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20|回复: 7

堪苏·札雅多殿仁波切---《三主要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5-10-2 19:14 编辑

三主要道开示
洛色林堪苏·札雅多殿仁波切
曲尊法师翻译
2015.01.24泰国普吉岛

这次最主要的安排是传授姿达玛尼灌顶以及相关教授传承,前行部分则开示三主要道的内容。要学修密教需要先有共道的基础,这对密法的修学非常重要。共道的部分最主要会涉及到菩提心、空正见,透由共道的修学会让我们修学密法更为方便。
以众生而言,无论其他任一有情还是自己,都想要离苦得乐。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得找到方法,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修行佛法。“什么是修行?”我们都会被烦恼逼迫而转,由此造作恶业;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我们被烦恼所转,不只如此,进一步还要去压伏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压伏自己的烦恼,相应的痛苦就不会再出现。真正的修行并不是你单纯来见见上师或做一些外在的什么事情,注意自己内在的起心动念和行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修行。所以说,我们如果想要离苦得乐的话,首先就必须要好好去修行。如偈颂曰:“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得度。”佛陀虽然想要救度我们,但却无法用手来消除我们的恶业或是以水来洗除我们的业障,最主要的还是得依靠我们自己好好修学才行。佛陀虽已成佛,但他是如何来救度我们的呢?佛陀以他自己的修学经历教授我们何为应取、何为应舍,所以我们要依着佛陀开示的这些教法来做修持。
显教的基础对于我们修学密法十分重要。佛陀依照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共所宣说的教法修持而得成就无上果位,我们也当如此。(依显教而言,成就佛果所需)修学的大乘地有上、中、下之分,利根弟子需要修行上士道,中根弟子需要修行中士道,钝根弟子则需要修行下士道。
《三主要道》开篇首先直接对上师以及诸佛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做礼赞,藉此令造论无任何障碍。

敬礼诸至尊上师!
“至尊”二字意谓“得到离苦得乐之解脱”;“上师”表明其具有无上之功德;“诸”字显示礼敬的对象含摄其他一切佛菩萨;“敬礼”之方式则需透由身、语、意之三门。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求解脱者之大路,我今随力而宣说。 1
这句偈颂为“造论立誓”的部分。“佛陀至言心要义”告诉了我们出离心的内涵,“是诸菩萨所赞道”开示的是菩提心的部分,“求解脱者之大路”则涉及了空正见的法义。以菩提心而言,最主要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即使是畜生,一旦能生起刹那间的菩提心,也是人天应恭敬之处。此即“是诸菩萨所赞道”;另外,若没有“求解脱者之大路”——空正见的话,我们也无法真正获得解脱。接下来的“我今随力而宣说”,表明宗大师将会透由自己的了知来开示三主要道。

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2
这句偈颂意在劝勉弟子闻法。作为弟子,我们需要了解轮回之乐实为坏苦,故应“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我们则需要去努力修学佛陀开示之正道并且远离外道;“志依佛陀所喜道”中,“佛陀所喜道”所含摄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正是我们应当要依止的内容;最后一句“具法缘者净意听”中的“净意听”则显示了听法的弟子在闻法时应当遵循一定的方式:不仅不可以有“覆器”、“秽器”、“漏器”等三种过失,还应视上师为医王等而来听法。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3
这句偈颂涉及到出离心的部分,开示了为何要生起出离心的原因。我们不仅要出离“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更要出离无边之轮回。我们视轮回为苦、思维它的过患有助于我们生起出离心。我们对于有漏乐或不正确的道生起贪着心是不对的,应当生起出离之心。不仅如此,由于我执无明,我们被业和烦恼所系缚才流转轮回,所以我们更需要(从轮回之因上)生起出离心。想要出离轮回的话,首先需要看到轮回的过患,然后努力去寻找解脱轮回的方法做修行,唯有如此才能成办。可我们由于执着世间之乐,无法跳脱轮回,甚至连出离心也没有办法生起。我们只有在生起出离心之后想办法寻找到解脱的方法才能够脱离轮回,所以这一偈颂最后有说“故先寻求出离心”。
我们要出离轮回、生起出离心的话,需要去看到轮回的过患,了解并且思维轮回之苦。轮回中有什么样的苦呢?以三恶道而言,先说地狱道,其中的众生要遭受大寒或是大热等等诸多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修行。比地狱道稍好一些的饿鬼道中,这些有情会由于既往的业力感受饥渴之苦,其形象虽头大如斗、腹大如鼓,但却咽细如针,即便艰难之中找到饮食,也难以入口受用。曾有一饿鬼,其子五百,共受饥饿之苦,因觅食值遇佛陀,告曰五百年来未曾得到食物,期盼回向能得到一口痰液。由此我们就能够深刻地了知饿鬼所受之苦为何,饿鬼道亦如地狱道一般,会有很大的过患。再说畜生道,不仅有弱肉强食、以大欺小之苦,还有为人所摆布控制等等之苦。由此可见,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道的痛苦都是我们应当要出离的。
相较三恶道而言,我们现前所处的人身是最好的。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智慧离苦得乐;不过现今的某些人似乎只顾及思考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相互残杀或者伤害,这显然乱用了其自身所具的智慧。我们应当善用智慧去利益自己和他人,然而现在的众生虽然得到了人身,但却将其用在了吃喝玩乐的部分,根本不知道要将其用在“修行”之上。总而言之,所谓轮回即是苦,除苦之外别无其他,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我等(人间)众生业已身处轮回当中,却不知道轮回是苦;等我们知道轮回是苦以后,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从中去领会和体悟轮回是苦的本质。
接下来,不光人是有苦的,天道也一样有苦,包括四禅天也会有一些细微之苦。
如果我们能够跳脱轮回的话,我们就可以去除上述所说种种这些痛苦。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4
我们如何能生起出离心呢?不能生起出离心的原因在于我们贪着现世以及后世的安乐,所以我们需要将之去除。首先,我们要思考暇满难得:所谓暇满,是指八有暇以及包括了自圆满和他圆满的十圆满,能够具足如此暇满的所依人身非常难得,这样的机会有多难得呢?这就好比每百年才上浮海面一次的海底盲龟偶遇随风快速飘荡于海面的木轭、并恰巧将头颈纳入木轭孔中一般(参考《广论》对此典故的说明),是极为少见、难得的,所以我们应当要懂得好好珍惜。
除了思维暇满难得以外,我们还需要思维死亡无常,透由这两点来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无论我们再如何长久也超越不了一百年左右,我们需要如此去思维死亡无常。念死亡无常并配合思维暇满义大,对于生起出离心非常重要。
上述所说思维暇满难得、义大以及思维死亡无常的部分有助于消除我们对于现世安乐的贪着,所谓“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偈颂中接下来的后两句“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则有助于消除我们对于后世安乐的贪着。
“业果”可分为“黑业”以及“白业”,造白业感善果,造黑业则感恶果,因果之间的关系无丝毫错乱,所以说“业果不虚”。至于“轮回苦”的部分,可有八苦、六苦以及三苦之分。以三苦而言,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其中“苦苦”是即便畜生道都能够了解的部分;对我们来讲,最主要的就是要断除“行苦”,也就是我们的有漏蕴体。由此我们就需要去了解,这个实为行苦的有漏蕴体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过患和不好的地方。通过了解,我们就会知道:无论今生还是来世,这个有漏的蕴体都只会让我们产生痛苦。如此思维,则能断除我们对于后世安乐的执着。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出离心生。  5
这一偈颂阐释了“出离心生起之量”。怎么样才算是生起出离心了呢?透过思维暇满义大难得、死亡无常以及轮回之苦后,对于解脱会产生希求之心;不仅如此,进一步还会去寻找如何去除贪着今生和后世安乐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如此修持之后,会视轮回中的安乐为苦,想要从中出离,并努力求得解脱;而当“昼夜唯求解脱心”生起、真正达到出离心之量时,无论他人怎样劝说,自己都不会放弃“唯求解脱”之心,如此即可视为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6
这一偈颂开始涉及到菩提心的部分。即使你有如前所述的出离心,倘若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还是没有办法得到佛陀的果位。所以说,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以菩提心而言,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种,而“智者应发菩提心”。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7
这一偈颂起说的是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众生被生、老、病、死四大瀑流漂荡冲击,由于造业而感苦果,即使佛陀亦无法阻止这一业果法则,所以“业力绳索紧密系”,其中的“业”又有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之分。接下来,“投入我执铁网孔”则表明:我们所有的痛苦根源即是无明。无明有二:一为业果愚;一为真实义愚。而我们现今“无明大暗所蒙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5-10-2 19:12 编辑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云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8
所谓“无边”是指轮回没有边际,故尔生死交替、生而复生,其中的“苦苦、坏苦、行苦”等三苦如前所述,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忍受的,故“常被三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云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则表明: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母亲,而自己也一样会当过其他有情的母亲,对于如此的一切母有情,我们应当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前,先要有大慈、大悲、增上意乐等心,这些具足后方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才能真正“发大心”。为了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自己就必须要如佛陀一般成就无上的果位,而这有赖于菩提心之发起:心中首先应当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菩提心,进而在修持六波罗蜜、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发起行菩提心,原文“情状思已发大心”中所要引发的也正是这两种菩提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9
从这一偈颂起讲的是有关空正见的部分。在此,仁波切指出这句偈颂很重要。
即使已经具备如前所述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倘若未能证得空正见的话,还是没有办法成就佛果;再怎么修也无法跳脱轮回,哪怕你在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定中住持时间再长也一样。光有出离心、菩提心,若不配合空正见,从根本而言还是不行的,所以空正见非常的重要。以空正见而言,想要断除我等恶业之根本——“无明”,光靠实修出离心以及菩提心是不够的,其最主要的对治还是空正见。在《释量论》中就有提及:“慈等非愚相违故,不能断除极度执。”——出离心和菩提心与无明之间不是直接相违,与“无明”相违的正对治是空正见之智,也唯有空正见才能够正对治无明。我们若想要对治无明,就要依止具格上师,忏悔自己的罪业、净障集资并做祈求,然后对中观的论典认真地闻、思、修。如此去努力的话,我们一定有可能会证得空正见。既往宗大师曾请教于文殊师利菩萨,询问修行密法当如何做?文殊菩萨答复:首先要观想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并至心向其祈求,其次需要忏悔恶业、积聚资粮,然后也要好好地如理做观想,这三点对于我们修密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倘若没有依此获得空性上的证悟,“不能断除有根故”。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何要证得空性见的目的所在,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10
能见“缘起之显现”与“性空”一体无二即为“佛陀所喜道”。对希求解脱道的众生而言,“世出世间一切法”,在他们见到尘俗烦恼之法和解脱正法不欺诳时,“从因生果皆不虚”,确实能见到这二者中的因果存在;见到自性连一微尘许亦无,故偈颂有谓“所执之境本无者”。接下来,正是因为能够了知到前说“缘起之显现与性空本一体无二”这一含义,所以有说“彼入佛陀所喜道”。我们就“佛陀所喜道”而言,会有佛教四部宗派不同的主张,其中当以中观应成的见解作为究竟。由于其远离常、断二边,所以是真正的中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不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11
“性空”与“缘起”之间不能视为彼此毫无关系,这二者之间是有关系的。所谓“缘起”,亦即“透由彼因生彼果”的这种关系法则“不欺诳”,并不是错乱虚妄的;至于“性空”的部分亦应如前所述。缘起与性空这二者间不是彼此相违:如果哪天你能够了解性空之义,就应当能够了解真正的缘起;哪天真正了解缘起,也表示你有了解性空的部分。了解性空有助于了解缘起,了解缘起也有助于了解性空。所以说,缘起与性空这二种见解的了解可以互相帮助。如果你不这样认为,不认为缘起与性空的了解可以相互帮助,那么相对于“能够了解到缘起与性空之间有关系”的“牟尼旨”来说,肯定尚未通达“牟尼旨”。空正见的部分要见到诸法无自性,但有些人对此不了解,一说到“空”就会否定“因果”;而有些人一谈到“有”的部分又会执着太过,这些都是不对的。“性空”与“缘起”二者间是互相帮助的,也没有办法分开;倘若不这样认为,视二者毫无关系、是分开的,那就远离了释尊的意趣。

不拘一面而同时,在见缘起不虚妄,
即灭实执所执境,尔时见观察圆满。  12
这一偈颂所讲的是“空正见圆满之量”。怎样才算是“见观察圆满”呢?当“缘起”与“性空”二见能够同时生起、不是更迭而现,如此就圆满了“见观察”。在安立缘起的同时就要能够安立性空,安立性空的同时也能够安立缘起,二者必须同时能够安立。也唯有如此,才真正可以说是“缘起”与“性空”没有分离。倘若能够了解到“缘起”与“性空”是一体两面的见解,才可以真正去除实有执,进而在闻、思之上圆满“见观察”。如果能够做到“若时同起非更迭”,则“尔时见观察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离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13
性空的见解既能断除有边、也能断除无边:当说诸法无自性或者因缘业果无自性时,确实可以去除执着“自性有”的这一边【所谓“自性有”,指“法是从境上成立而有”;与此相反的“自性无”则表明“法从境上成立为无(非从境上成立而有)”,完全依缘而安立有“法”。】;但是有些人以为“自性无”就是没有、无、不存在的意思,(由此落入无边,)对“无自性”的主张心生恐惧,甚至觉得这一主张没有道理,这种视“自性无”即等于“空无”的说法完全错误。
另一方面,在谈到缘起的见解时,“又由现相除有边”:这里的“有边”是说一直执着于“自性有”当中,如果你有缘起见的话,透由缘起的见解也能够去除“有边”。
上述正见可以让我们断除常见和断见。“自性无”的见解让我们断除断见;“缘起有”的见解让我们断除常见。所以说,缘起与性空的见解是可以互相帮助的;视二者为相违并不正确。能有如此的见解方能真正断除有边和无边这二边见。
至此我们就已经讲解完毕了空正见的部分。想要了解空正见也不是那么难:首先依止具格上师做闻、思、修;其次努力地集资净障;再有就是要观想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并做祈求。若按照这三点去做,还是有希望证得甚深空性的。我们即使具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但若没有空正见的话,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跳脱轮回,所以空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所讲第1偈到第13偈的部分,算是将正行讲解完毕了。接下来的第14偈则是结义: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14
这一偈颂教诫弟子要好好修习如前所说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不光是自己要了解这些内容,更要好好去做修持。所谓“当依静处起精进”,要在寂静处精进实修,若不如是精进则无法走向究竟解脱之道。以上这些就是第14偈颂的内容。

三主要道颂的最后有写:
上面所说,是多闻比丘吉祥善慧称为侄擦科·语自在称所作教诫。
至此就全部结束了。

为什么要在此开示“三主要道”呢?因为修学密道之前首先要有共道的基础,无此则不能修学密法,所以需要先讲作为共道的“三主要道”。听完这个教授后,大家要能如是好好修行;若能精进修持,我们的内心相续就可以生起这样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
今天的课程到此为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5-10-3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15-10-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15-10-4 0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洛色林堪苏·札雅多殿仁波切擁有甘珠爾、丹珠爾完整口傳,讚嘆頂禮!
发表于 2015-10-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随喜!
发表于 2015-10-5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随喜!
发表于 2015-10-5 2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善知识,随喜赞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9-10 18:52 , Processed in 0.0345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