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吉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299
西藏佛教自唐朝初年开始传入,印度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入藏宏法,建成立桑耶寺,乃立定根基,至墀松得赞王(742-797年)时达到全盛。后经朗达玛灭法(841年),正法沉寂了100余年。至北宋初年,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仁卿桑布(958-1055年)等印、藏大德,对藏地佛教进行全面复兴,建立了萨迦、迦举、迦当等诸多教派。300多年后,各教派又渐趋衰落,宗喀吧大师(1357-1419年)以迦当派为基础,严格戒律,对藏传佛教的教、学内容加以全面整理,创业了格鲁派(俗称黄教),使藏传佛教又焕发了青春。宗喀吧大师建立黄教的纲领性文献,即是《菩提道次第论》{1}·(以下简称《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其中又以《广论》最为重要,它以三士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建构起佛教的完整体系,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应成中观见)作为佛法之中心,并安立相应的修学次第。由此克服学人超次躐等、得少为足等偏弊,从而使显教、密教、圆融、龙树、无著二大派在修行中的位次得到准确的安立,统摄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原迦当派的清净法流重新光显于世。本文试对《广论》之思想渊源进行探索。祈同道教正
一、摄一切法皆归于佛乘: 导源于《法华经》、《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或译为谛者品)》
以《广论》为纲宗的格丹派(即格鲁派),是继承了原迦当派的宗风,如《土观宗派源流》(2)第50页中云:“日阿格丹派的宗风,亦以觉阿(即阿底峡尊者)噶(迦)当派的先德事迹作为基础,其加上中观见及密咒,实际亦不超出于噶当的范围。在诸源流史中故称格丹派亦多称为新格当派。”藏语“迦”指佛语,“当”的意思是教授,“迦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中,作为修习。所以中敦巴说:“希有佛语(迦)即三藏,三士教授(当)作庄严,佛语教诫(迦当)宝金蔓,众生谁持皆受益。”(3)而大乘三藏是指示成佛之途径,因此迦当派摄一切教法归于佛乘,也就是《广论》摄一切法皆归于佛乘。 摄一切法汇归于佛乘,这种思想是源于大乘初期教典《法华经》,及稍后的《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 关于《法华经》(4)摄一切法归于佛乘的内容,如经中云:“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悟示众生。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法华经·方便品》)这里直接显示声闻、缘觉二乘的果证只是方便说,二乘究竟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偷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方便品》)—佛乘——菩萨乘第一,缘觉乘第二,声闻乘第三。所谓“无二亦无三”或“若二若三”,是指缘觉|、声闻二乘法属于方便,唯一佛乘,即菩萨大乘是真实。佛说三乘或二乘,是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入于佛乘。如经中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乐著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若但赞佛乘,众生没有(有是指三界)苦,不能信是法。......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得三乘,......虽复得三乘,但为教菩萨。”(《方便品》) 佛智甚深,即为“妙法”,诸佛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以此知见悟众生,但众生根纯不能信受,所以方便安立三乘,菩萨乘以外,复有缘觉、声闻。说三乘,其实全是“教菩萨法”。声闻、缘觉的修证,是适应众生,作为引入佛乘的方便而已。这里的“二乘”即是中士道;一佛乘或菩萨乘,即是上士道。三乘或二乘是方便,一佛乘是真实,也就是“二乘”这种中士道,只是上士道的基础部分或过渡阶段,最终必然汇归功于于佛果之大海。《法华经》中的火宅喻(《比喻品》)“穷子喻”(《信解品》)“化城喻”(《化城喻品》)、“衣珠喻”(《五百弟子受记品》)等都不外于从多方面去解说这一意旨。另外《法华经》二十八品经文看,反复宣说“十方佛土中,噍此一乘实”的妙法,不只是佛法三乘教如此,即世间法中一切言文化、教学、政治、经济、资生产事业等,皆是一乘妙法所摄,所谓“世间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法华经》是以二乘为方便,一乘是真实的方式,来说明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而《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5)中说,若依佛法作任何一点小的修持,能与菩萨心相应,则是大乘之道。经中云:“行方便菩萨,以一捕食给施一切众生,下至畜生,愿求一切种智。是以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缘摄取一切众生,所谓求一切智心(佛果),及愿方便(利益众生)。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这是说,若作一点及小的功德:以一捕食而行布施,乃至施畜生,以菩萨心而摄持之,即是大乘方便。经中还说: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若见行施之人生随喜心。以此随喜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方便菩萨亦愿施者、受者不离一切智心,假令受者是二乘人,亦愿不离一切智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若见人修布施等而生随喜,以此善根回向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则是大乘方便。经中还列举了修供养(佛)、礼敬、说法,乃至行施之时具足六度者,无不是大乘之道,所以佛在经文中总结说:“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即于施时,以此施故,摄一切佛法及诸众生。”也就是说:一切行善,都通向佛道。 由上可知,《法华经》和《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已很明显地提示了一切佛法皆是成佛之道。因此,《广论》卷一(6)中说:“如白莲花(即《法华经》)及《谛者品》(相当于汉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宣说,一切佛语,或权或实,皆是开示成佛方便。”而《广论》继承了这种风范,并加以彻底地开显、发挥,如论中同卷又云:“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