的不对。怎么说楼主好呢,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美扎西 发表于 2013-7-14 22:03
呵呵,本就立宗不同,知见不同,这是几百年来尽人皆知的事情,原本相安无事,各说自宗知见,各宣自宗学说,楼主偏偏自己还要跑去翻出来和对方吵,跑去说人家说的不对。怎么说楼主好呢,呵呵

若你有足够的勇气把“怎么说楼主好呢”转化成“怎么说我好呢”,你的学修就有点上道了。

——把自己的知见翻出来,问问自己:这种知见,“我”心中有没有?
若有,这种见解是不是如理?是不是符合佛陀经论的标准?“我”需要思考,并且找相应的经论教授跟“我”的见解辩论,最后获得正确的见解。“我”就进步了。
若没有,这话题,“我”可以略过,当然能思考思考,确保未来也不犯这样的过失,这样更好。“我”也进步了。

如能这样想,方不辜负你在社区厮混出“格鲁同修2”头衔的光阴和精力。
发表于 2013-7-2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庄严论解说   作者:索达吉堪布

诸佛菩萨所了知的一切万法实相的真正胜义谛并不是指单空,而是什么呢?应该是超离四边、远离一切戏论和执著的一种境界。但是,学习中观者也不能排除相似胜义,在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面前,如果没有抉择分别念面前这一万法无实的相似胜义谛,也就很难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真正大胜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将胜义分成大胜义、小胜义、果胜义、因胜义等,所以,相似胜义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将单空称为胜义呢?依靠单空可以断除众生无始以来实有的执著,可以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胜义谛,所以可以叫做胜义谛。清辨论师的《中观藏论》中说:“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中观庄严论自释》中,将这一教证中的“世俗谛”解释为单空,也就是说,想要通达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或者说想爬上中观这一高楼,就必须依靠世俗谛单空的梯子,否则,不可能通达究竟的胜义谛,真正的智者不应错乱次第而行持。”

“当然,这也是按照中观自续派所化众生而言的。如果是中观应成派的所化众生,是不是也必须先经过单空这一过程呢?不需要。从中观应成派的所化对境来讲,直接宣讲万法远离四边八戏就可以了,就像《中论》和《入中论》所提到的那样,直接宣讲中观的大胜义完全可以。但在渐次根基的众生面前,必须经过单空以后才能获得究竟的胜义谛。”



“《中观庄严论释》中,前面已经讲了,凡是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非常尊重敬仰的人,千万不要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究竟意义安立为一种单空的境界。”

“总的来讲,一切万法的本性虽然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可是,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们,在显现上或者从所化众生的角度而言,首先抉择了单空。为什么呢?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具有非常顽固的、实有的执著,以此在轮回中始终感受各种各样的欺惑。因此,中观自续派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将外境抉择为虚妄,在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成立实有。”

“但是,分开二谛的观点,只是暂时为个别众生的根基而宣说的,最究竟来讲,暂时的单空与万法唯心的观点也不成立。在本论的最后,也抉择了真正的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对暂时分开二谛的观点也予以遮止。”

“由此可知,应成、自续二派的着眼点完全不同。自续派着重抉择单空,应成派则着重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希望大家对各个宗派的法相一定要清楚,否则,对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根本分析不清楚。
因此,不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千万不要将释迦牟尼佛最究竟的甚深教义停留在单空这一层面上
这里,麦彭仁波切间接的意思就是说,中观应成派如果站在单空这一层面上,就很难对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作出真正的抉择。前面已经讲了,真正对佛教恭敬的人,千万不要说佛陀的教义是一种单空的境界。如果是单空,任何人都容易领悟,一个乞丐见到碗里没有稀粥时,他也已经证悟空性了,因为他已经完全断除了有的边。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大家对这些问题应该观察。”


中观应成派之所化机,不必须先经单空,真是一大亮点,若有中观应成之学人自谓上等根器,此实是依据,呵呵。

发表于 2013-7-27 2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问极微当言可见不可见耶。答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极微当言可见。慧眼境故。阿毗达磨诸论师言。极微当言不可见非肉天眼所能见故。此中不依慧眼作问。

问为有缘一极微起萨迦耶见不。设尔何失。若有者此应是正见非萨迦耶见。所以者何。要真实行智。方见极微故。若无者六法论说。当云何通。如彼论说。……

问彼极微量复云何知。答应知极微是最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舍乘履抟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睹见。不可听闻。不可嗅尝。不可摩触故说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此唯三种眼见。一天眼。二转轮王眼。三住后有菩萨眼。七微尘成一铜尘。有说。此七成一水尘。七铜尘成一水尘。有说。此七成一铜尘。七水尘成一兔毫尘。有说。七铜尘成一兔毫尘。七兔毫尘成一羊毛尘。七羊毛尘成一牛毛尘。七牛毛尘成一向游尘。七向游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穬麦。七穬麦成指一节。

《成唯识论》
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彼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明为色,故说极微为色边际。

《瑜伽师地论》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折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俱舍论讲记》
无色界无有单独的住处,根据其禅定不同,所转生之处有四种差别。因无有色法之故,其心心所法依靠同分及命根等不相应行而得以相续。
无色界没有色法的缘故,无有方位可指,因此也就无有处所,转生于无色界的有情在获得无色界等持而未退失的情况下,无论死于何处,立即在此处形成四名蕴,成为无色界众生。不过,虽然没有单独的处所,所转生之处也并不是没有分类,根据其所修持之禅定贤劣程度的不同,所转生的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种差别。其中空无边处是指厌离形色之身,观想一切皆为虚空,然后加行入于空无边处定,后来即转生此处;识无边处,由厌离空无边处,转而思维清净眼等六识,由此加行而得以转生;无所有处即超越识无边处定,了知一切所缘皆为无有,入无所有定而思维何者亦无有,依此力则转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天,乃三界最高天,所以又称为有顶天,此天之禅定,没有下地之粗想,因此称为非想,但也不是没有细微之想,所以叫做非非想。因此,每一位修行人在修习禅定时一定要注意,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我们若盲目执著上述的任何一种境界,很可能会转生于那一处,这样仍未超离三界,不是真正的解脱。
对于无色界是否具有色法,各大论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克什米尔有部宗论师认为,无色界是无有色法的,因此也不会有单独的处所;红衣派有部宗认为,无色界有细微的色法,位于色界之上;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无色界有细微色法,因色法极其细微之故,对其加否定词而说“无色”,是从不明显角度讲的。

平时我们在修习禅定时应该要注意,如果仅是一缘安住,以自己获得解脱为目的而修持,也很有可能会转生于四无色界,因此无论修习何种禅定,以空性智慧摄持十分重要。

《中观庄严论释》
总之,粗法存在许多可分的部分,逐渐分得越来越细,到最后,如果基础已杳无踪影,那么粗法也将化为乌有,(有部宗为主的宗派)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而主张极微是最极微小、不可抛舍而存在的,这是承许极微派的总轨。
发表于 2013-7-27 2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了一些跟话题较为相关的极微方面的论说选段,至于堪布开示是否符合中观自续单空,我也不作评了。
此贴最初我一时冲动说了些傻话,很抱歉,不过,不同宗派究竟义趣是否一致倒不是重点,即便有人相信这个,那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彻底搞清楚的,何况不承许此事并不意味着过失。我倒不反对学人对自宗的信乐,但我极不喜欢看到似能破的出现(并不是针对本贴而说),这个怕是没多大义、还很可能导致恶业。跟外道辩论,尚应谨慎对待,何况是内道,法义辩论辨析应慎而又慎才好吧。
我从一开始就说我不太支持学多派,当然如果有人就是有这样的兴趣精力或者因缘等等,也是个人自由,我没必要反对,但总体上我是不太鼓励支持的,理由不必多说。
学法当然要有传承,自认自宗最为殊胜并以之为准绳完全合情合理,唯一不太好的事情就是主动发难却错误的批判对方,那么不仅无趣,也有恶业的风险,没有必要的嘛。当然这并不是针对本贴说的,就事一提而已。
发表于 2013-7-2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乘論師宗義許極微,作為外境實有的基礎;大乘論師宗義多不許極微,經部行中觀自續師縱許極微,恐怕也不是小乘論師那一套。許極微者分析到最後也不會空;不許極微者不是靠逐漸分析到空無來成立空,而是破有極微來成立外境非實有。

如果要藉逐漸分析、逐漸微細來成立最後是空,問個問題: 從還有到空無的界限在哪裡? 我指的是從那界限之前還有、那界限之後突然就沒有的那個界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8-29 10:36 , Processed in 0.03563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