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99|回复: 22

[求助]如何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密者非成佛,既下地狱”。大意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6-1-2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戒律啊~密宗成佛比显容易,但戒律不守好就``````</P><P>&nbsp;&nbsp;&nbsp; 大意,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原话怎么样记不清了。</P>
发表于 2006-1-2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话是莲花生大师说的,主要是在强调戒律。
发表于 2006-1-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三层含义:</P><P>1、修密者是空,为因缘的相状,所以可以成佛,也可以入地狱。</P><P>2、佛与人,人与地狱,在名言上相互安立,实相皆空。</P><P>3、因果相成,强调戒律。</P>
发表于 2006-1-2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其实这话是对修学无上密而言。如果能受持三昧耶,则即使不修二次也可以在七世或者16世成佛(法尔如是),如果不受持三昧耶,即使获得四小悉地、八大成就,临终也定堕地狱。至于龙吟所说的,说老实话,我真的看不懂。<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8.gif"></FONT>
发表于 2006-1-2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对,就是这意思,想起来了,嘿嘿~
发表于 2006-1-2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STRONG>引用</STRONG>:<HR>原文由 <B>喜饶嘉措</B> 发表于 <I>2006-1-22 12:06:08</I> :<BR><FONT size=3>其实这话是对修学无上密而言。如果能受持三昧耶,则即使不修二次也可以在七世或者16世成佛(法尔如是),如果不受持三昧耶,即使获得四小悉地、八大成就,临终也定堕地狱。至于龙吟所说的,说老实话,我真的看不懂。<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8.gif"></FONT> <HR></BLOCKQUOTE><P>三昧耶是戒律的意思吗?呵呵~~恐怕这是无上密所解释的吧。</P><P>很惭愧,我学显教,只知道众生平等,佛出人间,而唯利益大众,厉行三主要道是菩萨行。</P>
发表于 2006-1-2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P>【三昧耶戒】</P><P>密教的戒律。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称为三戒。乃立于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众生本有之清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之万德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为真言行者为止恶修善所修,戒法通显密诸戒,即含摄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归于‘众生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P><P>《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以此戒为三世无碍智戒,并说其戒相为四重禁︰‘常不应舍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大日经疏》卷九释云(大正39·671a)︰‘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当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罗夷也。’而《无畏三藏禅要》称此戒为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或称真法戒,且以十重戒为其戒相,即(1)不退菩提心,(2)不舍三宝,(3)不谤三宝,(4)不生疑惑,(5)不令退菩提心,(6)不令发二乘心,(7)不辄说深妙大乘,(8)不发邪见,(9)不说我具无上道戒,(10)舍一切无利益事。此十重戒亦是波罗夷罪。<BR>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P><P>(1)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此即平等义,为三昧耶戒的根本义,故或称此戒为生佛不二戒。</P><P>(2)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即本誓义。</P><P>(3)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即是除障义。</P><P>(4)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惊觉义。</P><P>授传法灌顶时,须另设道场先授此三昧耶戒,其道场称为三昧耶戒场、三昧耶戒坛。授戒的作法称为三昧耶戒仪,或称三昧耶戒作法。戒仪的顺序如下︰先礼三宝,其次运心供养、忏悔罪障、请师、羯磨(四重戒、十无尽戒等)、授真言等。</P><P>在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称为退三昧耶;或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称为破三昧耶;或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称为越三昧耶。此三类行,为真言宗之三大重罪,谓为三种重罪。此中,关於越三昧耶罪之义,《大日经疏》卷九尝作如下之广说,而谓(大正39·675a)︰<BR>‘若菩萨于众生诸法中,作种种不平等见,则越三昧耶法。若于此平等誓中,作种种限量之心,亦越三昧耶法。诸有所作随顺世间名利,不为大事因缘,亦越三昧耶法。放逸懈怠,不能警悟其心,亦越三昧耶法。以越三昧耶故,有种种障生,自损损他,无有义利,是故,诸菩萨等奉持此三昧耶如护身命,不敢违越也。’</P><P>◎附︰吴明〈佛法戒律论〉(摘录)</P><P>梵语三昧耶,义有多种︰(1)时(一时佛在)会(大会经)宗(显示论)平等。(2)誓愿。(3)警觉。(4)除垢障。三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谓与佛平等誓愿。密宗修行,在传法灌顶前,须先受三昧耶戒。由传法之师男水自头顶灌下,称‘传法灌顶’,以示永不违越。三昧耶戒,就是以三种菩提心为戒。《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云︰<BR>‘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为次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中略)凡人愿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惟真言法中,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缺而不书。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P><P>所以三种菩提心,就是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种菩提心为戒,即三昧耶戒。此诸佛菩萨共同发心平等本誓之戒也。所谓行愿者,如论云︰‘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所谓胜义者,如论云︰‘观一切法无自性。’所谓三摩地者,如论云︰‘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中略)照见本心,湛然清净。’三种菩提心可分为大悲(行愿)、大智(胜义)、大定(三摩地)三德。东密胎藏界则分为佛部(大定)、莲花部(行愿)、金刚部(胜义)三部。亦有分为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或分为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与不二(三摩地)。<BR>三昧耶戒,不同于一般戒律,乃秘密戒律,其中常有大阿阇黎或密宗传人之心得,成为入密宣誓之必备仪式。按东密教法,如未受传法灌顶,擅入密宗事相领域,将会构成‘越三昧耶罪’。因行人尚未发菩提心,未能与佛平等誓愿也。</P><P>‘三昧耶戒’语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即︰</P><P>(1)不应远离菩提心︰因学密行人尚在因位,具有菩提心而未圆满,时有远离之虞。且菩提心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诫不应远离。</P><P>(2)不离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条对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别。出家在家均不能离开正法,即不离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点。但出家人为佛法常住,清净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萨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时难免邪行,如夫妇性生活。三昧耶戒于此开许,但前提是不能离开正法,即不能脱离般若,脱离菩提心而邪行,此乃差别之处。故出家人为不离正法不邪行,在家人为不离正法起邪行。</P><P>(3)于一切法不悭吝︰佛法为公,不得私有。菩萨行愿,弘法利生。悭吝法施,是乃灭法。故于一切法,自人天乘以至佛乘诸法,皆应法施,不得悭吝。悭吝即失菩提心,违反平等本誓。然于此知,法施是为利人,说法施皆应当机。故对大乘根机,不应说小法令退堕;对小乘根基,不应说大法令疑谤;不应向外道辄说自具妙戒,自有大法,令其嫉恨退失。</P><P>(4)不得不饶益众生︰此乃菩提心根本所决定,法尔如此;有‘众生有一不成佛者,我不成佛’之大定;有‘观一切法自性,法尔如是,我为法王,如法自在’之大智。有一不饶益众生,即远离菩提心,违犯平等本誓。</P><P>以上四重戒,即佛所说三昧耶戒。亦即诸佛之平等本誓。以后四重禁戒,具体发展成为十重戒,亦称十波罗夷。此十重戒在显密二教中又各不相同。</P><P>显教十重戒即《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犯此戒律,则得波罗夷罪。即戒律中之严重罪。显教十重戒是︰杀、盗、淫、妄语、酤酒、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P><P>密教十重戒有三种,其中二种是《大日经疏》所说,另一为善无畏三藏所说。《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为︰(1)不应舍正法。(2)不应舍离菩提心。(3)于一切法不应悭吝。(4)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5)不谤一切三乘教法。(6)不应于一切法生悭吝。(7)不得邪见,拨无因果。(8)于发大心人劝其深心,不令退息。(9)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大法。(10)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P><P>《大日经疏》第二种十重戒为︰(1)不舍佛宝,(2)不舍法宝,(3)不舍僧宝,(4)不舍菩提心,(5)不谤一切三乘教法,(6)不悭吝一切法,(7)不起邪见,(8)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9)不差机说法,(10)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P><P>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之十重戒为︰(1)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2)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3)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4)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5)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6)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7)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8)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9)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10)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P><P>总摄上说,三昧耶之十戒条文归纳如下︰</P><P>(1)不退菩提,不离菩提心。</P><P>(2)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P><P>(3)不毁谤三宝,不谤三乘法。</P><P>(4)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P><P>(5)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P><P>(6)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P><P>(7)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P><P>(8)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P><P>(9)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P><P>(10)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P><P>藏密修学,亦首依持三昧耶戒,但其所出经典与唐密、东密略有不同。藏密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藏密以原始乘所守为别解脱律仪,大乘所守为菩萨律仪,金刚乘所守则为密咒律仪。藏密戒中亦按修学次第等级不同而有不同之戒。未受何级灌顶修持何级密法者,即不得与闻其三昧耶戒。但菩萨戒亦为密宗戒之基础,故学密在受‘十四根本堕’三昧耶戒前,必须先受菩提戒。此为东密、台密、藏密所同,盖非大乘菩萨行人,不得入密也。</P><P>[参考资料]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五;《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施诸饿鬼饭食及水法》;《大日经疏》卷五、卷十一、卷十六、卷十七;《菩提心论》;空海《三昧耶戒序》;《■尾祥云全集》第二卷;高井观海《密教事相大系》第三编;上田天瑞《戒律の思想と历史》。</P><P><BR>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P><P>&nbsp;</P><P>知道的少,不是问题;以不知为足,为傲,为借口,为……就是问题。</P>
发表于 2006-1-23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受教了!感谢!</P><P>看来我至少犯了一条戒——诽谤密乘。<BR>那么您认为我会下地狱吗?</P>
发表于 2006-1-23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P>基本常识:黄门不可能犯比丘戒。</P>
发表于 2006-1-2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P>黄门?比丘?</P><P>哎!请原谅,您好像没有理解三昧耶的根本义啊?!</P><P>看来我们半斤八两,呵呵~~我心理平衡了。<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12.gif"></P>
发表于 2006-1-2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你这聪明人,原来也不懂绕弯弯的话啊??</P><P>黄门能得比丘戒不?不得比丘戒,更奢谈什么犯了比丘戒?</P><P>这回明白了没???<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66.gif"></P>
发表于 2006-1-2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如何理解?

<P>喔,看来我不会下地狱了。</P><P>那么,我会到哪里去呢?</P>
过客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1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3-1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如何理解?

<P>我也在学习中,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吧。</P><P>对于这句,我同您的最后一个理解:<FONT size=4>“于小乘人前,应观彼根器,不应为小根器者说大乘法”。</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8 02:53 , Processed in 0.04021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