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70|回复: 49

視師如佛經典依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bs.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008#lastpost 外,記得還有人貼過別的經的,是不是地藏經?
這裡集合全部和此相關的漢文經典依據,不包括現代翻譯的藏文經典漢譯,主要就是漢文大藏經裏有出現過的依據。這點常常被質疑是西藏自己發明的,如果收集一起,對以後的人查起來有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9-25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potter 发表于 2013-9-25 08:32
这个帖子以后是不是再做一个整理,核对并注明出处,最后形成一篇 PDF 格式的文档放到网上供人下载比较好

我大概就是这个主意。或者起码现在这样集中一起也已经不错了。不过,必须确保:
1,不出自疑伪经。
2,不是新译。
3,是古版本汉传《大藏经》非密教部里的内容。
这样才会让人无话可说。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5 2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真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鼓经》  
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这段经文我没有找到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5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zjdyan 发表于 2013-9-24 13:11
佛说罗摩伽经卷 西秦沙门圣坚译   
尔时善财童子。既得见已。欢喜踊跃。不自胜持。生希有心。合掌谛观。目 ...

从这段经文似可推出 四皈依 来。
善知识既然可以代表佛宝,也可以代表法宝,自然也可以代表 僧宝。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5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以后是不是再做一个整理,核对并注明出处,最后形成一篇 PDF 格式的文档放到网上供人下载比较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3-9-24 19:17 编辑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3-9-24 17:11
哇,这么多。看来,事师如佛在汉传里的依据一点也不缺少。
可是,四皈依依据似乎没怎么看到?!如果有,请 ...

大正藏 No. 0754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萧齐 昙景译

2卷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于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丑弊困厄。无过野干。智慧力故。乃致如是。复作是念。刑残之命。本非所爱。所以称庆。大欢喜者。为通化耳。此诸痴天。皆蒙帝释先有波若一豪之分。共相随来。皆欲闻法。而自叹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当通化。成我功德。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虽复失行生恶趣中。犹识宿命。知其业缘。波若之力。能感诸天。降神来下。接济供养。复得通化。展我微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这么多。看来,事师如佛在汉传里的依据一点也不缺少。
可是,四皈依依据似乎没怎么看到?!如果有,请贴出。这些对我们全部人都有用。在被质疑的时候有所依据。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6、亲近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因善知识。往一切方听受妙法。因善知识。演说一切菩萨心。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大慈力。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悲力。因善知识。摄持一切菩萨自在力。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菩提分。因善知识。能作一切菩萨利益事善男子。一切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成就。自在受生。由善知识显示。得宿住智。由善知识开发。知一切劫。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观察。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退失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不入二乘地。由善知识引发。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覆护。能不染世法。由善知识抚育。修一切菩萨行。心不散乱。由善知识发起。辨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屈。由善知识势力。不为业惑之所碎坏。由善知识任持。不为诸魔之所恐怖。由善知识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恶言毁辱。由善知识安慰。于世苦乐心无忧喜。由善知识生长。能灭诸憍慢常爱乐法。由善知识守护。能令菩萨净戒圆满。由善知识威力。能了诸法心无所得。由善知识安慰。能于三界心无恐怖。由善知识教示。能知善巧出三界道。由善知识劝修。信甚深法心无厌足。由善知识教导。不为名利憍慢逼迫。由善知识演说。得宿住智知过去因。由善知识加持。于未来际而得善巧。由善知识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由善知识摄受。能转众生依正业报。由善知识普守护。能内怀惭愧具足众善。由善知识随顺力。能和颜软语引导众生。由善知识修行力。  

《华严经入法界品》  

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具寿善现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亲近诸佛,圆满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速能证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亲近如来、应供、正等觉闻说正法,所谓契经乃至论议,闻已受持数数温习令善通利,既善通利思惟观察,既观察已深见意趣,见意趣已复善通达,既善通达得陀罗尼,起无碍辩乃至证得一切智智,随所生处,于所闻持正法教义常不忘失。于诸佛所广种善根,于善根力所摄持故,不堕恶趣无暇中生。复由善根所摄受故,意乐清净,净意乐力所摄持故,常能无倒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复由善根所摄受故,常不远离真净善友,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独觉、声闻、并余能赞佛、法、僧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亲近诸佛,圆满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速能证行一切智智。”  

《宝积经》  

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其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其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其三,为求法故,不惜生命。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增。一者,恭敬经,尊师。  

菩萨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萨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一者,不欺师,尽其形寿不两舌谀谄。  

菩萨有四善知识。二,经师是为善知识,多闻经故。  

菩萨有四珍宝。三者,常净心向师。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菩萨有四法,得般若波罗蜜。一者,尊法敬重法师。  

菩萨有四智。三者,顺教戒善语,所作皆孝顺师尊。  

菩萨有四大藏。三者,见法师心中无碍。  

菩萨成就三十二法得称菩萨。二十八者,逺恶知识,亲善知识。  

《圆觉经》  

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  

《大智度论》  

信师恭敬谘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7、谤上师善知识罪业极大  

《妙法莲花经法师品》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妙法莲花经陀罗尼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诃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佛语摩诃迦叶比丘言: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减。一者,不敬经,不敬师。  

菩萨有四事,亡菩萨道意。一者,欺调其师。  

菩萨有四事难调也。一者,学经自用不随师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于师。  

《宝积经》  

世尊告大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其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其一,欺诳师长,已受法而不恭敬。  

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其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菩萨有四法,失般若波罗蜜。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师。  

《道行般若经贡高品》  

复次阿难,若有菩萨远离于善师,是菩萨所闻菩萨深事不欲闻也,亦不了,亦不知也,何因受般若波罗蜜?用是故,阿难,是菩萨弊魔所得便者。  



8、对于上师的各种显现应该如何看待  

《圆觉经》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住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生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华严经》  

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大智度论》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着,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崄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着,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盘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问:善师尚不能敬,恶师云何能敬而令敬师?  

答:勿顺世法着善远恶,若能开释深般若者,则尽敬之不念余恶,不以囊臭而弃其金,如夜行险恶人执烛,不以人恶,而不取照。菩萨亦尔,得智慧光,不计其恶。如空中声告波仑言:汝于师所勿念其恶。复次师之好恶,何预于我?我求法利,不求于恶,如泥木等无有功德,因发佛想得无量福,何况于人?  

《十住婆沙》  

从他求智慧,不惜身命,故须敬师。若师轻蔑及以爱敬,心无有异,不因师求利。师有过失,当须隐藏;师过彰露,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何以故?修三昧者,善护其心,恐轻于师,三昧不成。  

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  



附录:  

1、汉传大藏经唐密经典中对上师的教证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 (卷1) :  

归依上师三宝发菩提心云归依上师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卷1)  

恭敬阿阇黎   等同一切佛  

所有言教诲   皆当尽奉行  

如是阿阇黎   诸佛所称赞  

等同薄伽梵   大毗卢遮那  

即是诸如来   金刚莲华手  

虚空巧业尊   故应坚守护  

本尊三昧耶   倍过于身命  

2、敬师求法佛经故事  

(一)“佛告众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出自《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  

(二)妙色王为求法财,宣令“谁能有法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时毗沙门天欲试其诚,化作可怖夜叉相,来到王宫说:“谁欲闻法,我当为说”。王喜,设座求法。夜叉曰“若于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三)虔阇尼婆梨王,欲求法,宣令四方:“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谁所欲”。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者,来诣宫门,云:“我有法”。王喜,迎请入宫,行礼求法。劳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眼燃千灯者,乃与汝说”。王为表求法诚心,毅然剜身,点燃千灯。——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四)毗楞竭梨王,为求正法,遣臣宣告:“谁有经法,为我说者,当随其意,给足所须”。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者,来诣宫门,言有大法。王闻喜不自胜,躬亲出迎,行接足礼,迎至宫中,请就高座,合掌求法。劳度差曰:“若能于汝身上,钉上一千铁钉,乃与汝说”。王毅然允诺。王求婆罗门,先说法,然后下钉,否则命偿终,不及闻法。劳度差,便说偈言:“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性,实非我所有”。说偈已,即于身上,钉千铁钉。——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五)梵天王太子昙摩钳,好乐正法,遣使遍寻不得而愁闷。时有帝释天,化形婆罗门,来到宫门,言:“我知法”。太子闻之甚喜,迎至宫内求法。婆罗门言:“法为大宝,岂能轻易得到?”太子言:“须作何事,请师明示,身及妻子,一切不惜”。婆罗门言:“汝今若能作大火坑,深十丈,中满炽火,自投于中,以作供养者,吾乃与法”。太子如其言,作火坑。立火坑边曰:“请说法,闻法后立即下火坑”。婆罗门说偈曰:“常行于慈心,除去嗔恨心,大悲愍众生,修行大喜心”。说偈已,便跳入火坑。火坑化为莲池,太子安然立于莲华之上。——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六)久远时有一菩萨,受天人梦中指引,求索大法。因遍求不得而常悲伤啼哭,故得名萨陀波伦(常啼),后经天人指点,去干陀越国,拜昙无竭(法上)菩萨求法。天人曰:“昙无竭乃汝多世之师,汝当舍其所有,供养于师,定当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常啼自思,自己贫穷,无资供养。便想卖身求财作供养。途中沿街叫卖,无人顾盼。释提桓因,欲试其诚,化形婆罗门,对常啼言:“今我作大祠,与我人血、人肉者,当付巨资”。常啼便持刀剜肉、放血,欲售与婆罗门。时有一富家女子上前制止其行,并说服其父母,慷慨解囊,捐助金银财宝。富家女及其父母、众侍女五百余人一并随从常啼,去向昙无竭求法。法师居住处干旱缺水,为道场除尘,常啼与五百求法女子,作出了刺其身血,洒血压尘的感天动地的壮举。佛语须菩提:“疾欲得佛者,索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伦(常啼)。常啼依止法上菩萨求法的故事出自汉文《道行般若?萨陀波伦菩萨品》及藏文《般若八千颂?常啼品》。宗喀巴大师着有诗体文《常啼菩萨生平》。在藏传佛教中常啼菩萨是拜师求法的榜样,提倡“求法如常啼”的精神。汉传佛教古贤圣也同样重视师道,如:《慈恩寺传》曰:“闻道必犹波伦之归无羯”。  



【法宝来源】: 转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视师如佛只是密宗的说法么?


(编者按:很多人认为视上师如佛陀是密宗中特有的,并且以此为口实来诽谤密法,其实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密宗的上师无论是金刚上师还是一般上师都必须具足至少显宗善知识的法相,而在显宗中大慈大悲的佛陀亲口说了众多善知识是佛,善知识所说是法,视善知识如佛,如佛一般恭敬承侍善知识的教言,古今历代显宗大德也以此开显敷演开去,这里引用多识仁波切、仁杰老师及很多金刚道友所编的显宗经论的相关内容并稍加整理,希望大家能够对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避免造无量口业,南无阿弥陀佛,嗡班则萨垛吽。)  

1、上师善知识功德极大是佛法僧三宝总集  
《华严经卷入法界品》:  
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十力妙宝。善知识者难见难遇。善知识者无尽智藏。善知识者功德山王。善知识者开发示导一切智门。能令一切入萨婆若海。究竟清净无上菩提。  
尔时善财童子,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周徧推求毗目瞿沙仙人,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识,(一)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十)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尔时善财童子,(一)观察思维善知识教,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二)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三)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所照及皆使清凉;(四)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獣热渴;(五)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莲华;(六)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七)善知识教如闫浮树,积集一切福智华果;(八)善知识教如大龙王,于虚空中逰戏自在;(九)善知识教如须弥山,无量善法三十三天于中止住;(十)善知识教犹如帝释,众会围绕无能映蔽能伏异道修罗军众。  
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游.行道路,正念思维大光王教,忆念菩萨大慈幢行门,如是思惟,悲泣流涙,念善知识实为希有,(一)出生一切诸功德处,(二)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出生一切菩萨净念;(四)出生一切陀罗尼轮;(五)出生一切三昧光明;(六)出生一切诸佛知见;(七)普雨一切诸佛法雨;(八)显示一切菩萨愿门;(九)出生难思智慧光明;(十)增长一切菩萨根芽。  
《佛说罗摩伽经》:  
见善知识。起一切十方诸如来想。闻善知识有所宣说。当知即得正念法云陀罗尼想。受持一切清净佛法见一切佛转屏蔽想。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  
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一切佛菩萨成就要依靠善知识  
《增壹阿含经》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华严经》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3、上师善知识是佛的化现  
《大般涅盘经》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垢虚空经》  
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大鼓经》  
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4、必须视上师善知识是佛  
《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  
《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善根者,所谓悦可诸善知识。资粮者,所谓给侍所须,恭敬供养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谓于善知识生世尊想。”  
《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为十?有慧,依善知识,能勤精进,远离阴盖,清净,恭敬,多习空观,除着诸见,趣向于道,所见真宝。善男子,菩萨有慧习近善知识,见善知识爱敬喜悦,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虽满足一切善法,而勤精进不惓除灭阴盖,已无盖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业清净除诸习恶。”  
《摩诃止观》:  
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障。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  
《佛说般舟三昧经四事品》  
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道行般若经累教品》  
“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大智度论》  
又观师如佛者,如观诸法毕竟空故,观诸众生,视之如佛,何况于师?  

5、当对上师善知识敬之如佛,舍命供养,惟命是从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旃檀,起僧坊供养。”  
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花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戒行具足品》  
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  
《华严经入法界品》  
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  
尔时善财童子,见彼居士,“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居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萨行,(一)值遇善知识恒无厌足;(二)亲近善知识恒无劳倦;(三)供养善知识恒无疲懈;(四)给侍善知识不生忧戚;(五)求觅善知识终不退转;(六)爱念善知识终不放舍;(七)承事善知识无暂休息;(八)瞻仰善知识无时憩止;(九)行善知识教未曾怠惰。(十)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佛子,应以此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无所违逆。释女颂曰:“菩萨为利诸群生,正念亲承善知识,敬之如佛心无怠,此行于世帝网行。”  
《华严经离世间品》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调顺象心。恒事伏从无卒暴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山王心。任持一切无倾动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良犬心。常于本主无嗔害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旃荼罗心。常自轻贱无人我故。  
《大般若经》  
佛说初地菩萨应善修作十种胜业,其中第四即“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作亲近善友业,于诸善友地所执著故。”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善友劝化为情,皆令修习一切智智,即便亲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谘受正法,昼夜承事无懈怠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  
《圆觉经》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  
《道行般若经》  
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  
《道行般若经善知识品》  
“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大智度论》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4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我们如何辨别善知识很重要是个前提?这点很重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般舟三昧经》

  •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
  • 佛尔时说偈言:...... 敬于师当如佛
  • 佛告颰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
  • 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
发表于 2013-9-2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时彼光明所照佛刹一切如来。悉皆称赞作如是言。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
尔时世尊左右顾视已。即于顶门放五色光。其光晃耀于一刹那间。照如恒沙佛刹上至梵世。如是照已寻复旋还。却从世尊顶门而入。尔时十方光所照处。一切如来异口赞言。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及与现在一切诸佛。皆说如是金刚大乘摄一切乘。
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汝等学众常于彼师奉事供给。凡所受用坐卧等具。衣服汤药一切所须无令阙乏。虽常侍近不得足蹋师影。所有同学无分亲疏一心平等。善男子若有学人及诸人等。于金刚阿阇梨及金刚大乘诸学众等。生不信心发起恶念复加毁谤。是人果报当堕地狱畜生及诸恶趣。何以故以一切诸法从彼生故。若有毁者是即毁法故获是报。
一者不得呼师名字。二者常自称师足。三者与师执持鞋履。四者扫洒房地。五者为师敷置床座。六者五体作礼。七者不侵害师。八者指授禀信。是名弟子承事金刚阿阇梨八法。彼阿阇梨以此八事观察弟子。以日累月积月成岁。若彼弟子于此八事。无有违背专心不退。阿阇梨然可摄受
如是等阿阇梨婆罗门等。得闻菩萨所说金刚大乘。及相应三摩地法。皆悉获得无生法忍。时西印度王百臂。及彼中宫后妃婇女等。闻菩萨所说甚深金刚大乘及诸法要。皆悉证得金刚智所摄相应三摩地成就法。及隐没自在。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得闻是语。即前礼佛合掌白言。世尊云何名为四种之法。佛言四种法者。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此二乘者但能自利不能利他。复有二乘。谓方广大乘及彼最上金刚大乘。是名为四。尔时阿难又复问言。是金刚大乘当云何性。佛言阿难。若有菩萨发于最上大菩提心。是即名为金刚乘性。是菩提心能自利益复利于他。
 楼主| 发表于 2013-9-2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永真:
感謝。這個也有用,但我本意其實是指來自漢文大藏經但最後不是密教部的内容,最理想是漢傳佛教很熟悉的經典内容。
发表于 2013-9-2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卷第九)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二十七)

《华严经》(六十华严)说:“无谄于知识,智能广无量,专求佛菩提,利益诸众生。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勇猛精进力,具因陀网行。”(卷第五十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汝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于是处起大师想,汝应知恩念当重报。汝善男子,应作是念,我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最胜真实善友,我从彼闻是妙法故,速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我由彼故得近如来应正等觉,常生诸佛严净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植众德本,远离无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长殊胜善根。汝应思惟筹量观察诸如是等功德胜利,于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法师,常应敬事如诸佛想。”(卷第三百九十八)

《大智度论》
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
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
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崄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著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
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
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
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
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這些好。可是,這些不是新譯吧?每個字都來自古代、和密教完全無關的漢傳佛教的漢文大藏經本來内容,對不對?
发表于 2013-9-2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3-9-23 20:31
俗人這些好。可是,這些不是新譯吧?每個字都來自古代、和密教完全無關的漢傳佛教的漢文大藏經本來内容,對 ...


都是古代翻译的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六十华严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三藏法师玄奘奉

大智度论  后秦 鸠摩罗什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誰有依據,也請貼點“四皈依”的依據。我記憶中好像只在88佛懺裏看過。
发表于 2013-9-2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辨大乘品》:“于诸师长以敬信心,咨承供养如事佛想。”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勇猛精进力,具因陀网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菩萨为利诸群生,正念亲承善知识,敬之如佛心无怠,此行于世帝网行。”
《文殊师利问经•嘱累品》:“爱念恭敬和上、阇梨及说法人,于父母善知识所,心如佛想”
《佛说宝雨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智能者,求善知识。见善知识故,得欢喜悦乐。于善知识生如佛想,依止彼住。”
《般舟三昧经•行品》:“近善友,亲明师,视如佛。”
《般舟三昧经•无想品》:“十者,先当敬事善师,视如佛。”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胜慧波罗蜜多品》:“于和尚、阿阇梨,尊重供养,如佛世尊。”
《大方等大集经》:“敬重师长,如佛世尊。若求法时,没命不懈,于此法宝,生无价想,于说法者,生诸佛想。”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此三昧者,当应于彼说法师所,生诸佛想,起尊重心,勿生憍慢,乃至无有诤竞违逆,不顺心故。”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戒行具足品》:“是人于是说法师所,生爱乐心,生敬重心,生尊贵心,起善知识想,起教师想,起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贤护!若能如是,是则名为行我所行,受我教诫也。”
《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天王护国品》:“四王当知!彼诸人王见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利益故,应自往奉迎法师。若一踰缮那,乃至百千踰缮那,于说法师应生佛想。”
发表于 2013-9-2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3-9-23 20:40
如果誰有依據,也請貼點“四皈依”的依據。我記憶中好像只在88佛懺裏看過。

88佛忏来源是密宗的35佛忏 不太合你要求啊

但莲池大师有段解释88佛忏的话可以参考:
《莲池大师全集》:“金刚上师居于三宝之首,以佛所师之法故。如大智度论云:‘诸佛以实相为诸法,依此实相,发心修行,方成菩提,若不以此为师,皆是天魔波旬。’报恩云:‘佛以法为师。’般若云:‘我初成道,观谁可敬可赞,无过于法,皆能成度一切凡圣故。’所以上师即法也,金刚者喻实相也,取坚利不变之义。所以华严文殊云:‘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所师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金色世界,即喻实相也,不动智,即根本智也,即是金刚上师居首者,此之谓也。”
发表于 2013-9-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诃提娑迦罗 发表于 2013-9-23 20:4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 ...


善哉 善哉 法师贴的比俗人更全啊  哈哈

另外《大智度论》那段几乎可以跟《掌中解脱》视师如佛部分对着看,可见藏传依师法绝非臆造。
 楼主| 发表于 2013-9-2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 发表于 2013-9-23 20:48
88佛忏来源是密宗的35佛忏 不太合你要求啊

但莲池大师有段解释88佛忏的话可以参考:

不是啊。35佛忏雖然西藏流行,但本身不屬於密教,好像是來自三聚經、決定毗尼經等等。而88佛忏似乎也是和西藏、密法無關的漢佛教内古來就有的做法。
发表于 2013-9-2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3-9-23 20:52
不是啊。35佛忏雖然西藏流行,但本身不屬於密教,好像是來自三聚經、決定毗尼經等等。而88佛忏似乎也是和 ...

89年左右出版的早晚课版本里88佛本来有皈依金刚上师一句
但后来基本上都被删掉了,似乎有位老法师还特别批评过这事。
发表于 2013-9-23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永不厌舍诸菩萨行,自知受记;住一切劫行菩萨行,自知受记;修一切佛法,自知受记;于一切佛教一向深信,自知受记;修一切善根皆令成就,自知受记;置一切众生于佛菩提,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
发表于 2013-9-2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善财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

  于阗国三藏 实叉难陀奉 制译

  (摘自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八)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便即往诣大菩萨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1 20:19 , Processed in 0.04026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