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37|回复: 10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吉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探源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299

  西藏佛教自唐朝初年开始传入,印度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入藏宏法,建成立桑耶寺,乃立定根基,至墀松得赞王(742-797年)时达到全盛。后经朗达玛灭法(841年),正法沉寂了100余年。至北宋初年,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仁卿桑布(958-1055年)等印、藏大德,对藏地佛教进行全面复兴,建立了萨迦、迦举、迦当等诸多教派。300多年后,各教派又渐趋衰落,宗喀吧大师(1357-1419年)以迦当派为基础,严格戒律,对藏传佛教的教、学内容加以全面整理,创业了格鲁派(俗称黄教),使藏传佛教又焕发了青春。宗喀吧大师建立黄教的纲领性文献,即是《菩提道次第论》{1}·(以下简称《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其中又以《广论》最为重要,它以三士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建构起佛教的完整体系,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应成中观见)作为佛法之中心,并安立相应的修学次第。由此克服学人超次躐等、得少为足等偏弊,从而使显教、密教、圆融、龙树、无著二大派在修行中的位次得到准确的安立,统摄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原迦当派的清净法流重新光显于世。本文试对《广论》之思想渊源进行探索。祈同道教正

  一、摄一切法皆归于佛乘:
  导源于《法华经》、《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或译为谛者品)》

  以《广论》为纲宗的格丹派(即格鲁派),是继承了原迦当派的宗风,如《土观宗派源流》(2)第50页中云:“日阿格丹派的宗风,亦以觉阿(即阿底峡尊者)噶(迦)当派的先德事迹作为基础,其加上中观见及密咒,实际亦不超出于噶当的范围。在诸源流史中故称格丹派亦多称为新格当派。”藏语“迦”指佛语,“当”的意思是教授,“迦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中,作为修习。所以中敦巴说:“希有佛语(迦)即三藏,三士教授(当)作庄严,佛语教诫(迦当)宝金蔓,众生谁持皆受益。”(3)而大乘三藏是指示成佛之途径,因此迦当派摄一切教法归于佛乘,也就是《广论》摄一切法皆归于佛乘。
  摄一切法汇归于佛乘,这种思想是源于大乘初期教典《法华经》,及稍后的《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
  关于《法华经》(4)摄一切法归于佛乘的内容,如经中云:“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悟示众生。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法华经·方便品》)这里直接显示声闻、缘觉二乘的果证只是方便说,二乘究竟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偷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方便品》)—佛乘——菩萨乘第一,缘觉乘第二,声闻乘第三。所谓“无二亦无三”或“若二若三”,是指缘觉|、声闻二乘法属于方便,唯一佛乘,即菩萨大乘是真实。佛说三乘或二乘,是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入于佛乘。如经中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乐著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若但赞佛乘,众生没有(有是指三界)苦,不能信是法。......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得三乘,......虽复得三乘,但为教菩萨。”(《方便品》)
  佛智甚深,即为“妙法”,诸佛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以此知见悟众生,但众生根纯不能信受,所以方便安立三乘,菩萨乘以外,复有缘觉、声闻。说三乘,其实全是“教菩萨法”。声闻、缘觉的修证,是适应众生,作为引入佛乘的方便而已。这里的“二乘”即是中士道;一佛乘或菩萨乘,即是上士道。三乘或二乘是方便,一佛乘是真实,也就是“二乘”这种中士道,只是上士道的基础部分或过渡阶段,最终必然汇归功于于佛果之大海。《法华经》中的火宅喻(《比喻品》)“穷子喻”(《信解品》)“化城喻”(《化城喻品》)、“衣珠喻”(《五百弟子受记品》)等都不外于从多方面去解说这一意旨。另外《法华经》二十八品经文看,反复宣说“十方佛土中,噍此一乘实”的妙法,不只是佛法三乘教如此,即世间法中一切言文化、教学、政治、经济、资生产事业等,皆是一乘妙法所摄,所谓“世间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法华经》是以二乘为方便,一乘是真实的方式,来说明一切佛法皆归于佛乘。而《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5)中说,若依佛法作任何一点小的修持,能与菩萨心相应,则是大乘之道。经中云:“行方便菩萨,以一捕食给施一切众生,下至畜生,愿求一切种智。是以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缘摄取一切众生,所谓求一切智心(佛果),及愿方便(利益众生)。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这是说,若作一点及小的功德:以一捕食而行布施,乃至施畜生,以菩萨心而摄持之,即是大乘方便。经中还说: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若见行施之人生随喜心。以此随喜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方便菩萨亦愿施者、受者不离一切智心,假令受者是二乘人,亦愿不离一切智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若见人修布施等而生随喜,以此善根回向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则是大乘方便。经中还列举了修供养(佛)、礼敬、说法,乃至行施之时具足六度者,无不是大乘之道,所以佛在经文中总结说:“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即于施时,以此施故,摄一切佛法及诸众生。”也就是说:一切行善,都通向佛道。
  由上可知,《法华经》和《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已很明显地提示了一切佛法皆是成佛之道。因此,《广论》卷一(6)中说:“如白莲花(即《法华经》)及《谛者品》(相当于汉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宣说,一切佛语,或权或实,皆是开示成佛方便。”而《广论》继承了这种风范,并加以彻底地开显、发挥,如论中同卷又云:“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法。”



发表于 2016-7-12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以三士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建构起佛教的完整体系
——这个“三士道”,我个人理解为楼房框架。还要有经由弥勒菩萨传授之,开显《般若经》中隐义广行道之《般若波罗蜜多心口诀·现观庄严》。这个决定了三士道不脱离佛智之指导之外,否则三士道就成了只是修心一个独立版块,而弱化了佛教,作为以般若空慧根除流转轮回的根本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士道的层次结构:
  《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菩提道炬论》—《正教次第论》—《广论》

  《广论》的结构层次:是由下士道(7)而中士道,(8)再上升到上士道,(9)这种次第如论中第559页说:“能往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次第圆满,如此菩提道次第。”这种道次第的依据。《略论》(10)卷一中说:“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进一步挟择辨明前十七地中的内容),都属于下士道;中间第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是中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11)......”其实三士道的佛法层次建立,在早于《现观庄严论》(以下简称《现观》)的《瑜伽师地论》(12)(以下简称《瑜伽》)中便已经具备。《瑜伽》的主体部分—本地分共分十七地,其中的初五识身相应地及此五地之摄挟择分(挟择分是进一步挟择辩明前十七地中的内容)都属于下士道;中间第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是中士道;第十五菩萨地是上第士道。三士道结构之名目,在《瑜伽》中虽尚未提出,但含意已经具有,如《瑜伽师地论》(13)中说:“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挟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还有,以之贯摄一切佛法,指示成佛之途径,也是汉地唐代玄奘三藏大师克服重重险阻,前往印度求学《瑜伽》之本怀。此外,三士之名,在《瑜伽》中也已经提出,。如论卷61(第2650页)中说:“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在《广论》中说:下士是追求后世人天之乐者,中士是以求个人解脱为目的者,上士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者。究竟说来,个人的人天之乐,既无自利,更无他利可言;个人解脱算是自利;既求自已解脱,也教化于他令得解脱,才可说做到了自他二利。可见,《瑜伽》中的“三士”之说,是《广论》三士说的雏型。
  《现观》,传说是因为无著菩萨读《大般若经》感到困难,求弥勒菩萨开示,弥勒菩萨便将《大品般若经》的内容,用偈颂进行归纳,而成为“八品七十义”的《现观》颂,后狮子贤论师等对颂文加以解释,即成了《现观》论。
  关于道次第,《现观》在说到修三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中的道相智(即道中智)时,要求发菩提心者,先学尽轮回际趣入众生,利益众生,依般若及方便善巧,于清净边际(涅盘)不作现证,普能摄受未摄受之有情。这实际上即是下士道之内容。次学声闻道智、独觉道智,即是中士道;再学大乘见道智、修道[智等,这才是上士道。这里已经把三士道的层次很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有关《现观》对《广论》有着深刻影响的整体思想,台湾的陈玉蛟先生曾经作过分析:“一切法、、性空、唯名”是《般若经》的核心思想,然而《大品般若经》所要宣扬的教义,并非只是单方面偏空而已。倘若《大品般若经》所要宣扬的教义,只是性空与噍名,那么当初印度的大乘学者,将八千颂的根本经直接缩减成二十五颂或更简略的《心经》也就够了,何劳殚思竭虑,硬将根本般若经扩充成《二万五千颂》的庞大型式呢?
  可见除了性空、噍名的中心思想以外,《大品般若经》中必然蕴含着其它重要的佛法课题:那就是成佛所需要的广大行持。关于这一点,宗喀吧在《金蔓疏》(即宗喀吧对于《现观》之解释)中也说:“弥勒把般若经的经体,归纳成八事七十义,然后配合瑜伽行的实践次第,造《现观庄严论》。”又说:“(关于般若经的论释)应该依照法友(约第十七世纪)的说法,即般若经的内容分成:(一)核心要义—胜义谛;(二)广大行持—观次第观》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一切法无自性”的空义作核心。进而阐明《大品般若经》。阐释第一部分的是龙树的六部理聚(《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广破论》、《宝蔓论》),阐述第二部分的是《现观》。”根据法友与宗喀巴的说法,《现观》主要内容应该是:以“一切法无自性”的空义核心,进而阐明《大般若经》中所开示的一切成佛所需的广大行持次第。(14)可见,《现观》的思想是以中观见导瑜伽行的。《现观》中之所以采取这种思想,陈先生进一步说:《现观》所阐扬的教义,是以中观思想为主而兼含瑜伽观行次第的般若学。此一调和折中的思想体系,既不离甚深的空性见,又有具体的实践次第可资依循,可能较易普遍被人接纳而逐渐获得发展。(15)《广论》是兼取龙树、无著深广二种大乘流派在修持上的长处,以达到快速成功之目的。故论卷一中说:“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汇扰扼要,遍摄龙树、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广论》在内容安排方面,自道前基础中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思惟人生价值、如法修持(属于“略示修法”一节)开始,然后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乃至上士道的修止,都是采取了瑜伽行派的修持次第。在修止之后再修观,才以中观应成派直接透视诸法无自性空理的方式进行观察,以便真正断惑证真,入道登陆地。宗喀吧大师这种安排,是经过一番苦心修持,并体悟了如上所说的《现观》的根本精神。如《土观派源流》第136页中说:“师(指宗喀吧)住涅·洛若约五个月,对《菩提道次》专精修持,又详阅卓隆巴的《正教次第论》,因此遂了达《现观》中一切言诠,都是一补特伽罗成佛的道次第教授。”
  在《现观》的基础上,《菩萨提道炬论》正式确立三士之相,并在上士道的基础理上进一步说明修密法的次第。
  三士之相,《菩萨提道炬论》中说:“由中下及上,应知在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有差别。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便求自利益,知为下士夫;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16)这里所说的三士之相,是《广论》所依准的,《广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更详尽、更具体的阐释,而建立道次第。由显入密的次第,《菩萨提道炬论》中云:“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如是修真性,渐得暖等已,当得及喜等。佛菩提非遥。由咒力成就,静增等事业(17),及修宝瓶竺,八大悉地力,欲安乐圆满,大菩资粮。”
  若修习无别慧成就,则可修密法。通过修密法,能获得大菩提资粮。有关修密法之次第,论中云:
  “若有欲修习,事行竺续部(18),所说诸密咒,为求师长灌顶故,当以承事宝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师长心欢喜。”
  如果修习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密法者,地修之先,应对上师做承事、供养、令师欢喜,以求灌顶。这些观点都为《广论》所吸取。
  阿底峡尊者从印度传来的道次第,除了《菩萨提道炬论》的文字资料之外,还有别传的内容。别传又分二支:一支是阿底峡传给仲敦巴,仲敦巴又传给博多瓦、京俄瓦、普穹瓦,三人之后,即使便分流而传。宗喀吧大师以前,传到了堪钦·南喀坚参(虚空幢)各却郊桑布(救贤),宗喀吧分别向二人学习,然后将其汇归成《广论》的一股洪流。另一支,阿底峡传给俄大译师勒比协饶(俄妙慧),协饶之侄兼其徒的罗丹协饶造《教次第论》,罗丹之弟子卓隆巴造广、略《正教次第论》。还有,尊者又传给那措(曾往印度请尊者入藏者),那措传给拉锁瓦,拉锁瓦授桑浦瓦,桑浦瓦也传至卓隆巴。关于广《正教次第论》,它是“开解《道炬论》意旨无有匹敌的疏释。宗喀吧大师读此书时,亦曾作各种供养而为迎奉。宗喀吧作的《菩萨提道广论》中的见解,大部分与此疏释是一致的。”(19)所以《宗喀吧大师应化因缘集》(20)中称:《正教次第(广)论》是宗喀吧造《广论》的蓝本。
  可见,《广论》道次第的教法源远流长,既有教典的依据,又有别教的教授,教证具足,为后学者提供一明确而又完整的成佛指南。难怪由它组建的黄教教学体系如日中天,盛传不大衰。

  注释:
  (1)法尊法师译,1992年10月,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版
  (2)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干译注,1993年月,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印行。
  (3)《土观宗派源流》P46
  (4)本文所引者,是鸠摩罗什译,香港蜜乘佛学会刊行,属于《佛家经论导读丛书》
  (5)大正藏卷十一
  (6)《广论》P14
  (7)下士道:发心追求后世之乐者所修归依十善等法。
  (8)中士道:发心求出离三界者所修戒定慧三学等解脱。
  (9)下士道:发心求无上菩提者所修六度等法。
  (10)宗喀吧著,大勇法师,法尊法师译,1995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
  (11)阿底峡尊者,法尊法师译,收录于《广论》附录二。
  (12)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根据1917年9月金陵刻经处木刻本制版,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重印。
  (13)最胜子等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收于大正藏卷30。
  (14)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1992年老体弱月,台胞东初出版社P35。
  (15)《现观庄严论初探》,P43。
  (16)《广论》附录二,P586。
  (17)是修密法者由修本尊庋所成就的四种事业:即息(即静:消灾)、增(增财等)、怀(令众生亲近)、诛(令怒敌受挫)。
  (18)即四部密法: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19)《土观宗派源流》P51。
  (20)修慧法师编述,上海市佛教协会刊行,1990年。
发表于 2016-7-12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受教益,随喜赞叹大德善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6-7-12 17:41 编辑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7-12 17:00
它以三士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建构起佛教的完整体系
——这个“三士道”,我个人理解为楼房框架。 ...

师父说的是,受教了。

开这个贴主要是关于更早期论典中是如何表述道次第的,比如龙树、弥勒二菩萨的著作中的增上生、决定胜以及“三士”安立的思想,特别是龙树菩萨著作中的道次第思想。目前看来,龙树菩萨的资料还不是很多,现有的基本都追溯到弥勒菩萨。

其实从这些资料也可以看出,像玄奘大师这样的大德,虽然不一定读过现观、道次第的文本,但既然翻译出瑜伽师地论,又对般若学缘分甚深,对于成佛之道次第应当可以认为是必然通达的。

从中也可以获得一点启示,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切古今中外开宗立派住持圣教的祖师大德,其人生的行传,都是一部菩提道次第的实践史,虽然他本人不一定像我们一样学过宗大师的道次第,但毕竟道次第的传承根本上是来自于本师佛陀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金易明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7662


   五、《现观庄严论》与《瑜伽师地论》之思想理路的通达

   说到弥勒菩萨,汉地的佛教信徒总不免想起布袋和尚契此,正可谓弥勒菩萨以此汉地的形象、学说,指引着汉地佛教信徒走向解脱之路。一般而言,汉地佛教修学者,都知道玄奘大师不远万里,渡流沙、越冰川,去印度求法的主要动机,就是希望求取弥勒菩萨之瑜伽行巨着《瑜伽师地论》。而当《瑜伽师地论》真正为玄奘大师完整翻译到汉文并流传之後,我们在探究弥勒深意之际,似乎并未能真正将弥勒的慈氏学完整、准确地予以流布、弘扬。玄奘大师於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六四七年)五月,在灵会、辩机、文备、神泰等二十余人的协助下,於弘福寺翻经院开始传译,历时整整一年,第二年的五月才宣告译毕。这部弥勒菩萨的重要著作,虽有玄奘大师着名的弟子窥基作《瑜伽师地论略纂》,予以诠释,历史上也相继有三十多种解释著作出现,但是,包括慈恩宗在内的整个瑜伽行体系,对於中唐之後直至近代的中国佛教界的信仰世界,并无其作为大乘佛法重要体系之地位相应的影响力。直到近代,才有三时学会和金陵刻经处重新认识和学习慈氏学,并予以十分认真、仔细地对慈氏原着发微整理。无怪乎当年布袋和尚契此留下了一首发人深省的偈颂:“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难道以往的汉传佛教界的人士,仅仅是不识布袋和尚乃弥勒之化身的面目吗?笔者以为,乃是我们无法对这位未来佛的真身有真切的领悟,对其思想学说有深切的把握。就《瑜伽师地论》而言,直到民国时代,才出现了韩清净居士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与欧阳竟无居士的《瑜伽师地论叙》。可是,又有多少信徒对此论所揭示的修证思想有所认识、有所实践呢?更何况将此论与一九三八年法尊法师即已翻译的《现观庄严论》的修学理路作比较并相互补充呢?

   汉译本的《瑜伽师地论》所显示的基本义理,可以展示为,从修学的十七地[32],以境、行、果三种相摄。即前九地是三乘境,其中由於一切法以识为体,故五识及意二地是境体;寻伺三地有上下粗细的不同,是境相;等引、非等引、有心、无心四地有定散隐显的分别,是境用。次六地是三乘行,通修三慧行,故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都随机修法,成就自乘,故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是别行。後有余依、无余依二地是三乘果。由此闻思修、境行果的次第安排,表现在阐述其思想的《成唯识论》等著作中的法相唯识义理之唯识性、唯识相、唯识位的次第展开,与展示般若义理、现观诸法、次第修学的《现观庄严论》,特别是通过具体的三智、四加行、法身果八事七十义的构成,其所遵循的闻思修、境行果的理数,是一致的。虽然,由於《瑜伽师地论》着眼的重点在於众生具体的认识能力、认识机制、认识过程,而《现观庄严论》则注重於诸法的本质空性与缘起理则,因而在具体的境、行、果上,同为弥勒菩萨所作的两部论典,其表达的方式不同、体系的构建迥异。但是,这是弥勒菩萨依照佛陀的宗旨,对根机不同的众生,予以意趣相异的学修者,以侧重点不尽相同的佛学体系,予以摄受的结果。而《现观庄严论》与《瑜伽师地论》所共同提及并作为重要修学基础的“现观”,更是两论之间义理上的互补、融洽关系的佐证。

   其实,正如许多汉语系佛教徒不明了弥勒菩萨有《现观庄严论》传世一样,一般的汉传佛教界也不是很明了《瑜伽师地论》与藏语系佛教关系的。其实《瑜伽师地论》也有藏译本存在。藏文译本的《瑜伽师地论》,总题为《瑜伽行地》,以区分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共八部份。其卷数和署名的作者,与汉译本不尽一致。其卷数分得比汉译本多,作者题为无著,收在《丹珠尔》中。此中,汉译本的《瑜伽师地论》,根据日本学者高崎直道在其所着的《瑜伽行派的形成》中说过:“玄奘所译一百卷的这个庞大的原典(《瑜伽师地论》)它到底是不是成於一时、一人呢?这是从来就有问题的。据传承看,有一种说法是:无著上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授此论;又有一种说法指出:弥勒每夜降下到阿瑜底耶(Ayodhyā)的无著住所,为无著讲述此论,後来无著在大众面前讲述而成为此书(《瑜伽师地论》)。於是,在中国都以此论是弥勒菩萨说的,在西藏却传承说:着者是无著。应如何解释这两个传承,是学者意见分歧的所在。不论如何,以《瑜伽师地论》为所依之论典而传承的,即是这里所说的‘瑜伽师’,亦即是瑜伽行派,这是可认定的事实”[33]。可见,无论是表明弥勒菩萨所着,还是注明无著记录,弥勒叙述,总之其思想来自於弥勒菩萨。这与《现观庄严论》的作者记载,基本一致,弥勒菩萨也是应无著菩萨之恳请,作《现观庄严论》的。

   由此,《现观庄严论》与《瑜伽师地论》不仅在作者上是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理路有其一致性;而表述的重点和体系构建方法上的差别,是应机之需。其中,学佛者不仅不能以两论的不同意趣,以及理论架构上的各自独特性,而人为制造般若中观系与瑜伽行系之间的矛盾性;作为学者的研究者,应当深切体会印度文明那神圣叙事模式与神话理性思维理路的特殊性,准确解读和理解印度佛教典籍有关史料,以便正确把握佛教各义理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侧重点;而作为学佛者,更为紧迫和实际有效的是,应融会贯通两论之意趣,努力领会弥勒菩萨的拳拳度生情怀,走上实际的修学理路,以境行果、闻思修的路径,在认识上以十七地为其提升境界的理路,在修学中以八事七十义为其次第操作之实践,以完成自身由凡夫到成佛的次第,在果位上以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34]为自身的检验标准。

   六、归结

   事实上,对於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理路,笔者认为,由弥勒菩萨的著作之内容,可以依稀发现和前人的认识不一般的线索。一般认为,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由初期的般若系经典,呼唤出龙树菩萨的中观系学说,而随後,又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呼唤出大乘瑜伽行系学说,以作为中期大乘佛教的典型代表;随之,又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中观、瑜伽行两系佛教的碰撞、磨合中产生了以清辨、寂护论师为代表的瑜伽行中观学。而实际上,根据历史发展的理路,以及弥勒菩萨著作的内容考察,特别是《现观庄严论》在《大智度论》义理阐述和演绎经文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发挥般若义理对於现观诸法、修学次第的嚆矢意义;并通过其《瑜伽师地论》的煌煌巨着的恢弘构建,从瑜伽行唯识中道的视野,将般若无名、缘起性空的义理建立於对众生思维模式与认识机制剥茧抽丝般的分析之上,从而指出了一条如何结合三智、四行与十七地、五位次的、由凡及圣的修学境界提升路径,完成了从法性学到法相学、从“性空无名”到“唯识无境”的完整义理、修学的构建。

   为此,从学术传承和修学体系的法脉而言,似乎印度早期和中期大乘佛教义理体系的历史脉络应该是:由龙树菩萨根据般若系经典而开创的大乘佛教,有两套继承和发扬的传承:

   一是众所周知的龙树——提婆——龙友——僧护,并由僧护门下产生三主要弟子:即佛护、清辨和解脱军,其中佛护和清辨是精研中观学者所耳熟能详的,两位分别为藏传系应成派和自续派中观学的印度源头,特别是佛护传莲华觉再传月称菩萨,而月称菩萨的中观学是藏传中观学格鲁派应成系学说之嚆矢;当然这一系中,还有一旁系,即由胜天菩萨到南印度的高僧、也曾经为那烂陀寺的主讲论师,并以《入菩萨行论》的作者而在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寂天菩萨。其中,相对而言,很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军,这位论师,是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最早的解释者,可见其还是弥勒菩萨系的传人。由此可见,在解脱军论师的时代,中观系和瑜伽行系的融汇已经成为一种学术活动的现实举动。

   二、由上述对於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三论典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的法脉传承脉络,故可以说,龙树菩萨的传承系统当有第二系,即龙树——弥勒——无著——世亲——安慧,这一系即学界所认可的瑜伽行系,问题在於,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和《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使我们看到了其学说与龙树大乘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使由从藏传佛教最早的传入者,桑耶寺的创立者寂护(静命菩萨)菩萨《中观庄严论》中,我们也可找到构建并融合中观系与瑜伽行系的明确例证。而在整个瑜伽行系中,与占有重要地位的安慧法师同辈的弟子,还有陈那、德光、解脱军。解脱军即属於第一系的龙树系,而又属於第二系弥勒系,故弥勒学与龙树学之间的联系性,特别是在传承上的关联性,当不属於无根据的揣摩[35]。

   总之,弥勒菩萨对於大乘佛法,其贡献并不仅仅在我们所熟知的瑜伽行系学说,而是对於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从般若学到修学次第说,等等,都有着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他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被分别保存着的千古名着,应受到同样具有弥勒信仰的藏汉两系教界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其普洒的甘露而获得殊胜法益!
发表于 2016-12-18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8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整理一个完整的word文档提供下载,非常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6-12-18 16:10
请楼主整理一个完整的word文档提供下载,非常感谢



另存之后,改扩展名为docx即可,祝愿法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6-12-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6-12-18 20:20
另存之后,改扩展名为docx即可,祝愿法喜!

强!学了一手,*.docx文件改下后缀名看着是压缩文件,打开来看却不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9 03:26 , Processed in 0.0364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