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7|回复: 9

致ohmlh .不要道听途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0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个关于何双院士祚庥的贴锁了,这里纠正你一个谬误!
你说_____

还有咱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革命战争时期曾经为了某件事情杀光了一个村的人,为此差点被四人帮揪斗......

其实,这就是著名的"伍豪事件:
       当时上海党中央的第三号人物,负责秘密和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因为在武汉变戏法(他是此中高手)被抓,叛变.他掌握绝大部分机密和所有在上海的中共要员的住址和联系方式(包括了邓小平,陈云,曾山......).他家就是党中央的秘书处(?不确定,或者就是秘密中央所在地.),他家里的所有人___家属,孩子,仆人,司机,门房,.......都见过和认识中共这些要员.当在蒋侍从室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钱壮飞知道后,就密报周,周和李克农,陈赓等人赶紧善后,通知所有人转移.组织了一批精悍装扮成黑道人士,以黑道手法,造成黑道凶杀印象,报销了顾一家二十余口......从此,党中央就不在上海了,迁往江西瑞金.国民党报纸大肆渲染.
     文革后期,有人以此非难周,,,,,,,,,
    如上,我是凭记忆写出,详细情况可以用百度仁波切搜搜看.不是你说的那回事!
       .
发表于 2009-1-2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最好,这样最好,总算没有让我的偶像留下污点,真心说谢谢你
发表于 2009-1-2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转载,有人总要以完美的借口封杀人向外看的视野

只要我们不盲目,只要我们保存纯正求知的心灵,看得越多越早,离开愚昧人群也就越快!
发表于 2009-1-2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仁波切;P
发表于 2009-1-2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息羽听经 于 2009-1-20 19:45 发表
百度仁波切;P



总比你好些?
发表于 2009-1-2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吉普赛口哨 于 2009-1-20 20:32 发表



总比你好些?


不因人废言,何况这不是他自己独唱的,而是继承了前人的心血和智慧!



然而,科学不仅仅能变为物质力量,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其精髓或菁华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它们毋宁说是文化和智慧。大凡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它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人们的心胸、启迪人们的心智。它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科学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视角,此即“科学的眼力”或“科学的透视”,科学思想甚至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科学的统一不在于它的材料,而在于它的方法。科学的实证方法、理性方法和臻美方法分别体现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它能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养成崇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尤其是,科学方法中蕴含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不仅是科学的生命,也是消除迷信和盲从等政治痼疾的灵丹妙药。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它们内在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外在化为公众的科学意识。这些精神气质或规范结构不仅是稳定科学共同体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证,而且它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完全相通或一致。这一切,构成科学的最高的精神价值和深层的文化意蕴,构成科学精神的核心——科学的智慧。


1998年江泽民主席在美国会晤了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这位美国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留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此后,全国上下宣传创新。让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确是简洁、明智、有针对性的口号。

一针见血我顶了!
发表于 2009-1-2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1.科学技术的生命不在现成知识和技艺,而在摆脱既定框框的束缚,发现新问题,运用理性思维,展开想象与创新的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不是从天而降的,是长期文化教育建设的结果,需要唤起人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需要自由进取的环境熏陶和文化启迪,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底蕴。创新能力除了社会激励和物质条件,更为根本的是健全的心智,深厚的修养,坚定的信念,超越的精神,开阔的胸怀,广泛的对话。
今天中国最缺乏的是这个,至多只能在表层上模仿别人。

中国科学没有生命力,因为人们缺乏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缺乏创造力,盲目西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理论准备。


16.现代科学教育的第一个典型特征,是与工业流程十分相似的课程教学,即以班级为传授单位,一个教授主体,面对众多学习受体
第二个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囊括了一个学科以往十年、百年甚至上千年人们探索得来的基本概念、原理、知识及方法,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也被它禁锢,没有创造能力,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从未想到它可能会错,也发现不了它还有的缺陷,永远走不出它的思维框架。

总之,这种教育,只能学到死的知识。学生接受训练,并不怀疑这些知识是真理,不懂或者有疑问那是因为他的智力未及,不要有自作聪明的想象和质问。这种教育能够培养存储知识、处理程序的能力,却难以得出新的知识,编出新的程序。


17.教科书成为教学的核心,学校教育的唯一依据。中国学生去美国,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走了教科书的捷径。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18.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着精神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真正的科学大师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养的根本道理
-----------------------------------------------------------------------------------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铁拳!
它的背后所依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亚洲文化土壤中普遍没有扎下根来。这,才是真正的要害!

  尊敬的中国科学家,请放下你的傲慢,没有人文素养,你是成不了大器的!

2.谁都可以获得科学知识,并享用技术成果,但作为一种宇宙观,一种探索的科学精神却不是普世的。

3.科学发现还需要文学、艺术给予悟性、想象力,需要历史文化视野的不断拓展,需要对科学本身历史的清理和反思。

4.离开这些背景,到西方以外的文明里普及这种分析的、机械的、实证的、精确的、非生命的、非目的的、非价值的思维就比较困难。不是所有民族都能全面接受并创造性地把握,就像离开了根的枝条,要适应它所嫁接的基础,需要艰难的过程。

5.知识经济,千头万绪,关键在于占有独立创造的知识产权。将投资集中在跟从、模仿、追赶别人上,最终只是猴子摘苞谷。因此,要争取主动权,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人本身及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在有形设施体系的建设上。

6.中国传统并无科学精神,现代孕成科学主义怪胎,有迷信、巫术基因,生出的“科学”徒有外形,并无灵魂 它盲从的科学权威离开了文化之根,只是接受来自西方体系化教科书里既定的知识、原理、成果、结论,而不是人们探索的过程。


7.本来是特殊的文化,脱离其文化母体的滋养,就会单调、古板、僵化。科学精神的根本,首先是一种探索世界的精神冲动,对事物穷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其次是一种不满足于直观经验和现成结论的怀疑意识。再其次是以严谨的理性思维解释现象,包括数学、逻辑思维,最后是实证方法,它必须与经验事实达成精确的一致。这才是中国传统缺乏的。

8.固然,我们也学会了演绎逻辑,数学方法,实验方法,实证思维,也做了许多探索,也有不少发现,但世界一流的科学成就极少,人们创造性思维不够,缺乏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这种没有科学精神的科学主义与迷信共存,不是成长着的、活生生的、有创造力的科学技术。人们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却不敢怀疑、不敢探索、不敢想象。

学校教育只有现成知识技艺的灌输和训练,并不关心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发现。工科专业在功能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口径上也精打细算,只学那些就业容易、有“钱”途的专业,只学那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原理和结论,缺乏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更缺乏深入的基础探索,只是老老实实遵守已知原理、原则,重复有限的事实,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说,没有创造性的追求。
-----------------------------------------------------------------------------------
我说:奴性的亦步亦趋! 老何不敢说出它的根源!
-----------------------------------------------------------------------------------

9.真正的科学精神还必须有海阔天高、天马行空的假想,需要有宽容、多元、无拘无束的对话。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10.《人怎么变成巨人》,沿着科学发展史介绍了很多科学家,如法拉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这本书给我的影响,一是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发现大自然的美,并由此爱自然,追求大自然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安慰。二是惊讶于科学对人类的贡献。现在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直接受益于科学的探索发现,但我们并不那么注意。第三就是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状态。人们常常受益于科学而不自知,但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因此而有怨言,他们只把科学的真理看得最高。
11.贯穿这样几个重点:首先是做人。爱因斯坦说,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往往还不如其人格魅力对世界的贡献大。科学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都是非功利的,特别是搞基础科学的,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他们凭的是信念。:victory:
其次,恰恰是非功利的追求带给整个人类最大的功利。科学和知识从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victory:
第三是训练培养当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实证和理性的思考方法。:victory:

12.对孩子普及科学,一开始不必太郑重其事,也不必背太多知识,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并为以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要有趣、生动一点,要有书本以外的东西,还要有些人文方面的内容。

13.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着精神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真正的科学大师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养的根本道理。

14.爱因斯坦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将科学研究视为天职。他是孤独的,一生主要是独立发现。他还有艺术爱好,是个不错的提琴手。喜欢和小女孩说话,玩游戏,很随和,谁都能与他一起合影。
波尔也是一位有魅力的物理学家,个人成就不如爱因斯坦,但他特别善于发现和挖掘年轻人的潜力,发挥他们的长处,组织有效的配合与协作。他培养了一个学派,其中包括玻恩、泡利、薛定谔等等,还有24岁就发现测不准原则的海森堡。

15.




2.

[ 本帖最后由 旮旯儿一虾米 于 2009-1-20 22:32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0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本身没有错,探索也没有错,错的是我执,总以为自己看到的研究出来的就是真实存在的。
发表于 2009-1-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还是叫离言 于 2009-1-20 22:52 发表
科学本身没有错,探索也没有错,错的是我执,总以为自己看到的研究出来的就是真实存在的。

是你总以为某某科学家在执,他的执是:再没有更充分的事实证明我错前,我不妨先坚持一下自己发现的道理,以此为台阶,然后自己超越自己,因为他不想当什么权威收名利供养,他的全身心,都为发现而燃烧,停顿对他来说象生命停止...

真正的科学家,都有一颗简朴好学的童心!他们才能代表科学!


[ 本帖最后由 旮旯儿一虾米 于 2009-1-21 18:23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科学家都不反对宗教 因为他们无论相信与反对都需要找出证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6-17 15:33 , Processed in 0.03468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