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9|回复: 11

2010雪歌仁波切聖域請法析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6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雪歌仁波切聖域請法析釋第一天

                                                       雪歌仁波切講授

                                                2010/10/04於聖域DRSL

        今天有點狀況,很抱歉。這裡是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不是當地人,所以肯定會有一些狀況的。這些,大家應該也能理解。

        今天下課之後我有去請洛確仁波切來為我們開示,他答應七號晚上會過來。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非常高興的好消息。本來說好的地點是昨天辯經學院教室那邊,但現在變成今天這個場地。不過,沒有關係,本身洛確仁波切已經答應了,所以還是能請他為我們開示。

複習

        今天的複習不會有太多內容,因為法王今天沒特別講解《中論》,而《緣起贊》則完全沒碰,《道燈論》、《道次第攝頌》也是如此,這些論典都沒特別開示到。但是啊,我們要了解,「法王未正式講解之前,他如何看待或區分這四部論典?」這是很重要的重點關鍵,我們要抓一下。

*「《中論》與《緣起贊》可介紹佛法,《道燈論》與《攝頌》則是修行的方法與內容。」法王藉此分類方式指出,唯有透過空性才能真正認識世尊教法,進而強調學習空性的重要性,並破除一般人不重視空性的錯誤觀念。

        我想明天應該可以七點半開始,對我好,對同學們也好。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複習就可以了,不用太久,甚至一個小時多一點點也可以。不然,你們會太累,因為你們也許要採購一些東西,或拜見一些仁波切或朋友…等等,還有,你們也要照顧一下自己的身體,天氣不太好、下雨啊這些,所以,大家不要那麼累,大概一個小時多一點點就可以了。你們不要太辛苦。

        首先,法王針對此四部論典做了簡要的分類。他說,《中論》與《緣起贊》可用來說明或介紹佛法,而《道燈論》與《攝頌》則是已經了解佛法之後該如何修行的指南,也就是我們要修學、要修行的內容。

        法王一開始先做此分類,用意頗深。我們許多人都有「學佛,不一定要學習空性。」的想法,而法王就從分類這裡來破除我們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要了解,法王他經常刻意用各種方式來強調學習空性的重要性。例如,有一次在DRSL這裡開示《入行論》時,他就先講第九品,而後才又從第一品開始。這麼做的用意何在?就在於他希望能藉此讓我們知道:「透過空性,才能真正認識世尊的教法。」只是我們一般人不這樣認為,所以他總會特別強調空性的重要性。這是法王的一個觀念,也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重點。事實上,這應該是我們今天上課最大的收穫!!

        《中論》講些什麼?空性。《緣起贊》呢?也是空性。因此,法王意指從空性這邊,才能夠真正認識世尊的教法。這不僅是我們今天最大的收穫,也讓我們明白自己過去有哪些錯誤的觀念。

* 法王每天上午講《中論》、《緣起贊》,每天下午則講《道燈論》、《攝頌》,此做法意謂著我們既要學,也要修!
   
        法王天天上午講《中論》與《緣起贊》,下午則是《道燈論》與《攝頌》,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我們要學也要修!一天裡,他擔心如果一直講學的部分而沒談到修的話,我們可能會有狀況,會出問題的,哈哈!因此,上午先好好了解,下午馬上就開始修行上面。所以,從這裡,我們要體會他的用心良苦。不然,上午下午都一直講了解的部分,一直講講講,可能二天三天下來,我們心裡也就不那麼注意修了,而比較執著單向學習、了解教法上面。這是法王他很厲害的地方!上午講學習與了解,下午就講要修行。

* 真要修行,得靠智慧!

        學習空性的目標是「願得智慧真明了」。法王引用發願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來說明學習空性的目標與作用,也意指「學習空性本身對修行極有助益」。因為真正要修時,還得靠了解空性才能真正修得起來。嗯…我不講很多啦,沒辦法講很細,因為法王講了一整天,無法幾分鐘就講完,我們抓重點即可,之後問答一下。

        現在講一下我這裡一點點筆記的東西。法王在這一段開示了什麼呢?他說,對於去除煩惱或修行上,空性或緣起,都是最有幫助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對於法王主張「修之前,先要好好了解空性。」這點產生很大的一個問號,是吧?大家有沒有一個問號呢?我們會覺得應該不用學那麼多吧,辛苦啊!哈哈!直接修不就好了,是吧?哈哈,這是我們大家的想法。正因如此,他才特別在後面一直說空性是我們修行上最有用的東西!為了成立他認為空性是修行上最有用的東西,以下就用三種理由來證成。

* 成立「智慧或空性是修行上最有用的東西」的三種理由

   1. 三士道的欲求與修行都來自「智慧」。

        先不說成佛那麼高的層次,即使在未進入資糧道之前的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的三士道階段裡,智慧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智慧,下士道的欲求心是生不起來的。法王有這樣說,你們記得嗎?他說,不了解業因果、三寶功德、無常這些,下士夫的欲求心生不起來。同理,不了解輪迴過患與涅槃寂靜,中士道的欲求心也生不起來。那一樣,利他心的功德、佛功德以及我們自己有能力可以成佛這些都不了解、沒有智慧的話,上士道的欲求心也生不起來。

        因此,利他的心有多少功德、多麼殊勝,然後我自己也有能力可以成佛…等等,我們透過聞思深入了解之後會生起一種智慧,這個智慧,會帶來上士道的欲求心。所以,不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哪一個階段的意樂,都靠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你們記得吧?所以,法王他就說,三士道修行的欲求或修行的這種精神,也是智慧帶來的,沒有智慧就沒有。這是一個理由。

    2. 《般若波羅蜜多經》經名之意義

        《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般若」一詞,即六度中的「智慧度」,其餘布施度、持戒度…等五度都沒講,此佛經用的名稱就叫《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指我們要成佛,就靠這個智慧度,必須用智慧才能夠「到彼岸」。修行上,真正最主要的就是空正見,也就是智慧度。法王不斷強調這點的用意在於讓我們明白不可以直接修!修之前必須先好好了解;而了解這個部分,又以空性為主。空性雖然很難,但我們還是得面對!智慧必須要取出來!這樣,才能修得好。

    3. 五道十地,乃根本定到根本定一路往上走的過程,而根本定,即入空性,換言之,唯有入空性的力量才能讓我們一地地走向成佛。

        當我們於五道十地一步步往上走時,是由「根本定」到根本定往上邁進,而非在「後得位」的階段往上爬升。例如,初地到二地,二地進入三地…,這些都是從一個根本定到一個根本定,是吧?你們學過《地道》的話,就會明白。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根本定就是入空性嘛,由此可知,入空性的力量才能夠讓我們往上進步。這也是另一個十足的理由來說明智慧是最重要的。

        因此,智慧是最重要的這一點,法王他用了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三士道,第二個理由是《般若》這個名稱的意義,第三個理由則舉五道十地往上成佛為例。事實上,他講了那麼多,主要成立的是什麼?他主張,修之前,必須先好好了解,必須爭取到智慧,才能修得對、修得起來。沒有智慧,修行帶動不起來的。他主要講的就是這個。

        我們眾生腦袋裡有一種想法或「理」,認為該修的就直接修吧,前面不必去了解那麼多東西,直接修就好了。正是因為我們的想法裡存在這種問題,所以法王才會花費那麼多時間講這麼多來破除我們腦中錯誤的想法或「理」。

        到此為止,算是已經成立了「修之前,應先好好了解。」這個立論。成立了之後,法王就開始…:「你們應該相信我了吧?」哈哈!這是他的意思喔!他認為:「我前面講了那麼多理由來強調學習有多重要,你們應該有相信我了。所以,現在,你們應該有點興趣想學、有點興趣想了解。接下來,我將仔細講給你們聽。」因此,當大眾認同他的立論之後,他就開始讓我們了解佛教是什麼。

*  佛教是什麼? 法王以他個人獨特的角度解釋《如來藏經》:「心中無心」、「心的自性光明」的意義。

        這次,他用什麼介紹佛教?你們記得嗎?聽嘸,哈哈!其實他這次的解說方式,我也是頭一回聽到!但法王說應該可以這樣子解釋。雖然經論裡沒這種說法,而是他自己在修行中體會、感受出來的一個新的東西。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他怎麼說的呢?你們猜,哈哈,猜一下。( 同學們沒猜準。) 他引用《如來藏經》裡「心無心」、「心的自性光明」這段話。翻譯翻成「心無心」、「心的自性光明」,然而,藏文直接看的話,應是「心中無心」、「心的自性光明」。心中無心,意思是心中沒有心,藏文音譯是「散m拉散m馬契顛」。若有人懂藏文的話就會知道這裡有個「拉」字,意指「心中」。所以,心中無心,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在根本定當中,我們用很銳利的智慧一直找心上面有沒有心?有沒有心的自性?…找來找去,就沒有,完全找不到!因此,心中無心,亦即心上面沒有心,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講「於心無心」或「心中無心」都可以。至於「心的自性光明」,也可說「心性光明」。

       《如來藏經》裡的「心中無心」與「心的自性光明」,法王說,心中無心,前面的這個「心」,即小乘佛教,後面的「無心」,則是大乘的顯教,而心的自性光明,指的是大乘的密續。法王這樣介紹的,理解嗎?

        你們覺得「於心」或「心中」,哪一個比較好聽?喔,心中無心,是嗎?那就這樣子喔。《如來藏經》這段話,你們常聽到嗎?喔,沒有常常聽過喔。我當時聽現場翻譯是翻成「心無心」和「心自性光明」。

        總之,心中無心的無心,意指「找不到心」。那麼,是在哪裡找呢?就在心上面找,是吧?那麼,「在心上面找」、「心中」這個階段,可以說還是執著。換言之,「無心」還沒開始之前,心中仍有執著,這是尚未了解空性的階段。此時,他只了解世俗諦或世俗諦的心上面的離苦得樂,他只有這種認識。透過這種認識而於內心離苦得樂方面研究或取捨,這種修行,即曰小乘的四聖諦,亦即「心中無心」的「心中」的階段。心本身有離苦得樂的追求,這種追求,還不用那麼高級的「無心」,事實上也還不到無心的階段,他只是按照心上面離苦得樂的追求而做取捨,這就是小乘的四聖諦。因此,小乘佛教徒而言,以南傳佛教為例,他們的四聖諦修得非常好,對於內心離苦得樂的追求如何取捨、如何爭取,講得很好很清楚,也修得很好,但是,他們不認同、不承認「無心」。因此,小乘佛教這部分,法王說,以《初轉法輪經》為主。

        至於《中轉法輪經》則屬「心中無心」的「無心」階段。因此,《中轉法輪經》就是大乘的顯教;以大乘顯教為基礎之後,更上一層,即是大乘的密續。

        你們也許常聽密續中提到「光明」一詞,意思是我們有境這個認知,它的本性光明。那該如何培養?如何修它?這就是「心的自性光明」的內容。法王說,此屬《後轉法輪經》。

        關於《後轉法輪經》,有兩種說法,一是以《解深密經》為主,一是以《如來藏經》為主。所以說,《如來藏經》是密續中經常引用的經典。法王直到引《如來藏經》時才開始說明佛教是什麼,在此之前,都沒談到喔。那麼,法王他前面講什麼呢?他講你們腦袋中認為「不用學空性」、「智慧不是那麼重要」等觀念是錯誤的。前面的階段,他主要破這個。可以理解嗎?

        再來,他這次講…我看你們有的人好像已經累了,哈哈!法王解釋《如來藏經》這句話,你們可能沒聽過,…不是可能啦,應該是根本沒聽過,因為剛剛問你們引哪部經而你們答不出來。如果沒聽過《如來藏經》的話,那肯定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解釋。這另一種解釋呢,法王以前也解釋過,可以說論典裡都這樣解釋。然而,法王他這次的解釋,論典裡並沒有,這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二種解釋,略有出入。

[ 本帖最后由 故乡 于 2010-11-26 01: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般論典對於《如來藏經》:「心中無心,心的自性光明。」的解釋。

        我們也應該了解一下平常論典中是如何解釋「心中無心,心的自性光明。」這句話。論典中,「心中無心」意指「心的自性光明」。但今天,法王卻把後面的解釋放到前面解釋,而前面的解釋則放到後面來解釋,會不會頭暈啊?!哈哈!他把前後顛倒了。

        為什麼可以顛倒呢?首先,簡單的一個觀念是…心的自性光明的「光明」一詞,在一般的佛典中意指「空性」。光明就等於空性。你們聽過嗎?所以,心的自性光明,意思是「心的自性,就是無自性。沒有自性、無自性,就是心的自性。」而沒有自性或無自性,就是空性嘛。所以,心的自性光明,意思是心的自性就是空性,而光明,意指心的空性能去除黑暗,故曰光明。這是平常論典裡的解釋喔。

        總之,心的自性光明,論典裡的意思是「心的自性就是心上面的空性,而光明,意指它能夠去除我們的黑暗無明,這是心的自性的作用。」所以,心的自性光明,其實講的就是空性。但法王卻將「心中無心」的「無心」解釋為空性。所以,這裡就有前後顛倒的情形了,是吧?法王是將前面的「心中無心」的「無心」解釋為空性,但一般論典,是將「心的自性光明」解釋為空性。理解嗎?

        同理,一般的論典如何解釋「心中無心」呢?論典說,「心中無心」之中,前面的心與後面的心,不一樣。前面的心,乃心的本性,後面的心,則是垢染的煩惱、執著。因此,心中無心,意指「心的本性中,沒有垢染。」煩惱執著雖然存在於心上面,但並未進入心的本性之中,換言之,它不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中沒有煩惱或執著等垢染。煩惱雖在,但沒有進入到心的本性,沒有成為心的本性。這是一般論典解釋「心中無心」的說法。

        你們想一想,心的本性中沒有煩惱,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心的本性很清淨嘛。所以,後面心的自性光明,指出心的本性是很好的,心的本性裡有非常珍貴的光明。法王今天說的,正是此意。所以説,一般論典是將這種解釋放在第一個位置,也就是心中無心呢,意指心的本性中沒有煩惱垢染。這樣,有沒有顛倒?有點出入吧。這點你們要理解。

        基本上,字面詞義如何解釋,沒有太大的關係,只要道理正確就可以了。不過,你們也千萬別以為愛怎麼講就怎麼講喔,好像什麼都可以,這也行,那也可以…哈哈!不是這樣的。文字本身是可以詮釋的嘛,所以字可以解釋,但道理要對!嗯…我們場地是租到幾點?…喔,那現在要講快一點了。

        總之,你們要好好理解經典裡的解釋,剛剛這一段,非常重要。所以說,我們今天另一個珍貴的收穫就是…法王透過《如來藏經》短短一句話,為我們完整介紹了世尊的教法是什麼。這是主要的一個觀點。喔,他們開始辯經了,等一下我們可以去看。


* 以《如來藏經》與《寶性論》來介紹世尊教法

        剛剛法王引的是《如來藏經》,這個你們沒有記得的話,我會…棍子我會打!我生氣了!哈哈!這棍子要打的主要在這裡(仁波切指著身後的佛像),哈哈,我的後面…。

        接下來,解釋《如來藏經》的論典,主要是哪一部呢?即《寶性論》。因此,法王接著立刻引了《寶性論》來說明。大家要知道,法王馬上引《寶性論》這個動作,就代表它一定與《如來藏經》相關聯。事實上,《寶性論》就是《如來藏經》最主要的註解。法王即透過《寶性論》來解釋《如來藏經》。

       《寶性論》,怎麼講呢?《寶性論》主要的主題為「七金剛句」,共七項,即佛、法、僧、界、菩提、功德、事業。我們要了解,七項之中,我們現在有的是什麼?是「界」,對吧?那麼,這個界,以後會變成什麼?即第五項「菩提」。換言之,菩提是果,界是如來藏、是因。既然界是如來藏,就代表界是我們現在心中就有的東西。

        我們大家心中都有界,都有如來藏,然而,我們要證得「菩提」果位之前,必須證得它的「功德」以及利他的「事業」。因此,菩提、功德、事業這三項是我們要爭取、要追求的。要爭取這三項,必須靠什麼?必須依靠三寶。因此,最前面的三項即「佛、法、僧」。前面先講佛法僧三寶,意思是…每一位眾生心中都有如來藏或佛性,但這個佛性必須依靠三寶才能爭取得到菩提果位、菩提功德與利他事業。

        我常常提到三寶的意義,大家應該記得。三寶,同時包含了因與緣。法寶是因,佛寶與僧寶,則是緣。因與緣都圓滿了,自然能達成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的如來藏雖然在這裡,但仍得具備因緣才能爭取得到我們的追求。

        以上,乃「七金剛句」之間的關係,說明我們的如來藏,必須依靠什麼才能爭取得到菩提、功德、事業。明白嗎?《寶性論》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解釋《如來藏經》。

問:為什麼佛寶跟僧寶是緣,而法寶是因?

答:無上的導師是佛,無上的引導是僧,無上的救護者是法。所以,佛寶,乃主要給我們開示的導師;僧寶,像是我們的法友,給予我們修行上的鼓勵與協助。然而,給我們開示也好,給我們鼓勵也罷,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啊。那麼,何謂法寶?法寶,即平常說的道諦與滅諦。道諦與滅諦,必須靠自己聞思修才能獲得,這是我們心裡的東西,不是外面的。所以說,法寶是因,佛寶與僧寶是緣。就這意思。


*  世尊的事業中,以「語事業」最為殊勝;而語事業的重心,即緣起空性之理。

        法王用《如來藏經》與《寶性論》來讓我們了解世尊教法,之後,他接到哪裡呢?接到《寶性論》七金剛句的第七項「事業」。接什麼呢?法王說,佛事業中最殊勝的事業,就是「語事業」。因此,法王接著就講語事業。

        法王以《中論》開頭的禮讚文來說明佛的語事業是非常重要的。這禮讚文,即平常說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我們要知道,語事業是最殊勝的事業,意思是…佛只能幫助這個,佛只能給我們開示,主要還是得靠我們自己!也可以說,我們跟隨佛的話,就應該好好學習祂所開示的教法,因為佛就是語的事業。所以,好好學習,才算真正跟隨佛。

        語事業裡,法王的說明主要以「緣起」為主。祖師們禮讚世尊時,如《緣起贊》,重點都是以佛的語事業為主,而語事業中,又特別講到「緣起」的不共殊勝。緣起,乃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處。佛的語事業,重點就是緣起。

        為什麼法王要這樣講呢?因為接著他要開始講《中論》第二十六品,所以必須講這些東西。為什麼?《中論》第二十六品就叫「觀十二因緣品」,是吧?所以他是要開示這個,故有前面的串聯。

        緣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的階段當中,我們平常會說它能破除三種邪見或錯誤。哪三種邪見?即「無因、常因、不同類因」三種。首先,我們要破除無因、不需要有因的想法;接著,雖然承許有因,但認為這個因是恆常存在、恆常不變的,這種想法也要破除;之後,雖然承許有因,也知道這個因不是恆常存在、不是恆常不變,了解因是無常的,然而,卻認為因與果之間不必是同類因,這種想法也要破除。因為,如果因果之間不是同類的話,那麼,空正見會造業嗎?不會啊,無明才會造業,執著心才會造業。因果就是需要同類。所以,緣起可以破除以上三種邪見。理解嗎?

        嗯…法王好像還沒開始解釋第二十六品,是吧?那我就不用解釋了,哈哈。以上是今天上午的內容。

* 《中觀寶鬘論》乃道次第的源頭,法王也藉此論來連結上午的空性緣起與下午的道次第。

        接著,我們開始複習今天下午的課。下午的部分,就不多啦,再者,因為你們大家都接觸過《廣論》,所以我也不用講那麼多。你們可能在空性這部分比較陌生一點,但《廣論》應該是很熟悉了。我就簡略講一下即可。

        下午一開始,法王他先引了《中觀寶鬘論》,是吧?為什麼要引《中觀寶鬘論》呢?我們要知道,談起道次第的源頭,一般人都會說是《現觀莊嚴論》。那《現觀莊嚴論》之前是什麼?一般人不太容易答得出來。因為《廣論》大家都認識嘛,《廣論》一開頭很清楚提到「道次第乃《現觀莊嚴論》的教授」,因此,大家說道次第的源頭是《現觀莊嚴論》並沒有錯,然而,如果更往前追溯的話,則應是《中觀寶鬘論》。

        《現觀莊嚴論》乃無著菩薩寫的論,而《中觀寶鬘論》則是龍樹菩薩寫的。龍樹菩薩的年代比無著菩薩早了幾百年,因此,《中觀寶鬘論》是比《現觀莊嚴論》更早期的論著。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從《中觀寶鬘論》再往前推究其源頭的話,則只有經,沒有論。 (有人手機響。仁波切說:「這樣大家就會醒過來了,哈哈!」) 所以,有時候法王這樣子引的當中,我們也要了解一下它的源頭。


*《中觀寶鬘論》之次第:先天人乘,而究竟乘。

        《中觀寶鬘論》裡,如何講述道次第?次第如何?《中觀寶鬘論》一開頭就說如何先達成「增上生道」或「天人乘」,之後如何達成「究竟乘」。一開始就分成這兩類。此分類有何意義?前面的增上生道或天人乘,即下士道;後面的究竟乘,又分二,一是究竟解脫,一是究竟成佛,前者即中士道,後者是上士道。理解嗎?雖然《中觀寶鬘論》一開始好像分為兩大類的樣子,但實際上這裡已包含了上士道。

        總之,法王今天如此開示,目的是讓我們了解《中觀寶鬘論》是比《現觀莊嚴論》還更早的道次第的法源依據。《中觀寶鬘論》裡分類時談到,先達成增上生道、天人乘,之後是究竟乘。

        或問:「為什麼法王要引《中觀寶鬘論》?」這是因為他上午講的是空性、緣起,而下午的內容則以道次第修行這部分為主。那麼,空性緣起與道次第,該如何連接?這是法王得思考的問題。空性緣起,屬上士道的內容,如果法王下午一開始就直接講上士道,似乎有點不通,不是那麼有關聯的感覺。所以,法王他特地用了《中觀寶鬘論》來做串連。

        為什麼《中觀寶鬘論》有這種作用呢?這是因為,緣起,可分為「因果緣起」與「觀待緣起」二種。因果緣起,較粗分,屬於修下士道或修業因果的部分,能幫助我們追求下輩子的增上生,即剛剛說的「天人乘」。觀待緣起,屬於細的緣起,它是中士道與上中士道的部分,即「究竟乘」。理解嗎?

        平常我們也要了解一下,緣起跟道次第,如何連接?本身就是緣起這裡分一下,就能與道次第連接了。粗的緣起,即因果緣起,細的緣起,乃觀待緣起。所謂觀待緣起,就是…完完全全是觀待的、依賴的,它自己完全沒有一個權利。這種觀待緣起很深細,它就等於空性。因此,法王從《中觀寶鬘論》天人乘與究竟乘的次第,很容易可以連接道次第與上士道。


* 《道燈論》與《攝頌》

        接著,法王開始講《道燈論》。《道燈論》的作者,乃阿底峽尊者。嗯…尊者於哪個時期到西藏弘法這些,我不用講太多,本身大家都知道的。《道燈論》的文句,較容易理解,大家也熟,所以我就不一一複習了。之後,法王接著講宗喀巴大師,因為再來就是《攝頌》的部分了。

        宗大師的傳記裡提到,他先廣大聞思,也就是先聞再思再修,是吧?最後,宗大師生起了很多證悟,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菩提心與空正見,再更進一步連接到密乘的五圓滿次第中的第二個次第。這第二個次第,即平常我們說的「意遠離」。五圓滿次第,即身遠離、意遠離、幻身、意光明、有學雙運,最後就成佛了,即無學雙運。宗大師本身達到「意遠離」的位置後就圓寂了,接著,他在中陰身成就佛果位。這個意思是…宗大師於中陰身的階段,一一證得幻身、意光明、有學雙運而成佛。這些都是在中陰身成就的。

       《攝頌》的禮讚以及《道燈論》的功德與殊勝,什麼三種殊勝、四種殊勝…就講這些,你們應該都很熟悉,大概不需要講解了,而接下來的聽聞軌理,我想也沒必要講。

        再來,開始進入道次第修行,即聞思修。聞慧的階段是伺察意,思慧的階段則生起比量,後面修的階段,必須不斷串習串習才能真正可以改變我們的身語意。至於所修的法,則從依止善知識到圓滿次第的有學雙運。顯教的部分,即《廣論》的依止善知識到上士道毗婆舍那。這些我們都要修。

        以上,今天的課已經複習完畢了。可以嗎?你們覺得有用嗎?( 同學大聲回答:有用!) 這樣複習,你們真的覺得有幫助嗎?( 同學用力回答:有!) 那就可以。

[ 本帖最后由 故乡 于 2010-11-26 01: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問:( 聽不清楚問題。)

答:不是,我們平常講的那種…不是一定完全只有這個,法王他講的是…這邊也可以講,那邊也可以講,不是說只可以講這個,然後就完全站在這個位置上,不是的。無害行…,一般而言,無法幫助,至少先不要傷害嘛!基本上,我們是這樣子想的。法王是這個意思。他說,無害,意思是…第一步先不要傷害別人。沒辦法利益之下,至少先不要傷害。所謂不要傷害,就是不要造惡業的意思。不要造惡業,乃下士道的修行。所以,法王這裡就把不要傷害當成下士道的法。之後,更進一步,不要傷害這個,從哪裡來?傷害來自於內心的見解有問題、有偏差。因此,我們深入見解內部,從根本上把它糾正過來,這就是中士道與上士道的修行,這就更深了!所以,無害行,就是外面先改一下,之後再更深入內心的源頭,從源頭那裡糾正。法王他的意思是這樣子。這也是可以講得通的。但是呢,不可以說無害行全部僅僅屬於下士道喔,其中有中士道,也有上士道。
发表于 2010-11-26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顶礼!
发表于 2010-11-26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雪歌仁波切!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11-2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发表于 2010-11-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故乡兄,很重要的开示,重点突出
发表于 2010-11-26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聞思修能達成我們的目標
发表于 2010-11-27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至尊嘉瓦仁波切
发表于 2010-11-2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帖子,竟然很多都能看懂。。。多谢故乡兄啊,呵呵~~~~
顶礼法王~~~
发表于 2010-11-29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仁波切的开示!

“事實上,《寶性論》就是《如來藏經》最主要的註解。法王即透過《寶性論》來解釋《如來藏經》。”


《如來藏經》是什么经?有汉译名么?
发表于 2010-11-2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个汉译本:
不空三藏《大方广如来藏经》
佛陀跋罗《大方等如来藏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3 19:28 , Processed in 0.0343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