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nwyd

两院院士何祚庥:物理学理论面临第五次突破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物理学的演绎危机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一》所述:象“紫外灾难”这样,理论演绎结果与事实矛盾的物理学事件,就是物理学演绎危机事件;构成物理学危机的事件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是形成于理论自身,被事实所证实,第二是相对于主流物理学的整个体系而言的。


现代的主流物理学,是指由量子力学、相对论、规范物理的标准模型、大爆炸的宇宙标准模型形成的物理理论体系。



根据上述对物理学概念危机事件的定义,很容易发现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中、其理论演绎结果与事实不相符的一些演绎危机事件。对此本文也仅举如下三例。



1、量子场理论需要使用微扰方法计算,而且其结果总有无穷大量生成。


因为无穷大量在实际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一事实作为现代物理主流理论体系中的演绎危机事件是显而易见的。在量子场理论中,在规范粒子质量为零的条件下,虽然可以用重正化的数学技巧消除微扰计算中的无穷大量,但这一方法并不是对量子场理论所有计算都有效,而且这一纯数学方法仅仅是一种人为的数学技巧而已。
2、在准标模型形式化表述中,也还演绎出了粒子有分数电荷、磁单极子、质子衰变等在经验领域根本就不存在的结果。很明显,这也就是准标模型的又一个演绎危机事件。


3、在大爆炸宇宙标准模型中,根据观测事实,使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形式化表述的需要,就演绎出了宇宙约有30%的暗物质、和约70%的暗能量。



暗物质暗能量因为不可观测,必然不参与电磁作用。我们知道,在标准模型的大统一理论中,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电磁作用是先于万有引力从“超引力”中分离出来的力。即是说,标准模型的大统一理论,将不允许有只参与万有引力、而不参与电磁作用的暗物质暗能量存在。这样,由于宇宙标准模型的演绎结果与标准模型的大统一理论演绎结果相互矛盾而构成了危机;对此称是现代物理理论体系内部的演绎危机。


我们还知道,把量子场理论用于宇宙学研究,把演绎与观测事实对照,就竟有上百个数量级的差异。这也是现代物理理论体系内部演绎危机的另一个事例。


以上这些事实也充分表明:对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来说,它确实有由演绎危机事件构成的演绎危机。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的演绎危机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发表于 2009-1-1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危机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一》所述:象放射性的发现这样,使物理理论使用的基本概念受到了质疑的物理学事件,就称是物理学概念危机事件;构成物理学危机的事件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形成于理论自身,被事实所证实,第二是相对于主流物理学的整个体系。



现代的主流物理学,是指由量子力学、相对论、规范物理的标准模型、大爆炸的宇宙标准模型形成的物理理论体系。



根据上述对物理学演绎危机事件的定义,很容易发现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中、理论使用的基本概念受到质疑的概念危机事件,对此本文同样也仅举如下三例。



1、规范理论在对粒子对称性存在分析中,得到了夸克这样的粒子组成单元,但这却是不可观测。即夸克是否是真的,这是不可证实的。这就使夸克作为标准模型使用的重要基本概念,它到底是什么的实在性存在,是否是一种实在性存在,都受到了质疑,由此也就构成了标准模型对夸克这一基本概念使用的概念危机事件。


2、现代物理在对粒子构成描述的理论表述中,如粒子同位旋、弱荷、内禀轨道、奇异教、色荷等等,并不明确它们与粒子构成相关的特定的客体化存在内容到底是什么关系;现代物理在宇宙领域的描述中,如宇宙为什么会发生奇点大爆炸、宇宙物质惯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宇宙膨漲的边界条件是什么、类星体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巨大能量等等,都只有猜测和想像。上述涉及这些方面涉及的所有概念,因为不具有描述对象的客体化意义,理论表述中使用这些概念来解决相关问题时,也就自然具有了不确定性,理性的逻辑判断也就必然会质疑这些概念在理论表述中的使用是否可靠。即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中,因为诸多概念不具有描述对象的客体化意义也会构成理论的概念危机事件。
3、在广义相对论中:(1)对空间测量就只能沿球弧面进行,当运动速度增加至接近光速,只要静止质量不太大,其测量值缩减以至趋近于零的情形就决不会发生,即广义相对论的黎曼空间就完全拒绝了狭义相对论中空间运动的相对性。(1)为了使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具有逻辑一致性,在广义相对论的形式化表述中,爱因斯坦认为引力就构成于各个局部惯性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在对引力的解释上,广义相对性又认为引力就产生于客体外部空间的形变,而且这种形变空间是连续的,它既不存在整体惯性系,也不存在哪怕是一个点位置的局部惯性系;即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产生原因的解释又从根本上否定了它的形式化表述依据。


上述这些事实表明,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之间,或在广义相对论内部,概念的使用有相互矛盾的内容,对这些相关概念的使用也就必然要受到质疑,对此也就称是现代物理理论体系内部的概念危机事件。



以上这些事实就充分表明:对现代主流物理学理论体系来说,它确实有使用的概念受到质疑的危机事件,从而构成了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的概念危机。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的概念危机同样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发表于 2009-1-1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不容否认


作者
苟文俭








如作者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一》所述:相对于主流物理学的整个体系而言,如果理论自身形成了被事实证实的基础危机事件、演绎危机事件和概念危机事件,物理理论体系就面临了崩潰,也就构成了物理学危机。



现代的主流物理学,是指由量子力学、相对论、规范物理的标准模型、大爆炸的宇宙标准模型形成的物理理论体系。



在《现代物理学危机》之二至之四的三篇文章中,作者用事实证明,对现代主流物理理论体系有基础危机、演绎危机和概念危机,这是千真万确的。因此现代物理理论体系与十九世纪后期经典物理论体系一样,也面临了崩潰;现代物理学的危机不容否认。



但在我国主流物理学界,就并不承认现代物理学也面临了危机。



2005年,我国一位最高的自然科学权威在一个报告中就指出:“今天的物理学,诚然面临着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类星体的能源问题,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的问题,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宇宙项问题等,中微子振荡问题,质子衰变问题等,但是到现在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人像19世纪20世纪惊呼物理学的危机”。2007年元27日,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大师讲科学》的节目中,我国另一位最高物理学权威也向人们说:现代物理学,不象上世纪初期那样,有大问题需要爱因斯坦他们来解决,……现代物理学没有大问题需要解决,只是些小问题,是许许多多的小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纳米科学,就有许多小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解决。


这两位权威级大人物的见解,代表了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主流,在现代物理学正在蕴酿着突破性革命的今天,他们完全不承认现代物理学面临了危机,这也正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些经典物理学权威、没有觉察到经典物理学正面临危机的历史的重演。
例如当年英国物理学界元老开耳芬,他就认为,在那个时期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不过是遇到了几个较为严重的困难而已,这些困难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案逐一加以解决,而无须触动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因此他对于动摇这个基础的新实验和新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甚至公开站出来反对。还有如当年最著名的维恩、瑞利、洛伦兹等人,他们也都力图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解决面临了危机的那些难题;维恩、瑞利直到1905年都不同意普朗克为解决“紫外灾难”提出来的量子概念,洛伦兹在1908年的罗马讲演中,也还是表示难以接受普朗克的理论。
在二十世纪来临之前,经典物理学面临了危机,历史给出的是如下两种选择:
1、以那个时代经典物理学的一些权威为代表,他们不承物理学面临了危机,总是试图在经典物理的逻辑体系内,用在经典力学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凭籍自身天才的头脑,采取修补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虽然展现了他们的大师风范,其结果是经典物理理论面临的危机并没有真正被消除,也没有实现物理理论有新的较大的发展。
2、进入二十世纪后,以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等那个时代物理学后生为代表,他们离开经典物理理论框架内演绎法的主流和时尚,在经验领域给出了“同时性”、“量子态”、“物质波”等基本概念的实在性意义后,在新的描述范围,构建了与经典物理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现代物理基础理论,对彻底解决经典物理理论面临的危机做出了成功选择。
解决经典物理理论困难的成功选择,首先就在于要有发现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的敏銳眼光,在于要有勇气放弃因为主流的成功使你头戴的闪闪光环。这些,也就是我们今天解决现代物理理论问题、进一步发展物理学的最重要的历史参照。
发表于 2009-1-1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物理学不是一个完成的逻辑体系——从温伯格的一段话谈起
温伯格(S. Weinberg)在他的《引力论和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应用》一书的开篇,写下这样一段话:“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有些像民间史诗那样,从往昔英雄时代流传下来;而另一些则是像空想小说那样,从我们对于将来会有伟大的综合理论的向往中产生出来。”为什么温伯格会这样写呢?


   物理学是基于实验和观测的科学,而任何实验和观测的构思和分析,又离不开从大量实验和观测抽象出来、和从以往的发展继承下来的基本观念和原理。基本观念和原理一旦形成和建立,就可以而且应该由此出发建立理论体系,亦即逻辑体系。因此,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难道物理学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一个完成了的逻辑体系吗?是的。不仅如此,将来也不会有。


   19世纪末的三大理论体系都没有完成


   17世纪牛顿建立的力学和万有引力理论是自哥白尼(N. Copernicus)、伽利略(G. Galileo)以来第一个伟大的力学和物理理论体系。在19世纪,经过拉格朗日(J. L. Lagrange)、哈密顿(W. R. Hamilton)和雅可比(C. Jacobi)等的发展而建立的分析力学,以及费马(P. de Fermat)提出的最小作用原理等,赋予了位势系统的牛顿力学以新的形式和内涵。但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牛顿理论并没有完成。


   质量和惯性等在牛顿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其起源却无法解决。为此,牛顿引入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作为支撑体系的支柱。但是,却与满足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没有绝对速度的牛顿力学和引力规律相矛盾。无限大的欧氏绝对空间和万有引力无法解释日落天黑这样的简单事实,也无法建立一个在引力作用下稳定的宇宙图像,这些可称为牛顿体系的夜黑-引力佯谬。


   在法拉第(M. Faraday)原创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J. C. Maxwell)建立了电磁理论,统一了电和磁的现象,预言了电磁波,描述了带电体、光和电磁波的运动,是19世纪物理理论的伟大成就。在麦克斯韦理论中出现了光速c。按照牛顿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光速c是相对于绝对空间的绝对速度。当时认为,电磁波是充满绝对空间的“以太”的波动,而地球相对于绝对空间是运动的,因此,应该能够测量出地球的“以太漂移”。然而,所有有关“以太漂移”的可靠的实验结果都是否定的。不仅如此,按照麦克斯韦理论,加速电荷应该发出辐射,然而,计算结果却出现无法处理的无限大,这与后来量子电动力学的发散具有本质联系。这些表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于在宏观尺度上的电磁现象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至于后来发现的微观尺度上的电磁现象,经典的麦克斯韦理论根本无法解释。


   19世纪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另一伟大成就。统计物理在描述和确定热平衡态物理性质方面取得了与实验相符的一系列成功。但由于统计物理依赖于个体规律,而统计规律与个体规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统计物理的基本原理一直不完全清楚,因此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也没有完成。对统计物理有伟大贡献的玻尔兹曼(L. Boltzmann)为此甚为忧虑,后来他神秘地自杀身亡。


   19世纪末曾有“两朵乌云”之说。其实,“乌云”并不仅仅指迈克耳孙-莫雷(Michelson-Morley)实验和黑体辐射,夜黑和引力佯谬早就是“乌云”,放射性的大量实验发现更是“乌云密布”,至于理论体系自身的问题就更多了。


   量子理论远没有完成


   1900年,普朗克大胆提出作用量子假说,解释了黑体辐射谱。20多年后,海森伯(W. K. Heisenberg)和薛定谔(E. Schr?觟dinger)等新一代天才在爱因斯坦光量子说和玻尔(N. Bohr)的原子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此后,在实验和理论的推动下,原子分子、核、固体和凝聚态物理等理论相继建立,并快速发展。


   然而,关于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爱因斯坦、薛定谔等对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认为,量子力学并不完备;以玻尔和海森伯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则认为是完备的。198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的发展,爱因斯坦、薛定谔等在1930年代中期提出的责难量子力学的理想实验得以实现。实验结果虽都支持量子力学,但又引出量子纠缠、量子隐态传输等一系列新问题,量子测量的实质、是否与相对论矛盾等问题也重新提了出来。


   费恩曼(R. P. Feynman)早就说过:“我可以放心地说,没有一个人懂得量子力学。”在晚年,他还说过:“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看待世界,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困难。至少对我是如此。现在我已老迈昏花,不足以达到对这一理论实质的透彻理解。对此,我一直感到窘迫不安。”盖尔曼(M. Gell-Mann)也说过:“全部现代物理为量子力学所支配。这个理论华丽宏伟,却又充斥着混乱。……这个理论经受了所有的检验,没有理由认为其中存在什么缺陷。……我们知道如何在问题中运用它,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够懂得它。”


   果真没有欠缺吗?事实上,薛定谔方程作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只能描述经典位势系统的量子行为,无论是正则量子化,还是路径积分量子化都是如此。经典与量子力学的界限在哪里?量子测量过程涉及突变等非位势系统的特征,这类系统如何量子化?如何建立量子测量理论?这些都是应该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不仅量子力学本身令人“窘迫不安”,作为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的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更是如此。一方面,量子电动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给出与实验精确符合的微扰论计算结果,例如:关于电子反常磁矩的微扰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可以符合到十几位有效数字;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Glashow-Weinberg-Salam)的弱电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微观尺度上的电磁作用和弱作用,在相当于1000倍质子质量的能量尺度下与几乎所有实验符合;包括量子色动力学在内的标准模型对于强作用的一些性质也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等。另一方面,与实验精确符合的微扰论计算在理论上却并不成立,微扰级数本身一定会发散。标准模型中有20几个自由参数需要实验输入,其中包括一些极重要的无量纲参数,如精细结构常数、μ介子与电子质量之比等。为了减少参数的大统一理论或超对称大统一理论,往往会导致质子衰变。可是,实验上一直没有观测到质子衰变现象,也没有观测到超对称粒子,这是为什么?超对称如何破缺?为什么有夸克禁闭和色禁闭?为什么夸克质量谱中存在极大的质量间隙?为什么会有三代夸克-轻子及其质谱?理论上作用极大的“真空”到底是什么?理论上计算的“真空”能量,与宇宙学常数观测值相应的“真空能”相比,高出几十到一百多个数量级,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


   由于非相对论性或相对论性的量子规律和状态分别是伽利略或庞加莱(J. H. Poincaré)不变的,并不是广义协变的,因此加速运动与匀速运动的量子系统并不等价。至于引力场的量子化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成了世纪难题。其实,如果引力场不能或不用量子化,就可以设计理想实验,破坏作为量子力学基础之一的不确定性原理。


   凡此种种,作为一个描述微观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非相对论性和相对论性的量子理论都没有完成。


   相对论体系并没有完成

[ 本帖最后由 ohmlh 于 2009-1-19 11:18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初,庞加莱把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包含光速的洛伦兹变换和麦克斯韦理论;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解释了“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发现同时性的相对性,并从新的角度导出了重要的质能关系等。现在,所有可忽略引力效应,与宇观尺度现象无关的宏观尺度上的实验和观测都与爱因斯坦、洛伦兹(H. A. Lorentz)和庞加莱的狭义相对论相符合。


   为了描述引力,爱因斯坦又把牛顿引力中熟知的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提到等效原理的高度,并提出了时空弯曲由物质的能量-动量决定的引力场方程,建立了作为时空和引力理论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解释了牛顿引力所无法解释的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预言了光线偏折、光谱的引力红移等效应。


   科学对于宇宙的认识也经历了巨大变革。1920年代末人们发现了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1940年代,在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基础上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预言了微波背景辐射,解释了宇宙中轻元素的丰度等;1960年代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此后,在宇宙尺度上,牛顿绝对时空被抛弃,夜黑和引力佯谬迎刃而解。宇宙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演化的整体,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大成就之一。这些深刻改变着物理和哲学的时空观和宇宙观。


   然而,相对论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并没有完成。从前人继承下来的惯性和惯性运动的起源问题尽管有所发展,但并没有解决。1960年代末以来,发现广义相对论存在时空失去意义的“奇性”,宇宙起源于奇性,星系演化经过黑洞终结于奇性。黑洞不“黑”,任何有序物体掉进黑洞,都变成无序的热辐射发射出来,从而信息丢失。这不仅与物理学理论基础之一的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的概率流守恒矛盾,也与其他理论冲突。


   温伯格的那段话与他对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密切相关,与爱因斯坦和通常广义相对论学者的几何观点完全不同。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这种几何观点在广义相对论和基本粒子物理之间造成人为隔阂。只要还能够指望,如爱因斯坦曾指望过的,物质最终可以用几何语言来理解,那么在描述引力理论时给黎曼(Riemann)几何以首要地位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时间流逝已教导我们不能指望强作用、弱作用和电磁作用都可以用几何语言来理解。因而过分地强调几何,只能模糊引力理论与物理学其余部分之间的深刻联系。”他所采用的是基本粒子理论观点:“除非相应的经典场论服从等效原理,看来就不可能建立质量为零、自旋为2的粒子的任何洛伦兹协变的量子理论。这样,等效原理似乎就成了引力理论和基本粒子理论之间的最好的桥梁。”这些是他在1971年写下的。过了30多年,这种有代表性的从粒子物理观点解释广义相对论的尝试,在超弦理论的框架中有所进展,但是仍然远远没有完成。温伯格坚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中的物理量(如质量和自旋等)几乎全都依赖于狭义相对论。然而,假定的基础却有疑义。其实,只要考虑到宇观效应,狭义相对性原理就会被破坏,这是因为,所有实验室和天文台(包括用于科学探索的人造卫星)相对于宇宙尺度都是局部的,对于所有可以忽略引力,与宇观效应(如星系红移、微波背景辐射等)无关的实验和观测结果都与狭义相对性原理一致:没有优越的惯性参考系,时间和空间具有平移不变性,均匀各向同性等物理规律在具有十个参数的庞加莱群的变换下不变。然而,一旦进行天文观测,或者实验室的设备恰恰与微波背景辐射可以发生作用,那么,实验室观测者就会发现:相对于遥远的星系和微波背景辐射,实验室具有优越速度,时间平移不变性不再存在,所观测到的宇宙具有演化,时间具有箭头;以微波背景辐射为代表的三维宇宙空间大体上是均匀各向同性的。于是,局部实验和宇观效应的观测之间明显存在矛盾。在什么意义下可以把仅仅经过局部实验验证的物理量用到宇观效应观测结果的理论分析呢?如果温伯格的观点可以贯彻到底,就可以运用狭义相对论的观点来说明这一切。然而,奇性存在否定了这一企图;宇宙学常数的出现使渐近平坦时空区域不复存在。因此,仍以庞加莱不变性为依据,对宇观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特别对有关宇宙学常数数据的分析就存在疑义。


   在一定意义上,微波背景辐射可以看成是“光子以太”。地球上实验室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应该扣除地球相对于微波背景辐射的运动,亦即相对于这类“光子以太”的漂移。于是,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宇宙学原理的佯谬可表述为:如果微波背景辐射在19世纪末就发现,在地球上就可测出相对于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以太”的漂移。那么,相对论体系会怎么办呢?


   关于“包罗万象的理论”的争论


   这里,应该提及“包罗万象的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TOE)。1970年代初提出的弦理论源于强子物理。后来发现,其中包含在强作用中不存在的质量为零、自旋为2的粒子。如果把这个粒子解释为引力子,这类理论就有可能把已知的夸克-轻子及其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同时解决量子引力问题。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期,弦理论有重大进展。现在知道,超弦有五类,它们有可能通过M理论相互统一起来。于是,有人认为,这是TOE;也有人认为,这个理论一旦完成,理论物理就基本终结了。这种说法自然受到非议。宇宙学常数的出现等也对此带来极大困难。


   如果物理学从来就不是,也没有一个完成的逻辑体系,那么,当然不会存在这种TOE。这是因为,任何物理理论都需要从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例如,基本物理量、基本自由度、基本的对称性、基本的动力学等。这些概念和原理是从大量实验、观测事实中抽象出来或从以往的理论体系继承下来的。如果这些观念和原理之间是自恰的,余下的问题就是通过逻辑推理建立理论,把结果与实验和观测作进一步比较。何况往往还需要工作假定呢?


   不妨类比数理逻辑的哥德尔定理。哥德尔(K. G?觟del)指出,一个足够大的公理系统中必有不能证明也不能反证的命题;或者,从有限多公理出发建立的数学是不自恰和不完备的。不过,该理论不能判断一个具体命题是否为不能证明也不能反证的命题,也不能提供具体例证。从有限多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建立的物理理论的逻辑体系也大体如此。这或许是为什么至今没有,也不会有逻辑上完成的物理体系的一个原因。戴森(F. J. Dyson)早就用哥德尔定理与物理学中的理论发展相比较,他甚至以此说明,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霍金(S. Hawking)曾在1980年代初以为,如果超引力理论能够完成,就有可能导致理论物理学的终结。近来有人也用哥德尔定理对试图统一不同类型的超弦和M理论做出这种类比。


   当然,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相对统一的理论总是可以建立的。只要得到实验和观测的一定证实,该理论就反映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绝对性。在当前的实验和观测水平下,有没有可能统一夸克-轻子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相互作用呢?这是一种在具体前提下、具体范围内的统一,这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即使建立了这样的理论,也不是什么TOE,更不是理论物理的终结,因为它虽然有可能解决上述许多问题,但仍然是不完备、甚至不自恰的,至少它的前提和基本原理无法得到解释,因而一定还有需要探索的更基本、更深刻的问题。何况,这种统一即使实现,也是在个体规律意义上的统一。


   到1960年代,人们才知道,统计规律和个体规律有着本质不同。其实复杂性和随机性处处可见。安德森(P. W. Anderson)说得好:“多是不同的。”这是相当普遍的规律。仅知一、二,远远不够:对“零”和“极多”都无法说明,何况其间联系呢?霍金在用哥德尔定理论证M理论即使建立也不是TOE时,却认为麦克斯韦方程和狄拉克方程可说明所有化学和生物现象,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妨这样借用老子的话:如果把最终的TOE比喻为常道或常名,那么,能够表述的道或名就不是常道或常名了。我们和自然界都存在于普遍联系之中。对于任何现象、事物和规律的认识,不可能没有简化、条件和前提,因而,任何对于现象、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和相对的,其中包含着普遍性和绝对性。不过,更重要的是要具体分析相对在哪里?普遍性是哪些?


   物理学正面临新的挑战、酝酿新的突破


   20世纪物理学不仅取得了伟大进展,也促进了有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但是,作为描述自然界和宇宙基本规律的物理理论,却存在包括上面提及的许多重大问题:一方面,对一些基本的实验和观测事实,理论上无法解释;另一方面,各种基本理论本身作为逻辑体系都没有完成,甚至存在内在的不协调。2000年弦理论会议上,弦理论家提出了跨世纪的十大理论问题:


   (1) 表征物理宇宙的所有(可测量的)无量纲参数是否原则上都是可计算的,或其中某些仅仅是由历史或量子力学等偶然因素所确定,因而是不可计算的?


   (2) 量子引力如何有助于解释宇宙起源问题?


   (3) 什么是质子的寿命?理论上如何解释?


   (4) 自然是超对称的吗?若是,超对称怎样破缺?


   (5) 为什么宇宙看来只有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


   (6) 为何宇宙学常数会有其值?是零吗?是常数吗?


   (7) 何为M理论基本自由度?果真描述自然吗?


   (8) 如何解决黑洞的信息佯谬?


   (9) 引力尺度和基本粒子的典型质量尺度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什么物理可予以解释?


   (10) 如何定量解释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夸克胶子的禁闭,以及质量间隙的存在?


   这些问题只是反映了弦理论家当时的看法。前面提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没有完全列举,甚至没有涉及。不过,这已经反映出现有的物理理论还远远没有完成。


   1990年代后期以来,有关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学常数的观测结果对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基础的物理学的整个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的分析框架内,观测数据表明,通常的物质只占区区百分之几,未知的暗物质约占百分之二十多;与通常能量所完全不同的“暗能量”约占百分之七十;宇宙时空不是渐近平坦的,而是渐近常曲率;严格说来,在涉及宇宙尺度的效应上,作为物理量定义基础的狭义相对论失去了宇观观测的基础;由量子理论得到的宇宙学常数值比观测值大了几十到一百多个数量级。如何解释?根本问题出在哪里?对此,当然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构成一种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思想逻辑体系。”不错,物理学理论作为思想逻辑体系并没有完成,也不完备,而总是处在不断追求完备的过程之中。然而仅仅指出并承认这一事实并不够,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分析:当代物理学会如何进化、向哪里进化?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向哪里追求?


   类比哥德尔定理之于数学,物理理论在不断发展着,更要不断直面实验和观测的检验和挑战。特别是现在,有一点是明确的:物理学的基础正在面临实验和观测的前所未有的尖锐挑战。科学发展的历史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酝酿,并且迟早会到来。
发表于 2009-1-19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民间科学家的东西就不要在这里凑热闹了。
此话题关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6-17 15:45 , Processed in 0.03214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