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81|回复: 13

《师师相承传》所引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一种计算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5-10-29 20:30 编辑

三大阿僧祇劫一般是以初发菩提心(大乘资粮道)作为计算的开始,而《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中引《宝云经》则是另一种说法:从“住入平等法性”开始。

在大乘經中對於三大阿僧祇劫積資情況,是如何說法呢?這在前文如︽菩薩藏︾中所說那樣;又︽寶雲經︾中說:﹁善男子,如來是經多數阿僧祇劫而成正覺的。善男子,如來是難量、難思、難察的。﹂除蓋障菩薩啟問說:﹁薄伽梵世尊是否經三大阿僧祇劫,承事諸如來而成正覺呢?﹂世尊答言:﹁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行如來境界,為不可思議?由三大阿僧祇劫,不能修成正覺。菩薩何時住入平等法性中,當從彼時起計算劫數,非從最初發心而計。﹂又︽月燈經︾中所說:﹁俱胝那由他諸佛,逾此所有恒沙佛,皆於此間靈鷲住,彼諸佛前我供養。﹂這樣的廣大說法,是說導師釋迦往昔修學正道時,於無量諸佛乃至所有如恒河沙數諸佛前,由做承事供養,而使圓滿、成熟、淨治三行都達到究竟,於華嚴色究竟剎中,現證具五決定金剛持圓滿報身。此報身於常住不動中,隨遍虛空一切世界中應化眾生各各根器,而示現諸種化身作利諸有情事業,往昔發心和宏願得到成熟,而將於此間娑婆世界中,示現殊勝化身。

古译:佛说宝云经(宝雨经旧译)卷第六:

如来常在三昧。常一威仪乃至涅槃。如来于无量百千亿劫修集所得。无有众生能思惟分别知其量者。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不从阿僧祇劫积集功德耶。佛言不尔。何以故。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阿僧祇修集所得。菩萨而实发心以来不可计数。

古译:佛说宝雨经卷第九:

善男子。如来于无量劫积集资粮。由是如来常住三摩呬多。善男子。如来不可测量。不可思惟。不可计度。止盖菩萨白佛言。不也世尊。以如来于三阿僧企耶积集资粮。而证得故。佛言。善男子。我于无量劫积集资粮。证得如来不思议境。非唯于彼三僧祇劫而证得故。然由菩萨悟解平等诸法性已。方得入彼三僧祇数。非初发心。

“住入平等法性”,如果是指大乘菩萨的见道位,那么后面的两大阿僧祇劫应该以什么为节点呢?


发表于 2015-10-30 0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10-30 02:52 编辑

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10+10+10+10+10+1+1=52),
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

根據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三大阿僧祇劫搭配五種人的算法為:
1.行願行地人,滿一阿僧祇劫。
2.行清淨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無相行人,於六地乃至七地,滿第二阿僧祇劫。
3.從此後無功用行人,乃至十地,滿第三阿僧祇劫。

那麼初阿僧祇劫的起點在哪呢?若根據《寶雲經》說不能從初發心來算,
此外又由於十住裡的七住位以前(不是七地以前哦)的菩薩仍有可能會退转、再度堕入生死轮回而沉沦,需得八住位才不會退轉。
所以由上推測,《寶雲經》裡頭提到的從「住入平等法性」開始算,指的可能是十住裡的八住位,而不是見道位,因為見道位就已經登地了,如果把登地當為起點,後面就推不下去了。
然而「住入平等法性」是不是指八住位,以及「行願行地人」所指的範圍,這是仍待確認的關鍵。

那麼順序大概是這樣:
1.初發心~七住位:仍可能退轉,共17位。
2.八住位~十迴向:初阿僧祇劫,共23位。
3.初地~七地:二阿僧祇劫,共7位。
4.八地~妙覺:三阿僧祇劫,共5位。
(17+23+7+5=52.)
发表于 2015-10-30 03: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10-30 03:42 编辑

根據世親菩薩《攝大乘論釋》,三大阿僧祇劫搭配五種補特伽羅的算法為:
1.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2.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3.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那麼,初阿僧祇劫提到的勝解行補特伽羅所指為何?

《雜集論》【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由其安住菩薩種姓,始從初發大菩提願,乃至未入極歡喜地,未得出世真實內證,故名勝解行菩薩。】

《瑜伽師地論》【云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勝解行住。】

《楞伽經》【諸菩薩先於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 增上意樂清淨。
初極喜地-超越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 增上戒清淨。
二離垢地…】

印顺法師《辨法法性论讲记》
【「胜解行地」,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地」是经历的地位,修胜解行的地位,名胜解行地。这是初地菩萨以前的,修唯识而到初地证悟的阶段,那一不长的时期,名胜解行地。…
胜解行地,一般说,可通于初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不过本论专指十回向末了,起四加行时,名胜解行地。】

如此看來,初阿僧祇劫提到的勝解行菩薩,指的便是從十住到未登地之間,並沒有提到要從初發心開始算,所以跟《寶雲經》並不相違。
发表于 2015-10-30 0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10-30 04:14 编辑

抱歉,更正一下,2樓裡面說的第七住以下會退轉,其實不包含第七住,亦即第六住之前會退轉,第七住和第七住之後不退轉,特此更正,抱歉。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十住品〉
【第七不退真佛子,聞有諸佛菩薩法,聞無諸佛菩薩法,若出非出不退轉。
 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切諸佛有以無,若法起滅不起滅,若有一相若異相。
 若一即多多即一,義味寂滅悉平等,遠離一異顛倒相,是名菩薩不退住。】

《菩薩瓔珞本業經》【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簡言之,初阿僧祇劫的起點=悟解住入平等諸法性=開悟明心見性=勝解行地=第七住,這跟見道位是兩回事。

1.初發心~六住位:仍可能退轉
2.七住位~十迴向:初阿僧祇劫
3.初地~七地:二阿僧祇劫
4.八地~妙覺:三阿僧祇劫
发表于 2015-10-30 1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文頗長,特於此簡列一般容易發生的誤解:

1.以為七住位就是七地。
其實,七住位是在初發心後、尚未登地前的賢位菩薩。

2.以為三大阿僧祇劫由初發心開始算。
其實,應由七住位開始算。

3.以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見道位。
其實,那是七住位。

4.以為菩薩要証得見道初地、或証得八地才不退轉。
其實,尚未証得見道位前,在七住位就不退轉。
发表于 2015-10-30 1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5-10-30 16:18 编辑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10-30 12:00
前文頗長,特於此簡列一般容易發生的誤解:

1.以為七住位就是七地。


感恩随喜!受教了,另外还有两个问题:
3、“住入平等法性”如果是明心见性,那么另外一个经常说起的概念“无生法忍”,是不是也是这个阶段呢?

4、联想到以前的一个问题:
http://gelupa.org/forum.php?mod= ... id=38794&page=1
13、14楼也提到菩萨何时不退的问题,格鲁自宗(《入中论》)与唯识法相宗好像有不同的说法,关键也涉及到对于“第七住”还是“第七地”的理解问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7〈十地品26〉:
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故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


《瑜伽师地论》卷48〈4住品〉:
于此住中由自觉慧境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余六住中但由佛法增上所缘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又诸菩萨第六住中所入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然此菩萨甚希奇业不可思议。谓常安住实际住中。而于寂灭能不作证。彼由如是妙方便智之所引发增上力故。能行一切有情不共菩萨妙行。虽与世间相似显现而非彼性。
发表于 2015-10-3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梵 于 2015-10-31 14:47 编辑

大宝积经中有这么一段:「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得無邊深妙靜定。何以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乃至爾所無數煩惱積集心捨,菩薩於彼亦有爾所無數靜慮資糧功德安住其心。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乃至爾所一切眾生,以煩惱心生諸散亂,菩薩於彼亦應積集爾所靜慮資糧功德。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所證靜慮無量無邊皆由靜慮波羅蜜多之所發起。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所證之定極善深妙,菩薩應時安住於中平等引攝,是處說名三摩呬多。舍利子!云何名為平等引攝?舍利子!三摩呬多者,引攝有情平等之性,故名此定三摩呬多。舍利子!三摩呬多者,引攝其心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欲解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方便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增上欲解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拕那平等性故,又能引攝尸羅、羼底、毘[3]利耶、靜慮、般羅若平等性故。又三摩呬多者,引攝一切諸法平等性故。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三摩呬多,深妙靜慮引攝平等諸法性故。


佛光大辞典中,解释三摩呬多:【三摩呬多】


梵语 sama^hita,巴利语同。意译等引、胜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又由前加行等所引发的定之分位,亦称为三摩呬多。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本、瑜伽论略纂卷一等所载,三摩呬多唯限于“定”,而不通于“散”;然广通有心、无心,而以有漏、无漏之五蕴功德为其体性。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五现见三摩钵底等四种。故知等引(三摩呬多)之范围实较“等至”(三摩钵底)一词为广。俱舍论光记卷六(大四一·一二四中):“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有心、无心定。多分有心定中说不通散,若有心定名等引,谓定前心离于沈、掉,名等,能引起此定名引,此从加行立名。又解即定离于沈、掉,名等,能引起平等身心,名引。若无心定名等引,还作两解,准有心定释,唯无心为异。”依此,等引具有:(一)远离沉掉等,(二)能引平等,(三)引发平等方便等三义。(瑜伽师地论卷十一、瑜伽论记卷四上、玄应音义卷二十一)




与此问题有关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梵 发表于 2015-10-31 14:44
大宝积经中有这么一段:「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故,證得無邊深妙靜定。何以故?舍利子!菩 ...

普贤行愿品也说,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发表于 2015-11-1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10-30 04:05
抱歉,更正一下,2樓裡面說的第七住以下會退轉,其實不包含第七住,亦即第六住之前會退轉,第七住和第七住之 ...

悟解住入平等諸法性=開悟明心見性


此处不解,明心见性,常被提起,但从教理名相上而言,到底是哪一阶段?依何经论而能判明是彼阶段?

祈仁者为我释疑。合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梵 发表于 2015-11-10 14:41
悟解住入平等諸法性=開悟明心見性

同问
发表于 2015-11-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11-18 10:15
同问

个人以为,只能大致推论。
因为明心见性,开悟,这样的词语,不是严格意义的佛教术语,很难界定。只能大体推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梵 发表于 2015-11-18 13:04
个人以为,只能大致推论。
因为明心见性,开悟,这样的词语,不是严格意义的佛教术语,很难界定。只能大 ...

哦,常常看到有将其与见道位相提并论的。
发表于 2015-11-18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梵 于 2015-11-18 16:48 编辑
学道 发表于 2015-11-18 15:22
哦,常常看到有将其与见道位相提并论的。

哪种见道位?

大乘的见道位可是初地菩萨啊。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大可能了。这样才算,那历史上就没有一二人算是开悟了吧。龙树菩萨才是初地。
算了,不管它了。本来开悟,明心见性,这样的名相,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法名相,没法准确界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0 12:37 , Processed in 0.03515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